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以前,南方落后于北方原因有哪些三国游戏

材料一: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兴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_百度作业帮
材料一: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兴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
材料一: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兴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材料二:魏晋以来(东汉末年以来),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最后定居在闽粤交界地区.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艺、文化技艺,并与原居的闽粤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客家人.(1)材料以反映的是当时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发展的什么变化?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2)材料而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的什么现象?(3)结合所学知识,情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两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4)综上所述,你认为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发展提供什么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1、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进步.2、北人南迁,南北经济进一步向平衡发展.3、魏晋以来北方战乱,导致北人南迁,南迁的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对南方经济的开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4、加强民族团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文史、时评、娱评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赵炎:三国北方人缘何瞧不起南方人
赵炎:三国北方人缘何瞧不起南方人文/赵炎&&& 关羽守荆州的时候,孙权派人说媒,欲与关羽做儿女亲家,关羽大怒,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虎女安能配犬子乎?”当然,这是小说家言,正史中并无记载,但关羽拒婚是历史真实。关羽为何要拒婚?原因很复杂,比如,政治因素,可让刘备放心;比如,门第观念:关羽当时官位比孙权高。在赵炎看来,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还是因了地域情结,身为北方人的关羽代表了当时北方豪杰普遍的一种心态:骨子里瞧不起南方人。&&& 中国人的地域情结到底始于何时,由于手头资料缺乏,赵炎无法给予确切答案。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国人热爱故乡是举世公认的,早在春秋时期,荀子在其《礼论》中就说:“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到了汉朝,刘邦也表露了这种情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可能是地域情结形成的根源所在,也直接导致了三国时期北方人对南方人的歧视,当然,南方人对北方人也是针尖对麦芒,逮着机会就报复。