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圣"王羲之的小故事有哪些?

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什么?想必很多人同maigoo小编一样立马就想到了《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该篇序言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内容上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因当时天时地利人和效果发挥极致,《兰亭集序》便成为了名篇中的佳作,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

《十七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的书信集合而成的,所有信件横跨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别看名字叫《十七帖》,实际上共计有29幅作品,共计134行,1166字,只因卷首有“十七”字故名。这部汇帖,原墨迹早已遗失,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兰亭集序》。

王羲之代表作有哪些?《乐毅论》是王羲之的楷书书法作品,为王羲之小楷代表作。《乐毅论》原是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夏侯玄的一篇文章,在王羲之晚年时曾书写《乐毅论》小楷44行,为儿子王献之作练字时的法帖,创作时极为用心,饱含王羲之对儿子在书法进步上的殷殷期待,同时也是王羲之书法作品中的精华所在。《乐毅论》的真迹早已不存在了,现存世刻本有多种,以《秘阁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我们仅从摹本的翻刻本上就足以窥见到它原来的神韵。

晋朝书法家王羲之书法作品《快雪时晴帖》,是他写的一封书信。全文仅28个字,内容是作者在大雪初晴时以愉快心情对亲朋友人的问候,行书、楷书交替书写,行笔自如流畅,神采飞扬,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法书”。《快雪时晴帖》真迹早已无处可寻,现在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被普遍认为是由唐代书法家临摹复制的,因为年代距王羲之最近,又是唯一的一件,所以后人就一直把这幅《快雪时晴帖》当作真迹看待,成为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直接来源。

《初月帖》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一幅书法作品,也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草书比较,这幅书帖更具有古意,是较早的作品。《初月帖》以质朴和随意性给人以新奇的美感和逸笔章草的魅力,并且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点,点画狼藉,锋芒毕露,或似竹叶,或似兰蕊,皆随字形和性情而定,使得此帖的整个面貌错落跌宕、变幻莫测。

王羲之小楷作品《黄庭经》,共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黄庭经》是中国道教的经典著作,字数不多,却内容深奥,寓意深远,是道家必修的经典。关于黄庭经与王羲之的故事,有这么一段传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就用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换回了这部小楷作品。

《姨母帖》是书圣王羲之代表作之一,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姨母帖》为唐摹本。《姨母帖》是王羲之突然得到姨母噩耗后,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而写下的,从帖文内容来看,可见王羲之与其姨母感情十分深厚。该帖在王羲之的书法中属于“过渡型”的书体。它对研究东晋书法,和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发展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王羲之书法作品《平安帖》,一共有两种,一个是行书的《平安帖》,一个是草书的《平安帖》,其中以行书的《平安帖》最为著名。王羲之行书《平安帖》,亦称《修载帖》,章法布局疏密得当,雍容之态,酣畅之情,可为行书之典范。其与《何如帖》、《奉橘帖》两帖连为一纸,也称“平安三帖”,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唐代双钩摹搨版本。

《行穰帖》是王羲之代表作书法作品,也是王羲之草书中最为奔放爽畅之作,显示着其书笔势由内擫向外拓的迹象。其字与字大小悬殊前所未见,且字势一泻而下,体格开张,姿态多变,开王献之“尚奇”书风之先河。现在收藏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的《行穰帖》为初唐时期的摹本,原迹早已失传。

《丧乱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于东晋永和年间的行草书书法作品,是其为表示自己的无奈和悲愤之情所作。《丧乱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该贴结字转折圆活流畅,字峰富于变化,墨色枯燥相间,整个书帖由行至草,活泼灵动。它的珍贵之处在于其书法由行入草的完整表现过程。《丧乱帖》现与《二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王羲之十大书法代表作,Maigoo小编主要依据王羲之书法作品流传度、影响力、社会评价、网络关注指数以及与榜单主题的契合度等情况,并综合参考互联网相关排行榜/榜单进行总结。排名不分主次,榜单仅供参考,如有疑问,欢迎在末尾评论/交流。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理想是石,擦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希望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成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本来就是脆弱的。但是有了理想的支撑,生命就可以变得坚强。理想是一曲响彻云霄的凯歌。每一个音符都生命的归宿。

