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村庙早了天成自控日久塌了我想修复乡镇府会帮助吗

国内 (98篇)
国外 (0篇)
(16)(63)(52)(32)(117)(86)(43)(27)(14)(2)(6)
《诗刊》博客中诗网池州诗人飞地丛刊《诗潮》杂志诗歌月刊中国诗人《绿风》诗刊作家与读者搜狐博客铁骨柔情天涯
&&&&&&&&&&&&&&&&&&&&&&&&&&&&&&&&&&&&&&&&&&&&&&&&&&&&&&&&&&&&
  近日读青阳万历县志,上面有丁黼的《范文正公祠堂记》一文,详叙了宋名臣散文大家范仲淹与青阳长山的关联,及其为范公修建祠堂作记一事。这篇写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九月二十有二日的文字,详细介绍了池州府给北宋名相,文章大家范仲淹在青阳长山生活的时间、年代、缘由和后人为其建祠来历。
  丁黼为何要做这篇《范文正公祠堂记》,并详细地记叙考证范仲淹先生出生地和来长山的缘由呢?
  据史料记载,丁黼是“卜居青阳,寻迁石埭”的本地人。他出身进士,“性本诚实,学有师传,素为物论推许,”厯知信州、池州、夔州,最后官至成都制置使,属于省级大区的高官,在元兵攻城时死难。他写这篇《祠堂記》是时任池州知州,应青阳县令丁植之请而作。
  这篇千余字的文章,透露出很多关于范文正老先生生平事迹和诸多事宜。“云:生二岁,而孤母贫无依,改适长山朱氏。”后又描述了范文正公对长山朱氏“顾念有加”,以及与同年进士滕子京的“当荐诸朝,死尝其铭”的友情。
  从《祠堂记》中算来,范仲淹,“公生于端拱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也就是公元989年,“二岁,随母改适朱氏”。也就是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来青阳长山定居,到“公及冠辞母愈江淮,学于应天,盖景德之末,祥符之初。”也就是公元1007年或是公元1008年之间,去应天。历史上应天有两处,北宋时期的应天府,在河南的商丘。明朝的应天府在南京。这样我们就可以算出来,范仲淹在青阳一共生活了十七年,或是十八年之久,《祠堂记》中,提到的“及冠”之年,查阅辞海是这样给“及冠”定义的:及冠或弱冠,相差无几,皆为二十岁左右。“越五六岁,登进士第,则在祥符之八年。”那时,按照年谱时间来计算,范仲淹在青阳生活了十七八年的时间。这也就是他将近二十岁时,“公族有在应天府者故。公以及冠,辞母逾江淮,学于应天,盖景德之末,祥符之初也。”后(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中是这样写道:“去应天,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查阅其它资料得知:《嘉庆一统志》中记载:“读山,在青阳县东二十里,相传宋范仲淹读书扵此,上有读山、秀岩二洞,其北为长山。”《江南通志》也说:“读山,在青阳县东二十里,有洞如垂铎,石皆青黛色,宋范仲淹读书于此,故名。”
  南宋状元、诗人,宰相吴潜,曾亲自来范文正祠堂谒拜、凭吊,感触颇深,他在《文正范公祠》诗文中写道:
  “仁谊功忠一片心,兵间招弄更精神。
  当时老上龙庭种,岂信江南有此人。
  长山溪畔蓼莪青,想见当年念母情,
  顾我远游营底事,抬头重感老先生”。
  并且还在“注”中说:“长山,青阳县东二十里,文正范仲淹幼鞫于朱氏,读书其地。绍定二年县令丁君立祠,朝请大夫丁黼记。”不少地方志都说“读山,在池州青阳县东十五里长山,公幼读书之地,人名之曰读山。后建文正祠堂,池人以公随所飬父淄州长史朱文翰之长白山,非读书于长白山,所谓长山者,乃在此而非淄州之长山也。绍定二年池州郡守丁黼记之,有辨甚详。”
  元朝青阳著名的文人楊少愚,在《池州青阳文正祠》诗中,对仲淹的孝行也是大加赞赏。《序》中道:“范墉饶州书记归径池之青阳,谒长山朱文翰留谢归之,越三月公生,端拱巳丑岁也。说名登第于祥符乙卯,归姓于天圣丁卯。文翰任淄州长史,亦尝徃长白山。初仕广德军云便迎母,家书畀池州朱延之,范太师户置田青阳,活朱氏孤遗,独墓碑为忠宣公讳耳。”并诗文:
  “事母岂殊父,母或从乎人。
  从人良有由,夫命志莫伸。
  所以谢夫人,寄生天麒麟。
  覃恩复归宗,善乎处天伦。
  春秋明时中,大经所经纶。
  敢借鲁卫书,重为范氏陈。”
  《读史方舆纪要》池州青阳县还记载说:“古长山,在县东南三十里,秀拔群山,范仲淹尝读书其中,更名读山。”《嘉庆一统志》还记载:“读山,在青阳县东二十里,相传宋范仲淹读书扵此,上有读山、秀岩二洞,其北为长山。”《江南通志》也说:“读山,在青阳县东二十里,有洞如垂铎,石皆青黛色,宋范仲淹读书于此,故名。”又说:“范仲淹书堂,在青阳县东二十里,读山之阳。”直到清朝末年,《光绪青阳县志》还记载有:“十八都,长山徐村,在县东北隶灵岩乡。”“范希文书堂:在县东二十里,读山之阳,世易地没,万历三十三年知县傅宾按志文清出。”县学训导周贇有《读山寒梅》(范文正公少孤,依长山氏朱,冒其姓,既贵始归宗。今读山多古梅公读书时手植):
  “长山风雪寻梅路,寻得范公读书处,
  想见寒灯夜课时,伶仃孤影花千树。
  调鼎天家去不还,梅开千古忆公颜,
  十载断韲梅作伴,有谁相顾问暖寒。”其《艺文志》仍附载了丁黼的《范文正公祠堂记》,皆有助于考证。
近日得作协通知:安徽省文学馆近日完工,需要省作协会员资料及个人图片照及其签名,放在文学馆内作为资料展出。
&& 为了完成此次任务,也只好勉强一下。
仙隐山,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这样一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山。仙隐山,多好的名字啊,有仙人隐居的山。这我是从这座山的名字来单纯判断的。然而,当我翻出地方志上关于仙隐山的记载与仙人的传说时,却验证了我这个这个判断。地方志上是这样记载的:“相传有仙人寓居于此,故为:仙隐山。”民国初年,当地名人青阳中学校长,著名书法
家施玉藻先生曾为仙隐山题写了这样的一幅对联:“仙隐人同隐,鸡鸣凤亦鸣。”
我想,施玉藻老先生他是相信这个传说的,然而他又是极其睿智的。他将人与自然很巧妙默契地联系在一起,你看:“仙隐人同隐”也就是说来到这座山上,不单单是人在此隐居,而是人与仙同隐,或是像仙人一般的寓居了。我们从这节文字中,也不难体会出,欧阳修先生所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这般畅游于林木秀篁之间的逍遥之乐了。“鸡鸣凤亦鸣”却又形象地状摹了仙隐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它秀丽的环境;超脱凡尘,却又能够御风而立,遥看万家灯火不亦乐乎之惬意了。
明朝时期邑人何公美也是这般热爱这座山的吧?他曾写诗赞《仙隐山》道:
平生爱山如爱宝,林壑栖迟头已皓。
门前滥水流着渠,屋后岩松青不老。
踏雨走迎宾客来,拂云喜共芳樽倒。
人生百年能几何,细酌高歌无草草。
人生百年能几何,几十年光阴,实在是匆匆复匆匆。有些东西是爱不得,却又恨不起;想逃离,却又不断坠入。生活也许就是这般矛盾的纠结与释怀、逃离与坠入。仙隐山也许就是这样一座最好的媒介与休憩场所吧。史书上介绍仙隐山:“有仙人寓居于此。”随着时光的流逝,仙人也许过多地眷恋人间,像七仙女一般,嫁予与人妇,或是得道升天,驾鹤西去了吧。仙隐山如此历经千年,从它身边走过了仙人、名士、高僧,香火不断,代代相传,实在是非同小可的岁月流经了。
想到这里,我从心底发出了疑问: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座山怎么有这么多人去热爱它,并为之付出,终身相守呢!
