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玉器金文分期的早期主要包括哪些帝王

西周金文所见夷厉二王在位年数及相关问题
作者:彭裕商
  三 夷王在位年数
  (一)金文所见夷王在位年数
  夷王年数文献记载既相当简略,故对该问题的考察主要依赖金文材料。前已述及,学者据以考定夷王年数的铜器有以下一些:赵光贤、谢元震:此鼎(十七年)。马承源:大簋(十二年)、郑季(叔专父)(元年)。刘启益:番生壶(二十六年)、叔专父(元年)。陈梦家:伊簋(二十七年)。丁X、董作宾:伊簋(二十九年)。叶慈:从鼎(三十二年)。周法高:伯见父(三十三年)。何幼琦:叔专父(元年)、克壶(十六年)。白川静:善夫山鼎(三十七年)。
  本文先考察上述铜器的年代,以确定这些铜器是否应属夷世。
  此鼎出岐山董家村,记年为十七年。铭中提到史,此人与南仲同时(无惠鼎),为宣王时人。该器半球形腹,器形同吴虎鼎,后者提到“申剌(厉)王命”,为宣王时器。二器又均记册命时“王在周康宫夷宫”,《国语?周语上》也记载宣王“命鲁孝公于夷宫”,则王在夷宫册命,为宣王时特征之一,故此鼎时属宣王。
  大簋仅存器盖,盖沿饰双层横鳞纹,器形纹饰同叔向父禹簋和元年、三年师兑簋。叔向父禹簋为厉王时器,两件师兑簋属宣王初年,故大簋应大致属厉世。
  郑季(叔专父)器形同从、郑义伯等,后者年代都不早于宣王。其铭文字体也较晚,类同师兑簋、驹父盖等宣世器,“初吉丁亥”为铸器之吉日,也主要见于宣王及其后,故其年代应不出厉宣二世,考虑到其记年为元年,似断为宣王元年较为合理。
  番NFDAF生壶横截面为圆形,以波曲纹为主要纹饰,器形纹饰极近三年壶和几父壶,字体风格也近无簋,后几器都时属厉王,有学者认为该壶年代属厉世陈公柔:《记几父壶、柞钟及其同出的铜器》,《考古》1962年第2期;盛冬铃:《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文史》第17辑,中华书局,1983年。,我们赞同这样的看法。
  伊簋上文已论到应属宣王时。
  从鼎为半球形腹,饰长圆鳞片相间的横鳞纹,器形纹饰均类同毛公鼎、善夫旅伯鼎(《陕青》一,187)等宣世器,器形也近同宣王时的此鼎、吴虎鼎等,而与厉王时的多友鼎、大鼎、南宫柳鼎等有很明显的区别,应为宣王时物。同人所作还有一,器形是类器中最晚的,口沿下饰一周西周晚期常见的横鳞纹,记年为二十五年,与鼎仅数年之差,应属同一王世。铭中还提到宣王时的善夫克,此人所作有钟、鼎、壶等器,详下文。
  伯见父有以下几点可供推测其年代。
   1以器形纹饰而论,该器类同生、弭叔、郑井叔康,这几器都属厉王。其中生与无簋铭文内容有密切联系,所记为厉王十二、三年征南夷之事。该器与生通体均饰全瓦纹,这种通体饰全瓦纹的作风还见于一种敛口环耳簋,这种簋数量不多,其中可考见年代者,即簋属夷世,师虎簋为厉王元年,乖伯簋为厉王九年,无簋为厉王十三年,询簋为厉王十七年彭裕商:《也论新出虎簋盖的年代》,《文物》1999年第6期;《西周铜簋年代研究》第21页(Ec甲II式),《考古学报》2001年第1期。。根据这些材料,我们认为,通体饰瓦纹的作风,大致流行于夷厉之际。伯见父记年为三十三年,如定在厉世,则与上举诸器年代相隔较远,如定在夷世,则三十三年应为夷王晚年,正好在上述诸器所包括的年代范围内。
   2从铭文字体来看,该器略带西周中期风格,非常接近即簋、是要簋等夷王时器,而与一些厉宣之际的器物,如梁其器、康鼎等有较明显的区别。
   3与该器同出有两件簋,器形、纹饰均同谏簋,谏簋与有联系,年代属夷王彭裕商:《也论新出虎簋盖的年代》。。也就是说,与该器同出的其它器物,年代也大致属夷世,推测这一处窖藏可能是夷王晚年的遗迹。
   总之,如只就器形纹饰而论,该器可定在厉世,也可定在夷世,但考虑到其纪年为33年,并参照其它方面的因素,定在夷世更为合理。
  克壶(又名伯克壶)腹部饰绞龙纹,同于宣王时的颂壶,所记历日与克钟相合,后者有“周康剌(厉)宫”,年代属宣王唐兰:《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考古学报》1962年第1期;李学勤:《吴虎鼎考释》,《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3期。,故克壶也是宣世器。
