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子自鲁即齐言多不辩》的分析

白话解析《墨子》
三十三  小取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或也者,不尽也。假者,今不然也。效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也。
  夫物有以同而不率遂同。辞之侔也,有所至而正。其然也,有所以然也;其然也同,其所以然不必同。其取之也,有所以取之;其取之也同,其所以取之不必同。是故辟、侔、援、推之辞,行而异,转而危,远而失,流而离本,则不可不审也,不可常用也。故言多方,殊类,异故,则不可偏观也。
  夫物或乃是而然,或是而不然,或一周而不一周,或一是而一不是也。不可常用也,故言多方殊类异故,则不可偏观也,非也。
  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获,人也;爱获,爱人也。臧,人也;爱臧,爱人也。此乃是而然者也。
  获之亲,人也;获事其亲,非事人也。其弟,美人也;爱弟,非爱美人也。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船,木也;人船(2),非人木也。盗人人也(3);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世相与共是之。若若是,则虽盗人人也(4);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人(5)非杀人也,无难盗无难矣。此与彼同类,世有彼而不自非也,墨者有此而非之,无也故焉,所谓内胶外闭与心毋空乎?内胶而不解也。此乃是而不然者也。
  且夫读书,非好书也。且斗鸡,非鸡也;好斗鸡,好鸡也。且入井,非入井也;止且入井,止入井也。且出门,非出门也;止且出门,止出门也。若若是,且夭,非夭也;寿夭也。有命,非命也;非执有命,非命也,无难矣。此与彼同类。世有彼而不自非也,墨者有此而罪非之(6),无也故焉(7),所谓内胶外闭与心毋空乎?内胶而不解也。此乃是而不然者也。
  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不爱人,不待周不爱人;不周爱,因为不爱人矣。乘马,不待周乘马然后为乘马也;有乘于马,因为乘马矣。逮至不乘马,待周不乘马而后不乘马。此一周而一不周者也。
  居于国,则为居国;有一宅于国,而不为有国。桃之实,桃也;棘之实,非棘也。问人之病,问人也;恶人之病,非恶人也。人之鬼,非人也;兄之鬼,兄也。祭人之鬼,非祭人也;祭兄之鬼,乃祭兄也。之马之目盼则为之马盼(8);之马之目大,而不谓之马大。之牛之毛黄,则谓之中黄;之牛之毛众,而不谓之牛众。一马,马也;二马,马也。马四足者,一马而四足也,非两马而四足也。一马,马也(9)。马或白者,二马而或白也,非一马而或白。此乃一是而一非者也。
  [注释]
  (1)这一篇与《大取》一样,都是《墨子》的余论。本篇主要探讨辩论与认识事物方面的问题,有几段以取喻的方法,解说认识事物时的“是而然”、“是而不然”、“不是而然”等几种情况。(2)人:“入”字之误。(3)一“人”衍。(4)、(5)同(3)。(6)罪:衍字。(7)也:同“他”。(8)盼:“眇”字之误,眇,一目小。(9)一马,马也:衍文。
  [白话]
  辩论的目的,是要分清是非的区别,审察治乱的规律,搞清同异的地方,考察名实的道理,断决利害,解决疑惑。于是要探求万事万物本来的样子,分析、比较各种不同的言论。用名称反映事物,用言词表达思想,用推论揭示原因。按类别归纳,按类别推论。自己赞同某些论点,不反对别人赞同,自己不赞同某些观点,也不要求别人。
  或,是并不都如此。假,是现在不如此。效,是为事物立个标准,用它来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符合标准,就是对的;不符合标准,就是错的。这就是效。辟,是举别的事物来说明这一事物。侔,是两个词义相同的命题可以由此推彼。援,是说“你正确,我为什么偏不可以正确呢?”推,是用对方所不赞同的命题,相同于对方所赞同的命题,以此来反驳对方的论点。“是犹谓”是含义相同。“吾岂谓”,是含义不相同。
  事物不可能在某一方面相同,但不会全都相同。推论的“侔”,有一定限度才正确。事物如此,有所以如此的原因,其然相同,其所以然就不必同。对方赞同,有所以赞同的原因;赞同是相同的,之所以赞同就不必同。所以辟、侔、援、推这些论式,运用起来就会发生变化,会转成诡辩,会离题太远而失正,会脱离论题进而离开本意,这就不能不审察,不能经常运用。所以,言语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事物有不同的类,论断的根据、理由也不同,那么,在推论中就不能偏执观点。
  事物有些为“是”而正确,有些为“是”而不正确。有些为“不是”而正确,有些为一方面普遍,而另一方面却不普遍。有些为一方面是正确的,而另一方面却是不正确的。不能按常理来推论事物,所以言词有很多方面、很多类别、很多差异和缘故,在推论中不能偏执观点,(偏执是)不正确的。
  白马是马;乘白马是乘马。骊马是马;乘骊马是乘马。婢是人;爱婢是爱人。奴是人;爱奴是爱人。这就是“是而然”的情况。
  婢的双亲,是人;婢事奉她的双亲,不是事奉别人。她的弟弟,是一个美人,她爱她的弟弟,不是爱美人。车是木头做的;乘车却不是乘木。船是木头做的;进入船,不是进入木头。盗是人;多盗并不是多人;没有盗,并不是没有人。以什么说明呢?厌恶多盗,并不是厌恶多人;希望没有盗,不是希望没有人。这是世人都认为正确的。如果象这样,那么虽然盗是人,但爱盗却不是爱人;不爱盗,不意味着不爱人;杀盗,也不是杀人,这没有什么疑难的。这个与那个都是同类。然而世人赞同那个自己却不以为错,墨家提出这个来非议他们,没有其他缘故,有所谓内心固执、耳目闭塞与心不空吗?内心固执,得不到解说。这就是“是而不然”的情况。
  读书,不是喜欢书。将要斗鸡,不是斗鸡;喜欢斗鸡,就是喜欢鸡。将要跳入井,不是入井;阻止将要跳入井,就是阻止入井。将要出门,不是出门;阻止将要出门,就是阻止出门。如果象这样,将要夭折,不是夭折;寿终才是夭折。有命,不是命;不认为有命,不是命,这没有什么疑难。这个与那个同类。世人称赞那个却不以为自己错了,墨家提出这个来非议他们,没有其他缘故,有所谓内心固执、耳目闭塞与心不空吗?内心固执,不得其解。这是“不是而然”的情况。
  爱人,要等到普遍爱了所有的人,然后才可以称为爱人。不爱人,不必