&&& 按照现在的价值观,谁有钱,谁就有面子和尊严,南方经济发展自古以来强于北方,北方人瞧不起南方人,显得毫无理由。但在三国时期,人的面子和尊严并非完全取决于钱,有道德、讲诚信、有能力、有智慧的人,同样被世人敬重。刘备前半生颠沛流离,尽打败仗,可是,曹操、袁绍等天下诸侯丝毫不敢小觑他,因为刘备戴着“仁义”的面具,至于“大汉皇叔”的帽子似乎还在其次。诸葛亮出山前只是一农民,“苟延残喘于乱世”,估计囊中不会很富足,然而,诸葛亮非常有面子,一般人想见他都难。官渡之战处于僵持状态时,许攸获罪于袁绍,连夜投奔曹操,曹操光着脚丫子出来迎接,这种面子不是一般人能有的。三国时期,多金的门阀子弟大多在“二线”扶植和支持各割据实体,借以求得生存依靠和发展空间,钱的价值远比人的价值逊色。&&& 北方,特别是以中原为中心的地缘带,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正统文化的发祥地。在北方人心中,南方简直就是尚未开化的地域。一直到宋明时代,北方人还对南方人以“南蛮”相讥。这种文化上的歧视心理,在三国时期十分普遍。作为山东人的诸葛亮,赤壁之战前出使江东,有过“舌战群儒”的光荣履历,在诸葛亮眼里,南方文化人比今日之中学生强不到哪儿去。但凡江南文化人到许都觐见曹操,曹操总是带搭不理的,除非这个人后来的表现十分优秀,曹操才会另眼相看。&&& 北方人有着彪悍的民风,南方人则相对孱弱,这种成见虽然有些偏激,但在三国时期的北方人心中确实普遍存在。孙坚领导的南方部队能打仗,十八路诸侯心里承认,脸上却非常不屑,袁术处处给孙坚使绊子,袁绍则假装没看见,就连昏昏然如荆州刘表者,也恨不得孙坚早些完蛋。刘备娶孙权的妹子,纯属不得已,在一起玩玩可以,要拿她当老婆,门也没有。后来孙家妹子回娘家,刘备的态度很明确,孩子留下,女人滚蛋。也难怪关羽一点儿也不给孙权面子了,咱北方豪杰的女子怎么可以嫁给南方小儿做老婆?&&& 面对北方人公开的歧视,南方人心中很不是滋味,常出现集体抵制的情况。在小霸王孙策未完成江东割据前,南方文化人基本上做到了集体不做官,即便是孙权主政时期,江东世族的这种情绪依然很明显,若不是安徽人鲁肃的多方斡旋,张昭等人的带头,结果不会太妙。湖北人庞统算不上是北方人,单单籍贯里有个“北”字,孙权就是不用。诸葛亮去江东,本来没打算多费唇舌的,是江东文化人集体发难在先,诸葛亮舌战在后。还有一个现象不能忽视,那就是孙权主政数十年间,南方文臣武将,几无一人叛逃北方,即使到了孙亮以后的东吴衰退期,南方士子叛逃北方者也非常少见。&&& 三国时期的中国人超乎寻常地热衷于地域背景,北方人与南方人的关系一直很微妙,比今日之北京人瞧不起上海人尤胜,上海人也时时刻刻不在思考该不该要跟北京人叫板。在赵炎看来,这种极具趣味性的互相歧视心理,绝非今日之网络“地缘贴”所具有的超强人气能够比拟,它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和文化积淀,无所谓公平,也无所谓不公平,都在有意无意地发挥着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三国百年辉煌。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凤凰博报用户登录
支持更多帐号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亲,您在凤凰博报的用户名为
绑定凤凰帐号
一位写字娱乐的人,出拙著《Q版三国》、《零碎历史风情》、《就在历史拐弯处》。联系方式,QQ: 邮箱: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编辑推荐 13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三国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请你归纳这两个时期南方经济开发的共同原因有哪些_百度作业帮