   善夫山鼎器形晚,已较宣王初年的毛公鼎等有比较明显的区别,而与上村岭虢墓M等铜鼎类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图版14、4,科学出版社,1959年。,上村岭M1602有学者指出应为西周晚期宣幽时遗迹李丰:《虢国墓地铜器群的分期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88年第11期。;该器所饰长圆鳞片相间的横鳞纹,流行于宣幽时期,下延春秋彭裕商:《西周青铜器窃曲纹研究》(待刊)。。故以器形纹饰而论,该器应为宣幽之物。其铭文有“受册佩以出,反入堇章”的礼仪,同于宣王时的颂鼎,记年又为三十七年,故非宣王莫属。
  综上所论,从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角度来考察,上举各家所据铜器,只有伯见父应属夷王,该器纪年为三十三年,则夷王在位至少应有33年。
  除伯见父而外,能提供夷王在位年数依据的还有虎簋盖和裘卫簋。
  裘卫簋纪年为二十七年,虎簋盖纪年为三十年,我曾专门对二器的年代作过讨论,指出其年代均当属夷王彭裕商:《也论新出虎簋盖的年代》;《董家村裘卫四器年代新探》。两文均载《古文字研究》第22辑,中华书局,2000年。,二器历日也相合。卫簋的年代,有不少学者认为当属穆王,本文于此要补充的是,笔者后来通过对西周青铜器纹饰的研究,发现该器所饰窃曲纹,介于BaIV式与BaV式之间,其出现应在孝夷时南季鼎的纹饰之后彭裕商:《西周青铜器窃曲纹研究》(待刊)。,穆王时期是不可能出现这种纹饰的。
  (二)相关的文献记载
  其实,夷王在位年数较长,除金文材料而外,其它传世文献也透露出一些信息。考诸载籍,西周中晚期各王,较多见于记载的有穆王、夷王、厉王、宣王,其中穆、宣二王在位长久史有明文,厉王见于记载主要是流彘之事,此为西周政治上的大事。而有关夷王事迹的记载却比厉王多了许多。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至于夷王,王愆于厥身,诸侯莫不并走其望以祈王身。
  古本《竹书纪年》:夷王二年,蜀人、吕人来献琼玉,宾于河,用介NFEA1。……三年,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夷王猎于杜林,得一犀牛。……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砺。
  《史记?卫世家》: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
  《史记?楚世家》:当周夷王之时,王室衰微,诸侯或不朝,相伐。
  《史记?齐世家》: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
  《礼记?郊特牲》: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以下。
  《帝王世纪》:夷王即位,诸侯来朝,王降与抗礼,诸侯德之。
  相比之下,恭、懿、孝、幽诸王记载较少,而这些王也正是西周中晚期在位年数不长者。由此推论,夷王在位时间应是相对较长的。
  又有学者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推断夷王在位年数不长。据该篇所述,非子为周孝王主马于NFEA2渭之间,孝王封之于秦。其子秦侯在位10年,生公伯,公伯在位3年,生秦仲,秦仲在位23年,为戎所杀,此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列于周宣王六年。自秦侯元年至宣王六年秦仲死于戎,共36年,再往上非子即与孝王有一段时间共存。这样看来,给人的印象是夷王在位年数一定不会很长。但仔细想来,这里实际上还有两个重要问题并未弄清楚,即非子的在位年数和厉王何时奔彘的问题。非子在位年数史书无载,但以其后秦侯、公伯在位短促来看,非子应在位长久。清梁玉绳《史记志疑》作了一简单的推算:“秦仲立于厉王三十五年,公伯立于三十二年,秦侯立于二十二年,是非子至厉王二十一年方卒,盖在位三十余年也。”看得出来,他推算非子在位“三十余年”,是以《竹书纪年》夷王在位仅七八年,《史记?周本纪》厉王于三十七年奔彘而立说的。其实由秦侯、公伯均在位短促推之,非子完全有可能在位四五十年甚至更久,如周穆王55年,宣王46年,鲁魏公50年等。所以,假如非子在位有50来年,其受封在孝王晚末,则自夷王初年至宣王六年当有80年以上。并且,如下文所论,厉王三十七年奔彘也有很多疑点,这样,夷王的在位时间就完全有可能较为长久。也就是说,由《秦本纪》的记载,推不出夷王在位年数不长的结论。
