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计工拙抒性情,求春节对联上联下联横批。谢谢!

请在APP上操作
打开万方数据APP,点击右上角"扫一扫",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您登录的个人账号与机构账号绑定,绑定后您可在APP上享有机构权限,如需更换机构账号,可到个人中心解绑。
检索详情页
{"words":"$head_words:学生个性+$head_words:抒写真实+$head_words:张扬","themeword":"$head_words","params":"$title:学生个性在抒写真实性情中张扬"}
&&&学生个性在抒写真实性情中张扬
学生个性在抒写真实性情中张扬
作文是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表现,好的文章能体现出作者深刻的思想、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像、独特的创造、真实的情感、缜密的逻辑以及娴熟的表达技巧.
摘要: 作文是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表现,好的文章能体现出作者深刻的思想、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像、独特的创造、真实的情感、缜密的逻辑以及娴熟的表达技巧.&&
相关论文(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同或者相近的论文)
同项目论文(和本文同属于一个基金项目成果的论文)
您可以为文献添加知识标签,方便您在书案中进行分类、查找、关联
请输入添加的标签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实名学术社交
个性化订阅推荐
快速查看收藏过的文献随缘性情漾溢成——纳兰词风初探--《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随缘性情漾溢成——纳兰词风初探
【摘要】:正 纳兰词作中所散露着的精神的芳馨,与其归属于其无意识的创作天性,毋宁说是这创作天性和在这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创作理论、文艺观交互影响的结晶。纳兰在《渌水亭宴集诗序》中曾说:“无取铺张学海所期,抒写性情之尔。”“虞挚曰‘诗发乎性,止乎礼义’此为诗之本也,未闻有临摹仿傲之习也。”在《渌水亭杂识》四中又说:“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发乎情,止乎礼义……”纳兰的文学理论固然带有儒家中庸之道的色彩,但他毕竟处处强调了作者的真性情,作为读者,对其“真性情”不可作狭隘的理解,而当理解作词人整一的精神风貌。这从纳兰所赞赏的对象的幽微研磨中可得到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 纳兰认为:“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通海;;[J];民族文学研究;1984年03期
朱国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李德;[J];满族研究;1985年02期
张弘;;[J];学术月刊;1985年04期
王杰;[J];满族研究;1986年02期
陈登亿;[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6年04期
,寇宗基;[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6年04期
宁大年;[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6年04期
宋培效;[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6年04期
姚崇实;[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海钧;;[A];中国制药工业药理学会20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任建民;[N];中国妇女报;2000年
韩三洲;[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任建民;[N];人民日报;2000年
常华;[N];团结报;2000年
许铁男;[N];医药经济报;2000年
;[N];中国旅游报;2001年
成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徐晋如;[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巫唐;[N];学习时报;2001年
徐晋如;[N];中华读书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龙;[D];西北大学;2001年
何杰民;[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郑亚芳;[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李彩霞;[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刘萱;[D];黑龙江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性情·才气·创新——试论赵翼诗论及其创作.pdf 5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性情·才气·创新——试论赵翼的诗论及其创作
姓名:孙文飙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裴世俊
本人声驯所呈:莛的学缸沦文是本人存导Ⅲli7J7目’下.;7i20。的研究:¨{|』史搬p』柏{!jJ究战
¨±。1“jI£肛ij|1,尚:了文‘I·!I寺爿IJ~|【以枷j口:开||致洲fIfJ
J出力,l、,Ce文·I;刁j{LfiL:“J^人Ll】jjy:.j、
戏拱。写避的研究成爿!,也不包台为获甜
7l,:tiJf%J}:7fi设l'l
ej“if-_fjililK
J匀已rr沦文lIIfl-了’19]Ⅳ0¨JifIlIJlJi:_jjjCnJ?j。
学他蚓仁哲签名:列吱飙。。
剐…辩≯。錾%歹乏一一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H
术学位沧文f1:者完全Tfl]7I{堂筮:fj关隰件f、f尘J:lJ学位隆文I’I!J
J蛐7]Z,订仪f_:Ⅲii___-
J.:d客订关部I、-JZ:17眯I_送交沦文的复印ff|:和I磁搬,允许沦文设查阅开¨晰蒯。水人投仪一!兰
』窒_·,J圳.1孑学他论文的全部域部分IJJj各编入“天数婀』‘:逊仃鲶叠i,t—J
U求川影f.”j…’fj
或扫拙等复制:J三段保桷i、汇编学他i△文。(阱igTl7门’、产缸沦义融解密后id川I_。授I.女II)
孚位沦文怍者签名劳限撩L
剥印撕=.,貉缎~
J{J】:2()of知二弘J--I/‘,【一I
拣字rJj¨j::()()6.:卜盘,J:{l[OI—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性情·才气·创新——试论赵翼的诗论及其创作
(中文摘要)
赵翼()扬名于清代乾隆时期,与袁枚、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三家的文学成就各有独到之处,而赵翼的诗论、诗歌创作与袁枚较为接近,二人共倡
“性灵”。“陛灵派”大行于世,主将袁枚自然居功至伟,以卓著的建树奠定了性灵派
副将地位的赵翼亦功不可没,对于扫荡乾嘉诗坛泥古诗风及考据诗,使乾嘉诗独具清
诗面目,作出重要贡献。赵翼虽为性灵派副将,却非袁枚的附庸,自有其卓然独立之
处,这在他的诗论及诗歌创作方面都有具体表现。
赵翼在其诗论著作《瓯北诗话》中一再强调“诗本性情,当以性情为主”,阐发诗
歌的抒情本质,并以此为标准品评文学史上富有代表性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也实践
了自己的主张。赵翼首先从自身的社会定位——士人角度出发,抒发了一位封建社会
优秀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诗人的救世之志表现在作品中,既有
年轻时的意气风发、立志高远之篇,也有外放为官时的恪尽职守、造福于民之作,更
有退隐后的不忘兼济、为民生多艰而歌哭之什。赵翼笔下的个人真挚之情,发自心底,
丰富而浓郁,无论是亲情、友情、师生隋,还是悼亡念子之情,都令人感动不已。诗
人的真性情还表现为个人的自得之趣,是创作主体对大自然和个人生存状况相呼应的
一种精神自足状态,具有内倾性,发之于诗则有无我之趣与有我之趣的区别,前者以
情韵胜,后者则以思力深刻见长。
“诗之工拙,全在才‘气、心思、功夫上见”是赵翼诗论中的创作主体论之要语。
赵翼评论诗人重“才气”,“刁。’’指诗人的先天禀赋,“气”即创作主体的思想修养、
气质情操等后天养成的精神因素,赵氏尤重后者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品读名家----推荐阅读
我的图书馆
品读名家----推荐阅读
品读名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导语:走进缤纷的书简,捡拾先行者前进的足迹;打开飘零的册页,采撷历史真挚的泪滴。往事千年,难掩星河流淌。是谁高唱“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又是谁在悲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谁放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又是谁在慨叹“把吴沟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切悲喜交错,一切尘世沧桑,造就了一个个耀眼的名星,谱写了一篇篇多彩的华章。读其文,赏其人,我们学会用文学的眼睛看山看水看世界。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收获一份乐观,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中品读一份自信,文学就成了哲人心中的一缕情思,后人仰望的一种超凡的高度。请走进古典诗歌,走进诗坛伟人那耀眼的光芒。*----品读屈原“人活着,总会有某种哲思。以实用的标准来衡量思想,等于以鱼在岸上存活的长久来衡量鱼的价值。”这是海德格尔说的,我就是奔着这句话,行为上有了转变。首先,不闲聊,不逛街,不打扑克,不垒砖,就一门心思地扑在书本上,如同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我这次读书是从“品”字开始的,从具有远见的政治家,却不谙权谋术,不退缩,不迂回,不妥协的源头性诗人屈原,读到在屈辱和愤怒中完成自己伟业的司马迁;从精神被阉割,回家很郁闷,炮制拍马屁文字的司马相如,再读到名气大,性格直的竹林七贤之首嵇康。从书中,我读到了形形色色的面孔,虽然岁月的沧桑让他们的尸骨躺在距今几千年前,但他们的名字鲜活的如水中的游鱼,眼睛稍稍留神,一个影子就飘止眼前。先说屈原,他出身于王室贵族,祖上曾有莫大的荣光。战国盛行雄辩,口才非常重要,一般读书人光有“肚”才还不够,还得善于表达。策士通常是辩士。辩才无碍通仕途。屈原口才好,《史记》上有记载。从他的诗句看,他长得高大俊美,佩长剑,戴高冠,身挂鲜花香草。是个善学多才,外表出众的相貌人物。古人注重相貌,还认为相貌的背后潜伏着命运。屈原做过太子熊槐的伺读,并将其送上了国王的宝座。这不是未来国王没有脾气,而是屈原与熊槐年龄相近,两个年轻人互相吸引,君臣也好,师生也罢,总归一起读书又可以结伴游玩。然而,熊槐作为雄视天下的楚威王的儿子,压力能够小吗?