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黄姓名人网,图片新闻栏目播出,凤凰岗一段被封尘的历史,……黄香故里及墓葬地考证

黄氏名人——政治家列传
黄氏名人——政治家列传
黄氏渊源探秘
黄氏最早来源于少昊氏,在远古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有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生活在这一广大地区,典籍称之为东夷。其中有9支氏族最为强盛,组成为部落联盟集团,史书称其为九夷。据《古本竹书纪年》,这九夷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其中的黄夷氏族,就是黄姓的最古老的族源。
黄夷是因为崇拜黄鸟而得此名。其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远古时代,在燕山南面的古幽州一带,栖息着各种鸟类,其中有一种后人称为黄鹂、黄莺的黄鸟。这种黄鸟,不仅小巧精灵,色泽艳丽,而且叫声清脆,婉转悦耳。《诗·周南·葛覃》的第一节这样描写:“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对于长期采集、狩猎在山林中的原始先民们来说,这小巧活泼的小黄鸟,它们成群地在空中林间飞腾、跳跃、呜叫,给先民们带来天籁般的谐趣和原始愉悦。他们对黄鸟的喜爱之情,转而变为尊敬,后来发展至顶礼膜拜,就把它当作自己氏族的守护神和标志,因而也就成为这一氏族的图腾。这个氏族就叫做黄鸟族、黄氏族,简称为黄夷、黄族、黄人,成为东夷族鸟夷的一支。
黄氏族人所居之地,地名多带黄字。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古代叫黄水,后来才改为“潢水”。《热河志》卷七十一潢河:“《新唐书》始作潢字,辽金史因之。《清一统志》原本谓别于西黄河,故曰潢。”后来,黄人由内蒙东部向东南方向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之一的黄夷。今山东黄县东南有古黄城,掖县南有黄山,兴博县有黄山,黄阜、济南西南60里也有黄山。这一带就是远古黄夷栖息活动的地区。
在东夷集团中,黄人的势力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成为东夷集团中势力强大的一支,因而被推尊为部落联盟首领。在野蛮时代中期,东夷部族集团由凤夷氏族的少昊金天氏为部落联盟大首领时,黄夷就与风夷结成了婚姻氏族,后来又加入了少昊部落。当时,东夷集团都普遍崇拜鸟。由于东夷集团大首领少昊氏族的图腾是凤,因此凤便成为百鸟之王,成为了神鸟。凤鸟中有一种雌性的鸟,叫做皇(后来写作凰)。这种鸟与黄鸟一样,通身都鲜艳亮丽的黄色羽毛,而且这两种鸟名的读音完全相同。皇鸟是凤鸟的配偶,恰巧黄夷又是凤夷的婚姻氏族。这些相同、相似、相通之处,黄人便自然地用凰鸟来取代原来作为氏族图腾的普通小黄莺,崇拜的对象改成了凰鸟。这样,黄鸟变成了皇(凰)鸟,黄夷的图腾由黄鹂鸟变为金凤凰。
当历史进入到野蛮时代中期,大约是炎黄之世时,东方黄夷部落部分成员陆续内迁到了华北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尽是一片黄色:黄色的平原,黄色的山峦,还有横穿北部中国的黄色的大河,人们便崇拜起大地和大河并把这条河叫做黄河。
由于黄人内迁中原,用原本是黄鹂鸟的颜色“黄”字来指称大地的颜色,所以才有了《说文解字》“黄,地之色也”的释义。
黄人加入东夷集团后,与少昊氏结成了婚姻氏族的关系。后来,少昊氏族势力越来越强大,少昊就成为东夷部落集团的大首领,这样,黄夷降而为少昊部落的附属氏族,它与少昊凤鸟族的关系也由婚姻氏族变为父子氏族。因此,黄夷便以少昊为本族始祖。《宋学士集》说:少昊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他被封于汾川,后世尊其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裔建立了沈、姒、蓐、黄等国,后被晋国一一灭掉,其中黄国的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的一支,晋国的黄渊便是其后裔。
少昊,大约生当炎黄之世,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神话人物。关于他的事迹,各种典籍的记载不尽一致,光是他的名字,各种典籍就有很多种不同的写法,如“少昊”、“少皓”、“少皋”、“少嗥”、“睥”、“少阜”、“少晖”等,还有不同的称呼,如称为“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穷桑氏”等。
据《左传》、《帝王世纪》记载,少昊名叫挚。他的母亲,《帝王世纪》说是“女节”,《拾遗记》说是“皇娥”。《春秋元命苞》载:黄帝之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今河北省盐山东南),女节在梦中幻觉这颗巨大的流星落在身上,意感而生下了少昊。《拾遗记》卷一则更有一段神奇而缠绵的叙述:皇娥处璇宫而夜织,或乘桴木而昼游,当她来到穷桑的苍茫之浦时,遇到一位神童,他的容貌俊美绝俗,自称是白帝之子,即太白星之精。这位太白星化身的美少年,下凡降落在苍茫水边。他与皇娥相遇,便一见钟情。帝子与皇娥并坐,抚桐峰梓瑟,皇娥依瑟而清歌,白帝子答歌,从此与皇娥嬉戏宴游,乐而忘归。享受了一段浪漫生活之后,皇娥便怀有身孕,后来生下一位圣子,取名叫“挚”。因生于穷桑,又取名为“穷桑氏”,也叫“桑丘氏”。这就是黄姓的远古始祖。
少昊挚长大后,成为东夷族鸟夷的首领,后来氏族壮大,当上了东夷部落联盟首领,便从原来的住地穷桑(今山东省曲阜一带)迁都曲阜。
少昊族是古史上确切记载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子谈上古的氏族标记时云:“我高祖少嗥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这是说,少昊即位之日,有风飞集于庭,少昊氏认为这是祥瑞之兆,因此以凤鸟为族神,以凤鸟为图腾,以鸟给各个氏族命名,称自己氏族为“凤鸟氏”。
《拾遗记》也有与此大致相同的一段话:“及皇娥生少昊,号曰穷桑氏,一号金天氏。时有五凤,随方之色,集于帝庭,因曰凤鸟氏。”
《左传·昭公十七年》对少昊的功绩,有比较具体的记载:“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大意是,凤鸟氏,就是掌管天文历法的官;玄鸟氏,是掌管春分秋分的官;伯赵氏,是掌管夏至冬至的官;青鸟氏,是掌管立春立夏的官;丹鸟氏,是掌管立秋立冬的官……改善器物用具,统一尺度容量,让百姓得到平均的。这段话记载了少昊测量天象、制定历法、发展生产、订立制度标准的功绩。在历正、司分、司至、司启、司闭这五种鸟宫中,比起司分(春分与秋分)、司至
(夏至与冬至)、司启(上半年的立春与立夏)、司闭(下半年的立秋立冬)来,凤鸟氏是观象授时、确定历法的主体,故云“凤鸟氏历正”。这是少昊氏最大的功绩。《路史·后记》也说少昊氏是中国古代最早确定星宿的部族,曾“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还将北辰列为最尊贵的星位。后世以星宿定部族区域,以星定人,均源于此。少昊氏还是一个会创作乐曲的氏族,史称少昊曾作乐名曰《九渊》。
另外,大量的神话传说也以各种神异的方式叙述了少昊在测量天象、制定历法方面的主要功绩。《帝王世纪》说,少昊当东夷部落联盟领袖,一直当了一百年后才去世。
黄姓源自黄国以国为姓
黄国的建立: 潢川黄国建国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初年。
黄国为伯益后代所建,而伯益是被夏启杀害的。伯益死后,夏王朝与伯益后裔东夷族的斗争并未结束。作为伯益东夷集团的一支,黄国也一直参加了反抗夏王朝的斗争。这种斗争从夏启开始,一直持续到夏朝第八代国王姒芬时期,《竹书纪年》有这样的记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畎夷……黄夷、白夷……风夷。”这里所说的黄夷,已不是远古炎黄时代的黄夷黄鸟氏族,而应是指夏代的黄国。至夏芬时期,黄国已被夏王朝所征服。
被征服的黄国,后来又有许多人参加了商族灭夏的斗争。公元前16世纪,原来属于东夷集团的殷商部族在杰出首领成汤的领导下不断强盛起来,最后消灭了夏王朝,建立起历史上强大的殷商帝国。黄国与商族同属原东夷集团,都受夏王朝的压迫,因此,当商族兴起、夏商鼎革之时,黄国人便立即参加了商族反夏、灭夏的斗争。商朝建立后,黄国成为了商的小盟国。
两周之际,黄国势力有所发展,它与淮水流域的同族,原东夷集团的江、道、柏、弦等诸嬴姓国结成同盟,并成为东夷诸嬴姓小国的盟主。它还通过与周王朝封在汉阳地区的同族姬姓诸国的联婚,以改善与周王朝及中原各国的关系。也正是在
这一时期,南方的荆蛮楚国日益强大,对淮、汉流域诸小国的威胁也日益严重,因此,黄国更进一步加强与嬴姓诸国的同盟,又与汉东的姬姓随国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楚国的威胁和侵略。公元前704年,“楚子会诸侯,黄、随不会”。黄、随两国的抵制,使楚国大为恼火,便在这一年派蓬(wěi
