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重要性介绍要详细的

阅读《论语》,选对注本很重要
本文节选自“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论语》前言,作者为杨逢彬,岳麓书社2018年5月出版。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论语》
岳麓书社出版
读者手中的这部《论语》是这么一部书:它是将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和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糅合在一道,然后加以缩写的本子。前者是华人世界以至全球影响最大、发行最广的《论语》译注本,后者是迄今为止在注释《论语》疑难词句方面做得最为精准的。本书取两书之长,删汰若干繁冗的考据,因而既适用于一般读者,又适用于专门研究者。
既然本书乃糅合《论语译注》和《论语新注新译》而成,就有必要介绍一下作为母本的这两部书。
《论语译注》的作者杨伯峻先生是一位语言学家和文献学家。他对语言学(尤其是语法学)和文献学两门学问都有精深研究。他的语法学素养无疑促进了他的文献学研究。下文将重点涉及的“审句例”,就与语法学素养息息相关。
《论语译注》是在国内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著作,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大学的文科教材或重要参考书。该书旁搜远绍,博采古今学人的研究成果,间下己意,于注释中尽量将历史知识、地理沿革、名物制度、古代民俗以及古代哲学思想考证交代清楚。作为语言学家,他尤其注意字音词义、语法修辞规律的介绍,并时常对这方面的疑难问题进行论证。唯其如此,故能突破前修,独树一帜。如“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的“乐”字,旧时从《经典释文》的所谓“叶音”读“五教切”或“义效切”,释为“爱好”,这无疑是错误的。对此,杨伯峻先生在解放前即发表过《破音略考》一文于《国文月刊》,予以辩正。在《论语译注》中,他仍认为应读lè,为意动用法。此句便译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论语译注》的译文明白晓畅,并能保持原文的语录体风格。书末附有《论语词典》,尤便读者。
著名古文字学家张政烺先生说:
在今注中确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的,可以达到雅俗共赏的境地。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春秋左传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论语》《孟子》成书较早,杨注虽对于典章制度的注释小有不足,但其解决难点,疏通文意,都有独到之处。 [1]
职是之故,《论语译注》和《孟子译注》才成为同类著作的典范,近一个甲子以来,一版再版,历久不衰。
因为此书为广大读者所熟知,无须过多介绍。下面介绍《论语新注新译》。该书书名原为《〈论语〉译注与考证》,杨逢彬著,2016年3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为什么说该书“是迄今为止在注释《论语》疑难词句方面做得最为精准的”?简言之,一是下了苦功夫,二是掌握了考释疑难词句的关键——审句例。
该书从2004年著者在武汉大学国学实验班讲授《论语》时开始撰写,到2016年上半年由北大出版社出版,历时12年多,其中95%的精力,都花费在书中160余项《考证》上。因为运用电脑软件做了例句搜罗等工作,相当传统做法的几十年功夫。
自古以来,考释古书疑难词句做得最好的,公认为是清代的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这是没有争议的。王氏为什么能做得最好?用陈寅恪先生誉为“当今文字训诂之学第一人”的笔者的祖父杨树达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能“审句例”:
前人于训诂之学有一大病焉,则不审句例是也。大言之,一国之文字,必有一国之句例;小言之,一书之文字,必有一书之句例。然古人于此绝不留意,但随本文加以训诂,其于通例相合与否不之顾也。故往往郢书燕说,违失其真,至可惜也。王氏说经乃始注意及此,故往往据全书通例以说明一句之义,故往往泰山不移。[2]
什么叫“审句例”?就是“据全书通例以说明一句之义”。成功“审句例”的标准,用王引之的话说,就是“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以王氏“审句例”最成功也最著名的作品为例:
家大人曰:“《终风篇》:‘终风且暴。’《毛诗》曰‘终日风为终风。’《韩诗》曰:‘终风,西风也。’此皆缘词生训,非经文本义。‘终’犹‘既’也,言既风且暴也。……《燕燕》曰:‘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北门》曰:‘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小雅·伐木》曰:‘神之听之,终和且平。’(《商颂·那》曰:‘既和且平’)《甫田》曰:‘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正月》曰:‘终其永怀,又窘阴雨。’‘终’字皆当训为‘既’。”[3]
王氏用《诗经》中“终温且惠”“终窭且贫”“终和且平”“终善且有”等句子,总结出“终~且~”的格式(句例),“终风且暴”既然同属这一格式,句中的“终”当然也和其他句子中的“终”一样,是类似“既”的意思,“终风且暴”大致就是“既风且暴”的意思。译为白话,就是“又刮风又下暴雨”。
以上,就是王氏的诀窍。杨树达先生从语法学的角度总结说:
其书虽未能成为系统整然之文法学,而文法学材料之丰富与精当,固未有过之者也。盖王氏父子文法观念之深,确为古人所未有,故其说多犁然有当于人心也。”[4]
