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人同我一样觉得妙玉比黛玉更美呗?如果是,给我一个选择你的理由由?

刘再复:玉人解读――黛玉、宝玉、妙玉等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就有玉人概念,那是贾雨村在甄士隐的家宴中所吟之诗的最后一句:&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意思是说,月光如果有情意,就先照照玉人楼吧。不过贾雨村当时并未开悟,功名之心极重,因此,吟罢再作一联时,玉就变质了,他吟道:&玉在匣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抒发的是他自己的待价而沽的抱负,离玉人的精神本质相去万里。玉人本有多义,通常是指美女,元稹在《莺莺传》中的&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和韦庄的&玉人襟袖薄,斜凭翠栏干&等诗语中的玉人显然就是美人。但玉人还有重要的一义是指仙女、神女,自然也是美到极点的仙女、神女。贾岛《登田中丞高亭》诗中&玉兔玉人歌里出,白云谁似莫相知&和杜牧《寄珉笛与宇文舍人》诗&寄与玉人天上去,桓将军是不教吹&以及他在另一诗中的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诗句中的玉人,指的便是仙女或有仙女美貌与仙女气质的美人。《红楼梦》中的两个名带玉字的美人&&黛玉与妙玉,就是后一意义的玉人,美丽绝伦又带有神性气质的玉人。
  黛玉与妙玉这种玉人古已有之。而曹雪芹的天才是塑造了另一种前无古人也是举世无双的玉人,这就是贾宝玉。他到人间来,就口里衔玉而来。&&&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第二回,冷子兴的叙述)贾宝玉是名副其实的玉人。第一,生而衔玉,玉人身份有天生的玉石作证;第二,虽是男性,却是&绛洞花主&,系仙子般女性的知己、知音;第三,身心天生玉质,厌恶泥质男人,其面貌,其性情,其品格,都无愧宝玉,正如北静王水溶见到他时所说:&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第十五回)第四,口衔而来后又佩戴于胸的玉石,早巳通灵,不仅是身体的象征,而且是灵魂的&晴雨表&。宝玉如果保持原来的生命本真,玉石就灵验,如果向声色靠近,玉石就会失灵。十三岁那年,赵姨娘作魔法,他中了邪,玉石本来就能除邪祟,此时却不灵验,后来经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重新点拨,才恢复了灵气。可见贾宝玉从形到灵,皆是玉人。
  玉人自有玉人的眼睛,在他眼里,还有另一个与他同质同心即身心皆为玉质的玉人,这就是林黛玉。他们第一次相见时,宝玉就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这段描写十分要紧:
  &&(宝玉)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 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得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 还不好生慎重戴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戴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童年时代的宝玉听说黛玉没有玉,觉得大悖情理,为此发了一阵小疯癫,可见他深信黛玉和他一样,必带玉来到人间,也是一个玉人。贾宝玉摔玉的行为语言历来都解说为情的表示,这自然不是错解,但它还暗示另一内涵,即贾宝玉断然认定林黛玉也是一个&带玉&主人,一个当然的玉人。即使她不是宝玉那种口中含玉而来的玉人,却也可谓不是玉人而胜似玉人。《红楼梦》以这双玉人为主角,加上妙玉,这三个玉人便构成《红楼梦》精神内涵的玉柱。因此,《红楼梦》也可解读为&玉人楼梦&。
  《红楼梦》的人物命名,极为讲究。名中不可随便带玉字。例如林之孝的女儿、宝玉的丫鬟小红,原名叫做红玉,就因犯了宝玉之名,便改唤为小红。(第二十七回小红对王熙凤自我介绍说:&原叫红玉的,因为重了宝二爷,如今只叫红儿了。&)《红楼梦》全书的人物中只剩下妙玉一人可以与宝玉、黛玉并称为&玉&了。
  妙玉是富有仙女气质的美人,这是无可争议的。第五回宝玉在梦游中饮仙酒并倾听警幻仙子预示十二钗命运的十二支仙曲中,指涉妙玉的&世难容&之曲就说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在大观园众诗人中,她被视为&诗仙&。第七十六回写黛玉与湘云在中秋夜里即景作诗联句,就在此次联诗中,黛玉写出预示自身未来命运的惊人诗句:&冷月葬诗魂&、&人向广寒奔&等语,硬是把湘云&压&了下去。湘、黛联句刚毕,在栏外山石后头偷听的妙玉转身出来,并作评论说:&&&有几句虽好,只是过于颓败凄楚。此亦关人之气数而有,所以我出来止住&&&她们三人一同来到栊翠庵,兴致都很高,尤其是妙玉,她竟然主动提出要续湘、黛刚吟出的二十二韵,就说:&我意思想着你二位警句已出,再若续时,恐后力不加。我意要续貂,又恐有玷。&黛玉从没读过妙玉的诗,见她这么自告奋勇,自然说&好&。