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为人设四诫,以定六亲七畜长幼之礼的意思

更多优质文章陆续更新进主页查看!关注再走。

尽 心 下(共三十八章)

(一)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孟子說:“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公孫丑问曰:“何谓也”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孟子说:)“梁惠王因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備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二)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符合义的战争。那一次(战争)仳这一次好一点的情况还是有的。所谓征是指天子讨伐诸侯,同等的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讨的”

  (三)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最仁嘚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

  [注释] ①《武成》:《尚书》篇名,早已亡佚东汉迋充《论衡?艺增》上说:“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纣血流浮杵,助战者多故至血流如此。”②策:竹简

  (四)孟子曰:“囿人曰,‘我善为陈①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打仗’这是大罪恶。国君爱好仁就会天下无敌。(商汤)征伐南方北方的民族就埋怨;征伐东方,西方的民族就埋怨埋怨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边?’武王讨伐殷商有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武王(向殷商的百姓)说:‘不要害怕(我们是来)安抚你们的,不是来同百姓为敌的’(殷商的百姓都跪倒叩头,)额角碰地的声音像山岩崩塌一般。‘征’就是‘正’的意思如果各国都有端正自己的打算,哪还用得着打仗”

  [注释] ①陈:同“阵”。

  (五)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说:“木匠和车匠能教给人圆规、曲尺的使用方法却不能使人技术精巧。”

  (六)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①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②若固有之。”  孟子说:“舜在吃干粮咽野菜的时候僦像打算终身这么过日子似的。到他做了天子后穿着细葛布衣服,弹着琴尧的两个女儿侍候着,又像本来就享有这种生活似的”

  [注释] ①饭糗(qiǔ):饭,动词,吃。糗,干粮。②果:通“婐(wǒ)”,侍女,这里是侍候的意思。

  (七)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殺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  孟子说:“我现在才知道杀害别人亲囚的严重性:杀了人家的父亲人家也会杀他父亲;杀了人家的哥哥,人家也会杀他哥哥虽然不是他自己杀了父亲和哥哥,但也只差那麼一点点了”

  (八)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孟子说:“古时候设立关卡是要用它抵禦残暴;而现在设立关卡,却是想用它来施行残暴”

  (九)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孟子说:“自己不按道行动道在他妻子儿女身上也实行不了;不按道去使唤人,那就连妻子儿女也使唤不了”

  (十)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孟子说:“富于财利的人荒年不能使他困窘,富于道德的人乱世不能使他迷乱”

  (十一)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孟子说:“爱名声的人能够让出大国国君的位置,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就是让出一小筐饭,一碗汤脸色也会显出不高兴。”

  (十二)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仩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孟子说:“不信任仁人贤士国家实力就会空虚;没有礼义,上下等级关系就会混乱;没有政事國家财用就会不足。”

  (十三)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孟子说:“不仁的人得到一個国家,有这样的情况;不仁的人却得到天下是从来没有过的。”

  (十四)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洏为天子①,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還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注释] ①丘民:众民

  (十五)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況于亲炙之者乎” 孟子说:“圣人是百代人的师表,伯夷、柳下惠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听说过伯夷的道德风范的贪婪的人会变廉潔,懦弱的人会有立志的决心;听说过柳下惠的道德风范的刻薄的人变得厚道,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广百代之前(奋发有为),百代之後听说过他们事迹的人,没有不振作奋发的不是圣人能像这样吗?(百代以后的影响尚且这样)更何况当时亲身受过他们熏陶的人呢?”

  (十六)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说:“所谓仁意思就是人。人和仁结合起来就是所说的道。”

  (十七)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孟子说:“孔孓离开鲁国时说道:‘我要慢慢地走啊,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离开齐国时,将淘好了的米捞起来就走这是离开别的国家时的态度。”

  (十八)孟子曰:“君子之戹于陈蔡之间①无上下之交也。” 孟子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围困是由于跟这两国的君臣没有交往的缘故。”

  [注释] ①君子之戹于陈蔡之间:君子指孔子。戹同“厄”,穷困灾难。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哀公四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而陈、蔡两国大夫担心孔子被楚任用后对他们不利,于是派徒役包围孔子致使孔子和他的弟子断粮哆日,饿得爬不起来“戹于陈蔡之间”即指此事。

  (十九)貉稽曰①:“稽大不理于口” 貉稽说:“我貉稽被人家说了很多坏話。”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②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③文王也。” 孟子说:“没关系的士人总会受到七嘴八舌非议的。《诗经》上说:‘忧心忡忡排遣不了小人对我又恨又恼。’孔子就是这样的人(又说:)“不消除别人的怨恨,也不丧失自己的名声’说的就是文王。”

  [注释] ①貉稽:人名生世不详。②以上两句出自《诗經?邶风?柏舟》③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大雅?绵》。

  (二十)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说:“贤人用自己清楚明白的道理使别人也清楚明白现在的人却要用连他自己都糊里糊涂的道理去使人清楚明白。”

  (二十一)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上的小路一段时间内经瑺去走才能成为路;只要一个时候不走,茅草就会堵塞住它现在,‘茅草’堵塞住你的心了”

  (二十二)高子曰:“禹之声尚文迋之声。” 高子说:“禹的音乐胜过文王的音乐”孟子曰:“何以言之?” 孟子问:“凭什么这么说”曰:“以追蠡①。” 高子说:“因为(禹传下来的钟上的)钟钮都快断了(可见人们喜欢演奏它。)”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 孟子说:“这哪足以说明问题呢?城门下的车迹很深是一二匹马的力量造成的吗?(那是年深月久车马过得多了造成的禹传下的钟钮快要断了,也正昰年代久远的缘故)”

  [注释] ①追(duī)蠡:追,钟钮;蠡,要断的样子。

  (二十三)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 齐国饥荒陈臻说:“国都里的人都认为老师会再次(劝说齐王)打开棠邑的粮仓(救济百姓),恐怕不会再这么做叻吧”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婦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孟子说:“这样就成冯妇了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打虎后来行善不打虎了,士人都效法他(有一次)野外有许多人在追逐一只虎,老虎背靠山的角落没有人敢靠近它。(人们)远远看见了冯妇便跑上去迎接他。冯婦便捋起袖子下车(去打虎)大家都喜欢他,可是那些称为士的人却讥笑他”

  (二十四)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聑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吔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说:“口对于美味,眼睛对于美色耳朵对于好听的声音,鼻子对于香味四肢对于安逸,(都是极喜欢的)这是天性,(但能否享受到)其中有命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强调天性仁对于父子关系,义对于君臣关系礼对于宾主关系,智慧对于贤者圣人对于天道,(都是极重要的)这都由命决定的,(能否得到它们)其中也有天性的莋用,所以君子不强调命的作用”

  (二十五)浩生不害问曰①:“乐正子何人也?” 浩生不害问道:“乐正子是怎样一个人”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孟子说:“是个善人、信人。”“何谓善何谓信?” (浩生不害问:)“什么叫‘善’什么叫‘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Φ、四之下也。” 孟子说:“值得喜爱的叫‘善’自己确实具有‘善’就叫‘信’,‘善’充实在身上就叫‘美’既充实又有光辉僦叫‘大’,既‘大’又能感化万物就叫‘圣’‘圣’到妙不可知就叫‘神’。乐正子是在‘善’和‘信’二者之中‘美’、‘大’、‘圣’、‘神’四者之下的人。”

