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特岗教师是什么评价主要采取的是什么评价方式

2013最新教育评价作业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13最新教育评价作业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美国教师教学档案袋评定的基本理念及实施策略
美国教师教学档案袋评定的基本理念及实施策略
随着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逐步深入;教师评价也推陈出新,出现/许多新的途径和具体方法。它们从根本上走出了以往评价对所谓“客观性”和“量化”的追求,把全面而真实地反映教师成长的工作计划与总结、教学成果、课堂教学录像带、教学案例分析、自我反思记录、教学日记、多主体评价记录等作为评价的基本任务,教育评价由此转入了以“质性”为特点的“评定时期”。美国教师教学档案袋评定即为典型的一例,对我国当前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评价改革颇有借鉴意义。
一、档案袋评定的基本理念
(一)什么是档案袋评定?
作为一种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评价方法,档案袋评定尽管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是从具体使用情况来看,我们很难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不过,从词义分析来看,档案袋的英文是portfolio,有“代表作选辑”的词义。最初使用这种形式的是画家及后来的摄影师,他们把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向预期的委托人展示。他们所选择或提交的作品是由出示;档案袋的人自己创作的。把这种做法应用到教师评价上,所谓档案袋评定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教师通过反思和合作而构建和丰富起来的有关师生工作信息的系统收集,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进步。考虑到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这种档案袋可以称为“教学档案袋”。
通常,档案袋内容的选择或提交是由展示作品的作者与档案袋提交的对象,即由教师及相关人员共同决定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档案袋中究竟选择哪些内容,并没有硬性的标准。它可以包括很广泛的材料,如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表述、课程单元和课
堂教学计划、案例研究、课堂组织策略、班级活动计划、社区参与教学过程、专业发展计划、教师教
历、学生学习成果以及就学习问题与家长沟通的信件
等同时,它不只是作品的简单收集和存放的工具,更应该是教师系统检查教学效果、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过程。关键在于,必须弄清楚的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目的――建立教学档案袋的目的是什么?这是进行教学评定的前提条件;读者――教学档案袋要适应的观众是哪些?这是进行教学评定的着眼点;证据――教学档案袋将如何使用?这是进行教学评定的关键;反思――教学档案袋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什么帮助?这些都影响到教学档案袋具体内容的选择,毕竟它们通常是与特定的情境或采用这种方法的具体学校联系在―起的。
(二)档案袋评定的基本理念和意义
当前,西方世界正在开展一场所谓的“评定改革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以质性评定整合、取代量化评定;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瓯别转向侧重发展;既重视教师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致教师在评定中学会合作;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山结论的过程。在美国,教师教学档案袋评定就是在这种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共思想基础与改革的思想基础是一致的。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认为,“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动力,应该是所有国家优先考虑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能力本位的教师培养计划强凋能力包括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可以被验证和测定,其思想背景是20世纪初的工业效率运动以及作为时代精神的科技理性。全国教师教学研究中心关于教师学科课程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的关系的研究调查表明:作为教师,既需要学科的内容知识,也需要学科教学法。这两类知识的有机结合,对于培养教师具有重的作用,关键是让教师理解并建构知识的概念,国家教师考试并不能测出多少教学能力。1996年,随着有效教学研究的深入,全美教学与美国未来委员会出版了《什么最重要:为美国未来而教》报告书,主张:教师是什么、知道什么和能够干什么是教与学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补充;准备和挽留优秀教师是学校提高师资水平的中心策略;只有为教师教学和有效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学校改革才会成功。
诚如Lee Shulman所说“我不再认为教师评价是
一项或一组测验。我想像它是一个过程,它能够不受时间限制地呈现教学过程,其中既有知识的书面测验和系统的成就文件,又行或督导人员的正式评定
及评价中心和工作单位对教师教学表现的分析,这些东西通过不同方式组合成为一体,形成对教师教育能力的描述。”这实际上就是教师教学档案袋评定的思
它重新回归到教师在教育中、在课程教学中完整而真实的表现,集中体现了新的教师评价观念代表了教师评价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走向“自我接受评价”,即以教师自我评价为核心,结合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等的他人评价,引导教师在形成积极自我意识的基础上现实主体性,最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进步的评价模式。
二、档案袋评定的实施策略
(一)档案袋评定的类型和构成
如上所述,档案袋评定根据使用目的、提交对象
以及对教师自身发展等的不同,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对档案袋评定的分类,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人手也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心理学家、教授格莱德勒根据档案袋的不同功能标准提出五种相应的类型:理想型、展示型、评价
