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上下联:首富富首富在其首 下联:

俄罗斯全球通缉前首富:在南极也要抓 普京曾将其赦免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俄罗斯全球通缉前首富:在南极也要抓 普京曾将其赦免.俄罗斯前首富、著名金融寡头霍多尔科夫斯基又摊上大事了!两年前,他曾因俄总统普京特赦令而出狱,如今却再度遭到通缉,而且罪名更是升级到谋杀这样的重罪。
俄罗斯全球通缉前首富:在南极也要抓 普京曾将其赦免
俄罗斯前首富、著名金融寡头霍多尔科夫斯基又摊上大事了!
两年前,他曾因俄总统普京特赦令而出狱,如今却再度遭到通缉,而且罪名更是升级到谋杀这样的重罪。
据俄罗斯卫星网23日消息,俄联邦调查委员会当天宣布了这一消息。调查委员会发言人马尔金表示,将在霍多尔科夫斯基缺席的情况下,对其下发逮捕令;并同时将其列入了海外追逃的名单之中。
据今日俄罗斯报道,早在本月月初,俄罗斯警方就已经展开了对霍多尔科夫斯基的调查。据称,他曾于1998年间,策划并实行了对西伯利亚地区城市涅夫捷尤甘斯克市长佩图科霍夫的谋杀。此外,霍多尔科夫斯基还涉嫌其他两桩谋杀未遂案。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张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播放数:1133929
播放数:4135875
播放数:2845975
播放数:535774我的纪念馆
乌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发帖时间& 15:01:24&&&浏览次数&780&跟帖次数&6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玄孙金天氏少昊任命的官称,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少昊作东夷部族首领时,以鸟名任命职官,有“乌鸟”一职,其族徽为大乌,族中有姓氏为“乌鸟氏”者,专职负责掌管高山丘陵。 “乌鸟”是传说中的三足上神,即阳神,共有十个,后来被羿射杀了九个,仅剩一个,就是今天的太阳。其一子一女分别就是凤、凰。因凤、凰是阳神所生,因此每五百年便要浴火重生,永生不灭。 金天氏少昊即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名挚。少昊以“乌鸟”任命官职,说明金天氏部落联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鸟图腾氏族部落的表征。少昊和太昊同属于东夷部族,设置的官职都以鸟名予以称谓。 乌鸟氏在古史传说中,是一个半神半人的人物,说他是少昊的儿子。 金天氏的都城在穷桑(今山东曲阜)。少昊一共有四个儿子,依次叫做重、该、修、熙。其中的重曾担任过“木正”,又被称作“句芒”。据史籍《姓氏考略》上的记载,乌鸟氏的后裔子孙多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乌鸟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者,称乌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wū(ㄨ)。 乌氏望族出于颍川、汝南、鄱阳。乌氏后人大多尊奉少昊为乌氏的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西戎族,出自春秋时期陇西乌氏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春秋至战国时期,陇西地区有乌氏国(今宁夏六盘山),是西戎民族义渠戎部族的一个分支。 义渠戎,是诸戎中较强大的一支,原居宁夏固原草原和六盘山、陇山两侧,归西王母管辖。 商王朝时期,义渠戎与居住在陇东和北方的狄族后裔獯育相互为邻,又相互攻击,后来又与居住在北豳地(今甘肃宁县)的商属先周姬姓部落经常发生冲突,不断蚕食其领土。戎、狄人数虽少,但由于长期以打猎为生,剽悍好斗,战斗力极强,先周部落和他们进行过多次残酷的血战。周族人南迁后,陇东地区全部被狄人占领。义渠戎又和狄人互相掠夺,互相征战,在狄强戎弱的情况下,义渠戎为了生存,暂归服于狄人猃狁。商武乙时代,季历在商朝的支持下,于商武乙三十五年“伐西落鬼戎,浮十二翟王”(猃狁),迫使狄人放弃北豳远移蒙古草原。商武乙三十年,季历又伐义渠戎,“乃获其君以归”,迫使义渠等戎臣服于商周。 西周王朝建立后,从穆王到宣王,多次派兵攻伐义渠诸戎,时战时和。周宣王姬静三十九~至四十年(公元前789~前788年),“王料民于大原”,采取安抚政策,将五戎安置于大原地(今甘肃庆阳、固原地区),五戎之中唯义渠戎留居今董志原中心及东南部泾水之北。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沛草丰,宜耕宜牧,义渠戎和先周南迁后的遗民杂居,不断学习周遗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学习周族文化,在生活风俗上逐步与周族同化,发展成为区别于其它羌戎的义渠族。 西周末年,战败后逃往朔方的犬戎(猃狁)叛周,率兵南下,杀幽王于郦山。周平王惧狄戎,乃迁都洛邑。在此之前,义渠戎趁周室内乱,宣布脱离周王朝的统治,正式建立方国(今甘肃宁县焦村乡西沟村)。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义渠国的名称。义渠建国不久,随即出兵并吞了彭卢戎(今甘肃镇原彭阳、庆阳彭原一带)、郁郅戎(今甘肃庆阳、环县、合水一带)、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一带)、鸟氏戎(今甘肃泾川、灵台一带),扩大了疆域。其国界西达西海固草原,东抵桥山,北控宁夏河套,南达泾水,面积约十万平方公里。义渠戎经多年休兵养士,兵强马壮,力量空前壮大。 西周以后,建国于渭水流域的秦国也悄然崛起,长期和邻邦的戎、狄不断发生战争。周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救助和护驾有功,平王封他为诸侯,赐地岐山,并赋予征讨西方戎、狄之全权。到了秦穆公赢任好时,任用百里奚等将相,打败了晋国,被中原诸国一直视为戎、狄的秦国声威大振。公元前624年,秦穆公又采用从戎人那里招来的大臣由余的计策,攻伐北地义渠,“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秦穆公称霸西戎后,野心勃发,时刻想“问鼎中原”,但当时晋国的势力也很雄厚,象座大山一样阻挡着秦国东进的道路。于是,秦国就想先廓清自己西北的地域,便把进攻矛头转向义渠。周贞定王姬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秦国伐义渠,“执其君以归”。 义渠战败后,吸取教训,厉兵秣马,通过十四年时间的养精蓄锐,于周考王姬嵬十一年(秦襄公嬴开十三年,公元前430年),义渠倾全力攻秦国,从泾北直攻到渭南,不但收复了过去的失地,而且把疆域扩大到二十万平方公里左右,地域东达陕北,北到河套,西至陇西,南达渭水。此后数十年内,是义渠国最强大的时期。 周显王姬扁三十八年(公元前331年),秦国趁义渠国发生内乱之机,秦惠文王嬴驷派遣庶长操兵平定,义渠臣服于秦国。