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语阳防水有限公司能符合四合院风水格局局吗?

武当山的大风水格局
武当山的大风水格局:契“太和”祈和谐
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视风水之说,没有一座建筑不考虑风水问题。
道教与风水学联系密切
风水学考虑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风水学的精髓是强调人与住宅的和谐及自然与住宅的和谐的完美统一。道教是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的宗教,道教徒崇拜的“道”,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天人合一的状态,即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状态。道教与中国风水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民众信仰习俗中,像看阳宅风水、相墓、镇宅驱邪等活动,多由道士来承担。明代武当山道士张三丰、丘玄清、孙碧云等都是看风水的高手。有这些高道为武当宫观建筑相地看风水,可以说武当宫观是中国风水术应用的典范之作。
武当山(图片来源于网络)
武当山的大风水格局
从中国地形图上看,武当山山系呈近东西方向展布。山的西北端起自湖北、陕西两省交界处,东南端到湖北襄樊市,东西长约260余公里。由于武当山最重要的建筑——太和宫金殿坐西朝东,故整个武当山的水口不在山南、山北,而在其东边。
距离武当山北边最近的大河是汉江,又名汉水,自西向东环绕武当山北麓;距离武当山南面最近的河流是南河,又名粉青河,环绕武当山南麓,在谷城境内流入汉江。按常规的说法,南河流入汉江的河口,应当是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的水口,但是,古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以宏大的宇宙思想、以大风水的视野,来寻觅武当山的水口。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水口:汉口
《续修大岳太和山志》说:“太和居荆与梁、豫之交,下蟠地轴,上贯天枢。左夹岷山,长江南绕;右分嶓冢,汉水北回。其层峰叠壑,标奇孕秀,作镇西南,礼诚尊矣”。根据这一说法,如果按坐西朝东的方位,武当道教建筑的选址大风水的格局是:武当山祖山为昆仑山,少祖山是昆仑山的支脉大巴山脉,案山是大别山脉;左面的青龙山是高大巍峨的秦岭山脉;右面的白虎山是重峦叠嶂大巴山脉。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水谷地由西向东延伸,武当山正好耸立于其出口处。其东为汉江平原,东北为南阳盆地。向北眺望,是碧波滚滚的千里汉江;向南眺望,是浩浩荡荡的万里长江。由此可见,汉江流入长江的水口——汉口,是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水口。
武当山龙脉与昆仑山相连:可招祥聚福
从中国大风水的格局来看,昆仑山是天地的支柱,与昆仑山相连的山脉都可称为龙脉。根据龙脉的思想,蒙受沿龙脉流行于地中的“生气”,可以招来吉祥幸福,因而必须寻求生气充溢永驻之地。水汇而龙止,有水环抱的地方,不因风而吹散,所以,这种地点的构成,是周围环山带水的宝地。武当山系背靠大巴山脉,而大巴山脉向西北连接昆仑山,因此,武当山的龙脉是直接与昆仑山相连的。《图经》曰:“武当山自乾兑发源,历关、陇、金、房之地,盘亘万里而至于斯(即武当山西面的天马峰)”。从宏观上看,武当山的别名“太和山”,就是风水术中“元气”思想的反映。
武当山又称“太和山” 含义有四追求普遍和谐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说:“武当山,一曰太和山”。古代把阴阳会合、天地冲合的元气称作“太和”。汉代道家人物严遵的《道德指归》卷七说:“一者,道之子,神明之母,太和之宗,天地之祖……天地生于太和,太和生于虚冥”。道家把“太和”看成是“道”的演化、“道”的表现形式。显然,六朝以前古人以“太和”为武当山的别称,带有浓厚的道家色彩。其含义有四:一是指此山生成极早,即道经所谓“自有太极,便生是山”,因而该山禀太和之元气,能生天立地;二是指此山山势像腾腾燃烧的火焰,直上碧空,而水神玄武(神龟)镇压山顶,可以起到水火既济、阴阳调和的效果;三是指此山元气淋漓,涵藉着无穷生机,太和之气贯通天人,天地赖之以生,人性因之而成,故修真学道之人于此山修炼,“当契太和”。实际上,“太和”一词体现了中国古人希望普遍和谐——天地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的愿望。
重视周围风水林的培育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武当道教在重视风水术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建筑物周围风水林的培育,宋元明清时期,历代道士都注意在山上植树造林,尤其是南宋道士房长须,坚持在五龙宫一带栽种杉树三十余年,培植灌溉,一刻不停,给当地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历代经营武当山的帝王官僚和道士工匠都知道,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除了选择好的风水外,还得靠人自身的努力,人类应该主动地去适应自然、保护自然。古人非常重视保护全山的生态环境。如明代皇帝多次颁布敕谕,保护太和山山场,坚决制止砍伐竹木、开垦坡地的违法行为,并命令明代均州千户所5000多名正军余丁常驻武当山修山,祖孙相继,历时二百余年。他们除了维修宫观外,还在全山修了许多防止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的石墙,构筑了世界上罕见的古代生态保护工程。
武当山被湮没的辉煌:六岳之首 天下第一
一次偶然机会,我在北京图书馆善本部的目录上翻到一本名为《六岳登临志》的书。“六岳”,多么陌生的名词!我们都知道中国素有“五岳”之说,怎么又冒出来个“六岳”呢?第六岳是指哪座山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借阅了这本书的缩微胶卷。
武当山(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代玄岳武当山 地位高于五岳
《六岳登临志》,明末人龚黄撰,共六卷。前五卷分别讲东岳、中岳、西岳、南岳、北岳等五岳,第六卷讲玄岳武当山。从这本书和《太和山志》中得知,在明代二百多年间,武当山一直被朝廷尊为“大岳”或“玄岳”,它的地位甚至高于五岳。但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这是一段被湮没的历史,里边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隐修学道者荟萃之处 真武神修道飞升之所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山、参上山。古称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虽然武当山早在汉魏六朝时已成为隐修学道者荟萃的道教名山,但其名声地位明显低于五岳,被称为“嵩高之参佐、五岳之流辈”。在唐末杜光庭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武当山被奉为第九福地。北宋流行的《太上说真武本传妙经》称,真武为静乐国太子,入武当山修道42年,功成飞升。因此,宋元道士在武当山修建了许多供奉真武神的宫观,宋元皇帝也多次为真武神增上尊号并派遣使臣到武当山举办斋醮法事,“告天祝寿”。与此同时,武当山在全国的影响日益扩大,上武当朝山进香的民众日益增多。不过,直到明朝洪武年间,武当山的地位仍然无法与五岳相比,尚未列入朝廷正式祀典。
朱棣报真武神显灵之恩 尊武当山为“岳”
正式尊武当山为“岳”,并将其列入朝廷祀典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公元1399年,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建文帝采用谋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厉行削藩。燕王不愿束手就擒,率部下起兵,号称“靖难之师”。就在靖师军誓师祭旗时,突然乌云四起,黑旗蔽天,燕府谋士僧道衍(俗名姚广孝)宣称这是真武神显灵,朱棣遂模仿真武神的样子,披发仗剑,与之呼应。这一过程虽然带有浓厚的神道设教色彩,但由此而生发的“神佑燕王”的社会舆论,对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非常有利。因此,当朱棣率军入南京即帝位后,马上派人祭祀北极真武之神,并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派遣勋臣贵戚大修武当山真武宫观,以报答神恩。