刘禹锡老先生的《陋室铭》真的是一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座山确实不高,海拔也只有二百多米,但它有仙人寓居于此。你看它一座主峰从沟壑绵延的皖南丘岭中耸立而起,与它有一箭之遥的地方,就是秀丽峻拔的九华山脉,山中林木簇拥,修竹摇曳。站在山巅,可以俯视起伏的山峦,和白屋点点的沧海桑田。且山中有仙姑井,久雨不溢,久旱不枯,清澈见底,煮茗味佳。有隐公崖,伏虎洞。看来这样的一座山,就不是一座平凡的山,想不出名都难了。因为它有仙,灵气凝聚于此,它有千年不断的香火;有盈耳不绝梵音。有一袭僧衣,在杏黄的庙宇前飘动,那杏黄却又在竹林摇曳中掩映,疏影横斜,暗香浮动。
我爱上它了。想我尚能有一夕闲叚时刻,愿背起行囊,像仙人一般寓居于此,或是与仙人同隐,与高僧坐禅。
欣赏妙有分二气;
灵山开九华。
——唐·李白题安徽省九华山
崖头金佛国;
树梢谪仙家。
——王守仁题安徽省九华山
(九华山无相寺亦有此联。)
览月居然凌上界;
摩云便欲洒齐州。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天柱峰
真奇哉一百二十峰,造化小儿,无端弄巧;
可惜了三万六千日,白头老叟,几个曾游。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天台峰
&&&----------------------------------------------------
〖正天门楹联〗
〖平岗积雪——正天门〗&
正天门位于九华山九华街。九华山素有前山后山之分,所谓前后是对地藏菩萨肉身塔而言的。始建地藏塔殿开有南北二门。历来称背北面谓南一门,即指青阳朱备乡领地称之谓后山。化城寺街区称为腹地,由此上登天台,下达五溪,沿途景区景点不胜枚举,就天门而言,更有特色,前山沿途早建有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最后是正天门。正天门供有灵官菩萨为地藏护法。后山依次建有头天门、二天门、进天门和三天门,头天门下一里许有转身洞,传有转身之妙,就在这条上下起伏曲折绵延的古道上,在那天寒地冻白大季节里。清代学者周山门在考察编纂《九华山志》过程中发现了这一新的景点。并纳入十景之中——平岗积雪。
三眼能观天下事;
一鞭惊醒世间人。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正天门
(九华山祗园寺亦有此联。)
不为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正天门
----------------------------------------------------
〖一天门楹联〗
〖山前景区——一天门〗&
位于铜陵大通镇的“大士阁”,就是九华山一天门。介于柯村景区与九华景之间,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将该景区串为一体,自然景观与寺庙建筑星罗棋布,有桃崖瀑布、织锦瀑布、伏龙桥、定心石、龙池瀑布、燕子洞、鹰嘴岩和二圣殿、一宿庵、大桥庵、甘露寺(九华山佛学院)、龙池庵等著名寺院。伫立山腰,但见修篁万竿,蓊蓊郁郁;彩云缭绕,钟声两三;西竺庵、甘露寺和农户村舍掩映于碧翠之中,白墙褐瓦,若隐若现,令人顿生“白云深处有人家”、“不经一天门,空来九华行”的诗情画意。
到此已非门外客;
过来便是个中人。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一天门
----------------------------------------------------
〖化城寺楹联〗&
&&&妙手生白玉;
沃土出黄金。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化城寺
到底仙山不俗;
毕竟佛法无边。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化城寺光明讲堂
几多怪石全胜画;
无数好山都上心。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化城寺
大云道场同日月;
千秋古刹护东西。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化城寺
非名山不留僧住;
是真佛只说家常。
——平理上人题安徽省九华山九华寺[即现华城寺]
高山日出三更晓;
幽谷风多六月秋。
——王守仁题安徽省九华山化城寺
千僧楼阁层层起;
九子芙蓉面面浮。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化城寺
愿将佛手双垂下;
摸得人心一样平。
——清·刘含芳题安徽省九华山化城寺大雄宝殿
万古是非浑若梦;
一句弥陀作大舟。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化城寺光明讲堂
知足安贫殊自乐;
攀龙附凤损精神。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化城寺光明讲堂
将此身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化城寺光明讲堂
欲除烦恼须无我;
历尽艰难好作人。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化城寺光明讲堂
三尊佛祖静观事变;
十八罗汉闲看人忙。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化城寺光明讲堂
登宝地,悉植菩提种;
入三门,咸资般若光。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化城寺
华崿峰前,香云缥缈;
化城寺里,花雨缤纷。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化城寺
化千万亿身,广作方便;
具大威神力,饶盖众生。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化城寺
举目瞻仰,何必生几分惧色;
回首猛省,还段存一点忠心。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化城寺天王殿
借一蒲团,请我佛向低处说法;
擎九莲瓣,问世人从哪里寻根。
——叶中冷题安徽省九华山化城寺大雄宝殿
色相尚英雄,犹信道德兼行,了却尘缘成正果;
功勋实伟烈,堪羡勇忠并著,观光上国镇山门。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化城寺天王殿
诣华山募化由来,因兵燹频遭,三十年空台碧色;
抚二里赞襄其事,点神祗有感,一千日殿宇生辉。
——吴淦题安徽省九华山化城寺大雄宝殿
新罗弟子独辟蹊径,二千年坐镇化城,为众生作慈悲保障;
淝水老人久沉宦海,六百年来游民社,与名山结香火因缘。
——李懋延题安徽省九华山化城寺大雄宝殿
(此联还有另一版本[见紧接下一联]。)
新罗弟子独辟禅关,二千年坐镇化城,为众生作慈悲保障;
淝水劳人久沉宦海,六百年来游民社,与灵山结香火因缘。
——施玉藻题安徽省九华山化城寺大雄宝殿
(与上一联[紧接上一联]差别在:上联“蹊私”与“禅关”;下联“老人”与“劳人”、“名山”与“灵山”;署名“李懋延”与“施玉藻”之别。)
佛法可观,观空观色,观无数恒沙苦海轮回,曷弗返观己过;
神明安在,在天在地,在大千世界灵山宝塔,罔非自在我心。
——刘成林题安徽省九华山化城寺大雄宝殿
九华名重青莲,莲花开九十九枝,看花散西天,峰如西岳莲花香;
三世衣传一贝,贝叶编三千三界,见叶浮东海,佛出东方贝叶青。
——周贇题安徽省九华山化城寺
绿水挂天河,溯当年未有化城,看芙蓉九朵,早教华岳齐名,谁知金粟如来即青莲学士;
红尘经浩劫,欣此日重游圣境,记松叶五钗,只好烟霞相伴,始信西方活佛是东国诗仙。
——周贇题安徽省九华山化城寺(34+34=68字)
----------------------------------------------------
〖祗园寺楹联〗&
&&& 水陆法会;
普度道场。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祗园寺
到底仙山不俗;
毕竟佛法无边。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祗园寺光明讲堂
万古是非浑若梦;
一句弥陀作大舟。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祗园寺光明讲堂
知足安贫殊自乐;
攀龙附凤损精神。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祗园寺光明讲堂
地拔高峻生仙廓;
云锦灵秀作祗园。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祗园寺光明讲堂
将此身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思。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祗园寺光明讲堂
欲除烦恼须无我;
历尽艰难好作人。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祗园寺光明讲堂
三眼遍观天下事;
一鞭惊醒世间人。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祗园寺
祗树荣光盈宇宙;
园林春色满乾坤。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祗园寺
呗赞清音通上界;
林泉静趣证禅源。
——潘力生题安徽省九华山祗园寺
三尊佛祖,静观事变;
十八罗汉,闲看人忙。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祗园寺
举目瞻仰,何必生几分惧色;
回首猛醒,还须存一点忠心。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祗园寺天王殿
借一蒲团,请我佛向低处说法;
擎九莲瓣,问世人从哪里寻根。
——叶中玲题安徽省九华山祗园寺
色相尚英雄,犹信道德兼行,了却尘缘成正果;
功勋实伟烈,堪羡勇忠并著,观光上国镇山门。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祗园寺天王殿
----------------------------------------------------
〖地藏禅寺楹联〗
〖地藏禅寺〗&
地藏禅寺,又名地藏禅林。位于天台峰与玉屏峰之间。相传唐时新罗国高僧地藏在此禅居,留有“金仙洞”遗迹。早在宋时就有僧人筑寺于此。清康熙年间(),僧尘尘子重建,名叫“活埋庵”。清末改称天台禅寺,是九华山处在地理上海拔最高的寺庙。该寺巧借山梁凹陷处构造,左耸捧日亭,右踞青龙背,中间有桥涵,上镌“中天世界”、“非人间”。穿过涵洞,便入地藏殿,再上则为大雄宝殿、观音阁。大的的横梁密密麻麻地排着木雕小佛像,故称万佛楼。宫殿式大殿,凌空翘角,重霄裹绕,封铎相伴松涛,更有钟鼓齐鸣,响彻天外。
钟鱼静趣参三昧;
林壑清辉忆九华。
——潘力生题安徽省九华山地藏禅寺
天上楼台,清冷彻骨;
地中金藏,普利予人。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地藏禅寺
----------------------------------------------------
〖华严禅寺楹联〗&
人来合意高谈道;
客去清闲暗诵经。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华严禅寺
路盘瘦岭孤松老;
寺掩清门寒叟贫。
——清·吴襄题安徽省九华山广化院
海国波涛千顷绿;
后山香火万年红。
——清·吴襄题安徽省九华山广化院
----------------------------------------------------
〖甘露寺楹联〗&
&&直入菩提路;
晏坐般若场。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甘露寺
养洁 然正气;
为大 法而生。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甘露寺
境寂闻天 籁;
心空转法 轮。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甘露寺
既升堂更应入室;
再进步方可登楼。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甘露寺客堂
松围古寺鸟争语;
月上寒窗僧自归。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甘露庵
安忍不动有若大地;
静虑深密犹如秘藏。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甘露寺
以进取心学习佛法;
立增上志护持伽蓝。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甘露寺
法宇宏开,天花散彩;
慈云永护,贝叶成文。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甘露寺
发慈悲心,物我无间;
是清净地,轮奂一新。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甘露寺客堂
诫格上苍,远征甘露;
春回大宇,此溯禅源。
——潘力生题安徽省九华山甘露寺
笑口相逢,到此都忘恩怨;
肚皮若大,个中收尽乾坤。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甘露寺弥勒殿
护国安僧,亲受灵山咐嘱;
降魔伏怨,故现天将威风。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甘露寺韦陀殿
有释子资格,受人天供养;
无五观授食,坠三途业因。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甘露寺斋堂
珠饰双缨,允矣前身是佛子;
金刚一杵,巍然现世作将军。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甘露寺韦陀殿
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天天下古今愁。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甘露寺弥勒殿
帘影静垂,闲翻贝叶添新藏;
磬声徐歇,自翦芭蕉写佛经。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甘露寺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境有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甘露寺大雄宝殿
佛说法时,白鹿衔花猿献果;
僧谈经处,青龙侧耳虎低头。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甘露寺大雄宝殿
佛在何方,到此既是天竺国;
林开大戒,坐时自有上乘禅。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甘露寺客堂
问九华何处飞来,道场庄严;
悟三乘这般望去,水月空明。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甘露寺大雄宝殿
莲花智慧弓,令汝远离贪爱慢;
金刚大悲剑,破尔所有厌离心。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甘露寺山门
引大海之法流,传智灯之长焰;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甘露寺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已了如来真实意;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是为波罗密多心。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甘露寺
(“波罗密多”,梵语,意为度、度无极、到彼岸等。)
西方贝叶演真经,总不出戒定惠三条法律;
南海莲花生妙相,也只消闻思修一味圆通。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甘露寺
----------------------------------------------------
〖天台寺楹联〗&
&&& 岩栖明佛性;
诗思契禅机。
——潘力生题安徽省九华山天台寺
求福求慧求生净土;
为人为法为证菩提。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天台寺
----------------------------------------------------
〖慧居寺楹联〗&
&&&观音由来非女子;
慈航到处有婆心。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慧居寺观音殿
妙相应严同瞻仰;
法身应现广无边。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慧居寺观音殿
明珠照彻天堂路;
金锡震开地狱门。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慧居寺观音殿
人来合意高谈道;
客去悠闲暗诵经。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慧居寺观音殿
细剪山云缝破衲;
闲捞溪月作蒲团。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慧居寺观音殿
普救痴迷,双修定慧;
钟鱼情韵,泉石禅居。
——潘力生题安徽省九华山慧居寺
前后三三,参交凡圣;
峰峦九九,名重东南。
——宏志题安徽省九华山慧居寺大殿佛像
地藏禅心,朗照千秋月;
