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景文中描写自然景色的词语的是江南()季的景色,我主要是从()()()等词语中看出来的

1--6年级课本古诗词荟萃
“中华经典诵读”古诗词诵读材料
一年级上册
(上1)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赏析】我到外面游玩,不知不觉离家已有两、三里地,看到不远处的小村庄里,有四、五户人家已经冒起了炊烟。我信步走去,又看到路边有六、七处精美的亭阁楼台,独自静静观赏,才发现身边的树枝上挂着......八朵、九朵,哦,不,十朵花,真是赏心悦目!
(上2)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⑴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⑵项:颈的后部。这里指鹅的脖子。
  ⑶掌:诗中指鹅的脚掌。拨:划。
【赏析】《咏鹅》是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的作品。全诗共四句,分别写鹅的样子、游水时美丽的外形和轻盈的动作,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①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②惊:吃惊,害怕。
【赏析】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上4)画鸡&(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生平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1、作者:唐寅,字伯虎。是明朝很有名的画家和文学家。
2.裁:剪裁,缝制。 3.走将来:走过来。
将:语助词,表示动作的开始。 4.轻言语:轻易说话。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画面本是静态的,诗中呈现的却是生动的生活场景:远远的有一只雄纠纠的大公鸡正昂首阔步地走过来。头顶着大红鸡冠,全身的羽毛洁白光亮,显得格外神气。它轻易不肯开口,因为只要它引吭啼叫,便要惊动千家万户了。
(上5)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译文】坐在井床上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上6)悯农(唐代-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一年级下册:
(下1)春晓(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①晓:早晨,天亮。
②闻:听见。
③啼鸟:鸟鸣。
【译文】春天酣睡,醒来时不觉已经天亮了,处处都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鸟的鸣叫声。夜里沙沙的风声雨声,不知花儿吹落了多少。
【赏析】诗人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表现了春天里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春天在诗人的笔下是活灵活现生机勃勃的。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却韵味无穷,全诗行文如流水,自然平易,内蕴深厚。
(下2)村居&&(清代-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注释】
(1)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3)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4)醉:迷醉,陶醉。(5)散学:放学。(6)纸鸢:风筝。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下3)所见 (清- 袁枚 )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7)忽然:突然。
(8)闭口:闭住嘴不说话。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诗人动静结合,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下4)小池 (南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②惜:爱惜。
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④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⑤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尖端。⑥头:上方。
【译文】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
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
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赏析】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
二年级上册
(上1)赠刘景文----苏轼【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色是在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上2)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车儿停下,霜染的枫叶红艳艳胜过二月的花。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斜:此字读xi&,为伸向的意思。
坐:因为。
【赏析】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深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上3)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①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 ②老大:年纪大了。
& ③乡音:家乡的口音。
& ④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 ⑤衰(cuī):疏落,衰败。
& ⑥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 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年暮之年才回故乡。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 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
【简析】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上4)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①汪伦:李白的朋友。 ②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③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④不及:不如。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名句赏析】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二年级下册
(下1)草(原名《赋得古草原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译文】茂密的野草布满了原野,他们每年都秋天枯萎春天繁荣。纵然是燎原的烈火也不会把它尽,
等到春风吹拂它有重新萌生。
【简析】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下2)《宿新市徐公店》 (宋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新市徐公店: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新市又为宋代酿酒中心,政府在新市设酒税官,由朱熹之子朱塾担任。杨万里迷恋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痛饮大醉。留住新市徐公店。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
2.篱落:篱笆。
3.径:小道。
4.阴:树阴。
5.急走:快速奔跑。
6.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7.黄蝶:黄银色的美丽的蝴蝶。
【诗歌大意】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
(下3)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我国名山之一。
& 2.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 3.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
& 4.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 5.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诗歌大意】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简析] 】这首诗写庐山瀑布之景,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紧扣题目中的“望”字,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具体细致地描写瀑布的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可谓字字珠玑。
(下4)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西岭:西岭雪山。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泊:停泊。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诗歌大意】两只黄鹂在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向天空中飞翔。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简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三年级上册:
(上一)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⑥梧:梧桐树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
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斗蟋蟀。
(上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 y&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赏析】诗写游子思乡怀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开:通。
