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常用十二地支与生肖表示时辰 子鼠还有

我国古代常用十二地支表示时辰与十二属相怎么搭配?_百度知道
我国古代常用十二地支表示时辰与十二属相怎么搭配?
我有更好的答案
子时即晚上11点至次日1点,丑时为凌晨1点至3点,以此类推,每2小时为一个时辰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十二属相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古代与现代的时间有差别吗?_百度知道
古代与现代的时间有差别吗?
提问者采纳
00 - 15:00 - 01:00 - 23:00 未时15:00 - 07:00 巳时11。古人还将一昼夜分为100刻,点,例如古代人说三更两点就是指夜间11点48分,用12地支表示:00 - 21:00三更,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00 - 23:00 - 11。一更:00 - 17,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两小时。一夜等分为五更。古时与现代时对照23:00二更:00 戌时21,古时一点合现在24分钟:00 - 03:00 - 01:00 - 05: 21:00五更:00 申时17:00 - 21:00更分为五点:00 - 05:00 - 09:00 子时01: 23:00 - 03:00 丑时03:00 卯时07: 03:00 寅时05:00 辰时09古代计时单位是:00四更:时:00 午时13,刻: 19:00 亥时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00 酉时19: 01:00 - 13。时也称时辰,更:00 - 19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
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
有。现代以24时计时,古代以十二地支计时,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时辰,前一天23时到第二天1时为子时,1时到3时为丑时,2小时为1时辰,以此类推。因此,现代新一天开始是在0时或24时,而古代新一天开始是在现代的23时。另外月份,现代以1——12计,古代也以十二地支计,11月为子月,12月为丑月,1月为寅月,以此类推。至于年,现代以公元纪年,古代一地支计,子鼠丑牛等等等你应该知道。另外还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年干比较简单,凡是公元纪年以4结尾的年是甲年,5结尾是乙年,6结尾是丙年,以此类推,十年一轮,与十二地支配即60年一轮(10,12最小公倍数为60)。除此之外,还有月干、日干、时干,这些较复杂,就不必掌握了。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时干支总共8个字,这就是所谓的“八字...
时间没有太大差别,只是计时的工具和计时方法有一定的差别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古代一天有12个时辰,是如何计算出来到哪个时辰呢?_百度知道
古代一天有12个时辰,是如何计算出来到哪个时辰呢?
指太阳刚刚露脸、人定、日昳、晨,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日央等、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丑初,可滴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昼为朝。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箭上刻分100刻、日旦等、黄昏。可能起源于商代,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又名日正,依次递推,鸡鸣后是昧旦。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晡时,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偏西时叫昃、辰时。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破晓。
5:此时夜色已深,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中,几经反复、子正。
【丑时】鸡鸣、日出,又名早食等,又名日夕。
出现于先秦。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安歇睡眠了,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1,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按更击鼓报时、下舂,依此类推、五时辰制,夜半后是鸡鸣,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定昏、鸡鸣,恰为二十四时辰。
西周时就已使用.依次下去.2分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一夜等分为五更,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早,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
一般地说。昼夜各五分,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日暮;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旭日等,9时至11时为“巳时”、丑正、宴(晚)食: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高舂。(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禺,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又名日落、黄昏。
【酉时】日入。汉代命名为夜半,夜为甲。由此可见“四更造饭。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天文志》,又名日铺.,万物朦胧、旦明,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铺时。每更就是一个时辰,又称黎明。日入后是黄昏。(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以显示时间,日出时可称旦,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日中、酉时。据《隋书,受水壶里有立箭。(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是指三时至五时,又名荒鸡。
【巳时】隅中,均有小孔。
4、丁:(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暮、隅中、朏明。
【未时】日昳.、正中、平旦、未时,又名日始,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二十四时辰制。(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即2时36分、十时辰制。参阅《淮南子、戊(后用五更来表示)、晡。
【子时】夜半、晚、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县(悬)东。
【戌时】黄昏、早晨,9时至11时为“亥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午时,即6时12分。“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一百零八刻:太阳偏西为日跌。
【寅时】平旦,3时至5时开船”。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食时,即120分钟。天地昏黄、丙,日入时称夕。太阳正中时叫日中,“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巳时.天文训》。
【卯时】日出、申时,子时作为三、大还、少还、日昳,又名定昏等、乙,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夕食等,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三至五点为寅时、朝,又名子夜,露出刻数,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古人一天两餐,天将黑未黑。(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丑时从一点到三点。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4分钟。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
【亥时】人定.: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辰时】食时。古时与现时对照:此时太阳已经落山、日入、日晚等,这样、傍晚、亭午,又名日跌,用12地支表示。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中夜,黄昏后是人定,故称黄昏,一至三点为丑时。
【申时】哺时、夕。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
其名称为晨明,五更指三时至五时,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人定也就是人静,这段时间叫晡时,箭随蓄水逐渐上升,四更指一时至三时、正两部分、百刻制、日沉,最后流入受水壶、十二时辰制、正午: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丑时为四。(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亥时、蚤(早)食。
【午时】日中,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中午等、戌时。
“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又名日禺等。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寅时从三点到五点。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亥时作为二更,子初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
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
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
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
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
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
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
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古代是申时未时,这样的划分!具体的划分方法,你还是搜吧!呵呵
现在两个小时是一个时辰
有日晷来计时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古代时辰表示法?_百度知道
古代时辰表示法?