伟)章出使黄国进行谴责,同时派大军攻打黄的盟国——随。
《春秋》记载,僖公二年(前658),黄国与相邻的同姓小国江国一起参加了齐侯主持的贯(今山东曹县南10里处)之盟会,(今山东阳谷县)之盟,从此与中原齐、宋、郑、卫、鲁等诸侯国结成了反楚同盟。公元前656年,黄国与齐、鲁、宋、卫、江等盟国一起攻打亲楚的陈国。楚成王以黄国不向楚王纳贡为借口,大举入侵黄国。因黄国既不设防,盟国又坐视不救,结果以惨败告终。历史上建国长达1400余年的古老黄国,至此被楚国灭亡。
关于古黄国故城的地理位置,据考古调查和考证,古黄国故城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川县西北6公里淮水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乡。黄国故城遗址至今仍在,保存完好,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城内遍布春秋时代的遗址遗物,鼎足、鬲足、铜镞、瓦当俯拾皆是。1978年文物普查时,在故城内发现青铜冶炼、制造作坊12处之多,还出土了一批铜器残片。城西,则是一片密集的墓葬区。
1983年在河南潢川之南的光山县城旁宝相寺发掘了古黄国国君黄君孟夫妇的合葬墓。墓主是春秋早期黄国灭亡前的某一任君主黄君孟夫妇。黄君孟其人,经传无载,也不见于谱牒。墓中夫妇都是三重棺,即内椁、外椁、内棺。黄君孟的夫人孟姬,是某一周同姓国大贵族之女,生前高贵,故死后陪葬享受了与国君相等的规格。黄君孟夫妇墓中还出土了不少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竹木漆器、丝织片,共200余件。其中最多的是玉器,而且精美绝伦,这是其他诸侯国墓所没有的现象。黄君孟的随葬器物共70件,其中玉器为54件;黄夫人棺中的随葬器物共
169件,其中玉器131件。玉器中,又是佩玉为主,造型是生动写实的虎、鱼、蚕、人首等形状,还有兽面纹、窃曲纹等繁复古朴的玉器,十多件色彩艳丽的玛瑙串饰。从这些玲珑剔透、造型精美的大批玉器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国极高的琢玉水平。黄国在春秋前期与姬姓国有联姻和结盟关系。黄国在周朝被封为子爵,所以国君自称“黄君”或“黄子”。
晋地汾水黄国
这个汾水之黄,是少昊裔孙台骀的后裔建立的。少昊去世后,黄帝集团的颛顼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联盟首领权,原少昊部落的许多鸟夷氏族纷纷向中原内地迁徙,有的还加入到中原华夏颛顼集团。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少昊的裔子(嬴)昧,做了华夏部落颛顼的水官。昧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台骀。台骀像他的父亲昧一样,很善于治水。当时,汾、洮两河水涝成灾,久治不好。颛顼派善于治水的台骀前去治理。台骀采取疏导和障堵相结合的办法治水治河,很有成效。汾、洮两水治好后,人民得以安居。为了嘉奖台骀治理汾、洮的大功,颛顼便将汾川流域封给他作采邑。台骀去世后,人们感怀其功德,尊他为汾水之神。以后,台骀的后裔,在这里建立了沈、姒、蓐、黄四个小邦国。黄夷建立的黄国,是其中杰出的一个。所在之地汾、洮,汾水即今山西汾水,洮水为今山西闻喜县涑水河上游的洮水。洮水北岸、绛县西30里有地名横水(即黄水),旁有一溪名横水,又叫黄水,是洮水的支流。这一带便是古黄国的故地。至春秋早期,周人在这里建立的晋国强大起来,兼并这里的小邦国,黄国也被晋国所灭。
嬴姓黄国被灭之后,黄人以国为氏,姓黄氏,成为历史上黄姓宗族的族源之一。这支嬴姓黄氏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今山西一带。春秋时,黄姓宗族的许多成员在晋国做官任职,,如晋国贵族大臣黄渊,就是此支黄氏的后裔。
此支黄氏,后代宗族衰弱,载于典籍史书的人物仅见黄渊一人。这支晋地黄国之后的黄氏,后来日见衰落而至于消失。故天下黄姓,都公认祖根在河南潢川。
黄姓的血缘祖先,是夏朝东夷族首领伯益。
伯益的父亲是皋陶。《潜夫论·志氏姓》说:“梁、葛、江、黄……皆皋陶之后也。”
皋陶,名繇,字庭坚,是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据《帝王世纪》的说法,他出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故舜帝赐其为偃姓。据《世本》和刘向《说苑·君道》,皋陶当上了大理之官,作五刑,即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传说他的外貌是青绿色,像一个削皮的瓜。他的嘴唇像鸟喙,是至诚的象征,能洞察人情,明白决狱。《论衡·是应》说皋陶治狱,当判决有疑时,就令獬豸决狱。传说中的獬豸,就是只有一只角的羊。据说它很有灵性,能分辨是非曲直,确认犯罪与否,如被疑对象有罪,獬豸就会以角顶触。这种办法很灵验,故典籍称其为“助狱为验”的“一角圣兽”,史书上说当时天下无虐刑,无冤狱,小人畏惧,天下太平。舜帝对他的成绩极为赞赏,便把他封于皋,所以,又叫皋繇。因为上古“陶”、“繇”读音相同,所以又写作皋陶、咎陶、咎繇。皋陶帮助夏禹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政权的领袖,夏禹很感激,便指定他为自己的接班人,正准备让位,但皋陶却于这时去世了。死后,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市。古时,这里有皋陶墓。世人又称为公琴。
皋陶生了六个儿子(或说三个),长子大费(闭
闭),即伯益,是黄、赵、江、秦等姓的共同血缘祖先。
伯益,原姓伊氏,名益,字赜凯(《水经·洛水注》引《百虫将军显灵碑》),又字虞余(《汉书人表考》卷二)。他是传说中的一位大英雄。
年轻时的伯益,就很聪明,有才智,《吕氏春秋·勿躬》说他发明了以封占卜岁时吉凶的方法,又最早发明打井取水。关于打井取水的事,有些典籍说得很有故事性和趣味性,《淮南子·本经训》云:“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
由于伯益富有才华,夏禹就向当时中原氏族联盟政权首领帝舜推荐他,帝舜派他辅佐夏禹治水。在佐禹治水的过程中,他立下了大功,夏禹在治水成功后受赏时对舜说伯益也有功劳。舜便赐给伯益白色的旗旒,并说:“以后你的子孙一定会昌盛的!”(《史记·秦本纪》)舜的话果真灵验,后来伯益的后嗣非常繁盛发达。
《国语·郑语》上说,伯益能议百物,以佐帝舜。伯益来自东夷少昊鸟氏族,所以传说他能知禽兽之言,能与飞鸟通话,《汉书·地理志》云:“伯益知禽兽。”《后汉书·蔡邕传》云:“伯益综声于鸟语。”说的都是这个意思,这与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上所言伯益“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的意思是相通的,所以舜曾任命他为虞官。《孟子·滕文公上》另有记载,说舜派遣伯益担任火官,伯益用火焚烧山泽,迫使猛兽逃匿,使过着畜牧流徙生活的人们从此过上了安居垦种的生活。后世尊他为保佑人们免遭猛兽伤害之神——“百虫将军”,并修庙祭祀他,就是这个原因。
舜对伯益的十分信任和器重,便将自己美丽的小女姚氏嫁给了他,并且封伯益于费,所以伯益又叫大费,或叫费侯。
舜之后,夏禹继承了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禹对皋陶伯益父子都非常信任,先打算把自己的王位禅让给皋陶,不意皋陶去世,后指定皋陶长子伯益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在晚年授政于益,让自己的儿子夏启为臣。夏禹在位10年,东巡会稽时逝世,临终遗言传位给伯益。传说伯益为夏禹守丧三年后,将王位避让给了夏启,自己在箕山之北隐居下来。在华夏族人的拥立下,夏启于是即天子之位。这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原来氏族社会“公天下”终于被阶级政权的“家天下”所取代,中国历史进入了文明时代。夏启即天子位以后,便开始消灭伯益的势力,在夏启六年,将伯益杀害。伯益死后,夏启以隆重之礼厚葬伯益,又“岁善牺牲以祠之”(《越绝书·吴内传》),即每年都以牺牲来祭祀他的亡灵。
伯益虽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后裔却十分繁荣昌盛,所分衍出黄、赵、江、秦等十多个姓氏,都尊他为始祖。黄姓源自远古嬴姓