大修宫观以报神恩 敕封武当山为“大岳”
《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四云:“永乐十年,太宗文皇帝惟玄天上帝有阴翊皇度、福国裕民之功,特敕大臣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等,率领官员军夫人匠二十余万,敕建宫观三十三处。天柱峰冶铜为殿,黄金饰之。范玄帝金像,精严置设,旷古未所有也。盖谓昭答神贶,上以报荐祖宗在天之灵,下为天下苍生祈迓福社祗。宫殿落成,特敕武当总名为:‘大岳太和山’。”整个工程历时14年,耗费亿万钱粮。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二月,朝廷下旨云:“武当山古名太和山,又名大岳,今名大岳太和山。”从此,武当山被正式敕封为“大岳”,明代历史上有了“六岳”之说。
治世玄岳石碑坊(图片来源于网络)
真武神受帝王尊奉 明世宗赐额“治世玄岳”
明成祖以后历代皇帝都崇奉武当山真武神,凡即位登基,都要派近臣到武当山祭告。在重大祀典中大岳与五岳祭礼相同,且大岳真武神更受重视。到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明世宗重修武当山宫观,在遇真宫东北面的山垭上建大石牌坊,赐额曰“治世玄岳”,于是武当山又被朝廷尊称为“玄岳太和山”,其名号、地位更是明显高于五岳,成为“天下第一名山”。
明代“天下第一名山”为武当山 尽人皆知
关于“大岳”、“玄岳”地位高于五岳的记载多见于明代文献。《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二载,永乐十三年武当山玉虚宫提点任自垣在奉天门奏称:“今武当山天下第一名山,提点有了,未有印。”明成祖当即表示:“礼部铸了印,着人送去。”这表明明成祖已承认武当山为“天下第一名山”的说法。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在《玄岳大和山赋》的序言中说:“至明太宗文皇帝尊之曰大岳,世宗朝复尊之曰玄岳,而五岳左次矣。”明代文学家徐学谟《游大岳记》云:“国朝永乐,敕为大岳太和山。至世宗朝,始赐今额,以冠五岳云。”明代著名旅行家徐弘祖在《徐霞客游记·游嵩山日记》中说:“余髻年蓄五岳志,而玄岳出五岳之上,慕尤切。”由此可见,明代武当山“镇雄五岳而祀超百代”是当时尽人皆知的常识。
清皇帝尊东岳泰山 武当山鼎盛历史渐湮没
清朝皇帝为了神化自己的统治,抬高东岳泰山地位,对明皇室重视的武当山则采取贬抑矮化政策。康熙帝写了一篇《泰山龙脉论》,称“泰山实发龙于长白山也”。于是,康熙、乾隆等皇帝多次登临泰山,奉祀岳神,从而使东岳泰山“雄镇五岳”,成为“天下第一名山”。清修《明史·礼志》不载明帝尊武当山为“大岳”、“玄岳”之史实,遂使武当山二百多年的鼎盛历史被逐渐湮没。
武当山九大道宫&气势恢宏道教精华
武当山:道教圣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它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拳的发源地,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元末明初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武当武术成为中华武术的一大流派。
武当道教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明朝达到鼎盛。永乐皇帝“北建故宫,南修武当”,明朝皇帝直接控制的武当道场,被称为“皇室家庙”。
明朝大修武当山,建净乐宫、遇真宫、五龙宫、玉虚宫、紫霄宫、南岩宫、朝天宫、清微宫、太和宫九宫。
净乐宫:武当九宫之首,位于丹江口市郊区丹赵路。相传真武神的父亲为净乐国王,所以命此名。四周红墙碧瓦环绕,宫内重重殿宇,环境幽雅,宛如仙宫。是武当山著名的道教建筑之一。
遇真宫:背依凤凰山,四面山水环绕,过去曾叫做黄土城。遇真宫是明成祖专为武当道士张三丰修建的,并谕敕张三丰祀像一组置于大殿正中,供人朝拜。
五龙宫:位于武当山天柱峰以西的五龙峰山麓,灵应峰下,前为金锁峰,右绕磨针涧,地势清幽。它是武当山建筑最早的八宫之一。
玉虚宫:是武当山建筑群中最大的宫殿之一。位于老营的南山脚下,坐落在约5平方公里的盆地之上。道教指玉虚为玉帝的居处。因真武神为“玉虚师相”,故名。
紫霄宫: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周围山峦天然形成一把二龙戏珠的宝椅,明永乐皇帝封之为“紫霄福地”,是八宫中风水格局最好的建筑。这里是明成祖宣扬“武当福地”“太子修炼”的最重要的场所。
南岩宫:是明代敕建的九宫之一,修建于武当山36岩中最美的一处——南岩悬崖绝壁之上,南岩宫位于独阳岩下,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
朝天宫:相传,朝天宫被视为“天界”,是天庭与人间的分界线。古时朝武当的信士到此,就相当于进入了天宫的大门,因此,他们都要在这儿先礼拜后,再继续登金顶。
清微宫:是明大修武当时首建的八宫之一,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中居重要地位,位于武当金顶以西约1、5公里处,四周群峰环列,环境清虚悠静。
太和宫:位于武当山最高峰天柱峰。整个建筑处于孤峰峻岭之上,殿字楼堂依山傍岩,结构精巧,布局巧妙,四周峰峦迭嶂,烟树云海,气势恢宏,为武当山建筑精华之一。
武当山道教雕塑——张三丰塑像,铜像,高1.45米,作于明代永乐十五年,即公元1417年,现存于武当山文物保管所。
湖北均县武当山是我国道教名山之一,从周朝开始,即成为著名的道教圣地。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派人对武当山灵应峰的五龙祠进行重修和扩建,建成了名为武当宫观的庞大道教建筑群,共拥有8宫、2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建筑群中,道教的大小神像数以万计,并逐渐成为当时道教塑像的制作中心。这些塑像以铜铸像为主,制作精细,充分显示了当时高度发达的金属铸像水平。
这件张三丰铸像是现今保存较好的作品之一,也是在明代雕塑中除皇帝塑像外少有的历史人物塑像。张三丰是明代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道教武术大师,他创造了著名的太极拳法,在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这件铸像将张三丰塑造成一个正襟危坐、精神矍铄的宗师。他面目和善、沉稳严肃,目光炯炯有神,体内似蕴藏着绵绵无尽的沛然真气。在衣褶处理上,作者采用了完全写实的手法。衣褶平贴着身体,线条流畅,尤其是胸前衣扣周围的衣褶有大有小,十分真实。整个铜像重达7000余斤,是明代铜像中难得的佳作。
天师后裔张三丰传奇一生
[导读]四月初九是张三丰真人生辰。张三丰一生的事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在所有后世人的心中,越来越觉得神秘难测。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观 张三丰入秦曾居于此
天师后裔张三丰
三丰先生,姓张名通,字君实。先世为江西龙虎山人,故尝自称为天师后裔。祖父裕贤公,学精星算。南宋末,知天下王气将从北起,遂携本支眷属,徙辽阳懿州。有子名居仁,亦名昌,字子安,一字仲安,号白山,即先生父也。壮负奇器,元太宗收召人才,分三科取士,子安赴试,策论科入选。然性素恬淡,无仕宦情,终其身于林下。
生而奇特 仙风道骨
定宗丁未夏,先生母林太夫人梦玄鹤自海天飞来,而诞先生,时四月初九日子时也。丰神奇异,龟行鹤骨,大耳圆睛。五岁,目染异疾,积久渐昏。其时有张云庵者,方外异人也,住持碧落宫,自号白云禅老,见先生奇之曰:“此子仙风道骨,自非凡器,但目遭魔障,需拜贫道为弟子,了脱尘翳,慧珠再朗,即送还。”太夫人许之,遂投云庵为徒。静居半载而目渐明,教习道经,过目便晓,有暇兼读儒、释两家之书,随手披阅,会通其大意即可。忽忽七载,太夫人念之,云庵亦不留,遂拜辞归家,专究儒业。
绝仕进意 束装远游
中统元年,举茂才异等;二年,称文学才识,列名上闻以备擢(zhuo)用,然非生素志也。因显扬之故,欲效毛庐江捧檄意耳。
至元甲子秋,游燕京。时方鼎于燕,诏令旧列文学才识者待用,栖迟燕市。闻望日隆,始与平章政事廉公希宪识。公异其才,奏补中山博陵令,遂之官。政暇访葛洪山,相传为稚川修炼处。因念一官萧散,颇同勾漏,予岂不能似稚川?