战国七雄中的秦,齐,楚三雄。谁也不服输,打一阵好一阵,一面刀光剑影,一面圆场子耍外交手段,和平共处并不是大势所趋,恰好相反,弱肉强食才是眼前的现实。后来,庄子在评价楚怀王时有言:“其于罪也,无赦如虎”这会不会让人联想到屈原未来的命运?按理说,屈原初入朝廷,可谓一帆风顺,学识,口才,仪表,与熊槐的关系都不同一般。二十九岁的他就当上了佐徒,相当于副宰相啊。《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称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既然,年轻的屈原得此显赫之职,楚怀王又如此重用,朝廷中没有人不高兴显然也说不过去。上官大夫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是老资格的贵族大臣,自视其高,脾气火暴。司马迁讲他和屈原争宠,“心害其能”,很不喜欢屈原有才华,有“官运”,何况还是个落魄贵族!上官大夫很有几分勇气,别人做缩头乌龟,他敢冒风险挺身而出,斗一斗怀王身边的大红人。这都是因为屈原在楚怀王继位不久,和秦国打了一仗,打输了,失掉大片国土,国内很恐慌。发现军队打不赢是有原因的,于是进行变法度,屈原殚精竭虑完成的宪令草稿引起贵族的普遍愤怒。使屈原与贵族旧势力形成了尖锐的对立。本来是形势对主张变法抗秦的大臣不利了。上官说屈原居功自傲:“每一令出,平伐(自夸)其功。”屈原招架艰难。他屡屡向怀王作解释,怀王听得不耐烦,后来索性不见。闹剧之后,追捧过屈原的大臣躲他,他也开始喝闷酒,一年后,屈原遭贬,他哪里能想到自己没有抑制贵族,反而先被这些个纨绔子弟给涮了。屈原受点闷气不要紧,但他牵挂着楚国的五千里江山。这只是屈原人生中的一个插曲,一抹伏笔。提起《离骚》,那通篇激烈,一唱三叹跌宕起伏,天上地下,人神共吟的楚国晚歌,人们怎会忘记屈原?屈原三次放逐,但他依旧是屈原。他的《天问》连珠炮似的发射。思之深问之广,后人不复其项背。屈原,一颗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星,他的才气与爱国热情,永远值得后人传诵。他的诗弥漫着植物和湿地的气息。“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也许语言的尽头就是生命的尽头。但是,在他走向彭贤之路时,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美貌女友。他还想起了湘君,湘夫人......死亡有意向,死神就在眼前牵扯怂恿,七十岁的老人就这样写下最后一首《怀沙》抱着石头投入万顷波涛的汨罗江中。屈原走了,走得如此争义凛然,然,《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这些篇章可以唤起我们多少阅读体验与无限生发?屈原生活中的男欢女爱,书中不见踪影,可是,我们伟大文学巨匠郭沫若敢把女人放到他的身边,美丽的婵娟,妖媚的郑秀,虽是虚构,但有了这些红粉做支撑,让我稍稍感觉屈原情感上不“屈”,起码他也浪漫过......生病了,是读书的最好时光,我感谢上帝给我这么一段休息时间,让我接触源头性人物----屈原。屈原就是屈原,他口才,仪表,学识,......是永远值得自己骄傲的;他一身正气,殉国不惜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又读屈原,又一次洗礼。死是屈原一生的涅盘。别无他途,苟活,决不是真正的屈原,死是一种孤军奋战,更是一种庄严宣告;死是生命的消亡,更是生命的张扬,张扬成一种崇高。周国平曾说:“人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我们绝不能把一切精神价值都缩减成使用价值。”屈原的死,恰是保有自我灵魂宝贵的时代突围。如不能为心灵而活,为融生命于其中的事业而活,活而如尸,何所益呢?其实司马迁正好是注解:隐忍苟活而完成《史记》,《史记》是司马迁愿献生命而完成的事业,《史记》成,太史公终,没有《史记》之牵念,太史公何以存?屈原之念已断,苟活何益?屈子与太史公实有同心不虚也!正因为其有而无,伟大转瞬于无有;正因为其悲剧而崇高而千古。假设屈原苟活,“随其流而扬其波”,生命的长度延伸了,可生命的厚度就会缩减。历史不存在可能,假如阮籍屈膝,南霁云投降,文天祥贪富贵,史可法变节,历史将会是什么呢?塞林格讲:“一个不成熟的男人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而英勇献身;一个成熟的男人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我们的屈原和史太公,中国的屈原和史太公!屈子之一跳,让名不见经传的汩罗江为后人所铭记,让农历五月五成为特色独具的节日;使生命的雅洁、灵魂的高贵卓立于世。生命只有一次,非不可隐忍苟活,唯心不愿,唯志不从。山涧小溪,只有跌下悬崖的一瞬才有了死的壮美;流星,划过天际,只有闪亮的一瞬才有了生命的永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迈,才成就了荆轲。让我们为这样的生命而喝彩!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丘吉尔面对法西斯的威胁曾说:“不自由,毋宁死。”对于屈原和具有屈原精神的人来说,非吾心,毋宁死。&寂寞陶渊明白尘&&&&陶渊明大约是很寂寞的,这不光是对他所生活的时代而言,就是在现代社会,能把他引为知己者应该已经不多。人们要关心收入、职称、住房,关心孩子的学习、就业、婚姻,关心上司的意图甚至神情,关心自己的仕途升迁……心被各种现实问题塞满的现代人,哪里有闲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样去观松赏菊,饮酒赋诗呢?特别是在某些以所谓弘道济世、气干青云自诩的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大隐”官场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更让他们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来,那不啻有霄壤之别。&&&&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中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里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不妨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且让我们想象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宽袍大袖,迎着清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呢!&&&&从繁华的官场抽身而退,谁能理解他的寂寞?作为晋大司马陶侃之后,步入仕途、承续家风乃是社会的通常要求;而对一个少有高趣,心存不灭理想的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来说,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也须得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即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生活,也得去做官。实际上,自陶渊明四十一岁归田到他六十三岁辞世,这漫长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未尝一日忘却澄清天下的理想。鲁迅曾经提醒人们注意冲淡平和的陶渊明,背后还有刚猛雄放的一面,就是要我们理解陶渊明不曾一日淡忘他少年时的抱负。而且,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可能。统治者曾在他四十九岁和五十四岁时两次征召他为著作郎,他都毫不动心。江州刺史檀道济上任后亲自带着米肉去看望他,也算礼贤下士了。但陶夫子不买帐,将其米肉挥而去之。&&&&将自我从名利场中放逐,他走得这样的彻底,没有一点藕断丝连。是什么使得陶渊明意志如此坚决,再也不愿将自己侧身官场?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表白,以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倾诉,可以感受到他的孤洁高傲的人格理想与污浊昏朽的社会现实的背道而驰。正是经历了丑恶官场的历练,感到深深厌倦之后,才有毅然背弃的举动。“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是一个天性热爱自然,不喜逢迎的人,置身名利场,无异于笼中之鸟,有何快意可言?“世与我而相违”,“门虽设而常关”,从寂静的树木草丛中,从袒露的石头泥土中,从悠悠的空气和风中,从“农人”“亲戚”的“情话”中,陶渊明真正领受到了生命回复本性的快乐和幸福。&&&&弃绝浮华,返璞归真,在寂寞之中安放疲累的灵魂,陶渊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乱世中,当我们见多了沽名钓誉、贪饵吞钩、奴颜屈膝、背信弃义等等卑劣无耻的行径之后,他这样安守寂寞,独善其身,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执著地坚守着他的精神家园,将种豆、采菊、饮酒、读书、睡眠、行路、乞食等日常生活和草木、飞鸟、片云、鸡鸣、狗吠等日常景物诗化,甚至于将死亡也诗化,“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有什么能够和这诗化人生相比的呢?&&&&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请与千年诗魂一道,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我读陶渊明(近读《陶渊明传》,有感而发)&&&&&&&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自有他的一席之位,被称为“田园诗鼻祖”。才疏学浅的我不敢妄加评论他的诗歌艺术,但对他一生的为人,我却不敢恭维。先看他在晚年为自己写的《挽歌》: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另一首: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是一个丝毫不珍惜生命,不怜惜亲人,一生颓废虚无的男人。唯酒是他一世的知已。41岁的他在亲友们的帮助下,做了彭泽县令,这是他最后一任官职。上任后的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改善贫弱的妻儿的生活状况,而是要把俸田全部种上造酒用的黏稻,并说:“我能够常常醉就知足了。”妻子坚决要求种稻米,他才让步说:“行,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稻。”何等自私、无责任心的男人啊!江州刺吏颜延之给晚年的陶渊明以阳光般温暖的友谊,后来延之被贬始郡太守,临行,送陶二万钱,以改善他贫困的生活状况。他没有推让,却把这些钱一分不留的送到酒店里去,当作预支的酒钱。我无法想像的是,陶渊明常去酒店酣饮,那么,在酒精的麻醉里,他能品味出怎样的人生?再看看他的家世和为官史: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都历任官职。曾几何时,陶渊明常常自诩祖宗的荣耀,27岁得长子俨时写过《命子》诗,诗中把古代唐尧、历代名臣如陶叔、陶舍、陶青等拿来做祖先,接着又把曾祖、祖父、父亲三世的功名地位一口气颂扬出来,对儿子进行教育,激励他继承传统,有所作为。这些与后来陶渊明一生的做法何其矛盾。394年,29岁的他第一次出仕,做的是江州祭酒,这是一个很低微的职位,要仰人鼻息,看人脸色。他不甘忍受,不久辞官。398年,晋朝内乱,陶渊明又出仕,在大将军桓温的小儿子桓玄幕府中做一名下级官僚,尽心竭力,完成使命。