但是,义渠国实际上明服暗不服,经常偷袭秦国。周显王四十年(公元前327年),秦惠文王又伐义渠,将其郁郅城夺去(今庆城),义渠失败,再次向秦国称臣。 周慎靓王姬定三年(公元前318年),义渠趁中原诸国混战,背叛秦国,朝贡于魏国。魏国公孙衍动员赵、韩、燕、楚四国与魏联合攻秦国。大战当前,秦惠文王以“锦绣千匹、美女百名”拉拢义渠,义渠拒之,并趁势起兵伐秦,“大败秦人李帛之下。”这一重创,减缓了秦国东进的步伐,不得不把战略重心重新转向义渠国。 周郝王姬延元年(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调集重兵从东、西、南三面攻伐义渠,连续夺得其二十五座城池,使义渠国疆域大大缩小,实力锐减。 周郝王九年(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赢稷继位为秦国君主,由其母宣太后摄政。她改变正面征讨义渠国的战争策略,改用怀柔、拉拢的政策,以堕其志。义渠国在先前大败之后,也想与秦国重修旧好,以休养生息。因此,义渠王就利用秦昭襄王刚继位的机会,亲自到秦国去朝拜。但义渠王一到咸阳,就被早已盘算好的宣太后软禁于王宫之中,并长期与其淫乱。 到了周赧王四十三年(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秦昭襄王接着乘机发兵灭了已经没有首领的义渠戎,其时,位于陇西的乌氏国也一同被灭,除了少部分族人西迁逃脱外,大部分国人被强行迁于关中地区为奴役。其后,秦昭襄王在义渠戎故地分别设置了北地郡、陇西郡、上郡三个大郡。 乌氏国被秦国攻灭后,其国人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就称乌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关中乌氏,正确读音作wū(ㄨ)。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罗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罗乌,是西周沿袭夏、商时期所设置的官称,夏时称“罗”,商时称“罗人”,周时称“罗乌”,就是专门负责网罗飞禽的猎人,以饱君主贵胄们的口福。 在典籍《周礼?夏官?罗氏》中记载:“掌罗乌鸟。乌谓田𤰞居,鹊之属。”在典籍《小尔雅》中也记载:“乌,去阴就阳者,谓之阳乌,鸿雁是也。” 在罗乌、罗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乌氏、罗乌氏、罗人氏、罗氏等,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wū(ㄨ)。
第四个渊源:源于古越族,出自古代百越民族,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先秦至汉朝时期,江浙地区有古越族乌程、乌伤氏族,多分布在古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 汉朝时期,乌程、乌伤氏族中多有以氏族称谓为姓氏者,称乌程氏、乌伤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乌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会稽乌氏,正确读音作wū(ㄨ)。
第五个渊源:源于古羌族,出自汉、唐时期古乌g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 在史籍《前汉书?西域传》中记载:“西域有乌g国。” 在史籍《汉书?乌g国传》中记载:“乌g国,王治乌g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户四百九十,口三千七百三十三,胜兵七百四十人。东北至都护治所四千八百九十二里,北与子合、蒲犁、西与难兜接。” 乌g的地望在今叶尔羌河上游和喀喇昆仑山之间,多山,饮水大部来自雪山。地势十分险峻。在史籍《汉书?西域传》中记载:“溪谷不通,以绳索相引而度。“ 乌g国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曾被称为于摩国、于麾国等。到了隋、唐时期,又被称为盘陀国、葱岭国等。 盛唐时期,乌g国归附于大唐王朝,国民内迁中原者甚多,其中有国人依汉俗以其国名汉化为姓氏者,称乌g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乌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肤施乌氏,正确读音作yā(ㄧㄚ)。
第六个渊源:源于西戎族,出自汉朝时期乌孙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 乌孙国,是汉朝时期西域的一个国名。 实际上,乌孙国就是第二个渊源中的西戎乌氏国被秦昭襄王灭国后西迁的余民,原迁居于今甘肃敦煌地区,在被大月氏(东夷之郁夷)击败后,向西迁徙形成的氏族部落所组建的国家。 秦、汉之际,匈奴老上单于乘大月氏王骄傲之机派军击败,迫使大月氏族西走,辗转迁入今新疆地区的伊犁河流域。而乌孙族的大昆弥(酋长、国王)乘机向匈奴右贤王称臣,在取得匈奴的支持后,大昆弥率乌孙军西进,再次击败了大月氏,大月氏族被迫迁入大夏北部(今阿富汗)。 其后,乌孙大昆弥率众于汉文帝刘恒后元三年(公元前161年)占据了大月氏族的故地(今新疆西北、哈萨克斯坦伊犁河流域、吉尔吉斯坦伊塞克湖一带),之后大昆弥建都于赤谷城(今吉尔吉斯坦伊什提克)。 在西汉时期,乌孙国逐渐发展壮大,人口多达六十三万余,主要从事游牧生产。汉武帝刘彻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蓦出使乌孙国,曾得到了乌孙国王的盛情款待。其后汉武帝两次以宗室女细君、解忧公主嫁于乌孙大昆弥为妻。 到了汉宣帝刘病已执政中期的元康二年(公元前60年),立外孙元贵靡为乌孙国大昆弥,遣长罗侯常惠将三校屯赤谷,后属西域都护。解忧公主的侍女冯撩嫁予乌孙右大将为妻,称乌夫人。她常持节入天山南部诸国宣喻帝恩,受到西域人民敬仰。在史籍《汉书?西域传》中记载:“乌孙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颜师古注视:“乌孙于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弥猴者,本其种也。” 目前,史学界关于塞种人的认识和说法不一,以原始蒙古人和氐羌混血种说较妥切。乌孙人后成为哈萨克族的一部分。战国时期,塞种人已成为天山南北的较大民族。 汉朝时期的乌孙国主要领地在今独联体吉尔斯坦一带,有新疆一隅。 东汉初期,乌孙归服汉光武帝刘秀,到了汉明帝刘庄执政末期,大将军耿恭任戊己校尉,乌孙国彻底归汉。其后,国民中多又以故国名汉化为乌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wū(ㄨ)。
第七个渊源:源于西羌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安定国,属于以先祖国姓为氏。 又据史籍《宋书?外夷传》记载,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国辖下有个安定小国,却远在今甘肃平凉、庆阳一带,为西羌民族,其国王以乌为姓氏,其国后被鲜卑拓拔部吞灭。 安定国灭亡后,国民后代子孙便以王姓为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平凉乌氏,正确读音作wū(ㄨ)。
