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之是什么意思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的意思,谢谢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退休后爱上了季氏家谱和古诗词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阅读(291)|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周振甫《诗词例话》(2) 第一部分:欣赏与阅读(下)',
blogAbstract:'周振甫《诗词例话》(2) 第一部分:欣赏与阅读(下)\n&〖8、忌执着〗\n  一\n&杜牧之作《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①。”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②存亡,生灵涂炭③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④不识好恶。(许顗《彦周诗话》)\n&彦周⑤诮杜牧之《赤壁》诗,社稷存亡都不问,只恐捉了',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7,
publishTime:3,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1,
mainCommentCount:1,
recommendCount:1,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退休后爱上了季氏家谱和古诗词',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另外,有的诗论家也注意到了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如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云:&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也说:&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这些看法,都是值得加以考虑的。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来罢了。&文学常识&体裁:诗类别:七言绝句年代:唐作者:杜牧作者小传: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杜荀鹤之父。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相关古诗词鉴赏:
48小时热门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曹 炜老师推荐书目:周振甫《诗词例话》&&这是一部既关涉文学艺术又涉猎语言文字的书籍,我大学
时代花0.86元购买而受益颇多的书籍。杜牧之作《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①。&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②存亡,生灵涂炭③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④不识好恶。(许顗《彦周诗话》)
彦周⑤诮杜牧之《赤壁》诗,社稷存亡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是措大不识好恶。夫诗人之词微以婉,不同论言直遂也。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彦周未免错会。(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
①铜雀:台名,曹操所筑,在邺城(今河南临漳县) 。二乔:江南乔公二女,都极美。孙策娶大乔,周瑜娶小乔。 ②社稷:土地神及谷神,指国家。 ③生灵:百姓。涂炭:泥涂炭火中,喻苦难。 ④措大:指士人。 ⑤彦周:宋时诗话作者许顗字。
杜牧的诗说,要是东风不给周郎帮忙,他不好用火攻,那就会给曹操打败,弄到国破家亡,连二乔也保不住,就是说周瑜的打胜仗是侥幸成功。但许顗认为这次战争有关吴国存亡,百姓遭难,杜牧什么都不说,却只怕捉了二乔,显得不知轻重,不识好歹。
这里接触到怎样读诗的问题,如对于怀古的诗,要不要用读史的眼光来评价呢?就读史说,国家的存亡,人民的命运,自然远远比两个女子重要。用读史的眼光来评诗。那末,诗人只关心两个女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自然也大成问题。
但诗和史论不同,诗是文学,文学的特点是通过个别来反映一般,所谓&言近指远&,不像史论那样可以作全面论述。言近,讲的是切近的事;指远,反映出一般的较深远的意义。这诗咏赤壁,赤壁之战的主将是周瑜,联系周瑜来说,倘二乔被掳正说明周瑜的国破家亡。诗人就是这样用个别的事来说明这一战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人民的命运,这也就是诗的表达法不同于史论的地方。许顗执着史论的见解来评诗,没有注意到诗同史论的不同,所以&未免错会&了。http://ishare..cn/f/.html?from=like 法.丹纳《艺术哲学》&&我大学时代购买的好书之一,一部充满激情又不乏理性光
辉的益智的书籍。或许有人说,摄影,浇铸,速记,都是用的机械方法,应当撇开机械,用人的作品来比较。那未就以最工细最正确的艺术品来说吧。卢浮美术馆有一幅但纳的画。但纳用放大镜工作,一幅肖像要画四年;他画出皮肤的纹缕,颧骨上细微莫辨的血筋,散在鼻子上的黑斑,透迄曲折,伏在表皮底下的细小至极的淡蓝的血管;他把脸上的一切都包罗尽了,眼珠的明亮甚至把周围的东西部反射出来。你看了简直会发愣:好象是一个真人的头,大有脱框而出的神气:这样成功这样耐性的作品从来没见过。可是梵&代克的一张笔致豪放的速写就比但纳的肖像有力百倍;而且不论是绘画是别的艺术,哄骗眼睛的东西都不受重视。还有第二个更有力的证据说明正确的模仿并非艺术的目的,就是事实上某些艺术有心与实物不符,首先是雕塑。一座雕像通常只有一个色调,或是青铜的颜色,或是云石①的颜色;雕像的眼睛没有眼珠;但正是色调的单纯和表情的淡薄构成雕像的美。我们不妨看看逼真到极点的作品。那不勒斯和西班牙的教堂里有些著色穿衣的雕像,圣者披着真正的道袍,面黄肌瘦,正合乎苦行僧的皮色,血迹斑斑的手和洞穿的腰部确是钉过十字架的标记;周围的圣母衣著华丽,打扮得象过节一般,穿着闪光的绸缎,头上戴着冠冕,挂着贵重的项链,鲜明的缎带,美丽的花边,皮肤红润,双目炯炯,眼珠用宝石嵌成。艺术家这种过分正确的模仿不是给人快感,而是引起反感,憎厌,甚至今人作恶。http://ishare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西瓜吃完了~