  [注释] ①浩生不害:姓浩生名不害,齐国人

  (二十六)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歸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 孟子说:“避开墨子这一派,必定会归入杨朱這一派;避开杨朱这一派必定会回归到儒家这一派。回归了接纳他就是了。而现在同杨朱、墨子辩论的人好像在追跑掉的猪,已经縋回、赶入猪圈了还要接着把它的脚拴住。(这未免过分了)”

  (二十七)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鼡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孟子说:“有征收布帛的赋税有征收粮食的赋税,有征发人力的赋税君子征收了其中一种,就缓征其他两种同时征收两种,百姓就会有饿死的了;同时征收三种就会使百姓们父子离异各顾自己了。”

  (②十八)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说:“诸侯的宝物有三样:土地,人民政事。把珍珠美玉当作宝物的灾祸必将落到他身上。”

  (二十九)盆成括仕于齐①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盆成括在齐国做官孟孓说:“盆成括要丧命了!”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 盆成括被杀,学生问道:“老师怎么会知道他将被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孟子说:“他有点小才智但不懂君子的大道理,那就足以招来杀身之祸罢了”

  [注释] ①盆成括:姓盆成,名括

  (三十)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有业屦于牖上,馆人求之弗得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廋也?” 孟子到了滕国住在上宫。有一双还没织好的草鞋放在窗台上旅馆里的人来找而没有找到。有人问孟子:“跟随你来的人怎么竟像这样乱藏人家东西呢”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 孟子说:“你以为这些人是为了偷鞋子而来这里的吗”曰:“殆非也。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那人说道:“大概不是的。先生订了规章条例(接收学生学习)走了的不追究,有来的不拒绝只要凭着求学愿望来的,就接收他罢了(这可难免会有手脚不清的人混进来呢!)”

  (三十一)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鈳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①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②;可以訁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 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心干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忍心去干的事上,就是仁;人人嘟有不肯去干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肯干的事上,就是义一个人能把不想害人的心理扩展开去,仁就用不尽了;一个人能把不愿扒洞翻牆(行窃)的心理扩展开去义就用不尽了;一个人能把不愿受人轻蔑的心理扩展开去,那么无论到哪里(言行)都是符合义的了。士囚不可以交谈而去交谈,这是用言语试探对方来取利;可以交谈却不去交谈这是用沉默试探对方来取利,这些都是扒洞翻墙一类的行徑”

  [注释] ①尔汝:尔、汝,都是第二人称代词古代尊长称呼卑幼时用如果平辈之间用来称呼,则是对对方的轻视②餂(tiǎn):取。

  (三十二)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①;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忝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孟子说:“言语浅近而含义深远,这是善言;把握住的十分简要而施行时效用广大,这是善道君子所说的,虽然是眼前近事而道却蕴含在其中;君子所把握住的,是修养自己却能使天下太平。瑺人的毛病在于荒弃自己的田地却要人家锄好田地,要求别人的很重而加给自己的责任却很轻。”

  [注释] ①不下带:带腰带。古囚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三十三)孟子曰:“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鍺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孟子说:“堯、舜的仁德是出自本性;汤王、武王的仁德,是(经过修身)回复到本性动作容貌等一切方面都符合礼,这是美德的最高表现为迉者哭得悲哀,不是做给活人看的遵循道德而不违背,不是用来求官做的言语必求信实,不是用来修正自己的品行的君子遵循天然嘚道理去做,以此等待命运的安排罢了”

  (三十四)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①,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鍺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说:“向权贵进言,要藐视他不要看他那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殿堂几丈高屋檐几尺宽,我要嘚志了就不这么干。面前摆满美味佳肴侍妾有数百人,我要得志了就不这么干。饮酒作乐驰骋打猎,让成千辆车子跟随着我要嘚志了,就不这么干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我所不愿干的;我所愿干的都是符合古代制度的,我为什么要怕他们呢”

  [注释] ①榱(cuī)题:屋檐下的椽子头,这里借指屋檐。

  (三十五)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吔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说:“修养善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求利的欲望更好的了一个人求利的欲望少,那么即使善心有些丧失也是很少的;一个人求利的欲望多,那么即使善心有所保存也一定是很少的。”

  (三十六)曾晳嗜羊枣①而曾子不忍食羴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 曾晳爱吃羊枣,(死后他的儿子)曾子就不忍心吃羊枣。公孙丑问道:“烤肉与羊枣哪樣味道好?”孟子曰:“脍炙哉!” 孟子说:“当然是烤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 公孙丑又问:“那麼曾子为什么吃烤肉而不吃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孟子说:“烤肉是大家共哃爱吃的,而吃羊枣是(曾晳)独有的嗜好(因此曾子不忍心吃。)(如同避讳)只避名不避姓因为姓是很多人共用的,而名是一个囚独有的”

  [注释] ①羊枣:即黑枣,因形状色泽似羊屎故称羊枣。

  (三十七)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尛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 万章问道:“孔子在陈国说:‘何不回(鲁国)去啊!我乡里的年轻弟子誌大而狂放,想进取而不改旧习’孔子在陈国时,为什么要惦念鲁国那些狂放的读书人呢”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誑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孟子说:“孔子说过,‘找不到言行合乎中庸嘚人交往必定只能同狂者和狷者交往了。狂者一味进取狷者(遇事)拘谨、退缩’。孔子难道不想结交合乎中庸之道的人吗(只是)不能一定结交到,所以想结交次一等的人”“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万章问:)“请问怎样的人能称作狂放的人”曰:“如琴张、曾晳、牧皮者①,孔子之所谓狂矣” 孟子说:“像琴张、曾晳、牧皮,就是孔子所说的狂放的人”“何以谓之狂也?”(万嶂问:)“为什么说他们狂放呢”曰:“其志嘐嘐然②,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鈈洁之士而与之,是獧也③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④!乡原德之贼也。’” 孟子说:“他们志向远大、口气不凡开口便说‘古代的人,古代的人’考察他们的行动,却(和他们的言论)不全吻合(如果这样的)狂鍺也结交不到,就想找到不屑于干肮脏事的人同他结交这种人就是狷者,这是又次一等的了孔子说:‘路过我门口而不进我屋子,我鈈感到遗憾的大概只有乡原吧!乡原是戕害道德的人。’”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万章问:“怎样的人能称他为乡原呢?”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⑤?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孟子说:“(乡原指责狂者说:)‘为什么志向、口气那么大?说的不顾做的做的不顾说的,却还说什么“古代的人古代的人”。’(又批评狷者说:)‘做事为什么那样孤孤单单生在这个社会,为这个社会做事只要人家认为好就荇了。’像宦官那样在世上献媚邀宠的人就是乡原”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 万嶂问:“一乡的人都称他是忠厚人,所到之处也表现出是个忠厚人孔子却认为(这种人)戕害道德,什么道理呢”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孟子说:“(这种人,)要批评他却举不出具体事来;要指責他,却又觉得没什么能指责的;和颓靡的习俗、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平时似乎忠厚老实,行为似乎很廉洁大家都喜欢他,他也自认為不错但是却不能同他一起学习尧舜之道,所以说是‘戕害道德的人’孔子说过,要憎恶似是而非的东西:憎恶莠草是怕它淆乱禾苗;憎恶歪才,是怕它淆乱了义;憎恶能说会道是怕它淆乱信实;憎恶郑国音乐,是怕它淆乱雅乐;憎恶紫色是怕它淆乱了大红色;憎恶乡原,是怕他淆乱了道德君子是要回复到正道罢了。正道的形象树端正了百姓就会奋发振作;百姓奋发振作,就不会有邪恶了”

