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四节xd股票是什么意思思?

适用课程:&神韵诗史(),神韵诗史()【访问量:20811】
第四节 神韵说的提出
神韵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在明清之际。
我们首先要简单叙述一下元代的情况。元代是文学复古意识抬头的时期。受到金代元好问和南宋严羽的影响,元代的诗歌创作有一种越过宋诗向唐诗回归的倾向,诗歌理论也相应地出现向唐诗的倾斜。总的来说,元代的复古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理论体系,社会意义、文学价值都不高,大部分诗学著作集中在诗格、诗法一类具体写作技法的探讨上,“论多庸肤,例尤猥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但是,这其中也有一些评论家承继了唐代司空图和宋代严羽的理论,于神韵诗创作、鉴赏的探讨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值得我们注意。影响较大的是无名氏的《诗家一指》,该书收入的“二十四诗品”即现在普遍认为是司空图所作的《诗品》,这是目前最早见到的《诗品》文本。学术界对此“二十四诗品”的归属至今仍然存有争议,未能取得一致。这里仍从旧说,不做更改。《诗家一指》将诗歌创作的法则分为“十科”,“四则”,十科为“意、趣、神、情、气、理、力、境、物、事”,四则为“句、字、法、格”。在十科当中,有一些议论跟神韵有关,引之如下:
意之所不尽而有余者之谓趣。是犹听钟而得其希微,乘月而思游汗漫。窅然真用,将与造化者周流,此其趣也。
是由真心静想中生,不必尽谕,不必不谕,犹月与水,触处自然。神于诗为色为染,情染在心,色染在境,一时心境会至,而情出焉。
耳闻目击,神寓意会,凡接于形似声响,皆为境也。然达其幽深玄虚,发而为佳言,遇其浅深陈腐,积而为俗意。复如心之于镜,镜之于心;心之于镜,如镜之取象,镜之于心,如灯之取影;亦各因其虚明净妙,而实悟自然。故于情想经营,如在图画,不著一字,窅乎神生。
上述观点显然与司空图的论述接近,属于象外象、景外景的范畴,它们也可视作对唐诗创作经验的总结。《诗家一指》这本书入明以后被人们反复刊印、流布,对明人的诗学思想发生了影响。
但是另外一方面,元人重视诗歌外在技巧、法则的复古风气对明代也产生了影响。明代的复古风气承元而达到大盛。前期有闽中十子一派,力主唐音。其中高棅编著的《唐诗品汇》将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期,“以为学唐诗者之门径”,在总结唐诗写作技法方面进一步深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到宪宗成化时期,李东阳创茶陵诗派,以台阁大臣的身份进一步倡导宗唐,开始转变二杨台阁体的风气。李东阳的复古重在音节韵律,主张“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麓堂诗话》),还讲究句法、字法,推敲细故末节。所有这些都是南宋严羽以来在诗歌形式上讲求复古的发展。为文学而文学,就诗论诗是元、明两代复古风气的出发点。人们不重视文学与时代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不了解功夫在诗外的辩证道理。因此.元代的复古学唐,成就反不如宋代,明代也基本如此。
这种情况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间才有所改观。李梦阳、何景明七子派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诗歌运动,将古典主义正式树立为一面旗帜,七子将复古与时代需要结合了起来,把复兴古代诗学作为反对台阁体、革新社会、振奋人心的一种方式、一种途径。七子复兴古学的重点在关心国家社稷,弘扬的是传统的儒家文学观,在风格上也偏向于雄浑悲壮、豪迈刚健,对此,七子派又称之为盛唐气象。但是七子派的复古,其手段还是停留在体制、格调上,停留在形式的模仿上,因此,实际的文学成就与其造成的影响仍然不成比例。直到清初,古典主义诗学才正式步入坦途。
明代后期的复古思潮中另有一支重视个人性情的流脉,前人有所忽略。这个非主流诗学的首位代表就是徐祯卿。徐祯卿是前七子的成员,在京城曾追随李梦阳的学说,但他同时也是“吴中四才子”之一,创作意识中怀有崇尚个性的审美倾向,他所著的《谈艺录》一文强调以情为本,倡导灵感,别有一番趣味。引录两段以示:
