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奖,举世瞩目.如果莫言来到你的身边,你会

>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日19:00,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开创了中国在这个世界奖项的先河。
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评点莫言说:&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他的小说都是很长的,除了在《上海文学》发表的《莫言小说九段》。&,&我感觉他写得太多了,他的书有现在的一半厚就更好了。&他还曾亲自对莫言说:&你的小说太长了,你写得太多了。&,莫言幽默地回答:&我知道,但是因为我非常会讲故事,只要开始了就讲不完。&
1987年,张艺谋导演,姜文、巩俐主演的电影《红高粱》拍摄完成,旋即在中国引发观影浪潮,该片总共得到400多万元人民币的票房收入,这在当年是个天文数字。可以这么说,早在26年前,一部《红高粱》已经为莫言夺得诺贝尔文学奖埋下了重重的一记伏笔。
莫言领取诺贝尔文学奖
日一二三四五六
Copyright(C)
湘ICP备号-1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最新最全文集即将出版
& &&&& 日,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无疑将是载入史册的一天!瑞典时间13时,北京时间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了举世瞩目的一个答案: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日,诺奖宣布的第二天,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以及莫言全部作品版权方的所属公司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莫言文集的新闻发布会,祝贺莫言获奖,并公布了最新最全的莫言文集相关出版情况。获奖后最新的图书《我们的荆轲》将率先出版。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冯俊科,作家出版社社长葛笑政先生、新世界出版社社长先生、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董事长唐学雷先生,以及著名翻译家徐金龙也特地到场祝贺。 中国首个诺贝尔奖诞生,中国文学大力进入世界视野 每年诺贝尔在即,都牵动着国人微妙的诺贝尔神经。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是国人最为关注的一次。由最初的博彩业赔率榜单事件,到法新社预测莫言得奖,关于莫言将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传闻一时之间四处蔓延,成了举国上下都开始热切关注、议论、猜测的热门话题。谈论诺贝尔文学奖,谈论中国文学,成了头版头条。关注度几乎可以用白热化来形容。此次莫言获奖,不仅仅是第一个中国籍作家获奖,同时也是中国首个诺贝尔奖。文集发布会当天,到场的嘉宾无不为此欢欣鼓舞。北京新闻出版局局长冯俊科认为,莫言的获奖有两点启示:第一作家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必须扎根于生养自己的土地,才能够汲取营养,才能够结出硕果。第二必须有一种不屈不挠,弃而不的奋斗精神。新世界出版社社长杨雨前说昨天晚上他也很紧张,一直等着结果出来。当答案揭晓,他非常振奋,觉得这无疑是给中国文学,给中国出版业打了一剂强心剂。 活动当天,活动现场挤满了各路媒体,从报纸电视到网络,从国内到港台媒体,还有和瑞士等国际媒体,也纷纷到场。可以说在莫言获奖的这24小时以内,全世界对莫言此次获奖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并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据精典博维公司相关人员透露,早在结果公布前几天,就有很多海外的媒体,将电话打到了公司,询问莫言的行踪,以及莫言作品的情况。本次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之前,呼声也很高的另一位作家,日本的村上春树,在开奖之前也表示过看好莫言。 中国文学随着这次莫言诺贝尔奖的胜出,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诺贝尔评委给予莫言的获奖理由是:“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这位土生土长的中国作家将中国的民族文化,历史和当代现实,通过自己非凡的文学创作,带到了世界面前,同时也借由诺贝尔奖,不仅将中国的文学带入了世界视野,也将中国文化带入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关注当中。 大江健三郎发来祝福 当天,著名翻译家许金龙也来到现场,作为日本著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先生在中国的指定翻译,许金龙带来了大江健三郎先生的祝福。大江健三郎和莫言是很好的朋友,一向也很看好莫言得奖,徐金龙在现场透露,大江健三郎的家里珍藏了一瓶茅台,要等莫言获奖的时候,与莫言一起喝。这一次,希望没有落空。大江健三郎对莫言能获得诺奖非常高兴,甚至莫言出席颁奖礼穿什么衣服比较好,都给出了非常细致的建议。 作品版权所属公司精典博维全签莫言作品 早在诺奖公布之前,因为呼声最高,莫言的图书就已经开始热销。莫言作为一个高产的作家,到目前出版的作品众多,市面上也有很多不同的版本。随着莫言获奖的消息确定,关于莫言作品的归属问题立刻也成为关注焦点。而目前,莫言全部作品版权所属的签约公司是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包括莫言已经出版过的小说,散文,以及没有系统出版过的其他作品,如剧作集、文论等,同时亦包括全新的长篇小说。 