我国上古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与后来的黄姓有直接的血源关系。颛顼实际上是上古的一个部落首领,号高阳氏,相传他出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曾任命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任命黎为北正之官,掌管民事。可见颛顼的部落已经有了国家政权的雏形。颛顼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在我国广泛流传,据《淮南子·原道》记载,颛顼曾与共工争帝,颛顼不胜,怒触不周山,而不周山是天的西北支柱,它的崩毁造成天向西倾斜,江河遂向东流去。颛顼的曾孙陆终娶鬼方之女。传说此女长期怀孕而不生产,11年后,其左肋裂开,生出了3个儿子,同样右肋也生出了3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成了许多氏,其中之一为赢氏。嬴氏又分成了14个分支,其中之一即黄姓。陆终的子孙在周武王灭商之后被封于黄,其都城在光州定城西
12里,即今河南潢川县西。由于黄国与楚国邻近,所以长期依附于楚国。其实从血缘上看,楚国王族与黄国有着密切的关系,楚国的祖先是陆终的第六子季连,即从其母肋下生出来的儿子之一。周文王时季连的后裔鬻熊为文王师,由于这个原因,周成王便封其子于丹阳,从此建立了楚国。楚国强大以后,便不断扩张疆土,消灭了周围许多小国。公元前648年,黄国终于被楚国灭亡了。黄国灭亡后,其国人不忘故国,遂以黄为姓。
他们虽然分散于各地,但多距原黄国不远,其中在江夏(今湖北新洲县西)一带聚居最多,故后人遂以江夏为黄姓的郡望。 黄姓源自陆终
陆终始祖说相当普遍,尤盛于浙、川、滇、黔、桂、台湾等省,氏学经典《元和姓纂》中明言:“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在以陆终为始祖之说中,黄姓家谱中还出现了几种与此紧密相关而又不尽相同的说法。一是以陆终之子为始祖,如广东《开平黄氏族谱》宋庆元四年(1198)的谱序说:“我黄氏,派出陆终之季子讳云者,轩辕黄帝七世孙也。”另一种情况是以陆终之孙为始祖,如《中国文化百科全书》“氏族”章所引台湾《黄氏宗谱》以陆终长子昆吾之子高为黄氏一世祖。还有一种很特别的情况,如《新安黄氏会通谱·黄氏得姓之祖》中,并列陆终及其后裔四人:陆终、樊(陆终之子)、梁(樊之后,事周武王)、缗(梁泽之后)。在陆终的子孙后裔中,有相当数量的黄姓家谱都以南陆为公为一世大始祖。
一、姓氏源流
黄(Hu&ng)姓源出有六:
1、出自嬴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据《东夷源流史》所载,远古颛顼时代,黄人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以国为姓。
4、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据《中国姓氏大全》、《姓氏词典》、《中国姓氏起源》所载,黄氏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为黄国遗民的后裔。另《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
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5、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时代及后朝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6、出自回族中的黄姓来源有二: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得姓始祖: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大量黄氏族谱记载:因惠连公受封于黄国而得胜。黄国被楚所灭之后,子孙四奔他乡,大部分向楚国腹地内迁,分别定居于湖北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地,并逐步形成黄氏不同分支。其中一支迁徙至江夏、安陆(今湖北省云梦县东南至武汉市)一带,繁衍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这支黄姓宗族世居江夏,代为冠族,至孝子黄香,才倾天下,黄琼、黄琬位至三公,名震宇内,时人誉称“江夏黄氏,天下无双”。今海内外黄姓子孙万派朝宗江夏,认江夏为郡望与发祥地。江夏堂源此。
二、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自黄国被楚所灭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各地,有的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迁入楚国腹地定居于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当地也因黄姓而得名。其中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后发展成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姓。西晋末年,黄姓与中原士族均大举南迁,成为后来入闽(今福建)的“八大姓氏”之一。战国时代能言善辩、博学的春申君黄歇,他的儿孙后来分居于会稽、江夏、零陵、阳夏等地,所以使江夏郡(今湖北云梦一带)成为黄姓的发展繁衍的中心,并且其分支后来在各地都形成了望族。唐宋时期,黄姓在今福建莆田泉州等地繁衍最为旺盛。黄岸十一世孙黄中庸五子分居于兴化军治雷山、西岩、仙游何岩、龙溪;漳郡西林城、诏安,号称中庸公“四代联登八进士”,繁衍昌盛,逐渐成为兴化府之大族。元方第十三世孙、泉州府第一郡贤黄守恭(629-712)于唐垂拱二年(686)捐献桑园百亩建开元寺,其五子经、纪、纲、纶、纬分别开基南安、惠安、安溪、厦门同安、漳州府绍安,紫云黄氏分布在海内外有数百万之众,是福建黄氏的一支重要支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姓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黄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二。三、历史名人
歇:战国时楚之贵族,曾为楚相,因有功,被封为春申君,为战国著名四大公子之一。黄
霸:西汉淮阳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历任刺史、御史和丞相,与龚遂同为封建“循史”的代表,合称为“龚黄”。黄
忠:南阳(今属河南省)人,三国蜀名将,官至后将军,赐爵关内侯。黄
盖:三国时代零陵泉陵(今湖南省零陵)人,为孙氏宿将,成名于赤壁之战,官至偏将军。
巢: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荷泽)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盐商,积财聚众,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来,因皇室奢侈过度,赋税沈重,加上连年发生水、旱灾,遂致民不聊生,盗匪群起。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率盗匪起事,翌年黄巢起兵响应,乾符五年王仙芝败死於湖北,黄巢被推举为冲天大将军,率众攻掠江、浙、闽、粤等地,广明元年(880年)陷洛阳、长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在长安称帝建立大齐政权,年号金统。唐以官爵笼络李克用相援,大败黄巢,巢自刎身亡。
筌:五代后蜀成都(今属四川省)人,精于禽鸟、人物、山水、墨竹等绘画,与江南徐熙并称“黄徐”,形成五代花鸟画两大主要派别。黄
兴:湖南长沙人,民主革命家,早年参加民主革命运动,是著名领导人之一。
黄庭坚:北宋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黄公望:元代平江常熟(今属江苏省)人,工书法,通音律,善散曲,尤精于山水画,为“元四家”之一。著有《写山水诀》。
黄道婆: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学习并传播了纺织等技术,推动了当时棉纺织业的繁荣与发展。
黄宗羲:浙江省余姚人,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史学家,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
黄遵宪:广东省嘉应(今梅县)人。清末诗人,其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著有《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黄氏入闽始祖---黄元方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浙江省会稽太守、河南固始人黄道隆弃官入闽,隐居今天的福建省仙游县平朋山,俗称双阳山。后来迁徙到桐城(即泉州)居住,中原战乱稍平,他又回河南固始县老家。西晋后期,黄道隆后裔黄知运,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守,有子黄元方(即黄彦丰),任晋安(今福州)守,为避乱遂于怀帝永嘉二年(308年),举家入闽,卜居福唐(今福州市)黄巷,黄彦丰即成为黄氏入闽始祖,从现在能够查找到的史料看,黄元方(字彦丰)应是黄氏入闽第一人。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楚国春申君