三国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请你归纳这两个时期南方经济开发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三国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请你归纳这两个时期南方经济开发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南方气候适宜,区位良好;北方流民南迁带来的先进技术和劳动力;南方建立了局部统一的封建国家,百姓相对得到了更多休养生息的机会;北方强敌窥视,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社会有发展海外贸易的动力.三国以前我国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
A.南方B.北方C.福建广东D.西部
_百度作业帮
三国以前我国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
A.南方B.北方C.福建广东D.西部
三国以前我国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
A.南方B.北方C.福建广东D.西部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北方和南方都有那些差异
楼主问得好笼统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 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些。
南轻北重: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贫乏,但是交通便捷,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南经北政: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
楼主问得好笼统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 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些。
南轻北重: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贫乏,但是交通便捷,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南经北政: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
南繁北齐: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 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出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台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南涝北旱:我国隶属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此党中央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以调节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配矛盾,这样既可缓解南方的水急,又可解决北方的水资源危机。
此外,形容南北方地理和文化差异的词汇还有南拳北腿、南腔北调、南柔北刚、南甜北咸等等。总之,南北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复杂,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南北双方应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
环境,使其无论从习俗、文化、宗教,或是生产和生活方式上,
完全呈现北方民族的特性。历史上,西藏与南方王朝关系较为淡漠,而与北方王
朝交往甚密。仅此也可以看出,中国领土的伸缩变迁,主要系于北方。大北方占
去中国现有面积的绝大部分,南方仅占260余万平方公里。
最早的南北之分,大概是远古时代的炎黄大战。按《中国历史大辞典》的说
法,炎帝居于姜水(陕西歧水),应该是北方人。黄帝没说是哪儿人,但他与炎
帝同为少典之子,也应该是北方人。其实他们两位的籍贯,至今没弄清楚。光是
炎帝的生卒地,就至少有西部(陕西)说、东部(山东)说、中原(湖北随县)
