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可以用通感的作用吗

您的位置: &
论通感在诗歌中的语言功用略论通感在中英诗歌中的作用--《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略论通感在中英诗歌中的作用
【摘要】:通感既是一种生理现象,又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和艺术技巧。美的通感在诗歌语言中往往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本文采用平行研究方法,阐述通感在中英诗歌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I106.2【正文快照】:
通感(Sy。sthesia)指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作用的互相沟通和转换,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相互感应和交通。钱钟书先后在《旧文四篇·通感》中指出:“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往往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官能的领域可以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钟金玲;;[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徐勤良;盛祥伟;;[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1年04期
王晓俊;;[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张莹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梦莉;[N];文艺报;2011年
傅浩;[N];中华读书报;2003年
;[N];中国妇女报;2003年
西渡(诗人、评论家)/论
曹明伦/译;[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航;[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许平;[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靓;[D];山东大学;2007年
王南;[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侯霞;[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邹洁;[D];兰州大学;2007年
张雯;[D];浙江大学;2007年
刘可红;[D];中南大学;2007年
蒙博涵;[D];黑龙江大学;2006年
姬赓;[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张立伟;[D];扬州大学;2008年
张晓伟;[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诗歌阅读教学中经验通感法的应用浅析 - 诗歌阅读教学中经验通感法的应用浅析 - 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课题管理中心
诗歌阅读教学中经验通感法的应用浅析
时 间 记 忆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诗歌阅读教学中经验通感法的应用浅析
9:06:12 | By: 12程增贤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核心概念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去认可、理解、深入解读诗歌的思想内涵和人物情感等。
阅读过程中,其中很多隐含着的深意很难为学生所理解,阅读中自然存在很多盲点和疑惑,用这种“经验通感”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去体验,以达到读懂、读透的效果。
学生接触外界事物少,因此阅读过程中亲自体验才是可实现的基础实践行为。学生可以通过对自身阅读来认识阅读对象,这时可以引导他们讲述生活中的美好感受,在体验中理解诗句的深刻蕴涵。学生把对自然的感悟与对生活的感悟同语文阅读联系起来,不断积累和丰富人生阅历,不断碰撞出个人阅历与阅读对象之间的火花,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学生在阅读诗歌时,运用自身经验通感,把自己设定在诗歌作者的处境中,对自然景物与各种人生情绪情感充分理解。以期在心灵相通的状态下,完成对诗歌的思想与情感的认同与理解。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内容:
& & 1、如何运用“经验通感”,即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理解作者的处境与心理。
& & 2、如何采用“经验通感”的方法贯穿到诗歌阅读教学中去。
  研究方法:
&1、案例解析法:课堂教学中诗歌阅读大多可采用此种方法。理解作品中的自然景物的“情语”、人物情感心理体悟时,都可运用经验通感去认可理解,从而领悟其深意。
2、资料推介法:以“人生经验通感”为主题多方收集资料,以此获得灵感点拨。学生按资料去一一品味,慢慢接受。教师慢慢总结,观察其效果。
3、尝试练习法:有目的地去利用一些诗歌阅读,让他们感悟“经验通感”法,
训练学生 的自我思索能力,以观察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经验形成法:在教学中尝试方法,在尝试中找到心得,尽可能写成研究论文。三.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1、读书学习计划:规定时间内读完《生活体验研究》、《实验研究指导》、《教与学的策略》等书籍,同时阅读《江苏教育研究》、《徐州教育科研》《中学语文教学》等杂志。
2、具体时间安排:从2012年6月1日---2013年6月1日,读完《生活体验研究》、《实验研究指导》、《教与学的策略》等书籍,及两个月左右读完一本书。在课题研究期间认真学习每一期的《江苏教育研究》、《徐州教育科研》、《中学语文教学》等杂志和搜集的与课题相关书籍资料等。
四.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每两月至少完成一篇读书笔记。
自2012年6月—— -2013年6月,每三月至少完成一篇课例分析。
2013年8月撰写结题报告,提出结题申请。
坚持按以上计划写好读书笔记和教学案例分析并及时上传到课题研究博客平台上,供大家交流。
阅读全文(44) |
后,你将出现在这里
&Copyright &copy
, All Rights Reserved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徐州市新生街76号(原九中)C409,C407 电话: 1诗文有哪些是用痛感的修辞手法是通感打错了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诗文有哪些是用痛感的修辞手法是通感打错了
诗文有哪些是用痛感的修辞手法是通感打错了
