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愁6666是什么意思思?

罹 是什么意思?读音是什么?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罹 是什么意思?读音是什么?
罹 是什么意思?读音是什么?
罹是遭受的意思,读音是li(二声)诗格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诗格[shī gé]
诗格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1.诗的格式、体例。2.诗的风格、格调。外文名Jump to出&&&&处《评诗格》
《评诗格》,旧题 唐·李峤 撰
一曰。二曰切侧对。三曰字对。四曰字侧对。五曰声对。六曰对。七曰侧对。八曰。九曰侧对。
一。谓象物切正不偏枯。
切侧对二。诗曰:“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字对三。诗曰:“山椒架寒露,池筱韵凉飚。”
字侧对四。谓字义俱别,形体半同。诗曰:“玉鸡清五洛,瑞雉映三秦。”
声对五。谓别,声名对也。诗曰:“疏蝉韵高柳,密茑挂深松。”
六。诗曰:“洲渚近环映,树石相因依。”
双声侧对七。诗曰:“花明金谷树,菜映首山薇。”
八。诗曰:“平明披黼帐,窈窕步花庭。”
九。诗曰:“浮钟霄响彻,飞镜斜。”
一曰形似。二曰质气。三曰情理。四曰直置。五曰雕藻。六曰影带。七曰婉转。八曰飞动。九曰清切。十曰精华。
形似一。谓貌其形而得似也。诗曰:“无定影,露竹有余清。”
质气二。谓有质骨而依其气也。诗曰:“暗无色”,“雪覆登道白。”
情理三。谓叙情以入理致也。诗曰:“游禽知暮返,行客独未归。”
直置四。谓直书可置于句也。诗曰:“隐隐山,苍苍海接天。”
雕藻五。谓以凡目前事而雕妍之也。诗曰:“岸绿开河柳,池红照。”
影带六。谓以事惬而用之也。诗曰:“露花如濯锦,泉月似沉钩。”
婉转七。谓屈曲其词,婉转成句也。诗曰:“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飞动八。诗曰:“空葭凝露色,落叶动秋声。”
清切九。诗曰:“猿声出峡断,月影落江寒。”
精华十。诗曰:“青田拟驾鹤,丹穴欲乘凤。”《诗格》,旧题唐王昌龄撰。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汜水尉。十九年登博学宏词科,迁校书郎。二十六年谪岭南,次年遇赦北还。天宝元年(742)出为江宁丞,七年贬龙标尉。安史之乱起,王昌龄避乱于江淮一带,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生前诗名甚高,时称&诗家天子王江宁&。此书早已散佚,今存者略可分为三部分:其一为《文镜秘府论》征引部分,这一部分当出于王氏。其二为《吟窗杂录》卷四至卷五所收的王昌龄《诗格》,其中难免真伪混杂。其三为《吟窗杂录》卷六题作《诗中密旨》的内容,乃浅薄之人杂抄元兢《诗髓脑》、崔融《唐朝新定诗格》、皎然《诗议》及佚名《诗式》的内容拼凑而成,绝大部分非王氏论文语。辑本有的《全唐五代诗格校考》,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诗格》,唐佚名撰。见敦煌残卷第三○一一号背面。现存较完整者三行乃“七对”名目,此外有诗四句。此断片虽为残文,但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七对之名目、顺序与《文镜秘府论》东卷《二十九种对》前七对完全一致,可证其为时人之通说,亦可为空海“古人同出斯对”之语作一旁证;其二,此三行残文从字迹来看,幼稚拙劣,显然出于学郎所书。而习书以《诗格》为内容,亦从一个侧面透露了唐代《诗格》类书在民间颇为流行之消息。关于此文年代,从内容上推断,应该属初、盛唐之间。该卷正面所钞为《论语集解》,卷七前有“戊寅年十一月六日僧马永隆手写《论语》一卷之耳”一行,徐俊拟定“戊寅年”为公元八五八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池田温则拟定为公元九一八年(参看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页八七四—八七五引)。从书写款式来看,其中有将纸倒转倒书之现象。在敦煌写卷中,此类现象多出现于中唐前,至中唐便少见,唐末张议潮后便绝迹(参看姜亮夫《敦煌碎金·导言》“款式问题”)。此亦有助于判断此文钞写年代不会晚至五代时期。据张伯伟编校,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繁体竖排本《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录校制作。第一的名对。第二隔句对。第三双拟对。第四联绵对。第五互成对。第六异类对。第七赋体对。天清白云外,山峻紫微中。鸟飞随影去,花落逐摇风。《文苑诗格》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集部文史类,并云:“称白氏,尤非也。”由是可知,此书显系伪托。罗根泽认为此书是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以后,留恋旧窠臼之徒的伪作。《文苑诗格》多讲创意,如“创结束”条即称“为诗须创入意,解题目,然后放旷辞理”,“不离创意”。此外,如“影带宗旨”,“抒析入境意”,“招上境意”,“语穷意远”,“叙旧意”诸条,亦涉及创意。《文苑诗格》还论述了对属的重要,如称“为诗实在对属,今学者但知虚实为妙。”“诗有属对,方知学之浅深。”“雕藻文字”、“联环文藻”条,还讲到诗歌用字的推敲、修饰,要求讲究文彩,力戒鄙俗。“精顺以事”条又讲用事之法,“用古事似今事为上格也”。《文苑诗格》,不仅议论诗格,还兼及文章,如“精顺以事”条云:“若古文用事,又伤浮艳;不用事又不精华”,即涉及古文用事方面。由此更可考见此书伪作时代,当在欧阳修等之后。唐朝新定诗格:
一形似体。二质气体。三情理体。四直置体。五雕藻体。
六映带体。七飞动体。八婉转体。九清切体。十菁华体。
一、形似体。
形似体者,谓貌其形而得其似可以妙求,难以粗测者是。诗云:〔无定影,露竹有馀清。〕又曰:〔映浦树疑浮,入似灭。〕(如此即形似之体也。)
二、质气体。
质气体者,谓有质胄而作志气者是。诗曰:〔雾烽黯无色,霜旗冻不翻。雪覆,冰塞黄河源。〕(此是质气之体。)
三、情理体。
情理体者,谓抒情以入理者是。诗曰:〔游禽暮知返,行人独未归。〕又云:〔四邻不相识,自然成掩扉。〕(此即情理之体也。)
四、直置体。
直置体者,谓直书其事,置之於句者是。诗曰:〔马衔苜蓿叶,剑莹鷿鹈膏。〕又曰:〔隐隐山,苍苍海接天。〕
(此即是直置之体。)
五、雕藻体。
雕藻体者,谓以凡事理而雕藻之,成於妍丽,如丝彩之错综,金铁之砥链是。诗曰:〔岸绿开河柳,池红照。〕
又曰:〔华志怯,韶颜惨惊节。〕(此即是雕藻之体。)
六、映带体。
映带体者,谓以事惬,复而用之者是。诗曰:〔露花疑濯锦,泉月似沉珠。〕(此意花似锦,月似珠,自昔通规矣。然蜀有濯锦川,汉有明珠浦,故特以为映带。)
又曰:〔侵云蹀征骑,倚雕弓。〕(〔云〕、〔骑〕与〔月〕、〔弓〕是复用,此映带之类。)又曰:〔舒桃临远骑,垂柳映连营。〕
七、飞动体。
飞动体者,谓词若飞腾而动是。诗曰:〔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又曰:〔月光随浪动,山影逐。〕(此即是飞动之体。)
八、婉转体。
婉转体者,谓屈曲其词,婉转成句是。诗曰:〔歌前日照梁,舞处尘生袜。〕又曰:〔泛色松烟举,凝华菊露滋。〕(此即婉转之体。)
九、清切体。
清切体者,谓词清而切者是。诗曰:〔寒葭凝露色,落叶动秋声。〕又曰:〔猿声出峡断,月彩落江寒。〕(此即是清切之体。)
十、菁华体。
菁华体者,谓得其精而忘其粗者是。诗曰:〔青田未矫翰,丹穴欲乘风。〕鹤生青田,凤出丹穴。今只言〔青田〕,即可知鹤,指言〔丹穴〕,即可知凤,此即是之菁华。又曰:〔曲沼疏秋尽,卷夏帷。〕(曲沼,池也。)又曰:〔积翠彻深潭,舒丹明浅濑。〕(〔丹〕即霞,〔翠〕即烟也。今只言〔丹〕〔翠〕即烟也。今只言〔丹〕〔翠〕,即可知烟霞之义。况近代之儒,情识不周於变通,即坐其危险。若兹人者,固未可与言。)
第一,。谓象物切正不偏枯。
第二,。诗曰:〔洲渚递萦映,树石相因依。〕
第四,字对。字对者,谓义别字对是。诗曰:〔山椒架寒雾,池筱韵凉飙。〕〔〕即山顶也,〔池筱〕傍池竹也。此义别字对。又曰:〔何用敞,终醉石崇家。〕〔〕、〔〕即是。又曰:〔原风振平楚,被长菅。〕即〔菅〕与〔楚〕为字对。
第五,声对。声对者,谓字义俱别,声作对是。诗曰:〔初惊路,未含霜。〕〔路〕是途路,声即与〔露〕同,故将以对〔霜〕。又曰:〔初高柳,密茑深松。〕〔茑〕草属,声即与〔飞鸟〕同,故以对〔蝉〕。
第六,字侧对。字侧对者,谓字义俱别,形体半同是。诗曰:〔忘怀接英彦,申劝引桂酒。〕〔英彦〕与〔〕,即字义全别,然形体半同是。
又曰:〔玉鸡清五洛,瑞雉映三秦。〕〔〕与〔瑞雉〕是。又曰:〔桓山分羽翼,荆树折枝条。〕〔桓山〕与〔荆树〕是。如此之类,名字侧对。
第七,切侧对。切侧对者,谓精异粗同是。诗曰:〔浮钟宵响彻,飞镜斜。〕〔浮钟〕是钟,〔〕是月,谓理别是。
第八,双声侧对。双声侧对者,谓字义别,双声来对是。诗曰:〔花明金谷树,叶映薇。〕〔〕与〔〕字义别,同。又曰:〔翠微分雉堞,丹气阴檐楹。〕〔雉堞〕对〔〕,亦双声侧对。
第九,叠韵侧对。谓字义别声同,名是。诗曰:〔平生披黼帐,窈窕步花庭。〕〔平生〕、〔窈窕〕是。又曰:〔自得优游趣,宁知圣政隆。〕〔优游〕与〔圣政〕,义非正对,字声势。夫为文章诗赋,皆须属对,不得令有者。跛者,谓前句双声,後句,或复空谈。如此之例,名为跛。眇者,谓前句物色,後句人名,或前句语风空,後句山水。如此之例,名眇。何者?风与空则无形而不见,山与水则有踪而可寻,以有形对无色。如此之例,名为眇。
第一,相类病。〔从风似飞絮,照日类繁英。拂岩如写镜,对林若耀琼。〕此四句相次,一体不异。〔似〕、〔类〕、〔如〕、〔若〕,是其病。
第二,不调病。不调者,谓五字内除第一字、第五字,於三字用上、去、相次者。平声非病限。此是巨病,古今才子多不晓。如:〔晨风惊叠树,晓月落。〕〔月〕次〔落〕,同。如〔雾生碧,日不远山红。〕〔下〕次〔远〕,同上声。如:〔定惑关门吏,终悲寒上翁。〕〔寒〕次〔上〕,同。
第三,丛木病。诗云:〔庭梢桂林树,檐度苍梧云。棹唱喧难辨,樵歌近易闻。〕〔桂〕、〔梧〕、〔棹〕、〔樵〕,俱是木,即是病也。
第四,形迹病。形迹病者,於其义相形嫌疑而成。如曹子建诗云:〔壮哉,佳丽殊。〕〔〕、〔〕,皆为形亦,不可用。又如〔〕、〔干天〕,是谓天与树木等,犯者为形迹。他皆效此。
第五,翻。翻者,正言是佳词,反语则深累是也。如鲍明远诗云:〔鸡鸣关吏起,伐鼓早通晨。〕〔〕,反语〔〕,是其病。
第六,相滥病。相滥者,谓〔形体〕、〔〕、〔沟淖〕、〔淖泥〕、〔巷陌〕、〔树木〕、〔枝条〕、〔山河〕、〔水石〕、〔冠帽〕、〔●衣〕,如此之等,名曰相滥。上句用〔山〕,下句用〔河〕;上句有〔形〕,下〔体〕;上句有〔木〕,下句安〔条〕。如此参差,乃为善焉。若两字一处,自是犯焉,非关诗处。或云两目一处是。