第八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汉、魏、晋时期乌桓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 乌桓,亦称“乌丸”、“古丸”、“乌延”等,为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语言与鲜卑同,属东胡语言的分支,无文字,刻木为信。东胡盛时,与鲜卑同为其重要成员。秦汉之际,活动于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一带。东邻挹娄、夫余、高句丽等,西连匈奴,南与幽州刺史所部相接,鲜卑居北,乌桓居南。 乌桓民族的先世,据《后汉书?乌桓传》云:“乌桓者,本东胡也。”王沈在《魏书》中认为乌桓与鲜卑同出自东胡。至于乌桓在加入东胡前,在《竹书纪年》中就有记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吠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赤夷尚赤,居于东方,似与乌桓人有关。在乌桓习俗中,穹庐皆东向,并把天地、日月、山川。日色近赤,能给人以光明和温暖,对于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带的乌桓来讲至关重要。丁谦记载:“乌桓者,乌兰之转音也,蒙古语红曰乌兰,故《传》中又称为赤山。”乌桓山即赤山。乌桓人死后,烧其所着衣物,杀犬以殉,“使护死者神灵归乎赤山”,赤山似应为乌桓祖先的根据地,故称其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其后的赤山,即“渔阳赤山”,则是乌桓南迁后之地,即今赤峰市赤山。也许是乌桓自原来辽东西北,西拉木伦河以北的赤山迁出,至老哈河流域以后,别立一赤山以为纪念。乌桓人往往请萨满唪诵指引路径,以一犬牵之,使死者之魂历经险阻回归到赤山。这种习俗似乎说明其祖先当初就是坐着犬拉雪橇到蒙古草原东南部的。乌桓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吸收了一部分匈奴人和汉人。 匈奴别部的乌桓、鲜卑,《后汉书》中乌桓、鲜卑传都说他们因住乌桓山、鲜卑山得名。孰不知乌桓是聪明之称,鲜卑是瑞兽皮带之名,皆与“山”无关。 西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离散,乌桓一支逃至乌桓山(今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以北、大兴安岭山脉南端),“因以为号”。但乌丸之名在战国时已出现,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记载:“夫燕亦勃、碣之间二都会也…北邻乌桓、夫余,东缩秽貉、朝鲜、真番之利。”有的学者认为乌桓初为部落大人之名,后来引申为部落之名。另一种说法,认为乌桓、鲜卑不是因山得名,而是以族名转为山名,后又有乌丸川等。 自匈奴击破东胡后,乌桓势孤力单,故役属于匈奴。匈奴单于每岁向乌桓征收牲畜、皮革,若逾时不交,便没收其妻子为奴婢。汉武帝刘彻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将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即今老哈河流域、泺河上游及大小凌河流域之地,为汉侦察匈奴动静,并在幽州置护乌桓校尉,监领乌桓,使不得与匈奴通。 王莽执政时期,令乌桓不再向匈奴缴纳皮布税,匈奴遂劫掠乌桓人畜。王莽又驱乌桓攻匈奴,以乌桓妻子为质,以杀戮为威,乌桓遂降匈奴。 东汉初期,乌桓常与匈奴联兵扰乱代郡以东各地。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汉军大将马援率军往讨,不胜。次年,匈奴内乱,且遭旱灾蝗祸,乌桓又乘机攻击之,匈奴转徙漠北。汉光武帝刘秀乃以金、帛贿赂乌桓大人。汉建武二十五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降汉,贡奴婢、牛马及虎豹、貂皮等。汉乃封其渠帅、大人共八十一人为王侯、君长,许其内迁,使驻牧于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雁门、太原、朔方十郡鄣塞之内,其地大约相当于今东北大凌河下游、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中部、内蒙南部、鄂尔多斯草原一带。并置乌桓校尉于上谷宁城(今河北宣化),掌赏赐、质子、关市诸事。后经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亍⒑汉偷哿跽厝溃和醭胛诨赶喟参奘隆 乌桓南徙后,原居地为鲜卑所占;少数留居塞外者皆归降鲜卑,自公元二世纪初起,常助鲜卑、南匈奴寇掠汉边;塞内乌桓则多从乌桓校尉抗击鲜卑、匈奴。公元二世纪中,汉王朝与南匈奴对抗,各部乌桓亦各自为政,或从汉攻匈奴,或与匈奴联兵攻汉。公元二世纪末,汉王朝还频频利用乌桓骑兵镇压各地义军。汉灵帝刘宏中平二年(公元185年),令张温为车骑将军,发幽州乌桓三千骑至关内镇压凉州义军。乌桓因数被征发,死亡略尽,人心浮动,军无斗志,皆临阵不战,逃归幽州各部。中平四年,泰山太守张举、中山相张纯等反,就利用幽州乌桓,寇掠青州、徐州、幽州、冀州四州,张纯自号弥天安定王,为诸郡乌桓元帅。中平六年,张纯死,乌桓军亦随之瓦解。后公孙瓒在河北称霸时与乌桓交好,被称为白马将军。 汉献帝刘协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死,其侄蹋顿即位,有武略,统一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被曹操败于官渡之战,旋即病死。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袁绍之子袁尚等往奔辽西,投奔蹋顿。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桓,战于柳城,乌桓败绩,蹋顿及名王以下被斩,降汉者达二十余万口。曹操使柳城降者及幽州、并州各郡乌桓共万余落徙居中原,妻子为人质,精壮随军作战,由是三郡乌桓号为天下名骑。残留故地的乌桓,因其地不久即为鲜卑所占,均与鲜卑融合;内徙者则渐为汉人所同化。 乌桓自被曹操击破后,势渐衰落。当时除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内迁外,其它诸郡乌桓大多留居原地,并保有一定实力。直至两晋,无论在塞外或塞内,乌桓的活动尚频见史册。西晋初,幽州北边障塞内外乌桓分别归附鲜卑慕容氏、宇文氏、段氏统治,并逐渐与鲜卑融合。有一部分最后加入库莫奚之中。自幽州北边而甫,直至冀州的渤海、平原二郡,乌桓骑兵营分布其间。王浚为幽州刺史兼乌桓校尉,最后以乌桓和鲜卑的兵力为后盾南面称制。 