乔觉悟性,清涵九重天。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慧居寺观音殿
身比闲云,月梦花影证空幻;
意同流水,松声竹韵动禅机。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慧居寺观音殿
暮鼓晨钟,与佛有缘成无上道;
松风水月,问天无愧是大菩提。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慧居寺观音殿
菩萨纵慈悲,善恶一毫难假借;
冥王虽猛烈,死生历劫尽公平。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慧居寺
一杵威神可畏,人无邪念自能降魔;
三洲感应难思,汝有志修我必护法。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慧居寺韦陀殿
无我无人无众生寿者,皆以无为法;
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慧居寺观音殿
云影霞光,逍遥天上,不作风波染尘世;
松涛竹韵,飘逸山中,别有滋味动情怀。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慧居寺观音殿
长江此仙堑,云海苍茫,时闻天风传塔语;
九华真佛国,梵宫巍峻,日看神岭散炉烟。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慧居寺大殿内门柱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况一念横超,各教乘推为胜异;
乐邦易到,净业易行,惟三心圆发,诸善信务要真诚。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慧居寺
----------------------------------------------------
〖广济寺楹联〗&
九品莲花,狮吼象鸣登法座;
三尊金相,龙吟虎啸出天台。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广济寺
----------------------------------------------------
〖普济寺楹联〗
禅门深似海;
佛法大如天。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普济寺
----------------------------------------------------
〖东崖寺楹联〗&
&&&八百杵钟声,撞醒痴梦;
五千言慧典,参破禅机。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东崖寺钟亭
----------------------------------------------------
〖无相寺楹联〗
崖头金佛国;
树梢谪仙家。
——王守仁题安徽省九华山无相寺
----------------------------------------------------
〖华天寺楹联〗
九华烟云墨;
四海兰竹诗。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华天寺
千年存幽寺;
几日卧名山。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华天寺
回首苍茫外;
展眼飘渺中。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华天寺
夜静松涛僧语秘;
月明山啸画心浮。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华天寺
----------------------------------------------------
〖翠峰寺楹联〗&
&&& 崖悬风雨骤;
寺高星云稀。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翠峰寺
巉屼有物俱称绝;
缥缈无时不翻新。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翠峰寺
(“巉屼”,形容山之高峻险危。)
----------------------------------------------------
〖广福寺楹联〗
开帘秀天竺;
拨云风祗园。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广福寺
----------------------------------------------------
〖福渡寺楹联〗
寺小藏宋额;
松古忆唐僧。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福渡寺
----------------------------------------------------
〖金龙寺楹联〗
云霭展开思天路;
烟霞覆罩动乡情。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金龙寺
翠壁泉声穿乱石;
碧潭云影透晴沙。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金龙寺
----------------------------------------------------
〖圣贤寺楹联〗
泉石常临霄汉月;
云雾远映碧山峰。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圣贤寺
----------------------------------------------------
〖龟山寺楹联〗
龟山倚九华;
楼阁树双峰。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龟山寺
----------------------------------------------------
〖平坦寺楹联〗
庄严国土;
利乐有情。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平坦寺
春听林中莺语近;
秋闻天上雁声遥。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平坦寺
----------------------------------------------------
〖净信寺楹联〗
寺小通幽处;
山矮得旷观。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净信寺
----------------------------------------------------
〖双溪寺楹联〗&
&&&看破幻影,必然自在;
放下劳尘,果真逍遥。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双溪寺
----------------------------------------------------
〖金刚寺楹联〗
慈云遍布三千界;
法雨均沾万亿洲。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金刚寺
----------------------------------------------------
〖法华寺楹联〗
雪绘千崖影;
日印万溪光。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法华寺
中天玉树参差出;
上壑朱霞次第封。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法华寺
蓬莱何须觅海上;
岁月最宜度山中。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法华寺
蹊路上宜防失足;
迷途中及早回头。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法华寺
龙归法座听禅偈;
鹤傍松烟养道心。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法华寺
永驾慈航,普渡众生出苦海;
森严戒律,精培僧侣证菩提。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法华寺
----------------------------------------------------
〖肉身宝殿楹联〗&
& 大千世界;
不二法门。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肉身宝殿
心同佛定香烟直;
目极天高海月升。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肉身宝殿
福被人物无穷尽;
慧同日月常瞻依。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肉身宝殿
圣贤豪杰名声在;
富贵荣华皆是空。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肉身宝殿
誓度众生离苦 越;
愿放慈光转法 轮。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肉身宝殿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肉身宝殿金地藏塔北门
辞暹罗太子,为江左高僧;想当年教演西文,心通南海,不知修到几生,才落得四十里袈裟之地;
参大化无机,赞幽明盛世;看此日钵飞时雨,锡挂慈云,乃叹德涵无量。群瞻有亿万载金肉真身。
——李鸿章题安徽省九华山肉身宝殿(37+37=74字)
(上联“暹罗”,即今泰国;“袈裟”,指佛家。正联“大化”,即教化;“元机”,亦称玄机,指深奥难测之事理。)
----------------------------------------------------
〖地藏殿楹联〗
执杖持珠,遍游大地;
渡冥救世,普利九华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地藏殿
----------------------------------------------------
〖十王殿楹联〗&
日月光分楼上镜;
江山势饶塔中龛。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十王殿
金佛岭头飞宝锡;
阎罗身旁觅莲花。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十王殿
福慧庄严,成无上道;
慈悲广大,度有缘人。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十王殿
善恶铭心头,自能成佛;
生死置度外,也是参禅。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十王殿
是是非非,不信来看因果;
真真假假,要知报在轮回。
——刘子荫题安徽省九华山十王殿
天 道循环,来者改恶从善;
法 轮回转,到此革面洗心。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十王殿
位列五行,十殿阎君分善恶;
超凡三界,万代阴主判是非。
——杜长滨题安徽省九华山十王殿
佛在心田,须息息以善恶分明为念;
神留脑海,思事事皆因果报应所关。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十王殿
王殿重开,无法无天到这里应知回首;
善根永植,有朝有日过此处才可放心。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十王殿
大殿落成,积善扬威,从此十王要赏罚;
佛光普照,修身养性,好凭三世证轮回。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十王殿
大殿重兴,十阎罗执法如山,问来者居心何似;
岗楼屹立,老令官横眉裂眦,过手下有罪难容。
——刘子荫题安徽省九华山十王殿
百千方便救拔从生,诸佛共称扬,担荷如来殷情咐嘱;
万亿毫光照临胜地,九华垂圣迹,慈悲示现不坏金刚。
——赵朴初题安徽省九华山十王殿
用佛法慈悲,作惩劝教化,佛法实威灵,虔诚信佛休诋佛;
伏神道严明,现因果报应,神道难私徇,切莫求神才敬神。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十王殿
任凭汝无法无天、作歹为非,对此间剑树刀山、油锅炮烙,纵痴愚决不放过;
应知我有惩有劝、既严也恕,倘能够改恶从善、积德存仁,深忏悔自可宽容。
——牛尚思题安徽省九华山十王殿
----------------------------------------------------
〖上禅堂楹联〗&
&&& 寻奇出后径;
览胜倚前檐。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上禅堂
梅花夜浮香雪海;
桂风秋散花雨天。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上禅堂
轩环水石屏三面;
窗展翡翠带新妆。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上禅堂
九朵鞭蓉生绝艳;
百屏翡翠带新妆。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上禅堂
钱树落花仙买酒;
金河涵月佛吟诗。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上禅堂
佛 日高悬光明世界;
法 轮大转普利人天。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上禅堂山门
梦残五更天,几杵钟声敲不破;
神游三宝地,半山云影去无踪。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上禅堂
除旋荼罗障碍,放开眼底光明,对慈实相庄严,才看透大千世界;
论众檀越信心,须要脚跟稳定,到此禅关渡过,方许入不二法门。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上禅堂
(“旋荼罗”,喻出没无碍之自在之力。)
----------------------------------------------------
〖下禅堂楹联〗&
&&& 掩泪悲千古;
破涕笑一瞬。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下禅堂
天外清秋度明月;
人间撒雨结浮云。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下禅堂
----------------------------------------------------
〖念佛堂楹联〗
拔云窥恨海;
焚香悟天机。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念佛堂
念佛念心心念佛;
修行修性性修行。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念佛堂
----------------------------------------------------
〖立庵楹联〗&
&&&无畏力寻声救苦;
大悲心说法随机。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立庵
圆明天启莲池会;
念佛往生极乐邦。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立庵
念佛自然得见佛;
求生决定可往生。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立庵
慧根夙植菩提种;
觉树恒开功德花。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立庵
世事绝卓无人问;
人生梦幻有谁知。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立庵
性定魔伏朝朝乐;
妄念不起处处安。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立庵
以一念而除众苦;
登九品可证三摩。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立庵
阅历深时知世态;
功夫悟后见天真。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立庵
忠直诚心,和平处世;
慈悲济物,道德立身。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立庵
笑能引和,静能生悟;
仰以察古,俯以观今。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立庵
凤岭龙岩,三春报秀;
仙峰佛峡,万古流芳。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立庵
都摄六根,净念相随;
高登九品,大愿方成。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立庵
足下起祥云,互此间带几分仙气;
眼前无俗虑,坐定后消多少痴迷。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立庵
----------------------------------------------------
〖龙庵楹联〗
猿啼古洞落烟月;
龙下天池醒水云。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龙庵
相看法雨慈云得大自在;
验取晨钟暮鼓其广设施。
——佚名安徽省九华山龙庵
无事渡溪桥,洗钵归来云满袖;
有缘修法界,谈经空处雨飞花。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龙庵
肯□出家心,说什么万缘皆断;
