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前70年代很多孩子考试成绩差?

2009 年4 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史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

1.在我国,胎教作为一种理论,初步形成于( D )

2.把监督法、小劳法和瘦身法作为胎教方法的国家是( A )

3.提出要严格地、不间断地对儿童进行各种行为习惯的训练,使之“积久成熟”

4.清末我国首次设立公立幼儿教育机构的地方是( D )

5.20世纪初,梁启超撰写的有关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的论文是( C )

A.《论中国亟需设立幼稚园》

6.“他创了一种很好的教育主义,即工即学,是要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密接”,

对此进行肯定的是( C )

7.成立于1919年的一所官督民办的综合性教育机构是( A )

D.厦门集美幼稚园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

战时儿童保育会及其在各地区的分会成立以后建立的保育

9.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是( B )

A.《关于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

B.《幼儿园管理条例》

C.《幼儿园工作规程》

D.《幼儿园教育纲要》

在此,我们已不想用太多词来赞颂母亲,因为那些词,说与不说都那样,母亲从来不是活在歌颂里,而是活在本能的责任中,你不赞扬,她依然不会放弃付出。

实际上,对于一个母亲,最打动我的,往往是她们回首孩子的成长时情不自禁说的那句话:“那些年,还是怪妈妈……”,每次听到这样的话,都好想紧紧抱住她,告诉她:我不需要十全十美的妈妈,我只要有你,就再也不害怕。

所以母亲终究还是伟大的,因为她们从来不记得自己如何含辛茹苦,却永远记得对子女哪怕点滴的遗憾。


◎曹沐,上世纪80年代生人(女儿13岁,初一)

如果时光可以重来,我一定会陪着她再坚持一下

孩子成长过程中,作为母亲,你有哪些遗憾?

收到编辑的约稿后,当天晚上,趁姑娘入睡前的片刻,我俩聊了聊。“宝贝,你觉得自己成长过程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在昏暗的蚊帐内,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就是有一些特长培养没坚持下来。”“是指钢琴吗?”姑娘很认真地说:“钢琴我真的不遗憾,我是指跳舞、语言表演这些。”“哦,跳舞哇,那是因为上初中后,家附近找不到同年龄的培训班,又没时间跑大半个城去学。语言表演,是你自己不学的。”

等姑娘熟睡后,我默默地想着刚回家的一幕:我还在玄关处,就传出女儿呼救的声音:“妈妈,我有两道题不会,快来帮我看看。”我无奈地走过去,与她一起读起题来:线段AB与CD相交于……,求证DE与BF的关系。“如果它们是数量上的关系,肯定是要求证这两个线段分别所在的三角形是否是全等三角形;如果是位置上的关系,也许是利用某等腰三角形中的中线和角平分线是同一条线的原理……”“咋个全等嘛,只有一条线段和一个角相当,还缺一个条件。”我默默地指着题目中的一个提示:等边三角形。“哎呀,我没看到!”这段时间,我早就觉察出一个动向:她早早就在所谓的难题前投降了,尤其是最近的几何题前。这是什么时候养成的习惯?

我明明还记得,幼儿园的时候,她因为不会跳绳,在家里急得边跳边哭,不肯睡觉;小学二年级,因为记错了作业,导致作业量剧增,也是困得发哭也要将作业完成……我也记得,在她边哭边跳绳的时候,家里人的安慰是,跳个绳是多大的事嘛,今天不会,明天再来;在她边哭边做作业的时候,家里人的安慰是,今天做不完,我们帮你给老师说,老师不得怪你的。在她刚刚接触奥数时,我们随意地说,做不起也没得啥子,你爸你妈也不会做;当她提出不想学特长的时候,我们就说,你自己决定,你快乐就好……最初她是不听的,但这些安慰的话却悄悄潜入她的脑海里。以“放养”的名义,她面对困难时百折不挠的劲头慢慢地就弱了。

真的,如果时光可以重来,我一定鼓励姑娘:没事,妈妈陪着你坚持,你真了不起!