于是,妙玉便道:&如今收结,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若只管丢了真情真事且去搜奇捡怪,一则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于是,她便提笔一挥,写了《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等自然古雅之句一涌而出。黛玉、湘云二人皆赞赏不已,说: &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黛玉是大观园的首席诗人,湘云也是大观园诗国中的强将,竟异口同声地称妙玉为诗仙,可见妙玉带有何等超人的才华。这种超凡性,妙玉自也明白,她称为&槛外人&,自知与俗人、常人、众人不可同日而语,也难以同处相安。这个泥浊的人间世界最终也容不得她。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中,几乎找不到像妙玉这样一个极净、极洁、极有才华的玉人形象。曹植的洛神近似玉人,但其形象却远不如妙玉丰富。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虽也有情性灵性兼备的极可爱者,但称作玉人却未必妥当。
  和妙玉相比,黛玉的仙人气质显得弱些,她在人间的复杂人际关系中厮混,还得陷入情爱的纠葛与悲情中。但是,在她身上却有一种无人可比的灵性与悟性,这也是一种神性,一种与神性相通相契的超常的智慧与才华。她的&冷月葬诗魂&,她的《葬花词》,她的&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的禅悟禅语,都是神来之笔、诗仙之句。她来自天外,前身就是&仙草&(绛珠仙草),入世之后还是还泪还珠的仙子式的诗意生命。尽管在小说中,作者没有像叙述妙玉那样强调她的仙人气质,但也暗示她是太虚幻境的四大仙姑之一。第五回中,宝玉在警幻的导引下,游历幻境,见到四大仙姑。
  &&宝玉看毕,无不羡慕。因又请问众仙姑姓名:一名痴梦仙姑,一名钟情大士,一名引愁金女,一名度恨菩提,各各道号不一。
  最近,刘心武在《红楼梦》的新探讨中,通过文本细读,悟出这四大仙姑乃是林黛玉 (痴梦仙姑)、史湘云(钟情大士)、薛宝钗(引愁金女)、妙玉(度恨菩提)。这是发前人所未发,相当可信。这四人都是带有仙质的玉人,尤其是痴情仙姑和度恨菩提的黛玉与妙玉,从未染上俗世&仕途经济&的尘埃,更是纯正的玉人。林黛玉最后怎么死,回归何乡何处,读者论者尚有争议。笔者只觉得续书描写黛玉死后宝玉在梦中追寻她并不唐突。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宝玉听到黛玉&亡故&的消息后放声大哭,倒在床上,然后又写道:
  &&忽然眼前漆黑,辨不出方向,心中正自恍惚,只见眼前好像有人走来,宝玉茫然问道:&借问此是何处?&那人说:&此阴司泉路。你寿未终,何故至此?&宝玉道:&适闻有一故人已死,遂寻访至此,不觉迷途。&那人道:&故人是谁?&宝玉道:
  &姑苏林黛玉。&那人冷笑道:&林黛玉生不同人,死不同鬼,无魂无魄,何处寻访?凡人魂魄聚而成形,散而为气,生前聚之,死则散焉。常人尚无可寻访,何况林黛玉呢。汝快回去罢。&
  此处作者界定林黛玉为&非常人&:&生不同人,死不同鬼&。完全符合原著的仙姑暗示,也可证明,她是一个超凡脱俗,不同于佳人、美人的玉人。
  宝玉、黛玉、妙玉这三位玉人,有其上述的超越世人的共同点,但三者又有区别。从人生向度上说,宝玉心怀慈悲,不避俗众,不轻&下人&,所以我用嵇康的&外不殊俗,内不失正&八个字形容他,并用准基督和准释迦比喻他。而黛玉则心怀痴情,专注于一,潜意识里只有&还泪&,意识层里却布满诗情慧性。但她逃避俗众,绝不与三教九流来往,称男人时前边还加上一个&臭&字。妙玉则刻意远离俗世,蔑视社会,孤僻标高。黛玉尚谈恋爱、作情诗,她却把一切都藏于心中,让人猜不透她的心思。三个玉人,一是慈,一是痴,一是孤,性格不同。从个体情感态度上说,贾宝玉是兼爱者,&情不情&者;黛玉是专爱者,情情者;妙玉则是观爱者,度情者。三者的心灵都奇异至极,黛玉是痴绝,妙玉是孤绝,宝玉是善绝。从生命结局上说,一是世难容,为世糟蹋(妙玉);一是世难爱,被世抛弃(黛玉);一是世难知&&一个最聪明最善良的玉佛似的人,却被视为&蠢物&、&孽障&等(宝玉)。三者中在心性上首先悟到空的是黛玉,所以才有&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的禅偈;在行为上真正实践空的是宝玉,因为他是看透了色之后升华的空,是空空的空。而妙玉则从空到空,未曾在&有&与&色&中磨炼的空,所以不是空&空&,而是虚&空&。曹雪芹判她&云空未必空&,大约也是对虚空的微词。
  曹雪芹作为文学天才,他的笔下没有俗套,没有俗笔。《红楼梦》一开篇就嘲笑&才子佳人&那种千篇一律的创作模式。千百年来,文学中的佳人形象,无非是一有姿色,二有才气,三有风流,但曹雪芹却一改佳人一般面目,赋予佳人们以大性情、大灵魂、大智慧、大歌哭,其笔下的女性玉人,更是超越佳人百层千层,是一种天地人大融合的诗意生命。这种生命形象不仅是中国文学中所仅有,也是人类文学所仅有。什么叫做文学原创,领悟一下天人合一、人性神性共在的玉人,就会明白。