原来,王氏之所以“独开百年来治学之风气”(杨树达先生语,见《词诠·序例》),乃是因为他们具有“文法观念”!“文法”,今称“语法”,是语言的组织结构。研究语言组织结构的科学,就是语法学。不能设想,对某种语言组织结构不了解,而能精通该语言。古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来源,研究古汉语必须对其语法特点有所了解,这是不言而喻的。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春秋左传注》之所以能成为同类著作的典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作者既是文献学家,又是语法学家。杨树达先生自己“审句例”的最著名例子则见于《汉书窥管》:
《汉书·金日磾传》:“赏为奉车,建驸马都尉。”王念孙曰:“‘车’下有‘都尉’二字,而今本脱之。……”树达按:此因下“都尉”二字省。《类聚》《御览》有“都尉”二字,乃二书补足之耳。……《魏志·董卓传》云:“以暹为征东,才为征西,乐为征北将军。”“征东”“征西”下各省“将军”二字,亦袭此句法。[5]
《论语新注新译》下的苦功夫,同样是“审句例”:
《学而》:“贤贤易色”:“易”有两解,一为“交换”,一为“轻视”,我们取后者。因为,那一时代,表达“用……交换……”,大多用“以……易……”句式,例如:“以乱易整,不武。”(《左传》)…… “贤贤易色”句式正同“贵货易土”,是两个谓宾结构组成的联合结构。
在这一部《论语》中,不但提供了《论语新注新译》上述考证的结论,也简明扼要介绍了为何如此解释的理由。以18.3章对“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所作注释为例:
逢彬按,这两句话有歧义:是齐景公说的,还是孔子说的,有不同解释;如果是齐景公说的,是景公说自己“不能用”,还是说不能用孔子,也有不同解释。……详见北大出版社《论语新注新译》这一章的《考证》。
我们的上述结论虽短,却是在十余年来浩如烟海的上古文献中“淘尽黄沙始得金”般“审句例”的结果。于此,也可窥见本书是如何糅合《论语译注》和《论语新注新译》的。
简言之,《论语新注新译》的160多例《考证》中的精粹,都提供于本书。这些《考证》是就古今注《论》名家对某一词句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解读,而在穷尽调查共时语料的前提下做出的抉择。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论语》
岳麓书社出版
再简要介绍一下有关《论语》的知识。[6]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辩命论》李善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由此可知:“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若干学生言语行事的一部书。“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的。
《论语》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连。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论语》的作者有孔子的学生。《子罕》:“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牢”是人名,相传他姓琴,字子开,又字子张。这里不称姓氏只称名,这种记述方式和《论语》的一般体例不相吻合。因此,便可以作这样的推论,这一章是琴牢本人的记载,编辑《论语》的人,“直取其所记而载之耳”(安井息轩《论语集说》语)。
有些篇章,还出自孔子的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其中不少是曾参学生的记载。如《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这一章应该是曾参的门弟子的记载。
既然如此,《论语》的著作年代便有先有后了。这点,在词义的运用上也有所反映。譬如“夫子”一词,早先一般指第三者,相当于“他老人家”,直到战国,才普遍用为指称对话者,相当于“你老人家”。《论语》的一般用法都相当于“他老人家”,只是在《阳货》中有两处例外。由此可见《论语》的著笔,其间相距或者不止于三五十年。
《论语》一书的最后编定者,应是曾参的学生。因为,(1)《论语》不但对曾参无一处不称“子”,而且记载他的言行较孔子其他弟子为多。《论语》中单独记载曾参言行的,共有13章。(2)在孔子弟子中,不但曾参最年轻,而且有一章记载着曾参将死之前对孟敬子的一段话(8.4)。孟敬子是鲁大夫孟武伯的儿子仲孙捷的谥号,则这一段记载之为曾子弟子在孟敬子死后所记,毫无可疑。《论语》所叙的人物和事迹,没有比这更晚的。因此,《论语》的著笔当开始于春秋末期,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期。
《论语》传到汉朝,有三种不同的本子:(1)《鲁论语》20篇;(2)《齐论语》22篇,其中20篇的章句很多和《鲁论语》相同,但是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3)《古文论语》21篇,也没有《问王》和《知道》两篇,但是把《尧曰篇》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子张篇》。篇次也和《齐论》《鲁论》不一样,文字不同的计400多字。
《鲁论》和《齐论》最初各有师传,到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先学习了《鲁论》,后来又讲习《齐论》,于是把两个本子融合为一,但是篇目以《鲁论》为根据,号为《张侯论》。张禹是汉成帝的师傅,其时极为尊贵,所以他的本子便为当时一般儒生所尊奉。今天,我们所用的《论语》本子,基本就是《张侯论》。后汉灵帝时所刻的《熹平石经》就是用的《张侯论》。《古文论语》是在汉景帝时由鲁恭王刘馀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的,当时并没有传授。直到东汉末年,大学者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照《齐论》《古论》,作了《论语注》。