据了解,精典博维与莫言去年就已经达成合作意向,取得莫言所有作品的出版权,原计划将在今年秋天推出莫言的文集作品。当时,大家都没有想到,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莫言。不论是对于精典博维,还是对于中国的图书出版业来说,这都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最新最全的莫言文集即将推出,其中包括从未出版过的四本新书 精典博维即将要推出的莫言文集包括莫言的11部长篇小说,如《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四十一炮》、《蛙》等;两部中篇,《白狗秋千架》、《与大师约会》;3部短片《欢乐》、《怀抱鲜花的女人》、《师傅越来越幽默》;以及散文、文论、和剧作共20本。将是目前最全面的一套莫言文集。今年10月底文集当中将会率先推出莫言的剧作《我们的荆轲》,新世界的社长杨雨前特别介绍了该书的特点,该书收录莫言的三个剧本《我们的荆轲》、《霸王别姬》、《锅炉工的妻子》,其中,《我们的荆轲》话剧去年夏天由人艺在首都剧场做了为期一个月的首轮演出,反响很好。今年还将继续演出。书中也收录了不少演出的剧照。该书将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这是莫言首次出版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首次面世的新书。 作家出版社是此次文集的主要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社长葛笑政表示对能出版莫言的文集,感到高兴。也为中国文学感到高兴。并特别介绍了文集当中两本首次出版的文论,也是首次集结出版。一本是莫言的访谈录《碎语文学》,整理了知名作家莫言和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也是文学评论家王尧,于2002年底于苏州的一场谈话;以莫言的创作为中心的剥洋葱似的谈话,从莫言的生长背景、童年记忆、成长经历、所受影响、环境变迁等等四面八方来谈他的创作,全面性地、完整地交代了莫言的创作生命以及他对文学、对小说、对创作的态度和想法,是一本了解莫言、解读莫言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 一本是莫言的演讲录《用耳朵阅读》。该书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了莫言从1998年至2009年,在大学、文学活动等场合发表的演讲,共41篇。体现了莫言对文学、对人生、对文化、对世界的诸多看法和态度。也充分体现了莫言演说的魅力。还有一本是莫言全新修行的散文集《会唱歌的墙》,收录了莫言从年间的优秀散文。新增了很多新的内容。 莫言只愿专心文学,新的小说正在写 这次诺贝尔文学奖,在揭晓之前,各路言论沸沸扬扬,其中不乏很多攻击性言论,认为莫言不够资格获得诺贝尔。各种喧闹,各种报道,使莫言不堪重负。莫言自上月起,手机基本处于关机状态,拒不接受采访。专心于文集的编辑出版与他相关的工作,以及写作。据莫言的文学编辑红雪透露,莫言其实对于这些纷争,心态放得很静。就在诺贝尔公布的两天之前,红雪给莫言发去《我们的荆轲》最后的样稿和封面图,请莫言尽快审读一遍。莫言当天晚上就发回样稿。审读之细致让红雪也很吃惊。甚至找出了里面一个演员的名字有一个错字,请责编去核实。后与人艺核实,原来导演手写的演员名字,责编认错了。“这说明,他从头到尾看得非常细。在这样风口浪尖的时候,他能这么认真静心的工作,让我很感动。”红雪说。 莫言很早以前就开始构思新的长篇小说。好几个月以前,就已经基本处于闭关状态,专心写作。关机也是因为不想被过多打扰新小说的创作。但对这部新的小说,莫言保持了十足的神秘,连对责编都还没有透露太多,责编只能通过和他的交流推测可能会是写城市题材的作品。到底会是部什么样的小说,只有拭目以待。 莫言为人质朴,风趣幽默,写得一手好字 著名出版人,精典博维董事长陈黎明告诉媒体,莫言平常是个非常质朴的人,为人厚道,重承诺。并且很风趣幽默。尤其还写得一手好字。发布会现场,主办方精典博维还特地展示了莫言为该公司另一份出版物《北京旅游》杂志去年10月改版新刊赠送的特别题字,上书“荟萃京都美景,弘扬华夏文明”。字体舒展有力,自成一派。另外主办方还特别有心,为所有到场嘉宾媒体准备了一份莫言的手稿影印本。让大家能将新晋诺贝尔作家莫言的字体带回家,慢慢欣赏。 景德镇大师瓷器表心意 活动现场,精典博维营销总监陈望治还展示了一件特别的礼物,一件非常珍贵的青花鱼乐纹盘,寓意富贵和谐圆满。该作品来自世界著名的瓷都景德镇,出自国家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中国古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中国仿古瓷第一人黄云鹏老先生之手,黄先生的作品曾在05年伦敦拍卖会上创下了2.5亿人民币的中国陶瓷拍卖最高记录。为了庆贺莫言获奖,精典博维和黄云鹏所在的景德镇佳洋陶瓷有限公司联合送给莫言这份价值不菲的礼物。 莫言简介 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山东高密人。1955年出生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农民家庭,小学五年级辍学回家务农。十八岁时,到县棉花加工厂做工。1976年2月应征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班长、教员、干事、创作员等职。1997年转业到报社工作。2007年10月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研究生班(),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等十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欢乐》、《怀抱鲜花的女人》、《爆炸》、《师父越来越幽默》等二十余部,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枯河》、《拇指铐》、《冰雪美人》等八十余篇。