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借 古之君人 费劲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招标网的故事,表现了怎样的

《杂说》中考试题汇编及答案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杂说》中考试题汇编及答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
《杂说》中考试题及答案三春中学:赵修玉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⑴ 骈死(A、pián B、bìn)
⑵ 邮无恤(A、xù B、xuě) ⑶ 伯乐(A、bó B、bǎi)
⑷ 粟一石(A、shí B、dàn) ⑸ 才美不外见(A、xiàn B、jiàn)
⑹ 其真无马邪(A、xié B、yé) ⑺ 相马(A、xiān B、xiàn)
⑻ 马厩(A、jiù B、jì)
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
⑵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⑶ 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⑷ 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⑸ 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
3、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⑴ 不以千里称也(A、称赞 B、称呼 C、物名)
⑵ 故虽有名马(A、虽然 B、即使 C、如果)
⑶ 一食或尽粟一石(A、有时 B、或者 C、可能)
⑷ 其真不知马也(A、知道 B、识别 C、懂得)
4、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⑴ 食:食民者不知其千里而食也
⑵ 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⑶ 其:其直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⑷ 能:虽有千里之能
晏求其能千里也
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⑴ 才美不外见________
⑵ 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 ________
⑶ 其真无马邪________二、阅读并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各句中的“食”读音和意义都相同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①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 食不饱,力不足。
④ 食之不能尽其材。
⑴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的写法是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伯乐”是比喻__________;“千里马”是比喻________________;“食马者”是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千里马的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论证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7、“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不以善小而不为
8、各用一句话概括各段段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本文写作意图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识别和选拔人才的困难及其严重危害。
B、本文就有马无马问题反复进行论述,说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讽喻当时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C、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众多的才智之士不得重用的真正原因,在于没有遇到像伯乐那样知人善任的人。
D、本文就有马无马问题反复进行论述,说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呼吁社会能有更多的像伯乐那样的人,使天下人才各得其用。【答案】一、1、⑴ A ⑵ A ⑶ A ⑷ B ⑸ A ⑹ B ⑺ A ⑻ A
2、⑴ 两马并驾 ⑵ 犹,尚且 等同, 一样 ⑶ 拿,握 面对 ⑷ 通“饲”,喂 竭尽 ⑸ 正确的方法
3、⑴ B ⑵ B ⑶ A ⑷ C
4、⑴ 通“饲”,喂 吃 ⑵ 用鞭子打 马鞭 ⑶ 难道,表反问 大概,表推测⑷ 能力 能够
5、⑴ “见”通“现”,表现,表露
⑵ “食”通“饲”,喂 材通“才”,才能
⑶ “邪”通“耶”,肄问词,相当于“吗”二、1、① ③ ② ④
2、⑴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⑵ 喂马的人不能按照它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⑶ 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
3、托物寓意
能识别人才的人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
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段:总结全文,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
9、B全国各省市《马说》中考试题全解析 资阳市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 文(三)(11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注解:①安事:要……何用??? ②捐:弃?? ③ 之:指死马?? ④期年:满一年??? ⑤诚:真心? ⑥致士:纳贤士? ⑦见事:被侍奉)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1)策之不以其道(??????????????????????????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买其首五百金(?????????????????????????? )(4)鸣之不能通其意(???????????????????????????? )2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2分)??????????????????????????????????????????? ??????????????????????????????????????????2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 ,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 ????????????????????????????????????????(3分)2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三)(11分)21.⑴用鞭子打? ⑵买? ⑶它(的) ⑷助词,没有实在意义。(2分,每小题0.5分)2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2分)2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3分,正确一处1分,言之有理即可。)24.⑴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⑵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4分,除去“呜呼”,其余4个分句每句1分,对“其、也、所、者、安、事、?? 捐”等词语理解或句式不落实的酌情扣分。)2010年朝阳市初中升学考试语? 文? 试? 卷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7―10题。(15分)[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_(3)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___8.翻译选文中划“__________”的句子。(3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4分)(1)见,通“现”,表现。? (2)临,面对。? (3)子,你。? (4)顾,回头看。8.(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2分,直译、意译均可。)????? (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1分)9.(3分)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意思接近即可)?10.(5分)联系“伯乐”、“马”(2分),“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3分)2010年芜湖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三)(15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o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1)策之不以其道(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比行百里始奋迅(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2)然非精洁则不受19.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 ”“?????????????? ”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3分)20.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反面??? 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正反对比???? 阐述,他们都希望? 优秀人才能得到识别和重用?????????????????????????????????? 。(4分)?? 1. 大庆市(09黑龙江省)  【古文阅读】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鞍甲而不息不汉,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纯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9.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执策而临之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人不知而不愠(《》)  C.初不甚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帝称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10.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 策之不以其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C. 驽纯之材也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D. 此其寡取易盈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1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  ⑵比行百里始奋迅。  译文:  1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13.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3分)  答:  9.D 第一个“善”是“好”的意思,第二个“善”是“擅长”的意思。  10.B “以”都是“按照”的意思。A项,在/项。C项,的/助词。D项,它/表反问语气。  11.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⑵等跑到百里之后才奋力奔跑。  12.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13.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2. 阅读《马说》,完成11―13题。(7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 学而时习之 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 委而去之  12.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2分)  A.不以千里称也 称: 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饲”,喂。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子。  1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3分)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答案:BDD《马说》中考试题一2006年温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三、 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19―26题。(一)(12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策之不以其道??????????? ??(4)执策而临之???????????????????20、文中第(1)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句子是???????? ,????????????21、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2分)22、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4分)(二)(10分)饮酣,乃渭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①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②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①师旷:盲人乐师。??? ②衽:长袍。