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赵家坪到东江南宁市中心血站站有多远

Page 675 索引 - Sitemap陇南事件初调查
经过2天的紧急处理,到11月19日,陇南市区已经恢复平静。
除了市委、市政府门前的一条街道仍在管制之外,其他街道已经基本恢复正常,90%以上的商铺开门营业。市委门口大批持盾牌的武警已经撤走,仅剩下2名战士在站岗。
市委正门街对面行人匆匆,卖包的、卖衣服的店铺正常营业,社会秩序在表面上和“11·17”之前没有什么两样。
和门口处的轻松不同,在市委后院,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警车,有20多名警察在楼前徘徊。
11月21日下午,陇南街道管制取消,一切似乎又回到了从前。
从赵家坪到成县
村民等待市政府在赵家坪奠基,却传来搬迁成县的消息,村民感叹:“我们怎样生活?”
陇南武都区东江镇30多名拆迁户引发了这次“风暴”。
早在2006年,陇南市贯彻城区东扩西进南北贯通战略,要将陇南市发展成为陕甘川的区域中心城市。为此,地处市郊的东江镇东江水村村民任海润家里1亩多地被征用。“我们全镇大约2800亩田地几乎全部被征用。”任海润说。
2006年的东扩西进,扩展武都城区,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程是要将在半山坡的陇南市市政府搬迁下来,就定址在东江镇赵家坪。
“我们就靠这点地生存。夏季种水稻,冬季种油菜,平时维持吃饭绰绰有余。”任海润是一位个头高大的中年人,近40岁。在11月20日下午4时的冷风中,东江水村新建的群楼旁,任海润站在人群中,大声地说:“我来介绍我们的情况,如果说得不对的地方大家再更正。”围陇过来的近十名村民齐声说好。
“当时说市政府要搬迁到我们东江镇赵家坪前面的那一块地,我才答应签字让出耕地的。”事实上,东江水村居民让出的不仅是大部分的耕地,还有老宅基地,他们将房子拆掉后住进了活动板房。
“当时地方政府承诺2007年让我们住进新房,但是我们一直等到了现在。”东江水村正在兴建的房子大都即将主体完工。在建设初期,当地政府提供给每户10万元的低息贷款,标准是建成5层半的楼房。60多岁的张文渊(化名)补充说:“因为各家的家境不同,有些家庭也有建2层、3层的。”
“建成5层半需要50万元左右,等到完全建好,我们这些人大多数的欠款就有30万左右。”张文渊说。
2008年3月,东江镇的村民听说陇南市政府可能要搬迁到隔壁的成县而不是他们的赵家坪,绝大多数农户签字表示反对这一搬迁,并将材料递交给市、省相关部门。“三四月份的时候,我们就闹过一次。”张文渊说。
4月23日,陇南市一位领导在陇南电视台发表讲话,说行政中心不会搬迁,并且新的市机关办公大楼很快就会在东江镇赵家坪村前原来选定的地方奠基。
之后,5·12大地震发生,将东江镇村民的视线转移到地震中。
“当时不知道会发生大地震。”日前记者从陇南市市委宣传部了解到的官方说法是,5·12大地震之后,处于三裂缝交汇处的武都区受到地质专家的关注,并且在实际考察后,提出了行政中心搬迁至成县的报告。
张文渊说,“我们在等待市政府在赵家坪奠基”。一直等到近日,村民发现隔壁不远处的房地产开发工程停止了建设。
“如果市行政中心搬迁到成县,首先我们的田地也没有了;其次每家还未盖成的楼房,第一层的铺面将无人问津,楼上原本打算出租的房屋也将成为泡沫;另外还有一堆的欠款。我们怎样生活?”任海润说。
据了解,武都区总共涉及的搬迁户有600多户,东江镇有400多户,东江镇共有土地(包括山地)约2000亩,已被政府征用1400多亩。
不仅东江镇,附近的钟楼滩、莲湖广场的搬迁户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不仅是他们,如果市行政中心真的搬走了,在我们武都区,一没有矿藏,二没有大企业,我们这个依靠服务业的城市就冷清了。”一名武都区官员说。
上访演变成冲击
村民说参与打砸烧的不是他们这些拆迁户;官方认为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次上访做文章。
11月17日上午,武都区东江镇30多名拆迁户集体到市委上访,要求对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后可能导致他们的住房、土地以及今后生活方面的问题作出答复。
陇南市委、市政府、信访、公安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上访群众进行了劝解,但上访人员不听劝阻,他们反复要求见市委书记。
到下午3时许,上访人员增加到200多人,有人打出“反对搬迁”的横幅,喊着“反对搬迁”的口号,围观聚集的群众越来越多。
晚上7时30分以后,400多人陆续强行进入市委后院。至晚上10时左右,市委后院围观聚集的人员增加至近1000人,混杂在上访群众中的一些人推倒阅报栏,损毁绿化带,强行冲击由武警和公安民警值勤人员组织的人墙,武警和公安民警采取措施分割隔离,将其驱逐出市委大门。
之后,部分闹事者开始向维持秩序的武警和公安民警乱投掷石块、砖头、酒瓶,致多名武警受伤。