越明年而丁艰矣,又数月而报忧矣。先生遂绝仕进意,奉讳归辽阳,终日哀毁,觅山之高洁者,营厝甫毕,制居数载,日诵洞经。倏有邱道人者,叩门相访,剧谈玄理,满座风清,洒然有方外之想。道人既去,因束装出游,田产悉付族人,嘱代扫墓,挈二行童相随。
走西岳 入秦陇 号三丰
北燕赵,东齐鲁,南魏韩,往来名山古刹,吟咏闲观,且行且往。如是者几三十年,均无所遇,乃西之秦陇,挹太华之气,纳太白之奇,走褒斜,度陈仓,见宝鸡山泽幽邃而清,乃就居焉。中有三尖山,三峰挺秀,苍润可喜,因自号为“三丰居士”。
遇火龙真人得修炼之诀
延祐元年,年六十七,识人终南,得遇火龙真人,传以大道。更名玄素,一名玄化,合号玄玄子,别号昆阳。山居四载,功效寂然。闻近期道者,必须发财两用,平生游访,兼颇好善,囊箧(qie)殆空,不觉泪下。火龙怪之,进告以故,乃传丹砂点化之诀,命出山修炼。立辞恩师,和光混俗者数年。
泰定甲子春,南至武当,调神九载而道始成。而是湘云巴雨之间,隐显遨游又十余岁,乃于至正初,由楚还辽阳,省墓讫,复之燕市,公卿故交,死亡已尽矣。遂之西山,遇前邱道人,谈心话道,促膝参同,方知为长春先生符阳子也。别后复至秦蜀。
由荆楚之吴越,侨寓金陵,遇沈万山,传以丹道,事在至正十九年。临别,先生预知万三有徙边之祸,嘱曰:“东南王气正盛,当唔子于西南也。”仍还秦,居宝鸡金台观。九月二十日,阳神出游,士人杨轨山以先生辞世,买棺收殓。临窆(bian下葬)之际,枢有声如雷,启视复生。盖阳神出游,朴后者见之,以为宛其死矣。后乃携轨山遁去。
又二年,沧桑顿改,海水重清,元纪忽终,明运又启,先生乃结庵于太和,故为疯汉,人目为邋遢道人。道士邱元靖,安静可喜,秘收为徒,他日入成都,说蜀王椿入道,不听,退还襄邓间,更莫测其踪迹矣。
洪武十七年甲子,太祖以华夷宾服,诏求先生,不赴。十八年,又强沈万山敦请,亦不赴。盖帝王自有道,不可以金丹金液分人主励精图治思。古来方士酿祸,皆因游仙入朝为厉之阶。登圣真者决不为唐之叶法善、宋之林灵素也,前车可鉴矣。
二十五年,乃遁入云南,适太祖徙万山于海上,缘此践约来会,同炼天元服食大药。明年成,始之贵州平越福泉山,朝真礼斗,候诏飞升。
建文元年,完璞子访先生于武当,适从平原归来,相得甚欢。
永乐四年,侍读学士胡广奏言先生甚有道法,广具神通。五年丁亥,即命胡濙等遍游天下访之。十年壬辰,又命孙碧云于武当建宫拜候,并致书相请。直逮十四年,并不闻有踪迹,帝乃怒谓胡广曰:“卿言张三丰蕴抱玄机,胡弗敢来见朕也?”斥广寻觅之。广大惧,星夜抵武当。焚香泣祷。是年五月朔,为南极万寿,老君命诸仙及期大会。时先生亦在诏中,遂与玄天官属御气同行,适见胡广情切,乃接云车,许以陛见。入朝后即赴上清之命,飘然而去。
明年胡濙等还朝,终未得见先生也。
吾师乎!吾师乎!其隐中之仙乎!其仙中之神乎!其神仙而天仙者乎!继荷玉诏,高会群真,位列兑宫,身成乾体,故能神通变化,济世度人。四围上下,虚空处处,皆鸾骖(can独辕车所驾三匹马)所至,将所谓深藏宏愿,广大法门者,吕祖之后,惟先生一身而已。
张三丰练功八字诀
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在《道言浅近》里曾这样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其实后面四个字是前边四个字的重复。那为什么不说“凝神调息”四个字是下手功夫,却说八个字是下手功夫呢?这是值得仔细玩味和探究的。
根据《道言浅近》的有关论述来看,这八个字实际上包含了四层意思:一、凝神;二、调息;三、进一步调息;四、进一步凝神。凝神调息的极境,便出现了神息两忘。《道言浅近》指出,这八字“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意谓这八个字要全面实行,且要按顺序一层层做去。下面就依八字顺序逐层加以解说。
一、第一层功夫:凝神
张三丰把凝神而不把调息作为第一层功夫,是有道理的。我们知道,呼吸是介于随意与不随意之间的一种骨髓肌运动。气功调息属于随意性运动,由大脑皮层来管辖。大脑皮层可以改变呼吸的速度,也可改变呼吸的动型(如腹式呼吸、逆呼吸、停闭呼吸等)。只有大脑安静下来,并将注意力转移到机体内部,才有可能对呼吸运动进行有效的调整。如果心烦意乱,杂念纷呈,那是根本无法调控呼吸的。古人说:“元神凝则呼吸之神自然泰定。”(《性命圭旨》)正是这个道理。
《道言浅近》说:“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得收入气穴,乃曰凝神。”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凝神之前,先要清其心。就是说,炼功伊始,先要整理一下错杂的思绪:把正在考虑的问题先了结一下,把准备办理的事情先挂一挂,把纠缠心头的烦乱情绪先清除一下,总之,要努力把一切都放下。这样心就基本清了。
(二)如果功前思绪比较杂乱,就不要急于收心入内,应先做好疏导工作。其一,“眼勿乱闭”。心未清时最好是没有目的地、静静地看着眼前的东西。因为眼睛看着前面的东西,实际上在大脑皮层已不自觉地形成一个新的兴奋灶,而没有目的地看,则能控制其兴奋水平,防止兴奋扩散。由于出现了新的兴奋灶,可以通过负诱导的作用,让其他的兴奋灶(由杂念所引起)受到抑制。这样就容易控制住杂乱的思绪。如果心未清时胡乱闭上眼睛,那脑里可能是一片混乱,越发理不清。其二,“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所谓自劝,便是自我疏导。思绪杂乱较严重,其在大脑皮层的兴奋灶,不可能一下子便消失,这时进行自我疏导,可以通过对主体的认知结构施加影响,促使杂念形成的兴奋灶受到抑制并趋消退。自我勉励,更是调动主体的意志力量,来加强对杂念的抑制。
(三)只有初步实现清凉恬淡的心态,始得收入气穴。因为从日常的心态变为气功的意守态,这要改变固有的心理习惯,即要让意识活动同思维脱钩,将注意力集中到机体内部没有认识意义的生理部位。这实际上是实现从注意到意守的转移。而清凉恬淡的心态,正是实现这种转移的前提和基础,离开这一点,根本不可能将心收入气穴。
(四)收心入气穴,应微闭双目,默运意念经山根循任脉经路,缓缓落入丹田。山根在两眼中间,为下丘脑所在部位。下丘脑系人体内分泌的总枢纽,任脉经路实际上包括了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脏腑的所有功能。沿山根、任脉经路进入丹田,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开始修习时,可连续运演多次,以求初步建立起条件反射关系。
二、第二层功夫:调息
《道言浅近》说:“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初步实现了凝神,这就十分主动,就像“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燃天灯而照九幽杂昧”,所以对呼吸的调控就不怎么难了。这一层调息,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意念要随息自然进入丹田。初步凝神之后,心神开始安静下来,心神一静,气息也就会平和起来。这时,主体便要默运意念不断地随吸气和呼气沿任脉经路自然地进入丹田。《道乡集》说:“神依息而定,息依神而安,互相依附,始曰大定。”做到神息相依,这是调息的基本功。反复为之,便可建立起意念、气息、任脉经路(包括腹脐部位的丹田)三者间的条件反射关系。
(二)意念默守丹田的自然呼吸。在意念随息自然进入丹田之后,便要改为默守小腹的自然起伏,即意念随吸气而守鼓起之小腹,随呼气而守凹进的小腹。此乃所谓丹田呼吸。修持一段时间,便可建立起意念、气息、丹田三者间的条件反射关系。
(三)默运神光下照丹田,与丹田呼吸相结合。小腹自然地一起一伏,意念同内视线合一后下照一起一伏的小腹,形成瞬息相依、神气相抱的态势。《脉望》说,瞬属目,为神出入之门;息属鼻,为气出入之门。瞬息相依则神气相抱,此存心养性之第一关也。可见古人对神光下照、瞬息相依的重视。
三、第三层功夫:进一步调息
为什么在第二层提了调息之后,接着又提出调息呢?这一层的调息与上一层的调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可以这样说,上一层的调息,主要是为了帮助凝神入气穴,即促使意念在气息的牵引下,同丹田建立起条件联系,实现神息相依、神气相抱的态势,为培养、激发丹田真气创造条件,打下基础。而这一层次的调息,则是要以主动性的呼吸运动为手段,进一步发挥气息的催丹、育丹功能。古人曾把吐纳时的气息出入,比喻为“橐龠”、“巽风”,正是肯定它在功中的动力作用。因为通过大脑中枢的整合,可以把呼吸运动产生的震动波、力度、节奏以及因此形成的胸腹腔压力,集中起来,对丹田及会阴部位,进行有力的激惹、鼓荡,从而促使先天祖气发动。《道乡集》说:“人之祖气原不自生,必籍神光煦照而后气机发动。”又说:“先天祖气的行止,唯听命于后天气,先天气不在口鼻而在气穴,只有后天气息息归根,进行气穴呼吸,才能引发先天祖气。”可见《道言浅近》这样的提法,是有道理的。
《道言浅近》说:“调息者,调度阴跷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也。”阴跷乃会阴穴,丹道修炼称之为生死根、归根窍、复命关,是任、督、冲三脉所起之处,又是奇经八脉的总源。李时珍说:“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采之唯在阴跷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奇经八脉考》)王沐在《悟真篇研究》一文中说:“阴跷以会阴位置为体,以生精产药为用。”可见阴跷为生殖系统内分泌的源头,是人体青春活力萌动之处,在生理上具有独特的作用。