还创作了《红高粱》、《霸王别姬》、《我们的荆轲》等话剧、电影文学剧本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外文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版。 1987年《红高粱》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根据此小说改编并参加编剧的电影《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1988年《白狗秋千架》获台湾联合文学奖。根据此小说改编的电影《暖》获第16届东京电影节金麒麟奖。 1996年《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 2001年《酒国》(法文版)获法国“Laure Bataillin”(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 2001年《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2001年十大好书奖。 2004年4月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2004年3月获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 2005年1月获第三十届意大利 NONINO 国际文学奖。 2006年7月获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2008年9月获香港浸会大学“华语长篇小说奖”。 2008年10月获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纽曼华语文学奖”。 2009年6月被推选为德国巴伐利亚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 日,获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文集概要: 一、长篇小说: 《红高粱家族》 《天堂蒜薹之歌》 《十三步》 《食草佳作》
《丰乳肥臀》 《酒国》 《红树林》 《檀香刑》 《生死疲劳》 《四十一炮》 《蛙》 二、短篇小说: 《白狗秋千架》 《与大师约会》 三、中篇小说: 《欢乐》 《怀抱鲜花的女人》 《师傅越来越幽默》 四、散文:《会唱歌的墙》(最新修订版,内容到2011年) 五、剧作:《我们的荆轲》(新书、图文版) 六、访谈录:《碎语文学》(新书) 七、演讲录:《用耳朵阅读》(新书) & 莫言长篇系列 1.《丰乳肥臀》 《丰乳肥臀》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性”长篇小说。 母亲是一位命运多舛的人,她含辛茹苦、艰难地抚育着一个又一个儿女。她生养的众多女儿构成的庞大家族与20世纪中国的各种社会政治势力和民间组织以及癫狂岁月下的官方权力话语发生了枝枝蔓蔓、藕断丝连的联系,并不可抗拒的被裹挟卷入20世纪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而这些形态各异的力量之间的角逐、争夺和厮杀是在自己的家庭展开的,造成了母亲独自承受和消解苦难的现实:兵匪、战乱、流离颠簸、亲人死亡以及对单传的废人式儿子的担心、焦虑,而她在癫狂年代用胃袋偷磨坊食物的行为更是鸟儿吐哺的深情…… 小说里,母亲是一种意象符号,是无私,是爱,是奉献,是生命的载体,小说热情讴歌母亲的伟大,以及对生命沿袭的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在这生命的流程图中,弥漫着历史与的硝烟…… 2.《四十一炮》 《四十一炮》以九十年代初农村改革为背景,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折射出了农村改革初期两种势力、两种观念的激烈冲突,以人性的裂变,人们在是非标准、伦理道德上的混沌和迷惘。 小说的副线是一个老和尚的传奇人生。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使整部小说在实和虚的场景不断变换、扑朔迷离、曲折迂回,又一次近距离地回看了农村改革初期的历史。
通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讲述,既有孩子似的烂漫无知,又有极具时代特色和乡土特点的民间口语。看过这部小说的人都会被莫言幽默逗得捧腹大笑。 3.《红高粱家族》 主人公余占鳌是个热血男儿,正义又野蛮。他杀死了一个与自己守寡多年的母亲发生关系的和尚,而后母亲也吊死了。他为了女人杀人放火,霸占了后来成了他妻子的戴凤莲。他为了报仇雪耻,苦练枪法,将曾非礼过他妻子的土匪花脖子一伙一网打尽。他为了还一个村姑的清白,不惜将酒后施奸的亲叔枪毙。为了小妾恋儿不惜和妻子闹翻并分居。他为了民族大义,毅然但最终全军覆没……他为了而拼搏,为了报仇而残忍,为了正义而果决,为了荣誉而战…… 4.《十三步》 《十三步》是莫言在1988年运用荒诞艺术手法描写知识分子和现实生活的一部力作。 中学物理教师方富贵累死后,由于得给王副市长让路整容,被塞进冰柜,居然又荒诞离奇地复活了。但以为他已死的妻子屠小英却拒绝他再进家门。殡仪馆特级美容师李玉蝉把死而复活的方富贵改容成自己的丈夫张赤球,让他代替自己的合法丈夫登讲台给学生上课,而让真正的张赤球去做生意赚钱。真正的张赤球则像一个孤魂野鬼,变得无家可归――现实生活中原有的秩序已不复存在。 5.《食草家族》 小说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描写了生活在贫瘠而又富饶的上地上的祖先们与大自然的关系。 这本书是作者于年间陆续完成的。书中表达了作者渴望通过吃草净化灵魂的强烈愿望,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膜拜,对蹼膜的恐惧,对性爱与暴力的看法,对传说和神话的理解,当然也表达了作者的爱与恨,袒露了作者的灵魂,丑的和美的,光明的和阴晦的,浮在水面的冰和潜在水下的冰,梦境与现实。 