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和内地人大陆人和香港人结婚在香港登记记结婚后如何申请单程证

有亲人在香港,例如配偶是香港人,父母在港或子女在港永居,想要申请香港身份的话,则可以考虑依亲。依亲是持《前往港澳通行证》过港(即申请“单程证”),由内地公安出入境管理局审批,获得名额后须注销内地户口才能拿到香港身份。

具体而言,符合以下5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申请单程证(依亲方式):

1. 夫妻一方定居香港,可同时申请偕行未满18周岁的子女。

2. 18周岁以上且未满60周岁的申请人,其在香港定居的父母都是60周岁以上并且在香港或者无子女,需要其前往照顾的。

3. 60周岁以上且在内地无子女,需要投靠在香港定居的18周岁以上子女的。

4. 未满18周岁,需要投靠在香港定居的父母的。

5. 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子女。

注意:上述第2项中“在香港无子女”是指没有具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的/经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批准前往香港定居的子女。

其实第1、2、3、4项情况,香港入境处和内地公安的说法也很清晰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定居香港”其实是指已经获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

第5项“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子女”比较特殊,这是唯一一种获批后直接拿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类别,而且“子女”满18周岁也可以申请;

其他项的申请人在获批后,都需要满足“在港通常居住满7年”的要求,再申请香港永居。

但需要注意,只有孩子在内地出生时,父亲或(和)母亲是香港永久性居民,这样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子女”才是第5项所指的范围。如果孩子出生时,父母还没有拿到永居,但过段时间拿到永居了,这种可以通过第1项申请。

和香港老公结婚四年 本人还未领单程证 已分居一年 如何办理离婚手续呢

详细描述(遇到的问题、发生经过、想要得到怎样的帮助):

和老公四年 本人还未领单程证 已一年 呢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黄博宁】

一转眼,香港回归20年。1997年,香港人口650万,2017年,增长至737万,20年间增加了90万。有内地背景的新增人口,以来港方式计,可粗略分成三类。第一类,持单程证,来港与父母、子女或配偶团聚。第二类,读书来港,毕业留港,俗称“港漂”。第三种,通过优才、专才计划来港,包括海归及内地知名的体育和文艺界人士。香港本地媒体,喜欢统称这些人为“新香港人”。

单程证来港 融入最彻底

根据内地公安部政策,持单程证来港,有5种情况。包括夫妻团聚、子女来港照顾无依靠的父母、无依无靠的老人来港投奔亲属、无依无靠的儿童投奔亲戚以及继承遗产。1997年回归至今,每天有150个单程证配额,以每年新增4万人计,20年约80万。

单程证,顾名思义,是“有来无回”。以夫妻团聚方式为例,从领结婚证到配偶可以来港,需要约5年时间。一旦资格获批,申请人要注销内地身份证、户口及护照,申请香港身份证。居住满7年,可成为香港永久居民,享有选举和被选举权,有资格申请公屋、居屋和生果金等福利。

根据港府2011年的数据统计,单程证人士有大专以上学历者16%,高中以上学历者28%,低于香港同类指标。他们中50.2%是自由职业者,即家庭主妇。在外工作的,大多在酒楼、茶餐厅、工厂、工地等场所。广东福建来的最多,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也不少,北方及江浙少见。

嫁港内地女子当义工,以“过来人”经验助新移民

一位50后,80年代从广东移民,很快生下一儿一女。现在儿子从事印刷业,女儿从事保险业。她退休前在九龙某大型商场担任保洁员。几年前,90多岁的先生在养老院终老。现在一家三口住在公屋中,月租不到3000,儿女每月交家用。她说,知足常乐,常回广东老家住住,得空去内地旅游,旅行团安排费用不高,就是享福了。

一位80后,21世纪初嫁来香港。先生是建筑工人。在香港“搬砖”工资不低,月入至少两万,秒杀一众有本科或硕士文凭的毕业生。“搬砖”也着实辛苦,不容易顾家。这位友人每天7点起来,做早饭,送小女儿到幼儿园,回家做家务,给老人张罗午饭,下午在麦当劳兼职,接小女儿回家,给一家人做晚饭,督促女儿写作业。晚上十点,才有个人时间。

还有一位川籍朋友,在成都当志愿者时,遇见了来做义工的港籍先生。两人结婚,她先到深圳工作,可先生家住港岛,两地往返辛苦。为了夫妻团聚,单程证还没有获批,她就申请探亲签证来港。由于没有香港身份证,她无法工作,靠学广东话、当义工、搞代购打发时间。她说,拿到身份证,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工作,脱离社会好几年,不能再耽搁了。

持单程证者是内地移民中最稳定的一群,也融入的最彻底。随着居港时间的增加,语言和生活习惯逐渐和“旧港人”趋同。回归以来,除了去年立法会,每次大型选举,泛民主派的得票率都下降2%至3%。根据得票结果推算,新移民约6成选票投建制派,4成投温和的泛民主派,与“旧港人”的倒四六,有一定差距。

“港漂”是最近十年,香港产生的新群体。“港漂”的说法衍生自“北漂”,指通过读书来港及毕业留港的人。1997年至2003年,港漂只有少数公费生。2003年,教育部批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8所学校向内地招收自费生。2008年,又允许非本地毕业生无条件逗留一年,以便找工作。那之后,每年有1至2万内地生进入香港。截至2015年底,5万多名毕业生申请逗留签证。现在生活在香港的“港漂”约15万。

港漂来来回回,流动率高。到底有多少港漂变成港人,港府入境处没有数据。结合坊间讨论以及实际感受,毕业就回去的,大概一半;工作两三年回去的,又有一半;满7年之前,再走一部分;最后换永居的,大概20%。十多年前,还没有开放自费生来港时,“老港漂”的去留比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港漂们年轻,最资深也是80后,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完成了高中或大学教育才来港。他们绝大多数认可内地的发展模式,对国家、对自己有足够自信,又能吸取香港的多元文化和思想。分布在金融、法律、商贸、建筑、传媒等领域。无论从学历、职业素养、进取意识上看,都有相当可能成为香港社会的中上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陆人和香港人结婚在香港登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