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执掸教子的柄福寿双全小铜镜值钱吗么?

款款飞来饶逸致
款款飞来饶逸致
瓷板画是一种在板块瓷胎上用名色彩料作画然后入窑烧制而成的陶瓷艺术品,其起源于明嘉靖、万历年间,至民国期间达到了空间的繁荣,也涌现了许多赫赫有名的陶瓷艺术大家,李明亮便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李明亮皖南人,擅绘草虫小品,画风清秀,笔法细劲,意味隽永,境界脱俗。
这幅“款款飞来饶逸致”瓷板画是李明亮1941年送给友人志坚先生的作品。瓷板画长19.5厘米,宽12.6厘米,厚约0.6厘米,瓷质洁白、坚实细腻,釉色莹润。板画横式构图,右下角斜出一枝,遒曲多姿,挺拔俏俊,枝杆以淡墨勾出,青墨偶点,尽显苍劲。两只丫叉,绿叶繁花,上下伸展,轻灵飘逸。鲜花粉嫩,妖媚可人,花瓣以没骨法精心勾绘,花蒂浅绿渲染,自然逼真;下边花枝尽头,花蕾朵朵,伸展有姿,含苞欲放;绿叶墨线勾脉,罩以青绿,阴阳向背,深浅不一,或正、或侧、或仰、或俯,千姿百态,点缀其间;一只蜻蜓栖落于繁花之上,双目浑圆幽绿,细足纤纤,伸屈自如,毫发毕现;身子前倾,尾部上翘,墨笔勾染,节节分明,低首闻香,似已陶醉于沁人心脾的芬芳之中;两双翅膀,呈八字形,双层翅面网格分明,薄翼如纱,清晰可见,极富质感,令人感叹“神乎技矣”。左上角留白处墨书:款款飞来饶逸致,舞罢清波兴未阑。落款:民国三十年二月二日以
应志坚先生法家雅正,皖南李明亮敬赠于浮梁。钤白文“之印”方章一枚。
瓷板画布局疏朗,设色清雅、秀润,工笔、写意结合,神韵无穷。特别是蜻蜓的精工细作,轻灵活泼,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画家以瓷代纸,心神合一的高超技艺,实在是难得一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我的店铺——恒升斋开业了!
我的店铺——恒升斋开业了!
今天是我非常高兴的一天,我的店铺——恒升斋开业了!欢迎朋友们去看看我的店铺——恒升斋。
我以红山古玉88作为掌柜名字,恒升斋为店名。这个店铺经过了一个月的筹备,终于和大家见面了,店铺主要以瓷器、佛像、铜镜、玉器、古玩杂项为主。本着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原则,本店经营的商品除特殊标注以外,其余全部为老物件,物美价廉,保您满意。
您可以在淘宝网上搜索恒升斋店名即可.网址:
淘宝网&或者
中华收藏网
您可以下载阿里旺旺,加载“古玩风光”,或加QQ,就可以成为我的网友。我们可以在网上交流。
&& 谢谢您好的光顾。
加几件宝贝请大家点评:
辽佛:15000元。高10.8厘米,宽3.1厘米
辽佛:15000元,高9.9厘米宽2.9厘米。
辽代铁佛:5000元,高10.5厘米宽3厘米
<font COLOR="#FF.00 元
<font COLOR="#FF.00 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第04版: 多宝格
&&&&标题目录
&&&&点击排行
&&&&新闻热读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青花又名“白地青花瓷器”,别名“釉里青”、“白釉蓝花”,属于釉下彩瓷的一种。青花瓷指用钴料在瓷胎上作画,然后施以透明釉,经过1300℃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经过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所以被称之为“青花”,是我国古代陶瓷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之一。  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唐代,元代晚期渐趋成熟,明清时期成为我国瓷器生产的主流。武汉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器型豪放,胎体厚重,青料浓郁,所绘图案构图严谨,题材独特,笔法工整,是元青花艺术中的集大成者,在我国青花瓷系列中显得弥足珍贵。  元代青花瓷以景德镇窑为代表,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优雅精致,与我国的传统水墨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元青花质地优良,画工细腻,题材众多,花卉、走兽、戏剧故事、人物等皆跃然瓷上,漂亮悦目,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武汉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元末时期江西景德镇窑烧造,高37.6厘米,口径6.2厘米,底径13厘米。小口外侈,短颈,丰肩,平足。通体绘青花纹饰,分三组,肩部饰凤穿牡丹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四个菱形开光,分别绘有中国古代四位高士闲情逸致、恬静自然的场景。