4.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译文】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现出(,令人有两岸青山迎面扑来的感觉)。我(仿拂乘坐)着一艘小船(从天边)披着阳光顺流而下。
【赏析】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上四)&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朝-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饮湖上:在湖中饮酒。湖,即西湖。
2.水光潋滟: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
3.方:正。
4.山色空濛:指在细雨中山色空灵迷蒙。
5.西子:指古代美女西施。
6.淡妆浓抹:淡雅的装扮或者浓艳的装扮。
7.相宜:合适。
【译文】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三年级下册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⑴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⑶ 妆:装饰,打扮。 ⑷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⑺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 ⑻
似:好像,如同。
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春日&(宋朝-朱熹 )
&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注释】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好的日子。
&2、寻芳:游览(河边),欣赏春花。
&3、泗水滨: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
&4、光景:风光景物。&&
5、一时:一下子。
&6、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寻常、随意;识得,感觉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及其精神。
【译文】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泗水河边的春天美丽的景象,赞美了春天无限的生命力,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奋发图强的远大志向。“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准确地反映出了春天的特征,成为千古名句,常常被人用来形容一派生气勃勃的新气象。
乞& 巧(唐-林杰)
& 七夕今宵看碧宵,牵牛织女渡河桥。
&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2、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译文: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仰望天空,似乎有牛郎和织女在喜鹊桥相会。家家户户在秋月下乞巧,不知道穿尽了几万条红丝线啊。
&【赏析】: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先穿好的就叫得巧,后穿好的叫输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下四)& 嫦娥
(唐代-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
2、云母屏风:用云母做的屏风。
3、烛影:烛光的影子。
4、渐落:渐渐地垂落。
5、晓:清晨。沉:隐没。
6、长河:银河,天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的银白色的光带。银河由大量恒星构成。
【赏析】这首诗题为“嫦娥”,实际上抒写的是处境孤寂的主人公对于环境的感受和心灵独白。
四年级上册
(四上一)题西林壁(宋-苏&
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题:书写,题写。
2.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3.缘:因为。
【简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四上二)&
游山西村(宋-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山西村:村庄名,在今浙江绍兴。
2.腊酒:腊月酿的酒。
3.豚:猪。
4.疑:以为,怀疑。
【赏析】这首诗描写农村的风光,全篇围绕着一个“游”字铺展,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描写了农村优美的环境和醇美的民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四上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留。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3.之:去,到。
4.广陵:即扬州。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形容花开得繁盛,像浮动的烟雾。
7.尽:消失。8.唯见:只见。9.天际:天边。
【大意】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
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留。”
两句表现了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余味无穷。
(四上四)&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1、使:出使。2、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3、渭城:秦时咸阳城。4、浥:湿润。 5、客舍:旅店。 6、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7、君:指元二。 8、更尽:再饮完。
9、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10、故人:老朋友。
【大意】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赏析】这是一首离别诗,表达了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四年级下册
(四下一)&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注释】&
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2、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3、厌:满足。
【大意】群鸟高飞,绝尽踪影,一片孤云独自悠闲地飘浮而去我伫立在山顶。注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我,彼此久看不厌。&
【赏析】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表现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四下二)& 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2、和:和谐,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4、青螺:用来形容洞庭湖里的君山。
【大意】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辉应,显得多么和谐。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赏析】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四下三)
&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注释】
1、忆江南:词牌名。又名《望江南》,《江南好》。
2、谙(ān):熟悉。
3、绿如蓝:绿得比蓝草还要绿。如,如同,好像。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大意】江南的多么美好,那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太阳升起时江边的鲜花红得胜过燃烧的火焰,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那如诗如画的江南?
【赏析】诗歌描绘迷人的江南春色,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怀念和眷恋。
(四下四)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山原:山岭和原野。
2、白满川:指到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
3、子规:杜鹃鸟。
4、才了:刚刚结束。
【译文】一条小河中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景色朦胧迷人,农民劳作繁忙,流露出诗人的喜爱赞美之情。
(四下五)&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杂兴:各种兴致。
2、耕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3、绩麻:把麻搓成线。
4、未解:不懂,不理解。
5、供:从事。
6、傍:靠近。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四下六)&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①渔歌子:词牌名。  ②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③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④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⑤鳜(gu&)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⑥箬(ru&)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⑦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⑧不须:不一定要。
【大意】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赏析】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五年级上册
(五上一)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泊船:停船靠岸。②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③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④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
⑤数重:几层。⑥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
  ⑦何时:什么时候。
[大意]京口与瓜洲隔水相望,离南京也只有几层山。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啊,何时照我回还?