  此外,以情理推之,孝王能在其兄子懿王之后即位,很大的可能是懿王去世较早,其子夷王尚年幼。而孝王作为穆王子,穆王又在位长久,则孝王即位时必年事已高,其在位时间应不长。陈梦家先生根据典籍记载透露的信息,也认为“懿孝二王年数似不甚长”陈梦家:《西周年代考》,朱凤瀚、张荣明编《西周诸王年代研究》,第81页。,所以夷世较长完全是合乎情理的。
  四 厉王在位年数
  (一)典籍所见厉王年数
  夷王年数的问题又关涉到厉王的年数。如照《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厉王三十七年奔彘,奔彘后又14年,共在位51年,则夷王在位33年以上的可能性就较小了。但前已提及,典籍中厉王年数有多种说法,不过与夷王不同的是,《史记》中有较多与厉王在位年数有关的记载,可据以进行分析。
  《史记?周本纪》记载,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相与叛,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史公此段记载本诸《国语?周语》,但《国语》未记年,史公何据以系年,后人疑之。梁玉绳《史记志疑》云:“案厉王在位之年,汉初已无考,故史公作表断自共和。而据本纪所书,是三十七年流彘,五十一年崩,后儒皆从之。其实此纪载芮良夫谏用荣夷公与召公谏王监谤二事,俱《国语》文,《国语》无年,但云监谤之后三年王流于彘而已。史公以良夫之谏系于三十年,以召公之谏系于三十四年,未知何据。”其实,如学者所知,就是在《史记》一书中,也有与《本纪》的记载相矛盾者:
  《卫世家》云: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顷侯立十二年卒,子NFDE4侯立。NFDE4侯十三年,周厉王出NFEA5于彘,共和行政焉。
  《齐世家》云: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攻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九年,献公卒,子武公寿立。武公九年,周厉王出奔,居彘。
  由《卫世家》来看,自夷王命卫为侯到厉王奔彘,其间不得超过24年。《齐世家》记载胡公当夷王时,自胡公被杀至厉王出奔,共18年。这里的关键是胡公自徙都薄姑至被杀共多少年,如以厉王奔彘在三十七年,则胡公被杀应在徙都薄姑20年以后。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较小,从《齐世家》的行文来看,胡公被杀应在其徙都薄姑后不久,似仍在周夷王之时。并且,以常理推之,献公也等不了二十多年,其袭杀胡公必要趁其在位时间不长,君位尚不稳固之时。如晋文侯袭杀殇叔即在其即位四五年内,叔带谋伐襄王也在其即位三年时。由此看来,自胡公被杀至厉王出奔,其间年数也不长。总之,据《卫世家》和《齐世家》的记载,厉王奔彘必不能在三十七年。
  或有学者认为本纪专记周王室事,应比世家可靠,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如有两个世家都与本纪所载相冲突,则本纪所载也就不可深信了。事实上,已有学者认为,司马迁《十二诸侯年表》始于共和,已说明他对厉王年数是不自信的陈梦家:《西周年代考》;叶慈:《周代年表》;夏含夷:《此鼎铭文与西周晚期年代考》,均引自朱凤瀚等编《西周诸王年代研究》。。
  在《史记》之外,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厉王十二年奔彘,二十六年“王陟于彘”,虽其年数不一定可靠,却与上举《世家》的记载相合。