其故事取材高雅,即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喜爱兰花,兰花为传统寓言纹饰,古人以幽谷兰花喻隐逸之君子;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酷爱莲花,莲花纹饰以象征身居高位,廉洁奉公,运用莲与廉同音,意蕴“一品清廉”之意;人称“梅妻鹤子”的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一生未婚,痴爱梅花的高雅和白鹤的飘逸;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深爱菊花的傲霜品性,淡泊名利,向往美好的田园生活。腹下部绘仰覆莲纹和忍冬纹一周。该青花陪衬的景物结合主题,四组画面情景交融,造型秀美,线条流畅,色泽浓艳,可谓元代青花瓷中极其罕见的精品。在青花瓷器中,元代青花反映人物图案的器物存世较为稀少,有如此精美的四爱人物图案的元青花梅瓶更为罕见。这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了解元代青花瓷制造工艺及人物图案纹饰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梅瓶上所绘人物形神兼备,特征分明,衣饰用笔潇洒自然,主题纹饰与青花色泽交融一体。白釉泛青,色彩青翠欲滴,青花成色纯正艳丽,反映了元青花的烧造水平。其小口、丰肩、深腹的造型,十分独特,因口小只能插上梅枝,故后人名曰“梅瓶”。关于“梅瓶”之名,主要来源于学者许之衡所撰《饮流斋说瓷》一书,其中有文写道:“……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其实在宋元时期,这种瓶称“经瓶”,为宋代朝廷定期开设的讲经筵上盛酒的器皿,民间也有生产,目前发现的经瓶上,有的还书有“清沽美酒”、“醉乡酒海”等字样,说明此瓶在当时主要作为盛酒之用。有的上面一般还有盖子,如覆杯,可能也兼作酒杯之用。  这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传世珍品,代表了我国青花工艺在元代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为国宝级文物,已收录入《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可以称得上是武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2005年7月英国伦敦举办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名为“鬼谷子下山”的元青花罐拍出了折合人民币2.3亿元的天价,与之相比,无论是器型、胎质、釉面、纹饰、画艺、颜色等方面,这件“四爱图”梅瓶都毫不逊色,其价值可想而知。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展”上,武汉博物馆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曾与来自全国26个省市、55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起,闪亮展出在中外游客的面前。2009年3月,为配合首都博物馆举办的《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再赴北京,成为这次汇集了国内外25家博物馆藏顶级元青花瓷的展览上的第一件展品,既为展览增色不少,也展示了武汉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深度魅力。&&&&&&&&&&&&&&李笙清
All Right Reserved
保定日报社 全保定网 版权所有> 宋代三娘教子铜镜
宋代三娘教子铜镜
材质:铜器
时代:宋辽金西夏
价格:¥5,000
商品详情:宋代“执掸教子”铜镜 宋代铜镜多产于湖州、抚州、成都等地,器体轻薄,装饰简洁,注重实用,不崇华侈。其形状变化多端,背面的纹饰更是丰富多彩,多铸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山水楼阁等等 , 特别是人物故事镜极
宋代“执掸教子”铜镜 宋代铜镜多产于湖州、抚州、成都等地,器体轻薄,装饰简洁,注重实用,不崇华侈。其形状变化多端,背面的纹饰更是丰富多彩,多铸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山水楼阁等等 , 特别是人物故事镜极富时代风貌,体现了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笔者收藏的这面宋代“执掸教子”人物故事带柄铜镜便是其中之一,铜镜长 150 毫米,柄长 65 毫米,镜面直径 85 毫米,厚约 4 毫米,窄素缘内凹。图中,树木繁茂,随风飘荡,浮云缭绕,仙鹤,动感十足;一妇女身体微侧,裙带飘逸,左手掐腰,右手拿着毛掸,目视童子,神情肃然,正在严厉教训;童子身子前倾,双手作揖,跪拜于地,战战兢兢,虔诚悔悟;一条小狗浑圆健硕,趴伏在两人中间,抬头仰望,可怜兮兮,似乎在尽力为小主人求情。 此面铜镜真实地再现了宋代子女教育问题的民俗民风,观之发人深思。铜镜画面构图饱满,清晰自然,形象准确,姿态生动,器体轻 薄 , 包浆自然,熟旧,是不可多得的宋代铜镜精品。 杨光 地址:锦州市凌河区重庆路3段22号古玩商会 电话:13332198098
