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中俄关系系迎来最好时期体现在哪些方面

综述: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_国际频道_新华网
综述: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日 12:10:05
【字号 】【】【】【】
新华网莫斯科11月19日电(记者魏良磊 张代蕾)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于22日开始正式访问俄罗斯,与俄方举行中俄总理第15次定期会晤。在两国领导人的推动与双方共同努力下,当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务实合作与战略协作成果举世瞩目,成为世界各国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的典范。
近几年来,中俄两国政治互信不断提高。今年是中俄两国高层交往最为频繁的一年,两国元首年内已经举行6次会晤,充分体现了两国关系快速发展势头和高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俄总统梅德韦杰夫9月成功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双方就全面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成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的新起点。两国元首签署了《中俄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和《中俄两国元首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5周年联合声明》,进一步指明了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宣示了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坚定立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之中,国际关系纷繁复杂,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战略性和长期性,已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稳定因素。
在政治关系进一步密切的同时,中俄安全、经贸、能源等各领域务实合作快速推进,人文交流成果显著,地方交往方兴未艾,两国关系的基础更加牢固。
在安全领域,梅德韦杰夫访华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合作协定,为中俄合作应对这些威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字号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在后发表评论。
只有新华网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跨入新世纪的中俄关系
当前位置 >>
跨入新世纪的中俄关系
李静杰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2期
&&&&&&& 内容提要) 进入21世纪以后,中俄关系取得一系列重大和突破性进展,中俄新型国家关系更加完善和成熟。除了中俄基本的国家利益以外,新世纪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经贸合作滞后和“中国威胁论”是中俄关系发展中的两大问题。“中国威胁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在俄罗斯自身。
  (关键词] 中俄关系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国威胁论” 俄美关系
  (作者简介) 李静杰,1941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 100007)
&&&& && 2006年是中俄建立外交关系15周年,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在过去的15年里,国际风云变幻,俄罗斯国内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中俄关系排除了种种干扰,克服了各种困难,按既定方向稳步地向前发展。1992年,中俄宣布双方“互视为友好国家”,1994年两国关系上升到“建设性的伙伴关系”,1996年双方又宣布建立“平等与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5年之内,中俄关系连续迈上了3个台阶。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核心是,两国为维护自己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为加强两国的全面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为推动世界多极化、民主化和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制序而密切合作。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标志着两国关系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
  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中俄两国遵循战略协作伙伴的原则和精神,各个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两国高层交往实现制度化、机制化,政治互信增强;解决了绝大部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在边境地区建立信任措施和实行裁军;联合打击“三股势力”[1],维护地区稳定;拓展包括经贸在内的各领域的合作;在国际事务中加强协调和配合,等等。实践证明,中俄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仅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
  一 中俄关系的新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中俄关系又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巩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俄关系顺利实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1999年年底,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辞职,由普京接替他的职务。2002年秋天,中国也实现了最高权力的新老交替。中俄关系没有因为国家政权的更替而出现停滞,相反却在已有的基础上,大踏步地向前迈进了。2001年7月,普京第一次以俄罗斯联邦总统的身份访华;2003年5月,胡锦涛首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身份访俄。
  在访问期间,双方回顾了中俄关系发展的进程,高度评价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两国的合作以及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意义,充分肯定了两国过去签署的文件和各领域合作取得的成果。“双方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共同努力开创中俄关系发展的新局面”[2]。