情者,心之精也。情无定位,触感而兴,既动于中,必形于声。故喜则为笑哑,忧则为吁戏,怒则为叱咤。然引而成音,气实为佐;引音成词,文实与功。盖因情以发气,因气以成声,因声而绘词,因词而定韵,此诗之源也。
朦胧萌拆,情之来也;汪洋漫衍,情之沛也;连翩络属,情之一也,驰轶步骤,气之达也;简练揣摩,思之约也;颉颃垒贯,韵之齐也;混沌贞粹,质之检也;明隽清圆,词之藻也。高才闲拟,濡笔求工,发旨立意,虽旁出多门,未有不由斯户者也。
像文中如此生动、富有才气地描绘情思发生的过程,强调情在创作中的统摄作用,在七子当中是绝少见的。徐氏并非不讲法规,在这方面他反而讲得笼统,讲得宽泛,没有李梦阳等人那么“尺尺寸寸”。他甚至认为平庸之人才学格调,天才作家须靠冥会,“夫哲匠鸿才,固由内颖,中人承学,必自迹求。大抵诗之妙轨,情者重渊,奥不可测,辞如繁露,贯而不杂,气如良驷,驰而不轶,由是而求,可以冥会矣”,带有一种神秘主义的倾向。后来王渔洋论学诗的时候说:“越处女与勾践论剑术曰:妾非受于人也,而忽自有之。司马相如答盛览论赋曰:赋家之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诗家妙谛,无过此数语。”(《香祖笔记》卷七)恐怕就是受到徐祯卿的影响。他提倡的是一种既不同于格式、声调,也不同于严羽枕藉古人、久之自悟的方法,看上去更为玄妙。徐祯卿的天才情源论是以自己的创作经验作基础的,同时也受到了历史上感会、神思一类艺术理论的影响。王士禛对徐祯卿的《谈艺录》欣赏备至,在《论诗绝句》中说:“更怜《谈艺》是吾师”,又说:“余于古人论诗,最喜钟嵘《诗品》,严羽《诗话》,徐祯卿《谈艺录》”,将其与钟嵘、严羽的诗论并提。王渔洋欣赏徐昌谷,大概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他启发了自己突破“格调说”、“悟入说”的重围,指出一条学诗的新路;另一则是徐氏用情感诠释灵感,突出了抒情诗的本质。徐、王二人都是少年成名、天才颖悟式的作家,彼此有不少相同的地方。可惜徐昌谷为当时潮流所裹挟,未能走上神韵的道路。
七子派中的谢榛也值得注意。谢氏著有《诗家直说》即《四溟诗话》,在理论方面的建树更受人重视。王渔洋曾对谢榛的诗论表示不满,认为谢氏诗说拘泥于字法、句法,又好改动前人诗句,“多学究气,愚所不喜”(《师友师传续录》)。但是,谢榛诗论中的确有独到的见解,不容抹煞。他不满于李攀龙等人过分强调模拟,拘于形式,遂将注意力逐渐转向情景关系的研究,在有关情景交融方面,论述特别精彩,对神韵理论是有贡献的,值得今天的研究者重视。试引《诗话》中的数例以示: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于绝迹,振响于无声也。夫情景有异同,模写有难易,诗有二要,莫切于斯者。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当自用其力,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间也。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夫情景相触而成诗,此作家之常也。或有时不拘形胜,面西言东,但假山川以发豪兴尔。譬若倚太行而咏峨嵋,见衡漳而赋沧海,即近以彻远,犹夫兵法之出奇也。
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
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所谓情和景的关系,也即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自南朝钟嵘、刘勰起它们就受到诗论家的注意。唐末司空图提出了“长于思与境偕”之说,宋代姜夔也有“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之说(《白石道人诗说》),元代杨载还有“诗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自工”(《诗法家数》)之语。明代对这个问题论述较多的是谢榛。谢榛的观点是强调二者的相因相成,互不可分,“孤不自成,两不相背”。二者之中,又以情为主,所谓“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最后合而为诗,是两种生命力的自然生成,所谓“元气浑成,其浩无涯”。这番论述还是具有相当深刻性的,对此项研究有所开拓。此外,他关于触物联类的观点也颇具特色,谢榛主张作诗不必逼真,贵在随兴而发。就方位言,可以面西言东,就准确性言,“妙在含糊,方见作手”,所以古来好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他这番意见是对严羽境中花、水中月的申发,强调了诗歌创作的随机性、虚幻性,对王渔洋兴发神到之说有明显的启发作用。