晚上12时左右,根据陇南市委提供给记者的文件显示,当时聚集人员增加到2000多人。
时代周报记者在陇南电视台19日晚播放的一段录像上看到了当时的镜头:一排武警战士顶着防爆盾挤在市委大门口,离他们约10米外,密密麻麻聚集着大量群众。一个青年扔完砖头,闪身进了人群;另一个20岁左右面带愤怒的青年右手拎着一根长棍,左手甩手将一块石头扔向武警,然后返身拿石头……
至18日0时30分左右,部分聚集人员强行冲进市委大院,砸碎了市委前院一栋三层办公大楼内6个部门的门窗玻璃,砸毁办公设施,并抢劫了财物。随后,不法分子随着上访群众冲进市委中院,砸毁了停在中院的11辆汽车。
“如果有人拿东西,那也是别有用心的人拿的。我没有拿哪怕是一根钉子。”一位当时冲进市委大门的群众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东江水村的张文渊说,参与打砸烧的不是他们这些拆迁户。同样,官方认为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次上访做文章。
陇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凤霖说:“在打砸过程中,跟在后面的一些群众喊,不要砸东西,不要砸东西,但是已经失去控制。”
“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现场维持秩序的公安民警和武警果断处置,现场抓获了35名不法分子,将聚集人员清理和疏散出后院和中院。”陇南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李学春说。
在市委前院,闹事者纵火焚烧了市委保安室和信访接待室,将市委职工停放的多辆摩托车、自行车以及砸坏的办公用品点燃。
之后,武警战士和公安民警对继续冲击市委大门、投掷石块、砖头、酒瓶并在市委前院纵火的17名不法分子实施抓捕。凌晨4时左右,事态暂时得到控制。
18日上午8时,市委大门口又陆续聚集人员,至上午10时30分左右,又有1000多人冲进市委后院,手持铁锨、棍棒、砖头、石块等攻击公安民警和武警,砸毁3辆小车。公安民警、武警抓获带头滋事的不法分子,并将其余人员清理和疏散出市委后院。
省长与上访代表座谈
徐守盛省长对上访代表说:你们反映的大多数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是相关部门对群众的承诺没有履行好。
据介绍,事件发生后,陇南市委政府在第一时间上报甘肃省委、省政府。甘肃省高层领导立即召开会议,会后下发了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处理武都区群体性上访事件的意见》作为指导。
18日中午11时许,甘肃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罗笑虎赶到武都,在柏林乡听取了陇南市关于“11·17”群体性事件情况的汇报,就迅速控制和平息事态作了部署安排。
会后,甘肃省政府省长助理、省公安厅长何挺赶到市委大院,对处置这起事件进行了具体部署,并与陇南市委副书记、市长郭玉虎,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李学春,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刘应昌一起在一线指挥,带领公安民警、武警将聚集人员全部清出市委大门。
18日晚,陇南市市长郭玉虎发表电视讲话,传达了省委省政府的意见,要上访者按照正规渠道反映问题,将对犯罪分子严厉打击。郭玉虎说:“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安定。”
陇南市纪委书记李学春说,他们通过高音喇叭向上访群众做劝解疏导工作,播放武都区公安局关于处理这次事件的1、2、3号通告,劝阻上访人员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诉求;通过发布公告、市长发表广播电视讲话、播放录像、报纸报道等形式,向社会和群众公布了这次事件的真相;出动宣传车21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宣传市委的决策,旗帜鲜明地表明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事件的立场、态度和决心,加强了对群众的宣传引导工作。
19日,甘肃省省长徐守盛到达现场召开会议。
20日徐守盛来到东江镇与上访代表进行了座谈。记者20日下午在东江水村听到村民中正在流传着:徐省长说他也是农民出身,他知道农民的苦楚。据当时在场的一位工作人员称,徐守盛省长对上访代表说:你们反映的大多数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是相关部门对群众的承诺没有履行好。
“我们一直相信党和政府会处理好我们的问题。”任海润说。11月20日,东江水村的群众情绪已经平静下来。
搬迁花落谁地?