《论语》自汉代以来,便有不少人注解它。汉朝人所注释的《论语》,基本上全部亡佚,今日所残存的,以郑玄(127—200,《后汉书》有传)注为较多,因为敦煌和日本发现了一些唐写本残卷,估计十存六七;其他各家,在何晏(190—249)《论语集解》以后,就多半只存于《论语集解》中。现在《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就是用何晏《集解》和宋人邢昺(932—1010,《宋史》有传)的《疏》。
关于《论语》的书,真是汗牛充栋,举不胜举。读者如果认为看了本书之后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可以再看下列几种书:
(1)《论语注疏》——即何晏《集解》、邢昺《疏》,在《十三经注疏》中。
(2)《论语集注》——宋代朱熹()从《礼记》中抽出《大学》和《中庸》,合《论语》《孟子》为《四书》,自己用很大功力作《集注》。朱熹对于《论语》,不但讲“义理”,也注意训诂,故这书无妨参看。
(3)《论语正义》——刘宝楠()依焦循作《孟子正义》之法,作《论语正义》。后因病而停笔,由他的儿子刘恭冕()继续写定。所以这书实为刘宝楠父子共着。广征博引,加以己意。该书是清代学者注《论语》最有成就的著作。只因学问日益进展,昔日的好书,今天便可以指出不少缺点,但参考价值仍然不小。
(4)程树德()《论语集释》,征引书籍达680种,虽仍有疏略可商之处,因其广征博引,故可参考。
(5)杨树达()《论语疏证》。这书把三国以前所有征引《论语》或者和《论语》的有关资料都依《论语》原文疏列,时出己意,加案语,值得参考。
(6)杨伯峻()《论语译注》。上文已有介绍,此处从略。
(7)杨逢彬(1956—)《论语新注新译》。上文已有介绍,此处从略。
[1]张政烺:《关于古籍今注今译》,载《张政烺文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31页。
[2]杨树达:《训诂学小史》,载《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18页。
[3](清)王引之:《经义述闻》(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2-123页。
[4]杨树达:《中国文法学小史》,载《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第631页。
[5]杨树达:《汉书窥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35页。
[6]下文除末尾部分外,基本上都是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导言》的缩写。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
编 著:杨伯峻 杨逢彬 注译;杨柳岸 导读
定 价:¥22.00
《论语》是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也有弟子之间的谈话,是后人了解孔子以及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文本。《论语》位列“四书”,是儒家基本经典,被尊为“中国人的圣经”,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国学大师杨树达三代后人合力,打造《论语》经典注译本,值得期待。
本书内容包括原文、导读、注释、翻译,深入浅出,多方位为读者解读《论语》。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介绍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2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唐宋八大家:
当前位置: &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作者简介_百度知道
论语作者简介
我有更好的答案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 家 世 】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 生 平 】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采纳率:33%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 家 世 】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 生 平 】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孔子和他的部分学生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英文:Confucius。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家中排行第二。是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战国末期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他还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颜徵在生下了孔子。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很大关系,其母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孔子全身画像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论语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语的主要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