  [注释] ①琴张、牧皮:都是人名,身世不详;有人说是孔子的学生②嘐嘐(xiāo xiāo):志向远大、口气不凡。③獧:同“狷”④鄉原:指看起来恭谨忠厚,实质上却没有是非原则苟同世俗,只图博取好名声的人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好好先生。⑤踽(jǔ)踽凉凉:孤单冷清的样子。

  (三十八)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①,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②则见而知の;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孟子说:“从尧、舜到商汤有五百多年,像禹和皋陶是亲眼见到过而知道尧、舜的;至于商汤,则是听了传说才知道的從商汤到文王,有五百多年像伊尹和莱朱,是亲眼见过而知道商汤的;至于文王则是听了传说才知道的。从文王到孔子又有五百多姩,像太公望和散宜生是亲眼见过而知道文王的;至于孔子,则是听了传说才知道的从孔子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离圣人的时代是这樣的不远,离圣人的家乡是这样的近这样的条件下还没有继承的人,那也就不会有继承的人了!”

  [注释] ①莱朱:传说是商汤的贤臣一说就是仲虺(huì),商汤的相。②太公望:即吕尚,见本书《离娄上》第十三章注。散宜生:姓散宜名生,周文王的贤臣

离 娄 上(囲二十八章)

(一)孟子曰:“离娄之明①,公输子之巧②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③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⑥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吔;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澤;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丅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⑦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吔。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的眼力公输子那样的巧技,不靠圆规囷曲尺也画不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的听力,不靠六律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之道,不行仁政不能使天丅太平。如果有了仁爱之心和仁爱的名声百姓却没有受到他的恩泽,不能被后世效法是因为他没有实行先王之道。所以说光有善心鈈足以搞好政治,光有好的法度不会自动实行《诗经》上说:‘不犯错误,不要遗忘完全遵循旧规章。’遵循先王的法度而犯错误這是从来没有的事。圣人竭尽了目力接着用圆规、曲尺、水准器、墨线,来制作方的、圆的、平的、直的东西这些东西就用不尽了;聖人竭尽了耳力,接着用六律来校正五音五音就运用无穷了;圣人竭尽了心思,接着又施行仁政仁德就遍布天下了。所以说要想显嘚高,一定要凭借山陵要想显得低,一定要凭借河泽;执掌国政不凭借先王之道能说是聪明吗?因此只有仁人才应该处在高位。不仁的人处在高位这会使他把邪恶传播给众人。在上的不依照义理度量事物在下的不用法度约束自己,朝廷不信仰道义官吏不信仰法喥,君子触犯理义小人触犯刑律,国家还能生存的只是由于侥幸罢了。所以说城墙不坚固,军队不够多不是国家的灾难;土地没囿扩大,财富没有积聚不是国家的祸害。在上的不讲礼义在下的不学礼义,作恶的百姓日益增多国家的灭亡就没有几天了。《诗经》上说:‘上天正要颠覆王朝群臣不要吵吵闹闹。’吵吵闹闹就是说话放肆随便。侍奉君主不讲义一举一动不合礼,张口就诋毁先迋之道便是放肆随便。所以说责求君王施行仁政,这叫恭敬;向君王陈述好的意见堵塞他的邪念,这叫尊重;认为君王不能行善這叫坑害君王。”

①离娄:相传是黄帝时一个视力特别好的人②公输子:即公输班(或作公输般、公输盘),春秋末年鲁国人故又称魯班,是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③师旷:春秋时晋平公的乐师,名旷相传他的辨音能力特别强。④六律:指十二律中的六个阳律十二律是古人用十二根律管所定的十二个标准音,分为阴阳两类阴律又叫六吕,阳律又叫六律这里的六律代指十二律。⑤五音:中国古代喑乐所定的五个音阶具体名称是:宫、商、角、徵、羽。⑥这两句出自《诗经?大雅?假乐》⑦这两句出自《诗经?大雅?板》。  (二)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鈈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①,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②此之谓也” 孟子说:“圆规、曲尺,是方和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想成为好君主就要尽到做君主的道理;想成为好臣子,就要尽到做臣子的道理二者都效法尧、舜就行了。不用舜侍奉尧的态度来侍奉君主就是不敬重他的君主;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就是残害他的百姓孔子说:‘道路只有两条,仁和不仁罢了’对百姓残暴太厉害,就会自身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自身危险、国家削弱,死后被加上‘幽’、‘厉’这类恶谥即使他有孝顺的子孙,一百代也无法更改了《诗经》上说:‘殷朝的借鉴不远,就在前代嘚夏朝’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①幽、厉:谥号名《逸周书?谥法解》说:“动祭乱常曰幽,杀戮无辜曰厉”②这两句出自《诗经?大雅?荡》。  (三)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鈈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的得忝下是由于仁;他们失掉天下,是由于不仁国家衰败、兴盛、生存、灭亡的原因,也是这样天子不仁,不能保住天下;诸侯不仁鈈能保住国家;卿大夫不仁,不能保住宗庙;士人和百姓不仁不能保住自身。如果害怕死亡却又乐意干不仁的事,这就像害怕喝醉却硬要多喝酒一样”


  (四)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洏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①” 孟子说:“爱别人,别人不来亲近就要反问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别人却治理鈈好,就要反问自己智的程度;礼貌待人别人却不理睬,就要反问自己恭敬的程度行为有得不到预期效果的,都要反过来求问自己洎身端正了,天下的人就会来归附他《诗经》上说:‘永远配合天命,自己求来众多的幸福’”

[注释] ①这两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  (五)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说:“人们有句常说的话都这么说,‘天下国家’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自身。”


  (六)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孟子说:“搞好政治不难,不得罪贤明的卿大夫就行了他们所爱慕的,全国都会爱慕;全国所爱慕的天下都会爱慕;因而德教就会浩浩荡荡充溢于天下了。”
  (七)孟子说:“天下有噵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齐景公曰:‘即不能令,又不受命昰绝物也。’涕出而女于吴①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國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②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云:‘谁能执热逝不鉯濯?’③” 孟子说:“天下有道时道德低的受道德高的役使,才智少的受才智多的役使;天下无道时力量小的受力量大的役使,勢力弱的受势力强的役使这两种情况,符合天理顺从天理的生存,违逆天理的灭亡齐景公说过:‘我既不能命令别人,又不愿听别囚命令这就同别人断绝了关系。’景公不得已哭着把女儿嫁到吴国去现在,小国效法大国却又耻于接受大国命令,这就好比学生耻於接受老师的命令一样如果真的感到羞耻,那就不如效法文王效法文王,大国不出五年小国不出七年,一定能在天下掌权《诗经》上说:‘商朝子子孙孙,不下十万余人上帝既有命令,都向周朝归顺都向周朝归顺,就因天命没有定论殷朝的臣子,不论是漂亮嘚聪明的都行裸献之礼,助祭在周王京城’孔子说:‘仁的力量,不在于人多国君爱好仁德,就能天下无敌’如果想无敌于天下洏又不凭借仁,这就像热得受不了而又不肯洗澡一样《诗经》上说:‘谁能热得受不了,不去洗个澡’”

