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和大人谁不讲分寸更容易出事?

“中国广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灵仍然敞开而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而鄙俗。”

粗糙和鄙俗不过是性格上的不足,令人痛心的是,有些孩子却要为大人的行为付出更惨痛的代价。

不得不说,有些大人真的很过分,他们或为了满足自以为的“好玩”,或别有用心得享受恶趣味,总是以逗孩子玩为借口,将孩子推向不见底的深渊。

广西的雷先生和妻子在阳朔县经营一家米粉店,平时生意很红火。2020年5月13日当天,妻子有事外出,留他在店里看孩子,准备食材。

就在雷先生准备清洗抹布时,突然听到儿子小雷的哭喊声。等赶到店门口时,才发现小雷躺在地上,屁股处紧挨着已经倒下的热油桶,全身油渍,皮肤已经通红。

而孩子身边站着的,是隔壁的邻居。看着眼前的景象,邻居也懵了。

来不及多想,雷先生将孩子抱起就往医院送。当接触到儿子皮肤时,高温瞬间将他的手烫出了几个水泡,可见孩子当时身上的温度有多高。

从当地医院开具的诊断书,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全身多处热油烫伤,50%TBSA:深II°45%、III°5%,属于特重度烧伤

好好的孩子,为什么会烫成这样?

原来,当时邻居看到小雷在玩耍,就想上去去逗一下。孩子可能是惧怕邻居,一直往后躲闪。

躲闪中,没注意到油桶,一不小心被绊住脚坐进了油桶里。又因为重心不稳,和油桶一起倒在了地上,油顺势洒满了孩子全身。

看到这,真的很气愤,更气愤的是,相比于逗孩子的种种过分行为,是不少人对这种行为的态度:

看着孩子惊恐不安的样子,大人们在一边笑得不亦乐乎,全然不在意;
孩子明明已经被逗哭了,大人们却还要冷漠地说“你这孩子不禁逗啊,脾气还真不小”;
父母要是看不下去了,想上去组织,他们又会说“我就是开个玩笑,那么较真干什么”。

有时候真的想骂脏话,孩子不能哭,家长不能气。这些已经变成了伤害的喜欢,不要也罢。

作为一个成年人,用自己的阅历和经历去戏弄孩子,这种行为只会让人觉得low爆了。

有时候大人可能觉得是开玩笑,但对于孩子来说思想认知都处于萌芽阶段,压根分不清是事实还是玩笑。

老早之前就听人说过,有孩子对自己父母生二胎很抵触,甚至威胁父母:“你们敢生二胎我就敢弄死他。”原因就是曾经有大人用“你要是有了弟弟妹妹,爸爸妈妈就不爱你了”之类的话来逗孩子。

一开始我是不敢相信的,直到我自己亲身经历过,才后怕不已。

记得那天我让老大下楼买个东西,回来后老大就一直闷闷不乐,满脸的不高兴。

询问下才知道,原来是隔壁的邻居对他说:“爸爸妈妈有了弟弟就不会爱你了...”

后来老大甚至问出了这样的问题:“爸爸,是不是弟弟消失了,你们就会全心全意爱我了?”

真的,那一刻我浑身冒冷汗。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有很多孩子将大人的玩笑话当真,从而酿成的悲剧。

2016年,广州某村庄里,一位妈妈生了二胎,是个男孩。可没多久,刚满1岁的男孩便被3岁的姐姐剪掉了生殖器。

妈妈一气之下狠狠地打了女儿,直到将女儿打死。

清醒过来后,妈妈内心难以接受,服毒自杀。

而造成这一悲剧,仅仅是因为旁人对姐姐说的一句话:

“你弟弟有小鸡鸡,所以爸爸妈妈不爱你,只爱弟弟。”

听起来是不是觉得既荒唐又痛心?但事实就是这样,大人们随口说的一句“玩笑话”,真的会对孩子造成实实在在的痛苦。

《生命时报》曾做过统计,在“你最讨厌的逗小孩方式”中,“你爸妈不要你了”以19.3%位列第二。

2016年,武汉一个7岁女孩,趁母亲不注意,将只有两个月大的弟弟从八楼扔下,弟弟当场死亡。

起因就是,邻居曾用“你爸妈有了弟弟就不要你了”的话来“逗”她。

时至今日,我依然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总喜欢用“你爸妈不要你了”“你爸妈有了弟弟就不爱你了”这样的话来逗孩子,这样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我对你家孩子说这样的话,你作何感受?

退一万步说,你算老几?人家亲妈都不一定有资格说,你凭什么这样说?

