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若水琉璃最后和谁在一起了

辛若水:审美中的反差
&  (一)所谓反差
  反差,本是摄影上的术语,譬如明与暗的反差。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却泛化到文学艺术中的各个领域;正因如此,我们才可以讲审美中的反差。那么,反差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不妨细细琢磨一下。所谓 &反&,就是截然相反;而所谓&差&,则是差别很大,甚至天渊之别。可以说,正因为截然相反,才有天渊之别。在审美上,譬如雅与俗,就会造成极大的反差。在雅的一面,可以风华雪月、琴棋书画;而在俗的一面呢,则是满口俚语、俗不可耐。这种强烈的对比,会产生极强的审美效果。爱风雅的,既欣赏了那种雅致,又可以尽情地嘲弄那种俗不可耐。而喜欢通俗的,虽未必能理解那种风雅,却可以在通俗中得到快乐。智慧与愚蠢同样可以形成极大的反差。对于智慧,我们有的是欣赏与赞叹;而对于愚蠢,我们则会极尽嘲讽与揶揄之能事。聪明的,偏生那么聪明;愚蠢的,又偏生那么愚蠢。这能不让人觉得奇怪而又不可思议吗?谁不愿意做聪明人呢?可也正是这种念想,暴露了人们的愚蠢。没有愚蠢做对比,是无所谓聪明的;没有聪明的烛照,愚蠢同样无法彰显自身。我们应该看到审美中的聪明,并不就是真的聪明;审美中的愚蠢,并不就是真的愚蠢。审美,就像一面镜子;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聪明、愚蠢的形象或者说倒影。这种形象或者说倒影,与真实的聪明、愚蠢是有距离的。聪明,我们且不必说;我们单看一下所谓愚蠢。俗语说,演傻子的人并不傻。真正的傻子是演不了傻子的。我们在审美中,所欣赏的聪明、愚蠢,不都是演出来的么?反差所造成的审美效果是强烈的。有意识的运用反差,可以调动人们的兴致。在人物的性格中,有着很多的反差。有的斯斯文文,犹如大家闺秀;有的则弄枪使棒,如同一名武将。有的温柔和善,有的则刚猛凶狠。因为性格的反差,所以就有了命运的反差。不是说性格即命运么?我看是大有道理的。命运的反差,不过大团圆与不得善终的对比。所谓大团圆,虽然有许多的虚幻,但毕竟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而不得善终呢,则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但却往往是真实的存在。命运的反差本身,就是带有悲剧性的。我非常喜欢性格上的反差;而对于命运的反差,实在有许多的不忍。我总希望在性格上具有反差的文学艺术形象,能够殊途同归。当然,这殊途同归,不是归于悲剧,而是归于大团圆。我并不否认,这有点幼稚或者浅薄;但是,最善良的愿望却是不能亵渎的。其实,对于性格反差极大的人物,我们是非常关注他们的命运的。性格上,可以有极大的反差;但是我们并不希望,在命运上,也有这种反差。可以说,这就是向&性格即命运&发起挑战了。性格,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而命运,不过是机缘。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并不就是偶然的机缘,虽然没有偶然的机缘,一个人的内在素质无由彰显。我们的愿望,决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么简单。因为我们关注的是人之命运。可以说,人之命运是超越善恶的。我们不只希望好人一生平安,我们是希望所有的人,在命运上,都能够殊途同归,而且是归于至善。我们重点看一下,反差所造成的审美效果。可以说,一开始,对审美中的反差,我们是不怎么接受的。那么大的反差,简直有天渊之别;难道不会破坏审美中的和谐么?然而,一旦进入了这个反差的世界,我们就觉得意兴盎然,有趣至极了。反差愈是强烈,我们获得的美感也愈是强烈。可以说,反差,正是通过不可思议调动了我们的审美情趣。而这不可思议呢,细细想来,又是可思可议的。也就是说,巨大的反差,不但没有破坏审美的和谐,反而造就了审美的和谐。我们可以说,反差造成的恰恰是一种对称美。不有所谓的&成双作对&么?如果不&作对&,那又怎么&成双&呢?反差,是矛盾的双方造成的;而矛盾的双方,也正因为反差,而统一在了一起。也可以说,反差可以造成互补。在一方缺乏的,恰为另一方所拥有;如果二者相互配合,那就是天衣无缝了。其实,就是在天衣无缝中,我们同样可以找到反差的存在。
  (二)反差的类型
  要讲反差的类型,确实比较困难。可以说,有多少种矛盾,就有多少种反差。明与暗的反差,聪明与愚蠢的反差,雅致与粗俗的反差,强大与弱小的反差,迅速与缓慢的反差,
