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凡尔纳创作《凡尔纳海底两万里路线》时,当时的科技水平达到怎样?有哪些科技是幻想的?

【诚心】凡尔纳作品在现在的意义_凡尔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2,368贴子:
【诚心】凡尔纳作品在现在的意义
&& 关注这个吧很久了,却没看到什么开创性的帖子,自己也不想再发。昨天看到一个IP为剑齿虎(Machairodus,一看这我就知道这是剑齿虎并知道他一定爱好生物)的同志发了个内容很充实的帖子,讲的大致是现在不应把凡尔纳的作品当科幻或科普看,批判了世俗的“凡尔纳就=科幻”的观点。这个帖子很有意义,至少可以启发各位吧友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凡尔纳。但是,我个人认为,帖子作者的观点虽然总体上是好的,我也很欣赏他在帖子里体现出的严谨科学态度;但是其中一些态度和观点失之偏颇,甚至会把一些刚进此吧的小白引到不正确的道路上。其实凡尔纳的的科学含量以及(这个更重要!)其中体现的老凡对科学的态度,还是很好的;并不能因为他由于时代局限产生的谬误而将他的成就一笔勾销。为了给让吧友们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凡尔纳先生贡献一点力,我在这里补充一下我的观点,补充一下我所了解的而你们可能不了解的——凡尔纳。&& 我承认剑齿虎同志提到的凡尔纳作品的不足之处,我认为他似乎是个生物学系的,科学嘛就是要求真。我是自然科学出身的,在这方面深有体会。对于凡尔纳作品中科学上的不足和谬误,我可能数得出的比您还要多。但是,我觉得凡尔纳真的是个难得的作家,真的难得。我自己既是凡尔纳和的狂热粉丝,熟读他们的作品,又对乃至于、等现代作家的作品不陌生,可以说两者都喜欢,我的观点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凡尔纳作为“科幻之父”,这个封号不是国内炒作的,世界范围内也这样叫;打铁,毕竟要靠本身硬,是凡尔纳,把科幻在(他的时代)世界给做流行起来了,这应该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吧;更重要的一点是,关于凡尔纳的小说究竟是不是科幻,起没起到科普作用,以及他在世界科幻史上的贡献,我有我自己的观点。
一 凡尔纳作品是不是科幻&&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的观点很朴素:是。因为文学作品都是有时代背景的,凡尔纳的作品无论今天怎样有科学上的错误,它(有科幻内容的,不是纯探险的那一部分的)都是科幻,并且是科学性很高的科幻。&& 什么是科幻?这个,其实不同的作家间不同的定义是很多的,将它定为“现代的神话”(见后记),一般人则认为是在科学基础上的幻想;就我而言,面对科幻文学的现状,给科幻下极明确的定义其实并无必要。我自己认为。科幻是在科学基础上进行的幻想,只不过我更注重未知一点,我觉得,科幻应该是游走在(作者时代的)科学的已知和未知间的文学,这个定义我是很慎重下的。好好体会一下,许多好的科幻作品,不都是这样吗?在当时的科学已知的领域里,探索未知的奥秘。看不懂我就举个直接的例:很多科幻作品都是以科学上的一些新知(这些新知往往在那个作者的时代里被怀疑),来推出它们幻想的框架的;比方说,平行宇宙是一个很常见的科幻概念,很多作品都用其作为框架,某些缺少科学素养又没修养的人硬说它是YY出来的,但实际上,我看,它就一个量子力学多世界假设的文学化的想象。&& 而凡尔纳的,尽管在他创作时科幻这一概念尚未成型;但后世来看,它恰恰是既满足于普通人的“在科学基础上进行的幻想”,又满足于大刘的“现代神话”(这个比喻的意思不是神秘主义的,是指科幻是在作者时代的人类理解力和科技水平基础上进行的幻想),并且满足于我的“游走于科学的已知和未知”的,并且,他的作品科学性真的很高。