王渔洋之前,对情景关系作出最有价值之论述者要数王夫之。他论诗的兴趣,更多地投放在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方面,对这一问题的强调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位批评家。他宣称:“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姜斋诗话》)这种意见出现在明清之际,的确发人深省,体现了作者独到的批评眼光。王船山对神韵理论的贡献,最突出的在情景交融方面。试看其语: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比亦不容雕刻。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池塘生春草”“胡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中目中与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来,而与景相迎者也。
(《姜斋诗话》)
谢榛论诗,已经说过“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至王夫之,进一步提出了彼此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溶成一片。这些意思,前人心中其实已有,诗中更是多见,只是由王船山明确说出,而且讲得十分明白,自然,一点也不玄妙,依然要算是他的贡献。王船山论诗不好创立新概念,不愿自立宗派,这固然使得其理论平易近人,易于被读者所接受,但另一方面,也使他的观点不够集中,凝聚力不强。比如,他论作家的灵感,称:“以神理相取,在远近之间,才着手便煞,一放手又飘忽去,如‘物在人亡无见期’,捉煞了也。”这个思想,实际上也就是王渔洋兴会神到的意思,但由于缺少一个理论核心,所以不能与前面的情景诸关系合成为一个整体,很难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说到标举理论概念,有一个重要情况值得引起研究者注意,这就是“神韵”一词恰恰是在明代后期引入诗歌批评领域的。王船山的《古诗评选》中已见使用,如下数例:
神韵所不待论。(评汉高帝《大风歌》)
凄清之在神韵者。(评谢脁《同谢咨议咏铜雀台》)
一泓万顷,神韵奔赴。(许贝琼《秋怀》)
王船山的“神韵”概念,并不是作为自己的理论中心来使用的,且未与诗话中的情景理论结合起来,所以不能算是一种创见。从所引的评语来看,王船山的神韵略相当于“生气”一词,很显然,王夫之是受到了当时评论界的影响。
我们知道,最早在嘉靖、万历年间就有人于诗学界标举神韵,目前所知最先提到“神韵”二字的是薛蕙和孔天允两个人。本书开头所引王士禛论述神韵的一段话中引用过孔氏和薛氏的话语。薛蕙前面已经介绍过,孔天允作为嘉靖年间的诗人,薛蕙和谢榛的好友,至今不甚为人所知。孔天允(允,一作胤),字汝锡,号文谷,又号管涔山人。其生年,据《孔文谷集自序》一文落款:“万历二年,岁次甲戌,中秋日,七十老人文谷子书”,可推断为弘治十八年(1505),卒年则不详。这里特别引录《山西通志》中有关孔天允的一段记载,以供参考:
孔天允,字汝锡,汾阳人,嘉靖壬辰一甲二名进士,官翰林。以宗亲外补陕西佥事,提督学政,降祁州知州。迁河南佥事,备兵颖州,复以布政司参议提督浙江学政,历陕西按察使右布政使,迁河南左布政使。谢政归。天允好读书,诗文高古,晚年寄兴山水园林,时与王明甫、吕仲和、裴庸甫诸人相唱和。所著《文谷集》若干卷,行于世。(《山西通志·文学录》卷一百五十五)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对孔天允的诗歌创作著有一段评论,称:“管涔山人如新调鹦鹉,虽复多言,舌音终是木强。”(卷十二)今天所存《孔文谷集》收有孔氏的《文集》二十卷,《诗集》二十四卷。今翻检其诗,确如朱彝尊所说,创作上未脱七子格调一派的套路,程式化的熟语较多,表达不够自然,成就不高。但是,他在诗歌理论上却与当时的主流派不同,倾向于薛蕙,也即主张神韵为诗。王渔洋《池北偶谈》中所引的那段话收在《孔文谷集》卷十三,因为其中有薛蕙的话语,同时夹有孔天允本人的话语,分辨不甚清楚,所以,这里将孔氏文集中的原话再引录一遍:
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西原薛子论诗,独有取于谢康乐、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言“‘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清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远也;‘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清远兼之也。”总其妙在神韵矣。愚公志
《园中赏花赋诗事宜》,载《孔文谷集》卷十三
从上引这段话中,我们发现,“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一句属孔天允所言;“西原薛子论诗”以后,至“清远兼之也”,属薛蕙所言,“总其妙在神韵矣”又属于孔天允所言。如果仅就这段话来看,“神韵”二字当由孔天允提出。其实不然。今存薛蕙的文集中其实已提到了“神韵”,而且讲得非常明确。我们在《西原先生遗书》收录的《论诗》一文中看到以下的文字:
论诗当以神韵为胜,而才学次之。陆(机)不如谢(灵运),正在此耳。
情况应该很清楚,神韵最先是由薛蕙提出的,孔天允只是重复了薛蕙的意思。不但如此,孔天允文中所言的“清远为尚”,实际上也来自于薛蕙。请看:
曰清、曰远,乃诗之至美者也。灵运以之,王、孟、韦、柳,抑其次也。“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清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远也;“岂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可谓清远兼之矣。(《论诗》,载《西原先生遗书》卷下)
如此看来,薛蕙应该是诗界神韵论的首创者,这个功绩是不容抹煞的。孔天允与薛蕙是诗友,两人关系较为密切,诗集中互有赠答往来,诗学观也比较相近。据孔天允说:“余往岁丙申初谒考功(薛蕙)于谯城大宁斋中。考功一见余即莫余逆也。留饮阑夕,赋诗见志。后数往来,并丧尔我。”(《薛诗拾遗序》,载《孔文谷集》卷三)这段话中提到的“丙申”即嘉靖十五年(1536)。可以推断,两人在此后交往的一段时间里,薛蕙向孔天允提到了“神韵”说,而孔天允很快接受了薛蕙的理论,进而写入自己文集中,进行鼓吹、传播,终于后来被清初的王渔洋所见到。应该说,薛蕙、孔天允是最早运用“神韵”这一概念探讨诗歌规律的批评家,他们的研讨对清代王渔洋倡导神韵说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稍后于孔文谷,更多地使用神韵一词以评诗的是兰溪的胡应麟。刊刻于万历十八年的《诗薮》是一部颇具影响的著作,胡氏在此书中论历代各体诗歌,使用“神韵”二字达二十余次之多,可见,已属非偶然为之。其中有一些地方,用法接近于王士禛,如:
二谢题戏马台,则并题面不拈,但写所见之景。故古人之作,往往神韵超然,绝去斧凿。(《诗薮》内编卷五)
若神韵干云,绝无烟火,深衷隐厚,妙协箫韶,李颀、王昌龄,故是千秋绝调。(《诗薮》内编卷六)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神韵无伦。(《诗薮》内编卷六)
应该说,这些观点王渔洋的确承继了胡应麟。其实胡应麟论历代诗,尤其是论唐诗,不少地方与王渔洋相似。如称陈子昂、张九龄并开盛唐之风,陈子昂开古雅之源,张九龄创清淡之派,渔洋在《唐贤三昧集序》中也说:“张曲江开盛唐之始,韦苏州殿盛唐之终”,明显受到了胡氏的影响,但未见渔洋称引。胡应麟使用神韵这一概念,也有与渔洋不同的地方,如:“初唐七言律缛靡,多谓应制使然,非也,时为之耳。此后若《早朝》及王、岑、杜诸作,往往言宫掖事,而气象神韵,迥自不同。”(《诗薮》内编卷五)总的来看,胡应麟运用这一概念,含义是宽泛的,大致指诗歌体现出来的内在精神面貌,他本人就曾明确解释过该词的意义:
诗之筋骨,犹木之根干也;肌肉,犹枝叶也;色泽神韵,犹花蕊也。筋骨立于中,肌肉荣于外,色泽神韵充溢其间,而后诗之美善备。(《诗薮》外编卷五)