后因母丧辞官。元兴三年二月,刘裕作为镇军将军与桓玄战于湓口,大胜之。不久,陶渊明做了刘裕的参军(军府幕僚),准备为晋室的复兴尽力。这年五月,桓玄余党被灭,陶渊明心有余悸,准备辞官,但为了生计,在亲友的劝说下,41岁的他做了离家最近的彭泽令,历职80多天,解印辞官。从此不再出仕。看来他历任的都是些低微的职位,他是否像后人所说厌弃官场,我不敢肯定,但他弃官归田后,热爱劳动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家里一贫如洗,米缸里找不出半粒米,第一个妻子为他生下第三胎也是双胞胎的儿子后,因生活贫困,营养不良而病死。现在他要养活自己贤淑的妻子翟氏和五个贫弱的儿子,哪来的闲情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啊!那一定是醉酒后的飘飘然吧。如果要用“君子固穷”的操守来为自己推脱,那么,当作为社会主角、家庭主角的男人上不能供奉父母,下不能扶养妻儿,一家人常处于忍饥挨冻的生活状态之下时,那所谓的操守是何等的虚伪而不堪一击!它只不过是掩饰自己无德、无能、无才、无识的矫情的外衣,是裹住一颗自卑而脆弱的灵魂的肥皂泡而已。公元427年萧瑟的秋天,63岁的陶渊明走完了他矛盾而坎坷的一生。他在世和死后的几百年里,他的诗并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他应该感谢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屡遭磨难的苏轼在陶诗宁静的田园意境里找到了灵魂的憩息所,从此,陶渊明才名声鹊起,诗价倍增,最终“托体同山阿”,与山不朽。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陶怎能与坡翁相提并论?(五柳先生,失敬了,请恕罪)读李白刘玉山没有文人墨客的温文尔雅,却有剑啸江湖的侠风霸气,跳脱外向,放荡不羁。诗句里裹挟着电闪雷鸣,大文才中混合着野性,这,就是诗人李白。生命辐射力穿透了一个朝代,点燃了几个世纪,燃烧了整个宇宙。他的背影并没有消失在时间的深处。当你再读珠光闪烁的唐诗三百首时,一个颐指气使、跌宕起伏、纵横开阖激荡着难以名状的生命强韵律的文人侠士形象,便从那微微发黄的纸页上跳出来,活脱脱地站在你的面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在孩提时代就耳熟能详的诗句,会鼓荡起你想象的风帆,在激情飞扬的大海上任意驰骋。哦!是他那向往自由,执着于独立个性的完成,飞动的渴望,冲决现实构架桀骜不驯的个性,在山水上的投影。他喜好游山玩水,因为当他走进大自然的寥廓,从云天的空荡,山水的纷纭中,发现了宇宙的律动与生命的律动是那么神似,自己情感的旋律与大自然的旋律,是那么令人难以置信地合拍共鸣。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投进了山水,投进了自然,同时也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宇宙。只有在这飞动,冲荡的山水之中,他的奔突豪放的灵魂,蓬勃难遏的激烈,才能找到暂栖的归宿。“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昭示着诗人人格独立,自尊威严的诗句,不啻晴天霹雳。让古往今来那些生活在达官贵人裙幅下,蝇营狗苟的势利小人汗颜心悸,心惊胆战。诗人面对勾心斗角,恬事权贵的黑暗腐败的世俗,感到阴冷险恶和孤寂。他向往自由,鄙视权贵的傲岸性格,不甘沉沦勇于抗争命运的胸怀,不屑于与世俗共舞,执著于个性完成的侠气,如同酝酿许久的火山,终于在与山水的契合中,找到了突破口。于是,不可遏制的气势,让世俗瞠目结舌。振聋发聩的心声,似炽热的岩浆,喷射出来。是自然赋予诗人睥睨世俗,傲视权势的能量和气势,是山水给予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力量和勇气。这,对我们也是一个警示:当你沉湎于世俗红尘,难以自拔的时候;当你浮噪于名利,精疲力竭的时候;当你汲汲于富贵,心机费尽的时候,何不走进这水光山色之中?大自然的旖旎从容,也许会让你浮躁的心慢慢沉静下来;清澈透明的溪水,也许会洗净你灵魂中污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谁说诗人并不关注岸芷汀兰河堤沙迹?在他那横无际涯、杳冥惝恍、纵横变幻的精神世界中,原来也有一块茵茵的芳草地。有如春风般的温暖,似湖水般平静缠绵。让我们窥见了诗人精神世界另一个窗口:关怀人生,关怀亲人友人。那诚挚、深切又不失热烈的情感,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斩不断,理还乱”。阅读诗人李白,如同走进一个似真似幻、韵味深长的精神宇宙。读李白作者:西蜀才子&&&&远远的,我看见一个面容清癯的老者拄着竹杖从唐朝蒙蒙的庐山云雾中蹒跚走来。一袭宽大的布袍罩着他的气弱之躯,不知是贫寒,抑或是凄凉。只见他,口中念念有词,喃喃着“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不时,还停下来喘口气歇一歇。当他的目光随着阵阵松涛扫过千山万壑的时候,我的内心不由得如遭电击:这,不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太白吗?是的,您就是李白。您本是陇西的布衣,五岁时随父迁居今四川江油。西北的风沙强健了您的体魄,巴蜀的山水滋润了您的文采。您曾无比自信地对荆州长史韩朝宗说:“十五好剑术,遍干诸候;三十成文章,力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义气。”大家都知道您向来喜欢豪饮,大诗人杜甫就羡慕地说过,“李白斗酒诗百篇”,好像左手举杯,右手捏笔;只要酒从口入,诗就会连绵不断地从您的笔下汩汩流出。可我明白,您没说酒话。您是真名士自风流,用不着忸忸怩怩欲说还休,也用不着声东击西陈仓暗渡,您从来都是言随意动,意逐言飞。在您“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几乎踏遍大江南北的山山水水的时候,您便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三山五岳江河湖海的郁郁生气如水之归海,全都汇聚于您的笔端,伴着您上天入地,视通万里的神思而飞扬驰骋。您向往的是由布衣而登卿相之尊,因此您拒绝由科举入仕。试想,一个放浪形骸、豪放不羁的天才浪漫诗人,焉能为小小的科举藩篱所困?当“风流天子”唐明皇让特使召您进京的时候,您掩饰不住内心极度的喜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您以为学成文武艺,售与帝王家,从此您可以致君尧舜,下安黎民,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可惜,被召入京,供奉翰林,您不过是玄宗宫廷装点门面、炫耀四夷的花瓶而已。大唐的政治,自有李林甫、杨国忠这些“贤臣”操心;而您,只有在玄宗与杨贵妃大宴群臣、歌舞取乐之时,才会被委以填词作诗取悦贵妃的“重任”!您从来就孤高气傲,睥睨天下;摧眉折腰、侍奉权贵,使您愁眉不展,意气不伸。您郁闷难消、愁肠百结,明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您也狂喝滥饮。喝得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喝得来朝如青丝暮成雪,喝得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渤海国的一封“天书”让大唐君臣不知所措的时候,玄宗叫人将“谪仙”从闹哄哄的酒楼抬进皇宫。醉眼朦胧中,您让皇上叫云鬓半偏的杨贵妃看乃兄为您磨墨,呼颐指气使的高力士为您脱靴。您大笔轻轻一挥,文不加点,一封掷地有声、气吞万里如虎的《答渤海王书》便跃然纸上。书成了,酒也醒了。您挂冠而去,告别世界性的都会长安,远离政治的漩涡,仍然去当您笑傲王侯的布衣诗人。从此,唐王朝庙堂上少了一个小官僚,中国和世界的诗歌史上却多了一个大诗人。您与杜甫一起,构成熠熠发光的双子星座,把诗的王国、诗的世界的暗夜照得如同白昼。岁月如流水一般静静逝去,无声无息。我不知道先前那个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少年诗人哪里去了?那个自许“但得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青年侠客哪里去了?那个醉卧长安酒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中年翰林哪里去了?“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还是唐代文豪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当盛唐之音渐渐消逝、趋近于无的时候,远远的,我只看见您拄着竹杖气喘吁吁地穿过一部厚厚的《全唐诗》向我蹒跚走来……读 李 白读,可以是字面上的字斟句酌,可以是文字后的深深求索,也可以是心灵的撞击,感情的谐和。李白,却只能用心去读,用灵魂去解悟。作为盛唐一代的伟大诗仙,不,不仅是唐代,而且是整个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李白,带给人们的是无限的憧憬,无穷的魅力。谜一样的身世,踌躇满志的少年时代,意气风发的青年生活,壮志难酬的壮游经历,悲凉凄惨的暮年晚景,这一切,留给了后人多少说不完的话题,道不尽的诗意。读李白,要读的是他的“才”。“敏捷诗千首”,老杜一语道天机。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想象之奇,绝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之磅礴,壮矣;“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赋人之美 ,至矣;“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体心之细,极矣。风格不同,主题各异,都能信手拈来,而无不尽致,其才之大,怎能不令吾辈折腰?读李白,要读的是他的“气”。“翰林鹤天寒”,小杜也不逊色,灵犀一点即通。“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抒的是意气风发之气;“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道的是傲岸之气;“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充溢的是一种不平之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帆济沧海”,是毫无掩饰的自信之气。无论是何种“气”,都可归为一点:不同凡俗。悲、喜都只是一种形式,骨子里深藏着的是一种“豪放之气”。读李白,要读的是他的“酒”。“酒入豪肠,三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七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的一番求索,寻得了李白的精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饮的是“豪”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饮的是“闷”酒;“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可以说是“快”酒;“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心茫然。”毫无疑问,这,应为“怒”酒。生活中有酒 ,诗中也有酒 ,但,酒,并未存留于他的头脑中。读李白,要读的是他的“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可谓夫子自道,那么他愁的又是什么呢?