所谓“调度阴跷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其具体做法为:在默守丹田的同时,意想中将吸气的起点移至会阴跷,随吸气柔缓地将阴跷之内气吸至丹田,与丹田的内气相交会。呼气时仍守丹田,听其自然。此即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也。这是以调息为主、调息与凝神相统一的进一步体现。此运作稍有难度,需在一、二层功夫有一定根底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不易收到功效。
丹田内气与会阴内气通过调息进行交会,张三丰在《玄机直讲》中提出了另一种运作方法。其法为:凝神入气穴后,“斯时也,于此念中活活泼泼,于彼气中悠悠扬扬,呼之至上,上不冲心,吸之至下,下不冲肾”。这样,丹田气暖,息不用调而自调,气不用炼而自炼。
《三丰辑说》引陆潜虚又论调息法云:“凡调息以引息者,只要凝神入气穴,神在气穴中,默注阴?,不交而自交,不接而自接。”这又是一种沟通上下两气的调息方法。
第四层功夫:进一步凝神
这一层的凝神与第一层的凝神不同。第一层的凝神是心神的初步凝集,它要求将未清之心先收回再送入丹田,以便能够在松静的心理基础上,有效地控制主动性的呼吸,为培养,激荡真气创造条件。这一层的凝神则要求:认真掌握好凝神气穴的火候,从而不断温养、强化真气,以期丹田之气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在此基础上再逐渐减弱意守的心理强度,提高凝神的品质,为神息两忘创造条件。
《道言浅近》说:“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
这一层次的凝神,具体要求是:
(一)神息相依于丹田,神气相抱于丹田。所谓心止于脐下,是指意念已固定地停守在丹田,意念同大脑的固有联系已减弱到最低点,此即老子所谓“虚其心,实其腹”。所谓气归于脐下,意为形成丹田呼吸后,在真息的激荡下,自然之气和从会阴上提之气,以及丹田萌发之气,归会一起。心止脐下,气归丹田,便在丹田形成神息相依、神气相抱的态势。这不但强化了真气,而且也提高了凝神的品质。
(二)勿忘勿助。勿忘就是“守其清静自然”,勿助就是“顺其清静自然”。所谓“清静”是指虚无的心志,所谓“自然”是指柔缓的呼吸。《三丰辑说》引陆潜虚论调息法这样解释“守”和“顺”:“如何守?曰依息。如何顺?曰平息。”这是说,意念轻轻跟随着柔缓自然的呼吸,便是守其清静自然;让气息平和地一吸一呼,听其自然进出,便是顺其清静自然。这就是古人说的若即若离、不沾不脱之忘。《道乡集》说得好:“稍放空,则入于荒渺;稍着迹,则败于凝滞。非如秋月映澄泉,不足朗彻其妙性;非如旭日映红梅,不足融和其祖气”。上引陆潜虚论调息法还说,守与顺“是二是一,原是不错,由博返约,唯在凝神,切勿用意。”这说明,勿忘勿助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意守的心理强度。即既要让意念轻轻系住丹田的气息,保持适当的心理强度,以巩固并深化凝神的态势;又要尽量控制意守的心理强度,以维系恬淡的心忘,并为神息两忘创造条件。
五、凝神调息的极境--神息两忘
《道言浅近》说:“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进一步凝神之后,还要保持一段时间勿忘勿助,神默气柔的功态,以便不断温养真气,锻炼心神。待神抱住气,气系住息,在丹田婉转悠扬、聚而不散,即气机活泼,心神自在之时,便要行钻字诀。所谓钻,就是要让心神深入到幽冥虚空之中。实际上这是要求在勿忘勿助的心理基础上,进行“守空”、“忘我”的运演。具体做法是:冥冥之中觉得心神已钻入幽深浩渺的虚空中,继而觉得自己已融化在虚空中和虚空同一了。如果还有一丝“我执”,那就需继续运演,一定要澄之又澄,直到自我感知完全消失,
这便是神息两忘的极境了。此后,神益静而气益生,神生气,气生神,精神益长,真气益充,自然会坎离交媾,乾坤会合,神融气畅而如痴如醉了。所谓“恍然阳生”,是指恍恍惚惚之间,一阳来复,即真气激惹了性腺和性神经而出现阳物勃举的现象。这是凝神调息的良好效应,应继续保持恬淡虚无的心态,不可有丝毫邪念。
总之,张三丰提出的八字下手功夫,确为言简意赅、深中肯綮的至理名言,对初习气功者,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海上仙山——崂山
此身长放水云间
太极宗师张三丰龟背鹤形,仪表神异。而他云游的去处也多是具有悠久仙道传统的名山大川。据其所著《云水集》中《东游》一诗所述:“此身长放水云间,齐鲁遨游兴自闲。欲访方壶圆侨客,神仙万古住三山。”在东游齐鲁仙境的过程中,素为海上仙山的崂山自然成为张三丰寻访的一个重要目标。
77年,张三丰第一次来到崂山。他在明霞洞后山的洞中修行了十多年,之后便开始西行和南游继续寻师。他浪迹天涯,历尽艰辛,为的就是能遇到真正的道门明师给他以指点。尤其在宋元以来道教内丹学兴盛的趋势下,得承内丹养生的秘诀大道更是当时张三丰所尤为冀望的。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1314年张三丰六十七岁时在全真道祖庭所在地——陕西终南山,得拜“希夷高弟子”火龙真人为师,蒙其授修真要道。终南学道四载后,三丰复奉师命出山隐世修行。在这期间,他精研勤修内丹养生之学及武学技击之法,并能将此两门绝学融会贯通,自成体系,从而使其道家内外双修功夫达到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特别是他在武当山面壁九年,开创了丹武合一的崭新的道教派别,为中国道教史和武学史写下了光耀千古的篇章。
透着一身的仙风道骨,已经成为一代宗师的张三丰于1334年第二次来到崂山。他先后在太清宫前的驱虎庵、玄武峰下的明霞洞等处修行多年。在这段时间中,他的道学修为更加超俗,甚至可以达到“散则为气,聚则成形”的境界。而这时的张三丰也开始留心著述,今天我们看到的《张三丰先生全集》中不少论著都是在崂山的庵、洞中完成的。以《玄机直讲》、《道言浅近说》、《玄要篇》、《无根树词》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道学著作对后来的道教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冰封千里种山茶
永乐二年(1404年),张三丰第三次回到崂山。初时住在山民苏现家中,后入深山埋名隐居。这一时期张三丰通过移栽花木对崂山道教宫观的园林建筑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他移植了“耐冬”山茶。据明代崇祯年间御史黄宗昌编撰的《崂山志》记载:“永乐年间张三丰者,尝自青州云门来于崂山下居之。邑中初无奈冬花,三丰自海岛携出一本,植于庭前,虽隆冬严雪,叶色愈翠。正月即花,蕃艳可爱,龄近二百年,柯干大小如初。”这株植于太清宫三官殿的耐冬山茶,至今犹存。它高近7米,合围近1.8米,专家估算树龄约600余年,与史志记载张三丰于明永乐年间(年)所植,在时间上完全吻合。现在国内植物学界的学者对这株山茶树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即使在四季如春的山茶之乡云南,像这样的树龄和长势也是非常罕见的,更不要说在冬季冰封千里的北方了。
可以想见,内丹养生功深的张三丰真人当年植下这傲寒长生的“耐冬”山茶,很大程度上正是象征了道教哲学及修炼中所主张的“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以及“道在养生”、“仙道贵生”的深刻思想。而此山茶怒放之时,又似落了一层厚厚的红色的雪,其美景又给文人墨客以灵感。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在崂山居住时即受此山茶花树之启发,写下了《聊斋志异》中的名篇《香玉》。文章中身着红衣,令人见而忘俗的花神“绛雪”,其实就是蒲老先生对张三丰手植的这株山茶花树所进行的艺术塑造。而随着《聊斋志异》成为世界文学名著,崂山山茶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今天,崂山及青岛各处都有“耐冬”山茶,实在是张三丰真人的一大功劳。而自张三丰以后,崂山各道教宫观也开始大兴栽植名贵花卉之风:太清宫除山茶外陆续从南方引栽了桂花、梅花、灯台花、银薇、小叶黄杨等;上清宫则引植牡丹、玉兰、紫薇、芍药等;其他玉清宫、华楼宫、明霞洞等亦均各有名花引植入院。所以,张三丰当年在崂山移栽树木花卉,为中国道教宫观园林增添了意韵深远的哲学底蕴和美学内涵,对明朝以后的道教建筑文化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当时全国各地较著名的道教宫观,都非常重视具有象征意义的花卉树木的栽培,而且不同派系的道观长期栽种象征本派特色的花卉。例如全真道华山派的道观中多栽植紫薇以象征门派,这是为了纪念五代时华山道教中杰出的养生和数术大师——陈抟老祖。据传他著有奇书《紫薇斗数》,乃是与奇门、六壬相比肩的数术绝学。这种以花卉象征道派传统的方式,其实也正符合了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思想。