说及南部(湖南)说几种。如果以南北论,则所谓西部、东部和中原都属北方,
只有湖南属南方。近年有学者考证,古代文献中支持炎帝是南方人的说法极多,
计有屈原《远游》、《列子》、《礼记》、《淮南子》、《北虎通》、《帝王世
纪》、《绎史》、《拾遗记》,地方志《茶陵补志》、《衡湘稽古》、《嘉禾县
学记》、《元和郡县图志》引《南岳记》等等,而说炎帝是北方人的仅有《国语
&晋语篇》一种。(林河《古傩寻踪》,湖南1997年)不知为什么,人们恰
恰选中这一种为&正统&说法。文献记载的炎帝南人说,又应分两种,不可混淆,
一是生于南,二是卒于南。如果仅仅卒于南,还不能认为他就是南人,因为有可
能是失败后放逐于南方的北人。
炎帝亦即神农氏,这一系统发明了农耕、医药、商贸和音乐。黄帝系统也不
甘落后,发明了房屋、蚕桑、舟车、文字、音律、算数、弓箭及井田制。比较两
个系统的发明,只有音乐一项相近。也正因为这项&重复&发明,可以推断炎、
黄分属两大文明系统,而不是挨得很近的两个部落。现代考古发现,长江流域的
稻作文化,迄今约有九千年历史,遥遥领先于黄河流域至少上千年。这足以证明
神农氏只能是南方人,如果真是他发明了农耕、尝遍了百草的话。炎帝一脉为现
今可以追溯得到的&南人初祖&,似无太大的疑问。黄帝的主要活动区域,相传
在有熊(河南新郑)一带,应该是北方人。他的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头衔,
改名为&北人初祖&更为恰当。
有人认为,黄帝之妻嫘祖原籍广西,推断黄帝也可能是广西人,后来被北方
部落抢去当了领袖,这才教文明程度远远落后于南方的北方人学会了盖房子、养
桑蚕、造舟车、制弓箭,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但
毕竟猜测成分太大。就算北方部落真的抢了这么个南方人去做他们的领袖,那也
是北方人的造化,而非南方人的骄傲。远古人取名字讲究来历,如有巢氏、燧火
氏、神农氏、刑天等等。炎黄也如此。黄帝的黄,是黄河的黄,黄土地的黄;而
炎帝的炎,是炎热的炎,烧火开荒的炎。
朝秦暮楚的中国
依据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结合现代科学的发现,我们可以大致清理出一条
脉络:从非洲来的原始人,经东南亚一带进入中华大地,由南向北扩散开来,经
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以长江流域为主体的江南文明,和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
中原文明。长江流域因地理、气候较优,文明的步伐曾长期大幅超前于黄河流域,
但黄河流域吸收了江南文明的农耕技术并使之制度化,终于后来居上。炎黄之战
是南人与北人的第一次较量,也是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
黄帝领导的北人赢得了胜利,同时也使得中原文化从此在这片土地上占居正统、
主导的地位。
春秋时,南方的吴、越、楚三国相继壮大。尤其楚国,率先自立为王,与北
方的周王室分庭抗礼,还吞并数不清的大小国家,版图急剧扩张。到战国时,楚
国的领土北逾河南中部及淮北,东至山东半岛,西抵陕西,西南曾略巴、黔中,
征服滇池四百里地,面积可比甚至一度超过北方六雄之总和,实际上形成&南北
朝&的局面。&南朝&为楚国,&北朝&为齐、秦、魏、赵、韩、燕诸国。楚国
的强大还不仅是国土辽阔,经济、科技也是最发达的,远非北方可比。当时最有
实力横扫六合统一中原的国家,是楚国而非北方任何一国。
然而恰恰是秦国而非楚国横扫六合。秦国地处偏狭,战国初年其面积排在楚、
越、赵、齐之后位居第五(燕、魏、韩其后)。商鞅变法,从政治体制上下功夫,
终于取代楚国成为七雄之首。秦国强大后,第一个重点打击的对象便是南方的楚
国。在征服各国的过程中,最令人感觉其诡诈、蛮横和恶劣的,是强秦欺楚。人
说南人狡诈,北人憨厚,实则南人可以憨厚得近乎颟顸,北人也可以狡诈得山河
失色。不过楚国到底也不是盏省油的灯,在受到秦国重创之时,还能以强弩之末,
出兵吞并面积第二大国越国,攻灭文化之邦鲁国,收服滇池(云南),击溃秦将
李信率领的二十万大军。直到秦国改派老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攻入楚国本土,与
楚军主将项燕决战取胜,才灭掉楚国,将天下大半收为秦土。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起而推翻秦朝暴政的,果然多是楚人:陈胜、吴