大人们对孩子开着玩笑,哈哈大笑,殊不知孩子压根分不清什么是玩笑,什么是现实。

这些“玩笑话”不仅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影响,让孩子产生生存危机,和自我质疑,甚至诱导他们做出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极端行为。

上面这个玩笑话就算了,下面这个行为就真的不能忍。

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或者见过长辈拿酒给孩子尝,或者把烟拿给孩子闻。

曾有调查显示,约86%的孩子曾被大人劝逗饮酒。大人们会觉得好玩,甚至看着孩子不情愿的表情,会觉得有趣。

殊不知儿童饮酒伤害到底有多大!世卫组织于2001年发布的《酒精与年轻人》中显示,过早饮酒对儿童大脑发育、骨骼还有内分泌都有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痴呆。

2015年,广西一男子在逗侄子喝酒后,侄子开始呕吐、抽搐,脸色发黑。

经抢救后孩子醒了过来,但却变成了痴呆,智力也退化到了1岁的水平,甚至连妈妈都不认识了。

逗孩子吸烟也是一样的道理,这种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有些大人,看到孩子上去就要亲一下,或者捏一下脸。

真的不是矫情,这种行为压根就是不对的。为啥呢?因为孩子和大人不一样,免疫力很弱,很容易传染各种疾病。

大人们可能会说,我身上没病啊,还不能亲孩子一下吗?

那你可能是没听说过EB病毒,也就是“亲吻病”,这种病毒在大人身上没有明显的症状,但会通过亲吻传染给孩子。

除此外,还有流感、感冒、疱疹,以及幽门螺杆菌等,都是通过口腔、飞沫和唾液进行传播的啊!

这个动作看起来有趣又好玩,可一旦出错,赔上的就是孩子的一生。

一个女孩在跟爸爸玩翻跟斗游戏时,就发生了意外。

因为爸爸的失手,孩子头部直接着地,脊髓严重受损。只有2岁的孩子上肢无法活动,下肢肌力不够,能恢复到什么程度还是未知数。

这样的行为,还叫逗孩子吗?分明就是谋杀!

令人揪心的是,类似这样没有分寸,不怀好意的“逗”还有很多:

你再不睡觉,大灰狼就要来了;
你再不听话,警察就要来抓你了;
你是捡来的,不信你去问问你妈妈;
跳个舞,唱个歌,这个红包就给你;

面对逗孩子,大部分家长都会选择不作为。

为啥?要么是碍于面子,要么就是觉得这没什么。

但是我想告诉每一个父母,在这个时候最应该站出来的就是父母!

孩子那么小,你不站出来帮他,谁还能帮他解围?面子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你可以这样和对方说:也许这是你表达喜欢的方式,但孩子不喜欢这样。

如果制止无效,那我建议你最好翻脸。毕竟别人都不会在意你和孩子的感受,你还何必顾及那份情面?

如果不好意思说,那就找理由赶紧带着孩子离开,不要不管不问孩子。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小孩子单纯美好,天真无邪,

从牙牙学语到出口成章,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

一定有很多“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的时刻。

成年人说话拐弯抹角,小孩子一针见血!

他们说的话常常让人哭笑不得。

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好玩的“童言无忌”吧!

地铁上一孩子玩我挂在书包上的小狗挂件。小姑娘抬起头说 叔叔你的小狗真可爱。我心想这孩子也很可爱啊。又要骗我生女儿。下一句小姑娘说。叔叔等你死了能把它送给我吗。我……

我是女生 小时候我看到男孩子都有小鸡鸡 就问我爸妈他们为什么我没有 他们说我跑得时候跑太快我的小鸡鸡掉在公园里了(公园就在我家旁边)吓得我每次去那个公园都要找找我的小鸡鸡

小时候看流星花园 以为处女是剩女的意思,当着亲戚的面说 以后我不结婚了 就当处女

去逛寺庙,有24尊佛像一字排开,看见一个小朋友抓着一捧零钱,挨个捐钱,边给边说:“拿去买糖糖哦!”

路过工业区的时候三岁的外甥女指着烟囱说是白云工厂

我爸是小学老师,下课玩的时候一年级的孩子趴在肩膀上摸着我爸头发说,老师你的头发真软跟我家狗的一样

我爷排行第三,我小时候问我爷:我有大爷,二爷和四爷,那我三爷呢?死了吗?

儿子晚上躺床上对奶奶说“我拿公交车把你拉到幼儿园去” 奶奶说“去幼儿园干嘛?” 儿子:玩滑滑梯 奶奶:我不滑 我怕把裤子滑扯了 儿子说:那你把裤子脱了滑

小侄女是基督徒,每次拉我去教会,我不去的话就会很担忧地说:“姨姨你会下地狱”

小时候竟然喜欢自己表哥 还总是变着法子表白哈哈哈哈 笑死我了

小时候姥爷的朋友来做客,面带善意的满是笑容的对我说 哎呀这个小东西,我也非常有礼貌的笑嘻嘻地说 你个老东西。当时刚接触反义词,觉得自己可厉害坏了!