新手上路咯
新晋主播求支持喵~
欢喜躲在眉目里
睡醒的宝宝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文&&言&&文
当前位置:
& 《赤壁》真意辨析
《赤壁》真意辨析
对于赤壁之战中以火攻大败曹军的周瑜,世人一向十分推崇。晋人陈寿称他&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三国志&周瑜传》)宋人苏轼也曾极力称美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儒雅风姿,及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豪迈气度(《念奴娇&赤壁怀古》)。然而,晚唐诗人杜牧却唱了一曲空前绝后的反调: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显然,这是诗化的史论,表现了诗人对这一历史战役的独到见解:周瑜之成功,事先固不乏周详之运筹;但是,倘若不是碰上有利的气候条件,则未必获胜,其中多有侥幸成分。诚如前人所言:&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牧之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然而,当今颇有影响的《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以下简称《辞典》),却有另一番议论:
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以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见《辞典》P1086)
《辞典》之说,颇有值得商榷之处:
诚然,杜牧&通晓政治军事&,曾精研&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杜牧《上李中丞书》),善论兵,作《原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等篇什,注《孙子兵法》,着实有&经邦济世之才&。然而笔者认为,也正是因为这些,才让他的《赤壁》诗显示出异乎常人的灼见卓识。
乍看起来,杜牧的观点似乎有悖常理,让人&很难想象&。但若将其放到当时的具体情境中去考察,倒是反经合义的。
周瑜,作为江东的三军统帅,面对曹操咄咄逼人的气势,一反张昭等人&降曹&之意见,毅然主张&联刘抗曹&,其主观动因多在于他那&宁可玉碎,不愿瓦全&的个性与节操;至于胜败之数,莫说周瑜,恐诸葛亮也难以料定(毕竟《三国演义》中的&神算&出于虚构)。曹操深谙用兵之道,其军事才能远在周瑜之上,决不可能不顾兵家大忌而贸然用兵;周瑜所谓曹操用兵的&数四之患&,&将军擒操,宜在今日&云云(见《三国志&周瑜传》),只不过是为&长我士气,灭敌威风&,意在坚定孙权抗敌决心的策略而已。无论是从当时的天下大势还是从曹操的一贯韬略看,只要不出现意外变故,应该说这次战役曹军是稳操胜券的。
曹操这位建安时代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自初创以来至赤壁之战前的历次决策中,尚无&失算&之纪录:
建安元年(196),李傕、郭汜兵洗长安,汉献帝仓惶逃出关中,沦落为无人收留的&破落户&,曹操独具慧眼,遂迎献帝入许,&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后,便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洛阳以东的大片土地。
此时,群雄并起各霸一方,曹操占据中原腹心地带,四面受敌,倘若处置不当,将会成为众矢之的、瓮中之鳖。然而这位老谋深算的战略家却方寸不乱,从容应对着各种复杂局面,以稳健的步伐向四面出击。
建安二年(197),他假天子诏令招抚关中,韩遂、马腾俯首听命,未动一兵一卒便首先稳住了西方。同年,他亲率大兵进攻南阳,收俘了距离自己最近的张绣,铲除了心腹之患。
他实行屯田制,保持了中原一带的社会稳定并解决了军粮问题;他广招贤才,知人善任,&战将如云,谋士如雨&,军事力量不断壮大,为扫平四方作好了充分准备。同时,他采用笼络与离间相结合的方略,让雄踞于徐州一带的刘备、吕布以及盘踞淮南的袁术之间相互攻杀,没费多大气力便相继灭掉袁术、擒杀吕布、击走刘备,平定东方。
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战曹操以弱胜强大败袁绍,然后挥师北上,迅速扫平袁绍残部,占据了河北冀、并、幽三州大部分地区。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乘胜北征乌桓,并招降了割据辽东的公孙康,至此,曹操统一北方。对于曹操略定北方的举措,杜牧在一篇军事著述中曾给以高度评价:&魏武举官渡,三分天下有其二。&(《罪言》)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挥戈南下直捣荆州,开始实施其南方战略。他深谋远虑,精心部署,妙尽机权:稳扎稳打且雷厉风行,以数倍于敌的兵力造成强大的攻势与威慑力;先夺荆襄,然后顺江而下,扫平江东,一统南北。
荆襄之役颇为顺利,割据荆州的刘表新逝,其子刘琮率部归降。其间,尽管一度遭到寄居于新野的刘备之阻击,但因寡不敌众,诸葛的几囊小计并未阻挡曹军的大踏步推进,曹操很快地在荆州稳住了脚跟,接着便拉开了赤壁大战的序幕。
直至赤壁大战,曹操这位常胜将军、无敌英雄方才确确实实地遭遇到一次最惨重的失败。败因何在?──这是赤壁之战留给后人的一个疑窦,杜牧以《赤壁》诗形象化地点破了疑窦,展示出自己的超人之见。
后人在论及曹操的失败原因时,总爱强调曹军的&劣势&与孙刘联军的所谓&优势&,诸如曹军&远来疲惫,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孙刘得&地利、人和&等等。然而,倘能摆脱前人既定结论的羁缚而去客观、具体地考察分析一下,你会发现,事实情况并非尽然。虽说北方士卒&不习水战&,但毕竟曹操刚刚收编了刘表的八万水师;虽说曹军&远来疲惫,不服水土&,毕竟曹操握有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即便因疾病、疲劳丧失一半战斗力,仍是孙刘联军仅有的五万人马所无法匹敌的。至于孙刘的所谓&地利&&人和&优势,则更是无稽之谈:虽说江东素有长江天堑作屏障,但此役则不然。诚如东吴老臣张昭所言:&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天险,已与我共之矣。&(《三国志&周瑜传》)况且,曹军居上游,联军居下游,&地利&实则转化为&地害&,这也正显示了曹操先取荆州的战略家眼光。至于&人和&,恐怕更谈不上了:孙权部下&皆望风畏惧,多劝(孙)权迎之,惟(周)瑜、(鲁)肃执拒之议&(《三国志&吴书》),旷日持久的&和战之争&早已伤了江东和气;而孙、刘之间呢?则更是勾心斗角同床异梦,其间的联合,只不过是各为图存自保而暂时地相依为命而已。可见,&地利人和&之说纯系牵强附会,孙刘联军的优势,从战争结果看恰恰是在偶然之间所拣得的&天时&──&东风竟与周郎便&!