[赏析]这首七绝即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
(五上二)&
秋 思 (唐-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欲:想要。&
2、作:写。
3、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4、复恐:又害怕。
5、行人:指捎信的人。&
6、开封:拆开信封。
【大意】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赏析】张籍这首《 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五上三)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2、
榆关:即今山海关 3、那畔:那边,即山海关的另一边,关外。 4、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5、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6、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故园:故乡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
【大意】爬山走一程,涉水走一程,朝着关外山海关那个方向走,夜深宿营,只见无数行帐中都亮着灯火。风一阵阵,雪一阵阵,嘈杂的声音打碎我思乡的心和未做完的梦,而在故乡却没有这种杂乱的声音。
【赏析】这首词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念家的感情。
(五上四)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河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大意】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赏析】毛泽东以史诗性的笔触,形象地概括了长征的光辉历程,突出表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工农红军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全篇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闪耀着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是一部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
五年级下册
(五下一)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饭饱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铺:铺开。2、横野:广阔的原野。3、弄:逗弄。
4、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大意】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赏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描写古代乡村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也流露出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五下二)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1、安仁: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2、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3、棹:船桨。
&4、怪生:怪不得&&&&&&
&5、使:使用,利用。
【大意】两个儿童坐在一只如扁舟般的小船上,奇怪的是他们在船上却不用篙和棹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赏析】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五下三)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清平乐:词牌名。2、茅檐:茅屋的屋檐。
3、吴音:吴地的方言。泛指南方的方言。4、相媚好:互相逗趣、取乐。
5、翁媪:老翁、老妇。6、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大意】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赏析】诗人以简练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六年级上册
(六上1)诗经·采薇----《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注释】1. 往:这里指当年离家出征。
  2.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3.思:语气助词。   4.雨:作动词,下雪。
  5.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译文】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雨雪飘飘飞满野。
【简析】诗是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思所想,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六上2)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解】&&
1.好雨:指春雨,及时的雨。&&&
2.乃:就。&&
3.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4.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7.俱:全,都。&&
8.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9.独:独自,只有。&&
10.晓:早晨。&&
11.红湿处:指带有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12.花重(zh&ng):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13.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也代成都。&&
8.【译诗】&&
这一场雨就好似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要是早晨起来看看,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简析】这首诗写的是“雨”,诗人敏锐地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处处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六上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西江月:词牌名&&
2.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鸣蝉:蝉叫声。   5.旧时:往日。
  6.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7.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8.见:同“现”,显现,出现。  
9.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10.夜行黄沙道中:题目
  11.丰年:丰收的年景 年:年景。  
12.听:取听。   13.天外:天边。  14.溪头:小溪边。
  15.惊鹊:惊动喜鹊。  
16.溪头:小溪上的桥头。
【译文】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月亮被遮住了。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则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简析】这首词流露出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六上4)天净沙·秋思----(元代·白朴)
孤时落日残霞,清相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秋:题目。   ③残霞:快消散的晚霞。
  ④寒鸦: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   ⑤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⑥白草:秋霜打白的小草。  ⑦红叶:秋天红色的叶子。
  ⑧黄花:金黄的花朵。
【译文】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拖出那长长的影子,却带有几分幽静之感。炊烟淡淡飘起,几只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时不时还发出几声令人心酸的啼叫。忽然,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顺着它远远望去,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艳。
【简析】这是元代散曲家白朴描写秋景的一首小令。前面部分是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而后面部分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
六年级下册
一、七步诗----【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羮,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1、持:使用、用来。2、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3、漉(l&):过滤。
4、菽(shū):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5、萁:豆类植物脱落后剩下的茎,豆杆。6、釜:锅。7、燃:燃烧。8、本:原本,本来。9、煎:煎熬。10、相煎:指兄弟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曹丕凶残的不满。
11、泣:小声哭。12、何:何必。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做羹。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豆茎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的急迫呢?
