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滩,一个老狱者狱者舍身救子鹿璐年轻狱者,

站内网址搜索
本页最后更新: 3:22:11
【速递员1月内偷服刑人员包裹15次被抓】
网站分类:
网站名称:
网站地址:
站长邮箱:
站长QQ:
收录时间:
报告错误:
速递员1月内偷服刑人员包裹15次被抓已报错(0)次,打不开请
收录查询:
数据统计:
今日点入:0 总点入:0 总点出:33
网站简介:
新华网长沙11月8日电(记者谭畅)寄给监狱服刑人员的包裹一般由狱警转交。湖南津市一名速递员利用其中的信息不对称,多次将贼手伸往这类包裹,盗得万余元财物。近日,湖南津市公安局将犯罪嫌疑人华某抓获,并追回一批赃物。  津市公安局介绍,津市警方近日接到当地邮政速递公司报案,称寄往监狱服刑人员的包裹内物品频繁失窃。民警调取监控侦查,认定速递员华某有重大盗窃作案嫌疑。11月3日,民警将犯罪嫌疑人华某抓获,并追回一批还没来得及销赃的高档香烟。  经审讯了解,华某是在当地邮政速递公司工作10多年的老员工。今年7月底,他发现自己负责投递的寄往津市监狱的包裹中,有一类特殊包裹的收件人没有联系电话。他了解到,这些是寄给服刑人员的包裹,其中常装有香烟等财物。这些包裹不会由服刑人员直接签收,而是由狱警转交。  华某认为,包裹几经周转到了服刑人员手中,他们即使发现包裹内物品遗失,也会误以为是狱警拿了不愿声张。他开始找机会进入公司仓库挑拣此类包裹,盗窃其中的贵重物品。一个多月内,华某先后作案15次,盗得财物价值1万多元。
【最新来访网站】
?&?&?&?&?&?&?&?&?&?&?&?&?&?&?&?&?&?&?&?&?&?&?&?&?&
【相关点出网站】
?&?&?&?&?&?&?&?&?&?&?&?&?&?&?&?&?&?&?&?&?&?&?&?&?&
免责声明:888导航以上所有广告内容均为赞助商广告提供,对其经营行为本网站恕不负责。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强烈建议使用 IE5.0 以上浏览器 分辨率我的位置:
问题编号:4457686
一个亲戚因诈骗罪入狱(已判刑),他弟今天打电话问我想寄点钱给他哥(入狱者),这个是否有办法达成?以
一个亲戚因入狱(已判刑),他弟今天打电话问我想寄点钱给他哥(入狱者),这个是否有办法达成?以前听别人说托人送进去会被狱官私拿了。这种现象居然还会发生?(跨省的,好像是在的一座城市。)
提问者:百度知道贵州-贵阳电信通讯浏览45次 01:28:49
无需注册、快速提问 全国专业在线律师快速为您解答!
共有 0 位律师回答该问题
已帮助14人&已帮助26人&已帮助10人&已帮助12人&已帮助13人&已帮助26人&已帮助11人&已帮助5人&
已帮助13人&已帮助17人&已帮助21人&已帮助24人&已帮助21人&已帮助22人&已帮助29人&已帮助27人&
还没有华律网账号?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华律网:
相同经历,我也要问
扫微信,与律师对话
华律网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健康和谐的网络交流平台
您投诉的是 的提问:
投诉类型:
无意义的回复
内容含广告
投诉说明:【脱逃者】一个因扶摔倒老奶奶进监狱的人!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2.1、猴子随即下来和人下棋,全国没有人 能胜过它。2、人们觉得这件事很奇怪,便把(这件事)向朝廷上告。(意思对即可。)
3.①从猴子失败的角度: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再有才能也会导致失败;②从杨靖取胜的角度:做事要善于动脑,善于分析,抓住对手的弱点,就会有取胜的把握。(言之有理即可。)
1.试题分析:D、“诏释出之”中的“之”代“杨靖”。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能力。
点评:理解文言文字词的意思,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不能脱离文本,同时要注意一些字词的古今义、通假义等。
2.试题分析:翻译(1)时,注意“即是随即的意思,弈是下棋的意思,莫是没有谁的意思”,翻译时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流畅性与完整性。翻译(2)时,注意“奇是以---为奇的意思,于是向的意思”,翻译时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完整性与流畅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3.试题分析: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可以从猴子这个角度来谈,也可以从杨靖这个角度来谈,总之,谈寓意,得多角度来谈才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寓言寓意的能力。