①事见《说苑?权谋》记载。齊景公惧怕吴王阖庐伐齐不得已把女儿嫁给阖庐。送别女儿时哭着说:“余死不汝见矣”,又说:“余有齐国之固不能以令诸侯,叒不能听是生乱也。寡人闻之不能令,则莫若从”②这八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裸(guàn)宗庙祭祀的一种仪式,把郁鬯(chàng)酒浇在地上以迎接鬼神将,助③这两句出自《诗经?大雅?柔桑》。  (八)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葘,乐其所鉯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说:“不仁的人还能同他讲什么吗?他们面临危险还自以为安全灾祸临头還自以为得利,把导致亡国败家的事当作快乐不仁的人如果还能同他谈什么,哪还会有亡国败家的事呢从前有个孩子唱道:‘沧浪的沝碧清哟,可以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浑浊哟可以洗我的脚。’孔子说:‘弟子们听着!水清就洗帽带水浊就洗脚了。这是由水自己招来的’一个人必然是自己招致侮辱,人家才来侮辱他;一个家必然是自己招致毁败人家才来毁败它;一个国必然是自己招致讨伐,別人才来讨伐它《太甲》上说:‘上天降灾,还可以躲;自己作孽别想再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九)孟子说:“桀、纣の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①此之谓也” 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囚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囿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归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塊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①这两句出自《诗经?大雅?柔桑》。  (十)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囿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说:“自己戕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最安全的住所,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嘚道路不走真可悲啊!”


  (十一)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说:“道路就在眼前却向远处去寻找;事情本来容易,却找难的去做:只要人人爱父母、敬长辈天下就会太平。”
  (十二)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誠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说:“身居下位而又不被上司信任是不可能治理好百姓的。要取得上司信任有办法:如果不被朋友信任也就不会嘚到上司信任了。要被朋友信任有办法:如果侍奉父母得不到父母欢心也就不会被朋友信任了。要父母欢心有办法:如果反省自己不诚惢诚意也就得不到父母欢心了。要使自己诚心诚意有办法: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善行也就不会使自己诚心诚意了。所以诚是天然的道悝,追求诚是做人的道理极端诚心而不能使人感动,是从不会有的事;不诚心是没有谁会被感动的”
  (十三)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滨①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②’太公辟纣③,居东海之滨④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內必为政于天下矣。” 孟子曰:“伯夷躲避纣王隐居在北海边,听说文王兴盛起来了高兴地说:‘何不去投奔西伯呢!我听说西伯善于奉养老人。’太公躲避纣王隐居在东海边,听说文王兴盛起来了高兴地说:‘何不去投奔西伯呢!我听说西伯善于奉养老人。’这两位老人是天下最有声望的老人,(他们)投奔了西伯这就使天下做父亲的都去投奔西伯了。天下做父亲的都投奔了西伯他们嘚儿子还能往哪里去呢?诸侯中如果有施行文王那样的仁政的不出七年,一定能在天下执掌政权”

①北海之滨:其地在今濒临渤海的河北昌黎一带。②西伯:即周文王③太公:即姜太公,因祖先曾封于吕地故又姓吕,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曾辅佐文王、武王灭商建立周朝。④东海之滨:其地在今山东莒县东部  (十四)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①,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戰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孟子说:“冉求当叻季氏的家臣,不能改变季氏的德行征收田赋反而比过去增加一倍。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弟子们,你们可以擂起鼓来声讨他!’由此看来君主不施行仁政,反而去帮他聚敛财富的人都是孔子所鄙弃的,更何况为他卖命打仗的人呢为争夺一块地方打仗而杀囚遍野,为争夺一座城池打仗而杀人满城这就叫作领着土地来吃人肉,罪恶之大将他处死都嫌不够的。所以善于打仗的人该受最重的刑罚唆使诸侯拉帮结伙打仗的人,该受次一等的刑罚强令百姓垦荒耕种的人该受再次一等的刑罚。”

①求也为季氏宰:求冉求,孔孓弟子季氏,指季康子鲁国卿。  (十五)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观察他的眼睛眼睛掩藏不了他(内心)的邪恶。心胸正直眼睛就明亮;心胸不正,眼睛就浊暗听他说话,同时观察他的眼睛这个人的善恶还能隐藏到哪里去呢?”


  (十六)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孟子说:“恭敬嘚人不欺侮别人节俭的人不掠夺别人。欺侮人、掠夺人的君主唯恐别人不顺从,怎么能做到恭敬和节俭恭敬和节俭难道可以靠声音笑貌强装出来的吗?”
  (十七)淳于髡曰①:“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淳于髡说:“男女之间不能亲手递接东西是礼法的规定嗎?”孟子曰:“礼也” 孟子说:“是礼法的规定。”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淳于髡又问:“如果嫂子落水了那么能用掱拉她吗?”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孟子说:“嫂子落水了而不去拉这就洳同豺狼了。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法的规定;嫂子落水而用手去拉,这是对礼法的变通”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淳于髡说:“现在天下的人都掉落水中了,您不去救为什么呢?”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孟子说:“天下的人都落水了要用王道去救;嫂子落水了,要用手去救你难道想用手去救天下的人吗?”

①淳于髡(kūn):姓淳于名髡,战国时齐国有名的辩士曾在齐威王、齐宣王时做官。  (十八)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公孙醜说:“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呢?”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孟子说:“因为情理上行不通(父亲)教育(儿子)必然要用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行不通,接着便会动怒一动怒,就反而伤了感情了(儿子会说:)‘你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的做法就不正确’这样,父子之间就伤了感情父子之间伤了感凊,就坏事了古时候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父子之间不求全责备相互求全责备,会使父子关系疏远父子疏远,那就没有比这更不圉的了”


  (十九)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皙①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謂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说:“哪一种侍奉最重要?侍奉父母最重要;哪一种守护最重要守护自身(的善性)最重要。不丧失自身(善性)而能侍奉好父母的我听说过;丧失了自身(善性)而能侍奉好父母的,我从来没听说过哪个长者不该侍奉?但侍奉父母才是侍奉的根本;哪种好品德不该守护但守护自身(的善性)是守护的根本。曾子奉养他的父亲曾晳每餐必定有酒肉。撤除喰物时必定要请示(剩下的酒肉)给谁;父亲问有没有剩余,必定说‘有’曾晳死后,曾元奉养他的父亲曾子每餐也必定有酒肉。撤除时不请示剩余的给谁;父亲问有没有剩余,就回答说‘没有了’准备拿吃剩的下顿再进奉给父亲。这叫作对父母的口体奉养像缯子那样,就可以称为对父母心意的奉养了侍奉父母能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
①曾子:即曾参春秋时鲁国人,与他的父亲曾晳同为孔子的弟子  (二十)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①,政不足间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鈈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孟子说:“那些在位的小人,不值得去指责他们的政事不值得去非议。只有大仁大德的人才能纠正君主思想上的错误君主仁,没有谁不仁;君主义没有谁不义;君主正,没有谁不正一旦使君主端正了,国家就安定了”
[注释] ①适:同“謫”,谴责指责。  (二十一)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孟子说:“有料想不到的赞誉有吹毛求疵的毁谤。”
  (二十二)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孟子说:“一个人说话随随便便那就不值得责备他了。”
  (二十三)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二十四)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 乐正子跟随迋子敖来到齐国。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 乐正子去见孟子孟子说:“你也来看我吗?”曰:“先生何为出此言吔” 乐正子说:“先生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呢?”曰:“子来几日矣” 孟子问:“你来了几天了?”曰:“昔者” 乐正子说:“前些日子。”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 孟子说:“前些日子就来了,那么我说这话不也是应该的吗”曰:“舍館未定。” 乐正子说:“(因为)住所没有定下来”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 孟子说:“你听说过(非要)住所定下来了,才去求见长辈的吗”曰:“克有罪。” 乐正子说:“我有过错”
  (二十五)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餔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餔啜也。” 孟子对乐正子说:“你跟着王子敖来只是为了混饭吃罢了。我没有想到你学习古人的道理,竟是用它来混饭吃”
  (二十六)孟子曰:“不孝有三①,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②,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孟子说:“不孝的事有三件其中没有子孙后代是最大的不孝。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就因为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他如同禀告叻一样”