  在 诗歌中品读“ 通 感 ”  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香”本属一种嗅觉,与“歌声”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作者却将之与“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歌声”那种飘渺、美好的感觉相通,达到了一种“淡淡的喜悦”的意境.  这种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或多种感官上,利用“感觉移借”来抒情状物的修辞手法,汉语里传统上称为“移觉”,钱钟书先生名之为“通感”.“通感”所描绘的形象是有立体感的多维形象,它激发的美感是一种语言的联系美,而诗歌中最早使用通感,请看:  南唐中主李璟的《浣溪沙》词中有这么一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词人把属于听觉的笙歌同属于触觉的寒冷相互沟通起来,写出了音乐的悲凉、凄惨.  唐白居易的七律《重题》后四句:“已许虎溪云里卧,不争龙尾道前行.从兹耳界应清净,免见啾啾毁誉声”.运用通感修辞格,将视觉“见”移用于听觉“毁誉声”.诗人对官场仕途之种种毁誉不闻不见,耳界眼界都清净,其超然物外、归隐遁世之情,跃然纸上.  杜甫的咏竹诗有“雨洗涓涓静,风吹细细香”一联,竹本无香,然后微风吹拂,发出飒飒之声,如闻细细幽香.这是诗人将修竹比作理想中的佳人.  另有杜甫《绝句》一首:“欲作鱼梁云覆湍,因惊四月雨声寒.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诗人以寒形声,渲染了一种惊险寒冷的气氛,但诗人并没有直接写因雨而如何感到寒,而是写“雨声寒”,真是别有妙趣.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如“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琴声从听觉移向视觉,乃至运动触觉.末句“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达到“声入心通”的境界.  唐朝诗人李商隐在他的《无题》诗里写道:“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月光就其本色来说,或云“白”,或云“清”,但诗人以“寒”来形容它,使人望月而生寒冷之感.  后来,通感才在各种文体中被运用:  (1)通感在小说里的运用  《老残游记》中有关王小玉的一段描写:“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得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肺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此段先移听觉于触觉:“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继而又移于味觉:“像吃了人参果”一样“畅快”.把无色无形的外在声音与内在感受融于一体.  《围城》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她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不笑的“笑意”是从视觉看到的,“余音”是从听觉感到的,“甜”  是从味觉感到的.这是由视觉通过听觉,又通过味觉来描写唐小姐的笑意,联系许多女人笑得甜,这就能更确切地表达情意.  (2)通感在散文里的运用  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说:“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这里则是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浓黑”修饰意觉感受“悲凉”,意觉与视觉沟通,突出鲁迅对青年烈士之死悲痛至极,对反动统治者残忍愤恨至极的心情.  朱自清在散文《绿》里对浙江瑞安梅雨潭潭水之绿的形容:“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象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作家把视觉的“绿”转移为触觉的“软”和味觉的“嫩”,犹如品尝色香味俱全的佳肴,美不胜收.  由此可见,通感是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力的修辞格,它能够启发联想,体味余韵,由此及彼,互相映衬,互相交融,渲染气氛,加深诗文意境,提高表达效果.“运用通感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能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闻其香,如聆其声,如品其味,如身受其冷暖”等感觉.  通感的独特之处是具有“以声类形”、“以形类声”的修辞效果,在普通语言中经常可出现的词语有:如“甜美的嗓音”,这是味觉和听觉的相联;“冷漠的眼神”,这是指触觉和视觉的贯通;“尖叫”,这是触觉和听觉的共鸣;“酸溜溜的话”,这是味觉和听觉的移位;“油嘴滑舌”,这是触觉和味觉的交叉.  通感是文学作品中一种有效的表现手法,但通感并不是任意把各种感觉沟通起来,必须找到各种感觉相互沟通的契机.  (1)视觉向听觉挪移,诗人孔武仲的“飘然一叶乘风渡,卧听银汉泄月声”;“日月之光象声音一样转播,月亮清澈如水哗哗作响,阳光灿烂似铜乐奏鸣”,均堪称把视觉移向听觉的佳作.  (2)听觉向视觉转移,白岛《古诗》中写道,“逝去的钟声结成蛛网,在柱子的裂缝里扩散成一圈圈年轮”.“钟声”是听觉意象,“蛛网”则是视觉意象,通过由此可见,通感是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力的修辞格,它能够启发联想,体味余韵,由此及彼,互相映衬,互相交融,渲染气氛,加深诗文意境,提高表达效果.“运用通感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能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闻其香,如聆其声,如品其味,如身受其冷暖”等感觉. “结成”的联接,使“钟声”可以触摸,可以视察,那古老的童话,残存在人们的脑际,然后成为历史的记忆,描绘得何等生动.  (3)听觉与触觉相通,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有名句“旧闲见秋月,长江流寒声”.笔下的流水声带着丝丝“寒意”或“凉意”.  (4)嗅觉转向听觉,诗人尚用之有诗句“水面风来笑语香”.是嗅觉转向听觉的佳句,笑语欢声同样可以散发出阵阵芬芳.  当然通感也不仅仅是感觉器官的沟通,有时也可能用某种感官去感受不属于某种感官范畴而本身又比较抽象的事物.例如“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和“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  通感可分为描写式的通感和比喻式的通感.  (1)描写式的通感:如“路旁的百合花散出甜丝丝的清香” ;“声音发涩毫无光彩”.最经典的是宋祁《玉楼春》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句,其中“闹”字既有视觉,又有听觉,鸟语花香之间,境界全出.“闹”字连通了视听二感,在姿态上不仅写出了“杏之红”,而且写出了“花之繁”,亦红亦繁,如喧如闹,蓬勃滋生,春意盎然.  (2)比喻式的通感:通感不是比喻,但常常借助比喻.比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去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便是比喻式的通感.前句“缕缕清香”视觉与味觉结合,通过比喻,把味觉和听觉融于一道;后句“光与影”视感比喻为“奏着的名曲”,与听感沟通.这里通感表现出的功用酷似比喻,但与比喻又有质的区别:喻在比形,感在通神.细细嚼来,方晓其味有别.  品读“通感”必将在文学艺术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臻于完美的境界.使人们对世间万物的感受更加真实、更加深切.诗歌鉴赏—双关、通感
高中语文课堂实录优质课观摩课展示课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通感的修辞手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