◎凌云霏,上世纪70年代生人(女儿19岁,大二)

我怎么那么粗心,当着女儿的面和她爸爸吵架

作为一个母亲,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处理好和老公的关系,经常当着女儿的面吵架甚至打架,造成现在女儿不相信婚姻,对男人也很敌意。

因为没有老人帮忙,女儿是我一手一脚带大的,可谓倾尽了心力。

但是,女儿一岁多的时候,老公单位改制,他失业了,我们一家三口全靠我那点工资度日,过得很是艰难。可能人在低谷的时候都会特别敏感,加上老公觉得一个家靠女人撑起尤其没有面子,所以只要我稍有不满,他就特别暴躁。也就是在那时,他开始家暴,经常对我动手,有一次甚至把我打得耳鸣。打完又特别后悔,又是下跪又是写保证书,什么花样都耍尽。我想到娃儿小,平时他脾气没上来的时候对我确实也很好,就一次又一次地原谅了他。

但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家暴这个东西,有了一次就有二次,更何况我们又岂止一次。到后来我甚至都习惯了,觉得吵架抓扯是婚姻中很平常的事。女儿上初二的时候,有一次我一个同学到我家耍,在饭桌上我们讨论一个问题,说着说着,我和老公又发生了分歧,我们俩都是不服输的人,最后就发展成了争吵甚至谩骂。同学很吃惊,事后几次提醒我:你们怎么能当着女儿的面这么骂呢?这会给她造成多不好的影响!

说实话,我当时根本不觉得,觉得天下的家庭哪有不吵架的呢,况且脾气上来了,哪还想得起要背着孩子呢。再说女儿也应该懂得起,爸爸妈妈再吵再闹本质上还是相爱的噻。

然而,后来发生的事让我意识到我错了。女儿上高一的时候,有一次我和她爸又因为争论一个问题发生了争执,老公一气之下将我从凳子上掀了下来。我都还没反应过来,女儿已经像一头暴怒的狮子一样从她的房间里冲了出来,指着她爸爸恶狠狠地吼道:“滚!”

我这才意识到老公的一些行为的确给女儿造成了伤害。后来我给她收拾房间时,有几次都在她的垃圾桶里发现了她骂她爸爸的纸条。这让我特别担心,也数次和她谈心,说爸爸除了偶尔情绪失控会动手以外,平时都很爱这个家,现在我们家经济状况变得这么好,都是爸爸努力奋斗的结果。但收效甚微,女儿仍然看不起她爸爸,很少和他说话,甚至经常和他对着干。

现在女儿上大学了,有一天我和她聊到恋爱婚姻的问题,她跟我说:“妈妈,我并不觉得一个人一定要结婚。如果找一个爸爸那样的人,你觉得幸福吗?”那一刻,我心中的悔恨真是无法言语。


◎肖群,上世纪50年代生人(儿子39岁,已成家)

都怪我太娇惯,才让儿子变得这么懒

上世纪70年代末,我有了儿子。这个儿子从小体弱多病,因此我很宠他,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我是个很能干的母亲,上班的时候我是女强人,下了班就往家赶,当精明能干的女主人。

孩子在我的悉心照顾中长大,各方面都不错,听话懂事,现在他自己也有家了,我和他们住一起。坦白地说,我从来没有想过不跟他住一起,我从来都没有放下过我作为母亲的那颗心。

但慢慢地,随着我年龄增大,我也意识到了很多问题。人家都说懒妈养出勤快儿,勤快的妈养出懒儿子。我儿子就是这样,自理能力差,换衣服、洗脸、洗澡都要媳妇催,从来不做家务,下班回来就是看电视,偶尔带带孩子。有时候我早上起来,看到客厅里他头天晚上边看电视边吃东西丢下的一堆垃圾就生气,说了很多遍他还是不会收拾,嬉皮笑脸地叫我收。现在我身体还好,还可以帮着他们操持家务,要是哪一天我不在了,他咋个办?媳妇会不会因为家务事跟他吵架?而且他干什么事情都要媳妇陪着,出门见亲戚,送孩子上学,到超市买东西,等等,明明可以他一个人去的,也总是要叫一个人一起。

儿子本来是个很聪明的人,应该发展得比现在更好,但确实因为我小时候太娇惯他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太差,工作上达到一定程度后他就不太愿意努力了。当然,也好,只是作为一个好强的母亲,总觉得有些遗憾。


我当初为什么就那么不支持女儿画画呢?