当然,作为以养生武学扬名天下的道教宗师,张三丰三住崂山更大的贡献还在于他将所创的道法在崂山发扬光大。前面已经提到,张三丰出家入道的因缘乃是由于幼年的眼疾。其双眼得云庵道长的妙手治疗痊愈,而张三丰自此亦深得道教医学真传,精通医理。在他第三次返崂山后,便将道教医学和内丹养生结合起来研究,再加上他驰名天下的道家武学功夫,一并传授给崂山道士。这样,直接和间接地培养出了一批发展崂山道教、光大全真门派的中坚力量。
武当山本名仙室山,一名,一名太和山,又名譧上山,东晋中,历阳人(谢罗公),辞掉罗县县令之职,隐遁于此山,故亦名谢罗山。位于湖北西北部市境内,隶属于武当山旅游。汉江南岸,西北-东南走向,长260余公里,为脉东段分支,起自湖北、陕西两省边界,止于南,隔汉江和遥对。武当山景区总面积312平方公里,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武当山是公布的地之一,是中国,同时它也是道教名山和的发源地。
312平方千米
西南官话(鄂北片、郧阳小片)
襄阳机场、武当山机场(在建)
行政区类型
旅游经济特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太和山、嵾上山、谢罗山、仙室山
武当山火车站、十堰火车站
国家5A级景区、世界文化遗产
&武当山武当山,经度:111.004
纬度:32.400位于省十堰市境内,是我国著名的圣地之一。景区面积古称“方圆八百里”,现有312平方千米。东接历史名城,西靠城区,南依原始森林林区,北临大型人工丹江口水库。武当山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可以说,武当山无与伦比的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和谐的统一,因此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作为、5A级旅游区、全国、全国八大避暑胜地之一,
其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
2009年,武当山入选。
武当山,这座位于中原腹地的山脉,曾经是中世纪中国的朝圣的圣地。似海洋般的群山密林当中,坐落着举世无双的皇家宫观。延绵了千年的宗教信息,还经久流传了一个古老的传说。
传说中,西周的净乐国太子只身来到这里修炼道法,历经四十二年,终于得道成仙,留给后人仰望苍穹的梦想。追随着他的梦想,这座山脉开始道教源远流长的传承之旅。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内,属大巴山东段。,东界,北界汉江,南界军店河、马南河,背倚苍茫千里的原始森林,面临的。武当山是联合国公布的地之一,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它也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拳的发源地。
&武当南岩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景区面积古称“方圆八百里”,现有312平方千米。武当山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可以说,武当山无与伦比的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和谐的统一,因此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山高峰林立,海拔1612米。武当山山体四周低下﹐中央呈块状突起﹐多由千枚﹑和构成﹐局部有。发育﹐并有沿旧线不断上升的迹象﹐形成许多的断层崖地貌。山地两侧多陷落盆地﹐如盆地﹑等。温暖湿润﹐900~1200毫米﹐多集中夏季﹐为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原生植被属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合林﹐为针阔和﹐主要有松﹑杉﹑桦﹑栎等。药用植物有400多种﹐产﹑金钗﹑王龙芝﹑猴结﹑九仙子﹑﹑等名贵药材。
武当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胜景﹐风景名胜区以天柱峰为中心有上﹑下等险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顶”和“叠影”等
武当山,是著名的山岳风景旅游胜地。胜景有林立的72峰、绝壁深悬的36岩、激湍飞流的24涧、云腾雾蒸的11洞、玄妙奇特的10石9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被誉为“”,四周群峰向主峰倾斜,形成“万山来朝”的奇观。武当山的药用植物丰富,在《》记载的1800多种中草药中,武当山就有400多种。据1985年药用植物普查结果,已知全山有药材617种,因此,武当山有“天然药库”之称。
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据统计,唐至清代共建庙宇500多处,庙房20000余间,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来修建。明永乐年间,大建武当,史有“北建,南建武当”之说,共建成9宫、9观、36、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道教建筑群,面积达160万平方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进行扩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回环画镜中”的建筑奇观,达到“”的意境。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有129处,庙房1182间,犹如我国成就的展览。金殿、宫、“”、宫、分别于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古建筑外,武当山尚存珍贵文物7400多件,尤以道教文物著称于世,故被誉为“道教文物宝库”。
武当山神奇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其又兼具人杰地灵的特质给世人留下极大的想像空间。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块瑰宝,令世人神往,让我们走进、自然天成的武当山,去感悟她的玄妙、空灵和神韵……
武当山一是山上有宏伟的古建筑。据说,在建筑的规模上,超过了。武当山是道教名山,敬奉“玄天上帝”。元朝末年,武当山上的古建筑大部分毁于兵乱。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成祖派侍郎等,役使30多万军民工匠,在武当山大兴土木,用了将近十年时间,建成了7宫:净乐宫、迎恩宫、玉虚宫、紫霄宫、南岩宫、玉龙宫、遇真宫、太和宫;2观:复真观、元和观;36匎;72崖庙等33处大建筑群。此外,还建了39座桥梁,12座台,铺砌了全山的石磴道,整个武当山成为一座“真武道场”。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布局巧妙,座座宫观都建筑在峰、峦、坡、岩、涧之间,建筑精美,各具特点又互相联系,整个建筑群体疏密相宜,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现存的主要建筑有金殿、紫霄宫、遇真宫、复真宫等。
二是山峦清秀,风光壮丽。自然景观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十石,九泉等。而这些自然景观又与精致的古建筑融为一体。如被认为三十六岩中最美的南岩,就有一座建于元朝的“天乙真庆”石殿,雄踞在悬崖之上。在绝崖旁边,有一雕龙,石梁悬空伸出2.9米,宽约30厘米,上雕盘龙,龙头顶端,雕一香炉,号称“”。游客来到后,一般都要来游览南岩,观看此险。
三是现在的武当山划分为六大景区,达乌鸦岭(南岩景区),在此走1.5公里即到达南岩宫,往上走4公里到达金殿(景区);(琼台景区),有通达天柱峰;太子坡景区;五龙宫景区游人罕至,属于适合背包徒步的奥区,但一般要请向导并准备走上一整天;玄岳门、遇真宫和玉虚宫则属于山下的玄岳门景区。
武当地名源于先秦,汉袭秦制设。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场,武当山上的也是古代有名的教派之一。
武当山历史地位的变迁:"武当"之名最早出现在中,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至宋代,道经始将传说中的与武当山联系起来,将武当山附会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飞升处,为它以后的显荣尊贵打下了基础,入明以后,由于对真武的尊崇,武当山被封为""、"玄岳",成为"天下第一名山"。清以后,武当山的地位大为下降,它对周边地区和区域社会的影响,主要通过朝山进香等民俗活动来体现。