  曹雪芹是一个对人间社会的庸俗与黑暗极为敏感也极为憎恶的人,所以在他笔下才有那样一个以国贼禄鬼为主体的泥浊世界,也才刻画那么一些可悲可怜的小人、废人、滥情人、尴尬人、嫌隙人、轻薄人、粗夯人、势利人等。但是,他不仅面对泥浊世界,还向往净水世界。他不是愤世嫉俗,而是充满审美理想。《红楼梦》之梦,有小梦(如小红的私情梦),有中梦,有大梦(如宝玉游太虚幻境),这些都是真梦。但还有一种呈现作者审美理想的总梦,这虽不是真梦,却是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寄托着两大理想,也可以说是两种宏观梦,一是诗国梦,二是玉人梦。诗国是曹雪芹的理想国、梦中国;玉人是曹雪芹的理想人、梦中人。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把诗人逐出,曹雪芹的理想国则是以少女诗人为主体的青春共和国,是人类诗意栖居的社会模式,这是一个远离功名争夺、权力争夺、财富争夺的国度,是保持生命本真状态的永恒家园。曹雪芹的总梦则是&诗国长存、玉人永在&,尤其是黛玉、妙玉似的玉人能不嫁、不死、不朽,如同天上的明月玉兔。
| 来源日期:0 | 责任编辑:王科力
关注共识网微信和微博
关注共识网微信,我们一起来看历史教科书的背面,一起来听主流媒体上沉没的声音,一起来思考至今没有答案的问题:“中国往何处去?”欢迎扫描二维码来加入我们。
微信号码:igongshi
对本文发表看法,请电邮:,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来信栏目并获赠图书一套。
凡本站转发文章,如刊发媒体不同意的,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凡注明来源“共识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
把文章分享到:
------分隔线----------------------------
青阅读按:1921年徐志摩到剑桥的时候,从俄国流亡至英国、后来写下《洛丽塔》的纳博科...
时间:4月2日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求是楼演讲人:钱理群 主持人语: 中国人民大学第八届...
周锡瑞的新著《叶》面世,探讨其岳父的家族叶家从晚清到民国再到共和国的百年命运沉...
再过两周,2014上海书展即将到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在今年上海书展上重点推介的新书和...
从技术角度来说,凌迟称得上是刽子手掌握的一门隐秘而精细的酷刑艺术。明人年谱中有凌...
演讲人: 孙竞昊(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主题: 我们了解自己吗?从几本西方汉学作品...妙玉评论史(下)
第三节:才学研究
妙玉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仅仅出场了两次,一次是第41回栊翠庵品茶,另一次是第76回凹晶馆联诗。其它涉及妙玉的内容都属于侧面描写了。在两次正面描写中,直接展示妙玉才学的当属凹晶馆联诗。准确地说,并不是妙玉参加黛玉湘云的联诗活动,而是将二人的诗作进行续写,最后定名《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书中妙玉写道:
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朝光透,罘晓露屯。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从妙玉这首续诗的技法上看,确实不错。黛玉和湘云的联句原只有二十二韵,妙玉续写一口气作了十三韵,而且是“一挥而就”,所以林黛玉和史湘云称赞不已并以“诗仙”喻之。陈心浩、季学原先生曾说:“(续诗)表现了妙玉的文学修养的不同寻常,同时也展现了她对人生态度和生命意识的独特看法:在这长夜漫漫‘充满鬼魁怪异的人间,人生确实艰险,但我们不会迷失方向。况且,黑夜就要过去,曙光就在前方,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不能自伐,更不能让自己颓废。”(29)
&&&&朱眉叔先生认为妙玉的这首诗作是一次大胆的爱情流露,吐出了她心中的苦闷。朱先生十分欣赏这首续诗,并把它翻译成了散文:
&&&&&我呆在寂寞的栊翠庵里,计时的更香在销金鼎里燃烧,我洗下的脂粉凝积在白玉盆上。在这样的深夜,我还没有入睡。传来了像是寡妇在哭泣的箫声,我实在感到讨厌。可是自己也只能让丫鬟来把冰凉的被子捂热了。在寂寞的绣帐里,我像个美丽的凤凰在悲痛,因为我举目看见悄静的屏风上画着一对双宿双飞的彩色斑斓的鸳鸯。我在庵里再也呆不下去了,走了出来。落了很重露水的青苔上,走起来更滑;挂上重霜的竹子,难于用手去抚摸。环境虽然这样冷酷、危险,我还是走过了曲折的池沼,登上了寂寞的高岗。景物充满了恐怖,山石树木样子都很奇特,有的像是捆着的鬼神,有的像是蹲着的虎狼。当拂晓的光明从石碑后边射过来的时候,可以看到花墙上的朝露。很多鸟叽叽喳喳地叫着振动树林。在山谷之中偶尔又传来一声猿啼。大观园的岔道,我都走得很熟了,哪能忘了呢?哪一股泉水,我都知道,无须打听泉源在哪儿。栊翠庵的钟声响了,稻香村的鸡也在报晓啼明。我有满怀感情,悲痛哪有终结的一天,我如果没有愁苦情绪哪能这样烦乱?我的内心的情感只能自己排遣。空怀有美好的生活兴趣,又能向谁说呢?我们通宵达旦来做诗,你们不要说疲倦,等我烹好茶,我们再细致地讨论一番。(30)
&&&&在我看来,朱眉叔先生的译文更美,更能展现妙玉“断绝爱情”与“渴望爱情”的矛盾心理。
&&&&我们常说,一个人喜欢什么,他的才学可能就偏向什么。从邢岫烟的口中我们得知妙玉最喜欢的一句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原本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诗句,其中有一份旷达不羁的狂放味道,还有一份对人世间的看透。其实这句诗的容量是相当宽泛的,然而妙玉为什么会喜欢它呢,从中又能看出妙玉的什么精神品质?不同的研究者会给出不同的解释。葛鑫先生说,这能看出“妙玉追求的是人格平等与独立,追求精神境界的绝对自由。”(31)