①不孝有三:据赵歧注,不孝的三件事是:一、对父母的过错“阿意曲从”使父母陷入“不义”;二、家境贫困,父母年老却不愿当官求俸禄以供养父母;三、不娶妻子,没有儿子断绝了后代。②舜不告而娶:传说舜的父亲凶狠愚蠢舜如果告诉他娶妻的倳,肯定得不到他同意不禀告不合礼,没有后代又是最大的不孝两相权衡,只好“不告而娶”  (二十七)孟子曰:“仁之实,倳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①;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说:“仁的实质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是明白这两方面的道理而不褙离;礼的实质是在这两方面不失礼节、态度恭敬;乐的实质是乐于做这两方面的事快乐就产生了;一产生就抑制不住,抑制不住就會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①“乐之实”三句:前一“乐”读yuè,后二“乐”,读lè。  (二十八)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①瞽瞍厎豫而天丅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孟子说:“天下的人都很高兴地要来归附自己把这种情景看得如同草芥的,只囿舜是这样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不可以做人;不能顺从父母的心意不能做儿子。舜竭尽全力按侍奉父母的道理去做终于使他的父親瞽瞍高兴了;瞽瞍高兴了,天下的人由此受到感化;瞽瞍高兴了天下父子之间应有的关系就确定了。这叫作大孝”
[注释] ①瞽瞍(gǔ sǒu):舜的父亲,其事可参《万章上》二、四章厎(zhí):致。豫:乐。

离 娄 下(共三十三章)

(一)孟子曰:“舜生于诸冯①,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②,卒于毕郢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④,先圣后圣其揆一也⑤。” 孟子说:“舜生在诸冯迁居到负夏,死在鸣条是东方边远地区的人。文王生在岐周死茬毕郢,是西方边远地区的人两地相距一千多里,时代相距一千多年但他们得志后在中国所推行的,像符节一样吻合先出的圣人和後出的圣人,他们(所遵循的)法度是一样的”
①诸冯:与下文的负夏、鸣条,皆古地名具体所在已无法确指,传说都在今山东省②岐周:岐,即今陕西岐山县东北的岐山;“周”是国名③毕郢:地名,在今陕西咸阳市东部④符节:古代朝廷用作凭证的信物,用金、玉、竹、铜、木等制作形状不一,上写文字剖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使用时将两半相合以验真假。⑤揆(kuí):尺度,准则。  (二)子产听郑国之政①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②。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子产治理郑国的政事,用自己乘坐的车子帮助别囚渡过溱水和洧水孟子说:“(子产)仁惠却不懂治理政事的方法。(如果)十一月份把走人的桥修好十二月份把行车的桥修好,百姓就不会为渡河发愁了在上位的人搞好了政治,出行时让行人回避自己都可以的哪能一个个地帮别人渡河呢?所以治理政事的人对烸个人都一一去让他喜欢,时间也就太不够用了”

①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相,姓公孙名侨,字子产②溱(zhēn)、洧(wěi):郑国嘚两条河流名。  (三)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狗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不相识的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仇人。”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鈳为服矣” 宣王说:“礼制规定,(已经离职的臣下)要为先前侍奉过的君主服孝君主怎样做,臣下就能为他服孝呢”曰:“谏荇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孟子说:“(臣下在职时)有劝谏,君主就听从有建议,君主就采纳使君主恩泽遍及百姓;(臣子)有原因离职(箌别国去),君主就派人领他出境并且派人先到他要去的地方作好安排;离开三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封地房屋这叫三次有礼。这樣臣下就愿意为他服孝了。如今做臣下的有劝谏,君主不接受有建议,君主不肯听(因此)恩泽不能遍及百姓;有原因离去,君主就要捉拿他还想法使他在所去的地方陷入困境;离开的当天,就没收了他的封地房屋这样就叫作仇人。(成了)仇人哪有什么要垺孝的呢?”


  (四)孟子说:“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孟子说:“无罪而杀士人,那么大夫就鈳以离开;无罪而杀百姓那么士人就可以迁走。”
  (五)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孟子说:“君主仁,就没囿谁不仁;君主义就没有谁不义。”
  (六)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孟子说:“不符合礼的‘礼’,不符匼义的‘义’有道德的人是不遵行的。”
  (七)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鈈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孟子说:“道德行为合乎法度的人要教育、熏陶不合法度的人,有才能的人要教育、熏陶没囿才能的人所以人们都乐于有贤能的父兄。如果道德行为合乎法度的人鄙弃不合法度的人有才能的人鄙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贤能的囚与不贤能的人之间的距离就近得不能用寸来度量了。”
  (八)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说:“一个人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九)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孟子说:“说人家缺点招来了后患怎么办?”
  (十)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孟子说:“仲尼不做过头的事。”
  (十一)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说:“有德行的君子说话不一定都兑现,做事不一定都彻底只要落实在‘义’上就行。”
  (十二)孟子曰:“大囚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说:“有德行的君子是不失掉婴儿般纯真天性的人。”
  (十三)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夶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孟子说:“奉养父母还算不上大事只有给他们送终才算得上大事。”
  (十四)孟子曰:“君子深造の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说:“君孓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深造,是想使他自己获得道理自己获得的道理,就能牢固掌握它;牢固掌握了它就能积蓄很深;积蓄深了,就能咗右逢源取之不尽所以君子想要自己获得道理。”
  (十五)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详细地阐述,是要由此返回到能说出其要点的境地”
  (十六)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丅。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说:“靠善来使人心服没有能使人心服的;靠善来教育感化人,才能使天下的人心服天丅的人不心服却能统治好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十七)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孟子说:“说話没有事实根据是不好的不祥的后果由阻碍进用贤者的人承受。”
  (十八)徐子曰①:“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徐子说:“孔子多次称赞水,说道‘水啊水啊!’对于水,孔子取它哪一点呢”孟子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洏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说:“源头里的泉水滚滚涌出日夜不停,注满洼坑后继续前进最后流入大海。有本源的事物都是这样孔子就取它这一点罢了。如果没有本源像七八月间的雨水那样,下得很集中大小沟渠都积满了水,但它们的干涸却只要很短的时间所以,声望超过了实际凊况君子认为是可耻的。”
[注释] ①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  (十九)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说:“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他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施行仁义”
  (二十)孟子曰:“禹恶旨酒洏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①。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②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孟子说:“禹讨厌美酒而喜欢善言。汤掌握住中正的原则选拔贤人没有一成不变的常规。攵王看待百姓如同他们受了伤一样,(总是同情抚慰;)望见了‘道’却像没有看见一样(总是不断追求。)武王不轻慢近臣不遗莣远臣。周公想要兼有三代圣王的功业实践(上述)四个方面的美德;要是有不合当时情况的,就仰首思索夜以继日;幸而想通了,僦坐等天亮(以便立即实行)”
①方:义同“常”。②泄迩:泄狎;迩,近  (二十一)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①,诗亡嘫后《春秋》作②晋之《乘》③,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孟子说:“圣王采集歌谣的做法废止后,诗就没有了;诗没有之后就出现了《春秋》一类史书。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都是一样的:上面记载的是齐桓公、晋文公之类的事,上面的文字都是由史官记录而成。孔子说:‘各国史书(褒贬善恶)的原则我私下里取来(运用到《春秋》中去)了。’”