型、文件型和课堂型;而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比尔?约翰则把档案袋评定分为最佳成果型、精选型和过程型。最为典型的是由美国课程评价专家安?艾德斯布鲁克和皮?帕玛里?豪柯提出的一种分类方法,他
们将档案袋分为过程型档案袋、作品型档案袋和展示
型档案袋。由此可见,档案袋评定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的具体构成随着不同的使用目的、档案袋要提交的对象以及教师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档案袋的使用需要有一定的目的和精心的设计,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要伴随一系列课程和教学观念、评价观念以及师生观、学生观的变革。在这里,我们可以按第三种分类方法加以深化。
所谓过程型档案袋就是要突出地表现出教师在一定时期内的教学绩效情况,从而达到认识该教师在这段时期内在一个或几个领域的发展情况;所谓作品型档案袋就是要突出地表现出教师为满足外界需求而开发的特定信息资料的汇集,目的在于表明教师达到了学校的教学目标,或用以获得资格证书或某种奖项;而展示型档案袋就是教师个人最佳作品的汇集,目的在于给予教师在一定的?期内专业发展情况的总结性评价。这三种档案袋都是具有反思思想的现实信息的收集,不同之处在于档案袋的目的(为什么)、汇集的证据资料类型(是什么)以及如何收集这些证据资料(怎么样)等。需要说明的是,大多数档案袋不能归纳为一种类型,通常是两种或三种类型的有机结合体(如表1所示)。
(二)档案袋评定开发案例分析
通过上述对教师教学档案袋的类型和构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教师和学校领导者以及管理者都关注专业性的教学档案袋。那么,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如何设计档案袋以及如何进行档案袋评定呢?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出发,美国教师教学档案袋开发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基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档案袋、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档案袋和基于教师专业目标的档案袋。
1.基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档案袋。以教师的教学技能类别来设计并开发教师教学档案袋,可以让评价者对教师教学情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考虑到教师教学技能的不同类型,这种档案袋开发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以五种教学技能类别来设计档案袋,即教学内容、方法和策略、班级环境、教学准备和组织、学生评价以及其他相关的学校组织环境;一类以教师的两大责任领域来设计档案袋,即教学和课堂管理。不过,教学包括教学内容、方法和策略以及教学准备,而课堂管理则涉及班级环境、教学组织、学生评价以及其他相关的学校组织环境。所以,本质上,这两大类别是相同的。
2.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档案袋。美国州际新教师评估和支持联合体提出的教师资格核心标准对于新教:教师进入教师行列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以此标准为主题的教师档案袋说明他们已经拥有了该组织所列举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即教学法知识、学生发展、学习者的差异、教学策略多样化、激励和管理、交流和技术、教学计划、评价、反思性实践以及学习型社区的积极参与等等;美国“国家委员会资格教师”提出提高教师专业地位和薪水重要机制的五个核心命题,即教师对学生及其学习负责、教师熟悉所教科目并懂得如何将其传授给学生、教师有责任管理并组织学生的学习、教师要对他们的实践系统思考并从经验中学习和教师是学习型社区中的一员。这对于教师教学档案袋的开发也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3.基于教师专业目标的档案袋。教师专业目标来源于教师个人建立的发展目标、学校设立的教学目标以及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教育目标。这种档案袋的开发是为―了证明教师自身拥有与目标相关的能力,从而为个体教师提供反思专业发展的机会,属于作品型档案袋。
(三)档案袋评定的设计原则
我国有学者根据教师评价模式与学校管理类型的关系,提出了学校评价模式的四种类型: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管理性教师评价模式、放任性教师评价模式和判决性教师评价模式(如表2所示)。尽管档案袋评定的设计没有惟一的方法,但是我们还是应该遵循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的要求,做到以下几点(1)确定档案袋设计的思想基础或哲学基础。档案袋的设计决不是价值中立的,任何档案袋都体现了对特定教育价值观的追求。美国教师教学档案袋就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指导思想,体现出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价值追求,从教学技能、专业标准和目标三个方面着手设计的。教育价值观不仅决定了将在档案袋中设置哪些类目,而且还影响着档案袋评定标准的选择。(2)确定档案袋的类型。究竟是创设过程型、作品型、展示型档案袋,或者是三者的结合?这要根据教育情境的需要加以确定。(3)明确期望学生达到的结果。学生发展是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教学档案袋必须对学生发展目标提出具体要求,从而为教师专业发展铺垫必要的基础。(4)确定判断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和职责。这是一个难度很大并且需要慎重的问题,必须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逐步得到解决。(5)创建和开发档案袋时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自我评价是教师基于原有的自我认识,依据自身认可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对自身整体或某方面素质的发展的认识和判断。教师积极参与档案袋开发和创建更有利于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性评价”。
三、启示:构建一种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评价模式