第七,涉俗病。诗曰:〔迎宰相。〕官之〔宰相〕,即是涉俗流之语,是其病。(以上《文镜秘府论》四卷)
傍纽者,〔风小〕、〔月脍〕、〔奇今〕、〔精酉〕、〔表丰〕、〔外厥〕、〔琴羁〕、〔酒盈〕。纽声者,〔土〕、〔烟〕、〔天〕、〔●乌〕。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全唐五代诗格汇考》
作者: 张伯伟 撰
字数: 422000
纸张类型: 胶版纸
印次: 2一九九六年,《全唐代诗格校考》一书面世。本书出版后,得到中外学术界的好评。一般来说,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作为专有名词的“诗格”是到唐代才有的。不过,在唐代以前,也已经出现了类似于“诗格”的著作。诗格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是某一的名称。作为某一的专有名词,其范围包括以“诗格”、“”、“”等命名的著作,其后由诗扩展到其他文类,而有“”、“赋格”、“四六格”等书,乃至“”、“”之类,其性质是一致的。诗格在形式上经常是由若干个小标题构成的,这些小标题往往是以一个数词加上一个名词或动词而构成的片语。诗格论(代前言)
律札华梁 撰
诗格 旧题 魏文帝撰
评诗格 旧题 撰
诗格 旧题 撰
诗中密旨 旧题 撰
诗议 释皎然撰
金铖诗格 旧题 撰
文苑诗格 旧题 撰
二南密旨 旧题 撰
诗格 王叡撰
缘情手监诗格 李洪宣撰
新定诗格 僧齐忆撰
流烦手监 僧虚中撰
雅道机要 撰
风骚要式 撰
诗格要律 王罗简撰
诗格 僧神或撰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诗格_《诗格》一卷,又名《王少伯诗格》,《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于文史类,《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集部文史类。后人或疑为伪书。但《文镜秘府论》多有称引,可知确系唐人之作。(698-约757年),字少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卜五年(727年)进士,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谪江宁丞,复谪龙标尉,世称王江宁、标。与李白、诸人相友善。安史之乱时,为刺史所忌,遇害。《诗格》是很有价值的一部唐代诗论杂著,其中提到诗歌创作有十七势,分别讲如何起句、落句,一联两句之相互联络,以及诗意前后关照,写景与说理的关系等。另有格律论是讲立意的重要以及“意”的搜求方法,在上则主张辨析清浊,力求音节铿锵,声韵悦耳。《诗格》把诗的境界分为三种:物境、情境和意境。这里的“境”指(艺术思维)的材料、对象,其义源于佛家哲学。物境,指自然景物;情境,即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意境,大致是指想象与幻想中的事物。诗有的说法涉及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应注意到具体景物的形象(物境),人的情性的自然流露(情境),充分发挥艺术想象的作用,力求做到“于意,而思之于心”,创造出使人感同身受的艺术境界。“诗有三格”条中说:“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而得”,这与“诗有”条中所说的为诗在“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是一致的。当然也应注意到《诗格》中所提到的“形似”,并非和“神似”相对,而是和司空图说的“离形得似”的“似”相同。“神会于物”与“神之于心”并不矛盾,因为只有心物交融“”,再把客观存在的具体物象纳入作者主观“心思”之中才能获得真正神似。“诗有三宗旨”是阐述诗歌创作必须遵照“”,有所为而发,或是有所寄托、赞颂,或是有所讥讽、针砭。“诗有五用例”是讲写诗的最高标准是用神,也就是在诗歌创作中能准确地传达出作者在具体情境中的神态气韵,如《古诗十九首》中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便是一个极好的例证。据《格致丛书》本录校制作。
诗有: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二、诗有三格
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感思二: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取思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三、诗有三不
一曰不深则不精,二曰不奇则不新,三曰不正则不雅。
四、诗有三宗旨
诗有三宗旨:一曰立意,二曰有以,三曰。立意一:立之意,风、雅、比、兴、赋、颂。有以二:《咏史》:“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此一以讥杀戮,一以许。三:诗“猿猴临岸吟”,此一句讥小人用事也。
五、诗有五趣向
