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话出自论语的句子《论语》?

白话解析《论语》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原文】
  楚狂接舆①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②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③。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4)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①楚狂接舆:楚国的狂人接舆,实际上是假装疯狂的隐士。“接舆”的称呼既不是姓名也不是字,而是以事命名,《论语》中的隐上多是这样,如看门的称“晨门”,执杖的称“丈人”,所以,接孔子车(舆)的就称“接舆”。②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古代人认为,天下有道时凤凰才出现,天下无道时就隐去。接舆以凤凰喻孔子,讽刺他在天下无道时却不隐去,是一种德行衰败的表现。③犹可追:还来得及的意思。(4)辟:同。“避”。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经过,他唱道:“凤呀!凤呀!为什么你的德行竟如此衰败?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却还来得及。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从政人物太危险了!”孔子下车,想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使孔于没有能够和他谈。
  【读解】
  楚狂接舆的形象真有点给人以嬉皮士味道,一路唱着一路跑。至于是不是“裸奔”,那可就不知道了。
  但他所唱的内容却是非常严肃非常深刻的,尤其是,“往者不可谏,来考犹可追”两句,成为了后世的名言。那意思其实也正合于孔子在《八佾》篇里所说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精神。“往者不可谏”就是“遂事不谏”。用我们的今天的话来说,就叫,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了吧,关键是要抓住未来。“来者犹可追”就是抓住未来。不过,抓住未来干什么?这依然是一个问题,在接舆看来,如果你要抓住未来去从政,那还是不可取的,还是糊涂。因为“今之从政者殆而!”就是现在从政的人都是非常危险的了,你又还“累累如丧家之犬”一样地汲汲于奔走各国干什么呢?
  其实,我们看到,接舆的观点与子路宿于石门时那个“晨门”的说法是一致的,都认为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所以要加以讽刺劝喻。
  当然,道不同,不相为谋。至于孔子是否听他们的劝喻,那又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脱离开具体的所指,我们今天来理解“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那还是很有启发的。不说历史,不说社会这样大的话题,就是我们处理个人生活中的事情,总结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败得失等等,也都是很有意义的借鉴。 您现在的位置:&&>>&&>>&&>>&《论语》中的成语故事正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作者/编辑:佚名 https://www.unjs.com
  《论语》是我国古代典籍中语录体著作的典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在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思想及言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本书是必读的。《论语》的语言质朴无华、寓意深远,包含了很多宝贵的处世经验和人生智慧,后来逐步发展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对后世语言文字的影响很大。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论语》中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事后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一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内心一快乐就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这个故事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正是有了这种勤奋不倦的为学精神,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天道酬勤,一个人如果有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再配合科学的工作、学习方法,一定会取得成功。
  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的一个词语,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在孔子心目中,&君子&是理想的人格标准,仅有两万余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呢?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这个典故出自《论语&颜渊》,原文是: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关于君子的标准,孔子还有一些。如,《论语&里仁》里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君子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论语&宪问》里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是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不要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过犹不及
  子贡问老师说:&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贤德?&孔子说:&子张做事总是过头,而子夏总是做得还不够火候。&子贡说:&那么是子张要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这段话出自《论语&先进》: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即子张,&商&指子夏,两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成语&过犹不及&就出自此处。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了头和没有做到位效果都是不好的。&过犹不及&这个成语提醒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把握好&度&。比如在人际交往上,过于冷漠不行,过于亲密也不行。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对对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便在亲近的人中间也该保留。无论对待朋友还是对待亲人,都应该把握好分寸,适度最好。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曾经教导他的弟子说:&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原文是: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在工作中并非总是事情做得越多越好,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清楚地知道&我是谁&。只要把你应该做的做好就可以了,越俎代庖反而会把事情搞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仲弓问孔子怎样做才称得上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要做到在诸侯统治的国家里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统治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这段话出自《论语&颜渊》,原文是: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卫灵公》中也有这个成语,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回答道:那不就是&恕&吗?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这段话的原文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弟子中,子贡才华很高,不但生意做得好,在外交、政治方面的才能也都十分突出。孔子对子贡讲的这席话,很有针对性,是提醒子贡不要恃才傲物。与人交往时,我们要善于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欲速则不达
  子夏要到鲁国的莒父当地方官,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不要一味求快,不要只顾眼前小利。如果一味求快,往往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反而使得大事不能成功。&这个故事出自《论语&子路》,原文是: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急功近利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大忌,凡事要有长远眼光、长远打算,该慢的地方不要求快,该放弃的小利不要贪图,成功方可水到渠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教导学生,喜欢用&设喻&的方法,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奥的道理。子贡问推行仁政的方法,孔子说:&工匠想要顺利完成工作,必须先把工具磨锋利。居住在一个地方,必然选择这个地方有贤能的大夫为师,结交有仁德的士人为友。&这个故事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对子贡的教导,意思并不是说把贤德者作为工具来使用,而是说要充分吸取他们的优点,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敏锐,策略更加明智。现在我们使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往往是说在做某项工作之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逝者如斯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朱自清《匆匆》一诗里开头的几句。古往今来,对光阴易逝的感叹在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南宋儒学家朱熹在《劝学》中也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其实,这种感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语》里就出现了。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息地奔流。&这话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后人从中提炼出一个成语&逝者如斯&,用来比喻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见贤思齐