  美丽与丑陋的反差,外向与内向的反差&&等等,这样的反差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面对这无穷无尽的反差,我们又怎么分类呢?我准备采用两个标准进行分类。一个是以内在与外在为标准分类,即反差包括内在的反差与外在的反差。外在的反差,是诉诸我们的感官的,也就是说一眼就能看出来。譬如一位男士西装革履,风度翩翩;而另一位男子,则不修边幅,简单朴素。这种反差,可以说,不经过思考,就可以发现。衣装华丽的女子与蓬头垢面的女子,同样可以形成反差;而且这种反差,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外在的反差,并不具有深刻的内涵。西装革履的人,有可能是衣冠禽兽;而不修边幅的人,则可能是一位大贤大德。衣装的华丽,可能不过龌龊内心的掩饰;蓬头垢面,却掩不去天生丽质、灵心慧性。外在的反差,当然是皮相的;很可惜,我们往往被这皮相给骗了去。如果要走出皮相的欺骗,那也只有走入内在。也就是说我们要由外在的反差,走向内在的反差。所谓内在的反差,就是精神气质、心智灵魂的反差。有的人那么高尚,有的人那么卑鄙。这种反差能不强烈么?但是,他们命运的反差,比这还要强烈。北岛的那句诗,是常常为人们记起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无疑是愤世嫉俗的名句。这么强烈的反差或者说对比,带给人们心灵的是深深地震撼。其实,几乎所有愤世嫉俗的名句,都运用了反差,譬如李白所谓的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杜甫所谓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么强烈的反差,能不深深震撼我们的心灵么?可以说,这完全可以激起我们心中的不平之气。让我们回到内在的反差。对于一个人来说,最为重要的自然是精神气质、心智灵魂。当然,现在认同这一点的人,可能不多了;但是,我们毕竟曾经有过追求心灵美、重视心灵美的时代。这实在是美好的记忆。其实,对心灵美的追求、重视,也会深刻的影响我们的现在乃至未来。可以说,精神气质、心智灵魂的反差,才是最深刻、最本质的反差。聪明与愚蠢,高尚与卑鄙,纯洁与污秽,飞翔与堕落,这些都属于内在的反差。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外在与内在,既可能相互背离,也可能和谐的统一在一起。我们一方面要面对它们相互背离的现实,另一方面又要谋求二者的统一。我们再换一个标准,来区分一下审美中的反差。按照一般意义上来讲,所谓反差,定要有双方,譬如美丽至极的人与丑陋无比的人构成反差,风雅至极的人与粗俗无奈的人构成反差,道德崇高的人与卑鄙龌龊的人构成反差。这种反差,可以叫作双方的反差。但是,还有一种反差,没有双方的比较与对立,而只有自我。这种反差,可以叫做自我的反差。那么,自我的反差,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另外,这种反差,又根源于什么呢?譬如貌美如花的女子,竟然具有蛇蝎之心,这就构成一种反差了。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貌美如花的女子应该具有的是灵心慧性。可是,她偏偏不曾具有灵心慧性,反倒具有了蛇蝎之心。这不是反差又是什么呢?再如,一个不修边幅的人,偏生具有丰富的学识、高尚的道德,这同样是反差。按照我们一般的意见,只有那些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人,才可能具有丰富的学识、高尚的道德。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这不是反差,又是什么呢?可以说,自我的反差,最深刻的根源就是自我的分裂。自我,一面是高尚的,一面又是卑劣的;一面是聪慧的,一面又是愚蠢的;一面是强大的,一面又是脆弱的;一面是美丽的,一面又是丑陋的;一面呈现为天使,一面又堕落为魔鬼。我们当然不希望自我发生分裂,即便发生分裂,我们也希望把分裂的自我重新统一起来。自我的分裂,造就了自我的反差。在反差如此之大的自我面前,我们确实有点哭笑不得。一个自我高高的坐在椅子上,无比的骄傲;而另一个自我则绝倒于地,对着坐在椅子上的自我顶礼膜拜。面对这样的场景,我们即便笑的出,那也是苦涩的。