一曰高格,二曰古雅,三曰闲逸,四曰幽深,五曰神仙。高格一:曹子建诗“从君过函谷,驰马过西京”。古雅二:应休连诗“远行蒙霜雪,自”。闲逸三:陶渊明诗“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幽深四:谢灵运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辉”。神仙五:郭景纯诗“凌霄外,嚼蕊挹飞泉”。
六、诗有五用例
诗有五用例:一曰用字,二曰用形,三曰用气,四曰用势,五曰用神。用字一:用事不如用字也。古诗“秋草萋已绿”,郭景纯诗“起”,“萋”、“涣”二字,用字也。用形二:用字不如用形也。古诗“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谢灵运诗“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耀”。用气三:用形不如用气也。刘公干诗“谁谓相去遥?隔彼西掖垣”。用势四:用气不如用势也。王仲宣诗“南登灞陵岸,回首”。用神五:用势不如用神也。古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炙毂子诗格》,王叡(生卒年不详),号炙毂子。《全唐诗》谓其为“元和 (806-820年)后诗人”。《炙毂子诗格》中引及诗,《全唐诗》谓李郢为“大中十年(856年)进士”。故王叡大中十年后尚在。《炙毂子诗格》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集部文史类。晚唐五代之诗格,以此书为最早,书中所提各种“诗格’,均较简明,较后起同类诗格之伤于烦琐不同。《炙毂子诗格》首论“章句所起”,谈三、四、五、六、七、八、起源。次论诗体,计有三韵、连珠、、六言、、一篇血脉条贯、、背律、计调、双关、模写景象、含蓄、两句一意、句病、句内叠韵等十四体,每体均引诗为证,兼附简要解释,其中如“一篇血脉条贯体”、“模写景象含蓄体”、“两句一意体”、“句病体”、“句内”诸条,对诗歌创作及鉴赏均有裨益。诗格_《诗格》,旧题魏文帝撰。此书最早见收于《吟窗杂录》卷一。《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二云:“《诗格》一卷,题魏文帝。而所述诗或(校作‘式’)在后,其为假托明矣。”皇甫汸《解颐新语》云:“魏文帝《诗格》‘’、‘’、‘三例’、‘’,其说拘泥,恐出伪托。”《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七《吟窗杂录》提要谓:“开卷魏文帝《诗格》一卷,乃盛论律诗,所引皆六朝以后之句,尤不足排斥,可谓者矣。”据浩然子于绍熙(《四库提要》误作“兴”)五年(一一九四年)所作之《吟窗杂录序》云:“余于暇日,编集魏文帝以来,至于以前,凡诗人作为格式纲领以淑诸人者,上下数千载间所类者,亲手校正,聚为五十卷。”《》卷五曾引及《吟窗杂录序》,并标明作者为“”。于此可知,子或即之号。《吟窗杂录》初编者旧题,乃旧题重编者。据《直斋书录解题》所述,蔡编本中已收有“魏文帝《诗格》”,可知此书之伪托当在北宋末年以前,未必晚至绍熙年间。今本魏文帝《诗格》,计有“句例”、“对例”、“”、“”、“”、“杂例”、“头尾不对例”、“俱不对例”等八目,除“杂例”以外,均见于《笔札华梁》和《文笔式》中(《文镜秘府论》保存了这些遗文)。《笔札华梁》约亡佚于北宋中叶,其后伪托者杂取散佚文字,拼凑成帙,并诡题“魏文帝”之名。惟此书题名虽伪,内容则皆有所本,实可以初唐人诗论视之。
此题原本无。依《诗格》体例,此处当有小标题。兹据《文镜秘府论》东卷《笔札七种言句例》补。“”指《笔札华梁》,本节即出于《笔札华梁》。
天,地,江,河,日,月。
天高,地下,露结,云收。
斟清酒,抚。
朝燃兽炭,夜秉鱼灯。
雪开山有媚,云蔽日无光。
仰桃花之类锦,笑柳叶之齐眉。
奏兮三五弄,绿酒倾兮一两卮。
一二三四,数之对。
东西南北,方之对。
燕赵,国之对。
王侯公卿,势之对。
陈张卫霍,姓之对。
良平,名之对。
长卿,字之对。
水火,物之对。
一曰直言,二曰比附,三曰寄怀,四曰赋起,五曰贬毁,六曰赞誉。
谓的中物体,指事而直。《画屏风诗》:“去马不移足,来车岂动尘。”
谓论体写状,寄物方形。《赠别诗》:“离情弦上怨,别曲雁边嘶。”
谓含情郁抑,语带几微。《幽兰诗》:“有怨生幽地,无情逐远风。”
谓就迹题篇,因事遣笔。《赞鲁司寇诗》:“避席谈,趋庭诲伯鱼。”
谓指物实佳,兴文要毁其美。《田家诗》:“且悦丘园死,未甘冠盖荣。”
谓小中出大,短内生长。《古诗》:“妆罢花更丑,眉成月对惭。”
一曰正名。二曰隔句。三曰。四曰。五曰连绵。六曰异类。七曰回文。八曰双拟。
:“东囿青梅发,西园绿草开。砌下花徐去,阶前絮缓来。”
:“昨夜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留连千里宾,独待一年春。”此头句也。又古诗:“我出崎岖岭,君行山。”此腹句也。又古诗:“野外风,云里日胧朦。”此尾句也。
:“徘徊四顾望,独心愁。”此头也。又古诗:“君赴燕然戍,妾守逍遥楼。”此腹也。又古诗:“疏云雨滴沥,薄雾树朦胧。”此尾也。
:“望山山似峻,看水水仍清。”
:“鸟飞随去影,花落逐摇风。”
:“亲情由得意,得意逐情亲。”
:“夏暑夏复衰,秋未归。”
一曰平头。二曰上尾。三曰蜂腰。四曰鹤膝。五曰。六曰小韵。七曰正纽。八曰旁纽。
谓句首二字并是平声是犯。古诗:“朝云晦初景,丹池晚飞雪。飘披聚还散,吹扬凝且灭。”
谓第五字与第十字同声是犯。古诗:“荡子到*家,秋庭夜月华。”“侵云长,轻光逐汉斜。”内“家”字与“华”字同声,是韵即不妨。若侧声字,同上去入,即是犯也。