他的愁,是“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他的愁,是“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他的愁,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他的愁,是“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他的愁,不是一己之愁;他的忧,不是一人之忧,而是胸怀天下,心念黎民。这一切,又是如何统一起来的呢?因其无以伦比之才,抒发了他的豪气,又因他的豪气干云,才展示了他那令人难以企及的才华,而这之中,似乎也不能忘记了一样东西,那就是“酒”。因酒起兴,抒豪情,诉壮志;又因酒,浇其块磊,希望“一醉解千愁”,可是“忧端齐终南”,又怎能轻易除去?而这一切,都缘于他的大才不得展,志向不能伸。可,这样的遭遇又何止李白?这样的情形又何止唐代?愿李白浩叹随风去,骏马皆得畅春晖!品读杜甫杜甫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的得阴暗,因而忧心忡忡,歌声凄苦。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在泱泱中华光辉灿烂的文化晴空中,杜甫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光芒四射,你不得发出赞叹;在泱泱中华根深叶茂的文化沃土中,杜甫是一株高大的绿树,高耸入云,你不得不需要仰视;在古往今来异彩纷呈的文化史节中,杜甫是一部精深的诗集,感人至深,你不得不虔诚拜读!带一份崇敬,怀一丝心酸,品读杜甫,就如品读一部诗集,一部写满悲愤,同时也蓬勃着英雄豪情的诗集。举世不第,壮志难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飘来飘去,将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高山的巍峨,赋予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大川的壮阔,赋予了杜甫“白鸥没浩荡,千里谁能训”的气魄;人民的疾苦,赋予了杜甫“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杜甫虽有“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但大唐的土地上却没有留给杜甫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的云。仰视这片云,它偶尔也能与别的云相遇,使他暂时丢掉了孤独寂寞,但这短暂相遇之后呢?当然几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远离他而去之后呢?此时,充斥着杜甫的内心,映入了我的眼帘的却又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和悲凉。你想做一只鸟,却没有高天任你来飞;你想做一条鱼,却没有阔海凭你来跃。你只能做一片云,飘在满是忧愁,满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着战火纷飞的大唐土地,看着浮华衰败的大唐朝廷,看着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然后默默地掉着眼泪,慢慢地消散。可是你的灵魂却化成了一部诗集,记录了你的所见、所闻、所感。这部诗集落在了人间,被无数人看到,又被无数人传播;让无数人落泪,又让无数人崇敬。我也有幸拜读了它。请抄写:举世不第,壮志难酬的杜甫,云似地飘来飘去,将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高山的巍峨,赋予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大川的壮阔,赋予了杜甫“白鸥没浩荡,千里谁能训”的气魄;人民的疾苦,赋予了杜甫“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杜甫虽有“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但大唐的土地上却没有留给杜甫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的云,飘在满是忧愁,满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着战火纷飞的大唐土地,看着浮华衰败的大唐朝廷,看着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然后默默地掉着眼泪,慢慢地消散。你想做一只鸟,却没有高天任你来飞;你想做一条鱼,却没有阔海凭你来跃。品读杜甫:一个历经磨难仍不折不挠的、才华横溢且矢志不移的著名爱国诗人对于杜甫其诗其人,我想围绕题目,阐述以下三个方面的想法:杜甫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杜甫是位失志不移的爱国人士;杜甫还是位历经磨难仍不折不挠的坚强汉子。首先,杜甫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杜甫传世之作多达1400余首,其诗作实现了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其诗如后人所评论的那样:“艺术性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对于杜诗赞美之词不胜枚举,有人用诗、有人用文,有人抄录、有人借用,后人称其为“诗圣”当无虚夸耳。其次,杜甫是位失志不移的爱国诗人。爱国是时代之呼唤,是国家、社会之要求,但作一个爱国的人确实有些难度,当一个失志不移、屡次遭受变迁的爱国之人则更加难,但杜甫用它的实际行动和真诚话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表里如一,责任感强的爱国形象。他曾经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地要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出力,他曾经无忧无虑地准备着仕途生涯,但他的人生充满了诸多无奈,英雄报国无门、朝廷衰败,安史之乱爆发,个人穷困潦倒,流落饥寒,终生不用,满腔热情、一身才华无处施展。他曾经“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曾经遐思着“何当击凡鸟,毛血撒平芜”,“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但是后来仕途不济,国家衰败,他想着“欲陈济世策”,仍“尚想趋朝廷,毫发裨社稷”,“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种不顾个人兴衰、荣辱,一心报国的思想值得钦佩,这种致君尧舜的儒家思想和人生观在他的世界观中是居于主流地位的,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西蜀,唐肃宗灵武继位后,杜甫又赶往灵武,结果途中被叛军抓捕,在长安期间又写下了《悲青坂》、《春望》等诗。&后又冒着生命危险逃离了长安,逃往肃宗所在地凤翔,晚年的杜甫仍不忘国家发展,仍以国家的灾难为念,“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想必在他心里对分离祖国的战争该是多么的愤恨,对那阵阵号角该是多么的无奈。对其爱国思想和诗文风格,陈毅元帅曾在《吾读》里面说:“吾读杜甫诗,喜其体裁备。干戈离乱中,忧国忧民泪。”,这当是一代元勋热爱杜诗,喜欢杜甫的原因,由此也可揣测出开国元勋毛泽东、朱德、叶剑英等喜欢杜甫之诗,参观杜甫草堂,敬佩杜甫爱国思绪之端倪。&&&&再次,我个人认为杜甫还是位历经磨难仍不折不挠的坚强汉子。在事业上苏轼曾说杜甫“流落饥寒,终生不用”,而杜甫也在诗中提到了其生活上的窘境:“艰难昧生理,迢递来三蜀”,“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等,饭菜、住所均不能自给,生活环境恶劣,有时一与故人不联系,便无饭食,孩子脸色都会因饥饿而改变,甚至遇到人生之悲,孩子因生活窘迫而夭折。在仕途上也一生不达,屡遭贬斥,且仕途正好时因成都节度使严武等的保举和推荐,后来严武死后,其失去了庇护伞,仕途遇到了滑铁卢。也许因为杜甫事业和生活的双重艰难,杜甫人生中也有一些消极和愤慨甚至自责和苦涩的成分。他揭露社会现实:“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写诗寄托哀思和苦恼:“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叫莺语太丁宁。”,“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他也自责:“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他也寄情于酒:“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缪如蜜甜。”,道出“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身外事情凄凉而不堪回首,无穷无尽,但杯中酒是有限的,来日苦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似自言自语,举杯而饮;又似捶胸顿足,慨然长叹,大吼一声:“儒术与我何有哉?孔丘盗拓俱尘埃!”。&&&&但无论怎样,酒醒时分,镇静之余,他从来都没有去抱怨什么、后悔什么,他还是那么自信、那么爱国、那么地才华横溢,他坚持了下来,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在那只陈旧的小船上,诗人还在担心着保卫边疆的士兵,久难停息的战争号角,他是一个不折不挠的铁汉子!&&&&杜甫,一个历经磨难仍不折不挠的汉子;一个才华横溢且矢志不移的著名爱国诗人!不朽的追求&没有乌江自刎的悲壮,没有汨罗江边的叹息,但你却用你满腔的忧思谱写了一首豪迈的歌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于常年作客他乡四海漂泊的你,在晚年多病之时也不忘国家命运、江山社稷,你的心,你的魂,已与大唐江山紧紧融为一体。你客居成都浣花溪畔之茅屋,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武侯为蜀国驰骋疆场的壮景犹在眼前。你不禁有些痛惜,为何自己却总是艰难苦恨壮志难酬!“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眼前一派萧瑟冷落的景象,勾起你心中无限哀痛。只为了一个追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是这个不朽的追求,支撑着你的灵魂,激荡着你的心怀,以至“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公啊,如果你生在盛唐,你是否会有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浪漫情怀?是否有李太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思接千载?或许,你没有。因为你忘不了你不朽的追求和执著的信念。是时势造就了你吗?是时代赐予了你太多的忧思吗?杜公啊,如果你生在21世纪的今天呢,面对着13亿人口的中国,你是否还是会挺身而出,用自己羸弱却有震撼力的生命谱写一首新的歌曲?我知道,你忧国忧民的情思不会被时间的长河吞噬。你的忠心,将与日月同辉,并将永远洒向这伟大的华夏大地。今天,并不缺少象你杜公一样的志士,他们把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这个国界,这片土地。