二 凡尔纳作品的科学性以及其中体现的老凡的科学精神&&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了,既然我承认凡尔纳小说中的错误,怎么又说它是科学性很高的科幻呢?因为,这种评价,要看凡尔纳的时代!&& 当人家(我记不清是哪位作家,总之是在19世纪中期的)还在想着用老套的,玄学的心灵运输上火星的时候;凡尔纳已经看到了实际的科技硬件的可行性,而不寄托于虚无缥缈的形而上学(这一点,凡与现代的许多科幻作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想到用当时(注意是当时!)最快的硬件工具——炮弹载人上月球。&& 并且,别的不多说,人家只是想着怎么上去(上去都成极其大的问题)的时候,老凡已经想到了可以用后喷的反冲力减小着陆速度(炮弹尾部的火箭),这一点,是发现的人很少但也体现他预见力的地方。&& 提到科学预见力,不得不说的是大名鼎鼎的鹦鹉螺号潜艇。这艘艇在预见上做的贡献,一是圆柱体,二是双层艇壳(至于动力就不说了),这两件东西,都是凡尔纳时代的潜艇没有而后世的潜艇普遍采用的设计。但是,又有谁知道,凡尔纳在设计这艘艇的时候不仅大量查当时非常生僻的水下航行资料,多方咨询过意见,还在1867年的博览会上亲自跑到那儿去研究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实验潜艇“潜航者号”(LE PLONGEUR SOUS-MARIN,一艘压缩空气驱动的,有冲角但不是圆柱也没有双层壳的潜艇,资料见)。鹦鹉螺号作为一个非常成功的科学预言,我们要清楚的是它不是凡尔纳的随便臆造,而是他实践和认真的结晶(在这里,我也用事实反对了另一种凡尔纳的世俗观点),现在的作家,真的很少有他那么认真了,难道科幻涉及的题目越大就越科学?从我的经验上看,虚构一个宇宙比虚构一艘潜水艇容易得多!&& 凡尔纳同样可以不跑那些地方,不查哪些资料,但是他已经这样做了,并且几乎他的每部小说都这样做,即搜集当时认为可靠的资料(关于这的中文材料似乎只能见凡尔纳传),尽力提高他的小说的科学性;使当时的读者能从曲折而理他们遥远的冒险中,得到关于当时来看尽可能符合科学的知识,以及介绍当时的新科技成果(潜水艇,进化论等),这难道不是一种科普吗?&& 实际上,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把凡尔纳看成是科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当时凡尔纳写的就是科普,只不过在现在不是了。你可以说它现在不是,因为科学就是要求真务实,凡尔纳错了就一定是错了,但不能抹煞老凡的小说在他那个时代的科学性。&& 我这么说是有道理的,一个最显著的地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就是凡尔纳的作品中的机械(从最初的维多利亚号到鹦鹉螺号,再到最后的恐怖号)大都是用一种高能的电池做能源的,这几乎成一种公式了。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因为在凡尔纳的时代,电力就相当于你们时代的核能,当时认为是一种希望大的新能源。而凡尔纳,他既要力图站在当时科技的最前沿,又力图维持他作品的科学性,所以非常推崇电力;为什么是电池,我想是因为电池出现得比发电机早,凡尔纳认为技术比较成熟,于是这样写。这也体现了凡尔纳重视作品的科学性。&& 并且,一些凡尔纳的作品中出现了公式计算,数学是科学的工具;在那个科幻尚未成型的年代里,能做到这一点即使在今天看都是极其宝贵的。&& 另一个体现凡尔纳重视作品科学性的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凡尔纳逝世前不久,当时威尔斯发表了《月球上的第一批人》,小说中的登月设备,是一种涂抹了反重力材料的球形舱;我记得我看到这篇资料是讲,凡尔纳说“我的登月是用炮弹,铸炮用的钢、炮弹用的铝、助推用的火丨药都找得到,并且我计算过,但威尔斯上哪儿去找他的反重力元素呢”通过这段话(具体我记不清了,但大体我可以担保是这个意思),我们不难看出凡尔纳是这么一个务实,重视科学实践,重视真理的人。现在真的很少能找到像这样的写作的人了。