谓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声是犯。古诗:“徐步金门旦,言寻上苑春。”
谓第五字与第十五字同声是犯。古诗:“陟野看阳春,登楼望初柳。绿池始沾裳,弱叶未映绶。”言“春”与“裳”字同是平声,故曰犯。上去入亦然。
谓二句中字与第十字同声是犯。古诗:“端坐苦愁思,览衣起四游。”又古诗:“,春日正。”“愁”与“游”、“胡”与“垆”是犯也。
谓九字中有“明”字,又用“清”字是犯,古诗:“薄帷鉴,清风吹我襟。”
谓十字中有“元”字,又用“阮”、“愿”、“月”字是犯。古诗:“我本,来嫁单子庭。”“家”与“嫁”字,乃是犯也。
谓十字中有“田”字,又用“寅”、“延”字是犯。古诗:“亦知礼,寅宾延上坐。”
一曰根。二曰身。三曰花。根者古事。身者物理。花者当时。《咏竹诗》:“梁王园路侧,皆共竹相逢。”根也。“匿实私招凤,生枝密养龙。”身也。“直将摇落节,羞对岁寒松。”花也。
头尾不对例
:“使客倦艰辛,夜出小平津。马色迷关吏,鸡鸣越。露鲜花敛影,月照宝刀新。将何去?北海问孙宾。”
:“平生年少日,易前期。及尔同衰暮,无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诗有: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
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
感思二。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
取思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一曰不深则不精。二曰不奇则不新。三曰不正则不雅。
起首入兴体十四
一曰感时入兴。二曰引古入兴。三曰犯势入兴。四曰先衣带,后叙事入兴。五曰先叙事,后衣带入兴。六曰叙事入兴。七曰直入比兴。八曰直入兴。九曰入兴。十曰把情入兴。十一曰把声入兴。十二曰景物入兴。十三曰景物兼意入兴。十四曰怨调入兴。
感时入兴一。古诗:“凛凛岁云暮,蝼蛄多鸣悲。凉风率以厉,游子寒无衣。”江文通诗:“西北秋风起,楚悠哉。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此皆三句感时,一句叙事。
引古入兴二。张茂先诗(缺)。
犯势入兴三。古诗(缺)。
先衣带,后叙事入兴四。古诗:“清风动帷帘,晨月烛。佳人处遐远,无容光。”此两句衣带,两句叙事。古诗:“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此一句衣带,一句叙事。
先叙事,后衣带入兴五。陆士衡诗:“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此一句叙事,一句衣带。古诗:“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期。依北风,。”此六句叙事,两句衣带。
叙事入兴六。谢灵运诗:“时竟夕,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情,远峰隐。久昧昏垫苦,旅馆眺郊岐。”此五句叙事,一句入兴。古诗:“遥闻落,疑是洞庭秋。起长望,正见沧海流。”此三句叙事,一句入兴。
直入比兴七。左太冲诗:“郁郁涧下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此诗头两句比入兴也。潘安仁诗:“微身轻蝉翼,弱冠忝。”此诗一句比入兴也。
直入兴八。陆士衡诗:“颜侯体明德,清风肃已迈。”此入头直叙题中之意。
入兴九。古诗:“,绵绵思远道。”此起于《毛诗·国风》之体。
把情入兴十。刘公干诗:“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叹。”江文通诗:“远与君别者,乃在。”此、怀人,皆自此起兴。
把声入兴十一。王少伯诗:“潨潈三峡水,别怨流《楚辞》。”此耳闻也。古诗:“白杨多悲风,愁杀人。”此心闻也。
景物入兴十二。曹子建诗:“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此诗格高,不极辞于,而意自彰。
景物兼意入兴十三。长诗:“动秋草,边马有归心。”:“竹声先知秋”。
怨调入兴十四。阮籍诗:“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曹植诗:“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此体也。
已上凡十四体,皆本意极处。
常用体十四
一曰藏锋体。二曰曲存体。三曰立节体。四曰褒贬体。五曰赋体。六曰问益体。七曰象外语体。八曰象外比体。九曰理入景体。十曰景入理体。十一曰紧体。十二曰因小用大体。十三曰诗辨歌体。十四曰一四团句体。
藏锋体一。刘休玄诗:“堂上生,庭中绿草滋。”此不言愁而愁自见也。
曲存体二。王仲宣诗:“朝入谯郡界,旷然销人忧。”此乃直叙其事而美之也。
立节体三。《咏史》:“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刘公干诗:“风声一,松枝一何劲。”
褒贬体四。曹子建诗:“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此褒体也。刘越石诗:“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此贬体也。