村民任海润说,不管市行政中心搬还是不搬,东江水村的群众始终相信党和政府会安排好他们的生活。
被东江镇村民诟病的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到成县,是一个被搁置了20多年的议题。在11月21日的会议中,甘肃省省长徐守盛说:“陇南市行政中心的搬迁问题要从长远来看。”
—3日,陇南市一次降水107.2mm,发生滑坡、坍塌、泻溜182处,城区三分之一的区域进水,2000多户居民和121个机关单位被淹,倒塌房屋13000间,造成危害的3000间,使11200多人无家可归。1985年,陇南地区行署机构经国务院批准,开始了迁移成县的活动。
徐守盛说,因为资金的不足,搬迁被迫中断。2004年陇南撤地建市,将天水市的4个县并到陇南市,武都区从地理位置上不再处于全市中心,陇南行政机构搬迁的提议被再次提及。
目前,官方提供的说法是,5·12大地震之后,因为武都区地处几条地层裂缝之旁、地质灾害超过成县,地质专家作出了陇南行政中心搬迁到成县的报告。日前记者从兰州大学一位参与评估的教授处得到证实:搬迁报告已经上递国务院,等待批复。
这份由兰州大学、甘肃省相关部门参与完成的《陇南市行政中心灾后重建评估报告》开头写道:在地震灾后恢复建设中,陇南市行政中心是原地重建还是异地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自然灾害安全、区域与城镇发展条件、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管理和产业布局等多方面的因素,亟待从速加以研究。
这份数万字的报告,由自然灾害风险性评估等四部分组成,报告总体认为,成县替代武都区成为新的市行政中心是适合的。
在关于陇南市行政中心异地迁建的相关问题部分中,有这样一段话:“特别是要汲取汶川大地震中汶川、北川等城镇遭受毁灭性破坏的沉痛教训……限制10万人口……建成小而精、小而特、城市建设科学布局、避灾空间合理的生态型小城市。”
11月21日,陇南市街头依旧在热议前几日的冲突。“人心惶惶!谁知道会出什么事。”一位40多岁的男人说。他和大多数普通市民一样认为这件事还没有结束。
“如果要搬,就要解决好武都区群众因市行政中心搬迁而带来的各种损失”,武都区有官员称。而在市郊的东江水村,村民任海润说,不管市行政中心搬还是不搬,他们东江水村的群众始终相信党和政府会安排好他们的生活。
11月21日,陇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全社在系统传达学习徐守盛省长重要讲话的发言中表示,“我认为,‘5·12’地震之后,国家来的专家提出武都城要卸载的建议是实事求是的,是符合实际的。目前陇南行政中心的异地重建恰逢其时,有利于挽回历史遗憾,有利于抓住灾后重建机遇。”
杨全社表示,在行政中心搬迁过程中,对目前武都城区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这些拆迁户,必须按照既定的协议该补偿的补偿,该安置的安置,该划宅基地的划宅基地。
记者手记:
猛然间听到陇南市市委被上访村民围攻,并且决定要去采访的时候,我想起了2006年在甘肃民乐县采访村民绑着炸药包炸法院的事情来,当时我被当地的公安干警“驱逐”出民乐。
短短的两年时间过去了,采访陇南市市委被上访村民围攻会不会碰到和民乐采访时相同的待遇?让我忐忑不安。
事情有些不一样。陇南市委宣传部一位负责接待记者的官员对我说:“事件一发生,我们就知道你们要来了,所以我们也在做准备。”
宣传部将事态每天的新进展以及处理过程和结果向各家媒体统一发布,并且没有限制记者采访。“正面引导,不炒作!”一位市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只是在第二天一早将刊登的所有文章都打印出来交给上级领导。”
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依法、及时、真实地发布信息,既能抑制谣言传播的空间,维护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同时也能提高政府的威信,有助于危机的解决。陇南事件之所以没有和瓮安事件那样被公众猜测,各种谣言纷纷,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政府及时发布了信息的缘故。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天定教授对我说:当地政府这种“一反常态”的做法,体现出当地政府较高的执政智慧。