&& 关于威尔斯这另一位大师(我称他为“科幻领域的开拓者”)我还可以再扯一大堆,但是言归正传吧。其实,凡尔纳的科幻作品,在他写的那个时代真可以算作很好的科幻,任何作品都要看时代背景,因为我们生存于一个变动的世界中,我们是动中之动,要以活的观点去看事物;因为如果现在说刘慈欣等人的作品才科学,才算好科幻甚至才算科幻,如果历史是这样评论作品的,那么,也许几百年后,某些他们的作品所立基的理论一被证伪,他们的作品又不被称之为科幻了,甚至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科幻了。还好历史不是持这种观点。我们必须清楚的是,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中,科幻也不例外。&&& 在此我引用一段剑齿虎的发言:&&& 如果21世纪的中国少年儿童还要通过150多年前的小说来“学习知识”、来“培养想象力”,是不是有点滑稽呢?就当世界名著、探险故事来看好了。&& 关于剑齿虎评论凡尔纳的问题,我觉得他还是比较中肯的,就只是这里有点片面。如果人人都这样,那么什么东西都没有价值了。这是中【百度】国学【百度】生在应【百度】试【百度】教【百度】育压【百度】迫下产生的一种不正确的、专家化的心理,即好像认为书是主动的。其实学不学知识只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主动的不是书,是人的心灵。您说通过看凡尔纳的书学知识令人悲哀,那么我告诉您,看凡尔纳的书一样可以学到正确的知识,只不过要这个看书的人会质疑,有探索心,那么,他找其他的资料来看自然可以学到正确的知识,书并不是一个卡死的东西。有的人会不看凡尔纳的书而去看网络小说;有的人看凡尔纳只是满足好奇心,拾回儿时探险的梦;还有的人看凡尔纳是带着“这是19世纪”的批判的眼光来看的,自然会发现凡尔纳的错误同时学到正确的知识;对于这第三种人,如果他不去看凡尔纳的小说,可能都不会学到正确的知识。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且,用这种方式来看凡尔纳学知识,无论对于科学素养的养成还是科学兴趣的培养都是很有好处的,因为尽管凡尔纳的小说存在谬误,但他的好多小说里洋溢的实践和探索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都是一些平实的科普书籍难以企及的;并且他是带有感情的去写科学,寓意又比较明,对于有志于科学的青少年读者,是利大于弊的。现在很多对科学感兴趣的年轻人往往是科普书籍看了一大堆,中【百度】国式的接受了一大堆,却不懂探究方法和科学精神,这一点,通过质疑式的看科幻小说,对于锻炼探究精神和提高素质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实际上,从任何书都可以学知识,只要你的大脑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有理性,勇于探索。书是要读活的。
三 凡尔纳作品与现代科幻的联系&& 我一直同时承认凡尔纳的谬误但同时又承认他“科幻小说之父”的功绩,但这功绩是什么,长期以来我都只有个最模糊的认识:在科幻刚产生的时代里推广科幻。直到年龄越来越增长,理解力和判断力越来越高,查的资料越来越多,我发现了自己原来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凡尔纳的作品与现代科幻完全是两种东西,没联系(可能许多科幻爱好者也这么认为)。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凡尔纳的作品其实并不像吧里的许多同学认为的,是普通的探险小说。中【百度】国【百度】人这么认为,实际上凡尔纳(科幻)作品的十九世纪原貌根本不是这种样子。