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籍历代诗人咏成都关于咏颂美的霞浦的诗???

关于诗的事情_百度知道
关于诗的事情
问题1:诗有哪几种形式?问题2:诗有哪几种题材?问题3:诗有哪几种体裁?
只限10分钟哦~!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他的体裁分三类 1绝句:绝句都是四句话,其中又分:a五言(就是四句话五个字)b七言(就是四句话七个字) 2律诗:都是8句话,其中也分:a五言(就是8句话五个字)b七言(就是8句话七个字) 3还有一种是排律(要多于8句话的,也有五个字和七个字的)
采纳率:31%
这是个形式的问题。在西洋,提到诗的分类,大概是以抒情诗,史诗, 诗剧为标准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差不多只是讨论诗剧,因为谈到诗剧便也包括了抒情 诗与史诗。史诗,抒情诗,诗剧是古代希腊诗艺发展的自然界划。这三种在古代希腊是三种 公众的娱乐品。在近代呢,这三种已失去古代的社会作用,这种分类法成为历史的、书本上 的,所以也就没有多少意义。就是以这三种为诗艺的单位,它们的区划也不十分严密。史诗 是要有对话的,可是好的史诗中能否缺乏戏剧的局势?抒情诗有时候也叙事。诗剧里也有抒 情的部分。这样看,这三种的区别只是大体上的,不能极严密。 对于诗的分类还有一种看法,诗的格式。这对于中国人是特别有趣的。中国人对于史 诗,抒情诗,戏剧的分别,向来未加以注意。伟大的史诗在中国是没有的。戏剧呢,虽然昌 盛一时,可是没有人将它与诗合在一处讨论。抒情诗是一切。因此提起诗的分类,中国人立 刻想到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五古、七古、乐府与一些词曲的调子来。就是对于戏剧也 是免不了以它为一些曲子的联结而中间加上些对话,有的人就直接的减去对话,专作散曲。 大概的说起来呢,五古、七古是多用于叙述的,五绝、七绝是多用于抒情的;律诗与词里便 多是以抒情兼叙事了。诗的格式本是足以帮助表现的。有相当的格式更足以把思想感情故事 表现得完美一些。但是,专看格式,往往把格式看成一种死的形式,而忘了艺术的单位这一 观念。中国人心中没有抒情诗与叙事诗之别,所以在诗中,特别是在律诗里,往往是东一句 西一句的拼凑;一气呵成的律诗是很少见的,因为作诗的人的眼中只有一些格式,而没有想 到他是要把这格式中所说的成个艺术的单位。这个缺点就是伟大诗人也不能永远避免。试看 陆游的“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是多么 自然,多么畅快,一点对仗的痕迹也看不出,因为他的思想是一个整的,是顺流而下一泻千 里的。但是,再看这首的下一半:“衣杵相望深巷月,井桐摇落故园秋。欲舒老眼无高处, 安得元龙百尺楼?”这便与前四句截然两事了:前四句是一个思想,一个感情,虽然是放在 一定的格式中,而觉不出丝毫的拘束。这后四句呢,两句是由感情而变为平凡的叙述,两句 是无聊的感慨。这样,这首《秋思》的前半是诗,而后半是韵语——只为凑成七言八句,并 没有其他的作用。这并不是说,一首七律中不许由抒情而叙述,而是说只看格式的毛病足以 使人忽略了艺术单位的希企:只顾填满格式,而不能将感情与文字打成一片,因而露出格式 的原形,把诗弄成一种几何图解似的东西了。 再说,把诗看成格式的寄生物,诗人便往往失去作诗的真诚。而随手填上一些文字便称 之为诗。看苏轼的《祥符寺九曲观灯》:“纱笼擎烛迎门入,银叶烧香见客邀。金鼎转丹光 吐夜,宝珠穿蚁闹连朝。波翻焰里元相激,鱼舞汤中不畏焦。明日酒醒空想象,清吟半逐梦 魂销。”这是诗么?这是任何人所能说出的,不过是常人述说灯景不用韵语而已。诗不仅是 韵语。可见,把格式看成诗的构成原素,便可以把一些没感情,没思想的东西放在格式里而 美其名曰诗。灯景不是个坏题目,但是诗人不能给灯景一个奇妙的观感,便根本无须作诗。 由上面的两段看出,以诗艺单位而分类的,不能把诗分得很清楚。但是有种好处,这样 分类可以使诗人心中有个理想的形式,他是要作一首什么,一首抒情的,还是一首叙事的; 他可以因此而去设法安排他的材料。以诗的格式分类的容易把格式看成一切,只顾格式而忘 了诗之所以为诗。研究格式是有用的,因为它能使我们认识诗艺中的技巧,但是,以诗而言 诗,格式的技巧不是诗的最要紧的部分。 再进一步说,诗形的研究是先有了作品而后发生的。诗的活力能产生新格式,格式的研 究不能限制住诗的发展。自然,诗的格式对于写家永远有种诱惑力,次韵与摹古是不易避免 的引诱,但是,记住五六百词调的人未必是个词家。这样,我们可以不必把诗的格式一一写 在这里,虽然研究诗形也是种有趣的工作。研究诗形能帮助我们明白一些诗的变迁与形式内 容相互的关系,但这是偏于历史方面的;就是以历史的观点看诗艺,它的发展也不只是机械 的形体变迁;时代的感情,思想,与事实或者是诗艺变迁更大的原动力。
1、有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五言律诗、还有赋、骚古体诗分赋比兴,现代诗分十个流派现代诗潮的十大流派即:* 新浪漫主义* 象征主义* 唯美主义 * 现实主义
* 意象主义 * 未来主义 * 表现主义 * 超现实主义* 后现代主义 * 具体主义 2、有关于国家大事的、民生民情的、借景抒情的3、有叙事诗、抒情诗、藏头诗
楼上的都是痴线!看都眼花了~
MISS说:诗分为2种!(认真看啊)
1:绝句(含4句)
2:律诗(含8句)
而且,绝句分为2种:
1:七绝(含7句)
2:五绝(含5绝)
问题1:诗有哪几种形式? 古诗(旧诗),现代诗(新诗)问题2:诗有哪几种题材? 抒情诗,哲理诗,叙事诗问题3:诗有哪几种体裁?绝句,律诗,乐府诗
其他57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咏物诗之古诗_百度知道
咏物诗之古诗
最好长一点,加注释之类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八首著名咏物诗作:1、咏 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爱之忱。“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层。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那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2、墨梅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意:吾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要留下清香的气味弥漫在天地之间。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颜色艳丽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3、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诗意:(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4、梅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意: 墙角处有几枝洁白的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傲然盛开。远远看已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一阵阵清香飘来。诗人通过以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5、竹石    【清】郑 燮(xiè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6、马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意:在燕山大漠(此处为互文),明月如银钩,在月光照耀下,沙尘像雪片纷纷扬扬。何时能够骑上我的铁甲快马,在清秋时节任意驰骋。这首诗写良马出自名地,而边陲天地广阔,正可奋勇奔驰,唯待知遇名主也。何当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割据,战事频频,作者以名马自喻,言虽然生逢用人之时,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这是李贺马诗的基本意旨。李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一直怀有建功立业之心,为此,他甚至宁愿投笔从戎。但这一理想终难实现,所以他的诗中总会有一股郁郁不平的悲愤之气。 7、咏柳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意:像碧玉一样梳妆成的高高柳树,千丝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恰似剪刀的二月春风。