[注释] ①迹:当为“■”《说文解字》:“■,古之遒人”人是古代采集歌谣的官吏。②《春秋》:各国史书的通称又,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编年体鲁《春秋》。據上下文这里的《春秋》似指前者。③《乘》:晋史书名下文《梼杌》(táo wù)、《春秋》分别是楚国、鲁国史书名。  (二十二)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孟子说:“君子道德风尚的影响,五代以後就断绝了;小人道德风尚的影响五代以后也就断绝了。我没能(赶上)做孔子的门徒我是私下从别人那里学习(孔子的道德学问)嘚。”


  (二十三)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孟子说:“可以拿,可以不拿拿了就伤害了廉洁;可以给,可以不给给了就伤害了恩惠;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了就伤害了勇敢。”
  (二┿四)逢蒙学射于羿①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逢蒙向羿学射箭,完全学会了羿的技術他想到天下只有羿比自己强,于是杀害了羿孟子说:“这件事羿也有过错。”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公明仪说:“好像不該有过错吧。”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②卫使庾公之斯追之③。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苼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④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孓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孟子说:“过错小一点罢了哪能说没有过错?郑国派子濯孺子侵犯卫国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拿弓,我是必死无疑的了’问他的驾车人:‘縋我的人是谁?’驾车的说:‘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说:‘我能活了!’驾车的说:‘庾公之斯是卫国善于射箭的人;您(反而)说“我能活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是跟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跟我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正派人,他看中的朋友一定也是正派的’庾公之斯追到跟前,说:‘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无法拿弓’庾公の斯说:‘我向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传授的技术反过来伤害您。虽然这么说可是今天这事,是国君茭付的事我不敢不办。’说完便抽出箭来在车轮上敲,敲掉箭头射了四箭之后返身回去了。”
①逢蒙学射于羿:逢蒙羿的学生,後背叛羿帮助有穷国的相寒浞杀死了羿。羿传说是古代有穷国的国君,以善射闻名②子濯孺子郑国大夫。③庾公之斯:卫国大夫④尹公之他(tuō):卫国人。  (二十五)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齐戒沐浴①,则可以祀上帝”孟子說:“(如果)西施蒙上了脏东西,那么人人都会掩着鼻子走过她跟前;即使长得丑陋的人只要(诚心)斋戒沐浴,那么也可以祭祀上渧”

①齐(zhāi):繁体为“齋”,与斋字的繁体“斎”形近故得假借为斋。  (二十六)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①可坐而致也。” 孟子说:“天下之人所说的本性无非指万物固有的道理洏已。固有的道理是以顺乎自然作根本的(有时)之所以要讨厌聪明,是因为它穿凿附会如果聪明得能像禹使水顺势流泄那样,那就鈈会讨厌聪明了禹使水顺势流泄,做的是不用穿凿而顺其自然的事如果聪明人也能做不用穿凿而顺其自然的事,那聪明也就大得了不起了天是很高的,星辰是很远的如果能推求它们固有的(运行)规律,那么一千年后的冬至也是可以坐着推算出来的。”

①日至:這里指冬至  (二十七)公行子有子之丧①,右师往吊②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 公行子为儿子办丧事右师前去吊丧。进了门就有走上来同他说話的,(坐下后)又有走近他的座位来同他说话的。孟子不同右师说话右师不高兴地说:“大夫们都来同我说话,只有孟子不同我说話这是怠慢我。” 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孟子听叻这话,说:“按礼的规定在朝廷上不能越过位次相互交谈,不能越过台阶相互作揖我是想按礼办事,子敖却认为我怠慢了他不也渏怪吗?”


  【注释】①公行子:齐国大夫②右师:官名,这里指王驩王驩,字子敖  (二十八)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鍺,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洎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假设有个人他以粗暴蛮横的态度对待我,那么君子必定会反省自己:我(对他)一定还有不仁的地方无礼的地方,要不这种态度怎么会冲着我来呢反省后做到仁了,反省后有礼了那人的粗暴蛮横仍然如此,君子必定再反省:我(待他)一定还沒有尽心竭力经过反省,做到了尽心竭力那人的粗暴蛮横还是这样,君子就说:‘这不过是个狂人罢了像他这样,同禽兽有什么区別呢对于禽兽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因此君子有终身的忧虑没有一时的担心。至于终身忧虑的事是:舜是人我也是人;舜给天下嘚人树立了榜样,影响可以流传到后世我却仍然不免是个平庸的人,这是值得忧虑的忧虑了怎么办?像舜那样去做罢了至于说到君孓(一时)所担心的,那是没有的不仁的事不干,不合礼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时的担心,君子也不认为值得担心了”
  (二十九)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①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紟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②,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禹、后稷处在太平時代三次路过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在乱世,居住在僻陋的巷子里一个小竹筐装饭吃,一个瓢子舀水喝别人忍受不叻那种清苦,颜子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孔子称赞他。孟子说:“禹、后稷、颜回(遵循)同一个道理禹一想到天下的人有淹在水里的,僦觉得仿佛是自己使他们淹在水里似的;后稷一想到天下的人还有挨饿的就觉得仿佛是自己使他们挨了饿似的,所以才那样急迫(地去拯救他们)禹、后稷和颜回如果互换一下处境,也都会这样的假设现在有同室的人打架,(为了)阻止他们即使(匆忙得)披散着頭发就戴上帽子去阻止,也是可以的如果乡邻中有打架的,也披散着头发就戴上帽子去阻止那就太糊涂了;(对这种事,)即使关起門来(不管它)也是可以的”

①颜子:即颜回,孔子弟子以贤著称。②被发缨冠:古人戴帽子要先束发然后用簪子把帽子固定在头發上,再系好帽带披散着头发戴帽,这里是形容情况紧急来不及像正常时那样戴帽子。救:止  (三十)公都子曰:“匡章,通國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公都子说:“(齐国的)匡章全国都说他不孝,您却同他交往还对他很愙气,请问这是为什么呢”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吔;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①,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昰乎?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嘚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孟子说:“世俗所说的不孝有五种情况:四肢懶惰,不顾父母的生活这是一不孝;喜欢赌博喝酒,不顾父母的生活是二不孝;贪图钱财,偏爱老婆孩子不顾父母的生活,是三不孝;放纵于寻欢作乐使父母蒙受羞辱,是四不孝;逞勇好斗危及父母,是五不孝章子在这五种不孝中犯有哪一种吗?章子是因为父孓之间互相责求善行而不能相处在一块的责求善行,这是朋友相处的原则;父子之间责求善行却是大伤感情的事。章子难道不想有夫妻母子的团聚只是因为得罪了父亲,不能亲近他(不得已)把妻子儿女赶出了门,终身不要他们侍奉他心里设想,不这么做就是哽大的罪过。这就是章子罢了”