广建国号曰&张楚&,项梁、项羽是楚将项燕的后代,刘邦出身楚国故地,反秦
大军名义上的最高统帅是楚怀王。秦末战争,实际上就是楚秦所代表的南北双方
的再次决战,楚方当然也联合了原北方诸国残余的贵族势力,但那种从王室贵族、
旧臣故将到微官小吏、农民工匠社会各阶层群起反秦的劲头却非楚莫属。亡秦之
后,楚营内部刘、项再战,所谓楚汉相争,其实是楚楚相争,待项羽听到四面楚
歌之时,以为楚人尽归刘邦而丧失斗志承认失败。秦汉两朝,看起来汉承秦制,
国都也都设在长安,却是北人和南人先后统一中国建立的两个政权。治国思想也
大不一样,秦朝推崇法家,汉朝先行道家,后独尊儒术。儒本是北方鲁国的产品,
但鲁国终被南方楚国吞并。
楚人占据中原,渐渐忘了自己的南方出身,称更北为&胡&,更南为&越&,
史称&北方胡,南方越&。那自己是什么呢?是&汉&。当然,&汉人&这一称
呼要到后朝才得以使用,汉时的汉人仍叫秦人,此名传到西方,遂有今日之通行
于国际上的中国国名&&&秦&(China ),而组成&秦国&(中国)的主体民
族却是&汉族&。秦汉秦汉,其中包含多少南人北人的兴衰演义?
汉人成蛮子,胡人变汉人
两汉逾四百年,分裂成三国。北方是魏国,南方是蜀国和吴国。吴蜀之间有
许多过节:陪了夫人又折兵,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三百里等等,却仍同属于
&南联盟&,共同对抗北方的劲敌,否则三足鼎立之势必然坍塌。蜀国开发西南,
吴国经营江东,为中国的民族大撤退预备了富足的余地。
衣冠南渡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北人移居南方,剩下百分之二十的北人与大批
涌入的胡人杂居。经过这番民族大迁徙,南北人的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大致是:
南人为汉人,包括原来的南人与北人;北人为胡人,掺杂少数残留的原北方汉人。
原先的北人到了南方,自以为带来了先进的文明(要不怎么叫&衣冠南渡&!),
一派正宗嫡传的嘴脸,到后来才渐渐融入南方,成为真正的南人。而残留北方与
胡人杂居的少数北人,则艰难得多,他们是亡国奴,人数既少,地位亦低,任务
还挺艰巨:要保留汉人的文化传统,进一步还要去汉化轮番入侵、人数众多的胡
到了南北朝,南人称北人为&索虏&,北人则称南人为&岛夷&。索虏者,
头上结辫子的化外之奴也。岛夷者,泽国水乡的乌合之众也。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北方的索虏们经过仔细一番汉化,终于脱胎换骨成为汉人,征服了南方的岛夷,
建立统一的隋唐王朝。
安史之乱及黄巢之乱,又有大批北人逃亡南方。此次南迁虽不比衣冠南渡,
却也动静可观。北方再次由外来民族建立多个王朝,&五代&中有三个为沙陀人
的朝代。南方则占去&十国&中除北汉外的九国。最后仍由北人逐次征服南方诸
国,建立宋朝。宋代也是大量北人移居南方,至北宋灭亡之际,这一民族迁徙达
到高潮,从而使南人北人的比例达成了大幅逆转。汉时北人比南人为8: 2,南
宋时则反过来为2: 8弱。(葛剑雄等《中国移民史》,福建1997年)若考
虑到北方历朝都有大批胡人内迁和入侵,如汉时的匈奴,两晋南北朝时的羌、氐、
鲜卑,唐时的突厥、沙陀,宋时的契丹、女真,可以认为,传统中国的北方已经
完成民族大换血。由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以来活跃在中原历史舞台的&中国
人&,基本上换成了一批一批来自更北方的&外族人&。
这一大换血,至南宋初已历时至少八百多年,还将延续二百余年至元末。加
入中国的外来民族是分期分批来的,无论出自什么原因,&&是入境随俗,还是
向慕中华文化,抑或是为了殖民统治的需要,&&都被分期分批地汉化,变成了
或正在变成北方汉人。他们原来的民族,几乎都已消失或正在消失(除了留在关
外的女真人)。换血是汉人从血缘上逐次被稀释,最后比例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不等于数学意义上的&换得一个也不剩&。而此时的南人,也不会都是纯粹的汉
人,因为逐次迁来的北人中,可能已带有胡人的血统,甚至本身就是被汉化的胡
人,只不过也可以忽略不计而已。因为分期分批,所以换掉的只是血缘,民族文
化却被传承下来。先被汉化的胡人,又担起汉化下一拨胡人的任务。当然,汉化