人民公仆孔繁森,太空英雄杨利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与杜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与杜公有同样不朽的追求。一个新生的力量正在萌芽,在东方大地上,一条巨龙正在腾飞,升腾起中国人的不朽追求,勇往直前,永不回头!品读苏轼于某个落雨的黄昏,紫罗兰悠悠绽放的瞬间,微闭双目,细细的品读苏轼,便会真实的感受的出生命中的一些美丽与哀愁。品读苏轼,当与吵杂无缘,当与繁华无缘,需的只是一杯清清浅浅的茶。无论是苏轼的词亦或是他本人,都当是悠悠千载、红尘俗世中一个不朽的传奇,让无数后来的人为他那“天涯回首一笑间”的绝世风姿所倾倒;为他那“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古豪情所感叹。喜欢苏轼,喜欢他的风流才华、妙笔生花,更欣赏的则是他那份气定神闲的淡泊与坦然。于风波迭起的江湖中漂泊,数十载的宦海生涯进进退退、沉沉浮浮,他却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优雅地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哲人境界。即便是在他人生最不称意的时候,他依然毫不介意。携着半生的荣辱悲欢,他华丽地转身,潇潇洒洒地就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轻轻巧巧地作了让后人永远也无法企及的大文章。&&&&苏轼的骨子里始终有一份骄傲和执着,他挺立着,如树一般。任时光斗转星移的更迭、任岁月沧海桑田的变迁,他都不动不摇,经风沐雨,披霜挂雪,却始终以一种和谐的韵律生长着,自信且从容。我定当让自己站成如苏轼般的志士,守望着属于自己的那片碧海蓝天,任由花开花落,我自宠辱不惊,铅华洗尽,惟有坦然和潇洒。&一蓑烟雨任平生&&&&&聆听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开始落魄,飘流四方,辗转难安。悲戚的秋风震动了你易感的心弦,滚滚思潮,波澜起伏。黄河九曲,惊涛万里也难以掩饰深藏内心的幽怨。苍凉悲慨,郁愤不平的激情在字里行间涌流——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功名利禄曾占据过多少士人的心灵,主宰了多少文人的喜怒哀乐,消磨了多少英雄的壮志豪情。面对仕途风波,大浪淘沙,你身处逆境,泰然处之,不愿随波上下,俯仰由人。你抬首笑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大气凛然,不改高洁本性。在赤壁的日夜,你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你看到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心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你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你平和地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顿悟后的长叹落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滴水的层层回音,至今不绝如缕。面对贬谪的人生,你放眼大江,举酒赏月,以亲密的友情驱散迁客的苦情,以久惯世路的旷达之怀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寒食开海棠之宴,秋江泛赤壁之舟,风流洒脱地徜徉于山水之中。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倾泻于你的笔端,在时空里,淘尽沙砾,沉淀成千古绝调,辉煌了历史的天空,灿烂了文学的艺苑,响彻了华夏大地。你站在历史的高度,淋漓挥洒,超然于风高浪急的政治漩涡之外,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高歌入云。超脱功利世界的闲静之情终于成为你人生的至乐之情,在新的精神平衡中洋溢着超乎俗世的圣洁理想。正视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飘逸旷达的胸襟,洗练了你豪放的词风。横放杰出的气势,空灵蕴藉的笔调,旷远清丽的境界,超尘脱俗的胸襟,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了山光物态的神韵,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万古不朽!&&品 读 苏 轼&怀古伤今的苏轼,自叹“人生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消愁了。六十又六年的如梦人生在历史银河划过,一个奇迹,一个在直接文坛上闪烁了900多年仍不被遗忘,长存于世界顶峰,永不泯灭的明珠。从小“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天下书”的苏轼,在官海的颠簸中,几经沉浮,耗尽青春。回首一生,却发现,自己在宦海道路上,只有空白。官场上,他是一个智者,却不是一个胜者;他虽不是一个胜者,却无论在什么方面,都是一个智者。贬谪的道路,苏轼不知来来回回走了多少次,却从未有过一次后悔。他的豁达乐观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不管有多么不幸,即使一贫如洗,身无分文,他也懂得如何让自己满足,知足长乐。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们:“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间的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失,正如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那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似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有青春活力。”多少年的宦海沉浮,人生中几起几落,东坡始终没有丢掉乐观豁达,四海为家,贫而不改其乐;诗酒自娱,欣则赏月观花。风雅之士,可以为一朵牡丹开花,邀来高朋满座,赏“国艳带酒天香染袂”,曰“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调酒尊前,秋向晚,一支何事,何我依然”“只想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我泪盈胸膛。这样的人,舍苏其谁?又有谁可以有如此胸襟有气度的仰天长啸?“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东坡是寂寞的。遥想当初黄州赤壁,一个天涯倦客漂泊他乡,带着文坛与政界泼给他满身的脏水,离开亲人,肚子在他乡,书写着一个是人的悲歌。“谁间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在贬谪黄州之前,苏东坡曾被那群恶狼在狱中折磨的惨不忍睹,而我们的诗人用吟诗的嗓子抵抗这,刽子手们狞笑着。这里本是一个这需要哀号的地方,你那些诗人在这里就显这十分可笑,难道这样就不该打吗?打,打,打!打的你浓妆淡抹,打的你乘风归去,打的你密州出猎!但,正是这一番洗礼,使得苏轼成为一个浴火重生,凤凰涅磐从而凤舞九天的人。东坡的豪气不同于李白,酒气入肠,秀气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那是骨子里看透红尘的豪迈,追求自然的婉约。他的豪气像自九天而下的瀑布,气势磅礴,不留喘息,又像平静中的大海,秀美却又从骨子力透出一种不被征服有饱受万物的傲然之气。像冰河下的鱼,寒风中的傲骨梅花,任吹,任冻,任打,决不低头。苏轼被贬又如何?即使被贬黄州,“幽人独往来”,仍不改“捡尽寒枝不肯栖”的傲;被贬岭南,我自“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非有旷达胸襟,焉能如此?苏东坡是一个才子,一个上下五千年才出的一个才子。他更是一个传奇,一个永不磨灭的传奇。这个传奇,命中注定和黄州的交集不同寻常。其实苏轼不仅是对黄州有感情,在黄州之前,乌台诗案之前,他已考虑在徐州买地养老,因为徐州造就了一个政治上羽翼渐丰的苏东坡。就是在他到达徐州不久,1077年8月,黄河决口一路来到徐州城下,老百姓们如临大敌纷纷准备避难。这个时候,正是苏轼穿着草鞋,拄着木杖,42岁的他,此刻没有“射天狼”的锐气,没有“多情却被无情恼”的绸缪婉转,他放下了桀骜的气势,优雅的郁闷,在他一身的泥水中,散发出掷地有声的魅力,他就这样苦口婆心把富民劝回了城,低声下气地动员禁军抢险,把濒临崩溃的徐州从生死存亡线的边缘拉了回来。他不再是冲动和血气方刚的少年,理智和良心促使他奔波。那时他对徐州的感情,无言可说,但是朝廷却发了命令让他改任潮州太守。这一去,打倒了一个政治上的苏轼,又新生了一个文学上的巨匠。就是他在潮州上任的第三个月,一场政治上的劫难,一场最惊心动魄的左迁,伴着穷而后工的可能勾勒出苏轼不惑的未来。他面对命运摆给造就的脸色,生命被逼到这生存天依的角落才有了更深刻的含义,一支蜗居在苏轼心中的诗文,这一刻要真正爆发了,被众人保护留存下性命的他,就这样在文字上后生了,用别人泼来的脏水洗尽绮罗香泽,用小人围攻的力量摆脱绸缪婉转的词风成熟鱼一场灾难之后,最后独上西楼逸怀浩气,超乎尘世之外,举手当歌了。黄州对他的影响,自不必多说,但说到黄州不得不提的是他三篇游赤壁矶的作品,其中以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浓烈。就是那赤壁的一夜,留下了隽永的诗词,也留给历史文化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以个开始疲于奔命的诗人诞生了。这不仅是一个人的重生,更是一场文化静默后的复出。有人说,每每读到东坡的文字,心灵净的也是静的,也许他走向了灾难后的释然,也许他到了不以物言不以己悲宠辱皆忘的仙界,可是在这首诗中,他的心,我的心,我们的心都是不会平静的。他的诗词就是他的精神领会,豪迈中却有捕食秀美,千古独步,智慧超群却又生性雅致。看大江东去,滚滚长江东逝水,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的奇险境界,浪淘尽,皆英雄,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故国神游,惯看秋月春风,一尊醉江月,浊酒笑谈人世中,字字苍寒。这首气势恢宏的词,对于当时正处于缠绵悱恻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一个如海的苏轼,海篇海言海语,但他却从未迷失。这样的苏轼创造了一曲有一曲的绝唱,激荡了一波有一波洪涛。品苏轼可以品出什么?品出坛坛烈酒,历史尽在其中;品出杯杯浓茶,文化沉淀出浓香;品出场场好戏,乐观流不去。读苏轼能读出什么?读出一味看轻权贵的菊花香,读出一股寒风傲骨的梅花劲,读出一抹默然处世的迎春黄,读出一笔欣然而立的翠竹直,读出一丝郁郁葱葱的万年青。品读苏轼,读的都是精神,都是屈心抑制、忍尤攘垢后奋起直追超然于世的精神,我们必须接受生命力那些残缺的难以副院的部分,抵达灾难后东坡式的释然。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之不过是个记忆,诞生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神奇的文笔,渊博的知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他那永不灭的一份诙谐,真可谓:唯大英雄真本色,真名士兮自风流。&品读辛弃疾昨晚,在灯下读着辛弃疾的词,突然心中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动。我们这些后辈应该感谢他,历史应该感谢他,感谢他来自那个岁月与众不同的呼声,感谢他在词人人格上艰难的探寻。