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力是绝症,怎么办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吴冠中说过如今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审美是人对事物最基本的一种理解与表达。在艺术品收藏盛行的今天,形形色色的作品让人眼花缭乱,身处这样的环境中,有多少人还在保持着理性的审美。  在玉雕行业里同样有着美盲的现象,在蓬勃发展的行业里,有多少已经迷失在所谓的艺术创作里,而失去了自己的判断。  1  人云亦云,随意跟风  著名文学家木心曾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玉雕做为一门有创造力的工艺,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衰弱,反而不管是在工艺上还是题材上都越来越丰富多彩,但跟风的现象也随之出现。    一件作品放在眼前,内心独白其实是这样的  ▼    但听着别人说好,所以你也觉得很不错    曾经,我们收藏玉雕艺术品看的是什么呢,从文化上,我们看作品的题材、精神、寓意与人文内涵;从工艺上,看的是其设计、雕刻、修整、抛光等技法的掌握与巧妙运用。总之,总会抱着自己的一个审美标准去看待这些作品。    但如今在收藏艺术品的群体里,不乏一些美盲,没有自己的主见和审美标准,盲目跟风,忽略了作品本身所表达的东西,觉得自己喜欢的东西与别人的不同会被看做是“低趣味”的审美。  与之相反的是私人订制的出现,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坚持着自己的审美,追求独特的个性,在千篇一律的作品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不仅能满足独一无二的精神追求,还能保留长期的艺术价值,如此理性的审美追求,更加能够彰显玉雕的价值。    2  只看名家不认作品  一听说是某个名家大师的作品,就崇拜得忘乎所以  ▼    在玉雕收藏圈里,很多人都会冲着名家大师的名气去看,在他们眼里,只要是大师雕的作品都是值得收藏的,盲目选择,完全不去考虑这件作品是否真的有那么高的价值。    行业发展的越快,就会出现玉雕作品参差不齐的现象,很多人都会冲着名家的作品去看,这也未免太绝对,人无完人,名家作品也有好有坏,也会有败笔的时候,他们自己都无法保证自己的每件作品都是精品,更何况收藏者呢。  玉雕师各有各的风格和特色,雕琢的作品也各有千秋,其实在选择的时候还是要有自己的判断力,避免“只看名家不认作品”。    3  贵的就是好的  当然,很多人也有这样的理解,觉得“贵的就是好的”,其实不然,我们一般说一件作品“贵”,但你说不出它哪里好。收藏玉雕,看的是什么,有些人看材质,有些人看创意,有些人看升值空间.....    不一定贵的才是最好的,有些时效性的昂贵设计,当下看起来非常受欢迎,但它却没有多大的时代价值,图一时的刺激买下,能有什么收藏价值。相反,很多不贵的作品无论是在工艺上,还是在料子上,都有很大的潜力,将来你拿出来,它照样不过时,还是不能只看价格的高低来决定收藏。  4  拒绝做美盲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审美与文化背景、学历无关,每个人都应该有着自己的审美力,不要做一个毫无原则的“美盲”,提高自己的审美,拒绝做人云亦云的“假收藏者”。    行修破障·任永辉工作室  在个性化审美需求提高的藏友眼里,我不在乎你的作品有多昂贵或者便宜,我只看重你雕的是什么、你的创意在哪,是否有长久的价值以及你的作品是否勾起了我的兴趣。    一个人如果连最基本的审美都没有,那他又怎能发现美、创造美。其实在玉雕艺术品的收藏中,还是有很多有着理性审美的眼光的,他们挑选收藏品时,不容易被比人引导,有着自己观点。  以上观点都只是抛砖引玉,  你收藏玉雕作品,  最看重的是什么呢?  来说说看吧!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网易通行证/邮箱用户可以直接登录:Sina Visitor System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下一个“美盲”!
我的图书馆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下一个“美盲”!