  等到普遍不爱所有的人;不普遍爱,因为不爱人。乘马,不必等到乘了所有的马才称为乘马;只要有马可乘,就可以称为乘马了。至于不乘马,要等到不乘所有的马,然后才可以称为不乘马。这是一方面普遍而另一方面不普遍的情况。
  居住在国内,就是在国内。有一座房子在国内,不是有整个国家。桃的果实,是桃。棘的果实,不是棘。慰问人的疾病,是慰问人。厌恶人的疾病,不是厌恶人。人的鬼,不是人。哥哥的鬼,是哥哥。祭人的鬼,不是祭人。祭哥哥的鬼,是祭哥哥。这一匹马的眼睛一边小,就称它是眼睛一边小的马;这一匹马的眼睛大,却不能称这一匹马大。这一头牛的毛黄,就称它是一头毛黄的牛;这一头牛的毛多,却不能称这一头牛多。一匹马,是马,两匹马,也是马。马四个蹄子,是说一匹马四个蹄子,不是两匹马四个蹄子。马有的是白色的,是说两匹马中有白色的,并不是一匹马而有的是白色的。这就是一方面对而另一方面错的情况。《墨子言多不辩》的主要内容_百度知道
《墨子言多不辩》的主要内容
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为了言辞而损害了实用,而不能说善于嫁女儿。现在社会上的言论,所以墨子的言论大多不好听,而看不起秦伯的女儿,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啊,用珠子和宝玉点缀着,秦伯嫁女儿完全一样:“从前秦伯把他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传扬先王的道理,这匣子用肉桂花椒熏过。这和那个楚国人卖珍珠。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而还给他珍珠,跟着陪嫁去的穿着华丽衣服的婢女有七八十人。他亲身实践还可以,忘了它的价值。出国人中有一个在郑国卖珍珠的。墨子的学说,就怕人们流连于它的文采,他讲的话很多,却忘了它们是否有用;如果修饰他的言辞,这是为什么呢,来宣传众人。这可以叫做善于嫁婢女,论述圣人的话,用红色的美玉装饰着,君主只看重那些华美的言辞。来到晋国,但不动听,都说一些巧辩华丽的话,用绿色的翡翠环绕着,做了一个木兰的匣子,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婢女?”田鸠回答说,叫晋国给她准备好首饰服装,是声名显赫的学者:“墨子楚王对田鸠说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这和那个楚国人卖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来宣传众人,故其言多不辩。其身体则可,忘了它的价值:  显学,而未可谓善嫁女也,都说一些巧辩华丽的话,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啊。此可谓善嫁妾:议论  直。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缀以珠玉,为了言辞而损害了实用、打扮  从。墨子死后、节用,就怕人们流连于它的文采。他亲身实践还可以,用绿色的翡翠环绕着,令晋为之饰装,传先王之道、非攻:装饰,跟着陪嫁去的穿着华丽衣服的婢女有七八十人,教育家,论圣人之言:卖  谈,做了一个木兰的匣子;如果修饰他的言辞:通熏  玫瑰? ”曰。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何也、秦伯嫁女同类?”田鸠回答说,是著名的学者:  楚王谓田鸠曰, 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 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墨子者,论述圣人的话,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而不能说善于嫁女儿:不讲求辞令  饰装,其言多而不辩。今世之谈也。【人教版(八年级)下】原文、天志:著名的学者  身体,军事家,却忘了它们是否有用,他讲的话很多,传扬先王的道理,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一说前479年—前381年),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此可谓善卖椟矣,薰以桂椒,君主只看重那些华美的言辞:“从前秦伯把他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节葬,辑以翡翠。墨子的学说,这匣子用肉桂花椒熏过。”字译。创立墨家学说。来到晋国,但不动听,这是为什么呢。现在社会上的言论,未可谓善鬻珠也。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而还给他珍珠:  楚王对田鸠说: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文常、非乐。主要内容有兼爱,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用红色的美玉装饰着:红色玉珠  道。指陪嫁  柜。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与楚人鬻珠,叫晋国给她准备好首饰服装,用珠子和宝玉点缀着,以文害用也:跟从。若辩其辞,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而看不起秦伯的女儿。楚国人中有一个在郑国卖珍珠的,鲁阳人(今鲁山县):“墨子,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这可以叫做善于嫁婢女:亲身体验  不辩、明鬼:“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婢女:直率的道理译文:  墨子,以兼爱为核心:说  鬻、尚贤为支点、尚同:匣子  薰,与儒家并称“显学”、非命等十项,以宣告人,饰以玫瑰。墨子之说,显学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名翟(di), 为木兰之柜,相夫氏之墨,所以墨子的言论大多不动听,以节用、尚贤,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秦伯嫁女儿完全一样,又称墨翟出处,另一说鲁国人(今滕州市)。至晋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墨子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 三、墨子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字体: &】   