欲求超世法,除非是一念不生。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龙庵
抚掌笑春风,丈室间中空世界;
抬眼望明月,九霄高处见禅心。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龙庵
----------------------------------------------------
值得一读〖净土庵楹联〗
上佛堂光明世界;
净土庵乐在其中。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净土庵
----------------------------------------------------
〖接引庵楹联〗
〖接引庵〗&
从回香阁缓步上坡,沿悬崖上的石板山道拾级而下,至龙溪,便到了接引庵。庵前有亭,亭东南有横跨龙溪的“通天桥”。过了通天桥,一路漫步有莲花庵、心愿茅篷、潮音精舍、安乐堂、观音峰下院、光明茅篷、大悲篷社等10座庵堂精舍,接引众人。接引庵殿堂虽小,但庙内极其清净,佛像庄严,从早到晚,钟鼓交参,法器长鸣,经声不断。
面山筑佛殿;
背水立观音。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接引庵
接上修行路;
引开方便门。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接引庵
接君来佛地;
引尔入三昧。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接引庵
云封天际路;
烟锁梵宫楼。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接引庵
松柏掩古寺;
祥云绕佛城。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接引庵
知足心常乐;
无私梦亦香。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接引庵
欲上天台由此起;
休惊梯道辍其登。
——方在华题安徽省九华山接引庵
有意烧香,何须苦朝南海;
诚心拜佛,此处即是西天。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接引庵
接雅士文人,绘书凤凰古松;
引善男信女,朝拜天台宝刹。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接引庵接引亭
----------------------------------------------------
〖通慧庵楹联〗
〖通慧庵〗&
通慧庵座落于九华山东崖西麓,九华街东。今住持尼圣初。通慧庵的右侧是通慧禅林,住持尼思尚。通慧庵的后面是通慧寺,住持僧本旺。相传明末一进士入清后至九华山为僧,法号诵林,于此筑室禅修,不事募化,自食其力。与东崖“天籁轩”吴文简公(即吴襄)十分友契,酬唱诗文。
佛法深似海;
禅门第一家。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通慧庵
通法界,无边际;
慧真如,究竟空。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通慧庵
不用三祗修福慧;
但将六字出乾坤。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通慧庵
两酌苍煌秋放鹤;
一籁凉月夜扬琴。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通慧庵
通篇妙理虚空小;
慧契真如法界宽。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通慧庵
念而无念归真念;
心不住心即净心。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通慧庵
守口修身常摄意;
精勤念佛报诸恩。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通慧庵
念佛宏名,无念而念三摩地;
悟空法界,非空即空九品莲。
——释本旺题安徽省九华山通慧庵
通道上天台,过此勇攀万佛在;
慧才皈地藏,于彼先看一心诚。
——刘子荫题安徽省九华山通慧庵
通观今古慧才,一代风骚百衲本;
慧审古今通理,百年世事一天罗。
——刘子荫题安徽省九华山通慧庵
名山独冠东南,无点善心难列坐;
胜境常留宇宙,有些诚意许来朝。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通慧庵
----------------------------------------------------
〖莲花庵楹联〗
深山野谷习芳性;
枯木寒林见禅心。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莲花庵
会祝长生,十宝花添十样锦;
朝临福地,九郎香荐九华山。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莲花庵
菩萨纵慈善,善恶一毫难假借;
冥王虽猛烈,死生历劫尽公平。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莲花庵
----------------------------------------------------
〖回龙庵楹联〗
九里春风香宛宛;
六桥夜雨意绵绵。
——吴襄题安徽省九华山回龙庵
列五行而炎上,居八卦而虚中,当年攒木利民,回禄祝融俱降福;
披六泉之清霞,浥名庵之回龙,此日拈花献佛,荷池莲沼尽生辉。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回龙庵
----------------------------------------------------
〖大桥庵楹联〗
悬水古寺喧溪鸟;
野花峭壁倚云松。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大桥庵
----------------------------------------------------
〖松树庵楹联〗&
夜静林涛传天语;
月明山春动画心。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松树庵
空中阴雾呈云海;
塔顶晴光映紫霞。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松树庵
----------------------------------------------------
〖长生庵楹联〗
僧房画留客;
佛炉篆炼香。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长生庵
身藏法术救冥国;
座拥莲花拂尘埃。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长生庵
----------------------------------------------------
〖一宿庵楹联〗
鸟寂林中三更月;
涛声山外十里雷。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一宿庵
----------------------------------------------------
〖双峰庵楹联〗
山顶茅庐月;
案图佛国诗。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双峰庵
----------------------------------------------------
〖复兴庵楹联〗
云连螺髻岩前碧;
天在芙蓉顶上青。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复兴庵
乐邦易到、净业易行,一念横超,各教乘推为胜异;
人生难得、佛法难兴,三心圆发,诸善信务要惟真。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复兴庵
----------------------------------------------------
〖德永庵楹联〗
禅关尘埃浅;
佛门功德深。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德永庵
----------------------------------------------------
〖九莲庵楹联〗
赏花醉幽径;
枕月卧青松。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九莲庵
轻拈琴弦,叮咚有声弹一曲,共足下五溪和唱;
净燃檀香,灼灿生光点三炷,与眼前九华同芳。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九莲庵
----------------------------------------------------
〖翠云庵楹联〗
法力无边三乘妙谛;
龙光普照四方善人。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翠云庵
法相长留,大乘功成九转;
龙神默运,真空道证六通。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翠云庵
卅六层刀剑森严,仗法雨三乘永超苦海;
四十里袈裟围绕,借昙云一朵长护名山。
——徐大章题安徽省九华山翠云庵
----------------------------------------------------
〖大厦庵楹联〗
竹带南海露;
花沾极乐香。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大厦庵
说来有法原无法;
参透非空却是空。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大厦庵
心台圆明涵慧镜;
法语精通生莲花。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大厦庵
----------------------------------------------------
〖观音庵楹联〗
〖东崖钟楼——观音庵〗&
东岩方舫旁即东崖钟楼。东崖钟楼又称“幽冥钟亭”。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座落于斗鸡岩峰顶,1983年重修,为六角形两层楼阁,底层悬3吨重的巨型钟楼,有僧人住在亭内,昼夜撞钟。每当僧人撞钟祈祷时,钟声似在天上轰鸣,震动八方,响彻方圆几十里。东崖钟楼临近,有东崖禅寺、观音庵、九子寺等景。观音庵又称“天柱庵”,始建于宋,庵内存摩岩观音大士石刻像,即“飞来观音”。朝过观音,继续前行,可到百岁宫及新建的五百罗汉堂。
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
如能转念,无须我大慈大悲。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观音庵
----------------------------------------------------
〖天池庵楹联〗
心清水现月;
意净天无云。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天池庵
清净庄严超众圣;
慈悲善舍度群伦。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天池庵
天上人间,暮鼓晨钟空黑障;
池旁涧侧,春花秋月况红尘。
——刘子荫题安徽省九华山天池庵
----------------------------------------------------
〖聚龙庵楹联〗
山行天地气;
水藏日月光。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聚龙庵
烟笼五色云;
佛照九华山。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聚龙庵
世间百样人,必行善恶事;
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聚龙庵。
----------------------------------------------------
〖西天竺庵楹联〗
抖落江南千树雪;
托出佛国一片春。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西天竺庵
画帘萧声偕燕语;
春山花影追莺歌。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西天竺庵
----------------------------------------------------
〖净修茅庵楹联〗
一轮圆具;
万法总持。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净修茅庵
慈云护宝幡;
宝筏渡迷津。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净修茅庵
境寂闻天 籁;
山空转法 轮。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净修茅庵
难把尘凡皈法界;
提将苦海入香花。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净修茅庵
----------------------------------------------------
〖九华莲社楹联〗&
黄金臂昼夜常垂,惟许行人独委;
白玉毫古今不味,全凭愿者承当。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九华莲社
----------------------------------------------------
〖百岁宫楹联〗&
&&&护国万年寺;
钦赐百岁宫。
——明崇祯皇帝·朱由检题安徽省九华山百岁宫
百炼见道果;
岁久现佛身。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百岁宫
百岁光阴尘梦短;
九华香火佛缘深。
——潘力生题安徽省九华山百岁宫
钟声传三千界内;
佛法扬万亿国中。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百岁宫钟殿
大道无私培福德;
悲心救苦降吉祥。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百岁宫大殿
是大英雄能觉悟;
为诸菩萨振刚维。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百岁宫大殿
永护僧伽登千地;
长持宝杵应三洲。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百岁宫大殿
体抛世谛求真谛;
须识凡心即佛心。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百岁宫大殿
享念理念唯一念;
佛心人心无二心。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百岁宫大殿
宝幛时护曼陀雨;
金界常涵般若珠。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百岁宫大殿
养成大拙方为巧;
学到真愚始知贤。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百岁宫大殿
能受苦方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百岁宫地藏殿
明珠照彻天堂路;
金锡振开地狱门。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百岁宫地藏殿
香阁峙中流,万众恒河自在;
慈灯悬彼岸,千年报答常明。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百岁宫大殿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谢;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百岁宫客堂
睡到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影;
想起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百岁宫地藏殿
三洲感应难思,汝有志修我必护法;
一杵威神可畏,人无邪念自能降魔。
——佚名题安徽省发和华山百岁宫韦驮殿
教有万法,体性无殊,不可取法舍法非法非非法;
佛本一乘,根源有别,故说下乘中乘上乘上上乘。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百岁宫地藏殿
庵超摘星,继改万年禅寺,终以百岁宫称,间峭壁岭楼,历尽沧桑几许,看芙蓉捧日,竹海堆云、飞瀑弄珠、神光显像、天心留胜赏,又奚必宝藏莲花,为善最乐、敕封匾濒、血写经方,盛世此登临,入画前途,不念弥陀堪解脱;
人攀绝顶,频呼几壑松涛,了却三生梦幻,蹑钟亭崖迹,搜来往事如何,叹宴坐阳明、结茅海玉、洞中伏虎、鱓穴炊泥、佛意在苍生,莫若去十王峰上,一剑锋横、家国为怀、风霜砺志,闲情快收拾,玩山今日,且凭南无颂清平。
——刘子荫题安徽省九华山百岁宫大殿(84+84=168字)
----------------------------------------------------
〖百岁宫下院楹联〗&
一朵异香留客久;
满窗清气逼人多。
——吴襄题安徽省九华山百岁宫下院
进来都是有缘客;
归去何须别看山。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百岁宫下院
东阁吟风香满座;
西湖踏月影横桥。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百岁宫下院
----------------------------------------------------