赋体五。谢惠连诗:“皎皎天月明,奕奕烂。”此呈其秋怀之物,是赋体也。
问益体六。陆士衡诗:“借问子何之,世网婴。”
象外语体七。谢玄晖诗:“孤灯耿宵梦,悲。”
象外比体八。魏文帝诗:“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知之。”
理入景体九。丘希范诗:“渔潭雾未开,赤亭风已飏。”江文通诗:“一闻苦寒奏,再使伤。”颜延年诗:“凄矣自远风,伤哉。”
景入理体十。鲍明远诗:“赴早路,逐。”谢玄晖诗:“天际识孤舟,云中辨江树。”
紧体十一。诗:“物情弃疵*,何独顾衡闱。”
因小用大体十二。左太冲诗:“振衣千仞岗,濯足流。”谢惠连诗:“裁用箧中刀,缝为衣。”
诗辨歌体十三。陶渊明诗:“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明明云间月,灼灼叶中花。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从“明明”以下便是所歌。
一四团句体十四。谢灵运诗:“游当罗浮行,息必期。”此上节一字,下节四字。
一曰言志。二曰劝勉。三曰引古。四曰含思。五曰叹美。六曰抱比。七曰。
言志一。陶渊明诗:“养真下,庶以善自名。”此志在闲雅也。诗:“岂知鹪鹩者,一粒有余赀。”此志在知足也。
劝勉二。古诗:“弃捐勿复道,勉力加餐饭。”此义取自保爱也。
引古三。陆士衡诗:“感物多远念,慷慨怀古人。”
含思四。陆韩卿诗:“惜哉时不与,日暮无轻舟。”陈拾遗诗:“始,云山。”
叹美五。谢灵运诗:“自从食萍来,唯见今日美。”
抱比六。陆士衡诗:“仰观陵霄鸟,羡尔归飞翼。”
怨调七。陆士衡诗:“空房来悲风,中夜起叹息。”
诗有三宗旨
一曰立意。二曰有以。三曰兴寄。
立意一。立六义之意,风、雅、比、兴、赋、颂。
有以二。《咏史诗》:“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此一以讥杀戮,一以许。
兴寄三。王仲宣诗:“猿猴临岸吟。”此一句以讥小人用事也。
诗有五趣向
一曰高格。二曰古雅。三曰闲逸。四曰幽深。五曰神仙。
高格一。曹子建诗:“从军度函谷,驰马过西京。”
古雅二。应德琏诗:“远行蒙霜雪,自。”
闲逸三。陶渊明诗:“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幽深四。谢灵运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辉。”
神仙五。郭景纯诗:“凌霄外,嚼蕊挹飞泉。”
诗有语势三
一曰好势。二曰通势。三曰烂势。
好势一。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江文通诗:“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通势二。鲍照诗:“未曾违户庭,千里游。”沈休文诗:“愿以潺湲沫,沾君缨上尘。”
烂势三。张燕公诗:“不作边城将,安知恩遇深。”丘希范诗:“信是永幽栖,岂图暂清旷。”
一曰势对。二曰疏对。三曰意对。四曰句对。五曰偏对。
势对一。陆士衡诗:“四座咸同志,羽觞不可算。”曹子建诗:“谁多念,遂使怀百忧。”以“多念”对“”,以“咸同志”对“不可算”是也。
疏对二。陆士衡诗:“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此依稀对也。又诗:“人生无几何,为乐常苦晏。”此孤绝不对也。
意对三。陆士衡诗:“惊飙褰反信,归云难寄音。”:“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句对四。曹子建诗:“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偏对五。重字与、是也。
一曰渊雅。二曰不难。三曰不辛苦。四曰饱腹。五曰用事。六曰一管抟意。
渊雅一。诗有一览意穷,谓之浮浅。阮嗣宗诗:“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不难二。王仲宣诗:“朝入谯郡界,旷然销人忧。”此谓绝斤斧之痕也。
不辛苦三。王仲宣诗:“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此谓宛而成章也。
饱腹四。调怨闲雅,意思纵横。谢灵运诗:“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此回停歇意容与。
用事五。谓如己意而与事合。《庐陵王墓诗》:“洒泪眺连岗。”“连岗”是诸侯事也。古者诸侯葬连岗。
一管抟意六。谢玄晖诗:“繐帷飘井干,樽酒若平生。”此一管论酒也。刘公干诗:“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拘限清切禁,中情无由宣。”此一管说守官有限,不得相见也。
诗有六贵例
一曰贵杰起。二曰贵。三日贵穿穴。四曰贵挽打。五曰贵出意。六曰贵心意。
杰起一。鲍明远诗:“马毛缩如猬,不可张。”
二。刘公干诗:“岂不罹,松柏有本性。”又诗:“方塘含白水,中有凫与雁。”此高手也。谢玄晖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此绮手也。
穿穴三。古诗:“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挽打四。曹子建《赠友人》:“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