三、墨子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具体分析墨子科学思想之前,先对科学思想这个概念作点说明,分析它的基本要素及影响它形成的几个因素。对科学思想这个概念,应从自然科学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形态,又是一个社会认识过程这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科学思想从其内容上分析,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其一,对自然的普遍形式,自然万物存在的方式认识的一般观念。其二,对自然万物之间关系及其与自然现象之间关系的一般认识。其三,对认识自然的目的,其基本途径,及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和确证这种认识的一般看法。从科学认识活动的角度看,就是对科学对象、科学任务、科学工具等问题的基本看法。这些构成了科学活动中的指导思想,为科学认识的思维过程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使科学活动沿着一种规范式的方向发展。
  (一)墨子论科学对象
  在科学发展的早期,科学和宗教相分离的第一步就是将自然界作为科学认识的独立对象,对自然界存在方式的认识是科学发展的起点,决定了科学发展的基本倾向。
  《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①这是道家对自然存在方式的一个基本看法,自然万物是自然存在的,是从无到有的一个发展过程,否定了神创,但它不是从结构形式的角度来理解自然界的存在,而是以一种模糊、笼统的整体性来理解自然界的存在。道家认为"无"、气、道作为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万物的本源,是一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混沌未分的状态,天地未生,混沌一气。这种对自然及万物存在方式的认识有几个特征。其一,强调空间的无限性,忽视万物存在的几何特征,因此没有从数量和结构上说明万物的构成。
  单一的气如何构成不同的万物,在中间环节及构成过程中缺乏说明,只好用诸如阴气、阳气等加定语的方式加以解决。其二,对万物的说明停留在表象和性状的说明上,因而不能深入到物体的结构分析,而局限于对物体一般表象和性状的模糊认识之中。
  在这种非结构性的,不确定性的道气基础上,不可能在认识对象上实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分离。自然科学认识活动不能面对自然,将其作为科学认识和考察的独立对象。同时,科学对象的进一步分化也很难实现。这样,科学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是困难的。相反,道气的模糊性和笼统性,使其被人们作为一种媒介,随心所欲地用自然现象来依附、论证政治、伦理原则。
  理论思维容易假借这种普遍形式、通过玄学和迷信的途径走向宗教神秘主义。正是"道气"这种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特征,才使其为尔后的各式各样的思想家、迷信家所广泛接受和随意使用。
  墨子对自然科学认识对象的确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自然之物与社会人事相分离。二是从结构分析的角度研究了自然万物的存在。孔子对自然现象亦有相当细致的观察,但他是将自然之物、自然现象作为"取辩之物"来论喻人生哲理,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是依附于政治,伦理原则,或是用人事来类比自然现象,因而自然之物、自然现象不是孔子研究、认识的独立对象。
  墨子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分开,面对着感官所感觉到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在生产实践中所碰到的各种科学技术问题,加以分析、研究。自然物体、自然现象作为自然科学认识对象的确立,使墨子的科学活动能建立在客观的,分析的,理性的经验的基础之上。
  墨子在科技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了比较仔细的观察,研究了自然物体的存在方式,物体的结构,物体存在与属性之间的关系,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从而抽象出一批反映自然事物的概念。墨子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更注重从可测量性,可观察性的角度出发,这是对自然物体、自然现象进行科学认识的起点。
  墨子坚持从物体的内部结构来说明自然物体独立存在的客观性,提出了"端-体-兼"的结构层次观念。墨子从物体本身的物质构成来说明物体存在的形式及变化的原因。坚持从最简单的,可分析的因素来理解物体的宏观现象,从而使科学认识建立在对自然物体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这样,自然界作为认识的一个独立研究的客体的思想,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具体化、明确化了。对自然物体的认识,可以从它们本身存在的结构上一层层分析下去,并且这种分析都是建立在坚实的物质性的基础之上。对研究对象从结构上分析是自然科学认识、思维活动深入发展的必经一环。
  墨子对物质本原的认识,与古希腊的原子论思想有类似之处,针对"混沌一气"的观点,墨子提出了时空元的观念。墨子用"端"这个概念来表示事物存在的最小空间单位,"端,体之无度而最前者也。""端是无间也"。
  ①对"端"这个概念,钱宝 琮、方孝鋈衔"端"是几何上的点,梁启超、栾调甫认为是构成物体的质点,体之的含义应该是说分物。