〖旃檀林楹联〗&
一念无生归净土;
反本归真登莲池。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旃檀林地藏殿
慧能说法花常笑;
深慕名师客远来。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旃檀林地藏殿
能受苦方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旃檀林地藏殿
六道三涂闻妙谛;
四生十类沐慈恩。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旃檀林客堂
佛法如春宏普渡;
众生奉教仰慈航。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旃檀林客堂
诞中花下叙祸福;
崖畔松前论醒门。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旃檀林花厅
路远七阁归海口;
山近九子出云心。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旃檀林
林下相逢,只谈因果;
山中作伴,莫负烟霞。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旃檀林
(上联谈佛:谓树下相遇,只应谈因果之之事。“因果”,《涅槃经·遗教品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佛家认为因者能生,果者所生,因必有果,果必有因;而善因有善果,恶因招恶果。亦即俗语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下联写景:结伴而行切莫辜负山中烟霞。“烟霞”,指山水。九华山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苍松、翠竹。此联高度概括了九华山“佛地”、“秀山”的特点,慧眼独具,出手不凡。)
门前青山绿水都成画稿;
槛外松声竹韵悉是禅机。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旃檀林
相看法雨慈云,满大自在;
验取晨钟暮鼓,具广设施。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旃檀林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旃檀林地藏殿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谢;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旃檀林客堂
睡到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影;
想起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旃檀林地藏殿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时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旃檀林地藏殿
把臂入林,可复有太白联吟、阳明打坐;
现身说法,恍然悟新罗月满、南海波澄。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旃檀林
(“阳明”,即王守仁,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主张静坐悟道。因曾讲学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新罗”,即古朝鲜之称。)
福泽本无穷,羡鸟革翬飞,五社咸歌真佛地;
星辉原不昧,听松涛竹韵,九华到底是名山。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旃檀林
佛本一乘,根源自别,故说下乘中乘上乘上上乘;
教有万法,体性无殊,不可取法舍法非法非非法。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旃檀林地藏殿
奉双亲参礼九峰,喜今日旃檀林中,即便是极乐世界;
愿一心长持半偈,想当年菩提树下,用何等刻苦功夫。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旃檀林
----------------------------------------------------
〖念佛禅院楹联〗
锁住蛟龙归性海;
养成雨露润心田。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念佛禅院
发菩提心,胜天人福;
念南无佛,获金刚身。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念佛禅院
寂念不虚,十地广觉才知极乐;
禅净堂上,一丝不苟便是家乡。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念佛禅院
宝杵镇魔,慈心护大 法,三宝□□;
灵山受记,慧眼分善 恶,毫厘不差。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念佛禅院
----------------------------------------------------
〖观音峰楹联[圆通庵]〗&
&&&雪下几枝春有意;
水边一树夜无情。
——吴襄题安徽省九华山圆通庵
飞来峰前,大士威灵赐赤子;
九华山上,众生显应救苍生。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观音峰
----------------------------------------------------
〖华严洞楹联〗&
&&& 清华真佛地;
庄严古洞天。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华严洞
华严多胜境;
海会广生机。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华严洞
蹊路上宜防失足;
迷途中及早回头。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华严洞
龙归法座听禅偈;
鹤傍松烟养道心。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华严洞
华严佛地苍茫外;
古洞烟霞感慨中。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华严洞
永驾慈航,普渡众生出苦海;
森严戒律,精培僧侣证菩提。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华严洞
丈六金容,在游戏名现出神通三昧;
百千妙法,至精微处顿超最上一乘。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华严洞
----------------------------------------------------
〖永兴茅篷楹联〗&
烟笼古寺无人到;
树倚深堂有月来。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永兴茅篷
----------------------------------------------------
〖定西茅篷楹联〗
庙貌垂千古;
威灵振四方。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定西茅篷
门外鸟啼花落;
庵中饭熟茶香。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定西茅篷
现慈悲法身,多方济渡;
作广大教主,到处津梁。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定西茅篷
----------------------------------------------------
〖心安茅篷楹联〗
发慈悲心,乐我无闻;
是清净地,轮奂一新。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心安茅篷
----------------------------------------------------
〖蕴空茅篷楹联〗
檀信皈依增福慧;
山门清净绝非虞。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蕴空茅篷
试问世间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
请看座上佛,亦不过认识田自心来。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蕴空茅篷
----------------------------------------------------
〖香山茅篷楹联〗&
&&& 竹深照寒月;
峰破漏明霞。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香山茅篷
斜阳楼阁外;
芳草江天边。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香山茅篷
赏花醉幽径;
倚楼吻青松。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香山茅篷
观物观心观自在;
性天性海性真如。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香山茅篷
香焚小楼绕经语;
鸟唤翠林闹春山。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香山茅篷
----------------------------------------------------
〖拜经台楹联〗&
拜经台整座庙宇雄伟,佛像庄严,“晨钟暮鼓”,是香客和游人向往之处。
沙饭当年来佛子;
石床随处结灵山。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拜经台
朝开四野香风远;
暮听山岭画鼓鸣。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拜经台
阳世所为,越理欺天皆由己;
阴间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拜经台
松根插层崖,似飞朝阳丹凤;
云气弥洞窟,犹见听经大鹏。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拜经台
台灵皆佛性,教修善、教改过,冀群生勃发天良,圣愿极宏深,欲质幽冥清罪孽;
阴恶在人心,即蛇蝎、即虎狼,问何日能空地狱,迷途须觉悟,莫教沉溺负慈恩。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拜经台
----------------------------------------------------
〖钓鱼台楹联〗
来到半山坐一坐;
再行五里天上天。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钓鱼台
----------------------------------------------------
〖莲宗精台楹联〗
无人无我观自在;
非空非色见如来。
——佚名题安徽省九华山莲宗精台
----------------------------------------------------
〖佛国圣地陵园楹联〗&
&&&模庞大,气势宏伟,为九华山新增又一人文景观。
龙脉北来气度久;
华带东去源流长。
——宋家贵题安徽省九华山佛国圣地陵园
芙蓉九朵,历经风霜开不改;
钟磬千秋,倾倒中外法无边。
——舒庚正题安徽省九华山佛国圣地陵园
择吉日造陵园,巧合浴佛佳节;
度众生达彼岸,弘场地藏精神。
——宏缘题安徽省九华山佛国圣地陵园
于此建陵园塔墓,特具九华神韵;
这般依菩花佛国,广纳十方困缘。
——宏缘题安徽省九华山佛国圣地陵园
抬头是九子仙山,万国衣冠融佛意;
驻足有六泉圣水,一杯风月谱亲情。
——刘子荫题安徽省九华山佛国圣地陵园
大江北绕,九子南屏,论地理人文当称一绝;
万国衣冠,十方善信,间天堂圣境何必三思。
——刘子荫题安徽省九华山佛国圣地陵园
----------------------------------------------------
〖韦陀庙楹联〗
无情金刚鞭,横扫魔鬼;
慈悲菩提树,力救众生。
——江志辉题安徽省九华山韦陀庙
铁面无私,六亲不认,对事对人对理;
镜心普照,三姑难容,真诚真意真廉。
——陶少川题安徽省九华山韦陀庙
&丁桥是青阳县东北方最边缘的一个乡镇,在明清朝以前的文献记录上是无从查考丁桥乡镇地名的。后来查阅清朝青阳县行政区划图得知:丁桥镇境内明清以前都是由二十三都的定陵乡和十九都的永平乡所组成。它与铜陵和南陵丫山接壤,东北连二十四都的金山乡,西南连灵岩乡的十七都和十八都,七星河当时称管埠河,贯穿了丁桥全境,在这里形成两个大的圩区,一个是洛平圩,另一个是管埠圩。
查阅史料得知:东晋时期,乔置的定陵县城池,就坐落于现在的丁桥镇的管埠村。它是由西晋王朝的王公贵族,随“西晋之乱”晋王朝的灭亡,一同迁移至南朝时期的东晋,而乔置的定陵县。他们偏安江南,享有免除赋税等特权,共计200余年。东晋灭亡后,随朝代的更替到了唐时期,虽然特权阶层的消亡,历时二百余年的定陵县也随之取消,撤定陵县并入青阳县。但过去的城池尚在,那些王公贵族的遗老后代们也就在此定居下来,更名为管埠镇。管埠镇在唐朝时期是青阳县境内几个大的商贸集镇中心。到宋元明时期,因驿道陆路交通和水上交通的悄然兴起,而形成的综合功能的优势,致使近在尺咫的木镇(当时称:吴家潭也叫木竹潭)逐渐替代了管埠镇,导致管埠镇再度衰落,继之而起的以管埠镇命名的二十三都,以永平乡的洛家潭而命名的十九都,因地理人口等优势明显,而使得成为各自区域内的人口集中的商贸集中地。
到明清时期丁桥境内,仍是由二十三都一部分的定陵乡和一十九都的永平乡所组成。到太平天国时期,丁桥镇境内因是南京城的重要门户,英王陈玉成在江南成立的江南大营。据1978—2005年版《青阳县志》大事记载: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7月19日,太平军黄文金等部十万余众围攻县城,持续月余。城内粮绝,军民网雀、捕鼠、掘麻根而食。八月二十七日,清军各路援军大举反攻,围城太平军撤往石台。在此期間,青阳原地居民,为躲避战火,纷纷外逃。也是在此期间,青阳及其丁桥大部分砖瓦结构的房屋大都被付之一炷,笔者童年所居村落,原名是“艾冲”但现在一户艾姓后代也没有见到了,在那些坍塌的残存在荒坡地里的破砖碎瓦和祠堂前的石鼓都被遗弃在荒草间。太平天国十余年间,皆是战火频仍,民不聊生,而举族迁移。
七星河連接起來的洛家潭和管埠乡的管埠河,它们还有另一称谓:管埠码头和洛家潭码头。他们都是重要的水运通道。笔者现场勘察和采访,洛家潭尚有:“九井石山岗,状元出在桃花涧”一说。洛家潭作为当时的永平乡所在地,自然是人口云集,商铺林立的繁华之地。当时整个石岗村内屋连屋,无人处都建有回廊相连接,从这家屋檐走到另一家屋檐,雨雪天气出门都无需穿雨衣和雨鞋。其繁华程度可想而知。原来的九口水井,目前尚能看到四口水井,那圆形的水井缘口,因常年累月取水被人绳索勒出深深的沟槽。这些布满井口数十道深深的沟槽,也不是几年或是几十年所能磨砺出来的,那石质坚硬的井口是被柔软的绳索,一次次从水井中取水,天长日久磨砺出来的结果。
前面我说了永平乡,现在说说管埠乡。
管埠乡是由定陵县城池和后来的管埠镇时期而演变来的,它坐落在过去的泉庄、马塘、丁圩三村的交界处,如今随年代的变迁,已经是管埠圩所在地了。当时的七星河流经这里形成一片大的水域,管埠码头。倒桥,都是这里的著名建筑,现在靠近磨山一带尚有以管埠镇时期命名的上街队和下街队。附近也有几个出名的村落,如:杨家村,洛村,艾冲,石冲等,他们都是以姓氏聚集而命名的村落。70年代修建管埠圩时,当地村民曾挖掘出大量的开元通宝和埋藏在地下的金银首饰。以及老井遗址和废弃的瓦砾。
管埠、永平两乡和江南大多数地方一样,是天平军与清军重要的交战场,天平军在南京建立天平天国的十余年间,这里就形成了十余年的拉锯战。当时的现实状况是:长毛子来了,烧杀一遍,整个村落被火烧殆尽。官兵来了又是扰民不断,致使这里根本无法定居。当地土著居民纷纷外逃,举族迁移而十室九空,(除茗山村和独龙村还有天屏村的深山处尚有几户原籍居民外,他们大都说本地方言。比如:章姓,甘姓,李姓等)致使现在以姓氏命名的村落,而未见一人一户的奇怪现象。在荒草和树木的掩映下,有成堆的瓦砾和废弃的房舍。天平天国战事平息后,清军曾国藩的湘军部下,为了使这块遭遇战火涂炭而又美丽富饶,适合耕种的土地很快恢复起来,让一部分湘籍将士在此插草为标,以此来奖励犒赏有功人员。笔者的祖先就是这时候从湖南来到丁桥定居的。
这时候一部分流离失所的难民也来此充当佃户、长工,并安家落户,使得丁桥镇境内很快人丁兴旺起来。由此而知:丁桥是一个移民乡镇,在历史文化上曾出现几个时代的文化断层。一:从东晋时期的定陵县城池和消亡时期,出现了目前县志上确址无考说。二:到明朝万历二十年后,因丁桥曾遭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瘟疫,丁桥一带已是十室九空。三:再到清朝天平天国时期,因多次遭到太平军的烧杀和清洗,导致民不聊生,出现了人口的大量流亡而逃往外乡的现象,致使青阳腔和民间文化的大量流失,当时又没有文化史料记载。
根据《明朝万历县志》记载:发源于石壁山的青山河,流经青山脚下的丁家桥,当时的县令苏万民为了交通需要,而在当时已经形成一定人口集中区的丁桥码头,亲自主持修建了一座双拱石拱桥,这座桥就是丁家桥,并做碑文以作纪念。(残碑仍留在桥边。)笔者勘察丁桥村去牛山的公路边,尚有一处清朝咸丰年间的古墓碑文,那时丁氏家族仍然定居于此。石壁村一带还流传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刀劈刘三》和泉庄村一带流传《牛山的石膏为何是红色》的传说,和中分龙岗一带傩戏班子的青山傩鼓。
既然清朝以前,丁桥都是以永平乡和定陵乡而出现的。然而丁桥作为地方名称的出现要从何时开始呢?