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现在很多人穷,穷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审美。没有恰当的审美,生活剥露出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生活越来越无趣、越来越枯萎。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最近朋友圈都在转这篇文章,小编也是感触良多,还特意去翻了翻吴冠中先生的《美丑缘》林少华先生的《异乡人》木心先生的经典语录蒋勋先生的《美的沉思》……为什么这些文字能直接你的内心?正如大师所言“人类终极的自由,便是审美上的自由。审美的自由,是一种心灵的自由。经济上困窘,政治上被限制,思想上受禁锢,但仍然可能有心灵上审美的自由。一个人必须得到了审美的自由,才能称得上是个独立和完整的生命。”我们在喧嚣的世界追寻物质的同时,内心依然住着一朵美丽的莲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五岁时,我们为了捉一只蝴蝶,而跑了两公里的稻田。十岁时,我们为了一支冰淇淋,而问遍了大街小巷的商店。十七岁时,我们为了一个喜欢的人,而倾尽所有飞往一个陌生城市。但现在,我们越来越喜欢说一句话:“凑合凑合得了!”我们输给了眼前的苟且,还用否定远方来寻求安慰。看到别人登山,我们不是敬佩,而是否定:“珠峰上的风景,画册上也有。”我们就这样成了美盲,失去了欣赏美的能力。美,是一种信仰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享受生活,如果活得太实用太没趣,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美学家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所谓审美境界,就是要审美地生活,就是要活得美。美,是一种仪式童话《小王子》里有段对话触动人心。小王子驯养狐狸后,第二天又去看它。“你每天最好相同时间来。”狐狸说,小王子问:“为什么?”“比如,你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我就发现了幸福的价值……所以应当有一定仪式。”“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狐狸说。想活得美,就要懂得制造仪式感。仪式感对于生活的意义在于:它能唤醒我们对内心的尊重,因而去尊重生活。我们之所以觉得生活无聊无趣,往往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份仪式感。要想生活变美,就得花点心思制造仪式感。…………生活,总是充满压力和苦痛,但加入一点仪式感,就会五彩斑斓起来。美,是一种慢生活不知从何时开始,人生就一直在忙忙碌碌。“忙”,左边是心,右边是亡。人太忙了,心就死了。所以,要想活得美,首先要懂得停、学会慢。只有慢下来,你才会看到旅途的风景,你才会闻到泥土的芬芳,你才会听到树叶的呢喃,……慢,不是懒惰,不是消极慢,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知足的平衡。苏轼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一慢,我们的生活就会立刻美起来。美,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尼尔,被称为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他写了一本教大家获取幸福的书——《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费的》。这本书,连续140周位居国际畅销书榜第1名。正如尼尔所说:事实上,美好的事情一直都在我们周围,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发现而已。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生活,幸福就无处不在。要活得美,就要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真正的幸福,不一定是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懂得发现生命中的小美好,把每天的日子过成诗。美,是一种贵族气质章诒和在《往事并不如烟》这本书中,写到了康有为的女儿康同璧母女的生活。即使在文革那样艰难的日子中,她们还是要按照老礼为章家送来一小盆长满花蕾的水仙。她们家买豆腐乳,要去特定的商店,用很漂亮的巧克力铁盒装着。还给章诒和演示捧着盒子也要挺拔走路,章诒和按照罗仪凤所说,一路上精神抖擞买回了豆腐乳,她突然明白了一件事,原来贵族的气质就是“‘坐销岁月于幽忧困菀之下’而生趣未失,尽其可能地保留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精致的生活艺术。”