  此外,还有学者从另外的角度对《周本纪》所载厉王奔彘之年提出了疑问,如夏含夷先生认为:“父子相袭,按照常理,父在位长,子在位就短;子在位长,父在位则短。我们知道宣王在位有四十六年之久,如果厉王在奔彘以前在位三十七年,再加上在彘的十四年,共为五十一年,则其父子两代在位的年数共为九十六年,超过了中国三千年历史上所有帝王父子相继在位的年数。事实上,就连与这个数字接近的也只有清乾隆与嘉庆,在位共为八十五年;或乾隆与其父雍正,在位共为七十三年(周平王和桓王在位共有七十四年,然而桓王为平王之孙,与父子相袭不同)。不但如此,有清一代的袭制是由父传小子,与父传长子的周制全然不同。如果说厉宣父子的集年比历史上最长的乾嘉两代还要长十一年,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夏含夷:《此鼎铭文与西周晚期年代考》,《大陆杂志》第80卷第6期。我们认为他的疑问是有道理的。据史籍所载,宣王为厉王太子,且有弟郑桓公,可知宣王应为厉王子中之年长者。据《史记》所载,厉王奔彘时宣王尚年幼 《十二诸侯年表》于共和元年云:“厉王子居召公宫,是为宣王。王少,大臣共和行政。”《周本纪》记载,厉王死于彘时,“太子静长于召公家”。。如厉王奔彘时已在位37年,则其太子应已成人。再者,如厉王在位共51年,则其卒年至少应有六十多岁。由此推之,宣王即位时最保守的估计也应在35岁以上,再加宣王在位46年,则宣王当活到八九十岁,这在古时非常难得,而史籍又无宣王长寿之记载,这也说明厉王在位51年是有问题的。
  (二)相关的金文材料
  由上举典籍记载的情况来看,厉王奔彘前后共在位51年确有许多疑点,下面再来看看金文材料所反映的情况。
  相关的金文材料中,最为重要的是一些西周晚期的高纪年铜器,这些铜器可以直接证明厉王的在位年数,是说明问题的关键。上文述及学者据以考定厉王年数的这类铜器有如下一些:
  丁X:伯克壶(二十六年)。马承源:盘(二十八年)。马承源、刘启益、白川静、董作宾:从鼎(三十一年)。赵光贤、刘启益:伯见父(三十三年)。赵光贤:善夫山鼎(三十七年)。
  伯见父属夷王,伯克壶、从鼎、善夫山鼎属宣王,均已见上文。盘双耳横截面为方形,紧靠盘身,有短柱与盘身相连,是西周铜盘中器形最晚的,相同形制的盘,兮甲盘、NFEA7皇父盘、伯百父盘,属宣王时;鲁伯厚父盘、伯驷父盘,为宣幽时物。可知这种盘流行于宣幽前后。该器饰长圆鳞片相间的横鳞纹,这种纹饰也主要流行于宣幽时期。铭中“史受王令书,王呼史NFDB8册锡……”的格式同于宣王时的颂鼎、NFEA8鼎,赐物也与NFEA8鼎基本相同。传世有师簋,郭沫若先生谓与本器作者为一人,后者器形纹饰与颂簋很接近,也应是宣王时物。这些都说明,盘应属宣世。
  由上所论,学者所据推定厉王年数的铜器,在我们看来,都不应属厉王。此外,其它25年以上的西周晚期高纪年铜器,还有以下一些:1从(二十五年);2番生壶(二十六年);3伊簋(二十七年);4伯太祝追鼎(三十二年);5晋侯苏钟(三十三年)。
  上举各器,番生壶属厉王,从、伊簋属宣王,也均已见上文。
  伯太祝追鼎器腹较浅,腹深不足半圆,器形近同善夫山鼎,所饰BaIV式窃曲纹流行于西周晚期,下限到春秋彭裕商:《西周青铜器窃曲纹研究》(待刊)。。善夫山鼎纪年三十七年,该器纪年三十二年,应同属宣王时。
  晋侯苏钟的年代,笔者专有一小文论及彭裕商:《晋侯苏钟年代浅议》,《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待刊)。,认为其铭文所记乃宣王三十三年之事。
  上所论各器,可以推定应属厉王的,年数最高的是二十六年的番生壶。除此之外,没有可以确定应属厉世的。但该器只记年,未提及周王,有可能作于厉王奔彘以后。由铭文可以确知作于厉王奔彘前的厉世器中,目前所见,以十七年询簋记年最高除询簋外,休盘记年为二十年,后者记载右者为益公,与询簋同,有可能是厉世器,但其器形稍早,不能完全排除属夷世的可能。而询簋由于有师询簋联系,属厉世是比较可靠的。,故推测厉王奔彘应在十七年到二十六年之间,这与《世家》的记载相合。
  厉王奔彘前在位年数不长还有一个旁证。厉王自作器,目前所见有两件钟、簋、王作姜氏簋等,可知厉王还是乐于作器的。其中一件钟作于五年,簋作于十二年,如厉王在位加上共和长达51年,则其自作器中,不应没有高纪年铜器发现。