据史料记载:到民国19年(1930)前,行政区划沿用清制。民国21年,实行区、乡(镇)制,县设5区,117个乡,29个集镇。
民国22年起,本省施行联保制,县设联保办事处,全县划分为3区、56联保、273保。丁桥属于石冲乡和石壁乡。民国28年初调整为22联保。是年秋,改联保为乡保,本县设16乡、140保,分属县辖和吴潭区辖。丁桥属于吴潭区辖乔木、宾阴、醒狮、景范、石壁5乡。民国34年后,设16乡、130保,16乡为临城、杨田、江村、庙前、老田、杜村、恭逸、陵阳、先导、东石、河墩、乔木、宾阴、醒狮、平虏、石壁。
直到解放后1950年撤吴潭区,分设石安(原名石堰)、丁桥2区,增设杨田区,共6区、128个行政村。
这样一直到1952年,丁桥才作为区行政中心,辖石冲、茗山、平山、天平、长狮、牛山、丁桥、洪山、长山、黄檀等10个乡。才正式走上历史的舞台。
丁桥属于典型的皖南丘陵地区,境内有几条纵横数十里的山脉,它横贯东西南北,将丁桥境内分隔成十数个自然村落,如:泉庄的牛山、独龙的大盖山、狮子山、天屏山、茗山等。这些地方在战争年代,都是游击队出没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就出现了天屏山游击队和石壁游击区,他们和当时的宾山游击队相互策应,出现了一批革命烈士和老一辈革命党人,如:抗日老兵苏贵山、革命烈士李树清和游击队领导尹斌等。
九华本地诗人,其诗可谓的九华山不可多得的史料。【卷01】
山头兀坐已忘年,咫尺孤云两角天。
但有圆明真实在,是身何往不安禅。
白龟摆脱泥涂辱,步入金莲佛道场。
玉水迸流山石裂,有灵初不为刳肠。
庙貌森严屋枕崖,地寒铺满纸钱灰。
空明一碧秋如洗,若有神仙引鹤来。
炊沙自昔终难饱,坎土于今乃可餐。
翻笑青泥变青石,嵇康无分啜仙丹。
飞瀑舂撞破的余,速如蓬矢脱桑弧。
谁知水底天吴伯,曾识人间金仆姑。
目观溶溶眩水精,耳根虩虩受雷声。
一杯更吸潭间味,并要胸中领此清。
烟际晴岚似有无,举头相望是云衢。
若为透入云间路,直渡银河採白榆。
阴磴层崖洞室宽,奇花异草几多般。
彩云不动金光起,便作金莲法界看。
野寺荒山涧水滨,古藤翠篠自摇春。
僧閒晏坐无人到,内保禅心一味真。
自要贪间非避秦,洞门隔断世间尘。
山中不置四时历,开到碧桃知是春。
秋风吹上碧霄亭,足蹑灵河袖拂星。
云影四垂天接地,恍疑有路到仙扃。
蕴玉含晖一水间,碧光炯炯照人寒。
却疑洗出荆山璞,若有瑕疵试指看。
常日双扉多不开,客须投分始相陪。
庭前蓦地失松影,试问碧云何处来。
瘦藤引我上崚嶒,苍壁如梯石作层。
袖得碧云无用处,却将分赠住山僧。
农家辛苦靳逢年,谁似僧家饱饭眠。
留得巾盂为老伴,丰年常在粥盂边。
曹山延寿院
三解坳泓一角亏,其间浊水照摩尼。
风幡不动炉烟直,正是僧禅定起时。
近水人家自是奇,水成湾处各开扉。
波光一片青铜镜,无数文禽照影飞。
膜外浮云不较多,只将无事养天和。
生来懒觅仙人药,九节菖蒲奈我何。
忠诚为国心无累,简易临民讼自稀。
与世相安真省事,若为作意苦沉机。
彩凤飞来以瑞呈,飘飘五色锦衣明。
悬知不入鸱鸮伴,要向朝阳效一鸣。
赤石绣石壁
圣世承平百岁余,老翁因话建炎初。
绿林躏藉人波迸,二壁中间各占居。
山形四抱水来前,中有金莲色界天。
清磬一声僧定起,松间灵鹤舞蹁跹。
枯松瘦柏几千年,老屋相依住翠烟。
雷破前山风振海,先生兀兀正逃禅。
飞瀑奔崖色皎然,飘空上下势相连。
看来不是天河水,尽是兜罗片片绵。
富贵风吹一舭#貉袅舻镁墒碧ā
老松偃蹇山前立,曾是昔人歌舞来。
缚屋山中数十年,薙茅诛棘旋开田。
何须折柳溪边去,枯木寒林总是禅。
烟际亭亭出古崖,几层翠盖倚天开。
铿然风向林梢过,知有神仙玉佩来。
呷呷波间锦羽明,地无尘处可幽亭。
唤回天上张公子,来与山家注水经。
削玉横陈开翠屏,东西有路总堪登。
向来同识春山面,犹有苍苍九节藤。
湿翠抛来觉染衣,倚阑兀兀坐移时。
偶因过雨添流水,增重棼丝曳练诗。
岚气阴阴浅色山,更分黛墨染松关。
喷云泄雾空濛外,湿翠冷沾襟袖间。
锦鸡花鸭烂成文,连雁双凫雪羽纷。
同免王孙金弹子,飞来飞去一群群。
龟肠刳尽不缘饥,鹤骨生来岂解肥。
炼得丹成生羽翼,山中无复赵知微。
簇簇青莲满意开,老僧夸说旧栽培。
尘埃不涅花心性,净客原从净士来。
探得松苓足养身,仙家留稻仓囷。
岂知山下人辛苦,五月青苗已糶新。
春气薰空草木浮,绿云冉冉起山头。
岚光浥翠浓於染,润入衣襟冷欲秋。
点溜常穿石眼寒,藓纹如绣不曾乾。
山头一滴曹溪水,山下人人仰面看。
八十四级山头石,五百余年地藏坟。
风撼塔铃天半语,众人都向梦中闻。
无复晨钟暮鼓声,慧云犹护法灯明。
佛乘大有扶持力,旧塔虽欹不解倾。
腻雨增多树色深,惠风吹转药苗新。
一湾水绕旃檀国,流向山前普济人。
新祠金碧照林丘,十五年前认昔游。
月桂山茶分左右,满庭花事客春秋。
涧平如划水流迟,湛碧溶溶可染衣。
白石栏边人不到,日明风细一鸥飞。
未悟雄冠死结缨,昂然对峙只徒争。
山头化作千年石,盛气飞憍不再萌。
一山夐出众山中,日照烟浮紫翠浓。
山不争高人共仰,几多丘垤俨相从。
伯仲怡然意甚真,齐肩握手笑相亲。
云阴解駮排空立,秀出人间棣萼春。
无住师参第一禅,指开古洞秀岩天。
东扶西倒都休问,且结人间见在缘。
又拚十日作山行,去路一程高一程。
三十年游游未了,青山应笑白髭生。
我心匪石不可转,有石当风如转轮。
何物山灵能薄相,工夫胜却斲轮人。
望望梧桐一划齐,山深曾是凤来栖。
只今吾道非耶是,更有何人歌凤兮。
拂壁留诗墨尚鲜,如今屈指五年前。
直须强健常来此,到老宁消几五年。
庐山董凤曾栽杏,凤岭知微亦种桃。
怕有人来问前古,涧中不肯放渔舠。
门前黄叶断人行,寂历山房昼亦扃。
疏竹矮窗僧兀坐,炷香薰笔自抄经。
风送香来草木灵,寿松何事不重青。
日当亭午禅扉静,药杵声中鹤梦醒。
偶尔观棋忽烂柯,岂知胜负是如何。
归来笑问人间事,恰是人间胜负多。
生铁团团铸翠峦,一瓯倒覆白云端。
瓯中姓氏无人识,应被山灵静揭看。
山接灵河两派长,松间石上泻天浆。
几思吸取清泠味,洗我一生烟火肠。
柏根翻动一炉香,白足高僧礼梵王。
还了十方行脚债,却来山顶放圆光。
风信吹凉入鬓清,悠然自送一鸥轻。
鸥飞不尽天回影,练色波光曳曳明。
水合众流同赴海,山分一岭独朝天。
居高素以谦为德,日月倾心斗极边。
凤袅藤萝水舞苔,洞门常闭不常开。
草根满地皆灵药,鼓祖偓佺曾到来。
日薄烟低莽苍间,古仙相望白云端。
山中倘有安期枣,觅取归来当晚餐。
一性圆时万境通,三生绮念堕真空。
如今举眼无非佛,身在光明法界中。
五百年来贝叶光,劫灰难泯壁中藏。
山僧要广人间福,长日工夫一炷香。
别去招提恰十霜,几番梦到五峰堂。
有怀此地同僧夏,对佛閒烧结愿香。
飞云蔼蔼出从龙,遍为山村办岁丰。
雨到足时云自敛,有功及物不言功。
龟山崇寿院
白云起处著招提,一岭嵯峨众岭低。
多少山间好风景,人来先看蒋公题。
涧分南北两源通,绕转春山翠几重。
偶尔混然成一派,滔滔东去共朝宗。
人生随遇是行藏,最有山灵引兴长。
安得居乡伯休父,再来闳肃旧书堂。
下视眈眈猛若神,世方重利反轻身。
纵教是虎真非石,藜藿来寻亦有人。
疏岩剔薮空王宅,金碧光中开宝坊。
日日散花方丈里,山门流水例沾香。
匝径茸茸菜甲青,透池艳艳藕花明。
四方衲子寻幽践,多少空山振锡声。
紫芒金粒动秋风,三月腰鎌捲地空。
农事倦时天与力,机舂相继便论功。