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人。辛弃疾的青年时代在沦陷区度过,他亲眼目睹了强暴者的凶残和沦陷区人民所受的苦难,遂立下驱逐鞑虏的心愿。1161年,年仅21岁的辛弃疾组织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不久加入了耿京领导的天平军,并任掌书记。南归后,历任湖北、湖南等地地方官,后因上书朝廷抗金被罢免,闲居二十余年,晚年曾两度起用,但始终未受到重用而不能尽其才,最终郁郁寡欢地离开了人世。丰富的人生阅历,尤其是抗金的那段军旅生涯,使他的词蕴蓄着别具一格的生气。因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使它成为词坛的一大宗派,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诚然,他的词充满了豪气,像&“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等等,让人读来心情澎湃。但苏词却比辛词似乎还缺少一种短兵交接、战马嘶鸣的声音,缺少一种征人思乡、披星戴月的气氛,这是特有的军旅生活熏染成的,这是特有的军人情怀融汇成的,这是驰骋战野、旌旗飘舞的“帅”气。“帅”气不是想有就有的,它是一种军人风骨、一种琵琶、羌笛的吟唱,一种角弓刁斗的交响,没有这些阅历和沉淀是难以迸发出来的。总之,“帅”气是辛弃疾戎马生涯、爱国思想的积聚。辛弃疾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人词家,而且是一位文明的传播者与人格集成者。他从威风凛凛的战士,经过数年的磨练,回归为集聚百家、独树一帜的词人。刘克庄评价说:“公之所作,大声膛嗒,小声铿锵,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浓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忘不了秋风肃杀的“沙场点兵”,忘不了灯火阑珊处的“众里寻他”,忘不了“气吞万里如虎”的豪壮,忘不了“断肠片片飞红”的柔婉,忘不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祥和,忘不了“郁孤台下清江水”的悲愤,更忘不了“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一生都在迁徙着、跋涉着,就像一只永不停歇的时钟,成功地由武将转变为词家,又由词家转变为农夫,又由农夫转变为文官。他的形体确实在大半个中国辗转着,可他的心灵却早已找到归宿。他决心用唱词记下生活的点点滴滴。事实证明他确实做到了,正是由于他,南宋后期冰冷的文坛才刹那间感到温暖。虽然没有盛唐、北宋的大气宏伟,但他俨然已成为南宋文坛的脊梁。他让人看到了金人铁骑下中国文人带来的一线希望。他的词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抒发了壮志未酬的苦闷。词中充满了战斗精神,没有丝毫的媚骨和奴颜,这使得他的词仿佛一把把闪亮的战刀,冲锋于南宋文坛的前线。他没有像屈原“一跃冲向万里涛”,没有像陶潜“采菊东篱下”,没有像李白徘徊于杯斗之间“散发弄扁舟”,也没有像陆游“寂寞开无主”,而是握紧金戈驰骋于沙场。他没有逃避现实,而是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审视着社会,用一支激情凝注的笔剖析着社会。他站起来了,终于以千百年文人纤弱的身躯站起来了,向着苟且偷生的南宋王朝发出愤怒的呐喊,喊出了压抑的心声。他就像一只“不啼春泪尽啼血”的杜鹃,一声声,时时刻刻警醒着那个风雨交加、雷电共鸣的荒唐时代。他的词犹如一首首战歌,一幅幅画卷,以强劲的声音喊出中国文人最真实的告白,以冷静的思考绘出中国文人最浓烈的色彩。这声音犹如奔腾不泻的江水,穿越了历史;这色彩犹如巍峨绵延的高山,刺破了时限,至今仍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辛弃疾,这位伟大的词人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词却青春永驻,他崇高的人格也像一把永不熄灭的圣火,传承给后世的炎黄子孙,激励着我们继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把栏杆拍遍&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领的形象留成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我们重新读他的作品时。仍然感到一种凛然之气和磅礴之势。哪一个诗人曾有他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就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沙场,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山,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摧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用血和泪抹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这句生活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四十年,倒有近二十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二十年间又有三十七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分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但他至死也没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阙,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说到辛弃疾的笔力有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的本色是政人。他亲身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诸葛亮、范仲淹、贾谊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他们交织在一起,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涨,冲击积聚。既然这股力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途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好词了。诗,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精美语段:此花不与群花比辛弃疾的一生都在迁徙着、跋涉着,就像一只永不停歇的时钟,成功地由武将转变为词家,又由词家转变为农夫,又由农夫转变为文官。他没有像屈原“一跃冲向万里涛”,没有像陶潜“采菊东篱下”,没有像李白徘徊于杯斗之间“散发弄扁舟”,也没有像陆游“寂寞开无主”,而是握紧金戈驰骋于沙场。他没有逃避现实,而是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审视着社会,用一支激情凝注的笔剖析着社会。他终于以千百年文人纤弱的身躯站起来了,向着苟且偷生的南宋王朝发出愤怒的呐喊,喊出了压抑的心声。他就像一只“不啼春泪尽啼血”的杜鹃,一声声,时时刻刻警醒着那个风雨交加、雷电共鸣的荒唐时代。忘不了秋风肃杀的“沙场点兵”,忘不了灯火阑珊处的“众里寻他千百度”,忘不了“气吞万里如虎”的豪壮,忘不了“断肠片片飞红”的柔婉,忘不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祥和,忘不了“郁孤台下清江水”的悲愤,更忘不了“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犹如一首首战歌,一幅幅画卷,以强劲的声音喊出中国文人最真实的告白,以冷静的思考绘出中国文人最浓烈的色彩。这声音犹如奔腾不泻的江水,穿越了历史;这色彩犹如巍峨绵延的高山,刺破了时限,至今仍拨动着人们的心弦。——李清照的婉约人生&&&&&自古以来,人们爱拿花来比喻女人。薛宝钗是牡丹,艳绝群芳,却冰冷无情;袭人是桃花,娇美艳丽,却寡情薄义。李清照是一朵文学奇葩,绽放在诗词国度的百花园,独树一帜,堪称绝唱。她是活泼可爱的小梨花。有客人到访,少女娇羞逃窜,待到房门前,忍不住“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是个卓尔不群的女子,蹴秋千、斗百草、游山水、品香茗,她欢快地度过了少女时光。她是质幽而不华艳的菊花,“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良缘天赐,词女得学者之夫。其夫赵明诚受家庭影响,自幼四处访求前代金石刻词,新婚燕尔,两人便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日常生活中诗词唱和,还节衣缩食以搜寻购买碑文、字画。作为官宦之家的少妇,她的头上没有精致昂贵的装饰品,家里没有金雕玉缕的家具。有妻如斯,夫复何求!她是纯白无暇的桂花,却弥散着忧愁。小楼风过,帘幕低垂,秋夜长长,萧萧无情雨,一个人的日子总是道不尽的凄寒。时而风清月朗,时而烟浓雨暗,更添几分黯淡情愁。当灾难降临,丈夫又宦游在外,她惟有带领仆从载物十五车在兵荒马乱中长途跋涉,舟车颠簸数千里。对于封建时代居于深闺的女子而言,这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后来丈夫病逝,她忍辱负重顽强生活,继续致力于丈夫未完的事业,最终完成《金石录》。然而,失去精神支柱,孤苦无依,如失伴孤雁,寂寞、悲凉袭上心头,“怎一个愁字了得?”。易安之词,读来愁绪暗生,“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她更是傲风霜、斗寒雪,高雅芳洁的梅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雄健豪迈之气激励了多少壮志男儿。作者却受缚于封建观念,被困闺房,空自消磨智慧,消损容颜。她渴望有所作为,得到的却是讥讽与蔑视。在那高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时代,她惟有以一曲《渔家傲》向天神发问。这充满豪情的语句中隐隐透露着生不逢时的慨叹。处于受压抑地位的她,不仅不被理解,还被时人对其品格持否定态度。谁说女子不如男?多少怀才之人最终败落花街柳巷,沉沦红灯绿酒?这一纤纤女子,巾帼不让须眉,却只得空自叹惋,孤寂落泪。词有后主遗风,《金石录后序》又显才情。这颗璀璨的明星,暗淡在宋代的天宇,却闪耀在永世的苍穹!独领风骚的枝头总被葛藤杂草所牵绊,独树一帜的风采总独行在诗国的文化苦旅中,她已创造了文学与精神的丰碑。世人不理解,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无奈,然而,此花不与群花比,自是花中第一流。&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歌坛偶像前些时,热闹非凡的“超级女声”轰动大半个中国,节目空前火爆,“偶像”红得发紫,这绝对与一大帮子铁杆“粉丝”有关。虽然他们自称“新新人类”,其实,追根溯源,这“粉丝”也是古已有之,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可以说是最早的歌坛偶像,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如果那时就有发短信技术,恐怕支持柳永的“粉丝”,又要让电信局赚个钵满盆溢,拉动经济增长几个百分点。