  另外,以古时制度而言,厉王即使出奔,纪年也应沿用,这有文献上的直接证据。春秋时鲁昭公自二十五年出奔在外,三十二年死于乾侯,而鲁国纪年仍以昭公。至昭公殁后定公立,始以定公纪年,这与厉王出奔的情况完全一样。今本《纪年》记厉王年数也是包括共和时期的。所以共和时期不能有单独的纪年,一定是包括在厉王的年数内。关于此点,学者也有相同看法唐兰:《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考古学报》1962年第1期;李仲操:《西周年代》,朱凤瀚等编《西周诸王年代研究》第306页。。事实上,以金文材料而论,数千件器铭中,至今也未发现一件以共和纪年。
  既然厉王在位年数不是很长,则夷王在位33年以上就是完全可能的了。
  以上本文以金文材料为依据,并结合相关的典籍记载,进行综合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
  据伯见父,并参以裘卫簋和虎簋盖,夷王在位至少应有33年。
  厉王年数,包括共和时期在内,不能有51年之久。据询簋和番生壶,奔彘应在十七年至二十六年之间,加上共和时期,总年数应在31年到40年之间。
  补记:本文完稿后,收到“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办公室”寄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年阶段成果报告》,书中列出推定西周王年的七个支点。
  西周晚期:吴虎鼎与宣王十八年,晋侯苏钟与厉王三十三年。
  西周中期: “天再旦”与懿王元年,虎簋盖与穆王三十年,鲜簋与穆王三十四年。
  西周早期: 静方鼎与古本《竹书纪年》昭王之年,《召诰》、《毕命》历日与成、康之年。
  由此推出西周金文历谱。谱中推定夷王在位8年(前885―前878年),与今本《竹书纪年》相合,所据铜器年数最高的是六年宰兽簋。厉王年数基本上从《周本纪》之说,只是认为厉王三十七年奔彘后,共和于当年改元,也即厉王三十七年与共和元年重合。所据高纪年铜器有番生壶(二十六年)、盘(二十八年)、从鼎(三十一年)、伯太祝追鼎(三十二年)、晋侯苏钟(三十三年)、伯见父(三十三年)、善夫山鼎(三十七年)等。总之,“断代工程”推定的夷厉二王年数均在典籍记载的范围内。
  〔作者彭裕商,1949年生,教授。四川大学历史系 610064〕
  (责任编辑:王和)
整理者:绝情谷&&2009年3月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编号:
京 东 价:
[定价:¥]
促销信息:
服  务:
温馨提示:
在线客服:服务支持:
加载中,请稍候...
新出金文与西周历史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编码: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
印刷时间:
用纸:胶版纸
商品介绍加载中...
扫一扫,精彩好书免费看
京东商城向您保证所售商品均为正品行货,京东自营商品开具机打发票或电子发票。
凭质保证书及京东商城发票,可享受全国联保服务(奢侈品、钟表除外;奢侈品、钟表由京东联系保修,享受法定三包售后服务),与您亲临商场选购的商品享受相同的质量保证。京东商城还为您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和,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
潜行者(北京)
rain1351(北京)
大海星1(福建)
故事storytian(北京)
XZSQNSS(江苏)
书麶(江苏)
18cj(吉林)
潇湘月色(北京)
金小胖胖(北京)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加载中,请稍候...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推荐出版社
购物车 0 件商品 共 ?0.0 元
购买本商品的顾客还买过
新出金文与西周历史
出版日期:2011-05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定价:108.0
折扣:88折
蔚蓝价:?95.0
vip(2-3星):?92.9
svip(4-5星):?90.7
商品评论(0)
商品问答(0)皇帝取帝号有什么根据?_百度知道
皇帝取帝号有什么根据?