春申君黄歇
以封号著称于世的春申君(?一公元前238年),姓黄名歇,出身于战国晚期的楚国贵族。他在担任楚国令尹期间,对外穷兵黩武,纵横捭阖,对内辅国持权、广招宾客。他名重于诸侯,权驾于国君,生前极尽威重显赫。然而,聪明一世的春申君最后却受制于佞小,惨死于乱刀之下!他的大起大落的命运悲剧,活脱脱地展示了他的宦海人生及与之相伴随的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战国晚期,楚怀王疏远良臣屈原,亲近奸佞靳尚,结果被骗人秦,客死他岁。楚顷襄王继位后,秦昭王命白起大举攻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楚国都城纪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烧楚先王墓夷陵,攻至竟陵(今湖北潜江县西北),顷襄王被迫迁都至陈(今河南淮阳县)。顷襄王二十二年,秦又攻取楚国巫郡(今四川东部)、黔中郡(今湖南西北部和湖北、四川、贵州的部分)。
顷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楚国收复了黔中地区,屯兵10余万,抗拒秦军。同年,顷襄王与秦昭王在襄陵(今河南睢县)会晤,与秦国讲和。秦国即转而蚕食三晋(韩、赵、魏三国),暂时解除了对楚国的威胁。
顷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73年),秦赵关系改善,“韩、魏服。而事秦”。楚国君臣对出现此种局势十分不安,国内一片惶恐。黄歇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开始登上楚国的政治舞台。
黄歇少年时曾游历各地,学识渊博。他很崇拜当时的纵横家苏秦,常以苏秦建立的功业激励自己。因此,在游学过程中,黄歇一边认真研读前人的经书史籍,一边留心观察当时的割据形势。数年“之后,黄歇学有所成,觉得获取功名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回到楚国求见顷襄王。顷襄王很欣赏黄歇辩论的口才和自荐的勇气。时值秦国与三晋的关系亲密,于是,顷襄王特派黄歇出使秦国,探视情势。
黄歇十分清楚秦国对楚国的野心和楚国所面临的压力,所以,当他到达秦国后,便频繁活动于秦国的上流社会阶层,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他结交了范雎这样一批有影响的贵族士大夫,获取了他们对自己的信任和对楚国的同情,进而搜取到不少关于楚国的情报。
当时,秦昭王正命令大将白起率军与韩、魏军队共同攻打楚国,但军队还没有出发。黄歇到秦都后得知这一消息,内心焦虑万分:其时,楚国的元气尚没有恢复,如果秦、韩、魏联合攻楚,那么,不但楚国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而且他的政治前途也将受到严重影响。巢破卵危,黄歇深知自己的命运已和楚国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向秦昭王上书,力陈秦国“善楚”之利。他向秦昭王比喻道:“如果两只猛虎互相搏斗,那么旁边的癞皮狗到最后就会乘虚而人,’饱食虎肉。现在,秦、楚都是大国,互相攻战只会导致双方两败俱伤,而让韩、魏那样的小国坐收渔翁之利。我谨劝大王还是放弃对楚、国用兵,使秦楚亲善为好。“黄歇的话触动了秦昭王。战国时期,各诸侯彼此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是司空见惯的事,稍不留心就可能招来灭国之殃。于是,秦昭王制止了白起出兵,辞退了韩魏联军,并且还派使臣笼络楚国,订立条约,结为盟国。秦楚订立盟约,—使楚国得到喘息的机会,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黄歇在这次使秦中初次显露了他卓越的外交能力和高超的政治手腕。
顷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72年),楚国按盟约把太子完送到秦国抵做人质,并让黄歇作为太傅(官名,太子的师傅)随从至秦侍奉太子。黄歇的命运再次变得扑朔迷离。在那种战争年代,两国人质的生命毫无保障可言。黄歇清醒地认识到这次人秦的危险,但他也清楚地意识到追随太子无疑是“奇货可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心求取功名的黄歇决心冒险一试。
随太子人秦后,黄歇故伎重演,经常安排太子完出人于豪华的社交宴会,结识秦国重要的封君大臣。这一方面减少了秦昭王的戒心,另一方面又博取了太子完的欢心。黄歇此举可谓一箭双雕,用心良苦。春花秋月,夏日冬雪,转眼黄歇和太子完在秦国已经呆了整整九年。顷襄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63年),顷襄王病重,黄歇便想通过秦相范雎的关系让秦昭王放太子完回国。他对范雎说:“相国,您和我们太子的关系是相当亲密的了。现在楚王一病不起,您如果能规劝秦王放太子回去,那太子继承了王位后将会万分地感激您,楚国和秦国的关系也会更亲善。您是有远见的人,不会愿意让太子永远做个咸阳的平民吧?”范雎听了,觉得有理,就力劝秦昭王释放太子完。但秦昭王心存疑虑,只让黄歇回国探视楚王的病情。当时,楚目的阳文君(顷襄王弟)有两个儿子在国内。若顷襄王一旦去世,而太子又不在,阳文君之子必定会立为国君。黄歇担心自己多年的辛苦经营付之东流,当下和太子完分析了情势,决定逃离秦国。于是,太子完乔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蒙混出了秦关。黄歇则留守住所,声称太子有病而谢绝来访者。估计太子走远后,黄歇只身径人秦宫向秦昭王说明情况。秦昭王勃然大怒,要让黄歇自杀。黄歇示意一旁的范雎,范雎即对秦昭王说:“黄歇身为人臣,能为自己的主人效死,说明他是个忠诚的人。现在太子完已经回到了楚国,他继位后一定会重用黄歇。我们为什么不表现得大方一些,将他也放了,以便将来能和楚国搞好关系。”秦昭王一想也对,便采纳了范雎的意见。黄歇回国三个月,即当年的秋天,顷襄王卒,太子完即位,是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黄歇受到重用,担任令尹要职,封为春申君,受赐淮北地十二县。战国时楚国所设的令尹,实即中原地区的相国,为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
黄歇两次入秦,十年冒险,终于苦尽甘来,得到了优厚的回报。
初登庙堂高位,黄歇备受考烈王的信宠。一些趋炎附势的朝野人士纷纷登门拜贺,令尹府一时门庭若市。但黄歇清楚眼前的暂时显赫只是因为他曾经追随并协助过太子完。花五百日红,谙晓君王心理的黄歇当然熟悉楚国历史上吴起、屈原的遭遇。所以,从担任国相的第一天起,黄歇就寻图建立更大的功业,树立更大的影响,以维护他多年追求的权势和地位。乱世出英雄,黄歇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通过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军事活动来实现。他决心利用自己身屠宰辅高位的优势,去搏击战国晚期复杂的政治风云,放开手脚;施展平生抱负。
考烈王即位前后,诸侯各国除秦之外,数赵国最强,秦赵矛盾成为列国间的主要矛盾。考烈王三年(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误中秦人的反问计,以仅能“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老将廉颇,结果导致长平之役的惨败,赵国40余万兵卒被括埋,赵国由此而遭到严重削弱。考烈王五年,秦将王龀加紧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孝成王不得已向魏安嫠王求救。但魏王惧怕秦国,只让大将晋鄙率军“持两端以观望”,不敢进击秦军。邯郸危在旦夕。
在邯郸危急的时刻,赵相平原君赵胜率门客来楚国求援。赵胜希望当时楚国的新贵——黄歇能替赵国说话。他许诺事成之后将灵丘(今山东高唐南)送给黄歇。黄歇正愁无处可以用兵,当即一口答应。第二天,赵胜率门客人宫游说考烈王。考烈王同样畏惧秦国,不想出兵,双方“日出而言之,日中不诀”。自荐而来的平原君门客毛遂见此僵局,按剑登阶而上,胁迫考烈王与赵国联合抗秦。场面顿时剑拔弩张,变得紧张起来。在这关键时刻,黄歇出面力主抗秦,并表示愿意亲率大军出征。考烈王见事已如此,只好与赵胜歃血定盟,让黄歇发兵救赵。与此同时,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也导演了一场“窃符救赵”的好戏,取代晋鄙,进军邯郸。考烈王六年(公元前257年),一场激烈的战斗在邯郸城下展开。楚军、魏军和赵军互相配合,内外夹击,一举击溃了秦军,邯郸之围随之而解。
