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元曲四大家的文化意义

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
【摘要】:元杂剧是指在13世纪中叶,以宋、金杂剧为基础,融合说唱、音乐、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一种戏曲艺术样式。它是我国戏曲成熟的标志,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谓“以歌舞演故事”的真正戏曲,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反映了13、14世纪中国广阔的社会内容,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和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形象,全方位地展示了元代社会的多个方面,真可谓是元代文化的“活化石”。在艺术上,元杂剧也取得很大成就,它与唐诗、宋词一起,大大丰富了我国抒情文学的宝库。同时,它独具风貌的叙事艺术和叙事精神,又把我国古代叙事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峰。通过对它的文本解读,我们可以对当时的社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反过来以审美文化的视角透视,更能发现它丰富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情趣。
论文由六章构成。第一章绪论,从“文化”定义入手,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及中国戏曲文化的构成和精神,元杂剧的文化阐释的审美意义,论述了这一选题的现实意义。第二章是本文用力较大的文字,突出从文化因素上探索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分别从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互相冲突与融合,“书会才人”与“勾栏艺人”的联手的社会背景和元代开放、宽松、多元的文化环境,以及戏曲艺术自身发展等方面揭示出为什么戏曲艺术在元代走向成熟的原因。第三章主要探讨以元杂剧为主的元曲所表现出的与传统文学观念不同的反传统精神,文章试图将元曲放在中国文学理念的悠久历史长河中以显示元曲背离传统文学观念的奇特的文化特质。第四章对占有元杂剧四分之一的爱情婚姻题材的戏曲进行文化透视,分别从才子佳人剧、士子妓女剧、人神之恋剧、负心婚变剧等不同类型戏曲的分析中以显现元杂剧与传统爱情婚姻题材的作品的异同,尤其对名剧《西厢记》作了个案的详尽分析。第五章重点从元代书会才人“弃儒归道”的无奈心态的角度对神仙道化剧作了分析。传统文人的人格结构中都是儒道互补,儒家人格理想使他们积极入世,而道教则是他们在理想不能实现时的精神安慰剂。神仙道化剧恰恰是表现了元代书会才人这种人生无奈的抉择。第六章主要对历史剧作以文化阐释。元杂剧中历史题材的剧作很多,故先对现存162种元杂剧的故事来源作了一番分析,对历史剧进行界定。然后又从“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英雄之歌”、“文人心灵历程的艺术展示”等方面展示出元杂剧历史剧是“以史写心”——借历史表现现实作了阐释,进而又分析了元杂剧历史剧繁盛的原因。
最后又特意从对比角度将史传文学的奠基之作《史记》与中国戏曲的奠基之作元
杂剧进行了比较,以探寻史传文学与戏曲间的承继关系。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文化”的探讨、以及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文
本的解读一直是一个热门。但文化的含义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使用“文化”
概念主要是指狭义的,即在精神层面的,从审美的、道德的、个性心理特征、价
值观念等方面,通过对元杂剧文本的解读,显现元杂剧的思想意蕴和作者的心态
与人格特质。
2、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精神就是在儒道互补的文化土壤里派生出来的,在人
与天的关系上重视人道,而轻视“天道”,主张“天人合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
强调人的社会现实关系,重视以血缘为纽带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群关系,用“礼
仪”来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作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戏曲,其躯体必然有其母体的
胎记。中国文化是中国戏曲文化精神的灵魂,反过来中国戏曲又是中国文化通俗
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儒、道、释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铸造了中国戏曲
的基本精神。
3、元杂剧是在中原传统的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互相冲突与融合中走向
繁盛。蒙古人的草原文化颠覆了汉族旧的传统思想和传统观念,形成传统文化思
想上的断裂,草原文化的异质又给汉族旧文化带来新的气息,从而为杂剧的繁盛
创造了文化上的基础。
4、元初统治者废除科举制,使文人社会地位下降,他们迫不得已走向市井勾
栏,成为了“书会才人”,从而提高了这种原本文化品位粗俗的勾栏艺术,使之在
文化艺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书会才人又往往与勾栏中色艺双绝的艺人关系
密切,相互欣赏,共同合作,这便是杂剧艺术走向繁荣的内在因素。
5、元曲反传统观念的思想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突破“发乎情,止乎礼义”
等传统观念,毫无掩饰地表现爱情(包括情爱、情欲、性爱)。二是突破“主文而
诱谏”等传统观念,毫无忌讳地揭露批判社会现实,深具“蒜酪”味。三是突破
“治国平天下”等传统观念,表现看破功名利禄、陶醉隐逸生活的人生理想。
6、才子佳人爱情剧表现了元代文人的爱情理想,也反映出他们在现实中不得
志的辛酸,更多借爱情来慰藉受伤的心灵,故此类剧中更为闪光的形象往往是女
性形象。大多作品对她们复杂细腻的心理特征以及独特的个性行为的展示,从爱
情、家庭、婚姻等关系中描绘出一幅幅带有元代市民新观念的爱情婚姻风俗画,
表现出新的爱情观,揭露和抨击了扼杀人性的封建礼教、封建伦理的腐朽性和虚
伪性,肯定了追求爱情是天赋予人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4【分类号】:I207.3【目录】:
第一章 文化精神与元杂剧的文化视角13-34
第一节 “文化”的定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3-19
第二节 中国戏曲的文化构成19-27
第三节 元杂剧的文化视角27-34
第二章 冲突与融合--元杂剧繁荣原因的文化透视34-54
第一节 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互相冲突和融合34-41
第二节 “书会才人”与“勾栏艺人”的才智41-48
第三节 开放、宽松、多元的文化环境48-50
第四节 戏曲艺术自身发展的结果50-54
第三章 元曲对传统文学精神背离的文化特质54-66
第一节 传统文学精神巡礼54-56
第二节 元曲奇崛的文化特质56-64
第三节 元曲背离传统文学精神的社会文化因素64-66
第四章 天理与人欲--爱情婚姻剧的文化阐释66-124
第一节 传统女性文化及爱情婚姻的文化模式66-71
第二节 与唐代传奇爱情小说不同的文化视角71-77
第三节 才子佳人爱情剧的思想内涵77-85
第四节 士子妓女爱情剧的思想意蕴85-102
第五节 人神之恋剧--人性美的赞歌102-107
第六节 爱情婚姻剧中新的灵光--弃妇模式的新突破107-116
第七节 爱情名剧--《西厢记》爱情婚姻观的文化解读116-124
第五章 神仙道化剧的文化特质124-146
第一节 文人弃儒归道的无奈抉择124-137
第二节 道教文化与神仙道化剧的艺术特色137-146