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读者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因此《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8、严郑公宅同咏竹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诗意:嫩绿的竹子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伸出墙外。翠绿的颜色浸润书套迟迟不退,竹影移过酒樽也觉得清凉。竹经雨洗显得秀丽而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摧残,一定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松竹梅,历来为人喜爱,称为“岁寒三友”。竹的品性也为人称道。历来咏竹之作,十分丰富。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以“竹”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耐人寻味。诗的开篇即写竹的新嫩和勃发的生机。竹的一半还包着笋壳,枝梢才伸出墙头,寥寥几字,写出了“新竹”的特点。接着在颔联突出竹的“色”和“阴”,转换了描写的角度。窗外那翠绿的颜色似乎使室内的“书帙”都浸润其中,“侵”字把竹影的渐渐扩大之势写得鲜活可人,富有动感!而书酒相伴,本是惬意之事,再加上竹影移过,那桌上的酒樽也觉得清凉宜人!竹的可爱之态,跃然纸上!陆游写竹:“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新竹》)杜甫这两句,与陆游异曲同工。如果说,前两联,从视觉的角度写竹,那么颈联诗人转而写竹的清香之气,又是从嗅觉的角度描摹了。经雨洗濯的绿竹显得更加秀丽而洁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竹的清香,沁人心脾,身居如此环境,真有欣然忘食、乐而忘忧之感了。以上三联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竹的品性,气完意足。最后一联,作者顺势一点:“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人们只有真心爱竹、护竹,不去“剪伐”,摧残可爱的新竹,它一定会自然生长到拂云之高!   竹品,即人格。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   这首咏物之作,托物言志,十分妥贴,状物,形象生动;言志,委婉含蓄。值得认真品味。
采纳率:65%
来自团队:
  1.《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①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②离离: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的样子。   ③枯:枯萎。   ④荣:繁荣茂盛。   ⑤远芳:蔓延到远方的野草。   ⑥侵:侵占,覆盖。   ⑦晴翠:晴朗的阳光下的一片野草。   ⑧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   ⑨王孙:贵族子孙、公子,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⑩萋萋:野草茂盛的样子,形容野草连绵。[3]【译文】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芳香在古老的道路上弥漫,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繁茂的草儿也充满着离别之情。  2.《感遇》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解】: 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韵译】: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 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 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 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 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3.《杨柳枝》唐.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南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4.《蝉》唐.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藉 :凭借。  5.《水龙吟》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1.
这首词大约是宋神宗元佑四年(公元1081年)春,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章质夫:名楶,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人。当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经常和苏轼诗词酬唱。他的《水龙吟·咏杨花》原文如下:“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2.
从教:任凭。  3.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4.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5.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6.
“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7.
落红:落花。缀:连结。  8.
萍碎: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著水万浮萍”。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译文]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无人怜惜任凭它衰零坠地,它抛离家乡倚路旁,细思量仿佛无情,却是含有深情。受伤的柔肠婉曲,困倦的娇眼昏迷,欲开又闭。梦魂随风飘万里,追对情郎去自动了又被黄莺儿叫起。不恨此花飘飞落尽,却恨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旧枝重缀。清晨淋过陈雨,何处有落花遗踪?它飘入池中,化成一池细碎浮萍。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作尘土,一分坠入流水无踪影。旨看来,那不是杨花呵,点点飘絮是离人泪盈盈!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赏析】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墨梅,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题竹石画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赏析】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提示: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芳香如故。)  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提示: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3)试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提示:(1)托物言志,(2)环境烘托。)  瀑布联句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注]据《唐溪诗话》记载,此诗的前两句为黄檗禅师所出,后两句为唐宣宗李忱所对。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铺平的艺术形象。首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第三句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瀑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咏物诗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千百年来 咏月的诗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