今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后,各级部门逐步认识到,信息公开与维护稳定,二者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信息公开,有利于社会稳定。基于这样的认识,政府部门开始主动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排气阀功能”,这是一种现代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而从另一方面看,在如今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封锁信息在技术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可能,重大突发事件后封锁消息是非常愚不可及的事情,封锁的结果只是适得其反。所以,政府主动公开信息,加强与媒体的沟通,无疑是高明的举措。
同样,兰州大学教授李惠民也肯定这是政府的一种进步。“陇南市政府对此次事件的信息以疏导为主,体现了政府处理公共突发事件时的思维变化,及时公开信息,让媒体迅速报道,抢占信息制高点,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引导舆论,完成导向,这种做法比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
两位教授都认为:在这次事件中,政府的公开性,透明度,比以往好了很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如果市委领导出面接待上访群众……
 |  |  |  |  |  |  |  |
如果市委领导出面接待上访群众……
陇南事件直接原因是干群缺乏沟通,信息公开迟缓,深层原因是盲目决策损害群众利益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5版
&&&&“你们要能代表老百姓的利益,我们给你提供信息,不代表老百姓的利益就对不起。”陇南市“11?17”事件发生后的第6天,记者在位于武都区东江新区的赵家坪村采访时,一名村民的态度非常激动。
&&&&因东江新区建设而整村拆迁的东江水村的一些拆迁群众,在记者未表明身份询问搬迁问题时也三缄其口。
&&&&目前,陇南市有关部门一方面在进一步积极地做好工作,消除事态平息之后的其他可能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又努力引导全市再次把目光聚焦到灾后恢复重建上来。
&&&&甘肃省省长徐守盛11月21日在陇南市领导干部大会上说,陇南“11?17”事件是一场因酝酿中的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引发的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群体性事件。
&&&&一起最初30余人的上访事件最终演变成群体性事件,直接原因是当地干部对群众关心的问题缺乏沟通、信息公开迟缓,更进一步,则是面对“大投资”诱惑,地方的“善后”对策未能得到各个利益群体的理解和支持。
■行政中心搬迁“惹祸”
&&&&从兰州驱车到陇南市府武都区,需要经过同为地级市的天水市的主城区。从兰州到天水差不多有4个小时车程,从天水到武都,车程也在4小时左右。
&&&&走过这段路的人对天水市城区和武都城区的区别都有着非常深的印象:天水地势开阔、规模较大,而武都略显局促、狭小拥挤。
&&&&2006年6月,陇南市开始开发建设武都区的东江新区和中楼滩。其中仅东江新区开发,即规划征收土地2800多亩,四期拆迁涉及1050户农户和单位。为筹措开发资金,陇南市引进开发商,并承诺在土地使用、手续办理等方面提供优惠和便利。
&&&&开发东江新区,当地拆迁户和开发商均极热情。东江水村一名拆迁户告诉记者,“今年3月前,大家提起开发东江的事情,都竖大拇指,认为市委、市政府给办了件大好事。”开发商也看中了武都区作为陇南市府的地位和房地产开发前景,在东江新区进行投资。
&&&&然而,拆迁户和开发商的热情从今年3月开始因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的传言受到很大打击。
&&&&一些曾在陇南市和武都区担任领导职务的老干部告诉记者,从今年3月起,当地就开始有陇南市行政中心要搬迁的传言,引起拆迁户先后数次到市委上访。陇南市委、市政府通过电视等进行了澄清。9月以后,当地再次出现搬迁的传言。11月17号,有传言称搬迁已定,连搬迁时间也已确定,导致拆迁户再次上访,并最终酿成了“11?17”事件。