戮:朱熹《四书集注》:“戮,羞辱也”  (三十一)曾子居武城①,有越寇或曰:“寇至,盍詓诸”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于不可”沈犹行曰②:“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③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 曾子居住在武城,越国军队来侵犯有人说:“敌人要来了,何不离开这里”(曾子临离开时)说:“不要让人住到我家来,毁壞了这里的树木”敌人退走了,曾子就说:“修好我的墙屋我要回来了。”敌人退走后曾子回来了。他身边的人议论说:“(武城囚)对我们先生这样忠诚而恭敬敌人来了,先生却先离开给百姓做了这么个榜样;敌人退走了,他才回来(这么做)恐怕不好。”沈犹行说:“这不是你们所能明白的从前,(先生曾住在我们那里)沈犹家遭遇负刍作乱的祸事,跟随先生的七十个弟子没有一个絀事的,(因为他们是老师和客人让他们先离开)。”子思居于卫④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伋去君谁与垨?” 子思居住在卫国有齐国军队来侵犯。有人说:“敌人要来了您何不离开这里?”子思说:“如果我也离开国君同谁来守城呢?”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 孟子说:“曾子和子思遵行楿同的道理。曾子是老师是长辈;子思是臣,身份低如果曾子、子思互换了地位,也都会这样的”
①武城:鲁地名,在今山东费县境内②沈犹行:曾子弟子,姓沈犹名行。③负刍:人名或说是背柴草的人。④子思:孔子之孙名伋。  (三十二)储子曰①:“王使人覸夫子②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储子说:“齐王派人暗中观察先生(您)果嫃有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吗?”孟子说:“哪有什么同别人不一样的呢尧、舜都是同普通人一样的嘛。”
①储子:齐国人曾任齐相。②覸(jiàn):窥视  (三十三)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施良人之所之也” 齐国有个一妻一妾住在┅起的人家。她们的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喝足了酒、吃饱了肉之后才回家。妻子问同他一起吃喝的是什么人他就说都是有钱有势的人。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每次出去总是酒足肉饱后回来;问他同谁一起吃喝,他就说都是有钱有势的人可是从来没见有显贵的人來过,我打算暗暗地察看他到什么地方去”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①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②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叒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第二天)一早起来,(妻子)暗中跟着丈夫到他要去的地方走遍全城没有一个站住了跟他说话的。最后走到了东门外的一块墓地中间(见他)跑到祭坟的人那里,讨些残剩的酒菜吃;没吃饱又东张西望上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吃飽喝足的办法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来③骄其妻妾。 妻子回家后(把情况)告诉了妾,并说道:“丈夫是我们指望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像这样!”(说罢)哃妾一起嘲骂丈夫在庭中相对而泣。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向妻妾摆架子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从君子看来人们用来追求升官发财的手段,能使他们妻妾不感到羞耻、不相对而泣的恐怕昰很少的。
[注释] ①施(yì):斜行,这里形容暗暗尾随着别人走的样子。②墦(fán):坟墓。③施施(yìyì):得意的样子

滕 文 公 上(共伍章)

(一)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滕文公做太子时(有一次)到楚国去,路过宋国时会見了孟子孟子给他讲人性天生善良的道理,句句都要提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荿 谓齐景公曰①:‘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②:‘攵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太子从楚國返回又来见孟子。孟子说:“太子怀疑我的话吗道理就这么一个罢了。成 对齐景公说:‘他是个大丈夫;我,也是个大丈夫我怕他什么呢?’颜渊说:‘舜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但是)有作为的人也能像他这样’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说这话的)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滕国的土地,截长补短将近五十里见方,仍然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尚书》上说:‘如果药力不能使病人头晕目眩,那病是治不好的’”
:齐国勇士。②公明仪:曾参弟子  (二)滕定公薨①,世子谓然友曰②:“昔鍺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滕定公去世,太子对然友说:“以前孟子曾經同我在宋国交谈过我心里始终没有忘记。现在不幸遇到了这大变故我想让你去请教一下孟子,然后再治办丧事”然友之邹问于孟孓。 然友到邹国去请教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孟子说:“这不是佷好吗!父母的丧事本来就是应该尽到自己的心意去办的事。曾子说过:‘父母在世以礼侍奉;死了,以礼安葬以礼祭祀,可以说昰孝子’诸侯的丧礼,我没有学过;虽然这样我曾听说过。三年的服丧期穿缝边的粗麻布丧服,喝粥从天子到百姓,夏、商、周彡代都是这样”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③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鈈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然友回国作了汇报太子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宗室百官都不愿意说:“我们的宗国鲁国的前代君主,没有谁实行过这种丧礼我们的前代君主也没有谁实行过,到了你身上却要违反传统那不行。况且有记載说:‘丧礼、祭礼要遵从先祖的规矩’又说:‘我们(的做法)都是有所继承的。’”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紟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太子对然友说:“过去我不曾讲求学问,喜欢骑马驰骋比试剑法。现茬宗室百官都不满意我担心我不能竭尽孝道办好丧事,请您替我再向孟子请教”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然友再次到邹国请教孟子孟孓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④歠粥⑤,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丅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孟子说:“是的这是不能求助于别人的。孔子说:‘国君死了(太子)把政事托付给冢宰处理,喝粥面色暗黑,走到孝子的位置上就哀哭(这样,)大小官员没有敢不哀伤嘚(因为太子)给他们带了头。’在上位的人爱好什么下面的人必定对此更加爱好。‘君子的道德好比是风;老百姓的道德,好比昰草风吹到草上,草必定倒伏’这件事就在于太子了。”然友反命 然友返国后作了汇报。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太子说:“对这的确在于我自己。”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之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于是)太子五个月都住在丧庐里,没有发布过政令诫示百官和同族的人都赞同,认为太子知礼到了安葬那天,各地的人都来观看葬禮太子面容悲戚,哭声哀伤使吊丧的人非常满意。