并州乌桓首领张伏利度拥众两千壁于乐平(今山西昔阳),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为石勒所并。石勒攻下幽州后,徙幽、冀二州乌桓于襄国(今河北邢台),公元四世纪中叶附前燕。前秦苻坚灭前燕后,处乌丸杂类于冯诩、北地。而后,慕容垂又利用乌桓之助建立后燕。垂曾引丁零、乌丸之众二十余万为飞梯、凿地道以攻邺城,并以乌桓张骥为辅国将军,刘大为安远将军,鲁利为建威将军,随慕容氏南征北战。北魏初,拓跋攻信都(今河北省冀县),张骧举城降,后张骧逃往中山(今河北定州),依慕容详。北魏道武帝拓拔攻克中山后,张骧被擒。 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张骧之子张超收集乌桓、汉民两千余家占据渤海郡南皮(今河北南皮),自称乌丸王,后南走平原(今山东平原)。次年(公元399年),张超为北魏征虏将军庾岳击杀。 魏、晋以后,乌桓与其它诸族错居杂处,民族成分发生了变化,形成所谓“杂胡”。在史籍《魏书》中记载:“其诸方杂人来附者,总谓之‘乌丸’,各以多少称酋庶长。”乌丸往往成为杂夷的泛称。除散居上述诸郡外,又扩展至陕西的上郡、冯翊、北地三郡。而雁门郡的乌桓,与鲜卑、匈奴等融合成为铁弗刘氏或独孤氏,后发展为赫连勃勃的夏国。幽、并二州乌桓继续内迁,遍布于太行山以东今河北省中部和南部,并积极参与十六国、南北朝时各地区的政治斗争。一部分久处中原郡地,逐渐被同化于汉族,乌桓姓氏相继出现了汉化的乌氏、郝氏、刘氏、张氏、王氏、鲁氏等;而另一部分则随着鲜卑民族的强大而加入其中,先同鲜卑融合,最终仍然随着鲜卑民族的汉化而同化于汉族。 该支乌氏的正确读音作wū(ㄨ),是为冀北乌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通志?氏族略》等的记载:“代北温石兰之为石,乌石兰亦为石,又为乌。” 南北朝时期,鲜卑民族拓拔部有乌丸氏、乌洛兰氏部落,其中除乌丸氏为贵族以外,其乌洛兰氏、乌石兰氏、温石兰氏,其实为一个氏族部落的不同汉译,因此史书不分记。 乌洛兰氏在东汉时期即已经归汉,皆改汉姓为兰氏。到了五胡十六国的纷乱时期,部分人又改回鲜卑姓氏。 到了南北朝的北魏王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鲜卑族姓氏皆改为汉姓,其中的乌丸氏贵族多改为桓氏,乌洛兰氏多改为石氏,但亦有以原姓氏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就称乌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乌氏,正确读音作wū(ㄨ)。
第十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中的乌氏,主要源自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的赐姓。 据史籍《赛典赤家谱》记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蜜(密)征调。以名为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其中就有乌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另外,回族乌氏一族中也有一部分人是源自古兰经中名词“乌马儿”(Umar),汉义“长寿、永恒”,取其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乌氏,正确读音作wū(ㄨ)。 回族乌氏今主要分在陕西、青海西宁等地。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乌梁海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部名,以部为氏,乃元朝大臣济喇玛之后裔,后世的内扎萨克之喀尔沁土默特左翼都统皆乌梁海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阿尔泰山(今新疆阿尔泰山区)、唐努山(今蒙古西北部与俄罗斯交界处唐努乌梁海,即唐努图瓦)、尼布楚(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尼布楚)、黑龙江流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gha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乌氏、吴氏、于氏等。 ⑵.蒙古族乌扎喇氏,亦称兀札喇氏、吴扎拉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锡伯族引为姓氏,满语为Ujara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萨哈尔察(今吉林敦化)、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和(今新疆河萨尔托海乡萨尔哈仁村)、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乌氏、吴氏、武氏等。 蒙古族乌氏读音皆作wū(ㄨ)。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吉林通志》记载: ⑴.满族乌色氏,亦称吴色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吾塞部,满语为Use Hala,汉义“皮带”,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松花江流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乌氏、吴氏等。 ⑵.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乌孙),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⑶.满族乌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延,在金国时期为女真兀颜部,满语为Uya Hala,汉义“猪”,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德尔吉穆湖(今黑龙江虎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乌氏、吴氏、穆氏、包氏、鲍氏、黄氏、邵氏、朱氏、牛氏等。 ⑷.满族乌裕氏,亦称沃岳氏,满语为Uyu Hala,汉义“绿松石”,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乌氏。 ⑸.满族乌库理氏,亦称乌色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乌古伦部,满语为Ukuri Hala,汉义“细鳞鲮鱼”,世居黑龙江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乌氏、商氏、刘氏、李氏、讷氏、桑氏等。 ⑹.