例如(在亥时中间)?十二时辰对应我知道,晚上十点15分怎么表示,晚上十点怎么表示,可是我想知道更具体点的。。,十点十分怎么表示?也就是如何更具体的现代二十四小时对应古代时辰表示法
谢谢阿?亥正?11点呢?比如初亥三刻。能否具体点说明,9点10点都为初亥。每时辰的“初”和“正”都是以大刻起头。比如亥时(九点十点十一点),难得也是初亥一刻?小刻收尾是指几刻几刻的事情吗感谢328feng的回答?9点15分。但是还是有些不明白,以小刻收尾?这样怎么区分10点十五分
提问者采纳
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12点到13点为下半时,只说,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下半时之大刻亦四:15古代称作初午一刻以此类推到初午四刻;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书上没说清楚,一时有八大刻二小刻。 接下来又从初未一刻开始算起依此类推,12点到13点为下半时 12,均分百刻,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如何换算,以十二点为正点,以小刻收尾,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小刻六准大刻一。 接下来又从初未。《革象新书》中有非常明确的描述 “昼夜十二时,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这样每时辰的“初”和“正”都是以大刻起头。初未一刻开始算起依此类推;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11,始曰初初,与中原人久离;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十点为正点,究其原因;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以八点为正点比如来说午时是11点到13点。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上半时之大刻四,据《隋书 律历志》载,以八点为正点,以六点为正点,以为易记,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具体划分如下,以十二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字”以下的分法不详:“‘秒’如芒这样细: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12,次正一。比如来说午时是11点到13点,次初二,11点到12点为上半时 用初来表示,故共为百刻也,用正来表示,次初三,每部分四大刻一小刻,最后小刻为正四”,次正二。刻以下为“字”,次初一,始曰正初,次正三,以四点为正点,秒为古时间单位,以两点为正点,以十点为正点,11点称为初午,关于“字”,大刻总九十六,以六点为正点,以四点为正点,11点到12点为上半时 11;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15便称作正午一刻依此类推带正午四刻,12点称为正午,最后小刻为初四。据语言学家分析,秒以下为“忽”;‘忽’如最细的蜘蛛丝”,以两点为正点。一个时辰分成了两部分——“初”和“正”:15便称作正午一刻依此类推到正午四刻,小刻总二十四,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15古代称作初午一刻以此类推到初午四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亥(hài)(注,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龙;戌、辰(chén)、寅(yín);巳,阴气将会产生,叫“干支纪法”,而马是阴类动物、时的序号;寅、卯(mǎo)。)、未(wèi):猪;酉。 未 下午 1 时正至下午 3 时正 羊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 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 猴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 下午 5 时正至下午 7 时正 鸡 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 下午 7 时正至下午 9 时正 狗 狗开始守门口 亥 下午 9 时正至下午 11 时正 猪 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申(shēn)、月。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准备耕田、午(wǔ)、丁(dīng),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十天干、乙(yǐ)、酉(yǒu):鸡; 午,组成了干支纪法。 寅 上午 3 时正至上午 5 时正 虎 老虎在此时最猛、戊(wù)、庚(gēng)、日。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己(jǐ):羊、辛(xīn):猴;申:蛇:狗: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辰。 卯 上午 5 时正至上午 7 时正 兔 月亮又称玉兔、丑(chǒu)、壬(rén);未;十二地支,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戌(xū),古人以此作为年;丑:虎、巳(sì)辰 相等于现在的时间 配上的动物及原因 子 下午 11 时正至上午 1 时正 鼠 鼠在这时间最跃:子(zǐ):兔、丙(bǐng);亥:甲(jiǎ)。 丑 上午 1 时正至上午 3 时正 牛 牛在这时候吃完草:牛、癸(guǐ);卯、纪年:鼠:马。 辰 上午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 龙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 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 蛇 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 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马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
为您推荐:
其他5条回答
天干地支吧
子时:23:00——01:00
丑时:01:00——03:00
寅时:03:00——05:00
卯时:05:00——07:00
辰时:07:00——09:00
巳时:09:00——11:00
午时:11:00——13:00
未时:13:00——15:00
申时:15:00——17:00
酉时:17:00——19:00
戌时:19:00——21:00
亥时:21:00——23:00
时辰以下以刻计。《革象新书》中有非常明确的描述 “昼夜十二时,均分百刻,一时有八大刻二小刻,大刻总九十六,小刻总二十四,小刻六准大刻一,故共为百刻也。上半时之大刻四,始曰初初,次初一,次初二,次初三,最后小刻为初四;下半时之大刻亦四,始曰正初,次正一,次正二,次正三,最后小刻为正四”。一个时辰分成了两部分——“初”和“正”,每部分四大刻一小刻,这样每时辰的“初”和“正”都是以大刻起头,以小刻收尾...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
辰 相等于现在的时间 配上的动物及原因
子 下午 11 时正至上午 1 时正
鼠 鼠在这时间最跃。
丑 上午 1 时正至上午 3 时正
牛 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寅 上午 3 时正至上午 5 时正
虎 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 上午 5 时正至上午 7 时正
兔 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辰 上午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
龙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 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
蛇 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 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马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 下午 1 时正至下午 3 时正
羊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 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
猴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 下午 5 时正至下午 7 时正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二生肖对应十二地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