  对"端"的理解,要结合几条有关的经、经说,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比较全面,符合墨子思想的原意。"非关弗则不动,说在端",①"体也,若有端",②"体,分于兼也",③"体。若二之一,尺之端也"。④"间。
  谓夹者也。尺前于区穴而后于端,不夹于端与区内"。⑤从语义上分析,端的古字起源于,象植物的萌芽,中间一横表示地,下面为根。《说文》云:"Z,物初生之题也",Z为端的原字。首先,端分于体,体分于兼。这说明端、体、兼在层次上存在一种大小包含的意义,即端、体、兼是在空间尺度上具有不同大小尺度的物质形态。其次,"端"是可以独立存在"有"的一种基本形态,其基本特征是一种不可度量的基本元。"前则中无为半犹端也","前后取则端中也",⑥不管如何分割,是单向往前分割,还是从前后两端往中分割,分割到最后,"毋与非半不可。"⑦亦即分割到物体存在的最小单位,这类似于内部不可再分的绝对刚性的原子。"端"的这种不可再分割的特性表明,它是构成物体的最小基元。无数的"端"通过不同的组合才构成自然万物--"体"。"兼"在墨子看来是一种无穷的存在,这种无穷的存在是由无数的独立存在的物体所组成,所谓体分于兼。第三,端作为物质构成的基元,是从本原的角度表明了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同时,端也有作为数学上几何点的涵义。墨子用端、尺、区、体的概念,从点、线、面、体的几何角度来理解物体存在的形状。《经说上》说:"穷。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这里"或"是古"域"字,即区域,尺就是线。这条经说是从用线能否穷尽区域来定义有穷和无穷。墨子关于点、线、面、体的几何关系的认识是对端、体、兼结构层次认识的一种数学抽象。
  墨子关于端、体、兼结构层次的思想和毕达哥拉斯数形合的数本源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相比,在思想方法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当然从理论形态方面看,墨子这一思想还是十分简单、粗糙的,但它引导人们将对科学对象的研究简化成对构成它的基本构成元素的分析,从构成基元及其不同的组合来认识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态的构成。虽然墨子并没有具体论述构成基元--"端"通过什么方法和形式来构成宏观物体,没有提及构成的动力及来源,也没有论及构成基元的"端"与各种形态的万物之间联系的中间环节,但它为科学认识沿着这个方向进行分析思考提供了启示。墨子对自然物体结构分析的思想和科学认识发展的一般过程是相吻合的。在科学认识过程中。人们必须先研究具体事物的存在,然后才研究其发展。只有先知道具体事物存在的方式、结构、性状,然后才能真实、准确、具体地认识这些具体事物的变化。确切地认识一个事物,其基础就是认识事物的结构。离开对物体结构的分析而谈物体的变化过程及其呈现的错综复杂的现象,或则流于牵强附会的臆测;或则导致对"有"的否定,认为感觉到的各种变化、现象都是虚幻的、不可靠的。
  墨子进一步从时空与物体运动相关联的角度考察,从时空和物体运动这两个方面来研究、说明自然万物的存在方式。
  自然物体的存在方式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来表现的。墨子指出,时间是"弥异时也",①就是"古今旦暮";②空间是"弥异所也",③就是"东西家南北"。④墨子关于时空的认识已有纯粹延续性的时间概念和广延性的空间概念,是从外延特征上加以定义,具有可测量性的,实践的可把握特征。
  如果说墨子用"端"来表述物体存在的最小空间单位,那么墨子提出的"始"概念则刻划了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最小时间单位,墨子从时空的基元来认识有限物体的时空存在,并进一步去理解和推断时空无限形式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始,当时也。"⑤"始当无久",⑥孙诒让说:"此言始者,或时已历久,而追溯其本,或时未历久而甫发其端,二者皆谓之始,但始必当无久,时若已有久,则不得谓为始也。"⑦作为运动时间的开始,也可作为描述物体运动的任何瞬间刹那。这样,对时间与物体一般运动的联系的分析有了一个出发点。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涉及到时间的流逝和空间位置的变化。"宇或徙,说在长宇久。"⑧"宇。徙而有处。宇南北,在旦有在莫,宇徙久。"①这说明,墨子认为物体的运动是一种空间位置的移动,但一定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从南到北的空间连续变动和从早到晚的时间连续进行是相统一的。
  "动,或徙也。"②"行修以久",③"止,以久也"。④墨子认为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是以时空变化的形式表现的,物体运动既是一种空间位置的变化,同时也标志了时间的流逝,物体静止不动说明空间位置虽然没有动,但时间仍在流逝。
  墨子进一步通过对物体转动、振动、迅速移动、缓慢移动等运动现象的比较分析,以空间和时间的变化来说明这些现象。
  "动。偏际徙者,户枢瑟兔。"⑤户枢是代表转动,即门户绕轴转动。
  瑟兔据高亨解释是瑟柱,兔是瑟柱头的形状,代表琴瑟的弦的振动。转动和振动都是在被固定的区域内的运动,如门户只能绕轴转动,琴弦是在两端被固定的情况下发生振动。所以,转动和振动是物体空间位置移动的一种特例。
  "止。无久之止,当牛非马,若矢过楹。有久之止,当马非马,若人过梁。"⑥墨子在这里是用时间来描写静止。墨子认为存在有久之止和无久之止的不同状况,这两种不同的静止状态都是通过和运动过程相对比较来描述的。如"若矢过楹",就是说飞矢的快速运动,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极短暂的静止积集而成,这种极短暂的静止就是无久之止。而"若人过梁",就是人过桥的缓慢运动,实际上也是一系列相对静止的动作积集而成,这种过桥动作的相对静止比飞矢不动明显,是一种有久之止。墨子通过对运动和时空关系的考察,指出了时空的实在性正是体现在物体的运动之中。反之,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也可从时空的变化上加以理解,时空与物体运动的相关性的认识,使墨子对自然万物存在方式的认识更趋具体化。