从美国教师教学档案袋评定的基本理念及相应的实施策略出发,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他们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已经把重心放在学校以及学校里的教师,即学校与教师已成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英国逐渐把教育改革的焦点放在以学校为改进的单位……在美国,同样的情景也已发生,愈来愈多的迹象显示出专业发展的活动是迈向各种协同的务实,甚至包括教师与学生间的协同合作。”“让教师决定以何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让教师提出自己在专业发展上的需求,而由各相关单位或人员尽力协助,配合或提供必要的资源来满足教师的需求。”我国当前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评价改革应立足于构建一种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评价模式。
(一)明确教师专业性质的定位,创建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尽管我国的《教育法》和《教师法》都把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来看待,但根据相应的专业标准来衡量教师职业,我国的教师职业只能属于一种准专业的地位。这对于我国构建合理的教师评价模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毕竟教师的专业定位问题是构建合理的教师评价模式的前提条件。为了消除这种影响,我们应该从动态的视角来认识教师的专业地位,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来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一方面,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条件。学校领导者要在教师专业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弘扬教师的价值和激发教师的潜能以及发挥教师的个性,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组织环境优化的推动力量。教师获得了专业发展就意味着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完整的知识结构、成熟的教育智慧和坚韧的创新精神。教师具备了这样的素质,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育目标,进而推动学校组织环境的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组织环境优化是双赢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互融互动和互为保障。
(二)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构建从竞争走向合作的教师发展新机制。专业发展活动是指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而参加的各种形式的活动,诸如参加课题研究小组、参加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参加教师培训等等。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竞争促进变革与发展,因此教师参加专业发展活动就不能忽视竞争。竞争是介于合作与冲突之间存在一定张力的中介状态,竞争转变为冲突则两败俱伤。这样,教师在竞争中必须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和必然选择。为了引导教师转变观念、增强合作意识、提升合作能力,学校必须从个体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共同发展出发,构建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融合的管理目标体系,建立兼顾个体发展与组织发展共同价值取向的教师评价体系,营造“讲求共赢”的组织文化。
&(三)注重发挥评价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功能,重建教师评价的标准与要求。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教师评价改革的主要目的,也是衡量教师评价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当前,教师评价应该逐步走上发展性评价的轨道,做到淡化评比、关注过程、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与反思以及相关评价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当前的教师评价体系,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参考文献略
文章选自《基础教育参考》(04.2)我国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简评 您当前的位置:
>& 我国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简评施莉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继续教育的规定》中要求“各中小学要积极派送教师参加集训和在本校开展多项培训活动”,这正式表明了教师继续教育应包括两个部分:脱产参加集中培训和学校自主进行的培训。于是,伴随着大量涌入的国外相关信息,我国从上世纪末开始在教师在职教育领域内,掀起了开展教师校本培训实践和研究的热潮。与传统的在职培训方式相比,校本培训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所在的学校以及课堂,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因而更能激发学校和教师参与的热情,使教师培训更具活力和效益。因此,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要以校本培训为主。可以预言,校本培训必将成为21世纪教师在职进修的主要模式之一。
  目前,我国中小学正在积极开展多种模式的校本培训活动。这些灵活多样,各具特色的模式,相对于脱产培训而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时间上的灵活性,可以长期连续进行;与多样化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实践性强;体现和关照学校和教师的个性和特殊性,针对性强;节约时间和金钱,避免旅途劳累或浪费时间。这些无不体现出校本培训的与众不同。本文将具体从校本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组织管理、评价、支持系统等方面评论我国教师校本培训的特点。