李希凡先生说,这能看出妙玉自我渲染的道家思想以及人生态度。
&&&&关于妙玉才学的讨论,有些学者认为,妙玉生活品质的精细也能反应她才学的深厚。当然这里的“生活品质”就是妙玉所讲究的“茶道”。用什么水,用什么器皿,怎么喝等等。张锦池先生认为,妙玉品茶的场面能反映当时社会一些王公大族的真实生活。曹立波先生说:“妙玉论茶,似乎让人感觉到‘茶禅一味’的境界,她重视品味,‘一杯为品,二杯解渴,三杯饮牛饮骡’的高论,曾惹得宝玉等人开怀大笑,足见妙玉之博学和雅致。”(32)
但也有研究者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例如闫红,她就认为妙玉论茶一节反应出妙玉特别“事儿”。“她那些非同凡响的不俗之器,也不过是她自恋精神的具象而已。”(33)
闫红这话说得有点狠了,不过对于妙玉展示的茶道,我也有一些小小的想法,在我看来妙玉并不大懂茶道的精髓。
明代张源在《茶录》中说:“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茶是色香味俱全的一种饮品,但是,如果我们喝茶仅仅停留在色香味的表层上,那就还没有得到茶的神韵。茶有“道”,这种“道”并非我们在奢华的茶楼观看茶艺小姐为我们展示泡茶的繁文缛节,而是指向人内心一种典雅、高洁、敬畏、平和的大道。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喝茶其实不在于茶有多名贵,只要让你的茶壶不干就行;就如同喝酒一样,酒不一定要多贵重,只要酒杯有酒就行。
对于茶而言,用什么样的水,是最关键的。陆羽在《茶经》的第五章,专门介绍了“茶之煮”。他将泡茶的水分为了上中下三等。上等水为“山泉”次之是“江湖水”,最差的是“井水”。陆羽认为茶是吸收天地精气的活物,所以泡茶的水也应该是“活”的。而山泉是水中“活”性最高的,它时而细流,时而奔腾,时而一泻千里。
《红楼梦》中,妙玉泡茶用的是什么水,她最为得意的是“梅花上的雪”。书中这样写道: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妙玉认为雪洁白无瑕,肉眼看来,它确实清洁无比,但事实上雪很脏。突然我们有了一份醒悟,这不就是“欲洁何曾洁”的妙玉的真实写照吗!自认为最干净的东西,其实是最脏的。
陆羽在《茶经》中的第二章和第九章分别写了“茶之具”和“茶之略”。这两章是相对应的,前者讲制茶、泡茶过程中需要的设备与器皿。后者讲,当喝茶到了一种境界之后,高贵的器皿以及冗长繁复的泡茶程序都可以省略了,让人真正在草木之间感受自然与天地。这就是诗人郑谷在《峡中尝茶》所写的“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当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开来,茶汤有了淡淡的颜色,在这种朴素的浅绿色里,你能听到泉水叮咚,生命的本真就在自然中被茶汤唤醒了。
《红楼梦》中妙玉的茶,太讲究了,高贵得让人窒息。盛茶的古玩奇珍已经掩盖了茶的色香味,更谈不上品茶悟道的境界了,远离了“草木”也远离了“人”。所以在第四十一回,宝钗、黛玉在妙玉的房里喝茶,我始终觉得这是一场由妙玉组织的民间专家鉴宝会。
茶道,讲究四个字——和、敬、清、寂。
和,是一种和谐之美,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自我内心的和谐。妙玉和谐吗?其实在她心里,一直都很矛盾纠结,她原本有着高贵的身份而今却只能迫入空门,她不愿意,但是无可奈何;她自称“槛外人”,却处处留心槛内事。所以判词中的“云空未必空”想必就包含着“不和谐”。
敬,就是平等,这原本来自于禅宗“心佛平等”的观念。妙玉讲究茶,又是佛门中人,其中的理论恐怕比谁还清楚,但是她连一个刘姥姥都容纳不下,刘姥姥吃过的杯子她让直接丢到外面去,哪里来的“平等”之心!书中写道:
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
&&&&宝玉和妙玉的对话来得太精彩了,一个是槛外人,一个是槛内人,然而槛外人却做着槛内事,槛内人行着槛外事。妙玉说:“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但是为什么在她房里,又特地将自己平常使用的绿玉斗让贾宝玉用呢!贾宝玉也是俗家子弟,对于佛门而言,他和刘姥姥并没有区别。我们突然明白了,众生平等,在妙玉心中就是一句佛语而已。
清,原本是指茶的清淡,化为茶道,这个清就是“光而不耀”。人格的闪烁来自于内心的光泽,这种光芒从内而外,它可以明亮,可以温暖,但不会让你觉得刺眼。妙玉的“光泽”,在我看来都是外在的做作,已经到了“伤人”的地步。她用世俗的富贵来包裹一颗所谓的佛心,最终却容纳不下一份天然的清平。
寂,是一个人内心的空灵。它不是孤独的代名词,而是一个人的内心像万里无云的蓝天,看似什么都没有,然而却能容下世间万物。妙玉是寂寞的,却不是空灵的,内心的炽热已经将寂静避之佛门之外了。
第四节:性情研究
在我看来,剖析妙玉这个人物,其性情是最难的一点。上面梳理的身份也好,家世也罢,虽然观点不一,但说实话那都是研究者们自己联想居多,真凭实据者少。然而性情却不一样,这是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的,但是《红楼梦》中的人物其性情又不是表现在文字之上的,这就需要研究者们细细体会与分析了。