  墨子以时空元为自然物体存在的基本构成单位的宇宙观,是一种以结构观念为基础的宇宙观。因为,其一,墨子认为时空元"端"和"始"是一种独立存在"有"的表现形式。其二,墨子认为自然万物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二,必异"。这种差异在本质上是"不有同",并且承认"有"和"无"都是独立存在的,"无不必待有,说在有无"。①"无"的独立存在,表明"有"的三种层次"端"、"体"、"兼"之间是以结构联系为特征的。
  由端构成体,由体组成兼,只能从不同形式的组合方面给予解释。
  墨子以时空元为基础的宇宙结构观和道家以"道气"为基础的宇宙非结构性的区别,前者强调物体存在量和质的规定性,后者着眼于笼统的过程变化。作为科学理论思维的出发点,这种区别使科学认识活动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前者有利于以科技实践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及重视数学简化的思维倾向,后者则易使理论思维停留在对表观现象的直觉思辨上,流于冥想玄思的神秘主义。
  墨子关于自然万物的结构层次观念及物体运动与时空相关性的认识为墨子的具体的科学认识活动奠定了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理论前提,从而使墨子在诸如力学、运动学、光学、几何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果。
  墨子从物质结构的观点进一步注意到材料的性能和材料的结构状态有关。"负。衡木加重焉而不挠,极胜重也。若校交绳无加焉而挠,极不胜重也。"①这是对木条负重受力情况考察结果的一种描述。一根横木没有折裂破损,它的负重受力的能力远大于由于横木折裂而用绳子捆绑后的负重受力的能力。"轻重而发绝,不均也。均,其绝也莫绝。"②这条经说论及了材料的应力问题,即注意到材料单位截面积承受的重力和材料物质分布的均匀状态有关,也就是说和物体处于怎样的聚集状态有关。又例如,墨子关于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的认识,"力,刑之所以奋也。"③"力。重之谓。
  下与重,奋也。"④墨子是用运动状态的变化来定义力的内涵。《广雅释诂》云:"奋,动也。"梁启超将"奋"理解为"动",有点失于字面的理解,方孝鼋"奋"理解为具有加速度的运动,未免有点使古人现代化了。在科学发展的早期阶段对运动和加速度的认识往往是混在一起的,直到近代才确定了加速度的概念,使其成为近代力学和运动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墨子在这条经和经说中,将力和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将力看成是使物体从静止状态到运动状态转变的一个原因,并以重物下坠的落体运动和重物本身重力的关系为例子加以说明。在古代,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经常看到重物下降的速度比轻物下降得快,如铁比羽毛、纸片下降得快,古代人将这种状况归结为物体本身的重量,因为他们还没有能了解空气浮力对落体运动的作用。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涉及到空间和时间,如重物下落所经过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墨子认为力是使物体运动状况发生变化的原因。
  墨子从结构和时空角度对科学对象的论述为进一步从物质原因方面认识大千世界的各种现象准备了一个正确的前提。
  (二)墨子论科学任务
  面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和各种生产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墨子认为正确地描述其然,"摹略万物之然"和探究其所以然是科学活动的基本任务。墨子肯定自然万物"有其然,有所以然也",自然万物,自然现象的形成及变化必然存在固有的物质原因。这一认识使墨子的科学认识活动避免了宗教、政治意识的直接干涉,保持其应有的客观性和实践性。同时在理论认识的表述中保持了相应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墨子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是基于对自然现象的反复观察, 从而能作出较为客观的记录。例如,墨子对重影这个比较复杂的几何光学现象的描述就相当正确。"景二,说在重。"①这里的景是指阴影,阴影的产生与光源有关,这里是说一个物体产生了两个阴影,这两个阴影有可能重叠,也有可能不重叠,也有可能部分重叠。这重叠的部分就是更深暗的重影。这条经文是对重影的描述。经说进一步探究了产生重影的原因,"景。二光夹一光,一光者景也。"②产生重影,首先必定存在着两个光源。其次,这两个光源发出的光线有一部分重合照到物体上。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会产生重影。在光学上这重影叫做物体的本影,而两个光源不重叠的地方所形成的阴影,暗度就较重影为浅,在光学上叫做半影。墨子从重影现象的描述到对其产生原因的分析,完成了对重影这一比较复杂的几何光学现象的研究。下面,我们用图示的方法将墨子的认识表达出来。
  又如对小孔成像的描述和原因的分析。应该说,小孔成像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象重影现象那样容易观察到,它所需要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是要人为加以控制的,因而可以说小孔成像的描述是对一种实验现象的记录。"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①这里景是指一种像影,"到"是倒,"端"是点,即隔屏中的一个小孔,"午"意是指交错。这条经清晰地描述了小孔成倒像的条件和现象。光线穿过小孔才能成倒像,而且像影是有一定长度的。