黄歇解邯郸之围后,留大将景阳在中原参与合纵攻秦,自己则乘机伐鲁。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5年),黄歇正式攻取鲁国,将鲁顷公迁封于莒(今山东莒县),任命荀况为兰陵令。此后六年,黄歇收回莒,将鲁顷公迁往卞邑(今山东泅水县东南),贬为庶民,鲁国灭亡。通过援赵灭鲁,黄歇提高了在诸侯中的威望。由此,楚国春申君和当时的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君”名传遐迩。
邯郸之役失败后,秦国养精蓄锐,不久又向魏、赵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考烈王七年(公元前256年),秦军击破三晋联军,攻灭西周国。同年,寄居在西周国的周赧王卒。从此,天下连挂名的天子也没有了。
秦灭周王朝后,取象征天子权力的“九鼎”宝器,置于国都咸阳。秦昭王俨然成为天下共主,统一六国的野心也更加膨胀。
考烈主二十一年(公元前242年),秦国通过连年征战,土地已与齐国接境,列国随时面临着被分割和消灭的危险,合纵攻秦势在必行。当时,东方诸国唯楚最强,诸国宰辅唯黄歇名望最高。此时,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已相继去世。为此,魏国派使者至楚面见黄歇,邀约楚国参加合纵阵线。黄歇对亲自主持合纵抗秦已久向往之,于是,他自作主张地对魏国使者说:“你现在就可以回去,不必再见楚王了。十天之内,我将率数万军队到魏国。”此等军国大事,却不报示国君,黄歇摄政专权可见一斑。考烈王十二年,韩、赵、魏、燕四国公推考烈王为纵约长,而黄歇主持其事。赵人魏加认为庞暖曾被秦军打败,就以惊弓之鸟为喻向黄歇力陈庞暖“不可为拒秦之将”。在魏国,也有人劝魏王不要“恃楚之强而信春申君之言”。②但黄歇独持己见,仍任用庞暖为联军主帅。同年,五国军队按约集中,在庞暖的统一指挥下进攻秦国。合纵联军一度突破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深入秦国腹地。后因秦国倾全国之兵大举迎战,庞暖心生惧意,五国才罢兵而还。
⑤虎上将★黄忠
反暴时代69楼
五国一罢兵,秦国即发动报复性进攻,取韩、魏、卫地复建东郡,形成了三面逼近楚都郢陈的局势。考烈王因此责怪黄歇擅自出兵,引来战祸,黄歇一时受到冷落。这时,门客朱英乘机向黄歇建议将楚国都城迁往寿春(今安徽寿县)。在此之前,赵国大臣虞卿也建议黄歇将自己的封地远离都城,以避免出现像秦国商鞅那样因为封地离国都太近而终被杀身夺地的祸害。黄歇即上言考烈王:“现在齐国和秦国交好,而淮北地靠近齐国,军务紧要,应该在那里设立郡县,加强防务。我愿意献出淮北十二地而改封到江东吴国旧墟(今江苏苏州)。同时,为大王考虑,楚国应该将都城迁往寿春,以免受秦军战火的威胁。”考烈王迫于形势,于当年迁都寿春。黄歇改封到江南后,在吴都故址大兴土木,营建都邑。司马迁曾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写道:“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由此可知黄歇为令尹时生活之骄纵奢侈。
黄歇在对外穷兵黩武的同时,对内则和其他封君大臣争先下士,招引门客,以相倾夺。一次,有个叫汗明的人求见黄歇,等了三个月才被接见。会谈之后,黄歇很欣赏汗明,汗明想再谈下去。黄歇说:“我已经了解先生了,先生不必再说了。”汗明摇摇头,问:“贤能的舜去事奉圣明的尧,三年以后尧才了解了舜。现在,您一会儿的功夫就了解了我,难道是说您比尧更圣明,而我比舜更贤能吗?”黄歇听了很惭愧,立即召来家吏把汗明的名字登记在贵宾册上,每五天会见一次。
黄歇的门客多逞强好斗,奢侈浮华。平原君赵胜有一次派使者拜访黄歇,黄歇让人安排他们住进了一所很豪华的宾馆。赵国使者也想在楚国炫耀一番。他们头上插着玳瑁簪子,剑鞘上装饰着珍珠宝玉,前往令尹府会见黄歇。黄歇接见他们时,左右簇拥着许多衣着华丽的宾客。赵国使者走近一看,纷纷自惭形秽。原来,黄歇的门客连穿的鞋子都缀满了珍珠。
黄歇礼贤下士、重义轻财的名声果然吸引了大批的游侠流士竞相投奔他。据史载;春申君门客达3000余人。这时,春申君的影响已不在声名重于诸侯的孟尝君之下。
利用门客形成一股可以威慑国君的势力是战国时期封君大臣惯用的手段,而尤以楚国为最。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大臣、封君“上逼主而下虐民”,常常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导致国力的削弱。楚悼王时重用吴起实行变法,削弱大臣之威重,均平封君之爵禄,使楚国迅速振兴起来。比之吴起,黄歇不仅没有能够改革楚国内政的弊端,反而加剧了这种封君重于国君的不正常现象,致使楚国在考烈王一代虽有国势复振的迹象,却也只是徒具其表,虚张声势,并不能改变它衰弱的趋势。
黄歇的门客中有个赵国人李园。李园虽然其貌不扬,却城府极深,野心颇大。当时,黄歇门下的荀况也是赵国人,很有才能,颇得黄歇的赏识。黄歇攻灭鲁国时,让荀况担任了兰陵令。李园对此非常忌妒,总想找机会中伤、排挤荀况。苟况治理兰陵很有功绩,得到当地士人的敬仰,连考烈王都十分赞许他的能力。李园了解黄歇的为人,知道他对自己在楚国的地位很敏感,就借机对黄歇说:“历史上商汤以亳(今河南商邱县作为根据地),周武王以削(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作为根据地)他们都凭着不足百里的地盘夺取了天下。现在,荀子是天下的贤人,如果您给他百里之地的权势,我认为这对您很不利。您看怎么办?黄歇考虑到苟况在楚国的名望确实很高,于是就派人婉言辞退了他。荀况离开楚国后去了赵国,赵国任命他为上卿。朱英获悉这件事,焦虑地问黄歇:“从前伊尹离开夏朝,去了殷地(商朝发祥地),因此殷人称王而夏朝灭亡;管仲离开鲁国去了齐国,因此鲁国衰弱而齐国强盛。凡是贤人所在的地方,君主必定尊贵,国家必定兴盛。你辞退了荀况,难道是想楚国衰弱、赵国强盛吗?”黄歇闻言大惊,赶忙派人到赵国召请荀况。荀况认为黄歇独断专行,图谋私利,不是可以长期追随的人,就回信谢绝了。黄歇虽然失去了荀况,却并没有因此责怨李园,反而将他看成了心腹。考烈王没有儿子,黄歇对此深感忧虑。李园便想利用黄歇将自己的妹妹李环进献给考烈王。一次,李园请假回家,故意过了期限才回。黄歇问他误期的原因,他说:“齐王派使臣来聘娶我的妹妹,我因为宴请使者,所以误了期。”黄歇心一动,竟问:“如果齐王还没有下聘礼,可不可以让我见见令妹?”李园闻之暗喜,即安排离亭之会,让李环亲近黄歇。李环能歌善舞,巧于辞令,长得又很漂亮。黄歇遂把她养人府中,倍加宠幸。
⑤虎上将★黄忠
反暴时代610楼
过了两个月,李环有了身孕。李园觉得时机已到,就让李环蛊惑黄歇献她入宫。李环假惺惺地对黄歇说:“相国,您在楚国的地位是无比尊贵的了。可大王一直没有儿子,将来的王位就只会传给他的兄弟。您当权时间这么长,对大王的兄弟也多有得罪的地方。假如另立了新国君,能保证他会像大王现在这样敬重您吗?好在我已有了您的骨肉,别人还不知道。如果凭您的威望把我进献给大王,大王一定会宠爱我。如果上天保佑我生个男孩,那么将来就是您的儿子继承楚国王位。到那时,您又何愁没有尊贵的地位和显赫的权势呢?”利令智昏的黄歇对李环的一番谎言竟信以为真。为遮入耳目,他另辟馆舍让李环居住,几天后将她献给了考烈王。
李环人宫后果然得到考烈王的宠爱,并生下一个男孩,取名熊悍。母以子贵,熊悍被立为太子,李环亦随之被立为王后。同时,李园因其妹的裙带关系也受到考烈王的重用。至此,李园的阴谋终于得逞。
李园利用黄歇实现其阴谋后,既害怕黄歇泄露机密,又想取代黄歇的地位,于是暗中豢养刺客,准备谋杀黄歇。
考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38年),考烈王得了重病。这时,朱英提醒黄歇说:“世上有料想不到的福分,也有料想不到的灾祸。现在你正处于难以预料的肘刻,又怎么能够没有意想不到的人呢?”黄歇问:“什么叫料想不到的福分?”朱英答道:“如今楚王病重,你可以像伊尹、周公那样辅佐幼主,摄政专权,等幼主长大了,再把政权交给他。否则,就自己当国君,楚国就归你所有了。这就是料想不到的福分。”黄歇又问:“什么叫料想不到的灾祸?’’朱英答道:李园虽然不担任官职,但他却是国舅,而且暗中养了一批刺客。楚王一旦去世,李园一定会抢先人宫,根据预先的计谋杀你灭口。这就是料想不到的灾祸。”黄歇又问:“那谁是意想不到的人呢?”朱英说:“你趁早派我当宫廷侍卫。楚王一死,如果李园抢先人宫,我就可以替你把他铲除。我就是意想不到的人啊。”但黄歇此时已完全被李园兄妹所蒙蔽,他不相信一向谦恭软弱的李园会谋杀自己,只当朱英的警告是在危言耸听。朱英见黄歇执迷不悟,担心祸及己身,第二天就离开了楚国。
十七天后,考烈王去世。李园果然抢先入宫,在宫门内外设下了埋伏。当黄歇带着几个随从匆匆进入宫门时,埋伏的死士四起。刀光剑影,血肉横飞,顿时,黄歇身中数剑,倒在一片血泊之中。随之,李园派人抄斩了黄歇全家,又割下黄歇的头颅扔到旷野之中。
曾经在故饲的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春申君黄歇,临死都想不到自己会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更想不到因他相信李园兄妹而给楚国带来的一场宫廷政变!