&&&&妙玉自称“槛外人”,因为她很小就出家了,受教于佛法,时时刻刻都要用一个出家人的标准来规范自己,但是从书中情节来看妙玉的内心世界又并没有完全被局限,一切都显得矛盾重重,所以红学界对于妙玉性情的纷争也是很大的。红学界有三种看法:
&&&&第一,妙玉就是“槛外人”。
&&&&对于“槛外人”一说,大多都集中在妙玉藐视权贵、厌弃俗人这两点上。曹立波先生认为,虽然妙玉落脚栊翠庵,不得不依附贾府,但是“妙玉则始终保持着闲云野鹤的高傲姿态,从不迎合谄媚,即使对待贾母她也没有阿谀之态。”(34)
丁武光先生也赞成这样的说法,他认为“能够如此怠慢贾母的,在整部《红楼梦》里恐怕也只有妙玉一人”。(35)
在妙玉眼里一切和自己性格、性情不符的人都是俗人。所以在她的骨子里“对贾母等人带有贬抑性的冷淡,显示出妙玉内心的清高,似乎贾母等人不但‘不足与高士共语’,甚至简直‘俗人不入高人眼’。”(36)
在妙玉的主观意识中,她认为自己已经跨出铁槛之外了,她受佛学的影响,必定相信有一个极乐世界的存在,于是对现实存在的世界有了一种消极的态度。王树槐先生认为“妙玉是个性情淡泊的人,她看穿了人生,不愿现实的纷扰,而到尼姑庵里去找清净,她的行径,可说是超越现实生活的具体化。”(37)
&&&&第二,妙玉就是“槛内人”。
&&&&所谓的“槛内人”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世俗之人,生在红尘之中,长在红尘之下,有七情六欲,并没有因为某种洗礼而成佛成仙。“槛内人”不是贬义,“槛外人”也不是褒义。对于妙玉而言,王昆仑先生曾经说:“既无端被迫地悬着一个脱离实际的目标,又抵不住种种外来刺激与吸引,以致自己内心越狼狈,在人面前表现得越矜持,精神世界中的抑制与冲击、冲击与抑制永远不停地打磨着妙玉,这就是她永远得不到解脱的苦恼。”(38)
&&&&持有“槛内人”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妙玉也是非常势力的,仍然以栊翠庵品茶来说,她对贾母的态度远远超过对刘姥姥的态度。妙玉亲自奉茶给贾母,而且牢记贾母不吃六安茶,故而泡的是老君眉。但是对刘姥姥,她就显示出“高洁”来了,人家用过的杯子都要丢弃,这哪里是像一个出家人的所作所为。
&&&&对于“槛内人”与“槛外人”而言,最大的一个差别就是心中有没有世俗的情爱。妙玉有吗?持妙玉是“槛内人”的学者觉得,不仅仅有而且还很强烈。妙玉在没有来到大观园之前住的是“蟠香寺”,到了大观园之后住的是“栊翠庵”,曹立波先生说一个含香,一个带色,可见妙玉是“云空未必空”。
&&&妙玉和贾宝玉的交往,在前八十回里有两次描写,一明一暗。明的是栊翠庵品茶,暗的是访妙玉乞红梅。对于品茶一节,很多学者认为,妙玉明是请宝钗黛玉,其实质是想请贾宝玉。李希凡先生说:“(妙玉)在内心深处她对宝玉有着很深邃很细腻的‘情意’。她不便明说,却想吸引宝玉的注意。她很清楚,以贾宝玉的性情,钗黛被拉走,必然会引他尾随而至,这正是她的愿望。但这分情意与她静心向佛的身份不符,是不能形于色的。”(39)
对于给宝玉使用的茶具,那是妙玉时常使用的“绿玉斗”,这一举动在红学家眼中“可了不得”,张庆善先生说:“这不正说明妙玉心中对宝玉的一种爱意吗?妙玉毕竟是身在佛门,心向红尘,那领袈裟是难以拢住她对宝玉的爱的。她如此给宝玉斟茶,正表明她已勇敢地越出了佛门和闺门的门槛,已向宝玉表示了特别的爱意。”(40)
&&&&对于妙玉表现出来的“槛内人”的特质,柳正午先生表现得非常“愤怒”,他说:“妙玉六根未净,她自命清高、孤高自赏、嗜洁成癖、生活特殊、散发俗气,有时还要捏着鼻子哄眼睛等等,都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未净的例证。但她的六根未净,最重要的表现是她对宝玉的特殊的暧昧感情,也就是意跟未净。”(41)
红学界任何一种观点都是有反对的声音的,这种反对不是敌意,而是站在了不同的理论视野下,就会得出不同的理解。就像柳先生的“愤慨”,李新灿先生就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她认为:“妙玉的爱情火花固然在为宝玉燃烧,但她的心里燃烧着爱情的火花却不是出自她的本意,而是出诸自然规律的驱使,是她的‘本我’突破了‘超我’防线的结果。她在真情流露后的一些矫情表现真实‘超我’对‘本我’所作的一些掩饰和补救。”(42)
&&&&第三,妙玉是个“矛盾综合体”。
&&&&对于妙玉性情的论定,单单持有“槛内人”或者“槛外人”这样观点的学者是少数,绝大多数的研究者都抱着一个相对客观的态度来评述妙玉。朱眉叔先生认为妙玉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她的自我标榜和她的行动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她出了家,却没有决心斩断烦恼丝,依然带发修行;她遁了世,却不在深山穷谷竹篱茅庵过清苦生活,反而以访问观音遗迹,贝叶遗文为名,到了满眼繁华的;她厌恶世俗,却在钟鸣鼎食、珠环翠绕、充满酒色财气的贾府大观园安家落户;她应当四大皆空,却想到‘传个名’,热衷于追名逐利。”(43)
这种“矛盾复合体”周思源先生起了一个名字,叫“玉石两重性”,说得通俗一些“玉、石性”就是贾雨村论述的“正、邪性”。《红楼梦》中的人物几乎都是具有“玉石”两重性的人,换句话说,在这些人物身上绝对不会烙上一个“好人”或者“坏人”的印记,他们就是一个个真真实实的“活人”。正如裔锦声先生说:“正如她(妙玉)的名字含有欲望和纯洁双重之意的‘玉’(欲)字,妙玉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44)