6.《檀香刑》 《檀香刑》是作家莫言沥胆苦心磨砺出的长篇小说。在这部结构精巧、语色浓郁的作品中,真实地再现了清末山东半岛发生的一起民间反殖民的斗争事件。带头领导这起反殖民斗争的民间艺人孙丙最终被施以“檀香刑”。作品以“施刑”为主线,展示了中国王朝政治没落中的诸多惊心动魄的事件,包括戊戌变法、义和团、外国殖民者的强取豪夺等等。小说围绕着檀香刑的实施,将封建王权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非人道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凸显了专制权力作用于个体上的历史机制,地折射出专制权力赖以存活的黑色土壤和阴暗法则。 小说刻画了一大批鲜活的人物形象,富有浪漫气质的戏班班主孙丙、具有正义感的高密知县钱丁、从京城刑部大堂告老还乡的刽子手赵甲以及他们的女儿、干女儿、儿媳妇孙眉娘、残酷而狡猾的政客等等。 7.《蛙》 日,莫言小说《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8.《天堂蒜薹之歌》 《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1988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力作。 19年前,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件极具爆炸性的事件――天堂县蒜薹全部滞销,数千蒜农忧心如焚,县府官员不闻不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数千农民因为切身利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自发地聚集起来,包围了县政府,砸了办公设备,酿成了震惊全国的“蒜薹事件”。小说以高羊、高马、金菊、方四叔、方四婶的生活经历为纬,深刻地、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农民当时当下的生存状态剖析了农村文化。 9.《生死疲劳》 《生死疲劳》是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小说的主人公之一集中阐释着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而另一个主人公即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 10.《酒国》 《酒国》是莫言1989年到1992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原名《酩酊国》。 省人民检察院的特级侦察员丁钩儿(这个名字在土话里有“臀部”的暗示)奉命到酒国市侦察金刚钻部长吃婴儿的案件。侦察员丁钩儿在调查过程中也享受到了婴儿宴的美味,并且目睹了酒国的疯狂社会现状:父母把婴儿卖给酒店,并且因为卖了个一等价钱而自豪、激动。在酒国的美酒和婴儿宴里,丁钩儿很快迷失了本性,最后跌进粪池淹死了。《酒国》中的官员之所以为官,不是因为他们才华高过他人,而是因为海量,并且食欲旺盛。吃的影响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在小说里还贯穿着酒国一个业余作者与莫言的通信,小说结尾作家莫言和丁钩儿一样,兴致勃勃地来到酒国考察…… 11.《红树林》 《红树林》是莫言根据真实案例构思创作的长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一位朴实美丽的渔家姑娘珍珠从红树林边的渔村闯入现代化都市,经历了迷茫而凄楚的人生,终于昂起头,勇敢地迎接挑战。 故事发生在有着大面积红树林的小渔村和南海海滨一座新兴的小城里。渔家姑娘珍珠进城打工,珍珠公司总经理大虎对她一见钟情,珍珠不为所动。大虎企图强占珍珠,珍珠毅然回到红树林。大虎在另两个干部子弟二虎和三虎的挑唆下,轮奸了珍珠。珍珠的意中人大同进行报复,欲杀大虎的母亲、副市长林岚,却刺伤了检察官马叔。大虎又与二虎、三虎轮奸了女工小云,被当场抓获。林岚救子心切,落入了刑侦科长金大川手里。马叔与牛晋顶住压力,使案件终于重审,三个虎被绳之以法。 & 莫言中篇系列 1.《怀抱鲜花的女人》 《怀抱鲜花的女人》是“莫言中篇小说系列”之一,除《筑路》外,收入作者创作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篇小说八部,包括《怀抱鲜花的女人》、《红耳朵》、《战友重逢》等。 本集中除《筑路》外,其余七篇,均为九十年代初期之作。《怀抱鲜花的女人》看似写男女情事,实则写人生窘境,象征的意味远大于对生活的描摹。 《红耳朵》则以故乡传奇人物为模,赞赏一种看破的境界,讽喻时下膨胀的物欲。钱财是身外之物的道理人人皆知,但要落到实处,则大不易也。 《战友重逢》一篇,是作者整个创作中仅有的一部军旅题材中篇小说,完成于1990年春节期间。 《筑路》曾被很多人誉为莫言最好的中篇。 小说不仅艺术风格鲜明,而且各具特色,其中有许多部,无论内容或篇幅都堪称是十分精彩的“小长篇”。 2.《欢乐》 生于高密县农村一个贫困家庭的青年――永乐,像千千万万个农村孩子一样,希望通过高考,跳出农门,摆脱贫穷与落后。可5次高考,5次败北。希望化为泡影,努力成为乌有。他烦闷、压抑、痛苦、无助……老母的拳拳之心,生活重压下哥哥和无奈、嫂子及众人的蔑视,未来的无望……一切一切压迫着他,万般无奈,只好逃出家门,踏上“欢乐”的不归之路。 3.《师傅越来越幽默》 《师傅越来越幽默》讲述了省级劳模丁师傅为工厂卖了一辈子的力气,眼看就可以退休,却突然被抛入了下岗的队伍。一点菲薄的积蓄又被一场伤病花得囊空如洗,丁师傅走投无路的时候,将报废在小树林中的公共汽车壳子改造成“林间休闲小屋”,为男男女女提供幽会、野合的场所,从而使自己又富裕起来。小说的精彩之处是结尾。随着天气渐冷,丁师傅想收拾收拾等待来年再做时,不料一对爱得不能自拔的男女似乎在他的“爱巢”里殉情了。在向公安机关报案后,最后却发现这不过是一场虚惊:汽车壳子里根本就没人!小说主要通过一位国企下岗职工的目光,展示出一对对热恋中的情侣,他们如何在偷偷摸摸中发泄自己被禁锢的爱情。 莫言短篇资料 1《我们的荆轲》 莫言的首本剧作集,该剧除了大段内心独白,舞台设计也采取写意写实结合的方法。