  (三)本是同根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我们所熟知的,用这来形容审美中的反差,也是再合适不过的。虽然古人早就有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理想,但这也不过是理想;在万物间,实在有着生存的竞争。森林里的大树在争夺阳光,虎豹豺狼也在捕食自己的猎物。难道这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么?当然,审美中的反差,和这是有许多不同的。审美中的反差,虽然截然相反,有着天渊之别,但却有着相同的根源。按照我们一般的想法,有相同的根源,那就会大致相似,而不会有天渊之别。虽然我们知道,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是同一种树叶应该大致相似。我们要问的是,反差中的天渊之别,究竟是怎么造成的。我以为,有两点,一是本性,二是社会环境。我觉得,所谓的本性,并不应该从&本是同根生&中得到解释。&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是常见的。子女从父母那里所获得的禀赋、天性,是不一样的。譬如有的孩子文静,有的孩子活泼,这就说明他们先天的禀赋、天性是不一样的。再则,所处的环境,也在塑造着人。环境不同,所塑造的人性,自然也就不同。但是,问题的关键是,环境相同,所塑造的人性却依然不相同。我想,这也只能具体分析了。审美中的反差,有着共同的根源。譬如性格反差极大的孩子,有着共同的父母。父母并不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有相同的性格。所谓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同样做不到这一点。相反,若是一个家庭中的两个孩子,具有相同的性格,也未必是好事。只有反差极大的性格,才能够互补,并最终达到和谐;从某种意义上讲,反差愈大,愈容易和谐。实际上,相同的根源,也为审美中的反差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审美中的反差,一方面会调动起我们的审美兴趣,另一面也会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既然同一个源头,为什么要走不一样的道路呢?性格的反差,道路的反差,命运的反差,也许,恰恰印证了这个世界的多样性。试想想,若是没有审美中的反差,这个世界应该是多么的无聊啊。反差,让这个世界丰富多彩。但是,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却有一个共同的根源。我们当然想着理解这个共同的根源。那么,这个共同的根源是什么呢?我想,就是对立统一的规律。反差,所体现的是对立;而和谐,则是最后的统一。古人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一致&、&同归&,既是根源,也是止境;&百虑&、&殊途&,则体现着不同的思虑与道路。虽然反差,有着同样的根源,但我们并不想着走一样的路。也就是说,我们要努力成就的是反差,至于最归的&和谐&、&一致&、&同归&,那不过理想或者说止境。我们并不想着那么快就达到止境的;我们倒愿意在充满着反差的道路上流连忘返。其实,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够成就所谓的反差。如果所有人都走一条路,那也就无所谓反差了。在审美上,人们最厌烦的就是&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所以失败,所以为人们厌倦,就是因为没有反差,没有个性。可以说,正是反差在,彰显着鲜明的个性。对比是那么的强烈,能不让人为之心潮澎湃么?许多时候,鲜明的个性,就是最为灵魂性的东西。文学艺术,若失掉了鲜明的个性,那无异于宣布自身的死亡。若只是有一种个性,那是很难彰显出来的。只有两种或者更多的个性,相互冲突、相互交织,才能把这不同的个性鲜明的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反差的运用,最有利于彰显鲜明的个性。所以,好的艺术,总是巧妙地运用着反差。当然,对反差的运用,是有一个度的。也就是说,它不能够荒诞不经,而必须合情合理。即便截然相反,有天渊之别,那也必须有自身的道理。若没有自身的道理,那也就无所谓反差了。细细的寻绎真正的反差,就会知道,它的追求的并不是反差,而是最终的一致或者说和谐。这一致与和谐的达成,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反差,必须是合情合理的。只有合情合理,才能回到&本是同根生&,才能够避免&相煎何太急&,才能够达成一致与和谐。既然有着同样的根源,为什么不可以殊途同归呢?殊途同归,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消解了反差。但是,反差给我们的印象是如此强烈,早已印在了我们的心魂中。
  (四)喜剧的效果