  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从朋友身上往往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如果交到好的朋友,获益匪浅;但如果交友不慎的话,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我们遇到的人总有&贤&与&不贤&之分,那么在交友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努力向他学习,做到和他一样;看见德行有亏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缺点。&这段话出自《论语&里仁》,原文是: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其实,&贤&与&不贤&这两种人,为我们朝不同的方向打开了两道门,而&思齐&和&自省&,则是我们自身不断进步的动力。唐太宗李世民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他知人善任,举用贤良,能够从贤者身上汲取优点。他有著名的&三镜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以铜镜自照,可以整理好衣帽;以历史为镜子,可以从中看清楚朝代兴衰的缘由;把别人当成镜子,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优劣得失。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2    〖预览〗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教学目的】了解孔子的哲学观念,理解孔子仁学的基本理论;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重点难点】孔子的仁学观念;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一、字词句解析二、孔子的仁学思想与教育理念三、语言特点【思考题】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试作归纳。2.《论语》的语言风格有何特点?一、作品简介1.孔子其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论语》中的成语故事3    〖预览〗七上论语十二章教案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②朗读、背诵课文。③研读前六章内容。一、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论语》中的成语故事4    〖预览〗论语十二章经典教案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一、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二、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预 读(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1、孔子:2、《论语》: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诲女( )知之乎 不知为( )不知是知( )也三、翻译下列语句,解释加线词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士不可以不弘毅。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 悟(相信自己,我能行!)一、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二、“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三、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外延伸(坚信自己,我真行!)一、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二、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检……【】《论语》中的成语故事5    〖预览〗《论语》读书心得一: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所属栏目:〖〗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相关:
  〖〗链接地址:
  资料共享平台提供的《论语》中的成语故事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论语》中的成语故事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谢谢!
https://www.unjs.com
上一篇范文: 下一篇范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相关范文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下面哪句话不是出自《论语》()A.四海之内皆兄弟B.吾善养吾浩然之气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小家子气。&
B.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可以随便装东西。&
C.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局限在某一方面。&
D.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固定了形状,要么方要么圆。&
A.孔子说:&天何曾说过什么呢?春夏秋冬按天时运行,万物因而生息循环,天何曾说过什么呢?&
B.孔子说:&天何曾有言语呢?四个时令运行,百物生长,天何曾说话呢?&
C.孔子说:&天怎么有语言呢?四季运行在天地之间,百物茂盛生长,天有什么说的呢?&
D.孔子说:&天呢!怎么说这样的言语?四时运转得很快,万物生长得茁壮,天呢用雨水说话。&
A.孔子答道:&未来知道长生,现在怎么能够知道呢?&
B.孔子答道:&不知道生人是谁,怎么能够知道死人是谁呢?&
C.孔子答道:&生的道理还没有弄清楚,怎么能够懂得死呢?&
D.孔子答道:&生的道理弄清楚了之后,才能够懂得死的道理。&
A.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勤敏则做事易见功效,慈惠则足以用人
B.恭侯客人时要有礼貌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地对待客人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信任别人就会得到他人的信任,敏捷地做事就会快速见效,给别人恩惠就会使人满足
C.恭敬不如从命,过于宽松不会得到大众的拥护,信任别人还要任用别人,敏捷地做事使人有功,互惠才是使人满足的根本
D.恭敬待人就是不要公开场合侮辱别人,人们都是喜欢宽大为怀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敏锐而且有效率地做事,恩惠足以使人感到欣慰论语里的这几句话,90%的人理解错了!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对我国的教育领域可谓是影响深远。但就是这样一本古典经典名著,却有很多人对里面的几个著名句段理解错了。
1、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就闹大笑话了。
2、以德报怨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3、父母在,不远游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现在还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这种做法连孔子都不同意。
真相:原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4、愚不可及
误解:“愚不可及”出自《论语·公冶长》,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愚蠢到了极点,别人都赶不上。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却并非是这个意思。
真相:我们来看原句,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是孔老夫子在称赞一个叫宁武子的人,他说:“宁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时候就展示自己的才华,做一名智者;世道浑浊的时候就装傻,做一个愚者。做智者是简单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装傻,这是一种高明的举动,却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很有名的大夫,经历诸多变故,但宁武子却能够安然无恙地做两朝元老。孔子很佩服他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事方式,于是用“愚不可及”这四个字给他以高度评价。下次再有人说你愚不可及,你就笑着给他讲这个故事。
5、老而不死,是为贼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很多不愿赡养老人的不孝子女会说出这种话来,也有人用这种话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诈的老人。那么,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呢?
真相:此句原话是“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大意是说:“年幼时不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长,长大后又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年老了还迟迟不死,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世上的祸害。”用网友们的话来表示就是: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试想孔子如此注重“孝悌之义”的人怎么可能说出那种被千夫所指的话来,自古最凄凉者,莫过于英雄末路,美人迟暮。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让多少人唏嘘不已。
6、言必信,行必果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多数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尤其是商人之道,但其实与孔子的想法相左。这句话字面上的理解一般都没有错误,但大家却都不知道这句话还有下半句:“硁硁然小人哉”。
真相:后半句的意思就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因此孟子同学直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
不知道你对这些常见的词句有没有理解错呢?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今天我们日常言谈中哪些话是出自 论语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孺子可教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自论语的句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