与以往的荆轲题材的话题不同,该剧作集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全新解读那段熟悉的历史。荆轲将不再是舍生取义的侠义精神,而是一举成名的心态。 2《白狗秋千架》 《白狗秋千架》是莫言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所发表的短篇小说全集之一,集结了莫言自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九年创作发表的三十篇作品。 莫言的短篇小说故事饱满,风格多样,好似从肥沃而丰富的中国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丰姿多彩的朵朵奇葩,既对乡村残酷现实的犀利揭露,也有对乡村纯朴爱情的感人描写,还有种种荒诞离奇却又逼真入神的传奇述说……通过阅读这部合集,可以看到作者是怎样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自身的变化,使自己的小说不断地改换着面貌。 3《与大师约会》 《与大师约会》是莫言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所发表的短篇小说全集之二(之一是《白狗秋千架》),集结了莫言自一九九○年至二○○五年创作发表的四十五篇作品,其中有《火烧花篮阁》、《月光斩》、《大嘴》、《麻风女的情人》、《小说九段》等。莫言的短篇小说故事饱满,风格多样,好似从肥沃而丰富的中国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丰姿多彩的朵朵奇葩,既有对乡村残酷现实的犀利揭露,也有对乡村纯朴爱情的感人描写,还有种种荒诞离奇却又逼真入神的传奇述说……这些作品的结集,可以让读者充分欣赏到莫言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可以看到文学大家从事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 莫言文论 1.《碎语文学》 这本书是一个对谈的整理,由知名作家莫言和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也是文学评论家王尧,于2002年底于苏州的一场谈话;全书以对谈方式呈现,十分忠实地表现对谈当时的氛围;同时也生动地表达了对谈当时的畅快淋漓。 本书可说是以莫言的创作为中心的剥洋葱似的谈话,从莫言的生长背景、童年记忆、成长经历、所受影响、环境变迁等等四面八方来谈他的创作,虽然是一本谈话的整理,却是那全面性地、完整地交代了莫言的创作生命以及他对文学、对小说、对创作的态度和想法,是一本了解莫言、解读莫言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 除了对理解莫言的重要性之外,本书读来也真是趣味横生,作家的语言果真是充满妙趣,谈起生命一路行来的种种际遇,精彩得有如小说一般。 2.《用耳朵阅读》 莫言散文集 1.《会唱歌的墙》 本书收录了莫言从年间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在平实的语言后面,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让读者细细去体会、咀嚼。它恰像两三知已灯下夜谈,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在淡淡的氛围中,自有一种韵味,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以美的熏陶。 & 相关链接: & 莫言妻子透露想用奖金买房因91平米房三代同住 && 中新网10月17日电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关于他的许多故事也一一浮出水面。据莫言妻子透露,莫言想用奖金买房子,是考虑一家三代人住在一套91平米的房子里太挤,想让家人住得宽松点。据悉,莫言与妻子杜勤兰在高密的棉花厂相恋结婚,后来他因《红高粱》而名声大噪,但始终对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的妻子不离不弃。莫言也曾表示,自己最
来源:辽宁电视台《第一时间》 大的成功是拥有幸福的家庭。
  收入并不丰厚 赡养全家老小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像莫言这种著名作家的生活条件应该很优裕,但莫言的夫人杜勤兰日前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时说,莫言目前的稳定收入来源是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的工资。而他创作一部作品常需历时数年,而作品又面临着严重的盗版侵权。为了照顾莫言和女儿管笑笑,杜勤兰在北京一直没有出去工作,当时女儿管笑笑还在上学,全家三口人全靠莫言一个人的收入,而90岁的老父亲也需要赡养。   杜勤兰表示,虽然收入并不丰厚,但莫言却仍然尽量为老家平安村做些贡献,村口的一块功德碑上,刻有2009年为村里修路的捐款者名单,莫言的名字列第一个,有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莫言捐献了3万元。杜勤兰说,很多邻居问她,莫言老师那么大的作家,挣那么多钱,怎么看你很少买肉,每次都买一大堆蔬菜。她说,其实家里改善生活就是包一顿饺子。饺子,是莫言几十年来最喜欢的美食。   莫言当作家的初衷是为一天三顿吃饺子   谈到饺子,就不得不说莫言当作家的初衷。莫言的大哥说,当时他们的一位邻居告诉少年莫言,作家们生活是非常富裕的,每天三顿都吃饺子。多年后,莫言回忆哥哥说起的这件事感慨颇深:“我当时就想,原来作家生活是如此之幸福啊,所以当年想当作家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一天三顿都能吃到饺子。”   当然,莫言觉得能吃上饺子就很幸福是有原因的。