  审美的反差,所造就的主要是喜剧的效果,也就是说,它主要是让人笑的,不管这种笑是捧腹大笑,还是会心一笑。我并否认喜剧的效果,可以具有悲剧的内涵;对于含泪的笑,我们也是很认同的。但是,在审美的反差中,悲剧的内涵,不会冲淡喜剧的效果。为什么要造就那么大的反差呢?不就是博人一笑么?但是,博人一笑,又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才勉强博褒姒一笑;可见,这是多么的艰难。所谓的笑,首先是心情愉快的表达,譬如开怀大笑、捧腹大笑、哈哈大笑。当然,在这样的大笑中,都体现着张扬的个性。但是,还有非常文雅含蓄的笑,譬如夫子的莞尔。说实在的,我非常喜欢文雅含蓄的笑,因为这种笑,体现着绅士的优雅、内敛。细看看,这简单的一笑,就有这么大的反差。其实,笑的反差,还不只这些,因为许多笑并不定是心情愉快的表达,譬如冷笑、奸笑、皮笑肉不笑。有的笑,表达嘲讽;有的笑,则是伤人的利剑。好在审美的反差所造就的喜剧效果,是比较纯粹的,只是让人开心一笑。当然,好的喜剧,不只让人开心一笑,而且让人思索。笑过之后,什么也没有了,这不能不说是喜剧的一种失败。要让人思索,那定要有深刻的内涵;而内涵一深刻,往往又带有了悲剧性。其实,在喜剧中,并不应该回避悲剧的。所以,喜剧的效果中,具有了悲剧的内涵,这不只不是瑕疵,而且还是优点。不可否认,喜剧通过快乐让人乐观;而悲剧则通过悲哀让人深刻。如果喜剧中,只有快乐,那就不可避免地流于肤浅;如果悲剧中,只有哭泣,也会让人看不到希望。所以,我希望,悲剧的内涵,可以融入到喜剧的效果中。大多人看喜剧,只是开心一笑;也只有有心人,才会陷入深深的思考。可以说,含泪的微笑,就是为这样的有心人准备的。我们的思考,只能穿过眼泪,才可以洞察到人心乃至这个世界的本质。就人心来说,谁不愿意快快乐乐呢?但是,真实的世界往往粉碎了人们盲目的乐观。虽然从表面上看,欢欢喜喜的人,并不少,但是,这欢喜却是做给人看的,而就内心来说,并不欢喜,甚至有着太多的悲哀。笑,当然不错;但是,卖笑就很可以悲哀了。含着眼泪微笑,有着一种动人的痛苦。许多时候,喜剧的效果走到尽头,悲剧的内涵也就彰显出来。可以说,在喜剧的效果中,悲剧的内涵是潜在的。然而,愈是潜在,愈容易成为内在。从一方面讲,喜剧的效果,是非常可笑的;但从另一方面讲,这又并不可笑,甚至还可悲。在可笑中,发见它的不可笑,甚至可悲,这就说明我们开始思考了。有人说,人一开始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如果人的思考洞察了上帝的秘密,恐怕他就笑不出了。有句话,是人们常说的,笑天下可笑之人,笑天下可笑之事。仿佛这种大笑非常的豪迈,不过也为自己掘了坟墓。天下之人皆可笑,难道独独自己不可笑么?天下之事皆可笑,难道自己所为之事就不可笑么?笑尽了天下之人与天下之事,最终剩下的也只有自我解嘲了。可怜与可笑,是连在一起的。可怜,拥有的是悲剧的内涵;而可笑就是喜剧的效果了。悲剧的内涵与喜剧的效果交织在一起,就真得让人哭笑不得了。哭不得,也笑不得;那应该怎么办呢?想来也就是,也不哭,也不笑了。哭笑不得,是一种苦涩的心理。但是,我们忍心把自己埋葬在哭笑不得中么?按照我们一般的心思,自然是喜欢喜剧的,以为只要笑一笑,什么都过去了。在喜剧中,最缺乏的就是那种反抗的精神。既然什么都是皆大欢喜,无不满意,那还反抗什么呢?但是所谓的皆大欢喜,无不满意,实际上,是对现实中人们的一种哄骗。现实中,最多的是悲剧。喜剧的效果往往冲淡甚至消解了悲剧的精神。如果以喜剧的眼光看悲剧,就会发现,悲剧中的反抗,不过是无谓的挣扎。无谓的挣扎,有什么意义呢?没有意义的。于是,便回到喜剧中的打哈哈中来吧。很不幸地,喜剧的效果,在某种意义上,失掉了人的真精神。人的真精神,是敢于抗争的,哪怕这就抗争终归失败。其实,喜剧与悲剧本身,就有着极大的反差;而这种反差,也会促使我们由喜剧的效果走向悲剧的精神。
| 责任编辑:向异
关注共识网微信和微博
关注共识网微信,我们一起来看历史教科书的背面,一起来听主流媒体上沉没的声音,一起来思考至今没有答案的问题:“中国往何处去?”欢迎扫描二维码来加入我们。
微信号码:igongshi
对本文发表看法,请电邮:,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来信栏目并获赠图书一套。
把文章分享到:
------分隔线----------------------------
“九一三事件”至今43年了,仍谜团多多,舒云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从1987年开始,通过...
王海光教授在中华读书报发表长篇批评文章提出了舒云文章列举九一三十个谜团都是有问题...
刘小枫称毛泽东为“中国现代的国父”,第一大原因是毛泽东“接着孙中山完成了共和革命...
(一)孙历生的悲剧始于她14岁 小时候我曾抱怨妈妈孙历生乱说话成了右派。姐姐小红在白...
在古代汉字中,盐字由臣、人、卤、皿四个部分组成。臣代表官吏,人指工人,卤指卤水,...