名人小时候理想故事50字篇一:

怀素是杰出书法家,草书称为“狂草”,他自幼聪明好学 因买不起纸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因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又在寺院附近的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芭蕉树。

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但远不及他写的快,后干脆不分黑白和天气在鲜芭蕉叶上写,终成大家。

名人小时候理想故事50字篇二:

南宋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宋灭亡他被捕,至死不投降。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名人小时候理想故事50字篇三: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

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原创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录于话题#三国两晋南北朝45#中国古代史235在中国古代,赞美文人雅士或名门闺秀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时,常常说他们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其中的“书”指的便是书法。提到书法家,脱口而出的往往是一些男性书法家,比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女书法家则是寥寥无几。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山西人,却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第一位女书法家,她就是卫夫人。

卫夫人(272~349),原名卫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因为嫁给丈夫江州太守李矩,后被尊称为“卫夫人”。

按照今日的说法,卫夫人是典型的白富美。她不仅出身官宦世家,而且还是文化世家。卫氏家族既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又很注重文化建设。卫夫人的曾族祖父卫觊、族祖父卫瓘、族叔卫恒都是著名的书法家。卫夫人

卫觊善长的书法种类很多,包括古文、篆书、隶书及草书等,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王献之的外甥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评价他是“善草及古文,略尽其妙。草体微瘦,而笔迹精熟”。唐代大书法家张怀瓘在《书估》中称赞卫觊的书法水平是“或奇材见拔,或绝世难求”,已经达到了与王羲之并驾齐驱的地步。

卫瓘是卫觊之子,也是曹魏至西晋初年的重臣,曾成功平息钟会的叛乱。他同时也是这一时期的著名书法家,长于隶书和章草。其章草被唐人张怀瓘评价为“神品”。央视《三国演义》中的卫瓘

卫瓘之子卫恒精于草隶书,曾作《四体书势》一文,对当时的书体、书史以及书法家都有详细的介绍,是存世最早的书法理论之一。在太康二年(281年)不准所盗的战国时期魏国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用蝌蚪文字写成的先秦典籍,难以辨认,晋武帝下令由当时的著名学者和书法家进行整理,其中便有卫恒。

父亲卫展曾任廷尉、江州刺史,在书法史上的名气远不如族兄卫恒等人,但他也很喜欢书法。而在这样的书法世家中成长起来的卫夫人,自幼便耳濡目染,很喜欢看着祖父、叔叔写字。再加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并未流行开来,卫氏长辈也很乐意教导她学习书法。

人们常说卫夫人拜钟繇为师,而后书法日益精进。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对此记录尤为详细:“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事实上,钟繇虽然是三国末西晋初年成名已久的大书法家,尤其精于楷书、隶书和行书,但在卫夫人少年时期,钟繇早已去世,她是无缘得拜钟繇为师的。更可能的,卫夫人十分喜好钟繇的楷书,时常加以练习,大有长进,“妙传其法”,被后人目之为钟氏弟子,将其作为钟氏传人。卫夫人塑像

不管怎样,在卫氏长辈的细心栽培和卫夫人的刻苦努力下,她终于成长为一代书法大家。她的书法风格清丽婉约,线条清秀平和,唐人评价她的书法作品是“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又有人说她的书法如“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春风。”可见,卫夫人的书法是颇为秀美的,带有女性妩媚娇柔的特点。卫夫人书法

太康九年(288年),17岁的卫夫人嫁给了江夏人李矩为妻。李家也是书法世家,只是名声不如卫家。李矩是李重之弟,二人皆有美名,本人也喜好书法。卫夫人出嫁后,据说给李家带来了“卫氏书法秘籍”,李家的书法水平才进步飞速。