出生于1955年的莫言童年正好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当时没有粮食,大人吃的是野菜团子,莫言吃不下,奶奶“赏赐”了他和姐姐每人一个发霉的红薯干,莫言总觉得姐姐的大,于是把姐姐手里的抢过去了。抢过来之后才发现不如自己原来那块大,于是又抢了回来。抢了两次,姐姐就哭了。作为一个吃过苦的人,莫言在物质生活方面比一般人更容易满足。   成年累月苦读弥补遗憾 积劳成疾患严重胃溃疡   莫言只上了五年小学就辍学了,但他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毕业,并获得很多大学的荣誉学位。莫言能实现学历上的三级跳,与他对文学的极大兴趣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据媒体报道,早在上小学期间,莫言就已经显现出了他对文学的巨大兴趣。为了能借到同学家一本绘图本的《封神演义》,莫言曾到同学家去推磨,推一下磨,给一册书看。还必须得在现场看,不能借出来,有时还规定必须推10圈才能看一页。就这样,他把周围十几个村的书都看完了。到了青年时期,莫言看书的热情依然不减,当兵前,他曾咬牙花了4块5买了一本《中国通史简编》,要知道,全家一年的收入也才几十块钱。   后来到了北京,莫言也是一直努力学习,经常看书到半夜。杜勤兰透露,刚到北京时,莫言没有将自己接过去,有时候写作到半夜饿了没有夜宵,就吃大葱喝热水,多年下来积成严重胃溃疡,每天都要吃药。   成名后对糟糠之妻不离不弃 最大的成功是家庭幸福   莫言参军前曾与杜勤兰同在高密的棉花厂上班,两人相恋结婚,后来他因《红高粱》而名声大噪,但始终对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的妻子不离不弃。莫言曾说,他最大的成功,不是写出很多名篇,而是有一个幸福家庭。   在杜勤兰眼里,莫言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丈夫和父亲。如今有了外孙,莫言像普通的外祖父一样对她百般疼爱,每天不管多忙都要看看孩子,还为孩子取了乳名“一诺”。莫言平时比较“宅”,有时间就会呆在家里,因为身体的原因,他不喝酒也较少吸烟,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听戏曲,尤其是家乡戏茂腔。   想用奖金买房子 一家三代人挤在91平房子里   莫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被问到如何处理诺贝尔文学奖奖金,他说:“我准备在北京买套房子,大房子,后来有人提醒我说也买不了多大的房子,5万多元1平方米,750万元也就是120平方米。”   对此,杜勤兰女士说,之所以想买房子,因为这么多年来他们住的一直是部队上的一套91平方米的房子,如今女儿、女婿、外孙女和他们夫妻三代人挤在一起很局促。他们夫妻只好带着外孙女回到高密老家,帮着女儿带孩子。用这笔奖金在北京再买一套房子,五口人能住得宽松点,女儿与外孙子也不必分隔两地。   陈光标要送莫言别墅 莫家人称无功不受禄   听闻莫言想买房子,陈光标日前在其个人微博上表示,要把自己在北京的一套住房赠与莫言,让他“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创作反应民族优秀文化的作品”。   对此,莫言二哥、兼莫言“新闻发言人”管谟欣代表莫言回应说:“谢谢陈光标盛情,但无功不受禄,莫言不要陈光标的别墅。” 莫言的父亲莫贻凡也表示,莫言是庄稼人出身,不是自己劳动得来的东西,不要。 & 相关链接:
& 编者按 日斯德哥尔摩时间下午一点,瑞典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是中国作家莫言。 瑞典65岁的历史研究者乔尼?尼尔森骄傲的是,他第一次开赌文学奖,就从这个叫“MO YAN”的中国作家身上赢回了1800瑞典克朗。 斯德哥尔摩43岁的里卡多?瑟德贝里押的是村上春树,输了100瑞典克朗,第二天他立刻去买了莫言的《西门闹和他的七世生活》。 在瑞典起印1000本的《红土地》、《大蒜民谣》卖了10年都没卖完,开奖之后,全部售光。 当晚,中国山东高密夏庄镇河崖平安庄,莫言92岁的父亲在红砖砌成的小院门口,点燃了当地政府送来的鞭炮和焰火。
莫言认同诺贝尔奖对自己作品“虚幻现实主义”的评价。“仅仅写实,小说没有生命;全是虚幻和中国现实没有联系,也没有意义。” (日越/图) 高密,山东半岛中部的一个县级市。 日,这里成为中国最为灼热的新闻中心。 连续两天两次的媒体见面会后,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和形形色色的各路人马,莫言宣布“不再接待任何人”。 见面会的下午,莫言接受了央视的采访,被主持人董倩问道“你幸福吗”。“我不知道。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么?”莫言说,“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 日上午8点,南方周末记者在莫言的书房见到了他,黄白细格衬衫,咖啡色运动服,神色平静却难掩倦怠,当时,一群外媒记者已经拥挤在客厅中等候采访。 莫言要求穿着一双拖鞋接受采访,面对南方周末记者的镜头,他还是配合着脱掉了运动外套。 “这几天我实在是有点疲倦。”10月16日中午,南方周末记者接到了莫言的邮件,他说:“从昨天开始,感冒发烧,浑身酸痛。” 为什么惊喜,为什么惶恐 南方周末:你获奖后的第一反应,媒体报道有几种不同版本:狂喜和惶恐;惊讶和觉得遥远;还有“没什么可兴奋的”。上述表达哪种更准确?或者都准确?再或者是一种复合式的反应? 莫言:10月11日18点40左右,我接到评奖委员会的电话,通知我获奖并询问彼时的心情,我说的是惊喜和惶恐。为什么惊喜?全世界有那么多优秀的作家――包括中国――都没有获得,排着漫长的队伍,我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年轻的。他们有的八十多岁才获奖。为什么说惶恐,我想,这么巨大的荣誉降落在我身上,面对世界上这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都有获奖的理由,但他们没有获得,我得到了,因而惶恐。“惊喜”经过两道翻译就变成了“狂喜”。白岩松电话连线采访时也问了这个问题,因为已经过去好几个小时了,当时心情比较平静。