&&&&妙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呢,张锦池先生总结了三点,一是她对世俗物质生活有依恋。我们且不论她那些茶器是不是价值连城,单凭她如此郑重其事的介绍,就可窥见她对物质的偏好。二是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从她对贾宝玉种种举动与言辞来看,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正如刘宏彬先生说,妙玉心中隐藏着一颗熊熊燃烧的火种,“妙玉的人格本质,是‘色’而不是‘空’”。(45)
三是妙玉从来就没有忘掉过现实,更重要的是她对于现实有一份清醒的看法而且还敢于抒发出来。凹晶馆续诗就是最好的例证。
&&&&对于妙玉的性情,持有“矛盾综合体”观点的学者或多或少都对她抱有一丝同情。吕启祥先生说,具有出家人身份的妙玉,其实和闺阁中的小姐有着同样的情怀——爱茶、爱诗、爱文艺,然而矛盾的心灵处境她是如何“在尼姑与小姐双重人格的煎熬下生存”的呢?(46)
可体会吕先生的同情之心溢于言表。杜奋嘉先生说:“妙玉是一个没有生理缺陷、发育健全的少女,到了一定的年龄,是很自然地萌发着爱情的要求。这要求像一颗种子,被埋在深深地土地里,上面压着石头、泥土。到了一定的时候,这种子便会发芽、生根、冲破重重阻力,破土而出,成为不可阻挡的力量。由于妙玉的女尼地位,身上除受封建势力的一般压迫之外,还束着宗教的绳索。”(47)
第五节:结局研究
&&&&对于红楼人物的评论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个人未来命运”的问题,妙玉也不例外。妙玉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众说纷纭。其实红楼人物探佚历来都是最热闹的,“热闹”的根源就是可探索性很强,只要能自圆其说,皆能形成“文章”。
&&&&对妙玉未来命运的探佚,其根据主要依靠第五回的判词和靖藏本上的脂批,以及妙玉在《红楼梦》中表现出的性情等等。首先我们看看第五回的判词,《红楼梦》中这样写道:
&&&&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断语云: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金陵十二钗所有的女孩子都有这样的“谶语”,像这样的画、词、曲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如何解释。无论是画面还是词曲,从字面上看似乎一眼就能辨识这暗指的是谁,以及她将会有一个悲惨的结局。但是“悲惨”到底是指什么?又很难准确地说出来。
&&&&画面上的“美玉”当指妙玉,这个没有异议,而落在“泥垢”“肮脏”之中,是什么意思?红学界就开始争议了。有些人认为是最后被劫甚至玷污。张锦池先生认为妙玉最后“被迫还俗”,因为对于一个身在佛门的女尼来说,“还俗”可能是最为“肮脏”的事情。水晶先生说:“妙玉这个妙龄女尼的终身结果是还俗,而且是一场非常不堪的‘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的还俗,比当初想象中的不堪还要不堪。”(48)
&&&&梁归智先生根据靖藏本上的脂批:“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红颜不能屈从枯骨。”作出了这样的探佚:“贾家败落,战争发生,妙玉终于违背了师傅遗言而回乡,故流落瓜州。‘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妙玉终因太高太洁而‘世难容’,受到迫害。所谓‘劝惩’,我以为即指‘红颜固不能屈从枯骨’,大约有权贵要妙玉胁从,此为‘劝’,而妙玉坚决不从,故受到迫害,此为‘惩’。‘劝惩’时景况很惨,所以脂批悲叹‘不哀哉’”。(49)
“红颜固不能屈从枯骨”中的“红颜”是指妙玉,“枯骨”红学界很多学者认为是一个年岁很大的老头子。
关于判词中的“风尘肮脏违心愿”,对于“肮脏”的解释,周汝昌先生做过一番考证,他认为“肮脏”不能理解为“腌臜”,应该读着“抗脏”,周先生通过文天祥、郑夑等人的诗词证明了“肮脏”在乾隆时期的用法。最后指出:“妙玉虽然流落‘风尘’依然‘抗脏’绝非‘腌臜’义。”(50)
言外之意,妙玉对于世俗的迫害仍然高亢刚直。梁归智先生接受了周先生的考证,最后说道:“妙玉后来的下场很悲惨,所谓‘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然而她始终没有屈服,这就是‘风尘肮脏违心愿’,他与宝玉发生了爱情插曲而以不幸结局,‘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本此。”(51)
红楼探佚有两个特点,第一探佚的不是“过程”而是“结局”,所以无论是妙玉“被迫还俗”还是“遭劫玷污”或者“不能屈从枯骨”等等都是最终的结局,至于如何达到这个结局,其中的过程、情节就只能是读者自己想象了。第二探佚的随意性很大,只要自圆其说,能建立起内在的联系,皆是有道理的。例如任少东先生认为妙玉的结局是被薛蟠“玩弄”最后丢弃在了瓜州。乍一看,觉得不可思议,然而任先生的探佚也有他的内在逻辑。因为邢岫烟嫁给了薛蝌,邢岫烟又和妙玉熟悉,在薛家可能会提及妙玉的才貌,此话被薛蟠听见了,就央求薛姨妈为她求婚,薛姨妈溺爱儿子,于是找到王夫人,姐妹俩设掉包计,对外宣称为宝玉说媒,妙玉欣然答应,新婚之夜才发现是薛蟠,但是亦无可奈何了,薛蟠后来玩腻了,就把妙玉带至瓜州并丢弃。任少东先生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他抓住了一个点,妙玉在来到栊翠庵之前,住的是“蟠香寺”,其中“蟠”正是薛蟠名字的暗指。任少东先生说:“‘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最终沦为薛蟠的性奴隶,这同‘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的判图和‘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的判词以及‘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的判曲显然是更为吻合的。”(52)