第六章 历史的艺术展现--历史剧文化精神的阐释146-215
第一节 元杂剧题材来源分析及历史剧定义界说146-157
第二节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157-173
第三节 英雄之歌--民族意识的最强音173-190
第四节 文人心灵的艺术展示190-198
第五节 元杂剧历史剧繁盛的原因谫论198-203
第六节 史传文学名著《史记》对元杂剧影响的个案分析203-215
总结215-218
参考文献218-225
致谢225-227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22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启超;[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晶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向海求;[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张艳艳;[D];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
张宁;[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晓静;[J];蒲松龄研究;2000年02期
郑春元;[J];蒲松龄研究;2002年03期
王恒展;[J];蒲松龄研究;2002年04期
王平;[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李正学,王建萍;[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王恒展;[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沈天水;[J];蒲松龄研究;2004年04期
邵吉志;[J];蒲松龄研究;2005年01期
王光福;[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李军锋,王恒展;[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文;;[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王炳林;;[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颜杰峰;;[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李怀涛;;[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王淑芹;;[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杨生平;;[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陈明凡;;[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乔旋;;[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赵春明;;[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吴群芳;;[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建军;[D];河北大学;2009年
赵一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金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孙永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郝文斌;[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曲丽玮;[D];南开大学;2010年
徐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付明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胡文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苏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三三;[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丁玲;[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周荣;[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林冬妹;[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贾蓓;[D];河北大学;2009年
史秀利;[D];河北大学;2009年
韩家勤;[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路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黄桂琴;[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董红刚;[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杨絮飞;李国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吕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盛雪梅;;[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沈伯俊;[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符丽平;;[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李英梅;;[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2期
彭静;章军华;;[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3期
林刚;[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臧卫东;[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季鸿;[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刘海燕;[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赵志安;[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王建设;[D];暨南大学;2002年
范丽敏;[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田美丽;[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刘小梅;[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张刚;[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张静;[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田根胜;[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涂平;[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陈建华;[D];武汉大学;2004年
王健;[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毛义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刘怡;[D];兰州大学;2007年