满族乌苏哩氏,亦称乌苏拉氏,满语为Usuri Hala,世居德尔吉色钦(今黑龙江虎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乌氏、武氏、吴氏。 ⑺.满族乌雅拉氏,亦称吴雅拉氏,满语为Uyara Hala,世居黑龙江沿岸,所冠汉姓即为乌氏。 ⑻.满族乌尔瑚济氏,亦称吴讷虎沁氏,满语为Urhugi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乌苏里(今乌苏里江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多冠汉姓为乌氏、吴氏。 ⑼.满族乌尔衮克勒氏,本费雅喀奇勒尔人,满语为Urgunkele Hala,世居希占噶山(今俄罗斯伏尔加河中游喀山),所冠汉姓即为乌氏。 ⑽.满族吴佳氏,亦称乌佳氏、武佳氏,满语为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后多冠汉姓为乌氏、武氏、吴氏等。 ⑾.满族伊尔库勒氏,满语为Irkule Hala,世居诺罗(今黑龙江饶河)、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乃明村(今黑龙江下游俄罗斯境内右岸阿纽依河口一带)、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后多冠汉姓为乌氏、于氏等。 满族乌氏读音皆作wū(ㄨ)。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苗族、土家族、傣族、侗族、佧佤族、傈僳族、裕固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乌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乌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少昊。
乌氏的历史名人 -- 乌枝鸣:(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司马华费逐有三个儿子:华驱、华多僚和华登。 华多僚得国君宋昭公的信任,就经常在元公面前说两个弟兄的坏活。华登被迫逃亡到国外后,他又在宋元公面前诬陷华驱,说他打算接纳逃亡的人。宋昭公经不住华多僚的一再挑拨,便派人将华费逐驱逐出境。华费逐知道这件事是儿子华多僚干的,恨不得杀了他,但又只得执行宋昭公的命令,准备叫华驱去打猎,然后打发他走。 华驱了解到这是华多僚干的坏事,本想杀了他,但又怕父亲伤心,决定逃亡。临行时,华驱打算与父亲告别。不料,在朝廷上遇见了华多僚。他一时性起,就与侍从杀死了华多僚,并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国。 宋昭公赶忙请齐国的乌枝鸣帮助守卫城池。 宋昭公七年(公元前613年)冬天,逃亡在外的华登带领了吴国的一支军队,前来支持华驱攻打宋国。眼看华登的队伍快要来到,有位名叫淄的大夫对乌枝鸣说:“兵书《军志》上有这样的话:先向敌人进攻可以摧毁敌人的土气;后向敌人进攻要等待他们士气衰竭。何不乘华登的军队很疲劳和还没有安定而进攻?如果敌人已经来到而且稳住,他们的人就多了,到那时我们就后悔不及了。” 乌枝鸣听从了濮的建议。结果,宋国和齐国的联军击败了吴军,俘虏了两个将领。但是,华登率领余部又击败了宋军。 宋昭公想逃,淄拦住他说:“我是小人,可以为君王战死,但不能护送你逃跑。请君王等待一下。”淄说完这话,一面巡行,一面向军士们喊道:“是国君的战士,就挥舞旗帜:”军士们按照他的话挥舞旗帜。 宋昭公也壮着胆下城巡视,对军士们说:“国家败亡,国君死去,这是大家的耻辱,不仅是我一个人的罪过,大家拼死打吧!” 乌枝鸣命军士们用剑与叛军拼博。齐宋联军一起猛攻华登,华登支持不住,节节败退。后来淄冲到前面,刺死了华登,并将他的头砍下,裹在战袍里拎起,一边奔跑一边喊道:“我杀了华登了!我杀了华登了!” 成语典故“先声夺人”就是出自这个故事。 史籍《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记载,濮曰:“《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哀。”“先声夺人”这则成语就是从《军志》里的话转化而来的,表示先造成声势,以破坏敌人的士气。
乌 获:(生卒年待考),秦国人。著名战国时期秦国勇士。 乌获与任鄙、孟说齐名。当时的秦武王也是个大力士,秦武王长大多力,喜欢与勇士们角力为戏,乌获自先世已为秦将,秦武王复宠任之,益其禄秩。 孟轲曾说,乌获力能举百钧(三千斤),活到八十余岁。 在典籍《孟子》中有这样一段: 曹交曾问孟子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有这说法吗?” 孟子回答说:“有。” 曹交说:“我听说周文王身高一丈,汤尧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却只会吃饭罢了,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自以为他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那他便是一个没有力气的人。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够举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一个很有力气的人。同样的道理,举得起乌获所举的重量的,也就是乌获了。人难道以不能胜任为忧患吗?只是不去做罢了。比如说,慢一点走,让在长者之后叫做悌;快一点走,抢在长者之前叫做不悌。那慢一点走难道是人做不到的吗?不那样做而已。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和悌罢了。你穿尧的衣服,说尧的话,做尧的事,你便是尧了。你穿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 曹交说:“我准备去拜见邹君,向他借个住处,情愿留在您的门下做学生。” 孟子说:“道就像大路一样,难道难于了解吗?只怕人不去寻求罢了。你回去自己寻求吧,老师多得很呢。”
乌氏倮:(生卒年待考),戎族,女;北地郡乌氏人(今宁夏固原南部与甘肃平凉北部)。著名秦朝大富豪。 乌氏倮是个大牧主,以畜牧为业,以其畜易物,戎王以十偿之。史书称乌氏倮。 秦朝前后,在今固原市原州区境内瓦亭一带,聚居着大量戎族,史书称他们为乌氏戎。秦惠文王在位期间(公元前337~前310年),在乌氏戎族的主要居牧地设立乌氏县。所以居牧在乌氏县境内的这位名叫“倮”的人,也应该属于戎族。 古陇山地区(今六盘山)水甘草丰,适宜发展畜牧经济。秦朝建立之际,倮已成为当地的一个大牧主,拥有马、牛、羊不计其数。尤其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统一了货币,在全国范围内通行货币秦“半两”,给商品交易提供了方便。 聪明的倮看到周围的戎人只会放牧,而不懂养蚕、织丝。她就把马、牛、羊卖给关中农耕地区的农民,收购珍异物品、丝绸和日常生活、生产用品,带回来销往牧区,再换回牲畜销到内地农区,来来回回,获利巨大。她还常向戎王进献丝织品,戎王也高兴以价值相当于丝织品十倍的牲畜酬报,使她的财富不断增值,于是倮就成为一个出名的大牧主兼大商人。 到后来,乌氏倮拥有的牲畜根本无法计数,达到“用谷量马牛”的程度,就是以一条山谷里所有的牲畜为一个计量单位,进行交易。乌氏倮,可算是宁夏历史上最早的大牧主和首富。就连秦始皇都特别给倮以“比封君”的优待(接受封邑的贵族),对她的礼遇等同王侯。她可以和秦国的大臣们一样,随时进宫朝见,参与议事,得到了相当高的政治待遇和荣誉。 今也有研究者认为,倮是男性。