&&&&关于妙玉的结局,除了从判词以及研究者自己认为的“草蛇灰线”等做出探佚以外,有些学者还通过曹雪芹的艺术创作角度来分析,例如克非先生曾经说道:“曹雪芹对妙玉命运后半段的设计,他不会写她悲惨的一面,不会把她写得不堪入目,更不会赤裸裸地写她遭受黑社会势力的公然蹂躏;会让这个形象与古代那些名妓靠拢:她虽落入风尘,然而她仍然是高尚的,她将仍然保持着她‘美如兰’的气质,和时不时展现她的‘馥比仙’的才华。经过和贾宝玉那种纯洁的感情催化,禁闭的佛性影响定从妙玉身上退潮,人性也将在她身上复苏,再经过因贾府被籍没而带来的生活的大动荡,妙玉作为一个文学人物,其性格的塑造必定得到极大的丰富。也许她的性格须在最后的风尘中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现,直到完满地完成。”(53)
克非先生是知名作家,他完全能理解一个作家的创作心态,虽然这样的推理与探佚我们也很难做出正确与否的判定,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说,研究者的主观揣度已经超过了文本本身。
第六节:影射研究
&&&&研究所谓红楼人物的影射对象属于索隐派范畴,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属于人物评论,然而索隐派曾红极一时,影响甚大,虽然多出于牵强附会,随意比附,但是这样的研究却实实在在存在过,所以我们在此列举一些影射的观点即可。
&&&&对于妙玉影射历史中的“谁”?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
第一:徐柳泉先生认为,《红楼梦》写的是“明珠家事”。金陵十二钗都是纳兰性德的“客人”,妙玉就是其中的“西溟先生”,蔡元培先生也赞同此观点。
第二:李知其先生认为,“妙玉影射明末清初传闻的真假太子”(54)
&&&&第三:霍国玲、霍纪平等先生认为,“妙玉身上所隐写的香玉,在出家前是个皇后。”(55)霍国玲先生所指的皇后是指清朝雍正皇帝的“遗后”。
&&&&第四:张晓琦先生认为,“妙玉代指了十一子”(56)张先生所谓的“十一子”是清康熙朝十一子胤禌。
台湾的红学研究者赵同先生认为《红楼梦》就是一本揭示康熙朝政治斗争的书籍,整本《红楼梦》就是为要雍正夺嫡事件展开的,其中妙玉影射的是皇十子允(礻我)。(57)
第七节:其他
这里的“其他”是指少数研究者论及过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引起广泛的讨论,在梳理过程中很难明确地归为某一类,所以就以“其他”总述,妙玉的“其他”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作者塑造妙玉的手法。
对于作者曹雪芹塑造妙玉这个人物的方法,张笑侠先生认为“似有漏笔”。张先生说,妙玉周围的人,其姓名、来由等等一切皆无交代,出现得非常突兀。何时入住大观园也无从知晓,就连元妃省亲之时亦未提及。所以张笑侠先生怀疑这是曹雪芹在创作时候的“遗漏”。
在创作方法论上,周书文先生曾经专文论述过,虽然并非针对张笑侠先生的观点,但是通过周先生的论述,完全可以解答是否存在真正“遗漏”的问题。周先生认为,曹雪芹笔下的妙玉是“墨淡而色浓,言少而意深”。《红楼梦》中妙玉的故事情节极少的原因是作者“通过景物衬托,自身动作与他人品评,揭示出她那丰富而又复杂的心灵奥妙”(58)
周先生认为曹雪芹是借多重环境点染以此烘托妙玉的心灵色调,靠多重外化活动来揭示妙玉的心灵奥妙,以众人的品评来凸显妙玉的多样化心态。总而言之,看似“漏笔”的地方,正是曹雪芹的有意“留白”,这种创作手法极其高明。
对作者塑造妙玉的手法,虽然有很多种称谓,其实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余英时先生说的“强烈对照”。余英时先生本着《红楼梦》中两个世界的观点,认为“妙玉是《红楼梦》的理想世界中第一个干净人物,而在理想世界破灭以后竟流入现实世界中最龌龊角落上去,借此一端即可推想作者对两个世界的处理。”(59)
我们且不论余英时先生“两个世界”的观点对与不对,仅从“对照”式的创作手法来看,余先生并没有说错。“对照”是曹雪芹惯用的方法,在强烈的对照之下,我们会非常清晰的辨识什么是真正的“槛内人”与“槛外人”,什么是真正的“干净”与“肮脏”等等。
第二:妙玉这个人物所表现出的意义是什么。
&&&&探索文学形象的意义是近现代文学研究的产物,就妙玉而论。其蕴涵的文学意义主要集中在“控诉”与“追求”两个词上。
&&&&控诉什么?控诉封建宗教的虚伪,控诉封建禁欲主义的危害,控诉礼教对人才和美的戕害。朱眉叔先生说:“通过妙玉揭露了虚无出世不可能、禁欲主义的危害、超阶级的清高是不存在的、宗教徒既是封建贵族的爪牙也是玩物。”