应该说,最准确的表达是“惊喜和惶恐”。 南方周末:颁奖词用十分简洁的评价概括了你的文学成就,其中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是一个关键符号。你曾经说过深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影响,并且多次提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经典作品,但四大名著独缺《红楼梦》,而尤其推崇《聊斋志异》,这与文学界的主流评价有很大的差异,为什么你对“聊斋”格外偏爱而冷落“红楼”? 莫言:关于古典名著,当然读过《红楼梦》,天天说话,有时候为节省时间,就没有提到。即席的讲话总是有漏洞。即便是反复修改的文稿,依然不会面面俱到。《红楼梦》我是18岁读的,在老家高密棉花加工厂做临时工的时候,从一个工友那边借来看的,它对我的影响很大,里面的很多诗歌名句都能背诵。比如描写贾宝玉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对“聊斋”、“三国”、“水浒”的兴趣与年轻有关,经过历练之后,再去读《红楼梦》就读得出味道,《红楼梦》在文学价值上当然超过《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什么特别推崇《聊斋志异》,因为作者蒲松龄是我家乡人,“聊斋”里的很多故事,我小时候都听村里的老人讲过。还有就是他的精美典雅的文言文,让我读得入迷。 南方周末:你的作品很多,但是翻译成瑞典文的只有三部,《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和《生死疲劳》。为什么是这三部?是出版社的意见还是你的意见? 莫言:是翻译家的选择。瑞典汉学家陈安娜(Anna Gustafsson)翻译的。《红高粱家族》,是因为电影在前面,有一定的影响。《天堂蒜薹之歌》,是因为之前已经有了英文的版本,还是不错的。至于《生死疲劳》,他们的选择很准确。这都是翻译家的选择,我从来不干涉,也不会向他们推荐。
莫言说自己反感不把自己当老百姓,“不尊重世俗礼仪”的人。 (蒋彬/图) 最虚幻,最现实 南方周末:《生死疲劳》是你被翻译成瑞典文的“最近”的一部作品。颁奖词的另一个重要符号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生死疲劳》充满了“魔幻”色彩,但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这部作品“几乎涵盖了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所有经历,几乎可以算是那个时代的纪实小说”,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莫言:关于颁奖词,据说翻译得不太准确,我看到有两种译法,一是“幻觉”,二是“幻象”,好像还有一些译法,总之是一个与“魔幻”不同的概念。是虚幻跟民间艺术的结合,社会现实和历史的结合,这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我作品的特质,当然用一两句话很难精准地概括一个写了30年的作家,但是还是相对准确。我觉得颁奖词很可能是因为《生死疲劳》这本书。虚幻的部分,比如生死轮回变牛变马,各种动物,但动物眼中看到人间的生活,这部分是现实的。小说描写的历史跨度有50年。对历史的延伸,可能是50年之前的,100年之前的。 历史和现实的结合。这两部分缺一不可,如果没有虚幻,仅仅写实,这部小说没有生命。反之,全是虚幻的,和现实中国没有联系,也没有意义。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出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既是现实生活但同时又高于现实生活,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 南方周末:马尔克斯之于你是一个被重复了许多遍的名字。这次的诺贝尔颁奖词也有他。我的问题是,你是否见过马尔克斯?媒体曾经报道,你因为要见到他,在前一年终于读完了《百年孤独》,却反而发现了他的败笔。 莫言:《百年孤独》我很早就读过,但没有读完。他的书改变了我的文学观念。2008年要去日本参加一个活动,他们说马尔克斯也要参加。我想,要见崇拜已久的大师,就应该读完他的《百年孤独》。用两个星期读了一遍。读完感觉18章之后写得勉强,甚至有点草率。感觉作家写到这里,气不足,有点强弩之末。我就说,即便是马尔克斯这样的大师的巅峰之作也是不完美的,也是可以挑出不足的,当然这只是作为读者的我的个人看法。后来由于个人原因我没去参加这次会议,他因身体原因也没有出席,很遗憾没有见到。其实,作家之间互相读作品,就是最好的见面。 南方周末:法新社曾经发表评论,认为你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蛙》是最勇敢的作品。写作《蛙》的时候,你有付出比其他作品更大的勇气吗? 莫言:没有,“最勇敢”这个评价是不准确的。我1980年代的中短篇,《枯河》、《爆炸》、《金发婴儿》、《欢乐》等,在当时都是艺术上标新立异、思想上离经叛道的。他们也可以看看我的《天堂蒜薹之歌》、《酒国》。当然他们很可能指的是,《蛙》涉及了计划生育。去年获得茅盾文学奖,我接受采访时也说了,作家当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要直面现实,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但进行文学创作,写小说可以有一定的处理方式,如果是报告文学当然是越真实越好。小说最高的境界,就是要写出有典型性格的人,塑造让人难以忘记的人物形象。《蛙》是以我的姑姑为人物原型,她从解放初期开始担任妇科医生,一直到退休。写这样一个人物,自然要涉及到从1980年代延续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写这个问题是文学的需要,塑造人物的需要,这个小说是文学作品。问题没有压倒文学,事件没有破坏人物,挑战性也不仅在于题材本身,还在于小说的形式和塑造人物的难度。 