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胡人文化也极大地影响了汉人文化,使之称为胡汉混合型文
化亦不为过。如果没有唐及北宋这两大统一王朝的融合,南北间的文化分离会更
元朝时,蒙古人从法律上确定了南人北人的分别和等级。北人是汉人,列为
第三等;南人是南人,列为第四等,都排在蒙古人、色目人之后。不过要说明一
点,当时的人称&北人&,是指更北方来的征服者蒙古人,而非本文讨论的北人
(汉人)。由北往南的次序是:北人(蒙古人)、汉人(金人)、南人(南宋人)。
金朝先于南宋沦亡蒙古人之手四十五年,这大概就是鲁迅说的北人比南人自觉优
越的原因。其实这时的北人即&汉人&,如前所述大都是汉化的胡人,包括前辽
的契丹人、前金的女真人。而所谓南人,反倒是较为原本的汉人。北人不但早于
南人被外族征服,接着又随同外族一道征服南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自己也
曾是外族征服者,及征服者的后代。
这时来中国的西方人著作中,我们看到北方被统称为&契丹&,南方被统称
为&蛮子&(Manji )。因为他们实在难以分清,北方的众多民族是怎样交融汇
合,南方的土著与客家又如何杂然并存。在他们眼里看来,中国由两种人组成,
一是北方的契丹,一是南方的蛮子。这种叫法,持续到清初还被沿用。
北人南迁,从来是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倾向。而南人北迁,一般要由政府强
制实行,或入侵者强行&掠民&,亦即服从于权力和暴力。如明朝永乐初,成祖
朱棣迁都北京,曾携大量南人到北方定居,北京城中竟然长期流行说南京话。不
过到这时,南人北人已大致定型,不再有根本性的变动,一直持续到现代。
南人北人形成的历史,支持学界的这样一种说法:中华民族不是以血缘,而
是以文化来划分的。你加入进来,承认中国文化,你就是中国人;反之则不是中
国人。而加入又有两层意思,一是进入中国国土,或被划入中国版图,一是接受
和融入中国文化。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指的汉族、汉文化和汉人,而不是泛泛
的中华民族、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本篇讨论的南人北人,主要也是讨论汉族,或
者说是现在一般所定义的&汉族&。
我坚持认为,南人和北人完全可以划分为两个民族,甚至南人还可以再分。
可以分不等于一定要分,只不过为了方便讨论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而已。
语言最能说明民族的属性。中国南腔北调的差异,实在太大。汉语方言,以
前认为是八种,即北方方言、吴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
南方言和闽北方言。现在多数人将二闽合为一种闽方言,省略为七种。这七种是
大方言,内部还有小方言,再往下分大概就算成口音的不同了。北方只有一种北
方方言,而南方则有包括北方方言在内的所有方言。南方的北方方言,最具代表
性的是&四川话&,涵盖云、贵、湘西、桂北,与之相近的还有湖北话。从方言
地图上看,北方方言连成了一大片,占去汉语区的泰半。其实四川话与正宗北方
话,区别还是相当大的。就算&正宗&北方话,各地相差也很远,如北京话与山
东话,陕西话与吉林话,河南话与山西话,都不是一回事,但它们统归为一个方
被区域分割而不连成片的大方言,只有客家方言。它分布在粤东、粤北、桂
西南、闽西、赣南,及台、川、湘、皖、浙、海南诸省的部分地区,虽被分割,
却在七大方言中最为内部一致。这足以说明,它确是一种外来户的语言,一种
&客人&的语言。客从何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历史学家罗香林提出,客家
人来自中原,即随东晋&衣冠南渡&的北方士族,是最纯正的汉人,他们讲的方
言,也是最地道的中原古音。客家的分布并非一步到位,而是经历了五次较大的
迁移,才达到现在的位置。这一观点,被学界普遍认同。客家人有一句老话: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可见客家人对本方言的重视。我冒昧将这句话改
一下,觉着更贴切:&宁丢祖宗乡,不丢祖宗腔。&我的兴趣和疑问是:客家人
迁徙之后,留在中原故乡的少数&纯正的汉人&为什么不把他们的方言继续讲下