  经说进一步从端--小孔这个成像的基本条件分析、论证了小孔之所以能成倒像的理由。"景。光之入照若射,下者之入也高,高者之入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②小孔是成倒像的条件。由于光线照射是直线进行,"光之入照若射",这样从物体高端射入的光线到达成影屏壁的下部,而从物体低端射入的光线则到达成影屏壁的上部,物体的真实状况和成影屏壁上的影像正好颠倒。对人来说,人足遮下光,故成像在上,人头遮上光,故成像在下。墨子分析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有两条,一是隔屏上透光的小孔,二是光的直线进行。"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库,易也。"③内是指隔屏里面的成影屏壁,库是指颠倒、变换,由于光线穿过小孔, 从而使物体在隔屏里面成影屏影上成倒像。下面,我们用图示的方法将墨子关于小孔成倒像的认识表达出来。
  又如关于杠杆原理的认识,墨子指出:"衡。加重于其一旁,必缶。"①"奥而必击,说在得。"②衡是指中国称。这段经和经说描述了称东西时的平衡状态和不平衡状态。造成这两种状态的表象原因,是两边的重量或相等或不相等。这种称衡现象,在当时的生产、生活中是常见的。称衡,汲水的桔槔都是很常见的用具。墨子进一步从杠杆原理的角度,说明了称衡现象的原因。"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③称和桔槔一样,都有一个支撑点,称两端离支撑点的距离长短不一,短的一边是本,长的一边叫标。权是称陀,权在标这部分移动,本端系重物,如果以系绳处为支撑点,两边平衡的话,是因为本短标长。这是一个力矩平衡问题,而不是等臂的天平重量平衡。我们用A1 代表权(称舵),B2 代表权离系绳(支撑点)的距离,A2 代表重物,B2 代表重物离系绳(支撑点)的距离。如A1?B1=A2?B2(这里A1<A2,B1>B2)则称的两端平衡,这是可用小称陀称大重量物体的根据。如果权与重物处各加一相同重量的重物a,则由于(A1+a)?B1(A2+a)?B2,所以标必下。墨子用杠杆原理(力矩平衡)完满地解释了称衡平衡的现象及其可称重的道理。下面,我们用图示将墨子关于力矩平衡的认识表示出来。
  上面例举了三个例子,具体说明了墨子对科学活动的任务的认识。墨子认为,首先应该将在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中观察到的各种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正确地描述出来,然后分析这些现象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从中寻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出来。用一定的理论形式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明确地表述出来,或用已有的理论认识确定地解释这些现象,从而达到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科学认识活动的目的。在理论形式上达到既和感性实践活动相容,又在逻辑结构上达到前后一贯和比较完整的要求。
  (三)墨子科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向
  墨子科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重经验的实证精神,重逻辑分析的理性态度和重实用的科技价值观。
  墨子强调科学认识活动从实际出发,即从可观察到的自然出发进行观察、描述、分析、论证和探究。例如墨子对有限时空和无限时空的认识。墨子相当直观描述了感性实践所感觉到的时空现象,"久,弥异时也。宇,弥异所也。"①"久。古今旦暮。宇。东西家南北。"②这里墨子用古、今、早、晚来描述时间,用家为中心确定东西南北的方位来描述空间。这种时空概念具有相当的感性色彩。墨子从这感性可观察,可把握的有限时空进一步理解时空的无限性,"久有穷无穷",③"穷。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④也就是说抽象的无穷时空概念在感性的有穷时空中得到了理解和把握。墨子从物体运动与时空的相关性来考察时空,也是从感性实践来把握抽象时空变化的一个途径。
  墨子的科学认识活动和当时的生产技术实践相结合,使墨子的科学认识活动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例如,墨子对光学、力学现象的研究就是和当时铜镜的制作及简单机械的使用相联系。其次,墨子强调在科技活动中实践、创造要比"述而不作"有益的多。墨子认为,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
  "古者羿作弓,羿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然则今之鲍函车匠,皆君子也,而羿、⑥芍俳孕∪诵埃壳移渌吮鼗蜃髦辉蚱渌孕∪说酪玻"⑤墨子十分强调人的实践对科学认识真伪判别的决定性作用。墨子认为一个科学命题、科学判断的正确与否,应该通过实践,接受事实的检验。
  "瞽不知自墨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⑥单从理论上,以"名"来说明, 并不能确证是否是真知,只有经过"取"的实践,才能证明其正确。
  墨子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的理性态度主要体现在形成理论知识的方法和理论知识结构这两个方面。