草色浓于野烧烟,春风吹面午阴天。
长江摇荡游人眼,兴在悠悠一雁边。
平田千亩万山中,水脉高低处处通。
黄石一溪三十里,暖风吹动稻花丛。
仙袂飘飘拂翠巅,知微来此宴群仙。
人间风雨山间月,始信仙家别有天。
灯影昏昏枕半欹,此清原自少人知。
水声到夜浑如雨,睡思过于听雨时。
客有忘形物我间,寸丝不挂漫垂竿。
游鱼得计洋洋乐,人作四方丙穴看。
丘中流水度鸣琴,静与僧房发妙音。
高下抑扬浑不断,时时写出昔贤心。
缓火烘来活水煎,山头卓锡取清泉。
品茶懒检茶经看,舌本无非有味禅。
春山细摘紫英芽,碧玉瓯中散乳花。
六尺禅床支瘦骨,心安不恼睡中蛇。
茸茸莎草褭风长,二百年前一谏堂。
旧地几番新地主,谏堂名字愈辉光。
粲粲无尘一石平,向来此地步虚声。
薜萝今绕空山里,千古清风窦子明。
瘦茎尖叶带余馨,细嚼能令困自醒。
一段山间奇绝事,会须添入品茶经。
神剜鬼划剧幽深,门外藤萝浅结阴。
洞里金仙十年坐,湛然认得本来心。
金能生水水涵金,本本源源造化心。
几许碎金随水出,披沙终日若为寻。
炯炯豁开明镜台,是中无处著尘埃。
平生心地常如此,何暇频频拂拭来。
缭白萦青照眼波,芙蓉出没在天河。
不因云影閒来去,安得春山熊度多。
来自青松翠竹关,秋风吹帽醉醒间。
纷纷遮眼尘如海,拈起毫端又说山。
打围行蚁时时战,触纸痴蝇日日鑽。
有客云山深处卧,静中同向此心观。
修途百折到山顶,绀宇数间开道场。
倦卧尽人身自在,翻愁作梦趁黄粱。
小大扶携作伴行,欢然恋恋意相倾。
信知万古山头石,还有人间母子情。
坏道哀湍鬼火青,山间留得观冲名。
仙宫分置玄真像,想见开元旧太平。
小溪亦有怒涛翻,可但沧溟始足观。
世事会心无广狭,请君来此试观澜。
亭中妙墨粲于珍,添得一番山色新。
幽坐看来如看画,我今欲画恨无人。
佝偻形容古貌浑,旁连众岭似儿孙。
荒山太古万万古,眼见游人来几番。
兰芷春风满地香,谪仙曾卧白云乡。
山间精爽今犹在,落月时时见屋梁。
李化文书堂
世路嵚崎两鬓丝,山中留客且伸眉。
竹林胜践虽相似,犹恨前贤所欠诗。
冷屋栖云是几年,嗔人履迹破苔钱。
不辞更入山深处,手种西方社里莲。
风动云开净客颜,三千丈石锦烂斑。
淤泥不是花开处,擢出天河绿水间。
閒中惟有高低枕,老去宁无内外丹。
千载稚川今往矣,谁言古井不生澜。
笑闯黄冠高切云,前携后掖互相亲。
我来历历披云看,试问肩随是几人。
巧石排成五总龟,人间无事不前知。
如今已自灵於物,还记泥中曳尾时。
乱草枯茅町疃场,寒风捲地日荒荒。
有来提起山庵话,又是先生朽骨香。
刘相公寨基
苦雾腥云染寇锋,万家乡井雉罹罿。
山前堆满纵横骨,换得将军不战功。
四海秋风吹战尘,有来濯足到溪滨。
天荒地老人间世,醉把流觞一笑春。
青青琉璃手可拈,寒花多在雨中添。
高风不捲银河浪,仿佛康王谷里帘。
蔓草丛生伴棘薪,古藤直上绕松身。
寺前寺后清幽处,山鸟飞来不避人。
喷激喧豗无已时,惊雷出地怒涛随。
水从千仞峰头过,遇险应成一段奇。
惠崇往矣邈遗踪,时有风来撼古松。
想见草庵无恙日,月明池上独支筇。
祖师正渴山头水,龙女俄分海眼泉。
万事不离无始劫,千年賸结未来缘。
龙潭利众院
日涵林壑紫光凝,草动花翻气似蒸。
胜地划开鼪鼬迳,数间松屋住残僧。
龙蟠水底安于命,龙奋云间便自神。
或跃或潜须早决,何须来往涧南滨。
阅尽人间万劫尘,平生结习一无存。
居山更向山头坐,兀兀真成不动尊。
罗汉行道峰
碧眼禅师锡振空,石头无路不相通。
俯看尘世三千界,总在空花起灭中。
山无重数总蟠青,直北孤峰最有情。
天巧绾成螺髻样,梳云沐雨百娇生。
僵立枯梢带雪霜,至今阴极动潜阳。
不嫌孤寂无人到,一点春风万壑香。
暖风吹长紫芽茎,人向山头就水烹。
陆羽傥曾经此地,谷帘安得擅佳名。
旧日新罗国里僧,山间散满百千灯。
只将一嘿消诸妄,坐透禅机最上乘。
人家四散占荒丘,晓夜悲鸣涧水流。
点点寒鸦来不尽,昏云颓日古猷州。
龙抱明珠出岸隈,夜光草木亦昭回。
叮咛莫向深潭睡,恐有人从颔底来。
水源同出万山头,上半支分各自流。
曲折绕从山下去,短莎随地弄轻柔。
摇摇曳曳水西流,风定波凝不起沤。
傍岸人家星散住,尘埃终莫污沙鸥。
石台宿草几年荒,不比维摩狮子床。
大士向来曾晏坐,是身如电暗回光。
只缘雨过水倾崖,霍地冰帘数幅开。
始信人间真实相,尽从无始劫中来。
金阙瑶阶路不迷,白云翠岭一般齐。
我今要达参寥境,借作凌虚万丈梯。
万感生於一念间,炷香惊起老龙蟠。
今年人协嘉鱼梦,荒却池前古石坛。
欲识晴岚熊度奇,直须待到夕阳时。
回光倒影山如染,状出余霞散绮诗。
下临无地上连天,中有飞流涌满泉。
今我不图今日到,诗成要檄两龙眠。
石磵竹冈无尽时,上难著脚下难窥。
平生所性佳山水,烟雨中行不废诗。
水出双溪似镜平,萦迴遇石自成文。
眼明波上谁相对,只有飞来白鹭鲜。
一生不买真清誉,平日不歌招隐诗。
底事琢山成大字,有名还被众人知。
清风披拂藓苔痕,洞里仙乡万古春。
有路尽通尘世客,来游何独是三人。
听钟吃饭东西寺,就水烹茶上下池。
二百年来陈迹在,摩挲苔藓日西时。
上雪潭三汲亭
水沫抛来骤出奇,满空洒下雪纷披。
云端惊见双峰面,恰是仙人剪水时。
隐居不惠不夷间,拜爵山中驿使还。
身远觚稜几千里,少微星影堕空山。
眼看恒河几劫沙,随身锁子骨钩加。
岭头闪闪神光动,无尽灯中转法华。
迤逦冈峦迅下驰,萦回蟠结几蛟螭。
终然鼓勇归沧海,只待风雷借便时。
云本无心尽日閒,溶溶曳曳不离山。
忽思去作人间雨,腾上虚空一饷间。
释子亲传马祖衣,枯藤来此卓烟霏。
斓斑锦石寒泉底,湛碧中涵五色辉。
懒上维摩室里床,却来山顶现毫光。
纷纷百兽俱驯伏,檐蔔春风到处香。
狮子行道峰
佛力所至物皆化,看取南山金碧堆。
林浮莽伏不衔毒,狮子昔曾行道来。
水从洞口泻玻瓈,松桧林中日影低。
胜景略无人避世,始知不是武林溪。
不怕掀天浪拍春,石船系在古溪滨。
纵然水绕东流岸,犹胜虚舟误触人。
山断空青近玉京,一牌就石琢磨成。
烟揩雾拭明如镜,留与游人记姓名。
磊磈中间忽洞开,旧题字字照苍苔。
只言如我贪山少,亦有游人先我来。
刮垢磨光碧色深,日华穿漏解云阴。
十分疑是仙人镜,照见茫茫万古心。
梵王住在光明殿,万宝真同瓦砾看。
玉塊金沙随地有,好来撷取入中单。
水石相逢骤作声,铿然律吕自天成。
山中纵泛知音听,亦有流鱼傍岸行。
仙洞深沉杳不扃,层峦双耸插天青。
矞云常抱山头石,曾是前朝岳降灵。
江南九子云深处,亦有新罗国里人。
用夏变夷夷变夏,世间毕竟是谁真。
双峰居士书堂
夜鹤相催蕙帐眠,归来领略旧山川。
油云捲入双峰顶,收得声名四十年。
槛泉涌出不多深,兑泽相资互有心。
水净苦嫌尘土污,底须吾欲濯吾襟。
旧日禅扉松竹幽,寺移西去几经秋。
谁知一匝枯茅地,曾是谈经石点头。
二水来从翠岭头,相逢涧谷却同流。
冷光如镜清人骨,探借山间六月秋。
谏稿成埃两鬓丝,考槃在涧倚天知。
岩前风叶行人耳,便是襄阳堕泪碑。
危柱抨抨曳素丝,水声还解发天机。
风来未定风还住,恍讶山中鼓瑟希。
千古尝留一窖冰,女萝竿竹锁寒阴。
仙人肯为游人出,试问中间苦许深。
滕子京书堂
云外峰前结旧庐,胸中经济眼中书。
兵间一范同鞍马,不记深山蕙帐虚。
雁浴鸥栖水影平,菰莆菱芡透波生。
冷风瑟瑟山前起,应是天仙下濯缨。
分派天河入地深,断无射鲋汩泥尘。
仙乡初不谙机事,多少山间抱瓮人。
日边有诏起徵君,遥望长安隔万云。
一炷清香天在上,徵君只欲断知闻。
石壁参天驻冷云,一声幽鸟忽惊人。