点评:理解寓言的寓意,一定要多角度的去分析,如本文可以从猴子这个角度来谈,也可以从杨靖这个角度来谈,总之,谈寓意,得多角度来谈才是。
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①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 ,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②。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③,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④,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主人乃寤而请之。& --《资治通鉴》【注释】①害:妒忌,怨恨。②报闻: 汉代制度,上书言事,皇帝不采用的,就来个"报闻",意思是知道了,表示作罢。 ③ 突:烟囱。④上行(háng):上位。【小题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A.而又行以逆道道:道理B.宜以时抑制 宜: 应该C.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过: 拜访D.终亡火患 亡: 通"无"【小题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 分)(1) 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3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3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曲突徙薪"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上书人引用"曲突徙薪"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 (4 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四川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初一10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12 分)猴  弈西番有二仙,弈于山中树下,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因得其巧。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①去,猴即下与人弈,遍国中莫能胜。国人奇之,献于朝。上诏②征能弈者与之较,皆不敌。或言杨靖善弈——时杨靖以事系于狱,诏释出之。靖请以盘贮桃,置于猴前,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败。【注释】①遁:逃跑&&②诏:皇帝下的文书。【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A.因(于是)得其巧B.上诏征能弈者与之较,皆(都)不敌C.时杨靖以(因为)事系于狱D.诏释出之(指老猴)【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①猴即下与人弈,遍国中莫能胜②国人奇之,献于朝【小题3】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请你简要回答。(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苏州张家港市二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4分)(一)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二)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小题1】下列划线字意思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小题3】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4分)明察秋毫&&&&&&&&&&&&&&&&&&&果如鹤唳云端&&&&&&&&&&&&&&&&&&&&&&弃去&&&&&&&&&&&&&&&&&&&&&&&&&&&&&&逢老媪方磨铁杵&&&&&&&&&&&&&&&&&&【小题4】短文(一)语言简洁精练,但却又耐人咀嚼,文中“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一句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试结合该句作简要分析。