这种诠释可以说代表了明代大多数批评家对神韵一词的认知,包括后来的陆时雍,他的《诗镜》也以神韵为标范,所谓“拂拂如风,洋洋如水,一往神韵,行乎其间”,意思上略同于王船山。还有胡震亨的《唐音癸签》,全袭胡应麟之说。所有这些,代表了诗学界的一种新动向,预示着古典主义诗论的新变革。王士禛于清初标举“神韵说”,掀起新一轮的创作潮流,正是以明代后期的酝酿和准备为其依托的。这样,明代实际上成为神韵诗学传统第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神韵”一词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作为人物评论来使用的,见载于南朝的史籍。如“神韵冲简”(《宋书·王敬弘传》),“神韵峻举”(梁武帝《赠萧子显诏》),专指人的精神气质。六朝时期注重人的内在品质、标榜个性,此类词汇遂颇为流行,诸如“风韵”“思韵”“高韵”“远韵”“风神”“风气韵度”等,大体意思相同,又各有侧重。以后引入画界,借作对人物画的品评,成为一个艺术概念。南齐时谢赫所著的《古画品录》有“神韵气力,不逮前贤”之语,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又有“人物有生气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的说法。自此,神韵演变成了艺术创作所追求的一种品质,脱离开了对现实人物的直接评价。但是其内涵依然是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人的精神品质,即一种无形的、存在于笔墨之外的东西。随着元代文人画的盛行,诗歌与绘画的关系结合得更加紧密,这就启发了明代的诗评家向绘画艺术借鉴思想和灵感,于是便发生了将神韵从画界引入诗界的事件。当时的目的恐怕主要是矫正七子主流派复古徒具形似的毛病,所以神韵还更多地保留了它原来的内涵。到王士禛才在原有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赋予了它更加丰富的意义。关于读书的名言的诗歌(四节)读书破万卷_百度知道
关于读书的名言的诗歌(四节)读书破万卷
儒冠多误身,蹭蹬无纵鳞。此意竟萧条,下笔如有神,王翰愿卜邻,况怀辞大臣;全文为。骑驴三十载。常拟报一饭;读书破万卷,回首清渭滨,甚知丈人真。&quot。赋料扬雄敌。尚怜终南山,即将西去秦:纨袴不饿死,难甘原宪贫。甫昔少年日,猥诵佳句新。今欲东入海,旅食京华春,只是走踆踆,暮随肥马尘:&quot。李邕求识面。焉能心怏怏。主上顷见征。读书破万卷。窃效贡公喜。每于百僚上,贱子请具陈。甚愧丈人厚,早充观国宾,立登要路津。青冥却垂翅,欻然欲求伸,下笔如有神,到处潜悲辛,再使风俗淳。残杯与冷炙。朝扣富儿门,行歌非隐沦。致君尧舜上。自谓颇挺出,诗看子建亲。丈人试静听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万里谁能驯。白鸥没浩荡
其他类似问题
名言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ppt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3.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ppt
古​代​诗​歌​鉴​赏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523.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诗歌的第四节中出现了三个“捉”,意思都一样吗?写写你的理解.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诗歌的第四节中出现了三个“捉”,意思都一样吗?写写你的理解.
诗歌的第四节中出现了三个“捉”,意思都一样吗?写写你的理解.
在讲解这题之前我也提前做了这题,按常理说,这种问题目答案多数情况下是“不一样”,这题也一样,我认为,第一个“捉”表示用眼睛去发现,去欣赏春之美;第二处表示用耳朵聆听春之妙;第三处表示用心灵去感悟春之情.写一首关于校园的现代诗歌,要四节的,每节四句,急.要关于校园的.必须每行都要一定的字数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写一首关于校园的现代诗歌,要四节的,每节四句,急.要关于校园的.必须每行都要一定的字数
写一首关于校园的现代诗歌,要四节的,每节四句,急.要关于校园的.必须每行都要一定的字数
1`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 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2`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涌动的血液奔腾着长江黄河的浪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盘内盘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