  (二)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日,江泽民主席和普京总统在莫斯科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条约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概括了过去10年中俄关系的主要原则、精神和成果,将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条约的有效期为20年,跨越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俄罗斯实现国家振兴的重要历史时期,是指导新世纪两国关系发展的纲领。条约的签订是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全面落实《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定的原则,指导两国各领域互利合作,中俄双方于2004年制定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年)》。
  (三)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在中俄两国的推动下,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所谓“上海五国”元首从1996年开始举行定期会晤。2001年6月,“上海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中俄两国把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作为本国外交的重要环节。5年来,“上海合作组织”已经奠定了巩固的法律基础,建立了一整套组织机构和合作机制,成为国际关系中一支独特的力量,在有效应对跨国新威胁和新挑战,推动成员国间在安全、经济及其他领域的合作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
  (四)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日,双方签署了《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连同日签署的《中苏国界东段协定》、日签署的《中俄国界西段 协定》一起,将长达4 300多公里的中俄边界线走向全部确定下来,为两国睦邻合作和世代友好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五)举行首次联合军事演习。2005年8月,中俄举行了代号为“和平使命一2005”联合军事演习。演习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海参崴)开始,然后转移至中国山东半岛及附近海域。双方派出陆、海、空军近万人参加。演习的主要目的是深化中俄互信,加强两国、两军在防务安全领域的合作与协调,演练共同打击“三股势力”,提高共同应对国际和地区安全面临的新挑战、新威胁的能力。
  中俄联合军演在两国关系中是史无前例的,标志 两国关系达到了新的水平。
  (六)举办“国家年”活动。为了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使“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思想在两国得到广泛传播,巩固和扩大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为了给两国政治、经贸、科技、人文等领域的合作增添新的活力,两国决定,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2006年12月,在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活动已顺利结束,其活动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在两国关系史中堪称第一。“中国年”已于日在俄罗斯拉开序幕。
  (七)经贸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年,中俄贸易年平均增长29%,2006年贸易额达到333.9亿美元。两国政府商定,到2010年贸易额达到600亿一800亿美元。中国承诺到2020年对俄投资累计达到120亿美元。为了促进相互投资,中俄两国政府部门主办的“中俄投资促进会”已于2004年启动。 .中俄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日,支线通往中国的“东西伯利亚一太平洋”石油管道开始施工。这是中俄能源合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关于铺设从东西伯利亚到中国东部和从西西伯利亚到中国新疆的天然气管道等重大合作项目,也都进入实质性谈判 阶段。中俄经贸合作正迎来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八)在国际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继1997年两国元首专门就国际问题发表《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之后,2005年7月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又发表了《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这说明两国在国际领域的合作在深化。中俄在国际问题上有广泛的共识和共同的利益,在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性、反对恐怖主义、解决热点问题,特别是在维护对两国利害攸关的中亚和东北亚的安全和稳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协作。
  中俄关系在跨人新世纪后所取得的成就这里不一一列举了。两国一致认为,现在的中俄关系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二 中俄新型国家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中俄新型国家关系形成的过程。中俄新型国家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中俄相互尊重对方人民的自由选择,互不干涉内政。中俄两国领导人反复声明,每个国家的人民有权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选择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模式。现在的中俄关系既不同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中苏关系,当时两国为争当马克思主义“正统”而相互指责;也不同于现在的美国,打着“民主”旗号,干涉别国内政。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体现了民主和包容的精神,在相互交往中,中俄各自保持了自己的尊严,谁也没有屈辱感。
  (二)高层交往实现了制度化、机制化。中俄关系得以顺利发展,这同两国始终保持各个层次、各种渠道的经常对话直接有关,特别是领导人之间的高层接触和磋商对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深化和加强各个领域的合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已经建立了两国元首、议长、总理的定期会晤机制[3]。实践证明,高层交往机制化对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具有特殊作用:其一,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 新问题,增强相互信任;其二,登高望远,着眼未来,从战略高度和长远眼光看待和规划两国关系的发展;其三,克服官僚主义的惰性,为两国关系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三)在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等国家核心利益问题时,相互支持。例如,中国支持俄罗斯打击车臣分裂主义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行动,对俄罗斯加强同独联体国家关系的政策表示理解和支持。俄罗斯完全支持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强调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对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台湾事务。