  墨子在形成理论知识过程中一般遵循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本规律。墨子重视感官范围内的客观事实,认为各种经验事实正是在可感觉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形成的,"惟以五路智"。①这里五路是指感觉形成的五条通道:耳、目、口、鼻、肤。墨子已经认识到要注意提高感觉的客观性,尽可能避免错觉,从而可避错误的认识和结论。为了提高感觉的客观性,墨子提出了几个方法。第一,墨子强调科学认识活动的对象应是在感官所能感觉的范围内,"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②这样,把一些臆想的客体排除在认识活动之外,使认识真伪的可检验性,取决于经验层次上的可观察性。"自古以及今,生命以来者,亦尝见命之物,闻命之声乎?则未尝有也。"③第二,墨子提出"察百姓耳目之实",④以此作为一种判别的标准。这里孕含着感觉、观察的可重复性,可比性和可证伪性的思想。不是以一个人、少数人的感觉、观察为转移,而是以众人、大多数人的感觉、观察的共同结果为依据。众人共同感觉、观察的结果的客观性的程度当然要高些。第三,墨子提出一种简单的实验方法,虽然还是比较粗糙的,但毕竟通过人为控制的方法,观察到在一定条件下才出现的自然现象,小孔成像的记载就是一例。这种方法可以充分显露认识对象的信息,提高人感觉、观察的客观性。强调认识对象的可感觉性,可观测性,使关于对象知识的客观性、全面性、真理性有了一个比较可靠的前提。这一点对在人类早期物质和智力水平还处于比较落后、低下的阶段尤为重要。
  在科学知识的构成上,墨子已经开始注意到经验层次和理论层次之间联系,注意到理论层次内部的逻辑结构。墨子从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之间的差别对知识作了分类。《经上》说:"知:闻、说、亲。"也就是说,墨子将知识分作三类。一类是靠直接感觉观察所得到的感性层次的经验知识,墨子称为亲知"身观焉,亲也"。①一类是通过学习、传授的途径,从别人间接得到的知识,墨子称为闻知,"传受之,闻也"。②这种闻知可以是别人的口授手教,也可以是你自己读书可得。可以是感性层次的经验知识,也可以是理性层次的理论知识。一类是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推理,从已知推断未知,求得新的知识,墨子称为说知,"方不,说也"。
  ③这类知识应属理性层次,因为"以说出故"。④按照固有的因果关系,通过逻辑推理,如果前提是真,推理形式正确,则得出结论--新知识必然为真。墨子对理论知识的逻辑结构已开始注意到概念的明确性,判断推理的合理性。在客观真理作为是非真伪的前提下,墨子提出"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①概念、命题、推理作为理论构成的要素,在墨子科学理论知识的形成中,起了一种逻辑构造的作用。墨子的科学理论知识从而具有了初步的逻辑系统形态。
  墨子求天下之利的功利主义使墨子的科技观带有明显的实用倾向,这种影响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墨子关于科学思想与社会思想的其他构成部分的关系。社会思想环境对认识自然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学思想的发展方向。春秋战国之际争霸战争的现实,足兵足食的现实问题使社会的知识分子不可能坐在书斋里静静地钻研、思索纯自然科学的理论问题。追求物质利益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更注意工艺技术的发展。墨子认为,农、工之人的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所以十分重视工匠技艺。墨子亲自参加了各种技艺生产,注意研究工艺生产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这样,才使墨子有可能积累大量关于技艺生产的经验材料,接触关于自然问题的各种知识。墨子将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作为评价知识巧拙的标准,"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②墨子关于木鹊与车辖孰巧孰拙的判别,鲜明的显示了墨子重实用的科技价值观。
  墨子求天下之利的功利观促进了墨子对科技教育的重视和发展。墨子在《鲁问》篇里具体指出了教人耕者的功远大于不教人耕而独耕者。《公输》篇记载了,墨子弟子三百人掌握墨子发明的守城之器,助宋御楚,就是墨子科技教育成功的范例。《墨经》四篇,城守各篇不仅是墨子科技成就的总结,而且是墨子科技教育的结晶。
  墨子主张,非攻是求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一个手段,所以,墨子研究了各种守城、防御的器械。例如《备城门》篇记载了对付临、^、梯、堙、水、穴、突、空洞、蚁傅、Md、轩车等十二种攻城法的守城方法及守城器械的详细制定。
  墨子非乐,认为音乐无益于人的物质利益,所以不谈乐律。而对音乐的研究,正是我国古代声学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墨子重实用的科技观限制了墨子科学研究的领域,同时,也影响了墨子理论研究的深度。
  墨子的科学思想对墨子的科学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促使墨子在几何学、力学、光学及机械制造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墨子的科学活动从经验技术入手,从直观观察向科学理论过渡,从技术实践向自觉的科学研究过渡。这种过渡主要体现在:其一正是坚持物体属性是物体所固有的,确信现象变化是客观存在的,感觉到的现象是可靠的。墨子从对重复出现的自然现象的自发性观察逐步向观察的长期性、系统性方向深入。《墨经》详细记载了在各种科学实践中所遇到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作了定性的说明。随着科学实践的深入,墨子的科学思想中产生了科学实验的萌芽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这是墨子科学活动自觉化和主动化的标志。其二,从对现象的分析中,概括出一系列的科学概念,并用定义形式将这些概念精确化。进一步提炼出有一定程度严密性的经验公式和科学命题。通过科学定义、经验公式、科学命题的方式使经验知识上升为科学知识,从而在逻辑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构成初步的理论形态。这种科学理论形态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表明了墨子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其三,墨子理论认识的发展和科学实践密切相关,一些理论知识直接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墨子的科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可检验性和可证伪性,不致蜕变为一种僵化的形式框架,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明显的实践性。