乌承u:(生卒年待考),字德润;张掖人(今甘肃张掖)。著名唐朝将领。 乌承砒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与族兄乌承恩皆为平虏先锋,因战功卓著,号称“辕门二龙”。 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奚、契丹南侵,玄宗派乌承砒、乌承恩率兵反击,在捺绿山大破入侵者。接着又派信安王伟、幽州长史赵含章继续讨伐。乌承u对二人说:“入侵的敌军奚和契丹都很厉害,前次他们打了败仗,不是真败,而是诱我们深入。你们应该养精蓄锐,坚守不出,使他们的阴谋不能得逞。”二人根本不相信,率军迫至白城,与敌军相遇,大战一场,终于失利。而乌承u、乌承恩则出其不意,攻击右翼,大获全胜。 唐天宝年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后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又派人谋杀史思明,以图掌握大权。史思明曾做过乌承恩的父亲乌执义的下属,所以史思明跟乌家关系较近,乌承u受命游说史思明。他历数唐王朝的功绩,揭穿了安庆绪心怀叵测的用意,规劝他悬崖勒马,反戈一击。史思明迫于形势,中间倒戈,投降了唐王朝。这对稳定当时的局势,确是有功的。为此,乌承u被朝廷拜为冠军将军,封昌化郡王,为右领军使。 乌承u年老多病,移居京师,年九十六岁时病故,赠“尚书”。 史思明叛乱后,乌承恩也受帝命前来说降史思明,行前还得密令,若说降不成可以杀掉他。但是,乌承恩不但没有说降史思明,反倒因行事不密被史思明所杀,儿子也同时遇难。
乌承恩:(公元?~758年),张掖人(今甘肃张掖)。著名唐朝将领。 唐开元中期,乌承恩为平卢先锋。 安禄山叛乱时,乌承恩以刺史镇守信都,因母妻被史思明所获,遂降叛军。后史思明降唐,唐王朝恐其再反,以乌承恩为河北节度副大使,派往范阳与族弟承n设计除掉史思明。不料谋计泄露,乌承恩为思明所杀。
乌重胤:(公元761~827年),字保君;张掖人(今甘肃张掖)。著名唐朝将领。 出身行伍,善抚士,待官属有礼,当时名士石洪、温造皆罗致幕下。 乌重胤是乌承u的儿子,少时曾任潞州牙将,兼左司马。 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王承宗叛乱,唐宪宗令卢从史领兵讨伐。身为大将的乌重胤,在其麾下。卢从史明里进兵,暗里却与王承宗勾结在一起,一面上书朝廷,要求兼任宰相,一面反诬其他人与王承宗私通,使自己无法进军。当时跟他一块领兵讨王的,还有招讨宣慰使吐突承璀。 不久,唐宪宗发现了这种情况,遂密令吐突承璀捉拿卢从史。吐突承璀与乌重胤密谋,将士卒埋伏在帐后,等卢从史来时,突然捉拿。卢从史毫无察觉,按约前来,当场被捉。卢从史的随从卫士,一看主帅被擒,奋起抗击,这时伏兵四起,当场击毙几十人。乌重胤大声说:“这是天子诏命,服从者有赏,违抗者斩首!”卢从史的卫士们听了这番话后,个个俯首就擒。 唐宪宗为了嘉奖乌重胤的功绩,拔擢他当了河阳节度使,封为“张掖郡公”。 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淮、蔡发生叛乱。朝廷命令乌重胤、李光颜率兵讨伐,并下令将汝州军队归乌重胤统辖。两人率军齐头并进,成犄角之势。此次征讨,历时三年,打了大小百余仗,终于取得了胜利。乌重胤因功升检校司空,进邻国公。 乌重胤鉴于安禄山、史思明及其他地方叛乱的教训,分析发生叛乱的客观原因,就自己管辖三州地方太广,权力太大的弊端,向上进言,建议分权执掌,从根本上解决拥权叛乱的问题。乌重胤的建议,符合唐王朝当时的形势,对巩固唐王朝的统一,防止分裂,是及时而有效的。唐王朝也非常重视,着手重新修订法规。 唐穆宗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镇州兵马使王廷凑杀了田弘正,又取翼州,杀了刺史王进岌,发动了叛乱。王廷凑本是回纥阿布思族,后成了王承宗的祖父王武俊的养子,所以改姓王。穆宗得报大怒,派田弘正的儿子田布为魏博节度使率军进讨。同时命令横海、昭义、河东、义武诸军协同作战。横海接旨后立即率军出发。在战略问题上,几路军的主将各执已见,作战中配合不一,因而乌重胤久久不敢擅人重地。穆宗以为乌重胤持观望态度,下令派人取代,乌重胤调任太子太保。长庆末年,以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唐文宗初年,乌重胤拜司空,几年后逝世,终年六十七岁。赠太尉,追谥“懿穆”。 乌重胤一生戎马,很懂得体恤下属,与部下甘苦同尝,患难与共。史书上记载:蔡将李端投降重胤,蔡人把李端的妻子抓起来杀了。李妻临刑前大声喊道:“好好跟随乌仆射(乌重胤)”据说,乌重胤死了以后,有二十多名军士割自己腿上的肉祭奠他。他治军深得人心,由此可见一斑。
乌 震:(生卒年待考),冀州信都人(今河北冀县)。著名五代时期后唐将领。 乌震初为镇州队长、后与符习从后唐庄宗征讨。张文礼杀王F,乌震的母妻儿女亦被残害,遂率军攻讨文礼,以功授为深、赵二州刺史。 唐明宗执政时期,乌震任河北道副招讨,遥领宣州节度使,代房知温军于卢台。才至军,兵乱被杀。 乌震平素好读书,尤喜《左氏传》,能写诗,善笔札。
乌斯道:(公元年待考),字继善,号春草;世居昌国(今舟山定海),因父移居慈城,遂为慈城人(今浙江钱塘)。著名元末明初学者、诗人。 乌斯道与兄乌本良俱有学行。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四方起义兵起,乌斯道正在东皋读书,因县令陈文昭之邀,积极为创建团练保卫乡境出谋划策。 方国珍割据浙东,乌斯道惟琴书自娱。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乌斯道参编《元史》。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乌斯道被荐授化州石龙知县。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乌斯道调任永新知县。在当地推行仁义,兴办学校,重视教化并创建谭节妇祠,因此闻名列郡。后坐事谪役定远(今安徽凤阳),放还。 乌斯道晚年浮沉里社,足迹往来会籍、四明山水间。 乌斯道长于诗文,兼精书法,小楷行草,各臻其妙。善画山水,苍劲秀远,在倪、黄之间,亦工写竹。 乌斯道为官亦有惠政。著有著有《秋吟稿》及《春草斋集》十卷传世。
乌本良:(生卒年待考),号“春风先生”;浙江钱塘人。著名明朝学者。 自幼好学,穷经博史,精于诗词书法,因家贫,在钱塘教授生徒,培育英才无数。
乌从善:(生卒年待考),字汝登,号龙江;祖籍胶州,明洪武年间迁居博平(今山东茌平)。著名明朝大臣。 父乌钊,母傅氏,兄弟三人,兄名为善,弟名乌继善。乌从善自幼天资聪颖,爱好读书,孝敬父母。 明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赴京考中进士,由太常博士历兵、礼两部都给事。以议治乱之源与议边事,深得明世宗重视,命操团营事,纪律严明。 有一指挥犯事,贿数千金求恕罪,乌从善不受其金,依法治罪。 严嵩父子窃权后,乌从善上疏劾其奸。严嵩展阴谋,激明世宗黜乌从善之职。 乌从善归时,行囊空空。在乡下,布衣蔬食,出入徒步,以讲学为事。人名其里曰:“孝友庄”,旌其居曰:“清诒堂”。