&&&&陇南市一位领导告诉记者,陇南行政中心异地迁建,是个历史问题。
&&&&武都区位于典型的河谷地区,城区面积非常小,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量超过1万7千人,在全国城市人口密度中名列前茅。当地形容武都地形,是“山比云高”“水比城高”“路比房高”,极言发展空间之紧张。
&&&&上世纪80年代,由于缺乏项目和资金支持,陇南行政中心搬迁也曾动议并最终停止。
&&&&而汶川地震后,一方面国家加大灾后恢复重建和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陇南市可以抓住这个机遇,争取到国家资金和项目的支持;另一方面,地震后相关专家在武都查出800余处地震隐患,也促使陇南行政中心搬迁,以为陇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争取更大的空间。
■上访者的诉求
&&&&记者在东江新区采访拆迁户和开发商时,拆迁户普遍反映,他们担心的是一旦行政中心搬迁,武都区的发展肯定不比现在。而他们的良田多已被征用、房屋拆迁,将来的生活会失去保障;开发商则担心行政中心搬迁后,投资的收益会远不如预期甚至没有收益。
&&&&正是因为如此,拆迁户和开发商对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的问题持续关切。
&&&&一名外地开发商表示,政府在东江新区摊子铺开之后,还未见到收益,行政中心就要搬迁,等于把已经进行大量投资的开发商“甩到了沟里”。
&&&&记者从一些拆迁户、开发商和干部处了解到,2008年3月,在搬迁的传言首次出现后,部分拆迁户开始数次到市委上访,开发商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信息。随后,政府于4月对搬迁传言进行了澄清。
&&&&9月下旬,甘肃有媒体报道说,迁建陇南市行政中心已报国务院审批。9月底开始,有不明身份人员挨家挨户散发《告武都人民书》,说行政中心搬迁将会影响武都发展,影响武都人民的生活。传单上不仅有“武都人民要采取各种方式抵制搬迁”的言语,并且矛头直指陇南市委主要领导。
&&&&从9月底到“11?17”事件发生的2个月时间内,拆迁群众仍不断到市委反映问题,要求政府保障自己的生计,也一直再未得到正面的回应。
&&&&此时,一些拆迁户认为党委政府在“暗箱操作”,他们在灾区群众最需要市委、市政府为以后的生产生活出主意、想办法的时候离开武都,并因此产生了极大的不满。
&&&&陇南市委市政府一些领导接受采访时表示,一方面陇南行政中心的搬迁有其客观需要;另一方面,行政中心的搬迁不会对武都区的发展产生影响。
&&&&他们的主要依据是:从短期内看,兰渝铁路、兰海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客车站规划在东江,货车站则规划在武都区黄家坝,亚洲第一金矿阳山金矿的开发中,生活基地也可能布局在东江新区,此外还会有一些资源开发单位的后勤生活基地都要建在武都。现有条件下,这些设施和单位占用面积可能东江新区都难满足。全市列入国家专项规划的投资总规模超过600亿元,在武都的投资规模超过180亿。参与建设的人员要吃、要住、要消费,以服务业为主的武都经济不会因搬迁而停滞。
&&&&从长期看,行政中心的搬迁能够为武都区的城市建设腾出发展空间。行政中心搬迁后,武都区人口压力和机关单位压力都会相对缓解,可以解决目前城区绿地少、“握手楼”多、公共休闲场地缺乏等问题,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休闲水平。
&&&&对这些“说法”,一些拆迁户表示,尽管兰渝铁路等大项目要在武都区建设,但这和自己将来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关系并不清楚。因此他们认为,行政中心在武都与否才是最“紧要”的,一定要想法把行政中心留住。
■一名拆迁户说,只要主要领导出来跟我们说说,那就啥事没有了
&&&&受访的多位陇南市和武都区干部表示,对于有共同利益诉求、很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群体,不仅要考虑法律法规条文,更要从维护社会稳定和群众利益角度出发,创新方式方法,避免群众情绪无法宣泄导致事态扩大。
&&&&从此次事件看,一些地方干部不敢面对群众,信息公开明显迟缓。