@溪水淙淙:女儿从小就很喜欢画画,不管在家里还是到朋友家做客,都在画,我当时只是把她这种行为当做一个爱好,并没当回事。女儿也提出过想学画画,但我觉得女儿成绩还可以,画画是没有出息的行为,现在想来这是个多么愚蠢的想法。于是,就这样,女儿从没进行过专业的美术训练,但她自己倒是一直坚持“自学”,尤其迷恋日本动漫。在这期间,成绩也还马马虎虎。

然而高二下学期,女儿突然非常厌学,甚至基本不学习了,我万般开导都无济于事。女儿提出一是马上出国,二是学美术。考虑到女儿从没离开过我,出国我有些不放心,最终决定让她学美术。但这个时候才学毕竟还是太晚了,虽然经过努力女儿最终考进了一所综合大学的美术专业,也算不错,但我总在想,如果她早点学,说不定就进了美术学院呢。


都怪我太疏忽,让儿子的身体变得这么糟!

@灼灼其华: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或者就是潜意识里的懒,我们从小学起就把儿子送到了私立寄宿学校,周末回家。一年又一年,以为孩子上了名校就万事大吉了,除了考试成绩,很少去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结果,儿子在小学六年级时突然晕倒,还一度住进了ICU病房。后来才晓得,儿子是严重的过敏体质。

儿子从小就有鼻炎我是知道的,但我和老公都不懂医,根本没想到这都是因为过敏引起的。而且儿子后来告诉我,他从五年级就开始尿血,但他从小就内向,既没跟我和他爸爸说,也没跟老师说,一直硬扛。而我也压根没想到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身体会有好大的问题,在他晕倒前几天还因为他精神萎靡不振才批评过他……当时我后悔得恨不得扇自己两个耳光!到现在,儿子的身体都是我心头最沉甸甸的那个结。

儿子现在这么拖沓, 都是我惯出来的

@米粒之珠:儿子做事非常磨蹭,比如下午2点上课,他1点59分还在玩玩具;再比如寒暑假,一开始他拼命玩,然后报到前两天整夜不睡地赶作业。为此我们俩没少发生战争,虽然最后都是我赢,但深深的挫败感仍弄得我疲惫不堪。

痛定思痛,发现错并不在儿子,他的拖沓都是我们造成的。比如他总是赖床,难道不是因为我们想到他小让他多睡一会儿故意抵拢时间再叫吗?从来没给他留出“绵”一会儿的时间。试想哪个人会那么听话,叫一声就翻身爬起来呢?作业也是,想到娃儿辛苦了一个学期,放假的时候就没作硬性要求, 让他自己安排。可娃儿哪会安排呀,他安排的就是耍噻。

现在我正在慢慢调整,有什么事我先提醒,主动帮他把弦绷起;寒暑假前也和他事先商量做好假期计划。不知道这样会不会好一点?


   现在已是上海实验学校副校长的徐红1977年在上海参加高考时只有17岁,“后来进大学才听老师说,我是那年在上海参加高考年龄最小的,当年和我一个考场的年纪最大的比我大了14岁。”徐红说。

  徐红回忆说,当时听说要恢复高考,自己第一反应是不太相信,后来消息被证实后,自己是又激动又兴奋。

  “从知道能够参加高考到考试只有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我拼命看书。”徐红说。

  在徐红的记忆中,1977年的那场高考很特殊,“不像现在是在夏天考试,而是在冬天考试,当年12月份考的试,第二年1月份拿到录取通知书,2月份就进大学读书了。”

  对自己参加的那场考试,徐红回忆说,由于参加考试的人特别多,一个考场挤得满满当当的,因此只好两个人挤一张桌子,“那时候没有家长送考,因为那一年甚至出现了一家两代人一起考,有爸爸和儿子,妈妈和女儿,大家都很珍惜这样的机会。”

  对于1977年的那场高考,徐红感叹地说:“高考绝对改变了命运。”

  发表的学习体会让我最终参加高考

  1949年2月出生于上海的汪向明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回忆起自己参加的1977年那次永载史册的高考,汪向明百感交集,“我1969年3月到江西省插队,1977年底,我在江西参加高考,语文考试主要是一篇作文,作文题就是"难忘的时刻"。当时在写作文的时候绝对没有意识到"这个时刻"才真正是我人生最"难忘的时刻"!”