从共识网上读了孙经先的 《饿死三千万不是事实》 一文(以下简称孙文),觉得此文闪烁...辛若水:未成绝响的浪漫
  (一)所谓的浪漫
  在浪漫这里,人们倾注了太多的幻想,赋予了太多的诗意。其实,这幻想与诗意如同浪漫本身,都有一层虚幻的。就这个世界本身来说,是无所谓浪漫的。但是,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又不得不营造一种浪漫;否则,我们又怎么忍受这个枯燥而又无聊的世界呢?然而,既然营造了浪漫,那这个世界就不再枯燥无聊了。不是讲诗意地栖居么?浪漫本身就是一种诗意地栖居,而诗意地栖居,也是当之无愧的浪漫了。人们关于浪漫,已经讲了太多的好话,我实在没有重复的必要。我就说一下关于浪漫的&坏&话吧;而这些&坏&话,也许可以让人们认识到浪漫所不为人知或者说被遮蔽的一面。首先浪漫是纤弱的,她没有阳刚的力量,反倒有许多女性的气质。实际上,我们所看到或者感受到的,也正是这种软绵绵、甜蜜蜜、温柔似水的浪漫。这样的浪漫好不好呢?对于迷恋她的人来说,自然好得不得了。但是,若站在旁观的立场来看,实在是&风云气少,儿女情长&。所谓浪漫,自然有积极、消极之分。消极的浪漫,是转向自己内心的。也许脆弱的心灵,同样可以开掘得无比丰富;但是,开掘得再丰富,它也是脆弱的。脆弱的心灵,大抵也只能滋味养脆弱的浪漫。在古代就有看杀卫d的说法。卫d,固然是风流倜傥,简直浊世的翩翩佳公子,但却体弱多病,终于被围观的人们给看杀了。难道所谓的风流倜傥,定要和体弱多病联系在一起么?虽然我们也有&以病为美&的传统;但这个传统,显然是消极的浪漫。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创造一种健康的、雄健的、可以吞吐日月的浪漫呢?实际上,早就有这样的浪漫了,庄子所想象的鲲鹏,就体现了那种雄健的精神;而这也就是积极的浪漫。在积极的浪漫中,作为主体的艺术家、诗人,是满怀壮志的,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但是,积极的浪漫,同样有自己的弱点,那就是把壮志豪情表现出来了,但内心却空虚或者说虚弱了;也就是说心灵失掉了内在的力量。就像郭沫若的《女神》,豪言壮语确实不少,但是,并没有太大的力量;也可以说,并不能够震撼我们的心魂。如果我们把积极的浪漫只理解为说些豪言壮语,那显然是浅薄的。豪言壮语,谁不会说呢?但关键的是,那不过吹牛皮;我们应该让豪杰壮语或者说积极的浪漫,具有内在的力量。就像李白所谓的&登高壮观天地间,茫茫大江去不还&;在这里并没有内心的虚弱,相反,他的内心是无比强大的。李白不只有这样的境界,更具有内在的力量。也可以说,只有内在的力量,才能够支撑起博大的境界。浪漫除了纤弱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弱点,那就是病态。较之古典主义的健康、雄健,浪漫主义确实相形见绌了。在浪漫主义这里,有太多悲观厌世的成份。不有所谓的&世纪病&么?那些消极悲观的浪漫主义者,一到世纪末,便想不开,要自杀。从美学的观点去看世纪病,当然可以发掘许多意义,甚至也能成就一种美丽。就像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虽然主人公悲观厌世,但毕竟在反抗那个庸俗透顶、没有生气、糟之极矣的时代,所以,他最终的自杀,也可以理解,甚至也有一些积极的意义。但是,如果大家都起来效仿维特的行为,那就没有多少积极的意义了。在维特那里,当然有着一代青年人的心声;但是,在青年,最好不要悲观厌世,而是要积极地作为。至于选择自杀,那就更不应该了。可以说,消极的浪漫,也可以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它表现出反抗精神的时候;而积极的浪漫,也可以具有消极的意义,当它只会卖弄豪言壮语的时候。其实,我所以要讲浪漫的&坏&话,那还是希望它好起来。在浪漫主义刚刚诞生的时候,所谓的浪漫,具有的几乎全部是消极的意义,它是那么的纤弱、病态,又怎么可以和积极、健康的古典主义相提并论呢?然而,后来人们终于认识到,所谓的纤弱、病态、悲观厌世、矫揉造作,恰恰反映着青年人的心声。青年人一面表达自己的心声,另一面又克服了浪漫的消极,掀起了所谓&狂飙突进运动&。感谢这从天而至的狂飙吧;正是因为这狂飙,我们才可以怀着最动人的诗意,来谈论浪漫。
  (二)作为源头的感伤主义