我闺女某天一本正经的问我为什么还没有男朋友

小时候叫妈妈给我买花圈

清明节,一家老小准备点香,烧纸。我姨丈拿出蜡烛准备点的时候,家里最小的娃(两岁)突然间唱祝你生日快乐……一家人懵了。个个跟祖宗们说童言无忌,不要生气。

每次我躺在床上 侄子:姑姑死了,要埋掉(被子往我身上一盖)

我舍友弟弟 在学校门口和爸爸一起接姐姐放学 看到一个可能是中年偏老一点的男人在玩游戏 凑上去看了看 然后说了句 你这么老了还玩游戏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当时我们宿舍笑疯了

小时候跟我妈说 今年我属虎,明年我就属兔了,后年我就属龙了

到了睡觉的时间,我问我三岁不到的女儿:大姐,你能不能快点睡觉。她说:好的,大妈……

四岁的侄女对我说:姑姑,打开你的手机,我想看看姑父(手机屏保是肖战)

过年回爷爷家,小侄女手里拿着卤鸡爪,追着一群鸡问:“小鸡,这是你的脚吗????”

某天刮大风,骑电动车带着弟弟回家 ,弟弟说,这风好可怜哎,我们都回家了它还在这里刮

我我我,小侄女有次在车上对我妈说:“你眼睛这么小,能看清路吗?”给我妈气不行

小时候跟父母去婚宴,新娘有点胖身上有几圈肉,然后敬酒的时候穿比较紧身的红色裙子游泳圈就比较明显,我:阿姨你好像糖葫芦啊

我的学生跟我说 老师你不胖 就是脸大肚子大腿粗……

上面的童言无忌听起来还有那么几分可爱,

但是有时候的童言无忌却很伤人且没礼貌,

身为家长我们需要注意孩子说话的分寸。

很多家长都经历过类似这样的事情:

在别人的婚礼上,孩子说新娘子太丑了;

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有同学尿裤子了,他把这事当笑话告诉其他同学;

带孩子去亲戚家做客,吃饭的时候他说人家做的饭菜难吃......

相信经历过这些的家长,当时真的很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吧!

那么大部分家长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呢?

要么当面数落孩子一顿,说:“你怎么能这么说话呢?没礼貌!”

或者安抚在场宾客的情绪,说:“孩子还小,童言无忌嘛,别当真。”

但上面不管是哪种处理方式,都不利于孩子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改正缺点。

作为家长,我们要知道在孩子童言无忌的背后,其实藏着3件事。

第一件事,对于孩子来说,他看到的世界与大人看到的完全不同。

可以说,孩子的世界更真实。

我们是懂得人情世故的成年人,讲话的时候自然要有“虚伪”的成分在里面。

可孩子完全不同,他的眼睛看到了什么就会说什么,完全不加修饰。

在我们认为孩子说错话,然后去纠正他的时候,

他反而认为是家长说错了,内心也会非常“不服气”。

第二件事,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差,词不达意。

很多孩子总是说错话或者说话没分寸,其实是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

一是孩子的词汇量不够多,二是他对语法不是很熟。

因此,孩子常常无法准确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所以会给大人一种“说错话”的感觉。

第三件事,孩子在故意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很多孩子从小就喜欢特立独行,包括说话也是一样。

他们总是喜欢说跟大家不同的话,

用独特的口吻和表达方式来彰显自己的个性。

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想要引起周围人的注意,

所以家长如果着急去纠正的话,他只会变本加厉。

如果自家孩子经常有不合理的“童言无忌”,

那么家长就该注意一下如何去纠正孩子不良的说话习惯。

【对症下药,养成好习惯】

1、在孩子说错话的时候,利用孩子的同理心及时提醒

孩子的同理心比大人要强,当他感觉到自己的话会伤害别人时,他就不会再说了。

2、引导孩子为自己说的话负责。

在孩子说错话的时候,家长可以先打断孩子,并且让他跟对方道歉。

事后,家长要同孩子一起,冷静地分析他错在哪里,并且要他进行反省。

3、加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家长要多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表达方式。

其次,家长要多陪伴孩子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充分的锻炼。

在孩子纯真的世界里,他们尚未能够有很强的分辨能力,

每次说出的话都很直接,偶尔还会给别人造成大大小小的尴尬。

但是孩子不懂自己说话的意义,身为父母的你是知道的,

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说话习惯,也是在培养孩子的情商和素质。

一定要记住,童言无忌不是孩子没有礼貌的免死金牌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做分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