  将墨子科学思想与古希腊、近代科学思想相比较可以看出,墨子以自然作为科学认识独立对象的观念,自然界存在普遍因果联系的观念和"端-体-兼"的结构层次观念为核心的科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张从经验知识出发,以观察分类为手段,要求逻辑严密性的分析方法,等等思想,和古希腊、近代科学思想在本质上是类似的。
  关于古希腊科学思想和近代科学思想,亚里士多德、牛顿、爱因斯坦、海森堡等都作过具体的说明。
  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应从具体的整体事物进到它的构成要素,因为为感觉所易知的是整体事物。这里把整个事物之所以说成是一个整体,是因为它的内部有多样性,有它的许多构成部分。"①牛顿曾说:"自然哲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界的结构和作用,并且尽可能把它们归结为一些普遍的法则和一般的定律--用观察和实验来建立这些法则,从而导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②爱因斯坦曾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说: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①海森堡曾说:"在早期的希腊哲学思想中,主要有两种思想今天还在决定着严密自然科学的道路,因而首先引起我们对它们的兴趣。这两种思想是,确信物质由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单位,即原子所构成并相信数学结构的指导力量。"②古希腊和近代科学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其一,把自然界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客体,坚持从自然界本身的物质构成和运动来解释自然界。科学研究的各种具体对象都是由各种基元的不同组合,形成的在空间上有界和有确定位置的具有几何结构的实体,从而具有可分析性和可把握性的特征。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科学活动不致流于玄思冥想,而是向实证分析的方向发展。
  其二,通过广泛的经验考察和系统的科学实验,抽象、概括出一系列反映自然界物质属性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用严格的逻辑推理,尽可能地用数学公式定量地表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使以和谐数学关系为特征的理性进入科学理论形成的过程。这种科学思想在指导科技实践的主要倾向,是探索物体变化的物质承担者,从基本单位的物质微粒的排列和运动来解释物质的宏观现象,从而使普遍的因果联系具有客观的物质依据。数学的定量要求,促使实验观察的系统化和精确化。数学的抽象化,逻辑推理的严密化,有利于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化。这样,把从整体结构上认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谐性的抽象概念体系引入人们的思维活动。把从物质内部结构组成和运动来探索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的思维方式变为思维习惯。将逻辑、数学和科学实践结合起来,将理性认识和推理证明结合起来。这种倾向避免了科学活动流于哲学思辨,使科学活动立足于用可以度量和可以分析的因素来认识物质的运动。这有利于消除直观的粗糙性和臆测的虚幻性,使形成的科学理论具有概念的明确性,逻辑的一致性,以发展的科学实践为基础所具有的可证伪性,以及与技术实践紧密联系性。这些科学思想正是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也正是中国传统科学所最缺乏而应向之发展的方向。
  这些思想在墨家的科学活动中都已有萌芽,墨子结合工匠和学者的知识,使实践经验和理性思维相结合,有可能使这一萌芽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梁启超曾说过:"在吾国古籍中欲求与今世所谓科学精神相悬契者,《墨经》而已,《墨经》而已矣。"①梁启超下的这个断语,在近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激烈冲突,近代文化显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威力,中国传统文化日渐显示它的惰性、迟滞、僵化的思想背景下,不无扼腕、感叹之意,然而从科学思想的总体上来看,是颇有道理的。
  墨子科学思想与近代科学精神相遥相符,说明墨子科学思想和科技活动相结合,有可能使中国古代科学沿着实用经验形态向理论科学形态的方向发展。因此,探究墨子科学思想何以湮灭的原因,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何以具有某种固有特征,对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何以别具一途,是很有意义的。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旨在丰富、交流和传递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相关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相关内容,任何个人团体不得转作商业用途。如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墨子言多不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