  浪漫本身就意味着感伤;而感伤主义也就是浪漫主义的源头。提及感伤主义,我们便不由得想起了英国小说家斯特恩的《感伤旅行》。单是从这题目,我们就可以想见整部小说的心思了。感伤,自然是一种心情,而且是一种极端不好的心情。然而,这极端不好的心情,却滋生了浪漫。虽然没有人愿意伤心欲绝,但多有人欣赏伤心欲绝。别人伤心欲绝,我们自不免同情,但在心底,也未尝不心生一种快意。实际上,这种快意,是有幸灾乐祸的成份在里面的;不过,我们且不管它。我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最容易伤心欲绝呢?晋人见到美景&辄呼奈何&,晏殊的词中讲&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牡丹亭》中则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可见,置身美景之中,是最容易伤心欲绝的。然而,风景这么优美,欣喜还来不及呢,又有什么理由伤心呢?可以说,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伤心,是最没有来由的了。我们知道,伤心总要有缘有故吧。然而,有缘有故的伤心,并不怎么深刻。真正深刻的伤心,往往是没有来由的。也正因为没有来由,所以反倒触动了身世之感,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其实,感伤主义的作品,所描绘的自然,都是非常优美的。在法国,是卢梭第一次把优美的自然,带入了文学作品,他的《忏悔录》《新爱洛伊丝》即是明证。当然,这是和返回自然的哲学思潮联系在一起的。其实,返回自然本身,就有着对文明社会的批判。所谓的文明社会,不仅破坏了大自然,甚至也败坏了自然人性。在文明社会里,不仅优美的自然风景不见了,而且充满着太多的贪婪、罪恶、剥削与压迫。那么,怎样才能够疗救文明社会的痼疾呢?那就是返回自然。其实,返回自然,是有双重含义的,一是返回到优美的自然风景之中,二是返回纯朴、天真的自然人性。在优美的自然风景中,人性的贪婪自然一扫而空,而我们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许多人把返回自然视为反抗文明社会,要拉历史的倒车。伏尔泰在读了卢梭的著作后,便揶揄说,&读了你的书,使人渴望四脚爬行&。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返回自然,并没有脱离文明社会,相反,它恰恰建立在文明社会的基础之上。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更高的追求;这种追求,一方面要清除文明社会的贪婪、罪恶、剥削、压迫,另一方面也要营造一种诗意的存在。当然,营造诗意的存在,有很多文学的浪漫;但这文学的浪漫,恰恰有着人们最动人的希望。返回自然,它的矛头所向,就是文明社会的贪婪、罪恶、剥削、压迫。难道文明社会的贪婪、罪恶、剥削、压迫,是天生合理的不成?可以说,文明社会的痼疾愈是严重,返回自然的呼声愈是高涨。田园牧歌般的诗意永远是美好的;可以说,这不只是想象,而且可以变成我们的现实。我们不只可以回到优美的自然风光之中,而且可以找回纯朴、天真的自然人性。感伤主义所描绘的优美的大自然,永远是动人的。虽然文学艺术所描绘的自然,不再是自然风景本身,而是有了作者的主观情思。然而,也正因为自然风景中有了作者的主观情思,所以,它才可以感染人;既让人伤心欲绝,更让人留恋不已。在感伤主义这里,不只有着优美的自然风景,更有着让人低徊不已的人生意识。其实,对于人生本身,我们总有许多的伤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花开花落,是多么美好而又让人伤心的事情啊。人生不同样的美好而又让人伤心么?美好,所以让人伤心,那就在于它并不能永驻人间。谁又能够找到一朵永不凋零的花呢?其实,永不凋零的花,也只能绽放在我们的心中。然而,这绽放也只是瞬间的绽放。人生本身,就像流水;逝者如斯,真的让人情何以堪。人生,不仅处于永恒的流逝之中,而且充满着那么多不可把握的偶然。偶然本身,正因为不可把握,所以才那样的富有诗意。人生,究竟是什么呢?也许,不过梦一场。&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其实,如果人生只是一场梦,那并不会引起我们太多的感伤。最让人伤感的是人生的空幻。人生什么都不会留下,最后面对的,只是天地间的大寂寞、大悲哀。感伤,是可以刻骨铭心的;而这刻骨铭心的感伤,恰恰说明了人们对生的执著。
  (三)诗意的营造
  所谓诗意,既指诗的意境,也指给人以美感或有强烈的抒情意识。所以,这诗意,是比较宽泛的,不仅诗歌具有诗意,散文、小说、戏剧甚至生活本身,都可以具有诗意。有人说,一个人并不定要做诗,但却一定要有诗意。那么,人生的诗意是从哪里来的呢?可以说,恰恰是从极枯燥、极无聊中来的。对于枯燥、无聊的生活,人们是没有法子忍受的;于是,便想着去营造或者发现人生的诗意。这种营造或者说发现,并不是一种哄骗;相反,它是为了让人生变得多姿多彩起来。不是说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诗么?不是说,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么?既然如此,那就投入生活,去发现那动人的诗意吧。