去?反倒是背井离乡的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改乡音?而中原古音(即客家话),
何时被北方方言所取代?
北方方言与其他六大方言的最大差异,是缺少入声。其次是卷舌音、儿化音。
如果中原古音真是现在的客家话,那么汉人语言至少在五胡乱华之前应该是没有
北方方言的。从唐诗宋词中也可以看到,入声韵的大量使用,很多字词如果以南
方方言去读便十分合辙,而要是用现代汉语的北方方言念就别扭得令人难受。唐
以前的文献中,也基本不见卷舌的儿化音。&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
妾梦,不得到辽西。&(唐&张籍《忆远》)黄莺儿的&儿&是一个单独的字而
非儿化音,也不是轻声,才合乎五言的格律。现今的南方方言中,别说儿化音,
就连&儿&(尔、而、二、耳)字本身都不卷舌;而且私师不分,自治莫别,此
齿难辨。广东话把&二&读成&一&,你去市场上买东西问价,他说&一闷&,
那就是两块钱。湘方言把&儿&读成&俄&;吴方言则读成&倪&,等于加了一
个单人旁。在张籍的诗中,&倪(儿)&与&啼&、&西&三个字是押韵的。古
言没有&你&只有&尔&,&尔等&如何如何,实际上也应读成&你等&如何如
何。现代汉语索性真给加了一个单人旁,才正式将&你&、&尔&分开。
卷起尔的舌头来
一般认为,北方方言形成并逐渐为汉人接受,成为汉语中&内部较为一致&
的一大方言,大约在唐宋年间。我以为,与其说是&内部较为一致&,毋宁说是
相互之间基本能听懂,相当于英语中伦敦腔、美式、澳洲口音和印度发音的区别。
南方方言则不一样,吴、湘、粤、闽、客家之间,基本上相互听不懂(受过训练
和接触较多的除外),区别几与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相似。&我住
江之头,君住江之尾。&#39; 言语不相通&#39; ,共饮一江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
会,经常用地道的北京话、陕西话、四川话、东北话、山东话,或者上海普通话、
广东普通话表演小品,但不能用纯粹的南方方言,就是因为绝大多数人不能听懂。
宋人笔记及话本中,开始出现极少的儿化音,一般偶尔用在轻小浅薄玩艺儿
上。儿化音用得较多是元曲的对白。元朝统治者要将&汉人&与&南人&分为两
个不同民族,语言便是一个重要缘由。分为两个民族没错,错的是分成等级。
&汉人&讲&汉语&,&&有卷舌音而没有入声的北方话;&南人&讲&南语&,
&&有入声而无卷舌音的南方话。此种语言状况,竟然延续到了二十一世纪。今
天的南方人,讲不好普通话的最大障碍,还是一个老问题:卷舌音(其次是前鼻
音后鼻音)。
将儿化音推至极致的当然是北京话。在外人听来,北京人尤其是老北京人的
口儿中,几乎到了无词无字不能儿的地步。有专家认为,北京人说儿化音,始行
于明嘉靖年间。我对这一结论存疑。儿化音的兴起不会迟于元代,这有大量元曲
可以佐证。至于盛行,则大约是满清入关迁都燕京以后的事。据《清通鉴》,多
尔衮进北京不到十天,&即尽驱汉人出城,以南城为民居,而尽圈内城为八旗营
地&。顺治五年八月,又令城内&汉官及商民等,尽徙南城居住&。再加上京师
一带的圈地行动,不但北京成了关内满族的主要居住地,而且满族也成了北京的
主要居民。两百多年下来,满汉融合,满语消失,却形成今日的北京话,儿化得
连别地的北方人都不习惯乃至有时还会反感的北京话。
儿化音过分使用的坏处是含混,比方&爷儿&和&姨儿&,&把儿&和&伴
儿&,&瓶儿&和&皮儿&,&果儿&和&滚儿&,&根儿&和&哥儿&,等等。
其最大的好处,是让说汉语的硬直的舌头卷起来,打破了一字一音的定规,而非
语言学家一般解释的丰富词汇、加强表达的力量。西方强势语言都有卷舌音,是
中国人学习西语遇到的一个难题,北京话说得好的人,学习说西语就容易过关。
我们常戏称中国人说带口音的英语:上海英语、宁波英语、广东英语、湖南英语,
&&独没听说过&北京英语&,盖北京人能够发好卷舌音,并准确区分私师、自
治、此齿、燕样和了鸟,带母语口音自然会比其他地区的中国人要少得多。日本
人讲英语带口音也很有名,他们脱亚入欧,什么都可以将西方模仿得维妙维肖,
唯有这舌头老卷不好。
中国人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遇到地名和人名中的卷舌音,大多以不卷舌音代
替。如&里&根(雷根)、克&里&斯多夫、&杜鲁&门(楚门)、以色&列&、
阿美&利&加、&俄罗&斯、澳&大&利亚。只有一个&尔&字接近真正的音译,