同年,熊悍继位,是为楚幽王(?一公元前228年),李园代黄歇为令尹独持大权。公元前228年,幽王卒,熊犹(李环次子)代立,是为哀王。哀王立两个月,因李太后(李环)与春申君同居的隐秘泄露,负刍(考烈王弟)以此为口实发动政变,哀王及李太后,尽灭李园一家。这次内乱使楚国的内政陷入一片混乱,在外交上,也使楚国失去了在诸侯中的威信。楚国由此走向衰亡。负刍为王第五年(公元前223年),秦王政(赢政,即后来的秦始皇)派王翦平楚,俘负刍,楚国灭亡。
司马迁写完《春申君列传》后,曾十分感慨地说:当初,春申君从劝说秦昭王与楚国订立盟约到豁出生命帮助太子完归楚是何等的聪明!后来受制于李园,可就太糊涂了。俗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是失策在没有听取朱英的话啊!
其实,作为身居相位二十五年的楚国重臣,春申君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把楚国推上一条军事战争的不归路。如果说他曾经一度使楚国表现出了大国的强劲,不如说他只是利用楚国的余威达到了提高个人声望和权势的目的。当他在考烈王二十二年主持的那次合纵攻秦失败时,楚国就已成了强弩之末,国力已被消耗殆尽。那时,春申君就应该从楚国的长远利益着眼,效法吴起改革,积蓄国家的力量。可惜的是,他不仅没有为楚国的兴亡考虑,反而心怀不轨,被李园兄妹所利用,以至殃身误国!
春申君的一生是戏剧性的,而他的结局却又是个悲剧,这多少给后人留下了一些启示。
黄霸字次公,是淮阳阳夏人。黄霸为人明察秋毫,心思敏捷,通晓文法,而又性情温良懂得谦让,有智慧,善于组织调度下属。他做县丞,处理事情颁布决议都合乎法律,迎合人心,太守非常信任他,官吏百姓(都很)爱戴他。
(黄霸)担任颖川太守。当时皇上立志于国家的安治,几次颁布皇恩浩荡的诏书,官吏没有(大力)宣传(使百姓皆知)。太守黄霸为此事选择了好的官吏分派去宣传皇上的诏令,让百姓全都知道皇上的意图。让地方官吏都蓄养鸡和猪,用来赡养鳏寡贫穷的人。然后制定条令,让长辈们率领着伍长,在民间颁布施行,用来告诫人们多做善事防止奸邪,及时从事耕种养殖,节约物品用度增加(积累)钱财,种植树木饲养家畜,减少粮食来喂养马匹。柴米油盐(这样的事情)细小繁杂,开始似乎烦琐零碎,然而黄霸能殚精竭虑地把这些事推行下去。(他)曾想(对民情)有所了解,(就)选择了一位上了年纪的廉洁官吏派他去,嘱咐他不要泄露机密。官吏外出后,不敢在邮亭住宿,在路旁吃饭,鸟抓去他的肉。有想到府上讲述事情的百姓正好看到了这情形,黄霸和他谈话的时候(他)提到了这件事。过了几天官吏回来拜见黄霸,黄霸迎接他(并且)慰劳他,说:“很辛苦啊,在路边吃饭却被鸟抢去了肉。”官吏非常吃惊,以为黄霸全都知道他的起居,对所问的事情丝毫不敢有所隐瞒。鳏寡孤独者有死了没被安葬的,乡里的官员写信一说,黄霸都给分别处置,某个地方的大木头可以做棺木,某个邮亭有小猪可以用来祭祀,官吏前往都像他说的那样。他了解事情聪明到了这种程度,官吏百姓都不知道他用的是什么办法,全称赞他神通英明。奸邪的人都离开这里到了别的郡县,窃贼和强盗日益减少。
黄霸大力推行教化,然后才使用刑罚以求培养长期稳定工作的官员。许县丞年老,患有耳病,督邮汇报想驱逐他,黄霸说,许县丞是廉洁的官吏,虽然年纪老,还能做接待迎送的工作,只是稍微耳聋,有什么妨碍呢?姑且好好帮助他,不要失去贤者的心啊。”有人问这么做的缘故,黄霸说,频繁地更换长吏,送别旧人和迎接新人的费用以及奸诈的官吏因为(交接之际)藏匿簿书盗窃公家的财务,公私的耗费非常大,都是从百姓那里取得的,所更换的新官吏又不一定贤良,有的还不如旧官吏,只是相互增加制造乱子。但凡他们管理政务,距离安定的局面还相差很远。
黄霸因为外表宽厚而内心清明,得到了官吏和百姓的爱戴,户籍人口每年都在增加,治理状况是天下最好的。
黄香汉“汉夏安陆人”。汉江夏郡治在今云梦境内,安陆县治在今安陆市境内,本文从考证江夏郡治和安陆县治治所入手,并依据地方文献资料,断定黄香故里在安陆。至于天下黄姓尊黄香为祖,那只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目前,在古江夏郡境内尚未见先于安陆在康熙五年(1666)前发现黄香墓碑和祠庙的记载。
关键词:黄香故里;在安陆
黄香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为官的品位并不高,最高职务是魏郡太守,大约也就是一个四品官员。但他生命历程中有两个亮点:一是他9岁时,母亲去世,他对父亲格外孝敬,夏天他将床枕扇凉,冬天用身体把被褥温暖后,才让父亲安睡;二是他很小的时候,便广泛阅读儒家经典,精心钻研道德学术,能写文章,当时京师称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汉章帝还曾特许他到宫中藏书之所东观读书。孔子曾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尊敬长辈,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黄香的这种品行正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旧传元代郭守正挑选了历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辑成《二十四孝子》一书,作为做人的楷模,黄香名列其中。因此,自明清以来,黄香一直被人们所推崇。
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位历史名人,由于年代久远,其生平履历中却留下了许多疑问。如关于他的生年,他的家世等,史书缺载。特别是他被罢免魏郡太守一事,至今仍是一个谜团。按《后汉书》黄香本传载,延平元年(106),全国普遭水灾,朝廷敕令各地,不准虚饰灾情,掩匿盗贼,草菅人命,中饱私囊。黄香终因此事受牵连而被免职。数月后,卒于家。这其中的详情后人不得而知。
黄香生平中,虽然疑点颇多,但有一点可肯定的是,他是汉代江夏郡安陆县人。《后汉书》本传中说:“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自汉代以来,对于黄香的故里,并没有谁提出质疑,只是在近几年,一些人为了提高本邑的知名度,遂将黄香强行附会本土。
最近,笔者读到2003年《孝感文史资料》(孝感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王腊成主编)第十一期,上面刊载有张积翰先生《黄香》一文,文中提出黄香故里在云梦的观点。其中写到:“云梦县是汉孝子黄香的故里。他生于斯死于斯归葬于斯。”
张积翰文中提出的“黄香故里在云梦”的说法,其实并无实证,他全文的立论基础主要是两点:一是他小时候见过云梦有黄香的墓;二是清代《云梦县志》载有前人拜谒黄香墓的诗。窃以为,仅凭这两点,要推翻《后汉书》黄香“江夏安陆人”的说法,显得十分苍白无力。我们认为,探讨黄香故里,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古文献关于“黄香故里”的记载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考察汉代江夏郡治和汉代安陆县城的历史方位。张积翰持“云梦说”,其主要错误在于把汉代江夏郡的郡治同安陆县的县治不加区别,
以为安陆县乃江夏郡附郭县便郡县合一。这是缺乏历史地理知识所致。
据《汉书地理志》、《水经注》载,汉高帝六年(前201)分南郡竟陵以东及江南置江夏郡,取汉水与夏(沔)水在郡境汇合之意,故以为名。又据唐杜佑《通典》、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江夏郡治在云梦县东南。《大清一统志》亦说,汉江夏郡治在今德安府之云梦县。云梦置县时间在西魏大统十六年(550),以上所记“云梦”即今之云梦县城。“汉江夏郡之郡治即在今之云梦县城东南一带”的结论,大致与事实相去不远。
我们再来看汉代安陆县城址的位置。从现在能查到的资料看,古代的历史地理文献上,大都主张古郧国都城是在今安陆市城区。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明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都是这样记载的。《水经注?涢水》云:“辽水又西南流,至安陆县故城西,故郧城也。因冈为墉,峻不假筑。”唐李泰《括地志》云:“安陆县城,本春秋郧国城。”
《元和郡县志》:“安州安陆,春秋时郧子国。后楚灭郧,封斗辛为郧公,即其地也。”
《读史方舆纪要》中说:“今府城安陆,春秋时郧子国也。”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云:“今德安府安陆县为郧国地”。又据《三国志?吴志?周鲂传》载,孙权遣从弟孙奂领江夏太守,治安陆城,修立邸阁。从宋绍熙三年至明洪武年间,安陆古城曾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重修。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还依稀可见代明安陆古城池的风貌,自春秋时起,今安陆城即安陆县县治所在地。