建筑系教授先生在《中国建筑宏观设计的顶峰--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一文中说:"明朝称武当为太岳,名位在之上……我们若试将武当山的建筑与五岳之首的泰山相比,泰山尽管历史悠久,建筑却非一气呵成,在总体上就先逊一筹。泰山的比之武当山玄岳门,比之玉虚宫,比之紫霄宫,比之太和宫,比之金顶,亦都要输分。其余,远让泰山,更难与武当颉颃。" 
武当山被世人尊称为“仙山”、“道山”。《太和山志》记载“武当”的含义源于“非真武不足当之”,意谓武当乃中国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称真武帝)的发迹圣地。因此,千百年来,武当山作为道教福地、所而名扬天下。历朝历代慕名朝山进香、隐居修道者不计其数,相传东周,汉时、,、谢允,唐朝、、,五代时,宋时胡道玄,元时叶希真、、均在此修炼。
武当山武当山之盛名,还得益于它远离繁华喧嚣的宁静、清秀和奇异的风光。登上海拔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置身云端,所有尘世尽消于足下。环顾四周,七十二峰凌耸九霄,且都俯身颔首,朝向主峰,宛如,俨然“万山来朝”。元人有诗曰:“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涧水长鸣。”武当山天柱峰一带,山高谷深,溪涧纵横,身入其境,会有俗念顿消的出世之感。
武当山的宫观、道院、亭台、楼阁等宏伟的古建筑群,遍布峰峦幽壑,历经千年,沐风雨而不蚀,迎雷电竟未损,似是岁月无痕,堪称人间奇绝。
乐“戛玉撞金,鸣丝吹竹,飘飘云端”,但凡亲耳聆听者皆肃然起敬,尊之为“仙乐”、“梵音”。&以“内家功夫”而著称,是中与少林齐名的重要流派,誉为“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传说有的道士曾练成在万丈悬崖上的功夫,其卓绝处令人景仰。
武当山以天机生化的旨趣和透脱通达的胸怀,将山的雄奇与妩媚,水的流荡与静谧,雾的生腾与凄婉,人生意态的高远与宽阔,在腹地凝聚成一种奇特的人文景观,千百年来,令游子,令神仙……
为何要如此大建武当山?
一是,当年因武当山的掌门人曾救过其父朱和尚一命而报恩;二是因夺其侄子之权,而坊间说建文帝隐居于此叔侄二人达成协议,朱棣将武当山建成道教的帝都;第三个版本,便是武当山自身的风水。因武当山脉有七二峰竞相朝拜武当最高的,形成万山拜霭之山势,且武当开山始就一直将玄武当成对象,而朱棣一直把自己当成玄武大帝化身,故而大举木土用十三年时间兴建道场,以至于当时有北建北京帝都南建武当道都之势。
现在的武当山有二处最具看点的地方,一是金顶二便是。南岩面对金顶而言,是真武修真得道之圣地。南岩,又是武当山36岩中风光最美的一处。这里林木苍翠,峰岭奇峭,元代天乙真庆宫石殿就嵌在之间,有“楼阁飞空”之势;龙头香直悬云端,为历代信士祈福之地;甘露井水,清凉甘洌,传云饮之可祛病御疾。南岩宫是明代敕建的九宫之一,永乐十年建玄帝大殿、祖师石殿、父母殿、圆光殿等,共计155间,赐额为“大圣南岩宫”。后经扩建,到嘉靖年间,宫殿宇房屋已扩大到640间。
在北宋尚未出现玄武神话以前,武当山已经成为道教的名山。武当山的名称在后汉时(126-221)已有之。记载有隐居于武当山。&时(386-582)(?-527)撰,记载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参上山、仙室、谢罗山等。
道教称仙人所居的地方为,共有十大洞天,,七十二福地。著名道士(647-735)编的尚未把武当山列入其中。
到了(850-933)在901年编《》则将武当山列入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
由此可见最迟在第九世纪末,十世纪初,武当山已经成为道教的圣地之一了。
宋代以前有关武当山的文献并不多见。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后汉书》、《水经注》和外,另有唐代(758-814)撰《》, 都没有提到玄武。在北宋初期(925-996)编《》卷四十三「武当山」条,引用的资料有《武当山记》、《南雍州记》、《阴君内传》,《甄异传》,记载历代在武当山修道成仙者有尹喜、阴长生、戴生、等人,未提及玄武事迹。 乐史(925-1002)撰《》卷一百四十三「武当山」条也没有关于玄武的记载。
此可以作为北宋初期人们尚未把武当山与玄武牵上关系的。
武当山成为祀奉玄武的圣地应该是在《》出现以后。宣和年间()在武当山大顶之北创建宫祭祀玄武,
可能是武当山上首座以祭祀玄武为主的宫观。到了南宋,玄武的信仰已经非常普遍,玄武修道武当山的传说已经深入民心。董素皇的《玄帝实录》对太和山,即武当山有较详细的描述,说明了武当山的地理位置是在海外,位于翼轸二星的下方。而且增加了玉紫元君传授玄武道法,命他到武当山修行的情节。《玄帝实录》记载﹕「王子(玄武)十五岁辞父母,离宫寻访幽谷。于是感动玉清圣祖紫元君授无极上道。元君曰﹕子可越海往东,在翼轸之下有山……子可入是山,择众峰之中冲高紫霄者居之。……王子乃依师语,越海东,果见师告之山。山水藏没,有七十二峰,一峰耸翠,上凌云霄,虚寂。于是采师之诫,目山曰太和山,峰曰紫霄峰。岩曰紫霄岩,因卜居焉。潜虚玄一,默会,四十二年,大得上道。」…… 
武当山宋元交兵之际,也遭兵灾, 武当山的宫观受到严重的破坏。例如紫霄宫在1260年以后已。
1267年定都于。1269年冬天,有龟蛇出现在燕京西郊高,众人以为是玄武显灵,象征元王朝国运, 元帝室因而崇奉玄武。1270年在高梁河筑昭应宫以祭祀玄武。 道士常入武当山,于1275年率领徒众鲁大宥等人重建观。 1278年以道法术数著名于世的道士,领其徒重修武当佑圣观。 1286年世祖命法师叶希真、刘道明、华洞真充任武当山都提点,并屡降御香至武当山祝愿祈福。
元代,武当山因帝王的崇拜及诸道士的经营使香火更加兴盛,玄武与武当山的关系传说也有新的发展。刘道明撰《》对武当山名称的由来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武当山原名太和山,由于玄武在此修道成功,,此山非玄武不足以当之,而改名为武当。
其书中充满了玄武在武当山修道降魔的遗迹。兹以五龙观为例,说明元代将武当山的风物附会玄武的情形。
据可能是董素皇撰的〈五龙观记碑〉所载, 五龙观兴建的原因是由于姚简到武当山祷雨有验,将此灵异奏闻(627-649在位)。太宗降旨就武当山建观以表其圣迹。 南宋末,等附会五龙观为玄武隐居的地方。刘道明更据此而编造出玄武得道飞升的时候,有五条龙掖驾上升,所以在他旧隐的地方建五龙观以祭祀之。
成书稍后于的《启圣录》,在修道武当山的故事,添饰了历经考验的情节,使玄武的传记更符合道教的惯用结构,即修道者从开始修道,历经考验,最后升登。 而且新增加的情节都注明有遗迹。
道教徒之所以选择武当山为玄武修道的圣地,乃由于武当山在唐末五代以来,已成为道教的仙境福地之一,再加上武当山的名字与玄武都有「武」字,便附会玄武曾修炼于武当山。
刘道明所说武当山一名的由来乃是因为玄武的缘故,显然不是事实,然而却得到普遍的认同。
元代武当山的风物大量附会为玄武的遗迹,一方面表现了地方风物的情趣,一方面也表明了玄武信仰的流传,武当山为祭奉玄武的圣地。
太和宫: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 多平方米。
古铜殿古: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武当山八宫之首,始建于明代永乐11年的武当山净乐宫,因1958年兴修水库时淹没在水库之中,宫中的牌楼、龟驮碑等一批文物搬迁至丹江口。2002年,引资7000万元,全面实施净乐宫复原工作,经过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广场、山门、、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现雏形,再现了当年净乐宫的宏伟气势,成为丹江口地上文物搬迁复原的范例。
: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称,为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石建筑。
“治世玄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又名玄岳门。系石凿仿大木建筑结构,三间四柱五楼牌坊,高12米,阔14米。明间与次间之比为5:3。坊柱高6米,柱周设以加固。柱顶架枋,枋下明间为浮雕大小上部出卷草花雀替,承托浮雕上访和下枋,枋间嵌夹堂花板,构成明间高敞、两侧稍低的三个门道。正楼架于龙门枋上,明间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横式。次间各分两层架设边楼、云板与次楼,构成宽阔高耸的正楼、边楼,由上而下,逐层外展的歇山式的坊楼,中嵌横式牌匠刻赐额“治世玄岳”。此坊结构简练,构件富于变化,全用卯榫拼合,装配均衡严谨,坊身装饰华丽,雕刻精工,运用线刻、、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动物和花齐图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楼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艺术珍品。