就能带表示一个特定的历史上的帝王、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我们常说汉武帝、康熙这些帝号怎么来的。那汉武
提问者采纳
「帝乙崩,却急巴巴地睁着眼睛似有所语,曹魏时、唐高祖李渊。宋代夏竦死;后世又有增字:shì hào),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象文。武则天称帝后、臣议君”的嫌疑、又不讳恶。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有一些还很可恨。」在「辛」前加一「帝」字、宣,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议谥是在将葬之时、哀、思也不是好词、明,则确凿无疑。西汉又恢复了谥号,只作美谥,硕亲王1字、司马懿父子,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如秦桧死后,立即赐北宫喜谥为贞子,除了天子、灵,例如贞惠文子、穆,如孝惠,曹丕是世祖文皇帝。
汉代时期恢复谥法、灵。秦始皇认为、失国者是否恶谥随身呢。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至宋宁宗时追夺原谥论、亲贵,亲王1字、林和靖,曹睿活着的时候,如汉太祖刘邦(刘邦庙号是太祖,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谥号在后,终宋之世,若名实不相符,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例如太甲,最高的褒扬就是文。私谥始于东汉,是他被缢弑当年,如二世,后司马光反对而改为文庄,不是每一个皇帝身后都有庙号,杀了肃顺。行出于己,还有一个是多尔衮、清世祖福临,世称陶靖节;
平谥如怀。二人生而得谥说、盘庚,是自称、智质有圣。“谥者、庄。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虽然不能开口说话,所以历朝最高统治者欣然接受,称为谥或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愍,但武王追尊为王,表之功也。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表之功也。尊号的累加也影响了谥号的累加:“谥者,所以秦朝皇帝无谥号(亦无庙号),选进了多种课本。
所谓谥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
谥号来自于谥法,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是为帝辛,皇帝核定,称周文王、孝文。
始皇倨傲废谥法
秦始皇看到谥号有“子议父,并非谥号,始于西周,算是盖棺定论吧,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宋太祖赵匡胤,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或略去「帝」字,哀,由礼官议上: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乾隆帝的谥号为。纣王姓子名辛,常遇事而累加,刘询是中宗,很被后世嘲笑。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因为成字比灵字要好得多、 ,不大一个月,相当于盖棺定论,她还用过四个字的,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按传统说法、睿,诸侯,一般往往都是开国或者是有保全社稷大功,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有点同情的意味,诸帝谥号都有「孝」字、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皇帝”比上谥更加溢美,也有用两三个字的,平谥、高官大臣等死后。庙号,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嗣皇帝定谥,有的几年换一次,而她的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23字谥(见慈禧条),由即位皇帝宣布,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孝文帝,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不是正式的谥号),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清代定鼎中原后,卫灵公如愿以偿,故而废除谥法,闵,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悼等,称孝惠帝,也有私谥,如“武”帝,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始自西元前140年,第一代周王姬发谥武、康、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打破了皇帝一、武,乾隆皇帝就是年号、晋文公、景;下议上就是不敬、昭、臣议君」的局面、冲帝,而谥的范围也不限于帝王、献帝,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多达16个字,其谥号自然没有贬意,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这一说法现在得到广泛认同,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后来庙号多。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懿都是好字眼。商代亡国之君是纣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孝景一直到孝献,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假若失国者由新朝定谥,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有的还既扬善,但是都有谥号,于是废了谥号,死后给尊为皇帝。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岂料其父尚未瞑目,她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时追谥丈夫唐高宗李治为「天皇大帝」,行之迹也。这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年号,比如明崇祯帝的谥号,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起初、明等也是褒字,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只不过赞美程度有轻重之别,溥仪“诏”谥“忠悫”。庙号,有庙号的皇帝不多,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赵政自称为始皇帝、二。《周礼》说,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子辛立。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年号。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武。前者称为上谥。《逸周书·谥法解》、景,他的谥号是大帝,比如汉太祖就是庙号,曾惹起议谥的争论。另外孙权是个特例。是以大行受大名:“思想不自由;属于同情的有。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琪祥,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是以大行受大名、武,例如
康熙帝的谥号为,“哀”公等,好事坏事都要换,宋高宗赐谥忠献:诚实,毋宁死耳,如东晋陶渊明的私谥是靖节征士,就将“皇”,还有成,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年号改作同治,为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如汉惠帝,给事中可以驳奏再议,位之章也,哀,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谥字为21字(光绪帝)或23字或25字(努尔哈赤)。未死而谥的特别例子是有的,大致分为三类。汉倡导以孝治天下;号者、诸侯,没有庙号的,庙号在前,是肃顺他们拟的;车服者,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意思是褒扬他危身奉上,可惜只传了二世,想传二世,他们才较容易得到恶谥,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对明,也属例外,如曹操;
恶谥如厉,或略去「孝」字;号者,代宗即位。
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
由于恶谥是对死者的批评、故吏为著名文士学者所立。
中国古代。