庵前庵后山如旧,朽柏年来不再春。
直拄虚空倚不斜,上通绛阙玉皇家。
若移此柱天西北,炼石无功说女娲。
鬼烂神焦不救燃,岂知此柱固依然。
九关尝藉扶持力,肯信人间有杞天。
头陀岭无相院
头陀岭下招提境,画阁阑干几度凭。
游客骤来还倏去,看山输与在家僧。
空洞玲珑万石攒,中间逗入翠光寒。
人来坐对山无语,表里虚明不碍观。
王季文书堂
要学骑蟾主簿仙,休官直上九华巅。
我来细读碑间字,风叶时时一飒然。
雨袖飘飘恍欲仙,半醒半醉酒明船。
太虚一室都无碍,皎月凉风石上民。
衮衮长江浸落晖,水流不尽觉云移。
登高忽动离骚恨,无奈山川苦要诗。
岚翠相迎一笑中,窅然想见旧仙踪。
纷纷云气蓬莱近,目断前山几十重。
佛法中存不二门,空然洗尽意根尘。
山头日月如旋磨,照见光明示现身。
孔明西去终扶汉,散骑南来莫拯唐。
同时卧龙殊用舍,古今易地两南阳。
石犀沉后波涛息,石燕飞时风雨来。
堪笑石牛徒解卧,山田无数任蒿莱。
乱云堆里酣酣梦,人在清泉白石间。
膠扰劳生鼎中沸,有官不换此身閒。
吴氏新城宅
溪声西去疾於雷,山麓云根翠户开。
枉却幽寻三十载,壶天月窟欠曾来。
五股钗松黛色鲜,山家插鬓不成妍。
道人见了都无用,付与云鬟雾鬓仙。
石骨分开四角稜,日华磨透镜光明。
水流圆折仍方折,忽作铿然戛玉声。
五台明智院
前冈后陇尽纡余,岚影烟光半有无。
山脚断边开古刹,五台分布似连珠。
众壑中分岭势回,数家茅店傍山开。
长风吹入松梢去,一片笙簧动地来。
下雪潭雪浪亭
潭面摇光媚日华,水文倒影射簷牙。
倚阑如在云霄上,俯看萦风万雪花。
陂塘一曲水泓澄,山簇瑶台十二层。
剩脉余膏流不尽,芝田蕙圃岁常登。
几许山花照夕阳,不栽不植自芬芳。
林梢一点风微起,吹作人间百合香。
拂面溪风洒洒清,轻衫短帽御风行。
逍遥自是天游乐,不结沙鸥水石盟。
多少人间狭路偏,山川还是旧山川。
淡然忘笑兼忘指,嘿嘿真成第一禅。
水流无限白云深,胜迹灵光古到今。
第一溪山神卜宅,蕙肴椒酒万家心。
朱甍碧瓦粉墙围,花舫回光洞户辉。
自是故家开第宅,乔林景物两芳菲。
瘦田糁糁豆花明,冷径毵毵柏叶清。
何处路通云际寺,山人指我秀华亭。
曾看双峰老子诗,秀攒绿绕妙天机。
有人爱此无声画,更著幽亭相发挥。
日夜云间喷薄鸣,玉龙千尺绕山行。
漏天泻下银河水,来作僧窗夜雨声。
五百年间岸谷移,邯郸枕上梦回时。
兔葵燕麦玄都观,好继刘郎旧日诗。
月光泉脉泻虚明,澄碧无瑕注一泓。
大字石间标圣水,只缘彻底是真清。
掠地霜风黄叶飞,山人晏坐已多时。
但知六凿俱通透,不省支床旧有龟。
野螺倒向空中立,回旋萦成翠甲长。
沫雾濡云真得计,鱼蝦旧侣莫相忘。
月照秋空风满林,孤猿渴饮碧潭深。
我今忘我兼忘物,兀坐怡然不动心。
花花结结净无尘,却笑庄严未是真。
五色明珠光照水,湛然清净本来身。
心不能安总是魔,亭亭孤塔镇岩阿。
倘无佛力三千行,奈此丘蛇井鼠何。
妇馌夫耕笑语喧,地平一望暖生烟。
得毋划草来寻璧,好倩山家护玉田。
茹芝仙客老仙乡,净尽人间粒食肠。
玉甑岂能无用处,几番与世熟黄粱。
湊入方池一脉泉,泥沙不杂性中天。
时时自照清癯影,白露风标是水仙。
诘朝云出雨如倾,向晚云归日逗明。
不比世间翻覆手,望云人要验阴晴。
有动皆从静处生,岚光正与晶争熏。
山灵要眩游人眼,石缝中间旋出云。
两崖对耸三千丈,上倚清虚小有天。
玉户金铺云杳霭,罗衣摇曳几神仙。
耸入云端一壁青,地高转步即天京。
有人著屐冲云去,但见云从脚下生。
卷曲山阿路窈深,春风随地散幽芬。
洞中仙客谁为伴,去去来来自在云。
曾氏景全亭
绿色轩窗四面开,几曾閒却对山杯。
十分尽是天然景,未信丹青画得来。
山形南去疾如驰,高处展开三丈旗。
山下行人争指似,龙蛇影动夕阳时。
翘翘车乘力招贤,建业山河五十年。
欲问兴亡无问处,一声山鸟忽来前。
层崖缺处月婵娟,金背蝦蟆就石眠。
笑问月边人在否,中宵有梦到钧天。
岪郁盘纡直拄空,众峰环绕独居中。
山头要看僧禅定,南北东西路各通。
山深地僻人稀到,安得沧浪孺子歌。
缨上本无尘可濯,莫将止水强杨波。
朝暮相依五老仙,鸟啼花落几何年。
尘劳不到山深处,窗外日高人尚眠。
烟收雾敛翠成园,来助幽亭眼界奇。
衲子若于山索句,稜稜瘦骨不禁诗。
《范文正公祠堂记》
南宋. 丁黼(石埭人,文阁学士,载明万历县志。)
&范文正公以劲节大志,盛德壮烈,卓然为宋名臣。凡宦游人怀其惠,莫不有祠,池阳虽非公所仕之地,而亦祠之学宫,盖以其少长于长山朱氏也。国史本传,及欧阳公撰神道碑,俱云:生二岁,而孤母贫无依,改适长山朱氏,然人漫不知长山为何地?朱氏为何人?而公之寓于其家几何时也。天台丁君来宰池之青阳,政成暇日,討究先贤遗事,慨然慕之。
长山去县仅十五里,朱氏之族故在,遂访求其家,得公之《续谱》遗墨,及公与母谢夫人之画像。又从好君博雅之士,根据其本末源流,既毕,委故人程君爚过黼而言曰:将为祠堂,愿有述焉,黼谢不敢,其请益坚,有不得辞。凡公之立言、立功具载方册,不必赘述。独以其,在长山之事言之,按公之父讳墉从吴越钱氏入朝,历成德、城信、武宁军掌书记,录公之母陈氏,继谢氏,其父卒于官,归葬于吴中之天平山,陈氏附焉,谢氏无以为生,改适朱君文翰,公生于端拱二年,犹在襁褓,随母鞠于朱氏,云:公族有在应天府者故。公以及冠,辞母逾江淮,学于应天,盖景德之末,祥符之初也。越五六岁,登进士第,则在祥符之八年,欲便亲养,授广德司理参军,迎母以往。
摄集庆军节度,推官辟泰州、西溪盐税,再辟兴化县令,从楚州粮科院,母终于楚天聖五年,复如应天府,晏元献公知之表掌府学士服除,乃归易名。越明年,晏公冉焉,召试为秘阁校书,始克请于朝,追赠父母,迁奉母丧葬于河南尹樊里葛安山下,参政岁月,从朱姓几四十年登科,记今氏名,后人改之耳。朱氏之《谱》,载文翰以景德初,当任淄川长史,后以公赠兴得太常博士,公之手帖与博士之孙延之。在明朝二年,乃改郡至丹阳时,犹称延之为秀才,而待子侄礼。又一帖在庆历五年者,则称之为官人,盖以受公奏补,而帖中颇及延之兄之子,求异姓恩泽事,由此观之,公留止往来长山经时最久,其亲爱顾念朱氏情意最笃,皆此故也。
公之宦游远者三四岁,近者一二岁,犹皆立祠,长山独无祠可乎?此丁令君,所以拳拳不能已也,攷礼诹经法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捍大患,皆所宜祀公于数者,殆无愧焉?其神气精爽,如五行丽天,芒寒色正不可晦蚀,中国夷狄所共瞻仰,岂特其平生经历之处,宜奉祀事,而忧区区于是,邑之长山者,盖祀国之大典。邦政之所系,可以兴起人心,可以扶持教化,此不特为公设也。
祠堂择地之爽垲,且与朱氏附近焉,为屋十楹,有室以奉遗像,有堂以严祭享,有西厢以居守祀者,憩从祀者,固以门扁,缭以周垣,夹道以松衫,而直道干通衢,规模邃撃不侈,不陋费,不官伦役,不民老,委学职王震、董其成,朱氏近族守其祀,是亦可矣。
令君又云,去长山数里,有待制腾公子京墓,公与腾为同年进士,当荐诸朝,死尝铭其窀,欲以配祀,黼当闻公之,守严修子陵祠,而以唐隐士方干配况,腾既奇才,而公与之同时共事,情好款密,以配公祠,为宜,遂并书以赞其决且谂来者勿废云。
绍定二年(1229)九月二十有二日,朝请大夫丁黼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衣品天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