  (四)树立新的安全观、构筑新的安全结构。在 维护国家和地区安全方面,中俄摈弃了传统思维,不再走扩充军事力量、建立军事同盟的老路,而是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通过实现两国边境地区的军事信任与相互裁军,构建非军事化的周边安全结构。中苏、中俄经过40年的谈判,按照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终于全面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把过去长期成为两国关系发展障碍的边界变成了联结两国人民友谊和合作的纽带。
  (五)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任何第三国。这既不同于先是结盟,后是对抗的中苏关系,也不同 于冷战后继续存在的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结盟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中俄根据事态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没有假想敌和潜在对手。中俄在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同时,双方都努力发展同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友好和合作关系。中俄战略协作关系是透明的、开放的。
  此外,在经贸领域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实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也是中俄新型国家关系的一大特点。
  总之,经过10多年的共同努力,中俄已经建立起合作的最佳模式,使两国关系步入平稳发展的轨道。中俄新型国家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 根本利益,而且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成为处理邻国之间以及大国之间关系的典范。
  三 推动中俄关系的基本动力和现实因素
  (一)基本动力所谓推动中俄关系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指推动中俄关系发展长期起作用的、而不是暂时的和经常变化的因素。
  中俄关系发展成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有它自身的逻辑。历史经验证明,中俄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败俱伤。两国的精英们已从过去的中苏关系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有足够的智慧塑造新型的中俄关系。但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还是两国在发展相互关系时所追求的国家利益。
  首先,中俄面临相同的历史任务,这就是,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两国都集中于国内的改革和发展。对俄罗斯来说,就是要振兴俄罗斯,实现强国富民的战略目标;对中国来说,就是要实现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这样,两国的外交面临的中心任务都是要为保证国内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和平与稳定的周边环境。中俄是毗邻而居的核大国,双方如果不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外交任务。俄罗斯通过同中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实现了东部和 东南部的稳定。中国通过同俄罗斯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及通过建立和发展上海合作组织,使其战略屏障向西延长数千公里。
  其次,中俄都实行市场经济,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力图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俄在地理上连成一片,交通便利。俄罗斯是资源大国,科技大国。
  中国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市场广阔。中俄两国在经济上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在区域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形势下,中俄都需要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再者,世界格局和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迫使中俄必须走到一起,相互倚重。冷战结束以后,美 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为了独霸世界,防止可能同美国并驾齐驱、对美国构成挑战的大国出现,在欧洲,通过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通过向独联体国家的渗透,蚕食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在亚太,美国不断增强军事力量,加强美日军事同盟,并利用台湾问题,对中国施加压力,企图阻止中国的发展。由此可见,俄美关系中有独联体这个难解的“结”,中美关系中有台湾这个难解的“结”。在这种情况下,中俄发展战略协作,有效地保护了自己,并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形成制约。
  上面谈到的3个因素将在长时间内存在,影响着中俄关系的发展。
  (二)现实因素这里所说的“现实因素”,是指进入新世纪以后出现的影响中俄关系发展的新因素,其中有的因素过去也曾存在,但是进入新世纪后更加突显出来了。
  1.俄罗斯走出困境和内外政策的调整普京上台以后,修正了叶利钦时代为使俄罗斯“全盘西化”所推行的改革路线,把建设“强大的俄罗斯”作为国家战略的中心。通过实施一系列治理整顿措施,加强了中央政权和全国政令的统一’实现了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力明显增强。
  在国际舞台上,俄罗斯旗帜鲜明地捍卫自己 的国家利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从2005年年初开始,俄罗斯开展了关于“主权民主”的大讨论[4]。俄罗斯政界和学术界企图用“主权民主”这一概念解释俄罗斯现行的内外政策以及国家的未来走向。从报道的材料来看,“主权民主”包含这样一些内容:(1)俄罗斯实行民主制度,但是俄罗斯的民主化必须符合俄罗斯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点。普京说,“我们要独立发展民主,不屈从于任何压力”[5];(2)“主权民主”的核心是指国家政权的独立性,“确保国家不受外来干涉,独立自主地推行对内和对外政策”;(3)由“主权民主”还引申出“主权经济”、“主权能源”等概念。所谓“主权经济”,是指国家控制全国经济命脉,调节市场;所谓“主权能源”,是指不允许外国控制战略资源产地,等等。