出意五。刘公干诗:“细柳夹道生,方塘含。”
心意六。颜延年诗:“凄矣自远风,伤哉。”
诗有五用例
一曰用字。二曰用形。三曰用气。四曰用势。五曰用神。
用字一。用事不如用字也。古诗:“秋草萋已绿”,郭景纯诗:“起”。“萋”、“涣”二字用字也。
用形二。用字不如用形也。古诗:“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谢灵运诗:“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耀。”
用气三。用形不如用气也。刘公干诗:“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
用势四。用气不如用势也。王仲宣诗:“南登灞陵岸,回首。”
用神五。用势不如用神也。古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格表:
平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长江悲已滞,
况属高秋晚,
山中黄叶飞。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万里人南去,
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
得与尔同归。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韵)
伤心欲问前朝事,
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
鹧鸪飞上越王台。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韵)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韵)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
不破楼兰终不还!
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孤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深居俯夹城,
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
并添高阁回,
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
归飞体更轻。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烽火连三月,
白头搔更短,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珠。
欲投人处宿,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八千。
欲为圣明除,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诸葛大名垂宇宙,
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指挥若定失萧曹。
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表示可平可仄。金针诗格/旧题唐·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贞元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著有《白氏长庆集》。新、旧唐书均有传。《金针诗格》一卷,又名《金针集》,旧题唐。《郡斋读书志》著录于集部文说类,《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集部文史类,《四库全书》收于集部类,并以此书为伪托,书中引语,即明证。但从当时科举考试以《诗格》为依据,而应举士子又以白居易等人为典范来看,白氏曾著有《金针诗格》一书恐亦不能断然否定。即使此书不出于白氏之手,但从《二南密旨》、《风骚要式》诸书对《金针诗格》之沿袭来看,其成书年代亦不会在晚唐以后。只是《金针诗格》在流传过程中散佚,又经过后人重编,故今本混杂了一些其它材料,有之迹。
《金针诗格》之理论影响颇大,如“诗有内”、“诗有物象比”之说,在旧题《二南密旨》中得到发挥。又有“诗有四炼”,亦获《诗眼》肯定——“非老于文学不能道此”。再如“诗有义例七”,对宋代“”有理论先导作用。至北宋而有人为此书作续编,即旧题之《续金针诗格》。哈哈儿据张伯伟编校,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繁体竖排本《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录校制作,据《格致丛书》本补录。
元和中,有诗友数十人,爱相酬唱。独得诗之深者、元微之,二公尤知其理,时人多以元、刘为先,号曰“”、“”。故知元、刘之诗,知诗之骨髓,而播在人口,莫非骚、雅者也。相寄云:“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此二联神助之句,自能诗者鲜到于此,岂非梦得之深者乎?