其实,要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定要做一个有心人的。我们定要让自己的心中充满诗意,才能够发现世界、人生之美。其实,我们的心中,不只有诗意的,它还有贪婪、欲望;而这些适足以破坏我们心中的诗意。发现世界、人生的诗意,定要有一种超越的或者说审美的态度。也就是说,我们要超越功利,超越贪婪,超越欲望。试想想,如果诗意建立在功利、贪婪、欲望的基础之上,这不恰恰是对诗意本身的反讽么?诗意是美好的;但是,这种美好,恰恰服务于贪婪、欲望。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但又恰恰是现实本身。所谓超越的或者说审美的态度,不过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这个世界是用金钱来推动的,所谓的爱推动世界,不过是一种诗意的浪漫,或者说欺骗。什么能够营造诗意的浪漫呢?就是金钱。如果不能换来金钱,谁又会去营造诗意的浪漫呢?金钱腐蚀了人性,也腐蚀了诗意的浪漫。在金本位的社会里,营造纯洁的诗意的浪漫,是很艰难的。也许,只有愚鲁的傻冒或者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才会做这样的事情,不过,他们也会觉醒;而一旦觉醒,恐怕就要到欲望中去挣扎了。批判金钱,似乎已经失掉了意义;更何况,金钱是人们的创造。人为物役,也就是说人做了外物或者金钱的奴隶;而这最深刻的根源恰恰在人性本身。人性是美好的,这没有错;但是,人性是邪恶的,这更加深刻。人性的邪恶的会破坏诗意的浪漫,开出美艳的恶之花。所谓诗意的浪漫,固然反映了人性美好的一面,但是,它并不是邪恶人性的对手。那么,我们会不会对诗意的浪漫,或者说人性的美好失掉信心呢?并不会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会对人性本身抱有希望。所谓诗意的浪漫,并不单纯地是曲终奏雅;在这里面有着我们的理想以及对理想的执著。营造诗意的浪漫,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们且不管这诗意的浪漫,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人们营造它又怀有怎样的动机;我们要看的是诗意的浪漫所拥有的艺术的闪光。也就是说,诗意的浪漫是很可以让我们陶醉的。在现实的生活中,有那么多的枯燥、无聊,有那么多的贪婪、欲望;我们在诗意的浪漫中陶醉片刻又有什么不好呢?即便这诗意的浪漫不过精神的麻醉剂,但是,我们毕竟在麻醉中,忘却了痛苦,看到了美好的天堂。诗意的浪漫,所以美好,是和现实的枯燥、无聊比较得来的。现实愈是枯燥、无聊,诗意的浪漫愈是美好。如果我们永久地生活在诗意的浪漫中,恐怕也会厌倦的。在这里诗意的浪漫就转化为了枯燥、无聊。正因为现实生活中最多的是枯燥、无聊,所以诗意的浪漫才是可以追求的。诗意的浪漫并不需要很多,多了反倒让我们目不暇接,甚至心生厌倦。诗意的浪漫,永远在追求着新奇的东西。所谓发现的眼睛,就是为这新奇而存在的。许多人把诗意的浪漫,解释为平平淡淡;这固然有一定的真理性,因为&平平淡淡才是真&。但是,诗意的浪漫却是要在平淡中发现新奇,在平淡中营造诗意。平淡,自然可以,但一定要淡而有味。淡而有味,才是诗意的浪漫;如果淡乎寡味,那还有什么诗意可言呢?实际上,在平淡的生活中,诗意的浪漫实在是一种奢侈品。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把诗意的浪漫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金钱,可以成就诗意的浪漫,这并不错;但它更可以败坏诗意的浪漫。有人说了,&贫贱夫妻百事哀&,如果没有金钱,又何以营造诗意的浪漫呢?其实,相濡以沫的情感,就是最大的浪漫。
  (四)幻想的闪光
  可以说,没有幻想,就没有所谓的浪漫。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幻想成就的浪漫。幻想,首先表现为现实中的不可能;也正因为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有幻想的飞翔。其次,幻想表现为想象中的可能;想象中的可能,又可以转变为现实本身。嫦娥奔月,是幻想;然而,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这就是幻想转变为现实。幻想转变为现实,借助的是科学的力量。但是,转变为现实的幻想,并不同于现实本身;因为它已经失掉了诗意的浪漫。可以说,嫦娥奔月,有着诗意的浪漫;但是,人类到月球上搬回一块大石头,就没有多少诗意可言。虽然没有诗意的浪漫,但这却是科学的研究。我们在这里要关注的不是科学研究,而是幻想本身。也就是说,这里只有幻想的闪光与诗意的浪漫,我们并不负责把这幻想、浪漫变成现实。