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就成了歌妓们的最高愿望:“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这顺口溜不知怎么传到宫里,仁宗醋意顿生,气得差点吐血,心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怎么能让这个小瘪三抢了我的头彩?但碍于身份,自己又不能和一个风流文人争风吃醋,只好闷在心里发狠。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哪像现在的“粉丝”们,朝秦暮楚,这一阵儿追张三,过几天又捧李四,追时奉若神明,弃时甩若敝屣。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可是他的“追星”记录,从他对柳词的熟悉程度便可略见一斑。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仁宗看到柳永的考试卷子,就不假思索信手批道:“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这一下子,柳永就成了“奉旨填词”的“天皇巨星”了。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超女”的副作用,除了使许多孩子不愿上学迷恋唱歌外,湖南还有一个15岁的女“粉丝”,为参加超女比赛减肥过度成病。相比较而言,柳永的副作用似乎更有诗意,气魄也更大一些。柳永名词《望海潮》,中有佳句称赞杭州之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想不到被他千里之外的一个著名“粉丝”金主亮看到了,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效果,“此词传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罗大经《鹤林玉露》)有这样惊人的“副作用”,差一点儿被人当成汉奸了,是柳永万万想不到的,不过也充分说明柳词的巨大魅力。“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柳永及其“粉丝”早已作古,随风远去,愿我们今天的偶像与“粉丝”都能比柳永们更精彩、更健康、更洒脱也更有品位,同时也少一点“副作用”。请抄写以下文段:北宋词坛大词家柳永其实已成为一种人们心领神会的形象和意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情种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孤独、迷茫的柳永;“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是不倦地寻找美、享受美的飘逸的柳永;“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这是天涯沦落人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这是满怀愁绪的丹青手柳永。柳永成了许多文人雅士心目中的“自我”&。我想应该感谢不让他当官的宋仁宗,中国少了一个平庸甚或腐败的官吏,而多出一个旷世奇才!再就是要感谢贫困而又自由的平民生活。柳永怀揣一颗破碎的心,在人生的旅途上辗转、颠簸,四处飘游。他时而纵情于繁华闹市,时而滞留于古道荒原;时而混迹于风尘女子之中,同下层市民耳鬓厮磨,时而金樽檀板,在及时行乐中尽情挥洒艺术创造之美。艰难而丰富的生活体验是柳永的才华得以萌发和生长的肥沃土壤。&读王安石一个浓雾弥蒙的清晨,乳雾水气中,几辆马车拉着一家人从喧嚣的京师街头驰过,悄无声息地奔出汴京城,直往南边大道而去,永远地离去了。他悲愤,他自嘲,他枉有一腔热血,一颗赤诚之心,却还是不能让中国的历史拐一个弯。这就是他——有着超人的胆略和智慧,惊人毅力和才华的王安石。他生于宋真宗时代,能诗善赋“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便注定他有一番不凡的作为,他不拘守先儒经典,独有见解,读书论世,颇具个性。20岁便考中进士。宋治平四年,神宗登基。朝政却是边患不断,国库空虚,百姓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王安石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受到神宗的重视,后被提拔为宰相。他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反潮流思想,以《青苗法》为代表的多种新法,引起了守旧派的竭力阻挠和反对。这是他意料中的事,可却没有想到来得这么快。一场血与火,生与死的斗争就开始了。王安石被认为是妖孽转世,司马光从中作梗,逼得王安石病中辞相太皇太后紧逼神宗停止变法,罢黜王安石。“熙河形势压西陲,不觉连营列汉旗,天子坐筹星两两,将军归佩印累累。”他痛苦屈辱,他也后悔过当初,不应参与这场斗争。可想到天下苍生,他的念头马上打消了。他想他的抱负还没实现,他不能退缩。他曾被刺杀,险些丢了性命,他知道自己的性命已经不重要了,如果能变法成功,他就算有十条命,也宁愿丢掉。可世事难料,就在他最艰难时期,他的爱子因病早逝,天这是为何?为何对他如此残忍。孤独的王安石如果成林,此变法大业怎好为他!他不由几滴老泪沁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安石从入京到下野,一次又一次地被诬陷、刺杀、威逼、贬谪。但他锐意改革,始终不渝,不畏艰险,不顾生死,在中国的历史画卷留下深深的烙印,使之彪炳千秋,流芳万古。&磊落光明的晏殊江西之地在宋朝时出过一些经天纬地的文人,如大名鼎鼎的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等。他们都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打下过深深的烙印。在他们的同乡中,有着一位和他们相比亦毫不逊色的文人,此人即是身名词名俱显赫的晏殊。晏殊年少之时即被冠以神童之名,曾任宰相的张知白将其举荐于朝廷,殊被召至殿下,恰逢是御试进士,太宗便令晏殊一同应考。殊见试题后言此题十日前见过并已作赋,并请太宗另行出题。太宗见其小小年纪却无一点私心,很是怜爱,遂辟为馆职,闲暇之时,馆阁臣僚大都郊游宴饮,唯有晏殊兄弟俩在家读书。太宗得知,以其谨厚。后来正好缺东宫官,便使晏殊为之,后晏殊得知此事,便言于太宗:“非臣不乐宴游,直以贫无可为,臣若有钱,亦须往。”太宗嘉其诚实,对其眷往日深。晏殊耿直不谄媚的品性在年少时便已表现出来。在为东宫官时,蔡伯希与晏殊一起陪同太子读书。蔡极柔媚,每次太子因门槛高而不能过时,蔡便伏地让太子踏其背而登。不过后来却是晏殊被知遇为宰相而蔡不被用。晏殊门客众多,一生优游富贵,极慕诗酒人生。晏殊好提携新人,当世名人范仲淹、孔道辅出其门下,欧阳修、宋祁、富弼等人受其重用。晏殊庭前悬一联:“门前桃李重欧苏,堂上葭莩推富范”。当年宋祁为翰林学士时颇有才名,晏殊当时为宰相。晏爱其才,甚至还在宋祁屋旁另造一宅,举家搬迁,只为能和宋祁家相伴。中秋那天,晏殊设宴,派人去请宋祁赴会,殊召出歌女舞妓,两人饮酒赋诗,畅饮达旦。后真宗贬黜晏殊,这次幸有宋祁挺身而出,舌战群臣,说服真宗,使得晏殊仅降两级官职,知颖州府。晏殊一次赴杭,途径扬州大明寺。发现壁墙上一首《扬州怀古》写得怨而不怒,情深意长。晏殊有意提携题诗之人,便招来见之,原来词人即是扬州主簿王琪,官名甚薄,然晏殊并没有因此看低他,且设宴款待,宴后,两人在大明寺前的池畔散步,聊着诗词。忽晏殊言:“昔有一联,无可奈何花落去,苦思而不能得下联。“王琪沉吟片刻,言之可否对之“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读后觉浑然天成,赞赏不已,越发看重王琪。虽然晏殊在官位上颇为畅达,然他的人生也遭受过很大的变故。晏殊有一弟名晏颖,少聪敏,亦被乡人称之为神童。但却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夜过后,晨起僮仆敲门不应,后发现晏颖已病逝,天妒英才,晏殊悲痛欲绝。兄弟两人一起进京现在却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其弟时年十八岁,正值青春年华。晏殊看清了这世事无常,转眼间即物是人非。晏殊与结发妻感情甚笃,然恩爱之期未及几载,妻即去世。后续弦,不料又遭到中年丧偶之打击。这一切让他饱尝了世事之沧桑,也无怪乎他在观花之时会发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长叹,或许是花谢花飞引起了晏殊的往事之殇。  晏殊很多词言及相思离情,但他不再是只重复那些爱恋之意,而是加以对人生的思索,使词作本身意义上更上一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意境之说,他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并将晏殊的“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归结为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第一境界。晏殊晚年时候遭贬,稍有不平。据吴曾的《能该斋漫录》中记载,晏殊一日梦见身骑白马横渡长桥,忽桥断而马奔逸,晏公坠落桥上,而马自飞上天去,梦后不余日晏殊逝去。晏公一生磊落光明,其人亦受万世而尊。&读关汉卿看过关汉卿杂剧的人,或许为他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厉声控诉而振奋,或许为他即使“落了牙、歪了嘴、瘸了腿、折了手”,只要不是“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就一直往“烟花路儿上走”的执着精神所感动。我却不然,我只为他身处勾栏瓦肆歌楼妓馆却没有堕落,混杂于灯红酒绿戏子歌妓之间却不放荡而迷惑,更为他这个比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还要早三百年的世界级大师那扑朔迷离的身世所困扰,他身处逆境却成绩斐然,关汉卿到底是怎样一个“普天下郎君领袖”,又是啥样子的“盖世界浪子班头”?关汉卿留给我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不管是《感天动地窦娥冤》,还是(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仅此就已经使我们分辨不出是杂剧关汉卿,还是散曲关汉卿了;然而他留给我们的也确实太少太少了:以至于连他姓字名谁、乡关何处、生卒年代都不甚清楚,更不用说他何时娶妻、啥时得子、子叫何名,这一切不能不是一大遗憾,关汉卿你真是一位大师,活着时已经有人因博学多才被称为“小汉卿”,死后把自己的身世搞成了让人费解的百年之谜。关汉卿,你真是亘古奇人!我们遗憾之余也为之骄傲,因为关汉卿毕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歌手!勾栏瓦肆是什么地方?是歌楼妓院啊!——是让人享受、引人轻浮、使人消沉、教人放浪、催人堕落的去处呀!这是个大染缸、大熔炉呀!纵然你怀才八斗、学富五车,有四海之心、摩天之志,只要你踏进一步,陷进这个大染缸,你的才能就会发臭,学问就要沤烂,脊骨就要腐蚀、销化,就会烂掉,烂成一团烂泥。我们或许可以指责关汉卿没有鸿鹄之志,你即使不能象文天祥那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也得象辛弃疾一般“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纵是被贬赋闲田园也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吧,实在不行学学陆游也可以“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这样也多少给人一点七尺男儿大丈夫的英雄气概,然而关汉卿只是一介书生,一个文人,他既没有辛弃疾带兵打仗的经验,也没有陆游入仕为官的机会,他虽有“汉家气节”,但只有“一管笔在手”。