乌库理:(公元?~1665年),满族,札库塔氏。著名清朝将领。 袭父世职,累进一等阿达哈哈番,拖沙喇哈番。历官兵部理事、大理寺卿、漕运总督、盛京将军。 后金崇德时期,乌库理从伐明朝,攻略山东锦州地,攻克济南、松山。 清顺治初年入关,乌库理从征太原、陕西、湖广、江西、四川等地。 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乌库理率军讨叛将姜,在宁武关七战七胜。 清顺治十年,乌库理讨伐郑成功,亦战胜。 清康熙四年,乌库理逝世于官任。
乌大经:(生卒年待考),回族;长安人(今陕西西安)。著名清朝将领。 乌大经是武进士出身,历官参将、副将、总兵至提督,任经广西、甘肃、云南等地。 清乾隆中期,乌大经参加镇压山东王伦起义,及用兵安南之役。 清嘉庆初年,乌大经率部平定猛猛、缅宁、维西等地,屡有功。 清嘉庆九年,乌大经逝世于官任。
乌密风:(公元1920~今),女;浙江杭州人。著名工艺美术家。 1943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图案系,师承陈之佛、邓白教授。 1944年,任敦煌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现任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染织专业教授。 几十年来从事工艺美术教育,前后参加过北京人民大会堂辽宁厅、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中国美术馆等的装饰设计工作。出版有《敦煌藻井图案》、《花卉图案集》、《乌密风画集》等;主要论文有《染织专业的基础与设计》、《敦煌图案的组织结构与纹样》等。 乌密风的花卉创作,结构严谨,色调含蓄,手法多样,富有生活情趣。 她还担任着辽宁工艺美术家协会副理事长,辽宁美协常务理事等职。
乌国庆:(公元1936~今),蒙古族;内蒙古科尔沁旗坝仁嘎拉牧场人。著名公安刑侦专家。 研究生学历。历任公安部刑侦局大案处处长、正局级侦查员,刑事技术高级工程师,公安部特邀刑侦专家、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警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 乌国庆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刑侦专家,长期从事刑事侦查工作,在爆炸、命案等各类疑难案件的现场勘查、现场分析研究、案情分析和侦查指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侦破吉林市博物馆特大纵火案、新疆系列恐怖爆炸案、石家庄“3.16”特大爆炸案、横山县“7.16”特大爆炸案、北大清华爆炸案、大连“5.7”空难、张军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沈阳爆炸抢劫运钞车案和彭妙计、杨新海系列杀人案等特大和疑难案件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在中国警界,乌国庆以侦破疑难案件著称,作为中国刑侦界不可多得的人物,作为刑侦科学珍贵的一笔财富,他忙碌地穿梭在中国发生的大案之间,总是试图用他犀利的双眼去穿透这世间的罪恶。为此,春风文艺出版社曾出版了一本名为《公安部高级刑侦专家秘闻》的纪实文学,这部书的第一章就写到了“中国的福尔摩斯”乌国庆。 其主持研发了“爆炸现场再现法”――依据爆炸现场勘查访问获取的情况资料,推断出伤、亡者与爆炸点的关系,从中查出元凶;并与他人合作发表了“特大爆炸案件的现场勘查和指挥”等论文;参与编写的统编教材《刑事侦查学》、《爆炸犯罪对策学》、《爆炸现场勘查的组织与指挥》、《爆炸案件指挥员培训班和侦破命案培训班教材》等已成为广大刑警的必备工具书。 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二级英雄模范”称号;被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专业人才”,多次荣立个人一、二、三等功。
乌 钺:(生卒年待考),北京通州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空军上将。 日晋升为二级空军上将军衔,1977年8月~1981年12月任台湾省空军总司令,年5月担任三军参谋本部副参谋总长,日调任台湾省“总统府”战略顾问。后出任台湾华航公司董事长。 在1986年,发生了台湾华航公司驾驶员王锡爵驾机投奔大陆的事件。华航公司总经理刘德敏等都被罢官,乌钺单独获得留任,据悉此即由于宋美龄的插手。因为乌钺曾经为她驾驶飞机而受赏识,所以当时远在美国的宋美龄通过她在台的亲信传达意见说:如果没有绝对的过失,乌钺不必去职。而且还问了句:“乌钺犯了什么事,为什么责任要由他来承担!”慑于宋美龄的威风,台湾当局未能对乌钺作任何处置,乌钺照坐“华航”的宝座。当然此后乌钺对于有关老夫人宋美龄的一切事务,无不尽心竭力。 1990年宋美龄离台赴美时,乌钺就为她运送了数量惊人的大批行李。 2001年11月,潞河中学的1936届毕业生、台湾华航公司董事长乌钺携夫人黄莉蓉及弟弟乌铎、乌铮,儿子乌元俊、儿媳刘美一行六人,回到阔别六十多年的母校潞河中学。跟帖时间& 15:18:39&&&&跟帖用户&
乌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古称力士;世比封君:上联典指战国时期秦国的勇士乌获,力大能举鼎,因为秦武王孔武有力,喜好竟赛力气的游戏,乌获与任鄙、孟说等力士都位居高官。下联典指秦朝人乌氏倮,以畜牧为业,秦始皇令他比封君(接受封邑的贵族),与其他大臣一起上朝。 唐廷宿将;齐采名卿: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张掖人乌重胤,字保君,出身行伍,年轻时曾任潞牙将,后历官河阳节度使、检校司空,封国公。下联典指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乌枝鸣,驻守宋国。宋国华氏作乱,华登到吴国搬来救兵对付宋昭公,宋军大败。乌枝鸣向齐君建议,诱敌深入,与敌人短兵相接,以勇取胜,果然击退了华氏。
2.六言通用联: 两生礼罗幕下;二龙决胜辕门: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国公乌重胤礼贤下士,名士石洪、温造皆投其幕下。下联典指唐朝开元中期乌承u与从兄乌承恩皆为平虏先锋,人称“辕门二龙”。
3.七言通用联: 莲幕风清致名士;辕门威盛获美称:上联典指明朝时期学者乌本良,浙江钱塘人,自幼好学,穷经博史,精于诗词书法,因家贫,在钱塘教授生徒,培育英才无数。号“春风先生”。下联典指乌承恩、乌承n。 造瓦兴屋庇寒士;锻铁为业利庶民:上联典指传说中夏王朝时期乌曹,是著名的能工巧匠,在《古史考》中被认为是造砖瓦的先祖。下联典指金国时期的乌春,以锻铁为业。由于他果敢善断,被金景祖命为三部部长。 前人喜读春吟稿;后代犹忆秋草斋:全联典指元朝时期的诗人乌斯道,官永新令,有惠政。自幼学文于噩梦堂,得胡修道之传,宋濂称其有法。博学多艺,工古文,尤精书法,小楷行草尤佳。有《秋吟稿》、《春草斋集》跟帖时间& 15:14:47&&&&跟帖用户&