  100多年来,关于俄罗斯究竟是属于“西方”还是属于“东方”的争论从未间断过。在这里,作为文化观念的“西方”和“东方”被截然对立。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尽管同西方摩擦不断,有时矛盾还很尖锐,但是在指导思想和政治实践方面,遵循的基本原则还是“选择欧洲”,即用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和价值观作为改革的标准和方向,并最终融人“西方文明世界大家庭”。然而,这场改革使俄罗斯陷入了空前的浩劫。普京上台后不得不改变这条路线。
  不久前,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对“欧洲选择”原则作了新的解释,对俄罗斯文明定位作了新的界定。他说,“至于俄罗斯的‘欧洲选择’,我们所指的是俄罗斯人对欧洲面向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追求。但是,俄罗斯人的追求从来不仅仅局限在欧洲。我国几百年来生活在不同文明的接合部,作为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而发展,因此我国在保持不同文明的和谐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6]当然,现在说俄罗斯关于“西方”和“东方”的争论已经结束,还为时过早。但是,就目前阶段而言,俄罗斯政治精英们的主流思想倾向已经非常明确:俄罗斯既不完全属于西方,也不完全属于东方,俄罗斯就是俄罗斯!俄罗斯走出困境及其内外政策的调整,对中俄关系的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首先,如前所述,俄罗斯强调,改革和发展必须考虑本国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点,要独立自主地决定内外政策,反对外来干涉。这同中国一贯坚持的原则是一致的。这说明,在这些涉及国家发展道路的重大原则问题上,中俄两国有了共同语言。
  这不仅对增进两国的相互了解和信任,进而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相互借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国际意义。要知道,中俄在这方面所坚持的政治哲学同美国坚持的向国外输出“民主”的政治哲学,是相对立的。俄罗斯学者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在与西方的关系中,特别是在涉及自己的政治和文化发展道路的问题上,中国可以指望得到俄罗斯的支持,因为俄罗斯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6]。
  此外,过去俄罗斯认定自己的归宿是欧洲,是“西方文明世界大家庭”的一员,所以在它的对外政策中,西方始终处于最重要的地位,而中国所处的亚洲似乎命中注定永远处于次要位置。当然,俄 罗斯把欧洲作为对外政策的重点,也有实际的国家利益考虑,例如对外贸易比重的65%以上在欧洲,引进外资主要也来自这里。但是,意识形态因素无疑也起了重要作用。人们记得,在俄罗斯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调,似乎“民主的”俄罗斯同“不民主”的中国发展关系,会损害它同西方的关系。而现在情况变了,俄罗斯实行全方位的现实主义外交,同中国发展关系,不会再受这种意识形态因素的干扰了。
  再者,也是最重要的,俄罗斯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从衰败中重新崛起,这不仅有利于国际力量的平衡和世界战略的稳定,而且有利于 中俄两国发展全面和务实的合作关系。
  2.俄罗斯对中国认识的变化300年来,俄罗斯在经济、军事、科学和教育等方面一直走在中国的前面。俄罗斯人习惯于居高临下地看中国。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俄罗斯人对中国的看法也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最近几年,这种变化更加明显。
  很多俄罗斯人对中国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大家熟悉的罗高寿曾13年担任驻华大使,被俄罗斯外交界称之为对华政策的“教父”。他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在不久前发表的文章中这样描述中国的发展前景:“中国正处在变成世界第一经济强 国的道路上”。他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材料说,“到2020年,按购买力计算,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美国”。即使中国发展速度再低一些,低于每年7%~8%,“中国经济总量也将在2016年超过日本,在2040年赶上美国”[7]。在俄罗斯,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迟早要成为超级大国”,并成为抗衡美国的主要力量。
  有的俄罗斯学者还从世界文明发展的高度,把中国的改革经验和发展道路概括为同新自由主义相对立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模式”,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或者说东亚发展模式,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具有无法抗拒的诱惑力,因为这种模式引发了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一轮增长”[8]。
  对于中国的崛起,有些俄罗斯人表示担心和害怕,但是更多的人还是认为,中国的发展对俄罗斯来说是机遇,能够“有力地推动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有人甚至建议,“我们要抓住邻国飞速发展的契机,把西伯利亚这节车厢挂到正在提速的中国列车上”[9]。
  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看好中国,对同中国发展关系,兴致甚浓。以访华人数为例,1996年来华人员为60万人次,2005年增加到222万人次。过去眼睛只是盯着西方的大公司也纷纷前来,抢滩中国市场。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来华 访问如同一股涌动的大潮,人数更多了。3月21日“俄罗斯年”开幕前夕,有16架飞机满载着中央和地方政府官员、工商界的头面人物,飞来中国。
  这一年,在俄罗斯87个联邦主体中,有80个联邦主体的领导人访问了中国。
  3.俄罗斯能源战略的调整俄罗斯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3%,其产量和出口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储量占世界总储量33%,产量占27%,出口量占30%。随着世界对能源资源争夺的加剧、世界能源价格飙升,能源的生产和供应便成了突出的国际政治和安全战略问题。俄罗斯及时和巧妙 地利用了这种形势,不仅靠出口能源赚取巨额收入,迅速改善了国内的社会和经济状况,而且把能源作为政治武器,加强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2004年乌克兰发生“橙色革命”以后,奉行亲西方的和对俄强硬的政策。2005年1月,俄罗斯以中断天然气供应的方法迫使乌克兰在天然气价格上做出让步。乌克兰事件促成俄罗斯“能源超级大国”构想的最终形成[10]。第一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伊万诺夫说得很坦率,“目前,我国的经济潜力可以保持世界能源的稳定。在形成欧洲统一能源战略的过程中,我国作用的积极意义和重要性现在就一目了然了,而且是不容置疑的……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俄罗斯作为能源超级大国的新地位”[11]。