以上史料表明,汉代江夏郡的郡治和安陆县的县治是两个不同地理概念,前者在今云梦境内,后者在今安陆境内。我们绝不能为了说明黄香是云梦人就把江夏郡治安陆县治混为一谈。
这里又出现另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后汉书》不直接说黄香是“安陆人”,而要说是“江夏安陆人”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了解中国姓氏文化的起源。早在先秦时代,姓、氏二者有着明确的区别,姓用以标血缘,而氏则用以辨贵贱。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变封建制为郡县制。郡县制虽然摧毁了传统的封建等级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秦代以后就不再存在社会等级了,而只是表示新的社会等级的符号产生了。秦汉时的所谓“郡望”,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标志社会地位的符号。有些家族由于世居某地,人才辈出,或由于战功,荫及后世,遂成为当地的豪门大族,这种家族由于在当地为人所仰慕,故称之为“郡望”。如“陇西李氏”、“清河张氏”、
“太原王氏”等。所谓“江夏安陆”,“江夏”乃黄香郡望,“安陆”才是其出生地。经查《后汉书》人物志,范晔的行文是很规范的,如“班超,扶风平陵人也”、“王充,会稽上虞人”、“张衡,南阳西鄂人也”。而对有些传主则只记其郡望,如“李云,字行祖,甘陵人也”、“刘瑜,字季节,广陵人也”、“邳彤,字伟君,信都人也”、“范升,字辨卿,代郡人也”。
从以上考证可知,汉代黄香“安陆人”的结论是十分稳允的。
“黄香故里”应该从方志史料中去找结论
判断一个人的籍贯,除了他的本传是否记载外,再就是了解其墓葬和祠庙情况。最早记载黄香墓葬的是康熙五年(1666)的《德安安陆郡县志》,其中写道:汉尚书令黄香墓在城内府署东,同知署后。相传府城内府署东十数武旧为杨姓园,偶掘地见其碑。随后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安陆县志》、光绪十六年(1890)《德安府志》、民国十年(1921)《湖北通志》均有记载。《安陆县志》还载,“司空赠车骑将军忠侯黄琼墓在府城西白兆山下雷公庙”,“旧逸其址,康熙乙巳治西白兆山下雷公庙有土人掘得墓砖,有‘黄相公墓’数字。邑诸生黄士博言于郡伯高翔,严诫掩之”。而《湖北通志》则云,除安陆外,云梦、孝感两县亦有黄香墓。关于黄香墓多见的问题,《德安府志》考之甚详:“安陆志在府署东十数武,旧为杨姓园,掘地见其碑,秘之。道光二十四年,知府易容之复建碑碣。光绪五年知府黄式度建祠于墓东。又云梦志在云梦北官道旁亦有黄孝子墓。一统志香墓在云梦,广舆记香墓在安陆。今以残碑考之,当以府城之墓为据。”府志还同时收录有知府周启运等人的咏郡署黄孝子墓诗。如“郧城彦硕古名贤,叶令箕裘至性全”,肯定黄香墓即在安陆。墓碑是考古学的重要实物凭证,这是考据学上的常识。如李白写有《山中问答》一诗,其中有“问余何事栖碧山”句,全国称“碧山”者多处,有山东的,有湖北的,还有安徽的,于是这场“官司”打了多年,后来在安陆白兆山发现了明代何迁手书李白《山中问答》红石诗碑,学术界才定此诗写于安陆。由于笔者孤陋寡闻,目前尚未见到先于安陆康熙五年发现黄香墓碑的记载。
《湖北通志》的编纂者对黄香这种多墓并存的情况也不解,因此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即认为安陆县发现的墓地,实为黄香的旧祠墓地。我们知道,所谓祠庙,是古代祭祀先祖的地方。按周朝庙祀之制,天子、诸侯之祖庙谓宗庙,而士大夫以下称家庙,即后世之祠堂。这大约也是光绪五年德安府的黄姓知府黄式度“建祠于墓东”的原因。既然黄香的祠庙即在安陆,那黄香“安陆人”的结论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天下黄姓尊黄香为祖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在黄姓历史上,地位最尊,影响最大,当推汉魏时期的“江夏黄氏”。据考证,黄姓起源大概来源于三支:一是出自赢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黄氏是其中一支。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河南潢州建立黄国。春秋时期,黄国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二是出自金天之氏之后。三是起源于我国南方的蛮族。黄香当属第一支。
我国的谱谍学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时清之际。从现在能见到的黄氏谱谍,大概均为明代以后所修,如福建《禾坪黄氏重修大成宗谱源流序》,云南《黄氏岁考》以及《渠阳黄氏世谱》等。这些黄氏家族共同的特点是均尊黄香为祖。事隔一千多年,黄氏后裔都在不断地考索黄氏的先祖,但往往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各家黄氏族谱认为江夏黄氏是西汉丞相黄霸之后,但在世系中却都置黄香之父黄况于不顾。且黄霸至黄香已经九朝,而世系往往只有三、四代,实在无法弄清其承传关系。又如黄香有曾孙名琬。黄琬是黄琼之孙。黄琼有三位夫人,即陈氏、颜氏、李氏。三位夫人共生14子:守亮、阁、妥、储、贱、明、恕、乾、缙、卿、贲、资、赞、德。据闽越地区黄氏族谱称琬为黄储之子,但其他谱又称之为黄阁、黄守亮或黄贲、黄德之子。足见我们要弄清黄氏家族的情况,是多么的困难。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云梦人硬要强行把黄香拉入本土呢?其实,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中国人民向有尊重历史名人的传统,汉代王粲(仲宣)南下荆州依刘表时,在当阳写了一篇《登楼赋》,于是当阳建了一所“仲宣楼”。由于当时刘表在襄阳,襄阳人便以为王粲的楼在襄阳,襄阳也因此有了“仲宣楼”。因为刘表是荆州牧,所以“仲宣楼”又在荆州城里耸立起来。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我们再来看当前的“黄香故里”热便不足为奇。但不管这种“热”热到何种程度,黄香安陆人的历史结论,是不容改变的。考证黄香故里必须综合各方面的史料,我们绝不能说你年少时曾见过黄香墓,便认定黄香的故里在你那里。
如果明白了汉代的安陆县城在云梦,黄香故里在何处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首先,让我们对黄香故里在今安陆的说法进行商椎。
《考辨》说黄香故里在今安陆的核心证据是《德安安陆郡县志》所载:“汉尚书令黄香墓在城内府署东,同知署后。相传府城内府署东十数武为杨姓园,偶掘地见其碑”。由于有了这个“相传”,所以道光二十三年知府易容之复建碑碣,光绪五年知府黄式度建祠于墓。于是发问:“既然黄香的祠庙在安陆,那黄香‘安陆人’的结论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相传”就是传说。道光二十三年,即1843年,中国历史已进入了近代史。用近代人根据传说营造的碑、祠来证明1800多年前的黄香是今安陆人,能成立吗?
民间传说对治史确有帮助,但传说不是历史,只有得到了证实的传说才是历史,有些传说无法得到证实,那就不一定是信史。《考辨》中的传说就不可信,因为它违反事理逻辑,违反了中国人的丧葬习俗。古人认为人死以后,灵魂进入了冥府世界,远离了人世。冥,《辞海》释义:远离;高远;深幽。所以必须为死者到郊外甚至更远的幽静地方选择风水宝地,建造高陵大冢,让他们进入“直摩仓穹之极,而抵乎冥漠之乡”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帝王将相,高官显贵更是如此。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明清帝王的陵园都远离京城就是最好的说明。如果硬要强调黄香墓是葬在今安陆城中,那就证明今安陆城内那时无城或是座废城。《考辨》说祠堂就是家庙,以证明黄香故里就是今安陆城。“祠堂”,《辞海》释义:“旧时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黄式度身为德安知府为黄香建祠显然是祭祀先贤,而不是祭祀祖宗。如果认定他是在为黄姓建家庙,那么是否有祭文宣示或其他事物以表示他是黄香的宗支?他是否认定了建庙之处便是1800年前黄香墓葬的原址?