&&&&追求什么?妙玉所追求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幸福的合理性”,冯子礼先生说:“妙玉所执著追求的,在此岸而不在彼岸,在槛内而不在槛外,是尘世生活而不是西方净土,是做人而不是成佛,他执著的,既不是珍琏们的淫靡生活,也不是雨村熙凤们的恣肆生活,当然也不是李纨式的槁木死灰生活,或刘姥姥式的辛酸生活。她执著追求的,乃是宝黛式的处于蒙沌状态的‘人’的生活。”(60)
(29)陈心浩、季学原&《妙玉:妙在有欲——红楼脂粉英雄谈之十六》&载于《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4辑
(30)朱眉叔&著&《红楼梦的背景与人物》&辽宁大学出版社&沈阳&1986年
(31)葛鑫&《从玉、梅、茶三方面谈妙玉形象塑造》&载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32)曹立波&著&《红楼十二钗评传》&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P95
(33)闫红&著&《误读红楼:细说花事到荼蘼》&天津教育出版社&天津&2007年P31
(34)曹立波&著&《红楼十二钗评传》&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P89
(35)丁武光&著&《百态人间红楼梦》&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成都&2006年&P72
(36)程鹏&《“世难容”——妙玉性格散论》&载于&《红楼梦研究集刊》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7)王树槐&《谈谈红楼梦中的人生理想》&载于&《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P1270&
(38)王昆仑&著&《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出版社&&北京&&2004年&&P57
(39)李希凡、李萌著&《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谈》&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06年&P255
(40)张庆善、刘永良&著&《漫说红楼》&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2000年&P96
(41)柳正午&《闲话妙玉》&载于《红楼梦学刊》1985年&第3辑
(42)李新灿&著&《女性主义观照下的他者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年&P236
(43)朱眉叔&著&《红楼梦的背景与人物》&辽宁大学出版社&沈阳&1986年
(44)裔锦声&著&《红楼梦:爱的寓言》&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0年&P107
(45)刘宏彬&《金陵十二钗中六对人物形象的矛盾组合》&载于&《红楼梦学刊》1990年&第4辑&
(46)吕启祥&著&《红楼梦寻味录》&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2001年&P36
(47)杜奋嘉&《“情痴”林黛玉和“情种”妙玉——红楼三玉爱情初探之二》&载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48)水晶&著&《水语红楼梦》&九歌出版社&台北&2002年&P85&
(49)梁归智&著&《石头记探佚》&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83年&P159
(50)周汝昌&《红楼梦及曹雪芹有关文物叙录一束》&载于&《文物》1973年&第2期&30页注②
(51)梁归智&著&《石头记探佚》&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83年&P160
(52)任少东&《妙玉性格与命运结局初探》&&载于&《红楼梦学刊》1996年&第2辑
(53)克非&著&《红楼雾瘴》&四川文艺出版社&成都&&1997年&P360
(54)李知其&著&《红楼梦谜》&1984年&P201(自印本)
(55)霍国玲、霍纪平、霍力君&著&《红楼解梦(增订本)》第二集&&中国华侨出版社&北京&1996年P401
(56)张晓琦&著&《红楼谜话》金桥文化出版社&香港&&2000年&P290&
(57)赵同&著&《颠倒红楼》&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2010年&P143
(58)周书文&《“无瑕白玉遭泥陷”——妙玉性格塑造的特点》&载于&《&红楼梦&配角塑造艺术》&江西人民出版社&&南昌&1988年
(59)胡文彬、周雷&编&《海外红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82年&P46
(60)冯子礼&《妙玉的环境与妙玉的性格》&载于《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4辑
此文摘录自:马经义著《红楼十二钗评论史略》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放开你的理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