其实,幻想、浪漫变成现实,也就失掉了它本身。可以说,幻想、浪漫是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里的。只有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我们才能够感受到她们的美。譬如人们很早就做梦,在天空中飞翔了。虽然人们可以通过飞机,飞翔在天上;但是,这种飞翔有什么诗意可言呢?许多人坐在飞机上,恐怕是要昏昏欲睡的。有翅膀才能飞翔,如果给人安上翅膀,别说不能飞翔,就是真的飞起来,也是无比笨拙的。但是,在想象中、在幻想中,人们却可以舞动翅膀,自由地飞翔;就是没有翅膀,同样可以腾云驾雾。所以,把幻想坐实,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我们要做的是让幻想真正成为幻想。幻想,并没有把自己变成为现实的义务;在这里,只有想象力的解放与诗意浪漫的营造。可以这样说,让幻想变为现实,会成为对幻想本身的束缚。幻想本就应该天马行空,没有任何羁绊。幻想,定要有一层虚幻;有了这虚幻,才有诗意的浪漫。把幻想坐实,会破坏诗意的浪漫。如果石头,只是石头,那就没有什么诗意了;但是,在黑夜里,把石头误以为猛虎,这诗意就出来了。在这里,真与幻是统一在一起的。即便在黑夜里,石头依然是石头;但是,我们却把石头想象成了猛虎,这就是幻。猛虎,在这里,并不是真实的存在,但却存在于我们的幻觉中。所以,这是亦真亦幻的。真,有幻的一面,石头在我们的眼中幻化成了猛虎;幻,也有真的一面,猛虎的形象在我们眼中是真实的。幻象的真实,也就是想象的真实。其实,对于幻想,我们不是太过重视,而是太过轻视了,以致让许多人以为我们根本就没有幻想的传统。且不说古代的神话,单是《聊斋志异》中的幻想,就足以让我们受用无穷了。当然,人们轻视幻想,主要因为它虚幻、不真实、不着边际,纵然美丽,却也不过海市蜃楼。但是,我们重视幻想,同样因为它虚幻、美丽、有着诗意的浪漫。实际上,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是以现实的角度来看待艺术,还是以艺术的角度来看待现实?如果以现实的角度来看待艺术,那就会去指责它的虚幻、不实,要像柏拉图那样,把诗人从理想国中驱逐出去。如果以艺术的角度来看待现实,那就会承认艺术所创造的虚幻世界的审美意义。我觉得,人类所以伟大,那就在于它可以在现实世界之外,创造一个虚幻的艺术世界。这虚幻的艺术世界,一方面具有着审美的意义,另一方面也体现着人类的精神。可以这样说,虚幻的艺术世界可以克服自身的虚幻,去影响现实世界本身。不有人讲过么?人们在现实中失掉的真精神,反倒在虚幻的艺术世界找到了。也就是说,幻想,不只是幻想,它有着人类的真精神。我们所谓的幻想的闪光,也就是人类精神的闪光。其实,在人类,也可以说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天生具有一种浪漫的气质与精神。这种浪漫的气质与精神,是引导人类向上的力量。幻想、浪漫,是要把人类引向天堂。天堂,究竟怎样美好,我们并不知道;但是,我们却知道它是美好的极致。虽然有的人会厌倦天堂,但大多人还是向往的。幻想的闪光,诗意的浪漫,不就是为了营造一个艺术的天堂么?真正的天堂,我们是永远见不到的;但是,它却可以呈现在艺术中。其实,也不必讲艺术至上;因为有艺术的地方,就有幻想的闪光,就有天堂的存在。
| 责任编辑:向异
关注共识网微信和微博
关注共识网微信,我们一起来看历史教科书的背面,一起来听主流媒体上沉没的声音,一起来思考至今没有答案的问题:“中国往何处去?”欢迎扫描二维码来加入我们。
微信号码:igongshi
对本文发表看法,请电邮:,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来信栏目并获赠图书一套。
把文章分享到:
------分隔线----------------------------
“九一三事件”至今43年了,仍谜团多多,舒云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从1987年开始,通过...
王海光教授在中华读书报发表长篇批评文章提出了舒云文章列举九一三十个谜团都是有问题...
刘小枫称毛泽东为“中国现代的国父”,第一大原因是毛泽东“接着孙中山完成了共和革命...
(一)孙历生的悲剧始于她14岁 小时候我曾抱怨妈妈孙历生乱说话成了右派。姐姐小红在白...
在古代汉字中,盐字由臣、人、卤、皿四个部分组成。臣代表官吏,人指工人,卤指卤水,...
从共识网上读了孙经先的 《饿死三千万不是事实》 一文(以下简称孙文),觉得此文闪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善若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