(2分)【小题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短文(二)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2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初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乙)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①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②珠也。&注释①缉:装饰边沿。&&②鬻:卖。【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语。4分(1)郑人有欲买履者(&&&&&&&&&&)&&&&&(2)乃曰(&&&&&&&&&&)&&(3)为木兰之柜(&&&&&&&&)&&&&&&&&&(4)缉以翡翠(&&&&&&&&&&)【小题2】选出“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3分A.而置之其坐B.而忘操之C.反归取之D.为木兰之柜【小题3】翻译句子。4分(1)曰:“宁信度,无自信也。”(2)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小题4】由乙文的内容可提炼出的一个成语故事是&&&&&&&&&&&&&&,你从该寓言故事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一个迷途知返的越狱者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冯起运的前大半辈子都在逃。这个来自河南驻马店沈寨乡的男人已经数不清楚自己做过多少份工作,跑过多少地方,甚至记不清自己用过多少个假名。自1991年从河南周口监狱越狱逃跑之后,他脑中唯一的念头,只有远离监狱外那道红砖垒成的高墙而已。 中国论文网 /5/view-2035156.htm  如今他却打算回去了。7月16日,当这个39岁的中年男人和他的父亲一起,冒着雨,登上前往监狱所在的东王营乡的汽车时,他神色平静地迈着步子,仿佛自己要去的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地方。   “我想好了,眼下只有这条路还能走。”冯起运低着头说。头顶上露出了根根白发。   19年的逃亡生活早已磨平了他年轻时的盛气,皱纹和脂肪也一起爬上了那张被晒得黝黑的面庞。他讲话时语调平稳,声音低沉,这让人们很难想象,多年前,他曾经是一个游荡街头、行事冲动危险的小混混。   1989年,冯起运在邻居家偷东西时被抓住,因为急于逃脱,他抄起一块砖头就向对方拍了过去。面对随后的刑事拘留,以及半年后因为人室抢劫被判处的6年有期徒刑,这个18岁的年轻人“心里想不开”,在监狱里待了不到一年,便趁着夜幕,用床单撕成布条,拴着装满沙土的化肥袋子,挂在监狱的围墙上,顺着绳子爬了出去。   不过,那时候,这个一心逃跑的小伙子根本没想过,自己从监狱跑出来能做些什么。他只是模模糊糊地觉得,在这道高高的红砖墙外面,“就是自由”。逃出来的当晚,跑在黑黢黢的路上,他的脑中只有一个念头:“马上离开这个地方,越快越好!”   如今,冯起运再也不是年轻的小伙子了,却在70多岁父亲的陪伴下,重新踏上返回监狱的道路。想起自己过去“自由”的19年,他只是摇了摇头:“那种日子我活够了,现在我只想安安生生地生活。”   在刚跑出监狱的几天里,冯起运只想逃得远远的,就靠着捡垃圾一路前行。他睡过菜地,每天都“被蚊子咬得不行”;后来,拾垃圾攒下了几块钱,他就每天花1元钱,和耍把戏的、卖艺的一起,睡在乡下臭气扑鼻的简易旅店里。   因为没有身份证、没有户口,又害怕被警察发现,在随后的十几年里,这个年轻力壮的男子只能在农村或者城市的郊区四处流浪,并且做些出卖体力的粗活儿。他在河南捡过破烂,在陕西采过金矿,在湖北做过建筑工人,甚至还在山西挖过煤……   这些工作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在矿井中,他的头部曾被一块橘子大小的碎石砸出了一道显眼的伤疤,也曾经看到一同下矿井的工友被砸断了胳膊、削掉了头皮。甚至,就在他的面前,一位三十多岁的工友被突然掉落的巨大煤块生生砸死。   这些生死瞬间的故事,如今只是被冯起运轻描淡写地提起。在四处逃跑的日子里,它们就像一个个小浪花,很轻易就被淹没在他充满惊恐的记忆里。   他的身体自由了,可心灵仿佛重新陷入一个无处不在的监狱。不知道有多少次,他梦见自己被警察追捕,拼命奔跑却无法逃脱,最终浑身冷汗地惊醒。有时候,干了一天活儿,疲惫地倒在床上,他也会突然想起,“自己是个逃犯”。于是翻来覆去地胡思乱想,“天亮都睡不着”。   但他从没对别人讲过这些。旁人大多觉得冯起运性格古怪,因为他很少跟别人讲话。即使遇到聊得来的人,他在大多数时候也只是听别人诉苦,并不提起自己的过去。   酒精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他总在靠喝酒“打发时间”,每天下班回“家”,他都会煮一碗挂面、热两个馒头,然后喝上四五瓶啤酒,直到醉醺醺地睡着。