  俄罗斯中断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如同一股寒流侵袭了主要依靠俄罗斯能源供应的欧洲。
  德国外交专家约瑟夫?约非说,“俄罗斯天然气管道对西欧产生的影响远比其手中的SS一20中程导弹大得多”[12]。一些欧盟成员国呼吁北约用军事力量保护能源运输的安全。2006年12月北约里加峰会把能源安全列入讨论议程。会议最后文件宣称,“战略资源运输受阻”是该组织未来10―15年面临的安全威胁。
  俄罗斯同西方的矛盾不仅表现在能源运输安全方面,而且表现在具体的经济利益方面。俄罗斯是欧洲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国,但是欧洲国家不允许俄罗斯公司进入天然气下游销售领域。俄罗斯认为,这种合作模式对自己不利,所以,在同欧洲的谈判中,提出了新的要价,这主要是:(1)要求欧洲允许俄罗斯公司进入天然气销售领域;(2)要求欧洲取消限制,允许俄罗斯公司进入欧洲最重要的经济部门。普京亲自出马攻关,他指出,“我们的欧洲朋友提出请求,让我们放他们进入能源领域――俄罗斯经济的心脏。那么你们也该放我们进入你们最重要的经济领域。对俄罗斯,至今还保持陈腐的巴黎统筹委员会[13]规定的种种限制。”[14]俄罗斯同欧盟的谈判步履艰难。同美国关于合作开发巴伦支海的什托克曼气田并将液化天然气输往美国的谈判已陷入停顿。
  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把目标转向亚洲,首先是中国。日,普京在视察托姆斯克时,就俄罗斯的能源战略发表重要谈话。他说,西方以种种借口对俄罗斯进行限制。因此,俄罗斯要寻找新的销售市场,要关注正在高速发展的亚太国家,与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的合作将提高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经济活力[15]。在普京讲话两天以后,“东西伯利亚一太平洋”输油管道正式开工了。
  当然,俄罗斯重视中国的能源市场并不完全是西方压迫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发展同中国的能源合作有利可图,前景广阔。据俄罗斯方面预测,年,西欧的石油消费量将从每天的1 380万桶增加到l 490万桶,增幅为8%;而中国将从每天的520万桶增加到1 420万桶,增幅为120%[16])。 目前,俄罗斯向亚太出口的石油仅占其出口量的3%,计划2020年增加到33%。如果计划能够实现,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将大大加强。此外,根据中俄签署的合作协议,俄罗斯公司可以进入中国能源销售和加工领域。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部长满意地说,“‘东方部分’在俄 罗斯的能源战略中占有特殊地位。更重要的是,俄罗斯与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不仅局限于供应能源原料,还包括供应俄罗斯制造的能源设备,供应电力和发展基础设施。”[17]的确,所有这些都是俄罗斯在同西方的合作中未曾得到过的。
  4.俄罗斯同美国的矛盾进一步加深2001年发生九一一事件后,普京立即向布什总统表示,愿意向美国提供俄罗斯领空,允许美国在中亚驻军,并向美国提供有关阿富汗塔利班的情报。在俄罗斯的帮助下,北约顺利击溃塔利班,占领阿富汗全境。普京向美国示好,目的是为了换取美国承认俄罗斯“平等的战略伙伴”地位,承认俄罗斯在独联体的特殊利益。但是,俄罗斯的投入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2003年是俄美关系转折点。这一年,由于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侵略战争,俄罗斯当局逮捕有美国背景的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等事件,俄美关系由热变冷。
  美国尽管深陷伊拉克战争泥潭,但是并没有放松对俄罗斯的战略挤压。2004年,美国不顾俄罗斯的一再反对,接纳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使北约扩展到原苏联领土,直逼俄罗斯的边界。这使俄罗斯进一步认识到,如果说俄罗斯国家安全的现实威胁来自恐怖主义的话,那么主要的外部威胁则来自美国领导的北约。
  2003年年底在格鲁吉亚,2004年年底在乌克兰,西方国家利用这两个国家的内部矛盾,煽动所谓“玫瑰革命”和“橙色革命”,建立亲西方的“民主政权”。新政权要求加入欧盟和北约,对俄罗斯采取强硬立场。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是在历史上生活在一个国家的“三个斯拉夫兄弟”。乌克兰首都基辅是俄罗斯文化的发祥地,正像一些中国学者指出的那样,如果北约接纳乌克兰,等于挖了俄罗斯的“祖坟”。苏联解体以后,西方通过扩大欧盟和北约,先是消化了苏联的东欧盟国,后又消化了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处在独联体的核心地带。
  西方的地缘战略思想是:没有乌克兰就不可能形成俄罗斯帝国[18]。也就是说,只要把乌克兰争取过去,俄罗斯就不可能恢复成像沙皇俄国或苏联那样的世界强国。俄罗斯科学院美国加拿大研究所所长罗戈夫指出,接纳乌克兰加入北约将是俄美冷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北约接纳乌克兰是企图使俄罗斯作为大国永无出头之日,在欧洲被孤立起来。这将是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实际上是故意使俄罗斯回到莫斯科公国的状态,沦为国际事务中的三流国家”[19]。
  美国干涉俄罗斯的内政,是俄美关系变冷的深层次原因。美国的期望是,新的俄罗斯应该在国内模仿西方模式,在国际上奉行同西方相同的外交政策。但是,普京上台后,俄罗斯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不再听从西方指手画脚。美国对此大为恼火,指责俄罗斯走上了“极权”和“反民主”的道路,对外推行“新帝国主义”政策。2006年7月,在圣彼得堡“八国集团”峰会前,美国掀起反俄高潮。5月4日,美国副总统切尼在立陶宛首都,一方面抨击俄罗斯对邻国使用能源武器,另一方面攻击俄罗斯从“民主”倒退。他说,“在当今的俄罗斯,反对改革的人们正在伺机颠覆过去10年取得的成果。
  俄罗斯政府限制了人民的权利”[20]。切尼的讲话在俄罗斯引起强烈反响。有人把他的讲话同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关于“铁幕”的讲话相提并论。众所周知,后者成为持续半个世纪的东西方冷战开始的标志。前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J.爱德华兹和前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J.肯普联名发表文章,以示两党对俄政策的一致性。他们号召欧盟和美国联合起来,对俄罗斯国内政治进程施加影响。“由于明年将举行议会选举,2008年将举行总统大选,俄罗斯即将进入重要的政治阶段。现在,美国和欧盟应该制定明确的标准,我们将根据标准判断这一进程是否合法……如果俄罗斯目前 的政治现实继续发展下去的话,俄罗斯的领导层真有可能被境外人士视为是非法的。”[21]对于西方影响和操纵俄罗斯国内政治局势的企图,对于那些要求把俄罗斯从“八国集团”开除出去的呼声,普京愤怒地回答说:“让狗去叫吧,商队照样前进!”[22]俄美之间的军备竞赛实际上并没有停止,尽管这种竞赛是不对称的。2001年年底,美国单方面宣布退出1972年苏美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开始研制和部署反弹道导弹系统,企图建立单方面的绝对军事优势。俄罗斯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对军事领域的投入越来越多,特别是加快装 备能够突破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白杨一M”陆基导弹系统和“圆锥一30"海基导弹系统。普京总统强调,“我们也应当把自己的家,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得很牢固,因为我们看到世界上在发生着什么,都看在眼里了。如俗话所说,‘狼同志知道该吃谁’,吃起来,谁的话都不听。种种迹象表明,根本不准备听。”[23]当代国际关系逻辑就是这样,每当俄美关系出了问题,俄罗斯就要向中国靠拢。美国的霸权行径及其对俄罗斯内政的干涉,引起俄罗斯民众的普遍不满。“莫斯科回声”电台2005年做的一次民意测验显示,74%的听众认为,俄罗斯应该与中国 结盟,对抗美国的霸权[24]。