任会平;[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万甜甜;[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冯晓玲;[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柴琼;[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林若染;[D];华侨大学;2009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韩启超;;[J];音乐研究;2011年01期
韩启超;;[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韩启超;;[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张筱南;[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波涛;[D];河南大学;2011年
殷玲玉;[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张祎;[D];杭州师范大学;2009年
李佳;[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张秋景;[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宋伟;[J];中国图书评论;1988年04期
李雁;;[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邓绍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刘新文;;[J];戏曲研究;2001年02期
吴国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02期
李雁;[J];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高益荣;[J];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01期
刘颖慧;[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贺玉萍;[J];洛阳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黄竹三;;[J];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江中云;;[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张立环;;[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张厚余;;[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高红梅;;[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解志熙;;[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韩丽霞;;[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李法白;刘镜芙;;[A];水浒争鸣(第一辑)[C];1982年
李法白;刘镜芙;;[A];水浒争鸣(第四辑)[C];1985年
包晓华;;[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云峰;;[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云发;[N];光明日报;2004年
李永平;[N];山西日报;2008年
毛一竹 周宁;[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夏春涛;[N];人民日报;2003年
吕绍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王一川;[N];人民日报;2010年
王一川;[N];陕西日报;2010年
著名剧作家
福建省艺研院副院长
周长赋;[N];文汇报;2010年
姚晓丹;[N];光明日报;2010年
安葵;[N];中国艺术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益荣;[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张春丽;[D];苏州大学;2003年
杨毅;[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邱飞廉;[D];武汉大学;2010年
王文捷;[D];武汉大学;2011年
郝青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任晓彤;[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张默瀚;[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毛小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徐雪辉;[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合林;[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许继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赵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陈雅娟;[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徐广宇;[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张晓兰;[D];兰州大学;2006年
赵洪梅;[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兰玲;[D];山东大学;2007年
高毫林;[D];武汉大学;2004年
王舒;[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参考文献:
上篇论文: 下篇论文:
&&&&&&&&&&&&&&&&&&&&&&&&&&&&&&&&&&&&&&&&&&&&&&&&&&&&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400-675-1600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论元曲奇崛的文化特质
我国传统文学观念由于受儒家诗学精神影响,强调&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即使对时政的批评也是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到了元代由于蒙古人入主中原,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文人地位的下降使之于传统文学精神产生了背离,从而使元曲表现出新的文化特质,即:突破传统的&中和&观念,大胆歌颂人性爱和本能欲望;看破红尘,陶醉山水,皈依佛老;揭露社会的黑暗,带有明显的草原文化的&蒜酪&风味.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元人创造了浪子-隐逸-斗士文化.浪子风流、隐逸情调与斗士襟怀融会而成的反抗意识和审美人生构建了元曲的人文精神.柳永和陶渊明作为浪子和隐逸的文化代表成了元代社会的偶像.魏晋六朝是人开始觉醒、文学开始自觉的时代,元朝则是普通人开始觉醒、通俗文学开始自觉的时代,这是一个应该郑重提出的文化大命题.关汉卿&南吕&#183;一枝花&#183;不伏老&,马致远&双调&#183;夜行船&#183;秋思&和睢景臣&般涉调&#183;哨遍&#183;高祖还乡&分别是&浪子风流&、&隐逸情调&和&斗士襟怀&的文学写照.
Liang Guizhi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曲的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