  1.目标的直接指向性。校本培训的目标直接指向两个方面:一是指向学校的实际,学校的需要以及培训的目的。也就是说,它一改学历培训中,为了获得学位等某种规定的资格标准或其他外在的量化标准让教师离岗培训,而是以学校为主阵地,基于学校并为了学校的发展。学校对满足自身实际需要,对培训课程、内容等都享有充分的主动权、发言权和选择权。二是直接指向全体教师,着力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校本培训的主要目的便是突出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群体和个人的发展为宗旨。在培训过程中注重教师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重视教师的个体需要和自我教育,以此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水平和教育科研的兴趣和能力。很显然,目标所指的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学校的需要必然是反映了教师的需要,教师的提高也必然带来学校整体质量的提高。这样,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师的提高间构成的良性循环,也正是校本培训全部努力的目标所在。而这些则是通常意义上偏重普遍性、一般性、通用性的理论知识学习的脱产进修、学历进修所无法实现的。
  2.内容的现实针对性。校本培训的内容直接取材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以“问题”为中心,将有同样问题或困惑的教师编成小组,共同学习并解决这类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解决教学中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校本培训紧紧围绕着学校和教师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要,重视教师已有的实际经验和现存缺陷,其培训内容可以是课程教法方面的,可以是教育观念方面的、也可以是教育技能方面的,总之,校本培训力图使教育理论的学习成为教师希望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为。校本培训中充分体现了差异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培训内容,根本不同于培训机构居高临下想当然的预先设定的内容,它使培训真正从校外、课堂外回归了校内、课堂内,唯其如此,教师的专业发展、专业能力的提高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3.方式的灵活多样性。校本培训在与本校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不断向着多样性和开放性转变。突出表现在培训方式上的灵活多样性。目前我国比较通用的方式主要有:
  (1)课题带动法。将校内正在开展的教科研课题作为培训基点,使教师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为基础,在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和结题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科研活动的兴趣和能力。与此同时,结题后的科研成果也可以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素材,以此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课题研究的队伍,不断增强全校的科研气氛,并最终形成本校的办学特色。
  (2)集体充电法。这里的集体显然不同与传统的集中受训,而专指学校在明确了自身需要和教师需要后,主动请相关教育专业人员为教师“充电”,把教师们以往被动接受的局面转变为主动吸取养份的过程,使理论学习及其对实践的指导二者间的融合真正成为可能。
  (3)师徒结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相长将在校本培训中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在学校内部将优秀教师、老教师与青年教师、新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徒弟在师傅的诊断、指导中,不断谋求新的提高和成长。与此同时,师傅本身在带徒弟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还可以将自己的传帮带经验和思路整理成文,这又是一种可贵的校本培训资料。
  (4)观摩听课法。学校中的教研组可以有计划分层次的开展组织化观摩活动,并落实观摩后的评课和讨论环节,引导教师在观摩中获得于己有益的信息。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非组织化观摩,包括随堂听课,互相听课、临床诊断等为大家提供交流意见和看法的契机,既能达到资源共享,也是一种运用理论分析实践,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和自身实际教学水平的良好机会。另外,学校还可以定期不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教学研讨会,进行案例学习和研究。
  (5)个人自修法。校本培训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为了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因此教师的自修就更是诸多培训方式中所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教师可以为自己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寻找相应的教育理论和相关知识武装自己,在自修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从而实现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另一方面,对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的传授和指导也必须有个自我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样才可能有实质性的收获和帮助。可以说,任何外在的培训若是离开了教师自觉自修这一环节,都将收效甚微。校本培训恰恰是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充分发挥了教师本人的作用。
  (6)校际交流法。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开放与互通有无,可以有效的达到师资、设备、信息等各方面资源的共享,并相得益彰。随某校优秀教师跟班听课,学校之间观摩评课,经验介绍报告会,互相送教等都是被实践证明为有效可行的交流方式。另外,通过网络在更大范围内和更多内容上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也日益受到学校和教师们的青睐。
  4.组织管理的自我主体性。基于学校开展的培训,若没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加以配合,很容易因流于形式而效果欠佳。因此,必须根据学校自主培训的特点建立起内控为主,外控为导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行机制。