  以上介绍的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俄罗斯方面出现的影响中俄关系发展的因素。下面简要谈谈中国方面出现的与此相关的因素。
  跨人新世纪,中国在过去10年改革开放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中国来说,年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为了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制定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战略。
  俄罗斯既是大国,又是中国的邻国,所以在中国的外交战略中处于“关键”和“首要”的地位,其重要 性进一步提高了。
  进入新世纪,中国继续实行扩大开放的政策。
  扩大开放就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在参与经济区域化安排方面,中国选择了“两翼战略”:在南面和东面,致力于发展“10十1、“10+3”的合作;在北面和西面,致力于发展上海合作组织范围内的合作。由此可见,俄罗斯作为上海合作组织的支柱力量,在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中的地位也提高了。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原料和能源短缺的制约。俄罗斯是资源大国,在调整能源战略中,把目标转向中国,这正是中国所期望的。
  进入新世纪,美国对华政策虽然有所调整,但是对中国的战略围堵和对中国内政的干涉没有改变。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也需要向俄罗斯靠近。
  俄罗斯在短短几年里摆脱了长达近20年的动荡,走上了复兴的道路,其速度之快,出乎人们的预料。西方对此没有思想准备,正如普京总统所指出的,“对于俄罗斯在经济上如此迅速地康复和恢复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是所有人都有思想准备……有人带着过去的成见看我们,把强大的复兴中的俄罗斯视为威胁”[25])。
  中国同西方不同,中国欢迎俄罗斯的复兴和崛起。如前所述,强大富裕的俄罗斯不仅有利于世 界力量的平衡,而且有利于中国发展同俄罗斯的全面合作。坦率地说,即使俄罗斯真的走上民族主义的扩张道路,中国也不那么害怕,因为可以断言,它扩张的矛头首先不会指向中国,而是指向俄罗斯认为是自己势力范围的原苏联地区以及企图控制这一地区的外部势力。当然,这样说是极而言之,是从最坏的方面设想的,绝不意味着中国希望出现这种局面。
  四 问题解析
  中俄关系在顺利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两个最大的问题是:第一,两国经贸关系发展滞后;第二,在俄罗斯存在“中国威胁论”。
  (一)关于两国经贸关系滞后问题。中俄关系 前进要靠两个“轮子”:一个是政治,一个是经济。
  政治这个“轮子”很坚固,经济这个“轮子”却很脆弱。经贸关系滞后制约着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两国经贸合作的规模很小。例如,2005年中俄贸易额为291亿美元,而俄罗斯当年对外贸易总额为3 704亿美元,中俄贸易在其中仅占8%。
  中国当年对外贸易总额为14 221亿美元,中俄贸易仅占2%。2005年中俄贸易额只相当于当年中美贸易额(2 116.3亿美元)的13.8%,相当于中日贸易额(1 844.1亿美元)的15.8%。
  再从相互投资来看,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引进外资总额达6 224亿美元,其中俄罗斯对华投资(14.05亿美元)仅占0.2%;俄罗斯引进外资总额为965亿美元,中国对俄投资(10.5亿美元)仅占其中的1.1%。
  中俄贸易结构落后,同两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很不相称。在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构成中,虽然机电产品呈上升趋势,但传统的纺织服装类产品依然占很大比重。在俄罗斯的出口结构中,原材料超过了60%,而且呈上升趋势,机电产品的比重逐年下降。
  中俄双方都认识到,经贸关系滞后是当前两国关系中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长期不能解决,必然影响两国的政治关系。令人欣慰的是,中俄双方都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共同采取重大措施,努力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如前所述,中俄经贸关系已经走出困境,迎来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但是,把主客观条件变成现实的物质力量,把两国经贸合作水平提高到与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相适应的高度,还需要双方密切协作,加倍努力。
  (二)关于“中国威胁论”。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些人对中国的迅速发展感到恐惧,担心中国的崛起会使力量对比进一步发生不利于俄罗斯的变化,打破东亚地缘政治的平衡,使俄罗斯在同中国的合作中变成“小伙伴”。
  有些人对中俄人口数量对比失衡表示忧虑。
  俄远东地区面积6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已减少到670万,而对面的中国东北三省就有1亿人口。
  他们担心中国移民大量涌入西伯利亚和远东,甚至超过当地的俄罗斯人,实现中国对俄罗斯领土“事实上的占领”。
  有些人对发展同中国的经济合作怀有顾虑,担心俄罗斯会变成中国的“资源附庸”,大量的中国商品涌人俄罗斯,将挤垮俄罗斯的民族工业。
  有些人认为,中国同俄罗斯在中亚存在竞争,担心中国在中亚影响进一步扩大会损害俄罗斯的利益,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会妨碍俄罗斯主导的 欧亚经济共同体和集体安全组织的发展,等等。
  关于俄罗斯“中国威胁论”产生的原因,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有中俄关系历史和现实方面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还是俄罗斯自身的原因。对此,俄罗斯学者曾进行过很多分析,有些分析相当深刻。这里不妨援引一段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亚历山大?卢金的一段文章:“俄罗斯人傲慢的原因在于,他们还不习惯看到二三十年前比自己贫穷的中国人现在逐渐富裕起来,不习惯中国人不把俄罗斯当成老大哥,而看作为莫名其妙的总是不能把日子过好的怪人。我们很习惯于把韩国人和日 本人看作是办事认真的有钱人,但却不想把中国人看作是与自己完全平等的人。对这种历史转折的愤愤不平引起了俄罗斯的恐惧,担心中国的人口扩张吞并俄罗斯的领土,担心购买俄罗斯武器的中国会反对我们,把俄罗斯挤出中亚等等。这些担心也是西伯利亚和远东的一些地方政治家煽动起来的,他们不能改善居民的生活,需要找一个替罪羊。煽风点火的还有一些居心不良的专家和民族主义的政治家,他们靠廉价的排外情绪来捞分,甚至主张加强在远东的军事力量,恨不得关闭俄中边界……对中国的恐惧是凭空想象出来的。”[26]在俄罗斯,如同在欧美和日本一样,长期以 来,人们习惯于一个贫弱的中国,对于中国的迅速崛起没有思想准备,并由此引起某种担心和恐惧。
  尽管俄罗斯人对中国的看法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但是惯性思维依然存在。有意思的是,目前俄罗斯的振兴在西方也引起了类似的反应。