  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釜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釜下面的豆秆。豆子和豆秆本是同根一体,现在豆秆却在锅下面燃烧,煎熬锅里的豆子。曹植用这个比喻,指责曹丕对自己骨肉相残,表达内心的悲愤。
二、鸟鸣涧【唐代·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1、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2、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3、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4、桂花:木犀的通称。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5、空:空寂、空空荡荡。
6、月出:月亮出来。7、惊:惊动,惊扰。8、时:时而,偶尔。
【译文】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赏析】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宁静幽美的夜景。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从这首诗中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三、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解题】“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1.寒雨:寒冷的雨。  2.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简称这一带为吴,与下文“楚”为互文。
 3.平明:清晨。   4.客:在这指辛渐。   5.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6.孤:独自,孤单一人。  7.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四、江畔独步寻花【唐代·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解题】独自一人在江边一边散步,一边找花欣赏。
1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2蹊(xī):小路。
3留连: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4时时:时常。5自在:自由,无拘无束地。
6娇:可爱的。 7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8啼:(某些鸟兽)叫。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嬉戏流连的彩蝶不停地飞舞,自在娇媚的黄莺啼鸣恰恰。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五、石灰吟【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1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 2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3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六、竹石【清·郑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1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2立根:扎根,生根。   3原:本来,原本,原来。
  4破岩:破裂的岩石。  
5磨:折磨,挫折,磨炼。  6 击:打击。
  7坚劲:坚韧、刚劲。 
8任:任凭。   9尔:你。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赏析】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雪雨霜的击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的顽强。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作者】郑燮,又名郑板桥
,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闻:听见;看见。2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3收:收复。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指当时黄河以南和及黄河以北地区。  
4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也做剑南。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判军的根据地。 5初闻:刚听到(这个消息)。
6涕:眼泪。
 7却看:再看,还看。却:还,再。8妻子:妻子和孩子。
9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10漫卷:胡乱地卷起。
11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欣喜若狂)。  12白日:表现时光美好。
13放歌:放声高歌。14须:应当。15纵酒:开怀痛饮。
16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返乡,旅途有宜人景色作伴。
17即,即刻。18
巴峡、巫峡:长江三峡之一。  19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我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儿女,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白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八、己亥杂诗【清代·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1.这是《己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1839年,在他48岁时,就毅然辞官回老家。在回乡的旅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
  2.恃(sh&):依靠。
  3.喑(yīn):哑,沉默不语。
  4.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5. 究:
终究,毕竟。
  6.天公:造物主,这里指天帝。
  7. 重:重新。
  8. 抖擞:
振作精神。
  9.降:降生。
  10.九州:中国。
  11.风雷:风、雷一般的样子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皇上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间来吧。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歌表现出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不拘一格”就是从诗中演化而来的成语,用来比喻不拘泥于一种规格、办法。诗里还引申出“万马齐喑”这个成语,比喻空气沉闷的局面。
九、浣溪沙【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1.
蕲q&水:县名。2.临:临近,靠近。3.西流:向西流动。4.兰芽:兰草的嫩芽。
5.浸溪:浸泡在溪水中。6.
松间沙路:松林间的黄沙路。7.潇潇:形容雨声。8.暮雨:傍晚的雨。
9.子规:布谷鸟。10.道:说。11.无再少: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12.尚:尚且,还。
13.休:不要。14.白发:白发是老年人的标志,故用“白发”代指老年。
15.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所以常用它表示时光流逝。
(诗序)我去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临近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沙路干净得没有泥,潇潇暮雨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
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尚还能向西边奔流!不要在老年再来感叹时光飞逝!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十、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nǎ)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1] 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2]眼波横:这里的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3]眉峰聚:这里的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4]眉眼盈盈处:这里指山与水交汇处。
水好像是眼波横流,山好像是眉峰攒聚。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呢?有山有水风景很美的地方。方才送春天归去了,又送君(鲍浩然)回去了。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留住。
这是一首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上片以眼波和眉峰来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下片写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并祝愿友人与春同在,表现送行人的一片深情。&&&&&&&&&&&&&&&&&&&&&&&&&&&&&&&&&&&&&&&&&&&&&&&&&&&&&&&&&&&&&&&&&&&&&&&&&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景色的四字词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