&&&&11月17日上午9时30分许,武都城区30多名拆迁户集体到陇南市委上访,要求对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后他们的住房、土地和今后的生活如何安排作出答复。得知情况后,陇南市委主要领导安排部分市委常委、信访、公安等相关部门和武都区的负责人接访。
&&&&据武都区的一名负责同志介绍,上访群众此间明确表示要求见市委主要领导说明情况。11时许,陇南市委主要领导安排让上访群众选出代表,由市委书记出面进行接访。上访群众表示,他们人人都是代表,要求一起同市委书记见面,拒绝选代表进行会面。
&&&&尽管市委接待群众的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一直在现场做上访群众的疏导工作,但由于没能见到市委书记,上访群众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聚越多。截至17日15时,上访人数增加到200多人,围观群众达到1000多人。
&&&&当晚7点,陇南四大班子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要求认真解决这次上访事件,做好群众的思想疏导工作,严防违法行为,同时继续让群众推选代表,由市委书记进行接访。
&&&&一些拆迁户表示,他们到市委上访,就是想见一下市委主要领导,听一听市委对行政中心搬迁是什么样的考虑,对他们将来的生活保障有些什么样的准备,不是来听《信访条例》是怎么规定的。
&&&&一名拆迁户说,只要主要领导出来跟我们说说,说行政中心搬走以后你们的生活保障我们有考虑,由谁来管,那就啥事没有了。
■如果……事态的发展也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严重
&&&&11月20日,甘肃省省长徐守盛来到陇南,和拆迁户、陇南市、武都区的部分干部座谈,向他们介绍,陇南行政中心搬迁只是根据专家建议上报中央,还要等待批准,并对拆迁户和当地干部群众关心的生活安置等问题进行了答复。拆迁户代表对此非常满意,最后用掌声将徐守盛送出了座谈的活动板房。
&&&&一名拆迁户代表表示,如果这些信息能够尽早公开,那么拆迁户心里会有底、服气,事态的发展也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严重。
&&&&陇南市和武都区的部分在职干部和老干部也表示,直到事件升级的前一刻,如果市委主要领导能够出面接待上访群众,对群众反映迫切的问题进行解释和疏导,那么事态升级仍可能避免。
&&&&与此同时,也有专家指出,陇南面对“大投资”产生冲动引发危机并非孤例。面对迁建的大投资,陇南市对地产商的前期投入、对群众生活,甚至对当地干部的具体困难,都没有明确周到的方案与解释,才是事件产生的更根本原因。
&&&&一些专家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越是面临巨大投资的诱惑,地方政府越要严密论证、科学决策,才能够把钱用好,避免因项目冲动损害群众利益。
&&&&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刘敏研究员表示,从陇南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在特殊时期、特殊机遇的情况下,面临巨大快速的投资,地方政府应该建立怎样的工作机制、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是此次陇南给我们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提出的一个课题,各地要多从执政方式、理念上想办法,避免草率决策、仓促上马。
&&&&截至目前,多方对记者关于搬迁与否问题的采访或称在“酝酿之中”,或不作正面回应,搬迁问题的酝酿过程仍难以还原。
(记者宋常青)来源:新华社《t望新闻周刊》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陇南市武都区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方案(试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陇南市武都区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方案(试行)
划​片​招​生​、​对​口​入​学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许昌市中心血站招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