  从战略态势来看,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国家,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很长时间处于战略收缩状态,现在刚刚走上振兴的道路。许多俄罗斯人还没有摆脱由于国家解体和衰退所引发的心痛,总是以怀疑和警惕的眼光观察外部世界。所以,要消除“中国威胁论”,一方面取决于中国,中国要以自己 的行为来证明,它的发展对俄罗斯不仅不是威胁,而且是重要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俄罗斯,俄罗斯人要克服心理失衡,做到以平常心对待邻国的发展和强大。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
  应该承认,对于“中国威胁论”的产生,中国方面也有一定的责任。例如,某些中国人在俄罗斯过期滞留、不文明的经商行为等,给“中国威胁论”者提供了口实。此外,西方的挑拨和煽动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于“中国威胁论”对中俄关系的影响,笔者认为,一方面要看到“中国威胁论”会对中俄关系的发展产生某种影响,另一方面也不能把这种影 响估计过高。理由是:第一,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要比现在风靡得多,但那时也未能阻挡中俄关系发展的主流。本文开头谈到的中俄关系连续上三个台阶,正是发生在这个时候,而且每次升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出自俄方的主动。第二,某些鼓吹“中国威胁论”的人物,有的已经成了历史?的过客,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了原来的观点。那些继续鼓吹“中国威胁论”的人,多为无名之辈,影响有限。第三,在俄罗斯,“中国威胁论”从一开始就受到著名专家、学者和某些政府官员的批判。所以,在谈到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时,绝不要忘记,在俄罗斯,同中国保持睦邻友好关系始终是舆论的主流。
  (三)关于“中国移民”问题。在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中,“中国移民”是被炒得最热的问题。众所皆知,俄罗斯劳动力短缺,中国劳动力有富余,中俄在这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潜力巨大。但是,由于在俄罗斯舆论中,中国的“人口问题”被宣传为俄罗斯面临的潜在威胁,所以中国学者在写文章或发言时,对这个问题往往噤若寒蝉,甚至在内部研讨会上也忌讳谈这个问题,唯恐言辞不慎,被“中国威胁论”的鼓吹者抓住把柄,从而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大局。
  中国经济持续27年保持高速发展,首先得益于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俄罗斯没有这个条件,要实现中国这样的高速增长,看来是不大可能。以远东为例,俄罗斯要保持远东的稳定和发展,阻止人口进一步外流,并把西部的居民吸引到这里来,就必须改善这里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为此,就要把这里的基础设施、农业和服务行业搞上去。要知道,做好这些事,仅仅有货币资本不行,还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由于受“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俄罗斯不愿从国外大量引进劳动力,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所以,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了,政府关于开发和振兴远东的宏伟纲领至今成效甚微。
  中俄开展劳务合作,首先有利于俄罗斯,同时也有利于中国。但是,应该指出,中俄开展大规模俄罗斯从中国大量引进劳动力的可能性,是很有限的。中国虽然是人口大国,但是从2000年起就进入了“老龄社会”。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慢,据专家估计,到2013年左右将降到零。目前,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已从“无供给”转向“有限剩余”。2005年和2006年沿海发达地区连续两年出现“民工荒”和“技工荒”,就是劳动力短缺的征兆。这样看来,中俄开展劳务合作最有利的时机也就在最近10~15年期间。按照“中 国威胁论”鼓吹者的逻辑,中俄只能坐失良机了。
  需要说明,这里所说的劳务合作是指根据正式协议、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的跨国经济活动,同“移民”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事物。
  中国向海外移民已有l 300年的历史。华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68个国家和地区,总共4106万人。其中,东南亚10个国家的华人最多,超过3 000万;其次是美洲,人数超过600万。华人在美国已成为第一大少数民族,1999年人数达到306万,还不包括数十万在那里学习和经商的中国人。
  加拿大总人口2 800万,其中华人接近150万。世界华人经济总量估计为2.5万亿美元[26]。90%以上的华人加入当地国籍,融人当地社会,对住在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美国政府在旧金山附近专门为华人建立了纪念碑,一是为了彪炳华人对美国发展做出的贡献,二是为华人曾经受到歧视和虐待表示忏悔和道歉。2006年6月,加拿大政府对一个世纪以前曾对华人征收“人头税”的歧视做法公开表示道歉。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以及世界其他地方,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说明,海外华人成为中国的“第五纵队”。无论是对近邻,还是对远邻,中国政府从未把境外华人作为自己的扩张工具。土000多年来,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事。
  华人对俄罗斯的发展也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例如,100多年前,沙俄政府为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曾在中国北方招募几十万华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正是由于华工的辛勤劳动,从圣彼得堡通往摩尔曼斯克的铁路才得以顺利建成。直到上世纪30年代,远东曾有100多万中国人和朝鲜人。当时这里非常繁荣。可是,后来在苏联的华人越来越少了。据统计,在苏联后期,总共只有6.8万华人[27]。
  须知,这其中还包括1962年中苏关系紧张时,从新疆伊宁等地被裹胁出境的6万中国边民[27]。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两国在各 个领域的交往日益增多。在俄罗斯的中国人数量曾被媒体宣传为200万一500万。2004年,俄罗斯总统助理宣布,“据可靠统计,在俄长期居住的中国公民总数不超过15万~20万人。近期人口普查查出,在俄长期生活的中国公民数量更少,只有3.5万人”[28]。联系到把中国视为潜在对手的美国以及与中国相邻的东南亚国家对待华人的公正态度,在友好的俄罗斯,一些势力却把所谓“中国移民”渲染为洪水猛兽,而且这种宣传还有一定的市场,真是令人不得其解!从中国向俄罗斯大量移民,客观上是不可能的。移民是一种社会、经济和历史现象,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中国的海外华人按祖籍划分,80%以上来自广东、福建,即来自中国的亚热带地区。