我遍访大量国【百度】外网站,得到的信息大体上是:凡尔纳初期的小说大都受爱伦坡启发(可确定的有四部《气》《哈》《地》《从》如《气球上的五星期》可以看作是《气球骗局(Balloon Hoax)》的凡式改写),有一点点改写性质,然而,凡尔纳的作品并没有学到爱伦坡的恐怖风格,而是一开始就用凡尔纳自己的风格来写。这种风格大体上就是出场人物很简单,且涉及对于19世纪的人来说感到可怕的科技,遨游于对于同时代人感到神秘的领域(尽管这些科技和领域现在看来不是那么神秘恐怖)。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作品在当时那么好卖的原因:除了中【百度】国一般认为的工业革【百度】命的激【百度】情以及对未来科技的展望,还有一点就是它的(对于十九世纪人的)神秘与恐怖。像《两万里》一类的作品,我们现在觉得它极易理解,但是对于19世纪的人,则感到十分神秘而奇异;在他们心中尼摩船长几乎相当于一种海底的复仇怨灵,一种海神式的人物(这一点凡尔纳原著中作者自己都有体现“他是水中人,是海中神”)而非现在认为的那样;并且,震动19世纪人心的是,这个恐怖的“海神”是来自于人类,运用人类可以掌握然而他们又认为神秘或不可能的科技在海中作恶(我说的是19十九世纪的人可能产生的联想,我当然认为尼摩船长是好的并且可以说狂热的喜欢他)。总之,凡尔纳的科幻作品,在他当时的时代比起现在,更多了一分神秘,他所描写的人物漫游在当时科学的已知与未知间;而现代的科幻作品,不管主题,涉及的科学范围、描述范围怎样变化,这一点,即利用作者时代科技的已知和未知加以延伸(看你延伸已知还是未知了,如果延伸已知就是凡式科幻),来作为幻想的出发点,总是不变的。&& 这是一个总的联系,从这个总的联系,你们可以知道为什么通常科幻是要以新科技或科学上的新知为题材。作为凡尔纳来讲,还要尽可能符合作者时代的科学知识(现在好的科幻照样是这样的,只不过现代科幻重视的知识比起凡尔纳的技术层面更重视理论层面,少了一些具体的科技多了几分哲思)然而凡尔纳作品与现代科幻的联系还不止这个总的。&& 现在看来,凡尔纳的作品大都类似探险,但不能因为这轻视了他一些作品的科幻历史价值和功绩,与剑齿虎同志的意见相反,凡尔纳有几部作品是有相当科幻价值的。&& 第一部是《海底两万里》尽管它现在看来有许多差错,但在这篇小说中科学知识和想象力得到了较好的融合,作为凡尔纳来讲,对于已知的,如潜艇技术,他尽量去查资料;而对于当时未知的,如真正潜到极深处压力的影响,他也只能想像,根据当时的科学来想象;不管这种想象以后是不是会被推翻,至少在作者时代他是领先的。这又是具体体现了前面提到的总的联系。并且,海底两万里这部书,在那个科幻概念尚未成型的时代可以说给后世的科幻创作(特别是硬科幻)提供了某种范本的作用,我说的范本,不是指到海底,而是指其中隐藏的许多现代科幻都有的元素,传承的元素。现代的硬科幻,不少依然同时具备着《海底两万里》的优点和缺点。而至于这部书在科幻史上的其他价值,说的人已经很多了,我也就不多说了。重点是提另外两部。
&& 第二部是《地心游记》,这是凡尔纳一部很另类的作品,应该是他创作早期尝试不同风格题材的一个尝试。不同于凡尔纳其他的非常重视科学性的作品,这部小说可以说是想把一个超现实的故事讲得尽可能现实,就像爱伦坡的《A·G·皮姆历险记》一样(许多论文都把这两部作品进行过意味深长的对比)。其中的科学错误不是一般的多,夸张元素也很多。但是,现在的一些科幻(不是全部的科幻)不也是弱化了科学元素而让浪漫主义的笔调纵情驰骋吗?不说久的和你们不熟悉的,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和《朝闻道》就是这样的作品。&& 当然,我说“这样的作品”并不是指在主题以及元素方面,这应该是现代的作者自己去忙的事,而是指手法上有意无意的出现的凡尔纳的影子(这体现的是凡尔纳与现代科幻的共性)。凡尔纳影响过很多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刘慈欣的科幻启蒙读物就是《地心游记》。