居易贬江州,多游庐山,宿东西二林,酷爱于诗。有《闲吟》云:“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惟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自此,味其诗理,撮其体要,为一格目,曰《金针集》。喻其诗病而得针医,其病自除。诗病最多,能知其病,诗格自全也。金针列为门类,示之后来,庶览之者犹指南车,而坦然知方矣。
诗有内外意
一曰内意,欲尽其理。理,谓义理之理,美、刺、箴、诲之类是也。二曰外意,欲尽其象。象,谓物象之象,日月、山河、虫鱼、草木之类是也。内外含蓄,方入诗格。
一曰有窍。二曰有骨。三曰有髓。以为窍;以物象为骨;以为体。凡为诗须具此三者。
一曰十字。二曰十四字句格。三曰五只字句格。四曰拗背字句格。
一曰句欲得健。二曰字欲得清。三曰意欲得圆。四曰格欲得高。
一曰炼句。二曰炼字。三曰炼意。四曰。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炼意不如。
一曰忌格懦。二曰忌字俗。三曰忌才浮。四曰忌。五曰忌意杂。格弱则诗不老,字俗则诗不清,才浮则诗不雅,则诗不深,意杂则诗不纯。——珠楼哈哈儿注:小字据《格致丛书》本补录。下同。
一曰平头。二曰上尾。三曰蜂腰。四曰鹤膝。五曰。六曰小韵。七曰旁纽。八曰正纽。
一曰有美。“消帝道,浑不用兵防。”美君有道德,以服远人。二曰有刺。“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去尚征徭。”刺赋敛之重也。三曰有规。“幸无偏照处,刚有不明时。”规圣人行号令有不明时。四曰有箴。“日暮碧云合,佳人期不来。”箴佞人进而使贤人不仕也。五曰有诲。“明河川上没,芳草衰。”诲明时草泽中,贤人不得用也。
纪帝德曰颂。“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颂也。明时,太平也。干王道曰雅。“才分天地色,便禁。”雅也。君臣正,父子和。讽上曰风。“宫中谁第一,飞燕在。”风也。君不用正人。
一曰有喜而得之者。其辞丽:“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二曰有怒而得之者。其辞愤:“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三曰有哀而得之者。其辞伤:“泪流襟上血,发变镜中丝。”四曰有乐而得之者。其辞逸:“谁家绿酒饮连夜,何处睡到明?”
一曰失之太喜其思放。“,一日看尽长安花。”二曰失之太怒其思躁。“解通银汉终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三曰失之太哀其思伤。“主客夜呻吟,痛入妻子心。”四曰失之太乐其思荡。“骤然始散东城外,倏忽还逢南陌头。”
诗有上中下三等
一曰纯而归正者上等也。“几席延尧舜,立禹汤。”二曰者中等也。“闲欹太古石,醉卧洞庭秋。”三曰华而不浮者下等也。“山花插,石竹绣罗衣。”
诗有四不入格
轻重不等,用意太过,指事不实,用意偏枯。
诗有齐梁格
四平头,谓四句皆用平字入是也;两平头,谓第一句第三句用平字入是也。
诗有扇对格
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好吟而不工者才卑也;好奇而不纯者格卑也。
诗有三般句
一曰自然句;二曰容易句;三曰苦求句。命题属意,如有神助,归于自然也;命题率意,遂成一章,归于容易也;命题用意,求之不得,归于苦求也。
曰葫芦;曰辘轳;曰进退。者,先二后四;者,双出双入;者,一进一退。
唐上官仪曰: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花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赫赫是也;四曰,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秋池是也。
诗有四字对
一曰字对;二曰叠语字对;三曰骨肉字对;四曰借声字对。
诗有义例七
一曰说见不得言见;二曰说闻不得言闻;三曰说远不得言远;四曰说静不得言静;五曰说苦不得言苦;六曰说乐不得言乐;七曰说恨不得言恨。
一曰有诗人之诗;二曰有词人之诗。诗人之诗雅而正;词人之诗才而辩。
诗有物象比
日月比君后。龙比君位。雨露比君恩泽。雷霆比君威刑。山河比君邦国。阴阳比君臣。金石比忠烈。松柏比节义。鸾凤比君子。燕雀比小人。虫鱼草木,各以其类之大小轻重比之。第一联谓之“破题”,欲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又如海鸥风急,鸾凤,浪拍禹门,蛟龙失穴。第二联谓之“”,欲似,善抱而不脱也。亦谓之“撼联”者,言其雄赡遒劲,能天地,动摇星辰也。第三联谓之“警联”,欲似疾雷破山,观者骇愕,搜索幽隐,哭泣鬼神。第四联谓之“”,欲如高山放石,一去不回。“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谓隐“不”之一字也。如《诗》云:“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言不可也。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盘和外盘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