开放的故乡,爱知县的“莫言”馒头 南方周末:《生死疲劳》里,元旦之夜在县城广场上,万众欢庆,大雪纷飞中辞旧迎新的场面,你说其实不是高密,而是你2004年底在日本北海道札幌市的经历。那个夜晚有多重要,为什么你会把这个场景加进了文章里? 莫言:这是个故乡经验的问题,一个作家老写故乡经验会不会资源穷尽?作家开始写作时,一般都会写自己的故乡,包括自己的亲身经历,亲朋好友的故事。但这些资源很快就要罄尽,这就需要不断补充。我说过,作家的故乡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变化的概念。作家作品中的故乡,是不断拓展、丰富着的。就像一个巨大的湖泊,四面的小河小溪往里面涌入。发生在世界各地,天南海北的事件,各种故事,包括风土人情,自然风光。都有可能拿来移植到他最熟悉的环境里去,于我而言,就是我的高密东北乡。这个日本北海道雪夜狂欢的场面,就被我移植过来。 南方周末:日本爱知县一个寺庙里,有以你的名字“莫言”命名的点心,味道是玉米味的,据说厨师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你怎么看待你的作品在日本的影响?另外,请你谈谈你跟大江健三郎的故事,很多人都认为是他在矢志不渝地把你推荐给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还有你怎么评价村上春树的作品?他在本届的竞争中呼声也很高。 莫言:我在日本出版的作品是比较多的,多数都是长篇。除了大江健三郎先生,翻译家吉田富夫教授和藤井省三教授也来过中国高密,后两个都是日本当代非常优秀的中文翻译家,本身也是汉学家,对中国文学研究很深,尤其对中国农村社会非常了解,在翻译我的作品当中,也渗透了他们汉学研究的学术功底。由于优秀的翻译,我的作品在日本赢得了一定的读者。 我去看过爱知县的莫言馒头,和点心铺老板吃过饭。爱知县有个称念寺,住持和尚伊势德,是个文学爱好者。日本和尚和中国和尚不一样,可以结婚不需要剃度。穿上法衣就是和尚,换上西装革履就是平常人。和尚对我的小说很有研究,而且是个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他把我的书分发给周围的信众看。点心铺老板夫妻就是他的信众。是他建议点心铺老板做一种莫言馒头,高粱米的颜色,里面是糖、奶油,馒头还不错,我吃过,可以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那边。和尚还做了酒,红萝卜酒,红高粱酒。 日本文学对中国影响很大,比如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三岛由纪夫等等,我看过很多,也很喜欢。大江先生是非常有担当、正直的知识分子。一边写作一边参加政治事务,对日本军国主义一直强烈地反对,他最可贵的是有博大的胸怀。大江先生在获得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在颁奖典礼上提到了我。后来到中国的数次演讲中也提到我,他一直说我应该获得诺贝尔奖。最近十几年,他是不是每年向诺贝尔奖推荐,我不知道。但以他的影响,一直在说我,这是客观事实。 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在全世界读者很多,被翻译作品的数量非常大,而且赢得很多年轻读者的喜爱,很不容易,我非常尊重他。他虽然比我大,但心态比我年轻,英文很好,西方交流比较广泛,具有更多现代生活气质。他写日本历史方面比较少,关注现代生活,年轻人的生活,这一点我是无法相比的。我也是他的读者,比如《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等,他的作品我写不出来。 做歌德,还是贝多芬 南方周末:你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突然,对面来了国王和大批贵族。贝多芬昂首挺胸,从贵族中挺身而过。歌德退到路边,毕恭毕敬地脱帽行礼。你说年轻的时候也认为贝多芬了不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意识到,像贝多芬那样做也许并不困难,但像歌德那样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 莫言:大家应该领会我的潜台词。贝多芬的这个故事流传甚广,但是否真实谁也不知道。当年的音乐家要依附爱好音乐的贵妇、国王或者有权势的人,他们需要被供养,否则就饿死了。贝多芬见到国王扬长而去是了不起的,而歌德留在原地,脱帽致敬,被认为没有骨气。当年我也觉得歌德软弱可鄙,而贝多芬可钦可敬。就像据说是贝多芬自己说的“贝多芬只有一个,国王有许多个”。我年轻的时候,读到这句话觉得扬眉吐气。科长,局长,成千上万,而我只有一个。我在军队工作时,有一晚上在办公室看书,一位老领导推门进来,说:“噢,没有人。”我立即回应道:“难道我不是人吗?!”这位老领导被我顶得尴尬而退。当时我还暗自得意,以为自己很“贝多芬”,但多年之后,我却感到十分内疚。 随着年龄增长,对这个问题就有新的理解:当面对国王的仪仗扬长而去没有任何风险且会赢得公众鼓掌时,这样做其实并不需要多少勇气;而鞠躬致敬,会被万人诟病,而且被拿来和贝多芬比较,这倒需要点勇气。但他的教养,让他跟大多数百姓一样,站在路边脱帽致敬。因为国王的仪仗队不仅代表权势,也代表很多复杂的东西。比如礼仪,比如国家的尊严,和许多象征性的东西。英国王子结婚,戴安娜葬礼,万人空巷,那么多人看,你能说路边的观众全都是卑劣、没有骨气吗?你往女皇的马车上扔两个臭鸡蛋,就能代表勇敢、有骨气吗?所以当挑战、蔑视、辱骂权贵没有风险而且会赢得喝彩的时候,这样做其实是说明不了什么的。而跟大多数老百姓一样,尊重世俗礼仪,是正常的。我一直反感那些不把自己当作普通百姓的人,我看到那些模仿贝多芬的行为,就感到可笑。 南方周末:你的名字和你小时候父母对你的教诲有关,他们叫你不要在外面说话。你吃过“乱说话”的亏吗?什么时候开始“不乱说话”了? 莫言:确实吃过亏,那是“文革”时期,人人自危。我现在还是乱说话――按照某些人的逻辑,我经常乱说话,有时候得罪了这一方面,有时候得罪了那一方面。要两方面都不得罪,那只能闭嘴。其实,我一直用文学在表达我内心的话,我习惯把我要说的话写到小说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