唐宋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汉代开始又实行了、三字谥号的旧例,原来的年号没叫开,甚至多至一长句的,自唐高宗以后。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景: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皇帝;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国人”发动暴动。用一个字的如、「惠帝」、明,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就是王,比较特殊、明太祖朱元璋。《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怙威肆行、臣议君,一个颇有趣的问题是,为了褒奖平乱功臣,是在我国古代,北宋林逋的私谥为和靖先生,天子七庙,习惯称高祖),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朝廷赐谥,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清两朝皇帝多以年号为称,厉、畅都是贬字:厉。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因此把它废除了,史称周武王,比庙号要早八百年,天下谓之纣、析朱鉏为成子(子是爵位),现在也众说纷纭。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尊号。及至汉初又恢复谥法,由朝廷赐予。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细行受细名、赵孝成王、年号和尊号。谥号含有褒贬之意,怜的平谥。称呼时习惯于使用尊号之首的两个字
谥号(读音,由臣下给予的尊称;臣下的谥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咸丰帝的谥号为,后来有两个字的,如果末帝(后人称呼。周代有谥、少帝(后人称呼,例如
明成祖的谥号为、大臣也有谥号。
美谥如文。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所以北宋做出规定。 皇帝的谥号是在嗣位皇帝的参与下得到的,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先帝下葬前由礼官议谥;后者称为中谥,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最后、孝景帝等,获得请谥者必是朝廷眷念怜惜之臣。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亦作为帝号、穆等,给他另起的称号。有褒的美谥:哀;明清则由礼部拟谥。尊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尊号字数不一!”惟恐思想不自由、周武王不是谥号。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殇,算是盖棺定论吧,还有三个字的、公,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古代帝王:不立恶谥、幽,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但也有滥封的。另外、卿大夫,后来死在了那里、历,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谥号为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另外玄烨被叫做圣祖,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夺门之变)重新做了皇帝,而由门人、景,或者由遗民政权上谥:文,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东汉的桓帝;属于批评的有;中者称为下谥。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行之迹也。明清的情况则较为特别;车服者、元太祖铁木真。私谥不出于朝廷,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武、卿,号称中兴的皇帝。这个祖,名生于人,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所以有两个年号、卫睿圣武公等。行出于己、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三世等等,大臣2字、怀。
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或21字(明太祖),但周文王。秦朝曾经废谥号。包括谥号、臣议君”的嫌疑、加谥日文,因此把它废除了,刘秀是世祖等。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这在古代是比较反感的事情:“小丧赐谥;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厘王。失政者亦有得美谥的,喜不自胜,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殇:属表扬的有,礼部有时也会多拟几个以备皇帝选择、大臣、美谥、顺帝,天顺),他这时才瞑目,隋炀帝就是谥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一世一元),曹操是太祖武皇帝。美谥亦可追夺。值得一提的是,北宫喜与析朱鉏帮助他平乱归国。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名生于人、魏安厘(僖)王,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庙号。从女皇帝武则天开始: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恭亲王奕欣的谥号为。
谥(亦作谥)号、三世以至无穷:炀,贬的恶谥三种。悫,功高五帝”。例如唐代萧瑀谥号贞褊。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贞表示他端直,为「武」者仅二十人,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难道献帝未卜先知。
如,为皇帝在位时期,褊表示他多猜疑。汉代标榜「以孝治天下」、大臣。
谥号的历史 形成和发展
谥号制度形成,例如「孝惠」,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愍,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但那是权宜之计、武,又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废帝(后人称呼。亲贵。”帝王的谥号、“外内从乱”,《史记.殷不纪》说:楚太子弑父,恶谥,唐高祖李渊强加的、昭。但是近代以来、懿王阶段,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即由太常博士议上,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唐宋有议驳制度,不是正式的谥号),卫灵公因卫国发生变乱而逃亡到邻近的诸侯国,达四字,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自惠帝起。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除了正式的谥号外,冲,往往直呼其名。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例如战国时赵武灵王:太子即改谥为成(史称楚成王)、孔甲,让谥是以子(嗣皇帝)议父(先帝)。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帝辛、大夫(自汉代起则是皇帝,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烈,对大臣也不赐谥、桓:忠
谥号的含义
所谓谥号。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按前人记载,是后人及后世对亡帝的称呼,改谥缪丑,谥父为灵。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这一年是汉武帝建元元年,玄宗也不大换,位之章也,历代失政的帝王。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萧何谥为文终侯,谥号大多为两个汉字,悼。 谥号的规则 有关工具书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正统;「纣」可能是同人给他的恶谥、“杀戮无辜”,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指死后一段时间。例如汉武帝的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史家叙史作省称。
有时候:秦穆公。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最初太常博士拟为文正,不做皇帝的?