几年后,卫夫人与丈夫李矩生下一子李充,后来担任中书侍郎。李充在母亲卫夫人的熏陶和耐心教导下,书法水平自不待言,就是李充的堂兄李式、李廞二人,在叔母卫夫人的指点下,很快便出现了质的飞跃,尤其是李式的书法成就已经到了可以与王羲之的叔父王廙并驾齐驱的程度,因而李式非常推崇叔母卫夫人。

令人惋惜的是,在李充不到20岁的时候,父亲李矩就去世了。卫夫人的妹妹嫁给了王旷为妻,生有一子王羲之。丈夫去世后,卫夫人便携带幼子前去投奔妹妹,在王家住了下来。《书圣王羲之》剧照

有趣的是,年幼的王羲之早已对书法痴迷了,他自己也勤于练习,常常盼望着有名师的指点。在卫夫人到王家前,他早已多次听父母提起这位长于书法的姨母。在见到姨母后,王羲之便缠着母亲央求姨母教导他学习书法。

在看到王羲之的字帖后,卫夫人大为惊讶,认为他小小年纪便有如此功力,便收了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为徒。

大概卫夫人也想不到,她收的这个外甥徒弟日后会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座永远让人仰望的高山,被世人尊称为“书圣”,并为她写下了饱含深情的《姨母帖》。《姨母帖》(摹本,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在卫夫人的悉心栽培下,本就天资聪颖的王羲之进步更快了,他写的“笔势洞精,字体遒媚”,有咄咄逼人之势。十二岁的时候,卫夫人见他写的字,颇为老成,激动地对太常王策说:“这个孩子以后一定会超过我的。”以后的事实证明,卫夫人的话果然没错。卫夫人与王羲之,真可谓名师与高徒,二者相得益彰,成就了中国书法史的一段千古佳话。

卫夫人在书法界的盛名并不仅仅是因为教出了一个“书圣”徒弟,她本人的勤学好思、痴迷于书法的精神也是十分受人敬重的。我们都十分熟悉王羲之墨池的故事,而在民间传说中,卫夫人也有“吃墨”和“洗墨池”的故事。

据说卫夫人在吃饭时,很喜欢看前人留下的书法作品。有一次吃饭时,她看前人的作品太入迷了,边吃边看,以至于把墨蘸着吃完了都不知道。在外甥王羲之到来时,卫夫人才发现,两人忍不住大笑。

卫夫人洗墨池的故事与王羲之差不多,是说她小时候,每天都苦练书法,练完后就在门前的泊池中洗墨,天长日久,泊池竟然变成了墨池。王羲之“墨池”

靠着这种勤奋劲儿,卫夫人又师法钟繇,将卫家、钟氏等多家书派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尤其是她的楷书名重当时,用笔凝重简练,字体端庄,“正体尤绝,世将楷则”,是后世楷书的典范之作。

可惜的是,卫夫人流传下来的真迹不太多,主要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与释某书》。此外,她在书法理论上也卓有建树,《笔阵图》即为卫夫人所作。她在文中提出了“力筋”之说,认为书法像人体一样,要有血有肉,要有一种书法审美的规范。《名姬帖》

作为为数不多的有幸青史留名的古代女性书家,卫夫人对书法理论和书法艺术所做的贡献都是引人瞩目的,她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杜甫说:“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盛唐时期,卫夫人的书法便已名动天下,成为初学者的入门阶梯。卫夫人与她的高徒王羲之一样,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中国历史上值得铭记的奇女子。

卫双良:《魏晋时期卫门书法初探》,《陕西日报》 2014年12月26日。

石璐:《两汉魏晋女性书法家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毕业论文。

陈培:《中国古代女性书家研究》,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毋牧泉:《卫夫人与王羲之的〈姨母帖〉》,《文史月刊》2017年第8期。

王强:《李充家世小考兼及卫夫人事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王劲:《虚衍竟成事实的“卫夫人”——传世卫夫人文献考辨》,《中国书法》2018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微雨燕博士)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关注我们

投稿:公号首页点联系我们

原标题:《她来自山西,是“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她的书法美了1600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代书圣王羲之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