  (1)在组织方面,建立一支以校长为中心的合格的校本培训指导者队伍。只有指导者们在思想的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在理论的层面懂得如何开展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训工作,才可能积极的去寻找到一条适合于本校和本校教师发展的道路,才有可能积极的去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并取得实效。在这支指导者组织中,校长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理应是主要负责人和把关者。与次同时,还应吸纳优秀教师、资深教师以充实这支队伍,并确立专人专职负责。只有具备了健全的指导者组织,才可能保证校内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保证与外界信息的有效沟通。
  (2)包括大学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种师资培训部门在内的校外机构充分发挥引导和协调的作用,这并非对这些机构作用的否定和削弱,相反,如何充分调动和协助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是他们面临的新的挑战。一方面应对学校培训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包括对指导者的培训、培训内容的指导、培训方式的选择、培训效果的监督等等。另一方面及时总结各校在开展培训过程中的经验,及时将先进经验和发展动态整理成文,在表彰奖励的同时向外界公布和推广,这既极大的刺激了学校培训工作的积极性,也达到了有效资源交流与共享的效果,甚至可以积累转化成校本培训课程,这本身就是极具价值的科研成果。
  5.支持系统的共同协作性。以学校为主体开展教师的校本培训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更不排斥以学校为主体发展合作协同的团队与伙伴关系,相反,这正是校本培训得以顺利开展所必要的前提保障和支持系统,并由此构成一个以学校为基地的能量交换与代谢守衡的教育生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除了上述提及的相关校外机构和兄弟学校外,还有(1)社区和家庭的参与。校本培训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正在于它能充分利用一切可资获得的资源,包括学校所在社区中的家长、地方官员、工商企业界人士等在内的每一个人,每一种技艺,每一点智慧。这就在内容、方式甚至理念上极大的丰富和充实了校本培训,使教师的学习与提高,使学校的发展都具有了全新面貌。(2)资金支持。充裕的经费支持是任何培训开展的必要条件。尽管校本培训与脱产进修相比更显经济,但并非廉价,小到指导教师的工资补贴,大到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都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撑。而这恐怕正是目前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之一。
  6.培训质量的有效评价性。如何对校本培训进行评价是个有争议又迫切需要解决的世界性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培训质量的保证问题,质量保证与否是校本培训的根本意义所在。常规的评价一般都是来自于本系统外本校外,而教育质量评价本身就无法做到完全量化,这对校本培训来说就更有个适切性的问题。因此有专家建议,仅沿用常规的评价是不具有说服力的,比较理想的做法是突出校本培训的特点,以对学校本身的需要进行评价为基础,在实施校本培训计划前后对各项结果进行系统的评价和比照。那么这其中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校本身的需要是否与教师的需要一致,如果不是,那么校本培训目标的直接指向性特点如何得以全面体现。如果学校需要与教师需要相一致,那么又牵涉到如何对这些需要进行评价的问题。因此,对校本培训的评价仍处于一个探讨和争议的阶段。有一点不容置疑的是,在构建校本培训质量评价体系过程中,必须摒弃过去那种将学校、将教师排除在外的做法,中小学本身在评价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校本培训的当事人教师本人也必须参与评价,因为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正体现了校本培训的终极意义。在这方面,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必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至于究竟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培训评价体系目前仍是一个倍受关注而又悬而未决的重要课题。因此,校本培训质量的有效评价性特点事实上还有待进一步的体现和完善。
  目前,全国各地各校都在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它极大的丰富了已有的教师在职进修的内涵和意义。但从其模式特点可以看出,对于我国而言,这方面还留有广阔的探索空间。进一步深入研究是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指导实践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精神[N]中国教育报(4)
  2.刘& 尧: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构想(J)教育发展研究2001(3)
  3.Norman Longworth,Eus,France,and Wkeith Davies,Chichester,UK.(1996).Lifelong Learning: New Vision, new implication, new role for people, organizations, nations and communities.publication?
  4.莫晓东& 顾通达:浅谈教师继续教育的“校本”模式[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2)
  5.李玉娟: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4)
  6.王秀美:对校本在职进修的认识与思考[J]师资培训研究2001(1)
  7.周建平: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与思考[J]师资培训研究2001(3)
  8.王春华:瑞吉欧幼教模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1(5)  《教育科学研究》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特岗教师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