乌氏的字辈排行 -- 西安回民乌氏字辈:“万纪云志崇祖锡迪圣道培质德厚成基敬孝教嗣礼顺家齐业隆济世光宗永祺”。 山东茌平乌氏字辈:“钦枞一云明承琼廷永士陪立奇锐东庆景中华茂新颖晓裕盛兴隆靖翠兆吉祥志向攀大同”。 山东博平乌氏字辈:“以汝守鸿烈有恒斯可常述祖宜敬宗百世毓贤良”。跟帖时间& 15:11:25&&&&跟帖用户&
乌氏的家谱文献 -- 山东聊城博平乌氏续修族谱,(民国)乌以珂纂,乌士苄颍窆迥(公元1936年)石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聊城市博物馆。 陕西西安回民乌纪忠世系家谱,(现代)乌坊民纂修,2007年计算机排版打印本。现被收藏在陕西省西安市大清真寺。 内蒙古扎萨克,杜棱古英谱牒(乌氏宗亲籍),著者待考,记启后金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谱中记载人物十四代,一千九百二十人,其中平民三百五十人,喇嘛三百六十人,余者一千二百余人皆是清朝蒙古族达官显贵。这份家谱创世界之最。现被收藏在内蒙古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档案馆。 内蒙古乌氏族谱,1996年由中央民族大学史学博士达力扎布、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纳古单夫、乔吉等专家认定其记载了蒙古族近四百年历史,完善了蒙古族一千多年的历史追踪,添补了蒙古政权及元顺帝之后蒙古王朝沿革研究的空白,跨越时间之长,记载人物之多,篇幅之宏大为世界之最,可称世界级珍品,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现被收藏在内蒙古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档案馆。跟帖时间& 15:09:15&&&&跟帖用户&
乌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颖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鄱阳郡:本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时期置番县。西汉时期改名为番阳,三国时期孙权设鄱阳郡,治鄱阳县,辖境为今江西省东北部地区。其地的东部和东南部紧邻浙江、福建省,西部和西南部毗邻九江、南昌、抚州、鹰潭市,北部连接安徽省环接景德镇市。治所在今江西省波阳市一带地区,境内有著名的鄱阳湖,下辖信州区和上饶、广丰、玉山、铅山、横峰、弋阳、余干、鄱阳、万年、婺源十县,代管德兴市。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鄱阳郡为饶州,后罢饶州复鄱阳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改鄱阳郡为饶州,是域属饶州、衢州、翕州。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析饶州之弋阳、衢州之常山、玉山三县置信州,是域属饶州、信州、歙州,隶江南东、西两道。宋朝时期主属信州上饶郡、饶州都阳郡,隶江南东路。元朝时期主属信州路、饶州路及铅山州,隶江浙行中书省。明朝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分江西为五道,是域主属九江道饶州府、湖东道广信府。清朝事情沿明制。民国初期主属豫章道、浔阳道。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主属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区。1949年属上饶、乐平二专区,辖景德镇市和上饶、弋阳、横峰、铅山、余江、广丰、东乡、玉山、贵溪、乐平、德兴、鄱阳、万年、余干、婺源、浮梁十六县。1950年乐平专区更名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增设县级上饶市。1952年上饶、浮梁2专区合并设立鹰潭专区,旋改称上饶专区。1953年景德镇市升为地级市,由省直辖。1957年鄱阳县更名为波阳县。1958年浮梁县划归景德镇市。1960年上饶县并入上饶市。1964年恢复上饶县。1968年东乡县划归抚州专区。1970年上饶专区改称上饶地区。1983年乐平县划归景德镇市,贵溪、余江二县划归鹰潭市。1990年德兴县改市。2000年撤销上饶地区,设立地级上饶市,原县级上饶市境置信州区。2003年波阳县名恢复为鄱阳县。以前,洞庭湖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后被人为破坏,湖面剧减,而今鄱阳湖成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湖区周围有许多奇峰异洞,密林幽谷,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2.堂号: 颖川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鄱阳堂:以望立堂。 懿穆堂:唐朝将领乌重胤,开始为陆平将兼左司马。因剿贼有功,升节度使,封张掖郡公。三年中大小百余战,将贼剿平,升检校司空,进为国公。死后谥号为懿穆。部下士兵二十余人割股祭他。 清诒堂:明朝大臣乌从善自幼天资聪颖,爱好读书,孝敬父母。明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赴京考中进士,由太常博士历兵、礼两部都给事。以议治乱之源与议边事,深得明世宗重视,命操团营事,纪律严明。有一指挥犯事,贿数千金求恕罪,乌从善不受其金,依法治罪。严嵩父子窃权后,乌从善上疏劾其奸。严嵩展阴谋,激明世宗黜乌从善之职。乌从善归时,行囊空空。在乡下,布衣蔬食,出入徒步,以讲学为事。人名其里曰:“孝友庄”,旌其居曰“清诒堂”。跟帖时间& 15:06:34&&&&跟帖用户&
乌氏的迁徙分布 -- 乌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但在宋版《百家姓》中排位为第二百二十一位。 乌氏最早发源于东夷民族,就是今天山东、江苏沿海一带,因此乌氏发祥于今山东,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早期主要在山东、河南、陕西等地散居。 汉、唐时期,乌氏族人在颖川郡(今河南长葛)、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形成郡姓望族。 唐、宋以后,因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乌氏族人遂向河北、甘肃、浙江、江苏等地迁徙。 明、清之际,乌氏族人多次主动或被迫移民,更使乌氏族人遍布大江南北。跟帖时间& 15:03:29&&&&跟帖用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联上下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