  “当时听说恢复高考,我做起了大学梦,只是当时的情况也很难做什么复习准备。我兴冲冲地赶到县城去报名,不料被拒绝,说是除了高中66、67届的毕业生以外,考生年龄的上限是25周岁,我是高中68届毕业生,当年28周岁,恰巧被排除在外,幸好报名条件还留了一条尾巴:有专长的考生报考相关专业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当时我想,无论如何我也得挤进这次高考,可是我有什么专长呢?我自己也不知道,只得挖空心思找,总算找到了一条:高一时,我曾在北京的《中学生》杂志发表过一篇学习体会!就这样,我好不容易地报上了名。”回忆起为争取这个难得的机会所做的努力,汪向明感觉当年的一切仍历历在目。

  汪向明最终成了上饶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77级的一名新生。成为一个大学生,有不少感悟让汪向明后来受益非浅。汪向明说,经过1977年高考的人都很坚强,不轻言放弃,用十二分的努力去争取,就有可能成功。

  没有送考,因为很多考生已为人父母

  今年52岁的虞芳华现在是曙光医院的一名医生。回忆起自己参加的1978年高考,虞芳华说,高考时,同一考场上年龄段相差较大,“当时同一考场上比我大十岁的都有。”

  虞芳华说,那时还有很多已经工作的人想参加高考,包括1977年首次恢复高考时没有来得及报名参加的,大家都铆足了劲要奋力一搏。

  “我们那时候考试并不紧张,想法也很单纯,只是一心一意地考。”虞芳华说,那时候家长不会送考,因为大部分的考生都已为人父母。

  最终虞芳华顺利考上了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虞芳华成了一名医生。

  在采访中,早报记者还了解到,虞芳华后来的丈夫周东华也在那年参加了高考。不同的是,周东华1970年初中毕业后当了7年兵,回上海后又参加了工作,“当时他报考理科,但当年没有考上,后来改读文科,拼命复习了两个月后,终于在1979年举行的高考中考了200多分,最后被复旦大学哲学系录取。”虞芳华说。

  恢复高考第一年没敢报名

  说起自己参加的1979年的那场高考,现为复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的缪美萍仍感慨颇深。

  缪美萍说,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大家一阵兴奋,但同时也有些害怕。犹豫后,缪美萍最终没有报考当年的高考。

  “没想到,1977年的那场高考并不难,一些学习成绩远不如自己的同龄人考进了大学。”次年的缪美萍不再犹豫,但由于这一年的题目比上一年难多了,缪美萍最终不幸落榜。

  不过,此时的缪美萍不再给自己回头路了。缪美萍回忆说,高考复习时晚上蚊子特别多,有一次晚上看着看着自己睡着了也不知道,迷糊中觉得背上一阵奇痒,用手一摸,居然全是蚊子。1979年的高考,文科不仅要考语文、数学、外语,还要考历史、政治、地理。数学按照总分的30%计入总分,英语成绩做参考,不计入总分。而语文试卷的作文题也是现在的高考再不会出现的:给出一个很长的故事,阅读完毕后,要求考生根据文章主旨,改编主人公的故事。

  1977年,新中国关闭了10年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那年冬天举行了迄今唯一一次的冬季高考。

  1978年夏,高考再次举行,这次高考共有610万人报考,但最终只录取40.2万人。两届“幸运儿”在1978年春、秋分别入学。

  1977年到1979年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新三届”。“新三届”特指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77级、78级、79级大学生,以区别于66级、67级、68级“老三届”中学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一的孩子成绩太差怎么解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