可真有邻居请他喝酒,他却从来不敢去,因为担心“喝醉了说实话”,透露了自己“逃犯”的身份。   现在他不怕了。在驻马店东王营乡,冯起运和父亲下了车,继续朝监狱的方向前进。这个逃亡了19年的犯人决定自首,这些故事也不用再被埋在心底了。   当这些回忆被唤醒时,这个年近40的中年人常常会沉浸在涌动的细节里。它们中的一部分,是关于爱情和一个名叫坡坡的女孩。时隔多年,冯起运还能清晰地记起这个女孩的相貌:大大的眼睛,梳着一条马尾辫。   15年前,在陕西潼关县的一个村子里,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这种吸引力”。这个从没谈过恋爱的“男娃”,总爱凑到女孩的旁边“聊聊天”,后来,他又总拿些《法制文学》的杂志,找机会问她:“这本书先借你看吧?”   可他的“进攻”却总是仅止于此。他想过大声对女孩说“我喜欢你”,或者“我很想跟你做男女朋友”,但真有女孩的朋友来撮合时,他却只能冷冷地拒绝:“我已经结婚了,我要回老家。”   “我能怎么办呢?我是个逃犯啊。”冯起运说,“我不能结婚,也不想害了她。”他很快离开了潼关,再没有见女孩一面。   几年后,他回到这里,又看到了这个名叫坡坡的女孩,跟她的男朋友站在一起,却向自己投来“生气的眼神”。到了今年6月,当他在潼关一家早餐店里再次看到这个女孩的时候,她已经身材发福,领着两个孩子,一点也认不出坐在餐桌对面的自己了。   19年的漂泊过后,冯起运的口音已经掺杂着山西、陕西各地的方言,对于家乡的印象也越来越模糊,甚至有时候他会猜测,父母会不会觉得,自己已经“不在了”?   他也会常常幻想,如果自己不是逃犯,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也许自己早娶了媳妇,还能做个小生意。他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后悔,如果自己没有越狱,再过四五年刑满释放,就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不像现在,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解脱。 过完年,他突然觉得自己老了,“很容易就没力气”,照照镜子,再也不是“脸光光的精神样子”,怎么看怎么像个“老汉”。他想到了死。这个念头越来越清晰的时候,冯起运决定回到家里自杀。毕竟,“在外面随便找个野沟,死了也不甘心”。   在流浪了10多年后,冯起运终于回到了自己阔别已久的村子。要不是向村口的人们打听过父亲的住址,他几乎认不出来自家那座刷着青漆的砖房,19年前,家里的外墙还糊着泥巴呢。   他敲开了门。大门打开的一刹那,冯起运发现,出来开门的父亲“老得太狠了”,头发白了,脸上也多了很多皱纹。而父亲却只是带着狐疑的目光看着他:“你找谁?”   “我是您的孩子,现在回来看您了。”冯起运说。父亲瞎了一下,眼泪顺着皱巴巴的脸掉了下来。   他已经19年没有回来了。从监狱跑出来以后,他在周围的几个县来来回回转了几圈,却从不敢回家看一眼,也不敢给父母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他担心警察找到自己,也怕自己给家里丢人,“没脸回来”。 他想自杀,但做了一辈子农民的父亲说什么也不同意。他急急忙忙地打断冯起运:“我们都还活着,白发人不情愿送黑发人!”   冯起运沉默了一会儿:“我听你的,唯一的出路,只有自首了。”   7月15日晚,在冯起运准备去自首的前一天,家里的3个男人聚在一起,吃了19年来的第一顿团圆饭。桌上的3瓶啤酒,弟弟没喝,父亲喝了两杯,剩下的都被冯起运喝掉了――这是19年来,他头一次跟别人放心地喝酒。   第二天离开家门前,冯起运给弟弟塞了100元钱,却没有跟流着泪送出来的母亲说一句话,“毕竟,去坐牢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可时间把什么都改变了,连监狱也不例外。冯起运背着两大包行李走了二里地,却没有看到熟悉的监狱。他和父亲向附近的人打听,才知道几年前监狱重建,所有人都搬走了。看着没有人烟的麦田,连自己曾经越狱出去的那堵砖墙,也已经没了踪影,冯起运的心里突然“有点慌”。   16日傍晚,一番打听之后,奔波了一天的父子俩终于赶到了重修过后的周口监狱。冯起运跑到警卫的岗哨旁边,小心翼翼地问:“同志,我有个事情想跟你商量一下。我是来投案自首的,我20年前从这里脱逃……” 连监狱的警卫都忍不住吃惊地瞪大双眼:“20年前?!”   的确,太久了,当年监管冯起运的辅导员已经退休,他用两个行李包背来的衣服、水桶、被褥,也改成了统一发放,甚至连监狱周围那新建起的一圈高墙,他都觉得新鲜:“又高又长,上面还多出来一道铁丝网,像《古惑仔》里面的一样。”   这个年幼无知的笨贼,如今已经快40岁了。他耽误了太多时间,却并不妨碍他期待自己刑期结束后的生活:也许可以做生意,“说不定到时候头脑变聪明了,能赚到钱”,也许可以种地,或者做点什么别的事情。   “至少,我终于不再是逃犯了。”这个越狱了19年的男人站在监狱灰色的高墙里,脸上却浮现出了平静的微笑。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乱世单骑救主地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