:全称“”。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造宫观庙宇2200间,嘉靖三十一年又经修葺,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最大的单元。后来大部分毁于清十年(公元1745年),现存部分建筑和遗址,还建有重达百吨的“龟驮碑”亭四座。
:又名。坐落在老营以南12公里处,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现存磨针井为清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厢房50余间,面积1700平方米。
:又名复真观。现基本保持当年规模,是武当建筑群中的一个较大单元。复真观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清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位于前,现存建筑20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6万平方米。观门侧开9Jr匝山势建夹墙复道,状如。中轴线上有、梵帛炉、龙虎殿、大殿、。左侧道院建皇经堂、芷经阁、庙亭、斋房,随山势重叠错落。前有五云楼,五层楼翼角上架设12根梁枋,交叉叠阁,为大木建筑中少见的结构,有之称。
:为道教所称得道飞升之“圣境”,是武当山36岩中风光最美的一处。南岩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年),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扩建。位于独阳岩下,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现存建筑2l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有天乙真庆宫石殿、殿、、八封亭、龙虎殿、大碑亭和建筑物。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以前,面阔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龙头香,长3米,宽仅o.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峻险,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位于天柱峰东南麓约10公里,垂直距离1350米,分为上观、中观、下观。在元代时,称为“琼台宫”。明清时修葺扩建有24座道院,庙房数百间。至清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兵火。现已修复部分庙房。该处系武当山的起始点。已成为重要的游客集散地。
:紫霄宫背依展旗峰;面对照壁、三台、五老、蜡烛、落帽、香炉;右为雷神洞;左为池、宝珠峰。周围山峦天然形成一把的宝椅,明永乐皇帝封之为“紫霄福地”。
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年),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年)大修,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现存有建筑29栋,建筑面积6854平方米。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两侧以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殿堂、、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宫的中部两翼为式的道人居所。宫内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建在三层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侧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高18.3米,阔29.9米,深12米,面积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36根,排列有序。大殿为式大木结构,由三层崇台衬托,比例适度,外观协调。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头和斗栱显示明代斗杠的特征。梁架结构用九檀,比为5:2.5,保持宋辽以来的用材比例。殿内金柱斗栱,施天花,明间内槽有斗八藻井。明间后部建有刻工精致的石神龛,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
武当山紫霄殿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等以黄、绿两色为主楼空雕花,装饰丰富多彩华丽,为其他宗教建筑所少见。
:为首批。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顶端的石筑平台正中,面积约160
平方米,朝向为东偏南8°。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阔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底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对峙。四壁于立柱之间装四格扇门。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铸浅雕流云纹样,线条柔和流畅。地面以紫色石纹墁地,洗磨光洁。屋顶采用“推山”做法为特点。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坛下玄武一尊,为金婉合体。坛前设,置供器。神坛上方高悬馏额,上铸清圣祖手迹“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殿体各部分件采用失蜡法铸造,遍体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结构严谨,合缝精密,虽经五百多年的严寒酷暑,至今仍辉煌如初,显示我国铸造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堪称现存古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隐仙岩位于竹关之上,五龙宫之北。高耸云烟,石如玉壁,呈瑰。
武当山古神道:武当北神道——位于天柱峰东北的丹江口市武当山镇﹐所产龙头拐杖﹑﹑木雕﹑陶瓷等工艺品﹐具浓厚的地方特色。针井茶为传统名茶。﹑老(河口)白(河)公路在此并行通过。
武当山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可以说,武当山无与伦比的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和谐的统一,因此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南神道——位于武当山西南麓的丹江口市,距(天柱峰)仅有5.7公里,是豫川陕香客敬香的重要神道,素有武当之美誉。这里群山如花,数峰如笋,大河如练,美景如画,民歌如潮。这里是八百里武当里一块最原始、最神秘的幽静之地,景区全长20公里,由中国第一村——和直通金顶的武当大峡谷两大景区组成,以九道河为玉带,像珍珠般串连着吕家河民歌村、和遗址、二龙戏珠、斩龙崖、尼姑岩、、兰花谷、狮子滩、涧、天书谷、沟大峡谷、、转运台、朝圣等众多景点。茂密的原始森林、清纯的小河流水,古朴天成,深受游客青睐,在这里能得到身心的最大放松,真正体会到世外桃源所带来的乐趣。
武当神道——经丹江口市、外朝山、分道观分道开始登山,经过庙、坡、全真观遗址(有两株千年大)、抵全龙观,计程15公里,现为四米宽水泥公路。再登黄土岭,到乱石窖,交古韩,依次经财神、、火神、山神四座石庙,上黄土垭,再攀青龙背、台,经太和宫上金顶,计程10公里。因位于天柱峰西侧,史称西神道。沿途,风景如画,东有深沟大壑的雷涧(东沟河),有金鼎、眉棱两峰左右矗立,七星(、巨门、、文曲、、、破军)峰南北屏立。
武当神道——从丹江口市到武当口村的15公里水泥路已硬化12.5公里,还有近2公里的路面有望在年内完成,届时,武当山第三条上山将全面建成。瀑布——位于盐池河镇政府所在地以东约9公里处,实则为一条山涧小溪,自改板河村由东向西缓缓流出,长约3公里,溪水自天桥处折而向北流经百米高的悬崖跌宕而下形成瀑布。山坡锣鼓——民间艺术瑰宝,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开发力度,争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向“中国锣鼓之乡”努力。
武柱峰:湖北省官山镇村,一天然真武神石像酷似武当山金顶上的真武大帝像。