诚然,从普泛意义上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轲的说法不为错误,《辞典》的疑问也不为无由。但是我们在讨论具体问题时,也不宜忽略一般中的特殊、必然中的偶然。须知,在某一具体战事中,&天时&倒能起到决定胜负的关键作用。诚如兵法所云:&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孙子兵法&计篇》)这里,孙子便将&天时&列为克敌制胜的五要素之一。而且,孙子认为,倘能充分利用天时,将不难置敌于绝境:&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风起之日也。&(《孙子兵法&火攻篇》)骤然而起的东南风,着实为周瑜帮了个大忙。周瑜的能耐,在于他充分注意并及时抓住了战机;然而事前周瑜恐也很难料到这隆冬时节竟有东南风起,谁能说这不是苍天所提供的一个&侥幸&的机缘呢?
杜牧本来就十分推崇曹操,曾亲为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作注,《注》中就多次称赏过曹操的用兵之道,而对其败绩却常取回避态度。比如,三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中,典型的火攻战例凡三个:官渡之战中,曹操用许攸计焚毁袁绍辎重;赤壁之战中,周瑜用黄盖计火烧曹操战船;夷陵之战中,陆逊独出心裁,遍燃刘备连营。而杜牧在其所注兵法《火攻篇》中,仅仅引述了官渡、夷陵两个战例,却对赤壁火攻避而未言。(参见中华书局《十一家注孙子》)而他于《赤壁》诗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倾向,显然是与他对曹操的一贯态度一脉相通的。对于周瑜&侥幸&取胜的认定,当然也是对曹操偶然失败的遗憾。
杜牧一向同情失败的英雄,这种情愫在其《题乌江亭》中表现得尤显充分。其诗云: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对于这首诗的评价,向有不同持论。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作评道:杜牧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王安石亦有类似看法:&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虽犹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乌江项王庙》)从历史观点看,胡、王二公的指摘不为无由,但是,倒未必领略到杜诗的真诠。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能否&卷土重来&,而是项羽该不该自杀。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这种气节一向为人称道;然而在杜牧看来,作为一位&拔山盖世&的英雄,不能&包羞忍耻&是极不应该的,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诗的第二句,是对项羽的批评,更是对&英雄末路&的一种最为深切的同情与惋惜。至于能否&卷土重来&,诗中亦未下断言,而是以&未可知&作结,其潜是:只要你正确看待失败,从中汲取教训,继续作出百折不挠的努力,那么无论将来成败如何,你都不愧为一个胜利的英雄。
联系诗人的身世与遭遇,杜牧何尝不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呢?他一向自负于经纬才略,却因秉性刚直而受到权贵们排挤,长期&落魄江湖&为人幕僚,或做些级别不高的闲官或地方官。但是他从不妄自菲薄,总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十年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杜牧《念昔游》)从这首绝句中,我们除了能品读出些微的苦涩外,更多的不正是一种悠游潇洒的逸荡之情吗?
也许是杜牧精于兵法的缘故,他深谙成败得失之辩证关系,从不以成败论英雄,亦不以一时一事之成败为成败,成也未必真豪杰,败也未必不英雄。这就是杜牧一向坚持的&成败观&,同时也正是其《赤壁》诗的真意所在。
而《辞典》对于《赤壁》的立意则有另一番概括:
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辞典》P1086)
这种意见,不能说不着边际;不过,倘若细细推敲起来,似乎它距离《赤壁》的真意稍显远了一些儿。
(选自《阅读与写作》2003、9,有删节)
《诗词曲五首》其它教案
《诗词曲五首》课件下载
热门语文文档
《诗词曲五首》知识扩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所谓诚其意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