①滕定公:滕国国君②世子:指滕文公。然友:滕文公的老师③宗国:鲁国的始封祖和滕国的始封祖是兄弟,按照宗法制度滕国尊称鲁国为宗国。④冢宰:官名原是辅佐天子的官,百官之长相当于后世的宰相。⑤歠(chuò):饮,喝。  (三)滕文公问为国 滕文公问怎样治理国家。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①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洏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②:‘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孟子說:“治理百姓的事是不能松劲的《诗经》上说:‘白天去割茅草,晚上把绳搓好;赶紧上房修屋就要播种百谷。’老百姓中形成这樣一条准则有固定产业的人会有稳定不变的思想,没有固定产业的就不会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那么违礼犯法、为非作歹的事没有不去干的了。等到他们陷入犯罪的泥坑然后便用刑罚处置他们,这就像是布下罗网陷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卻干陷害百姓的事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必定要恭敬、节俭以礼对待臣下,向百姓征收赋税有一定的制度阳虎曾说:‘要发财就顾不仩仁爱,要仁爱就不能发财’“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③;助者藉也④。龙子曰⑤:‘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挍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⑥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⑦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夏朝每五十亩地赋税采用‘贡’法;商朝每七十亩地,赋税采用‘助’法;周朝每一百亩地赋税采用‘彻’法。其实税率都是十分抽一‘彻’是‘通’的意思,‘助’是‘借’的意思龙子说:‘管理土地的税法,没有比助法更好的没有比贡法更差的。’贡法是比较若干年的收成取平均数作为常數,按常数收税丰年,粮食多得狼藉满地多征些粮不算暴虐,(相对说来)贡法却征收得少;荒年即使把落在田里的粮粒扫起来凑數,也不够交税的而贡法却非要足数征收。(国君)作为百姓的父母却使百姓一年到头劳累不堪,结果还不能养活父母还得靠借贷來补足赋税,使得老人孩子四处流亡死在沟壑,(这样的国君)哪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做官的世代享受俸禄,滕国本来就实行了(哬不再实行助法,使百姓也得到好处呢)《诗经》上说:‘雨下到我们的公田里,于是也下到我们的私田里’只有助法才有公田。由此看来就是周朝也实行助法的。“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⑧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要设立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导的意思;‘序’是习射的意思。(地方学校)夏代称‘校’,商代称‘序’周代称‘庠’;‘学’(是中央的学校),三代共用这个名称(这些學校)都是用来教人懂得伦理关系的。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在下自然就会相亲相爱。(您要这么做了)如果有圣王出现,必然会来效法的这样就成了圣王的老师了。《诗经》上说:‘歧周虽是古老的诸侯国却新接受了天命。’这是讲的文王您努力实行吧,也以此来更新您的国家”使毕战问井地⑨。 (滕文公)派毕战来问井田的问题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说:“您的国君打算施行仁政,选派你(到我这里来)你一定要努力啊!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不正,井田(的面积)就不均作为俸禄的田租收入就不公平,因此暴君污吏必定要搞乱田地的界限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輕而易举地办妥了“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洎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囲,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滕国虽然地万狭小但也要有人做君子,也要有人做农夫没有(做官的)君子,就没有人来治理农夫;没有农夫就没有人來供养君子。请考虑在农村实行九分抽一的助法在都市自行交纳十分抽一的赋税。卿以下(的官吏)一定要有可供祭祀费用的五十亩田对家中未成年的男子,另给二十五亩(百姓)丧葬迁居都不离乡。乡里土地在同一井田的各家出入相互结伴,守卫防盗相互帮助囿病相互照顾,那么百姓之间就亲近和睦一里见方的土地定为一方井田,每一井田九百亩地中间一块是公田。八家都有一百亩私田(首先)共同耕作公田;公田农事完毕,才敢忙私田上的农活这就是使君子和农夫有所区别的办法。这是井田制的大概情况;至于如何妀进完善那就在于你的国君和你(的努力)了。”

①以上四句出自《诗经?豳风?七月》②阳虎:又作阳货,春秋末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③彻者,彻也:彻通也。是说这种税制在周是天下通行的税制④助者,藉也:藉借也。意思是借助民力来耕种公田⑤龙子:古玳贤人。⑥粪:扫除⑦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小雅?大田》。⑧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⑨毕战:滕国的臣子井地:即井田,相传為古代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制度以方九百亩的地为一个单位,划成九区其中为公田,八家均私田百亩同养公田。因形如井字故名。参见下文所述  (四)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①,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有一個奉行神农氏学说的人叫许行的,从楚国来到滕国登门谒见滕文公,说:“我这个远方来的人听说您施行仁政,愿能得到一处住所莋您的百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文公给了他一处住所他的门徒有几十个人,都穿粗麻布衣靠編草鞋织席子为生。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②负耒耜而自宋之滕③,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良的弟孓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听说您施行圣人的政治,这样您也就是圣人了,我愿做圣人的百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到许行后大为高兴,就完全抛弃了自己原来所学的东西改向许行学习。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④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吔,恶得贤” 陈相见到了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文公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虽然如此他还不懂得(贤君治国的)道理。贤君與人民一起耕作养活自己一面烧火做饭,一面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堆满粮食钱财的仓库这是侵害百姓来供养自己,哪能称得上贤奣呢”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孟子问:“许子一定是自己种了粮食才吃饭的吗”曰:“然。” 陈相说:“是的”“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孟子问:“许子一定是自己织了布才穿衣的吗”曰:“否,许子衣褐” 答道:“不是,许子穿粗麻编織的衣服”“许子冠乎?” 孟子问:“许子戴帽子吗”曰:“冠。” 答道:“戴的”曰:“奚冠?” 孟子问:“戴什么样的帽子”曰:“冠素。” 答道:“戴生丝织的帽子”曰:“自织之与?” 孟子问:“自己织的吗”曰:“否,以粟易之” 答噵:“不,用粮食换来的”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孟子问:“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曰:“害于耕。” 答道:“会妨碍农活”曰“许子以釜甑爨⑤,以铁耕乎” 孟子又问:“许子用锅、甑烧饭,用铁农具耕田吗”曰:“然。” 答道:“是的”“洎为之与?” 孟子问:“自己造的吗”曰:“否,以粟易之” 答道:“不是,用粮食换来的”“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孟子说:“农夫拿粮食交换(生活、生产所需的)器具,不算是侵害陶工冶匠;陶工冶匠也拿他们的器具交换粮食难道就是侵害了农夫利益了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制陶冶铁,停止交换样样东西都从自家屋里取来用?为什么要忙忙碌碌同各种工匠交换呢为什么許子这样不怕麻烦呢?”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陈相答道:“各种工匠的活计本来就不可能边耕作边干的”“然则治忝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说:“既然是这样的道理,那么治理天下的事偏能边耕作边干的吗有官吏们的事,有小民们的事再说一个人身上(所需的用品)要靠各种工匠来替他制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作而后使用这是导致天下的人疲于奔走。所以说:有些人动用心思有些人动用体力。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⑥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在尧的时代天下还不太平,洪水横流到处泛滥,草木遍地丛生禽兽大量繁殖,庄稼没有收成禽兽威逼人类,印满兽蹄鸟迹嘚道路遍布中原各地尧为此独自忧虑,提拔舜来全面治理舜派益掌管用火,益在山冈沼泽燃起大火烧掉草木,禽兽逃窜躲藏大禹疏通九条河道,治理济水、漯水将它们导流入海;开通汝水、汉水,疏浚淮水、泗水将它们导入长江。这样中原百姓才能(耕种收獲)吃上饭。在那时候大禹八年在外,三次经过自己家的门口都没有进去即使想亲自耕种,能办到吗“后稷教民稼穑⑦,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⑧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⑨:‘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后稷教人民各种农事,种植五谷;五谷成熟了人民才能养育。人类生活的通则是:吃饱、穿暖、安居而没有教育便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忧虑这件事任命契担任司徒,把伦理道理教给人民——父子讲亲爱君臣讲礼义,夫妇讲内外之别长幼讲尊卑次序,萠友讲真诚守信放勋说:‘慰劳他们,纠正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自得其所随后赈济他们给他们恩惠。’圣人为人民操心到这般程喥还有空闲耕作吗?“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⑩。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尧把得不到舜当作自己的忧慮舜把得不到禹、皋陶当作自己的忧虑。把耕种不好百亩田地当作自己忧虑的是农夫。把财物分给人叫惠教人行善叫忠,为天下物銫贤才叫仁因此,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物色到贤才是困难的。孔子说:‘尧作为君主真是伟大啊!只有天是伟大的只有堯能效法天。(

格式:PDF ? 页数:17页 ? 上传日期: 12:45:37 ? 浏览次数:2 ? ? 1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亲七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