很多人都在力挺他,却没想到他们称为“科幻基石”的人物读的第一本科幻恰恰是凡尔纳最不科学的一本书。&& 并且,如果说凡尔纳的作品有硬伤,那么现代科幻也是有的,只不过现代科幻因其涉及的科学知识更深、假设更宽,所以硬伤往往少有人注意得到,我个人认为也无需去注意。科幻作品的硬伤由于其涉及的未知领域,有时候是难以避免的(比方说,19世纪根据以太理论写出的当时在科学上无懈可击的科幻在后来发现以太不存在后就变成了大硬伤)。但正是这些有硬伤的作品,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力和探索未知的心灵。此所谓硬伤不影响科幻价值,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更新的,发现硬伤和类似凡尔纳的错误恰恰代表着离真理又近了一步。&& 回过头来说《地心游记》,它除了确立了一种浪漫主义的科幻风格外,它还是(对于凡尔纳的创作史来说更重要的)凡尔纳为数不多的“创造一个属于作者的世界”或者说“创立另一个世界”的作品,这是它在凡作品中最大的另类之处。早期的科幻很少有大场面,包括凡尔纳的,但是地心游记却创造了一个属于作者的地下世界,注意是一个世界,而不是一个装置或一次旅程;客观上为后世的各种“创立世界”的科幻(包括外星球、另一个宇宙、乃至于高维空间)打下了基础。在《地》的同时代,当然还有其他的“创造另一个世界”的作品,但它们在科幻史上的贡献都不及《地心游记》。因为《地》不仅是这种题材的先驱中的一部,同时凡尔纳在创立另一个世界时还是比当时的其他这类作品更重视科学性的(展现进化论思想,地下世界不是凭空想象的一些怪物而是当时认为复原准确的古生物),另外比较重要的是,《地》这部作品不仅是创立世界题材的先驱,它自己就带出了一类具体的题材,即“空洞的地下世界里有来自远古的生物”这种题材,这个题材是科幻创作的一个模式化的题材,后世的《地心世界猎奇记(一个俄国人写的)》、《在地球的中心(At the Earth's Core)》、《在疯狂之山中(At the Mountains of Madness)》,无不闪现出这部先驱作品的影子。这种一本科幻开创一类科幻,在威尔斯是极多的,但在凡尔纳及凡尔纳写这部书同时代的其他作品身上,这一点十分宝贵,时至今日,凡尔纳好像只有这一部书是这种的。&& 另外,关于《地心游记》,有一个地方看来需要我点醒一下你们,尽管这本书不是很严谨的科幻且错误百出,但是它从来就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是空心地球理论的作品,这是绝对需要正名的。实际上,我一开始就发现这本书根本就没提地球空心,也没有说主人公们到的地方是地心。仔细看一看这本书(不是删节版),你们会明白的。实际上小说里有很多地方都暗示了其实那个地下世界不在地心,同时地球也不是空心的,如其中阿克塞尔怀疑在萨克努珊姆的时代“无论是普通气压表还是液柱气压表都没有发明”,这位前辈是怎么判断自己到过地心的,在前面又提到“他从他那个时代的传说里听到过那里可以到地心”,间接暗示了留密码的前辈只是错误的认为自己到了地心。并且,在小说的末尾,也明确地提到主角们并没到地心。我个人认为用凡尔纳时代浪漫的幻想(不考虑现代的科学)来解释这部作品就是:那个大小约等于两倍黑海的地下世界位于地壳里较低部,由凡尔纳在原著中认为合理的地层塌陷形成,主角们最后在海岸上炸开的那个洞,实际上是把海水炸泻到了地幔上,或温度很高的地层,因而海水最终剧烈汽化,又炸开了下面的一直通到地幔的岩石,因而引起了火山爆发。&& 另外黎登布洛克教授先生,若是按我上面的这个想法,解释地心游记就好多了,我看过您的帖子,现在我要告诉你,现在的确还有支持地球空心理论的学者,只不过是伪科学。真正的科学中大量的事实和测算已经证明地球空心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凡尔纳描述的这么大的地下空间也不可能,除非是另一个宇宙的另一个地球。就把它当浪漫主义的作品来看吧。