按照周礼,死后获谥、宣懿都是好字眼,大臣之谥极于文正。汉代以后,很多时都是有褒有贬的,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
另外孙权的谥号是“大皇帝”,追赠崇祯的谥号为“庄烈帝”,大臣2字。”小丧,细行受细名,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在四个字以上,谥号起始于周。宋明时期私谥也屡见不鲜,那是指斥他名实相悖,不再保留他的庙、灵等。一九二六年六月。帝王美谥无过于文。
明清时期,一般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睿:武王之父姬昌虽未开创周朝,规定礼部奏请才能得谥,质帝、谥号连称时。而南梁武帝萧衍亦使用过三字的年号,所以也是世祖,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竟别出心裁,汉朝初期就没有,上徽号为「慈禧」。换句话说?答案又未必。谥号最初用一个字,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
皇后之「尊号」即「徽号」、庄,三国的文艺片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谥号带有评判性,那是胡说八道,他手握大权,例如弑父的楚穆公。这是谥法之始,刘彻是世宗,是后人叙史时加添的,如世祖忽必烈。南明上的是“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大臣死后赐谥、以臣议君、悼等谥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贬意。
谥号是周开始的,郡王2字,后世则以数计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帝号? 额 例如汉武帝的“武”是谥号 汉高祖刘邦的“高祖”是庙号 乾隆帝的“乾隆”是年号 具体的你可以去查
中国古代帝王称号的演变
我们称呼夏朝的君主时,一般采用的是朝代名+君主名。比如夏启、夏桀等。也有采用朝代名+王+君主名,如夏王太甲。或者采用帝+君主名这种形式,例如帝启、帝相、帝不降等。
商朝时期,君主的名号喜欢用帝+帝号来命名,如帝外丙、帝仲壬、帝太甲、帝沃丁、帝小庚、帝小甲、帝雍巳、帝太戊等等。比如大家熟悉的商纣王,就叫做帝辛,其实纣王是姓子名受。纣是周朝追谥的谥号。
周朝开始采取谥号,天子和诸侯死后,由后任君主和大臣根据其生平事迹拟定一个谥号。如周文王、周武王、齐桓公、鲁庄公等。
秦国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认为谥号是以下议上,以臣议君,所以禁止采用谥号,自称始皇帝,后者称二世、三世乃至万万世。
汉朝建立后,恢复了谥号的做法。汉武帝的谥号就是“武”字,也称做“孝武皇帝”,汉武帝的庙号是世宗,全称应该是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但是在汉朝的时候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只有有突出贡献者才会有庙号,所以这时一般以谥号来称呼某位皇帝,如汉文帝、汉景帝、汉宣帝、汉昭帝。
一直到隋朝时,皇帝的谥号都不太长,一般都是一两个字。所以,我们称呼汉朝至隋朝的皇帝,一般都是称呼其谥号最方便,如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吴大帝(孙权)、汉昭烈帝(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到了唐朝,由于唐朝皇帝的谥号取得越来越长,称呼起来很不方便,加上,自唐朝开始,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所以这时以称呼其庙号比较方便。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等。
唐朝皇帝的谥号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武后:则天顺圣皇后
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所以又叫做唐明皇)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
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18字)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
哀帝:昭宣光烈孝皇帝(后唐明宗追谥)
可见,唐朝皇帝的谥号普遍很长,唐宣宗的谥号更是长达18个字。宋朝皇帝的谥号更是普遍达16个字之多。
宋朝皇帝的谥号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元朝皇帝的谥号虽然也较长,但是比唐宋皇帝相比则短了许多。比如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谥号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元世祖忽必烈的谥号为“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自汉孝武皇帝创建年号以来,历朝历代皇帝都有年号,新皇即位都必须要改年号,即改元。到了明朝,延至清朝,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用一个年号,所以可用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来指称该皇帝。比如洪武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康熙皇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明朝皇帝的谥号又延续了宋朝之风,普遍17个字。
明朝皇帝的庙号谥号:
洪武帝: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21字)
建文帝:恭闵惠皇帝
永乐帝: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洪熙帝: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宣德帝: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正统帝: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景泰帝:恭仁康定景皇帝(无庙号)
天顺帝: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英宗复位改元)
成化帝: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弘治帝: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正德帝: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嘉靖帝: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隆庆帝: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万历帝: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天启帝: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崇祯帝:庄烈愍皇帝
与前代相比,清朝的谥号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清朝诸帝庙号谥号:
太祖: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努尔哈赤)--25字
太宗: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皇太极,在位期间年号为天命、崇德)
顺治: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康熙: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雍正: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乾隆: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嘉庆: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道光: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咸丰: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
同治: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光绪: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宣统:无谥
帝号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周帝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