他没有百万雄兵,再说时势不同啊,关汉卿所处的年代,是蒙古贵族刚刚入主中原,元王朝立足未稳之时,他们把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大搞种族歧视政策,汉族人民受到空前的压迫与欺凌。汉族一般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更为悲惨,元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近80年,这使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好诗书艺,货卖帝王家”的读书人断绝了当官的路,靠山和门路没有了,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地位比要饭的乞丐略强一点,连妓女都不如。关汉卿虽弄了个一官半职,但“太医院尹”也并非什么达官显贵,只是徒有虚名罢了。关汉卿大概是中国封建文人中第一个搞第二职业的人吧,一个小小的医生,特别是一个汉族小医生,是不会有多少俸禄的吧,戏子妓女们得给关汉卿发稿费呀,要不他老关该怎样过日子,他有儿子要养的。关汉卿和她们好熟,要编戏、要导戏,他还要演戏,他要粉墨登场舞枪弄棒客串跑堂,甚至还要顶角儿演唱。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他就像雨后春笋蓬蓬勃勃的生长起来。他找到了用武之地,就象树木把根深深的扎下去吸收着丰富的营养茁壮的成长起来,不仅为戏子歌女们招风唤雨遮荫纳凉,而且他也找到了赖以生存的方式。关汉卿对于杂剧的贡献,就象哥白尼对于日心说,达尔文对于进化论一样,是里程碑式的。关汉卿的杂剧不仅反映的生活宽广了,而且揭露的问题也更尖锐了,更重要的是它的表现方式更加适合于戏剧的特色,在《窦娥冤》里并不是以窦娥的被杀为结尾,也不仅仅是用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实现为终结,相反窦娥的鬼魂成了剧情重要的组成部分,推动了全剧的有力发展。可以说关汉卿的“鬼魂戏”影响了以后的戏剧创作与发展。他以其深刻的观察和对现实的不满,用杂剧这一艺术为武器,勇敢而巧妙的投身于现实的残酷斗争中,抨击贪官污吏与地痞流氓沆瀣一气,草菅人命,揭露了元代社会“覆盆不照太阳辉”的黑暗现实,反映出当时生活在底层人民的心声,成为下层人民的代言人。关汉卿和别的文人不同的是,在活着时就已闻名天下,他被尊为杂剧之祖师,他被封为元曲四大家之尊。关汉卿清楚自己所肩负的重担,他不仅要堂堂正正地和敌人做坚决的斗争,还要积极、乐观斗争到底,并取得最后胜利,于是他选择了这种超常的斗争方式。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他用一生的经历告诉后人,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既不自量,又不自爱,还不自强。自古寒门出俊才,人各有用。不分大小,无论贵贱,只要其心不死,不息拚搏,就会有所作为,就不算虚度人生。&读老舍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把舒字分开了取施舍和给予的意思。老舍这一生,真的是舍予了:先是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献给了广大的读者,最后干脆把生命也拿出来作最后的呐喊了。老舍1899年生于北京小杨家胡同的一个贫民的家庭里,自小过惯了苦日子,也早已看透了那个弱肉强食的旧社会。1946年他怀着对新中国的赤诚之爱,自美国应召回国。在新中国里,他戴了不少的官衔儿,大约他最钟爱和贴合实际的名头就是“人民艺术家”这个光荣的称号了,但在1966年的8月24日夜,老舍在被批斗了一整天,跪在焚烧京戏服装和道具的火堆前被毒打三小时后,失魂落魄地回到家里,跟自己的小孙子平静而悲愤地诀别后,独自跑到北京西城的太平湖投水自杀!时年65岁。一个年逾花甲在精神上非常尊贵的老人,这样的屈辱是不可能忍受得下去的。老舍死了,死得那般平静,那般从容,他知道,这个不合理也不讲理的世界是永不可能太平的,于是他选择了太平湖,他肯定天真地以为这湖水里有他理想的太平祥和和宁静。他死了,他毫不辩白地死去了,然而就在他死去的那一刻儿,真理的火焰已经在人们的心头燃遍,魔鬼们开始感到发颤,人民像《汤姆叔的小屋》里的黑人奴隶般地在不停地把一丝不曾泯灭殆尽的良知悄悄地呼唤。老舍还活着,通过他塑造的一系列人物:祥子、虎妞、祁老人、祁天佑、瑞丰、大赤包、牛天赐、文博士、老张、鼓书艺人,还有他龙须沟里的、茶馆里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带着老舍先生的爱和憎活着!他用他的笔描摹了真实的世态人情,他用他无奈的独一无二的黑色幽默调侃着这黑色的人生,然而他至死都在歌颂着,歌颂着爱和自由。他死了,死得惨烈,活得永恒!诗人·明月·黄花一、东坡的明月浪淘沙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二、易安的黄花南楼令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这首词是我填给历尽漂泊的李清照。满腹感伤的奇女子,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十六岁嫁给赵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她是一个生活富裕,幸福美满,相夫教子的好妻子。但是,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易安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被黑暗的气息压得凄凄惨惨,在乱世中争渡、争渡,到头来也曾失归路,双溪上的扁舟载起了青春年少,却载不动满腔愁苦。于是,易安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沧桑变幻的她,在雁字归时,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词》,重新认识自我,易安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孤灯,蹒跚的走过。认识自我就是易安的黄花,随风而逝,哀而不伤,愁苦之中蕴含着辛勤和美丽,它的颜色虽与世人心中的颜色不同,却总能显出奇异的光彩。[点评]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功底深厚。全文行文流畅,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能在很短的考试时间内自填两首词作为每部分的开头,文采斐然,不同凡响。所填之词虽不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也算出类拔萃,足见该考生读书多,文学修养高,语文素质优。&2006年广东卷话题:雕琢心中的天使看他如何扣题、安排结构与使用材料菊·月·山世事缤纷,好坏参半,雕琢出你心中的天使,才能使你在大千世界中不致迷失方向。——题记菊——天使“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他,“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潜,才华横溢,满腹经纶,本想凭着自己的才华在黑暗中闪现一丝光芒,但是,官场里有太多的勾心斗角,有太多的尔虞我诈,他逐渐迷失了方向。他觉得眼前一片迷雾,终于有一天,他在“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之后,回到山中。他在心中雕琢出了一束菊,从此把菊作为心中的天使,让菊熏陶自己受污已久的心灵。他与菊对饮,和菊共眠,他又找回了自己的方向,眼前的道路再次变得清晰。渊明,雕刻出菊,作为心中的天使,从此,与菊为友,与菊为伴,终于找回了人生的方向,成就了南山隐士之名。月——天使“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原本心中无他事,只抱着“寒窗读书十年苦,只为一朝天下名”的信念,一心梦想着走入宫廷,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他不知道,那酒醉金迷的大门之后隐藏的是黑暗,是污秽,他也迷失了方向,虽有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汤,都不能使他快乐,因为他感觉到迷失了自我。终于,他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跳出了那本不属于自己的官场,他在心中雕琢出一轮明月,把明月作为自己的天使,从此,与明月为伴,再次过上了“举杯邀明月,对酒成三人”的游侠生活,他再次找到了自己,找回了人生的方向。太白,雕琢出月,作为心中的天使,从此,与月共眠,抱月长终,也找回了人生的方向,成就了美酒游侠之美名。山——天使&&&“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多么旷达,多么豪迈,他,就是苏轼。其实,他也有过迷茫,仕途的不顺,官场的被贬,爱妻的亡去,给他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他也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但苏轼就是苏轼,他在心中雕琢出一座山,作为自己的天使,他感受到了山的博大,山的旷达,他拨开迷雾,再次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离开了纷扰。东坡,雕琢出山,作为他心中的天使,从此,得到山之旷达,山之博大,也找回了人生的方向,成就了一代豪放词宗的美名。先贤们都会雕琢出心中的天使,以保证自己不会迷失方向,朋友们,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让我们也雕琢出心中的天使,把握人生前进的方向吧。灵活面对人生(53分)如果没有灵活,我们的生活将缺少一轮温馨照耀的暖阳;如果没有灵活,我们的心灵将缺少一片空旷幽静的原野;如果没有灵活,我们的生命将缺少一方蔚蓝高远的晴空。如果没有灵活,我们会缺少生命中最沁人心脾的凯歌。灵活地面对生活,生活会微笑着面对我们,灵活地面对生命,我们便有了生命中无可比拟的美丽和洒脱。苏轼你灵活地面对贬谪的人生,放眼大江,举酒赏月,以亲密的友情驱散迁客的苦情;你灵活地以久惯世路的旷达之怀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多年的宦海沉浮,人生中几起几落,东坡始终没有丢掉灵活面对生命的乐观豁达,四海为家,贫而不改其乐;诗酒自娱,欣则赏月观花。风雅之士,可以为一朵牡丹花,邀来高朋满座,赏“国艳带酒,天香染袂”,曰“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正因为苏轼灵活地面对人生,他才创造出一个永不磨灭的传奇。即便是在他人生最不称意的时候,他依然毫不介意,灵活面对,携着半生的荣辱悲欢,他灵活而又华丽地转身,潇潇洒洒地就走遍大半个中国,轻轻巧巧地做出让后人永远也无法企及的大文章。柳永北宋词坛大词家柳永灵活地面对人生,早已成为人们心领神会的形象和意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情种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孤独、迷茫的柳永;“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这是天涯沦落人柳永;“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是不倦寻找美、享受美的柳永。面对人生的种种酸甜苦辣,他都能灵活面对,把千愁万绪化成一篇篇不朽的珍品。柳永在人生的旅途上辗转、颠簸,四处漂游,他时而纵情于繁华闹市,时而滞留于古道荒原;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联上下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