美,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感觉一位朋友问我:“我女儿5岁了,是学钢琴还是小提琴好?”11点下班的你,多抱抱女儿,比较重要。因为所有艺术讲的都是人的故事。一个孩子如果不记得父亲的体温,她将来看画、听音乐都没有感动。如果没有人的记忆,艺术对她而言只是卖弄而已。”我们之所以是美盲,就是因为常常忽略了人与人的感觉。美学上有个重要原则,叫“他人原则”。木心有首诗叫《知与爱》,便是他人原则的代表。“我愿他人活在我身上,我愿自己活在他人身上,这是‘知’。我曾经活在他人身上,他人曾经活在我身上,这是‘爱’。”何为美?美就是找回人与人之间的感觉。 那么没有审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心灵空洞,看不见美林少华先生在随笔集《异乡人》自序中写道:“某日早上,我悲哀地发现,大弟用叫‘百草枯’的除草剂,把院落一角红砖上的青苔喷得焦黄一片,墙角的牵牛花被药味儿熏得蔫头耷脑。问之,他说:‘青苔有什么用,牵牛花有什么用,吃不能吃,看不好看!’悲哀之余,为了让他领悟青苔和牵牛花的美,为让他体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诗境,我特意找书打开有关图片,像讲课那样兴奋地讲了不止一个小时。不料过了一些时日,他来园子铲草时,还是把篱笆上开得正艳的牵牛花利利索索连根铲除。我还能说什么呢……”林少华一声长叹“我还能说什么呢”,不由让人想起一句成语:夏虫不可语冰。不忍直视的设计如果问,我们身边有什么东西丑到你不能直视?我相信很多人会说,摇摇车。摇摇车虽然丑,但是小朋友们仍然排着队坐摇摇车,并且欲罢不能,面对这样的情形,小编森森地为祖国花朵的审美能力表示担忧!辣眼睛的服装据说女乒教练,不仅操心姑娘们的打球水平,还一心想提高她们的颜值,这不里约奥运会中国队对阵巴西队的比赛上,在指导的“胁迫”下,姑娘们穿着一身连身粉红短裙亮相了......还有明星家的装修竟然是这样的据说采访的记者第一眼看到就被震惊的体无完肤。各种鲜艳浮夸的色彩被集中灌注,乍一看还以为进了夜店豪华包房,不知道该老师是不是每天都在里面高歌一曲“嘻唰唰”。 讲真,看了这么多还是赶紧带孩子去提高审美吧!那么,如何提高审美呢?艺术,是打开审美力大门的钥匙这个世界里已经有太多有用的东西一定要有一些东西在功利的世界里承担另一种角色而艺术,就是一把钥匙带你打开审美力的大门你会发现,懂艺术的人穿衣品位,生活质量都不会太差艺术没有办法教我们如何更快地赚钱没有办法教你如何在职场上活色生香但是它能带给你一种精神上的富足一种更安定的力量所以,请允许你的孩子尽情的画吧,尽情的舞吧,尽情的歌吧,尽情的弹吧,尽情的颂吧,尽情的读吧,……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审美力我有一朋友,她很小的时候,家境并不富裕,但是,她的母亲,哪怕是给她改的一件旧白衬衣,也会在上面缝上一朵小花,让她跟别人不一样,教她女孩一定要爱美。她的妈妈,会穿着干净的灰色开司米毛衫,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微笑着接待她的同学们;她的父亲,也是一位老绅士,在拍照时,会笑着对她和朋友们说,女士优先。在他们家,永远是女士优先。这是家庭的尊重和爱的审美。这跟钱和阶层都没什么关系。她的父母只是普通的老师。这位朋友如今成了服装设计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陪伴最长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父母的品位,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审美,培养孩子的审美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融入美育教育。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同时家长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只有先具备了美的欣赏和鉴赏能力,才能培养后期的创造力和兴趣爱好。行走,去发现世界之美世界不缺乏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请带上你的孩子,去看展览,去博物馆,美术馆,去聆听大师的声音,去感受历史文化的沉淀……请带上你的孩子去大自然,去欣赏路边一朵小小野花的善意,去观察万物生长的模样,去看大河东去的磅礴,去看大海有容乃大的气度,……在行走中,发现美,在行走中,学习美,一起陪伴,一起成长。行动起来吧,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下一个美盲!- END -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