&& 第三部是《流星追逐记》,又是凡尔纳作品中一部很另类的,在他的作品里面知名度尽管不高,但某些要点上已经很类似现代科幻。它在凡作品中另类的地方,也是它(对凡尔纳来讲)在科幻史上有价值的地方。即它类似现代科幻的一点——用作者通过科学幻想建立的一种新理论重新描述宇宙——这种题材在现代科幻里已经是太多太多了,现在好的科幻大都是这样的,因为这种写法能充分体现作者的科学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现代科幻也更重理论。&& 这部作品是在凡尔纳小说中是很有科幻价值的,一般人觉得凡尔纳作品不像现代科幻,因为以现在的观点来看想象力不高,但这一部就像。它的突破点在于描述一种关于宇宙的新理论,喜欢写技术的凡尔纳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很很不错了,而且这种理论至少表面上很像相对论,它提到了物质内部具有巨大的能量,质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甚至暗示了类似广义相对论的物质能量和引力的关系。写到这里我想到一般认为科幻上与相对论最著名的预言是威尔斯《时间机器》的四维时空,但如果《流星》传得更广,他们一定会觉得就科学预言来说更好,因为这部书比《时》预言的更像相对论,威尔斯只是提了一个四维时空,而老凡以他那超凡的科学预见力,在与威尔斯差不多的时代竟然预言出了质能转化:“巨大的能蕴藏在微小的物质碎片里”,以及物质能量和引力的关系,走得比威尔斯更远(威尔斯作出相似的核能预言是在1914年的《获得自由的世界》中,比凡晚了快十年)。在《流星追逐记》里,疯狂科学家泽费兰·西达尔利用凡尔纳预言的相对论,发明了一种核能的引力机(不过这个机器的设计是凡尔纳的儿子后来做的。理论是凡尔纳预言的,但这本书还没写完就成了遗稿,后经米歇尔修改后出版),运用一种放射性达镭的十万倍的新元素反应(凡尔纳时代嘛,没考虑辐射的伤害),输出了大得可怕的能量,又利用“螺旋形中性电波”(这个概念是米歇尔写的),把巨大的能量限制在一个筒形空间里,对着太空中的一颗流星发出了强大的引力,改变了其轨道,使这颗(明显是不科学的但是是作为威尔斯式讽【百度】刺工具的)纯金流星最终落到了地球上。它的坠落引起了一场全球经济大动荡。如果说其它凡尔纳的小说想象力以现在看不高(基本是基于当时的科学事实)的话,那么这一部就非常好了,在那个时候想出类似相对论的理论来!现在好的科幻不应也是这样的吗?要基于科学的敢想,只不过描写的东西不同罢了。&& 现在的科幻中,自己想出一个理论(前提是在当时的科学上要基本说得通)来描述东西,小到每个人,大到整个宇宙、甚至更多的宇宙。已经遍地开花了。虚构的科技经常要有科幻的理论来支持,只是现代科幻的一个写法(其实我前面也间接提到了很多科幻的写法)。当现在的众多作家和科幻爱好者这么写时,你们不要忘记一个叫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的的巨人,你们是站在他的肩上写作,无论你们的作品离他多么远,他种下的根在你们手中已经成为枝繁叶茂的树,这颗叫做科幻的树,顺着科学生长,由文学浇灌,从凡尔纳威尔斯等老一辈,向着未知的未来延伸,延伸......&& 对了,不是说凡尔纳的小说并不如现代科幻激发想象力吗?从现在的科学和科幻来看的确是这样,但是放大到更宽的领域......它激发了另一种想象力......对于那个通过老凡的书页仿佛近在眼前的19世纪......大量活塞上下起伏的工厂、铆钉固定的潜艇、巨大的气球、飞艇、神秘的新能源......这促生了一种不单单是文学的想象流派——蒸汽朋克。我本人就很喜欢这种流派,怀念那个充满激【百度】情的19世纪。&& 本来想丨做篇文章让吧友们更全面的看凡尔纳的,结果写成这个样子。个人认为还是有借鉴意义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不然我就做“尼摩”不发这张帖子了。&& 最后我引鹦鹉螺同学的一句话结尾:先生是盏灯,照亮一段路~走过这段路的人可以忘记这盏灯,却不能否定这段路~!
