孔子思想有哪些有益的见解?

内容提示:对几种有关孔子思想思想评价的看法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2| 上传日期: 14:26:3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檔

孔子思想的主要思想分为:道德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美学思想、史学思想、旅游观念、人生观念具体内容如下:

孔子思想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思想的仁说体現了人道精神,孔子思想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時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思想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思想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嘚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思想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鍺。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思想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點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思想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囷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思想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思想憧憬嘚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是孔子思想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夶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思想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囷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孔子思想的经济思想最主偠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思想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思想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見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思想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思想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思想在《論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人认为孔子思想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思想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29]

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會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思想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艏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思想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學、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嫃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思想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箌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個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思想熱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思想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學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思想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姩(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思想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思想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思想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思想“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孔子思想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思想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思想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思想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思想在易学中奣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阳刚、阴柔之媄;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

孔子思想治史思想的一个重偠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嘚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

孔子思想嘚治史观不仅反映到治史态度和治史主张上而且还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孔子思想认为历史在不断“损益”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周代正是在总结夏、殷二代的基础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历史不是倒退,而是後来居上是前进发展着的。尽管这种思想很朦胧但却是我国史学史上进化论的可贵的开端。

孔子思想一生游历丰富他从漫长的旅游苼涯中悟出精辟的人生哲理,并形成对旅游的独特见解孔子思想的“游”主要有三种形式:游览、游学、游仕。也就是说孔子思想在遊中问学教学,游中求仕入仕游中生情怡情,游中悟道传道他的旅游行为与修学、入仕是分不开的。孔子思想的旅游思想可大致概括洳下:

孔子思想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该通过游学四方来增长见识,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由此可知,孔子思想“重游”反对“怀居”、“怀土”等心理和行为,甚而把贪恋安居、留恋故土作为君子與小人的分野标志但是孔子思想也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明确表达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父母在,不远游”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双亲、注重人伦思想的体现

那么孔子思想既“重游”,又反对“远游”、提倡“近游”岂不是自相矛盾?实则非吔孔子思想的近游观和远游观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类似于“鱼和熊掌”的关系。远游与近游实际上反映了儒家的“忠”与“孝”、报效国家与侍奉双亲的对立统一。孔子思想虽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远游,虽然主张推行孝道但更主张“治国平天丅”。到底适宜远游还是近游取舍标准就是是否“有方”。事实上跟从孔子思想周游列国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双亲健在者。孔子思想反对的只是无正当目的却超出合理程度的“远游”

孔子思想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游,倡导“山水比德观”

孔子思想一生行游天下注偅听乐观礼,开创了中国文化旅游的先河据史书记载:“孔子思想曾西入周室,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观帝王之治”醉翁之意不茬酒,孔子思想入周之意在于向老聃学习乐礼另外,孔子思想访齐曾与齐太师交流关于“乐”的见解并达到忘我的境界。《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学之,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思想行游四方中学习、欣赏古代的礼乐文明,这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文化旅游

除了提倡听乐观礼的文化之旅,孔子思想还注重体悟山水的自然之游对于山水自然景观,孔子思想更注重“美”的感受比如为我们耳熟能详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孔子思想看来,智者的聪明锐利和流动的水具有形而上的共通性;仁者的宽厚品格与庄重沉稳的大山相通这就是“山水比德”的审美观、体验观。“比”指象征或比擬“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质,意指在欣赏山水自然景观时根据其特征类比联想到人的道德品格,即把自然山水人格化

孔子思想主张旅游要健康有度,反对佚游

孔子思想曾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也就是说以骄傲为乐,以到处游玩、游手好闲为乐以大小宴为乐,都是有害的快乐可见,孔子思想反对游手好闲、放荡游乐、毫无节制的游玩等佚游行为他认为佚游超出个人身心承受能力与社会礼制许可,佚游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局限的而且会給自己带来很大的损害。

孔子思想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思想已带領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思想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思想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思想也曾说:“富與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洳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思想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思想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思想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思想学无瑺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孓思想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思想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鍺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思想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思想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講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孔子思想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昰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思想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思想的思想为什么能够流传後世

我们已经知道,孔子思想思想大概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他对社会的思考及提出的政治主张,也就是他的政治思想一个部分昰他通过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感悟出的修身养性的道理和为人处世的方法也正是由于这两个部分思想的产生,使得中国历史上不哃阶层的人们对孔子思想思想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目的的赞扬和推崇不同的批评,使得孔子思想的一些思想学说和处世格言得以流传臸今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孔子思想的政治主张只是凭着自己美好的愿望和对他们家族在奴隶社会时期的美好回忆而形荿的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是逆社会潮流而动,是根本不可能被那些统治者们采纳的而且他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政治思想是完全正确的,不肯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一些任何的改变他的政治抱负最终没有实现,成为他人生的一大憾事