如高尔基、塞尔维亚,盖中国的语言文字早已接受了努尔哈赤、多尔衮、哈尔滨
和齐齐哈尔这样的人名和地名。
雅音与俗话
在外人听来,广东话与越南语很接近。&粤&以前就写作&越&,后为了与
越南的&越&区分才改过来。越南人讲述历史,也把广东、广西说成本是他们的
地盘,后来被中国人侵占和吞并。越南人和中国的京族是一个民族,更早与广东、
广西、福建、浙江一带居民同为百越民族,后并入秦汉,经历长期汉化,语言结
合中原古音形成各地方言。但越南独立出去,终于没成为汉族,不过用越南话读
汉字,和其他原百越民族形成的方言读汉字是一样的,别人也都听不懂。其实粤
语和越语并不通。广东话有九声,比现代北方方言多了一倍,它与温州话同为保
留古汉语最多的两种方言。据说温州人倒是能勉强听懂越南话,不知是否确切。
福建话则与日语多有相通,很多字词的读音几乎完全相同。这现象已引起许多语
言爱好者们追根寻源。明代福建海盗曾与日本海盗勾结,合作骚扰中国沿海,如
郑成功之父郑芝龙。他能在日本一住多年娶妻生子,大概就是基于相互间有一定
的&共通语言&。
中国的事往往起于南方,成于北方。京剧起于安徽,结合昆曲、汉剧及江西
弋阳腔,最终在北京形成中国的国剧。而今几人能想到,堂堂的北方大剧,其来
源竟都是南戏?京剧使用的两套&话语系统&,一种是老生、武生、花脸、老旦
们讲的中原官话,近似于南方区域的北方方言,以显得正、稳、威、朴;一种是
丑角和某些花旦们讲的北京土话,说起来娇、俏、谑、俗。《武松打店》里,武
二郎问孙二娘:&这馒头是什么乳低(什么肉的)?&孙答:&牛肉的。&一出
戏就那么几句台词,二郎二娘还说不到一块,怪不得要打店了。
南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谈北方话与南方话:&北人近于俗,南人近于雅。&
怎么&俗&和怎么&雅&的呢?作家季思聪谈她的感受:北方人说话是&滑&出
来的,南方人说话是&崩&出来的。南方人即使说普通话(国语),也是崩出来
的,没有那种&一不留神就给滑溜了出来&的感觉。三、四十年代以上海为基地
的中国电影,与八、九十年代以北京为基地产生的电影,在对话上就有这种崩与
滑的语感差异。另一种&雅&的标志,是大量古语、文言词在南方口语中保留至
今,而北方话已基本不用。北方话也就是&大白话&,而文言合一、白话文一类
新文化运动,也只能在当时并不是文化中心的北京发动。
文学艺术和语言一样,俗是一种总的趋势,难以阻挡。舞台让位于银幕,银
幕让位于屏幕,屏幕还将让位于网络。词在南宋达到艺术高峰,以后陡然滑落,
让位于更为通俗或不受语音限制的文学形式:曲、话本、笔记小说。关键即在于
&近于俗&的北方话统扩了中国大部分地区,而填词又必须用&近于雅&的南方
方言,故难以获得广泛的唱和、响应和流传。宋以后的词家多为南人,北人要附
庸这个风雅,一定要首先突破四声的限制。过不了这一关,还是去玩《竹枝词》
算了,那好歹也算是&词&,简单明了,无关平仄,遑论入声。我一见某些北人
煞有介事评说词的意境高下总觉得好笑,词讲究炼字,语境都闹不明白,侈谈什
宋词元曲,看似一脉相承,实则大相径庭。一雅一俗,貌合神离。北人不可
语词,南人难能唱曲。这&曲&是曲艺的曲,并非说南人连个民歌小调什么的都
唱不好。南方的戏曲曲艺,极受方言区域限制。如越剧,外地人觉得辗转缠绵实
在好听,不知她唱什么都听得止不住泪流满面,但即使听得泪流满面也仍不知她
到底唱了什么。这就是为什么南戏始终赢不了北曲,除非它敢于北方化、通俗化,
由阳春白雪变为下里巴人,如前面说的京剧。北方本土特产相声、快板书、大鼓
书、评书,倒是不受语言限制,不用变就可以风靡全国。
用一种文字记录多种语言,是汉字的最大特点。据说陈诚曾开过一个方言的
玩笑,说抗战怎么打这么久?因为日本人越打越多,&&有的地方说&一本&,
有的地方说&二本&(湖北),有的地方说&四本&,有的地方说&七本&,最
多的地方说&十本&。英美国家说得勉强像&九本&。日本人自己说是&你本&,
这个&你&有点接近吴方言的&二&,相当于用吴语说&二本&。所有这些发音
相似或迥异的方言,都用一个&日&字来表示。
有历史学家认为,汉字是使中国分裂后终归能够重新统一的一种凝聚力。有
道理,却非绝对。使用汉字的越南,从中国分离出去了;使用汉字的朝鲜,到底
没能与中国统一;至今仍在使用汉字的日本,也没实现它&统一中国&的宏愿。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lol三国皮肤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