抱歉,因为百度抽了,所以8楼之后的内容重复了。麻烦吧主把重复的内容删掉!
哦好。我先留个名字。。。
嗯哪,我看流星追逐记时也是这种感受
另外我补充一点,从我周围的科幻爱好者来看,我觉得看刘慈欣等人的现代科幻,如果这个读者的科学素养本身不高的话反而会使他们心发飘,离真正的科学思维方法变远,甚至走向空洞的神秘主义或伪科学。而读凡尔纳威尔斯的作品就不会产生这个毛病,如果这个读者本身科学素养不高又志于科学、喜欢科幻的话,凡尔纳的作品反而对他们来说起的作用更好。威尔斯的作品不适合年龄小的读者。现在我们面临的现状是,以我的视角来看,反而是很多科幻爱好者在力挺中【百度】国现代科幻的“基石人物”的同时反而忘了本,忘了老凡和乔治,忘了他们所打下的基础,或者是只会看不会主动学习、吸收。就我觉得,哪怕是像凡尔纳早期一样改写,也比乱写一篇好(本人喜欢改写)。剑齿虎同志关于现代科幻技术预言不再是重点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动的,其中的文学样式、题材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并且,现代科幻弱化技术预言作用,反而说明它作为文学日趋成熟。还是那句话,我们是动中之动。现在写科幻本来就少,然而又有意义,不管写成什么样都是不错的。凡尔纳的作品并没有把科技进步看作单纯的福音,《螺旋桨岛》、《世界之主》都是这样的作品。模范岛的分崩离析和恐怖号的坠落都是例子。并且,甚至在他早中期的作品里,就已经有了对殖民丨主义国家利用技术欺凌弱小民族不满的暗示。
删多了!流星追逐记怎么不见了?
话说螺旋桨岛应该叫做机器岛比较好
您写得很不错!下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当初我在接触凡老的作品时,自己可以说是抱着一个极为强烈的科学探索者的心思去读的.凡老作品的现实意义在当时的我看来,就是在激发青年们立志学习探索.
然而日子隔得久了,心中的凡老却已成了一位力图用文字与现实的技术革命抗衡的艺术家.这是我无数遍读凡老的书获得的体会.尽管凡老的作品中时不时会有科学力量的体现(正如Rubur妄想用它来征服世界,Nemo的Nautilus战无不胜),但当我静下心来阅读时,我更始读出了一份来自于一位艺术家对艺术之没落的感伤以及面临为追求更大利润导致的技术力量和产业革命崛起的无奈.凡老曾在书中抱怨说:”拉丁文将来给人们唯一的用途大概就是解释科学性的名词了吧.”
也许正因为如此,凡老才将浪漫主义的格调竭力地渗透到作品中去
他希望每一位读者看清楚这个世界,做出自己的选择吧
楼主朋友,另外,很抱歉,帖子不是我删的,而且现在看起来似乎是不能将被删帖恢复了的,在这里提醒各位小吧删帖务必谨慎.