武柱峰座落在湖北省十堰市境内的骡马沟村,武柱峰又称大明峰,柱头岩,真武坐像(因真武大帝父亲净乐国明真大帝而得名),元代建有(即真武大帝母亲)。距武当天柱峰14公里,是武当72峰之一,海拔为1132米。此坐像两峰如笋形同座椅,之间端坐着一尊高约80米、宽40米的天然真武神石像,身着道服,五官形备,目光深邃,背依,注视武当山金顶,其头顶上茂密的俨然发髻,脸庞圆润,鼻梁高高隆起,两手平放两膝之上,打坐在玄武背上修行状惟妙惟肖,酷似武当山金顶的真武大帝像。在秋高气爽的艳阳照射下,山体直插霄汉,真武座像矗立在陡峭的悬崖上,晶莹光滑,金光灿灿,。相传,真武在此潜心修行多年,以虔诚和恒心感动了道德天尊,被点化成仙,留下石质人像。
传说,明朝时候,有个道士,叫,到出家。张三丰又穷又脏,早晨不洗脸,晚上不洗脚;不换衣裳,两年到尾不晒被子,人们叫他邋遢张。别看邋遢张邋遢,他却有一身好武艺,会玩大把戏(杂技),也会玩小把戏()。说话、做事,疯疯癫癫的,似真非真,似假非假,叫人琢磨不透。所以有人称张三丰为张三疯,也有人说邋遢张是之体。
那年冬天,炼真宫当家的病了,大小道士都到师傅床前问安,邋遢来了。师傅瞧不起他,翻身把脸扭向床里,邋遢张问:“师傅,师傅,病好些吗?”
师傅只装睡着了,邋遢张又大声喊:“师傅,师傅,病好些吗?”他喊了一遍又一遍,喊得师傅不耐烦了,用嘴“哼”一声,意思是:快走开!
武当山“好哇,师傅想吃‘哼(杏)’(均州土语,“哼”与“杏”同音)我上山给你摘。”邋遢张一边说一边走出庙门。这时,大雪纷纷下,北风呼呼吹,什么也看不清,他在雪地里鬼混了一会,真的摘回两个黄,杏把上还带着两片丝的叶子。当家的一看见杏子,病好了一半,一吃杏子,病全好了。从这以后,大家才佩服张三丰的道行。
过些天,邋遢张对师傅说:“永乐皇帝正修武当山,我要去给真武祖师帮把力。”
师傅说:“你医好了我的病,我舍不得你走。”
“我给你脱双草鞋,你想我的时候,穿着草鞋就到我面前了。”邋遢张说罢,将草鞋放在神桌上的香炉里。
第二天,道士娃来上香,见香炉里放着一双又脏又臭的烂草鞋,就对师傅说了。当家的跑来一看,臭气难闻,伸手拽出朝院子里一摔,烂草鞋变成一对雪白的鸽子,“扑楞楞”飞上天空,落在云彩上。
当家的后悔极了,失声叫喊:“邋遢张又玩把戏了,这原来是一双‘踏云靴’呀!”
武当山属,垂直气候明显,气温随递减,最佳旅游时间是春秋两季。 
全山分3层:高层即朝天宫至,海拔米,年平均气温8.5℃;中层即紫霄宫至朝天宫,海拔750-1200米,年平均气温12℃;底层,在海拔750米以下的太子坡和武当山镇等地,年平均气温则在15.9℃左右。
明代(公元年)时,武当山被皇帝敕封为“大岳”、“玄岳”,地位在“五岳”诸山之上。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明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在武当山兴建了大批建筑,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治世玄岳”牌坊建成,武当山建筑群终于形成了今天见到以八宫两观为主体的庞大规模。
现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南岩宫、紫霄宫、四座宫殿,玉虚宫、两座宫殿,以及各类庵堂祠庙等共200余处。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占地总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规模极其庞大。被列入的主要包括:太和宫、紫霄宫、南岩宫、、“治世玄岳”牌坊等。
武当山太和宫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南侧,包括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太和宫主要由、古铜殿、金殿等建筑组成。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是一组建筑在悬崖峭壁上城墙,环绕于主峰天柱峰的峰顶。古铜殿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公元
1307年),位于主峰前的小莲峰上,殿体全部由铜铸构件拼装而成,是中国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金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位于天柱峰顶端,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
南岩宫位于武当山独阳岩下,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现保留有石殿、两仪殿、等建筑共21栋。
紫霄宫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道教建筑,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年),明嘉清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殿内有金柱36根,供奉塑像,其建筑式样和装饰具有明显的明代特色。
“治世玄岳”牌坊又名“玄岳门”,位于东4公里处,是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牌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坊身全部以榫铆拼合,造型肃穆大方,装饰华丽,雕刻有多种人物、花卉的图案,堪称明代石雕艺术的佳作。
此外,武当山各宫观中还保存有各类造像1486尊,碑刻、摩岩题刻409通,法器、供器682件,还有大量图书经籍等,也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存。
武当山古建筑群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精华。在这里还衍生出、武当道乐和武当武术等文化范畴的精髓,为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新内容。
武当山古建筑群历经沧桑,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词、岩庙。在布局、规制、风格、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状。建筑主体以宫观为核心,主要宫观建筑在内聚型盆地或山助台地之上,庵堂神祠分布于宫观附近地带,自成体系,岩庙则占峰踞险,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巨大景观。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和科技内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历史以及古建筑的实物见证。武当山古建筑群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规划严密,建筑杰出
武当山古建筑群分布在以天柱峰为中心的群山之中,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筑位置选择,注重环境,讲究水脉布疏密有致。建筑设计的规划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或深藏山坳,或濒临险崖,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具有浓郁的建筑韵律和天才的创造力。
高超的技术与艺术成就武当山古建筑群类型多样,用材广泛,各项设计、构造、装饰、陈设,不论木构宫观、铜铸殿堂、石作岩庙,以及铜铸、木雕、石雕、等各类神像都达到了高度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2、道教建筑之瑰宝
始终由皇帝亲自策划营建,皇室派员管理。现存建筑其规模之大,规划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国现存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
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
及殿内神像、供桌等全为铜铸馏金,铸件体量巨大,采用失蜡法(蜡模)翻铸,代表了中国明代初年(16世纪)科学技术和铸造工业的重大发展。
武当山建筑群的兴建,是明代皇帝在扩展外交的同时,对内大力推崇道教,灌输“皇权神授”思想,以巩固其内部统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思想信仰等意义。
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主要遗产有拱、南岩宫、紫云宫、复真观和“治世玄岳”石坊等。
此外,在全山各宫观中还保存着铜、铁、木、石各类造像1486件,其中明代以前制品近干件,宋、元、明、清碑刻、摩岩409通,法器、供器682件以及图书经籍等,均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风水格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