价格:¥6,000
价格:¥6,000
金银铜器分类
价格:¥75,000
价格:¥6,000
价格:¥4,000
||||||(C)2009 版权所有·搜艺搜&&京公网安备号此内容是搜艺搜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不代表搜艺搜赞成被搜索网站的内容或立场。第04版: 多宝格
&&&&标题目录
&&&&点击排行
&&&&新闻热读
鲍廷博的《责备余谈》
  2010年6月2日在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购得的这套清乾隆版《责备余谈》(《知不足斋丛书》第九集),一函两册,开本18.5X11.5厘米,半页九行21字。黑口,无鱼尾,左右双边。书口中间镌刻书名《责备余谈》和卷数、页数、知不足斋丛书。书套左上书签题书名《责备余谈》,善斋,朱印:善斋。  《知不足斋丛书》是清乾嘉间大藏书家鲍廷博父子刊刻的著名丛书。全书三十集,其中前27集由鲍廷博所刻,后三集由其子鲍士恭、鲍正言续刻。共收书208种(含附录12种),781卷。该丛书具有以下特点:所收诸书皆为首尾完整的足本,多流传稀少的抄本(有向来藏弃家仅有传抄而无刻本者;有时贤、先辈撰者脱稿而未流传行世者;有刻本行世久远,旧版散亡者;有诸家丛书编刻而讹误、脱略未经刊人正者),校雠精(广借善本,参互校雠,遇有互异之处责善而从)。  鲍廷博(),字以文,号渌饮,祖籍安徽歙县长塘,随父鲍思诩居杭州。后定居桐乡县青镇(今乌镇)杨树湾。家世经商,殷富好文,父鲍诩,不惜巨金求购宋元书籍,筑室收藏,取“学然后知不足”义,名其室为“知不足斋”。鲍廷博为歙县秀才,亦勤学好古,不求仕进,喜购藏秘籍,久之,藏书甚富。浙江学政阮元每于按试嘉湖之便,乘小舟至杨树湾观所藏书。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四库全书》馆,诏求天下遗书,共收书3503种,廷博长子士恭以所藏精本620种进献,内多为宋元以来之孤本、善本,居私家进书之首。从此,知不足斋之名上达朝廷。次年,得褒奖,赏赐了内府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及《平定回部得胜图》、《平定两金川战图》等。乾隆四十年,《四库全书》修成后归还其原书,乾隆皇帝在其《唐阙史》和《宋仁宗武经总要》二书上题诗,诗曰:“知不足斋奚不足,渴于书籍是贤乎。长编大部都庋阁,小说卮言亦入厨。”廷博非常高兴,深受鼓舞,遂立志刊刻《知不足斋丛书》,将家藏善本古书公诸海内。  鲍廷博刻书,博采众长,广搜遗编,凡经史考订、算书、金石、地理、书画、诗文集、书目等皆择优收入。其中不少是海内孤本。刊刻态度严谨,校勘精细,每得一书,必广借善本,参互考订,不妄改一字,极受时人称道。丛书每成一册,即以进献朝廷。又刻《销夏记》、《名医类案》、《聊斋志异》等行世。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所刻刊之青柯亭本《聊斋志异》,为该书现存最早刻本。廷博不仅嗜书,而且博学,浙江学政阮元说廷博“家藏万卷,博极群书,虽隐僻罕见著录者,问之,无不知其原委”。善诗,作《夕阳诗》20韵、《咏物诗》1卷,另有《花韵轩小稿》2卷。嘉庆十八年(1813),浙江巡抚方受畴向廷博传达仁宗皇帝旨意,询问《知不足斋丛书》刊刻情况,廷博续刊至26集呈受畴,受畴具疏呈仁宗皇帝,仁宗称赞廷博好古博学,老而不倦,加恩赏给举人。时廷博已86岁高龄。次年,第27集将成时病逝于杨树湾。其子鲍士恭秉父志,刊至30集。&  鲍廷博天性宽厚,好交结,重情谊,时以珍本古籍投赠友人。遇贫而好学者,辄贻以全套丛书。乾隆五十六年(1791),芳椒堂主人严元照过知不足斋,廷博赠以宋椠残本《周益公书稿》2册。其书纸墨古雅可喜,严氏如获至宝,即书跋语三则于书后。是年冬,知不足斋遭火灾,部分书籍被焚。受其赠书者,以黄氏士礼居、汪氏艺芸精舍为多。道光、咸丰年间,抄校诸本多归归安丁氏、仁和劳氏及吴兴陆氏十万卷楼。光绪六年(1880),其曾孙鲍寅以朝廷赐书之在杨树湾者,献呈西湖文澜阁宝藏。  鲍廷博善诗文,其文稿大半散佚,仅留有《花韵轩遗稿》、《花韵轩咏物诗存》。其夕阳诗30首尤脍炙人口,被称为“鲍夕阳”。  《四库总目提要》中说:是书杂取古人行事为世所称者,摘其瑕疵。自序谓贤知之过,立言制行,或不近人情,不合中道,往往载诸典籍,学者喜谈而误效之。故直指而极论焉,以自附於《春秋》责备之意。然持论刻覈,时多乖谬。如《穀梁》谓隐公可谓轻千乘之国,蹈道则未其言允矣。今并谓轻千乘之国为非。至陈师道不肯假赵挺之之衣,亦排诋之。所谓不乐成人之美者欤?  《责备余谈》为明方鹏所撰。方鹏(1521年前后在世),字子凤,亦字时举,昆山人。生卒年不详,约明武宗正德末前后在世。正德三年(1508)进士。初与弟凤同以学行相砥砺,及议礼,方鹏独是张璁议。官至南京太常寺,然意殊悒悒,引疾去。方鹏著有矫亭存稿十八卷,续稿八卷,及责备余谈、续观感录昆山人物志。&&&&&&&&&&&&&&胡贵平
All Right Reserved
保定日报社 全保定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铜镜值钱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