  华人在世界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次是温带。中国人热爱俄罗斯的灿烂文化,欣赏俄罗斯一望无垠的原野和森林,喜欢俄罗斯人坦荡和豪爽的性格。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难以忍受那漫长而寒冷的冬天。俄罗斯专家曾多次对在那里的中国人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愿意永久居住在俄罗斯的人只有5%左右。在那里的中国人绝大多数是为了经商挣钱,然后回国或者转到世界其他国家。
  另外,中国不需要通过向外移民解决自己的 人口问题。年的27年间,中国还是那么多土地,人口却增加了3.4亿,与此同时居民收人增加近6倍。这说明,中国不仅能够养活自己的13亿人口,而且能够养活得很好,今后还会更好。
  联系到前面提到的中国自己也将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可以认为,向俄罗斯大规模移民的客观可能性是不存在的。那些以“中国移民”为题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的人,真的好像堂吉诃德拿着长矛在同风车搏斗,处在幻觉之中。
  俄罗斯移民中心主任瓜.扎伊翁科夫斯卡娅指出,“关于中国人有组织地进行人口扩张的言论纯属捏造……殖民帝国主义国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西伯利亚广袤的土地过去属于,今后仍将属于俄罗斯。如果俄罗斯经济吸纳更多的(中国)劳动力,那是客观需要。”[29]俄罗斯是一个伟大而智慧的民族,健康的思维迟早都会占上风。
  本文用较多笔墨分析中俄关系中的消极因素,目的是为了排除干扰,增信释疑,使中俄关系能够更健康、更顺利地发展。完全可以相信,在新世纪,中俄两国按照《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规定的精神和原则,共同努力,重点扩大和深化在以下3个领域的合作,中俄关系的前景会更加美好。
  这3个领域的合作是:第一,在实践中进一步加强两国在政治上的相互信任,巩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政治基础;第二,最重要的是,大力发展两国贸易和经济合作,加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第三,加强两国在人文领域的合作,扩大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
  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但是前景非常光明。
[1] 指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载《人民日报~日。[3] 两国元首除每年进行互访以外,还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及其他多边场合举行会晤。到2006年,两国已经举行了11次总理定期会晤。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机制越来越完善。委员会下设10个合作分委会,涵盖能源、经贸、科技、运输、核能、银行、航天、通信、环保和民用航空技术等领域。两国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除下设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旅游5个合作分委会外,还设立了媒体、电影和档案合作工作小组。2004年启动了高层战略安全磋商机制。政府各个部门的合作机制日臻完善。边境和地方合作机制在发挥积极作用。截至2004年年底,两国之间先后有65对省(市)建立了友好省州和姊妹城市关系。[4] 在讨论的过程中,对于“主权民主”以及下面谈到的“能源超级大国”的提法是否确切,有不同看法,但是对于这些概念所涉及的内涵,主流的观点是一致的。[5] (俄)普京在八国峰会召开前接受记者采访,俄塔社日俄文电。[6] [俄)俄外交部长C.拉夫罗夫在莫斯科大学谈俄罗斯对外政策,俄塔社日俄文电。[6] [俄)只.别尔格尔:《名副其实:中国的全球战略》,载《独立报&)日。[7] [俄)N.罗高寿:《中俄经贸合作:发展趋势和前景》,载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俄罗斯外交部大学《分析报告》,2006年3月,第1(6)期,第36页。[8] [俄)B.波波夫:《经济奇迹:中国模式对抗新自由主义》,载《政治杂志》周刊日。[9] [俄)T.帕宁娜:《将出现一片中国森林……》,载《俄罗斯报&)日,第1版。[10] (俄)卢基杨诺夫(《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杂志主编): 《盘点》,载《新时代》周刊日。[11] (俄)俄副总理兼国防部长c.伊万诺夫:《国家价值观的三要素》,载《消息报)日。[12] [美)T.弗里德曼:《真正的冷战》,载《纽约时报)2006年10月25日。[13] 巴黎统筹委员会全名“输出管制委员会”,成立于1949年11月,是美国控制的西方国家政府间的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战略物资禁运的机构。[14] [俄)普京总统与八国集团主要通讯社领导人的谈话,俄新社日俄文电。[15] (俄)n.格里尼奥夫:《俄罗斯利用中国可打击西方野心》,载[俄)《晨报)日。[16] (俄)《管道走向何方》,载《生意人报》日。[17] [俄)俄工业和能源部部长B.赫里斯坚科:《俄罗斯能源政策中的‘东方部分’》,俄新社日俄文电。[18] (美)Z.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第62页。[19] (俄)巳罗戈夫接受《独立报》记者采访的访谈录:《莫斯科和华盛顿不稳定的伙伴关系》,载《独立报))日。[20] 《切尼批评俄罗斯民主倒退:俄美关系重坠冰河》, http://www.ce.cn/xwzx/gjss/gdxW//t――6894201.shtml。[21] [美)J.爱德华兹、J.肯普:《我们需要对俄罗斯强硬》,载《国际先驱论坛报))日。[22] [美)F.奥尔洛夫、M.富格雷戈什:《八国集团峰会及俄罗斯的国力》,载《华盛顿季刊))2006年夏号。[23] C俄)俄罗斯联邦总统国情咨文,日,http://president. kremlin. ru/appears//1357――type63372type63374type82634――105546.shtml.[24] (美)欧文?马修斯、安娜?涅姆佐娃:《西伯利亚的恐惧和憎恨》,载《新闻周刊}日。[25] (俄)普京总统日在俄罗斯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http://president.kremlin.ru/appears/2006/05/lO/1357――type63372type63374type82634――105546.shtml.[26] (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东亚和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亚?卢金:《面向中国》,载《生意人报))日。[27] 关于海外华人的数量及其经济总量,各种统计差别很大。这里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03年第七届世界华商大会公布的材料。[28] 《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华侨华人统计数据”,2002年4月 17日,http://www.hsm.cOm.cn/nOde2/nOdell6/nOdell9/nOdel58/nOde849/userObject6ai42622.html[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247页。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传真:(010)
E-mail:Web-oy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新时期中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