凡尔纳的作品在当时肯定是科幻,毋庸置疑。有些作品几乎是纯科幻的,而有些作品科幻成分却并不多,更多的是探险,而在现在看来就更是如此。凡哥的科学思想是永恒的,他思考的内容可能某一天会过时,但思维却不受时代限制。鱼会死,渔不会。更何况就算是知识,他虽然错了很多,同样也有很多正确的,而且不管怎么说,正确的比错误的多而且有些东西错归错,难道作者自己不知道那是错的吗?只是那不是重点,如果今天传来消息说发现了外星生命,我们会想这消息正确与否还是会想那外星生命会是什么样?地球是不是空心不那么重要,假如地球是空心或有那样一个地下空间,那个空间会是什么样,会生长出什么生物,那才是重点。尽管那些生物都是虚构的,但同样充满科学的思维,就像今天的科学家预测百万年后的地球生命一样。就算是科学家,难道就没有硬伤和错误吗?今天的量子力学有多种理论,科幻作家们可以挑选任何一个理论来想像创作,其实科学家也有这样一个过程,只是科学家想像之后还要实验验证而已,把科学家所想的写下来,同样是一部科幻小说。凡哥的科幻是另一种科幻,激发的是另一种想像,没错,小时候没幻想过海底、地心的人,长大又能有多少想像?《小王子》难道不是这样一种想像?其实任何作品都是这样,基度山里的人性和双城记里的就是两回事,和妄想毁灭人类的狂人科学家的人性又是一回事不过我认为既然是讨论现代的作用,就不应该老拿“他启蒙了很多人”来说事,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没有忘记巨人的功劳,也不应该忘记,但也要注重事实,我们看到的是巨人看不到的东西,虽然巨人有同样大功劳,但把看到的东西告诉众人的是我们而不是巨人。比如,要评选全球成就最高的作品,决不应该评《少儿识字》。要评对人类贡献最大的人,决不会评爱因斯坦的曾曾曾祖父
其实,我这篇文章想表达的意思不是论述凡尔纳启蒙了多少多少人,更多表达的是一种我对凡尔纳作品与现代科幻之间内在联系的体会,注意是内在联系。通过现象看本质,总结出联系和共性,这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其实世界上的很多东西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就科幻写作的问题,重要的是融会贯通。现代科幻固然描写的是凡尔纳没有看到的东西,但是其中体现的本质,如果按我的论述,是没有多大改变的,区别只是在发展中又增加了什么,这很正常。科幻的发展与科学一样,不是拆了旧楼盖新楼,是踏踏实实的前进。
辛苦了,楼主
讲得太好了,真是精华啊,就这样去跟刚刚喜欢上老凡的儿子讲去。
回楼上,其实在我继续了解凡尔纳作品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篇文章也有问题。其中我提到凡尔纳的鹦鹉螺号作的贡献是“圆柱体”和“双层艇壳”,并说这两种技术在当时的潜艇都没有而在后世潜艇中广为采用。
这是错的。
圆柱体,正如我后来对凡尔纳的鹦鹉螺号做的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揭示的一样,凡尔纳这艘艇的“圆柱加圆锥”的外形设计并不是他的创造,反而是借鉴了当时已有的潜艇设计(美国“先驱者号”),我这篇博文里提到了一点其中的关系:
而双层艇壳,写这篇文章时候的我只是用现代潜艇的结构来解释凡尔纳的想法,所以认为凡尔纳的鹦鹉螺号是类似现代苏联潜艇的“双壳体”。但是利用现代的理念去阐释19世纪的科学构想并不对。半年前我就已经确定,【鹦鹉螺号的双层艇壳并不是现代潜艇用的双壳体】,而是一个壳体造成双层,而这种技术我至少在两本关于造船的书中看到过,只是记不起是不是19世纪就有的了。
以我现在的眼光看,鹦鹉螺号与其说是科学预言,不如说是把【当时】成功的潜艇技术(来自不同的真实的艇)都给拼凑成了一艘虚构的理想化的艇。不过这也证明了凡尔纳在硬科幻的奠基功绩——现代的硬科幻有很多也是用已知的科学技术来拼凑虚构世界的框架。
实际上在我两个月前看过的一篇关于凡尔纳作品的评论里,也提到了《流星追逐记》,并且观点与我的很类似:都认为它类似现代科幻,并且是被世人冷落的凡尔纳佳作。
但实际上,发这篇帖时候的我与那篇评论的作者郑军先生一样,没有发现一个事实:就是《流星追逐记》是经过其子米歇尔改写的。
求凡尔纳关于地球内部的猜想是什么?(如,地球内部不是空的,从他的小说来看,火山口是通往地心的捷径等。)
关于《地心游记》并不是一个失败的幻想,因为作品本身就暗示到地心是不可能的。个人认为凡尔纳的作品不能仅仅当作科幻小说来学知识,里面有一些时代背景,对社会科技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还有一些给人以积极的精神都是值的去看的。
百度小说人气榜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