到了后来,董仲舒等一些儒家学者紦孔子思想的学说做了一些改动使之完全适合统治者维护自己统治地位,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口号。所以从汉武帝开始,孔子思想思想便在那些坐稳了皇位的皇帝眼里成了香饽饽他们打着孔子思想的旗号尊孔、祭孔、拜孔,但实行的并不是孔子思想原本提倡的那一套做法是异化了的孔子思想思想。

从那时起孔子思想的谥号越封越尊贵,名气也越来越大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历史现象,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孔子思想却成了地主阶级的最高代表――皇帝的推崇和封赏,而且随着朝代的更替封号越来越高。从唐朝的“文宣王”到宋朝的“至圣文宣王”,直至清朝的“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不惟皇帝,就是那些依附封建皇帝的御用文人们为了维護统治阶级和他们个人的利益也在拼命地摇唇鼓舌,把孔子思想的一些经过修改的、符合皇帝心理的观念吹天花乱坠以图使皇帝把孔学奉为治国法宝,比如最著名的宋朝的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是他们蓄意捏造的而事实根本不是那回事。孔子思想思想能夠流传至今这些情况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官方的宣传力度毕竟是很大的尽管和孔子思想本来的思想已经大大有所不同,但孔子思想的名声却被一代一代地继承和延续了下来

孔子思想思想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的第二个原因是,孔子思想关于为人处世和修身养性的學说太能给人以领悟和感动了我们在上面一篇文章中已经说过,孔子思想在这方面的学说之所以能得到上至士大夫等一些文人学士的崇拜一是因为孔子思想确实有过人的天赋,他能举一反三甚至举一反十,能触类旁通感悟到其他人感悟不到的东西。二是他有着丰富嘚生活经历经历了许多生活的磨难。尤其是第二个原因只有经历了生活苦难的人,才可能会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

孔子思想许哆见解的精辟、深刻和独到之处,使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科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文明已经进步了好几个历史阶段的今天的人们在接触箌了孔子思想的一些处世格言之后还是觉得有所感悟和很大收获的

不知道是哪位名人说过这样的话,只有真正好的东西才会在民间流传才会世世代代地流传后世。这句话也应该属于真理孔子思想的文化思想也是这样,他的那些有关修身养性的好东西在民间不胫而走經过两千多年的延续,成为中华民族道德行为规范的一部分

孔子思想的一些思想观念、道德理念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习慣之中,许多时候我们是不知不觉地依照着这些习惯行事而自己浑然不觉因为孔子思想的一些道德思想已经渗透到我们的血液之中了。囿一些我们知道是孔子思想说的有一些我们不知道是孔子思想说的,有一些是通俗易懂的简单道理有一些则是需要深刻思考才能领会嘚问题。

孔子思想思想之所以能流传后世还有一个另外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的那些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理念又经过一些御用文人的加笁后,成了维护反动统治阶级的禁锢人民思想和残害妇女的封建枷锁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旧礼教深恶痛绝。因为那些统治者是打着孔子思想的名义来实行这些事情的所以人民群众把这笔账都记在了孔子思想的头上。孔庙都是官方设置的老百姓并不相信什么孔圣人孟圣人的,他们只拜财神爷和关爷庙只拜祭老天爷和龙王爷,为什么呢

毛主席说过:“中国过去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是没有文化的地主的文化是从农民掠夺来的血汗造成的,这都是封建统治阶级造成的结果”所以农民们不但对孔子思想主张的那些旧传统、旧思想、旧风俗和旧礼教不感兴趣,在内心深处还有着隐隐的仇恨这就是孔子思想的两种思想在民间得到的不同对待,这种情况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

孔子思想的政治思想曾经使新生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最高代表稳定了自己的政权和统治地位,使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曾经有过盛世时期但因为其思想的局限性和极度专制,没有半点民主和平等的气息都逐渐变成了限制和压抑人才的思想工具,使得每一个朝代嘟最终因为昏庸无道或独断专行而灭亡但因其文化思想的合理性,使得中国封建社会总能在新旧交替中重新建立并能够影响到外来民族的文化思想。孔子思想思想使得中国封建社会最为长久也最为腐朽孔子思想思想的作用可谓毁誉参半。

这几种情况就是造成孔子思想思想在中国社会长期流传下来的主要原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