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公被衽而避???? ???(2)故撞之?????? ??(3)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24、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两处)。(2分)晋 平 公 与 群 臣 饮。2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26、阅读全文,选择其中你欣赏的 一个人物,加以点评。(3分)19、(1)有时(2)通“饲”,喂 (3)用鞭子打? (4)面对20、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1、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22、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23、(1)通“披”,穿? (2)所以? (3)这24、晋 平 公 /与 群 臣 /饮。25、放了他,把它(这件事)作为我的警戒。26、师旷:勇敢正直,机智镇定,敢于冒死进谏晋平公:心胸开阔,勇于纳谏,知错就改。阅读下面两篇文,完成19-25题。   (一)(11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策之不以其道(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⑷执策而临之(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二)(9分)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2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⑴从师读(      )  ⑵以袜实米(      )⑶负以致师(    )2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25.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19.⑴通“饲”,喂养(喂)  ⑵鞭打(驾驭)  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 ⑷面对20.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二)(9分)23.⑴跟从(跟) ⑵装满(装)  ⑶背(背着)24.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或“你的想法本来是好的,但这能作为学生拜师的礼物吗?”)25.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2008年山东省烟台市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本文作者是??? ,??? 代文学家。(2分)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一食或尽粟一石???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食之不能尽其材???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策之不以其道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0.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案:7.韩愈? 唐? (2分)??? 8.B? (3分)?? 9.(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分)? (2)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2分)?? 10.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3分)(广东汕头卷)2007年马说? 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译文:10.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分)11.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9? 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l0 伯乐更重要。(1分)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2分)11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2006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1或尽粟一石。食2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3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4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j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1.对上文第二段的4个“食”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1和2读音相同,意义不同。B.1和4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C.2和 3读音相同,含义也相同。D.3和4读音相同,含义不同。2.《马说》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只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第三段,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3.〈〈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的。有人指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问句(?)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答案:1.C2. 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3.同意用句号,问而后答,一锤定音。也可同意用问号,即把最后两句理解为:到底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呢?发人深思,余味无穷。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或:??????????? 食:??????????? 等: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3分)安求其能千里也?19.根据选文,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3分)17.有时(或许)? 喂养(或通“饲”)? 等同(或“一样”)18.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19.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1虽???????????????????????????????????? 2策2.??????????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3.“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不以善小而不为4.对“一食或尽粟一石”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次吃的粮食或许要将近一石????????????? B.吃一顿或者要吃光一石还多的粮食??????? C.一次吃掉的粮食有的要吃完一石????????????? D.一顿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5.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作“?????????? ”,而以伯乐喻指??????????????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答案:1.即使;驱使、驱赶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D? 4.D? 食马者??? 千里马??? 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 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2.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与“食之不能尽其材”中“食”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食不饱,力不足D.一箪食,一豆羹13.文言文阅读重在积累。请依据下面卡片中的提示,将“文阅读积累卡片”填写完整。文阅读积累卡片编号:??? 068字词意思例句译句骈死并列而死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安???道???答案:12.B? 13.文阅读积累卡片编号:??? 068字词意思例句译句骈死并列而死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安怎么,哪里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道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马  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祗(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埋没)        B. 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C.执策而临之(面对)              D.策之不以其道(鞭子)8.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以 策之不以其道 (2)之 虽有千里之能属予作文以记之                 渔人甚异之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相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不同。C.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食马者M不知其能千里M而食也     B.山河M破碎M风飘絮,身世M浮沉/雨打萍C.必先苦M其心志,劳其M筋骨       D.大漠M孤烟M直,长河M落日M圆。10.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 C.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1.?????????? D 8.A 9.C 10.A1.?????????? 把第Ⅰ卷第二题文阅读材料中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1.(1)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达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昵?(3分,译对"等""安"各得1分,语意通顺给1分)(2)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3分,译对"食""通"各给1分,语意通顺1分)马 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马:(2)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1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1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10.(1)名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若解释为有名的马,不给分)(2)相:鉴别11、《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12.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13.参考(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参考(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马  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祗(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埋没)        B. 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C.执策而临之(面对)              D.策之不以其道(鞭子)8.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以 策之不以其道 (2)之 虽有千里之能属予作文以记之                 渔人甚异之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相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不同。C.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食马者M不知其能千里M而食也     B.山河M破碎M风飘絮,身世M浮沉/雨打萍C.必先苦M其心志,劳其M筋骨       D.大漠M孤烟M直,长河M落日M圆。10.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 C.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文章录入:yuwen&&&&责任编辑:oldq&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千里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