云梦人许兆椿在清乾嘉两朝为官,官至巡抚,嘉庆皇帝评价他“居官立品,俱孚物望”。死后祀云梦乡贤祠、江苏名宦祠。如果祠堂是家庙,是云梦人的许兆椿,家庙怎么建到江苏南京去了?可见官府建祠都是表彰性、纪念性的。由此可知,黄式度在府城建黄香祠不能证明黄香是今安陆人。
《考辨》还说黄琼的墓在白兆山下雷公庙,说是清康熙年间“土人掘得墓砖,有‘黄相公墓’”字样,消息来源是“邑诸生黄士博言于郡伯高翔,严诫掩之”。这条记载闪烁其词,语义骑墙,笔者才疏学浅,难以理解,不知高翔是说立即掩盖,不对外传,还是说不准掩盖。如果是前者,那么黄琼的墓就应还在雷公庙下,应该报告国家文物部门去考察,或发掘,或申报哪一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修缮保护;如果不准掩盖,让土人继续掘墓,那就会有更多文物出土,绝不会只一块有“黄相公墓”字样的墓砖。即使“黄相公墓”砖是真的,也不能肯定
是黄琼的墓。《辞海》释“相公”:①古代(北宋以后)对宰相尊称“相公”;②旧时对上层社会的年轻人的尊称。旧时上层社会的年轻人知多少,黄姓人知多少,凭什么说“黄相公”就是黄琼?从文字的记述看得出这又是一个传言。如果真是在雷公庙发现了黄琼的墓,那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呀,郡伯高翔一定会亲临现场,实地考察,报告朝廷,或发掘,或掩埋作出决断。黄琼死时,自动前来送丧的达7000人之多,发现了他的墓,郡伯高翔听了竟无动于衷,说明他心知肚明,无法肯定这是黄琼的墓砖,他不愿被传言所惑,说一句混沌话敷衍年轻的诸生罢了。
黄香墓自古以来就在云梦,这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事实。《广舆记》载:香墓在安陆。不错,古安陆县治所在云梦。《一统志》载:黄香墓在云梦。⒂不矛盾,只是比前者说得更准确。民间黄香后裔的家谱对黄香墓记载更为详细具体。福建省黄香后裔黄鸿源先生于2005年12月在晋江市政协网http://jjzx./文史资料栏目上发表题为《晋江黄姓源流》一文称:“今晋江黄姓门匾即书:江夏传芳。江夏郡地域为今湖北省云梦县周围。黄香逝后葬江夏源口。”又据孝感市孝南区黄香后裔黄郁文先生提供的光绪己亥聚斯堂版《黄氏家谱》记载:黄香去世后,归葬故里江夏安陆源口,墓在今云梦县城北郊十五华里。孝南区董永街黄桂庭老人所存之敦本堂《黄氏宗谱》记载:该墓为清康熙四十九年新安派裔孙置地重建,墓前有湖广总督郭世龙加建的石牌坊,墓园占地八亩,墓碑高七尺,宽二尺五,上刻:“汉孝子魏郡太守尚书令黄公讳香字文疆府君之墓”。⒃郭世龙,山西汾州人,是清初与于成龙齐名的干练大臣,相信他对立牌坊这样严肃的事情决不会马虎从事。乾隆年间的礼部侍郎吴省钦任湖北督学时来云梦凭吊黄香墓,还吟诵“粹质涵江夏,高文启汉京。一堂尊始祖,百步表佳城。婉娈垂髫岁,殷勤奉枕情……”十二韵五言排律,表达对黄香的敬仰之情。
⒄省督学是文化高官,对全省的人文历史必然了如指掌,他凭吊黄香到云梦而不去安陆,证明黄香墓在云梦而不在安陆。黄香墓的位置在云梦县义堂镇南约3公里处的316国道西侧,与聚斯堂《黄氏家谱》所记黄香墓址完全吻合。黄香墓坐北向南,是笔者少年时与窗友常游之地。坟茔用青砖粉墙围砌。南面为三脊功德牌坊,中脊是黄香的墓牌,牌位下方有一方形小孔,孔下并列镶嵌着三块刻满文字的青石碑,笔者那时年纪尚幼,不知碑文所言何事。碑前约3米处设有3座石砌祭坛,墓垣中树木葱茏,鹊鸟和鸣。义堂古有“白马咀前帆挂月,黄香坟里树摇风”的楹联流传至今。遗憾的是这一胜迹于上世纪50年代扩建汉襄公路时被平。
土改前,黄香墓垣附近还有黄姓后裔的祭田,祭田的收入作祭祀黄香之用。抗战前,公路东侧有1栋三间五柱的农房,供种祭田的人居住和收藏农具、粮食之用。2005年12月20日孝感市孝南区的黄香后裔黄郁文一行5人在黄香墓遗址祭拜后,采访了黄孝村的老人赵某,赵某讲述了他家祖祖辈辈守黄香墓、种黄家祭田的家史。
改革开放后,到云梦寻根问祖的港、奥、台、东南亚的黄香后裔接踵而来。1992年10月,***黄玉焱先生率河洛代表团访问云梦,亲自到黄香墓遗址所在地黄孝村走访座谈,领略黄香故里的风土人情。
清至民国时期,黄香墓周围的农村叫汉孝乡,取“汉孝子黄香故乡”之义;义堂当时为令尹乡,清以前名於莬乡,因为楚国令尹子文之墓葬在义堂。⒅1946年,令尹乡与汉孝乡合并为忠孝乡,把令尹子文之忠与黄香之孝两种美德融为一体,以表达云梦人民对二位乡贤的缅怀之情。1950年,这里命名为黄孝乡,公社化后称黄孝公社、黄孝管理区,现在称黄孝村。这些都是官民皆知的史实,载之于明朝清朝的方志和黄氏
宗谱,在官方的民国档案和现在的档案中都有案可查。而《考辨》却说:“只是在近几年,一些人为了提高本邑的知名度,遂将黄香强行附会本土”。到底是谁不顾历史、不据事实,“硬要把黄香拉入本土”?我想,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证据,即关内侯金印的发现。1959年《文物》第五期载:1958年2月,云梦县楚王城东郊的赵许社农民,在生产中挖墩子取砖做窖,挖出了金印一枚。印座为正方形,乌龟形钮,重4两,长宽各2.4厘米;唯阴刻隶书系“关内侯印”四个字。现在,这枚金印保存在湖北省博物馆,专家鉴定为东汉文物。这里所说“挖墩子取砖”,十分明显是挖的古墓。文物普查时发现这里有17座东汉封土堆,名为赵许岗东汉墓群,属县文物保护单位。
这枚关内侯金印是谁的呢?笔者查遍了《后汉书》和历朝地方志书,云梦境内仅黄香的曾孙黄琬一人受封过关内侯。《后汉书·左周黄列传》载:“黄琬被废弃几二十年……又为豫州牧。时寇贼(指黄巾)陆梁,州境凋残,琬讨击平之,威声大震。政绩为天下表,封关内侯。”
关内侯是爵位名,为二十等爵的十九级,无领地,一般只有按规定食邑户数征收租税之权。因为云梦没有第二人封关内侯,这枚金印只能是黄琬的。但是黄琬的侯印为何会跑到故里来呢?因黄琬承其祖父黄琼之志,刚直不阿,正色立朝,与野心家、阴谋家作殊死的斗争,因此几度遭权臣打击迫害。后来他在长安被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逮捕入狱,死于狱中。关内侯印是按指定户数收取租税的凭证,不是行使公权的印信。黄琬死后关内侯印成为一枚闲印,黄琬的亲属呆在长安凶多吉少,为避免灭门之灾,便带着关内侯印逃回了江夏安陆——今云梦故里。这更进一步证明黄香故里在云梦。
⑴潘新藻:《湖北省建制沿革》,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版,第197页。文中“孝感”指今孝昌县、孝南区,“汉阳”指今武汉市蔡甸区、东西湖区。
⑵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上册,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第41—43页。
⑶李学勤等:《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出版,1978年版,第2页。
⑷陈振裕等:《云梦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出版,1981年版,第47—49页。
⑸李学勤等:《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出版,1978年版,第4页。
⑹陈振裕等:《云梦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出版,1981年版,第25页。
⑺李学勤等:《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出版,1978年版,第69页。
⑻彭斌武:《秦代文物说云梦》,简帛网《古史新探》,2005年12月13日(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⑼李学勤等:《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出版,1978年版,第56页。
⑽李学勤等:《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出版,1978年版,第84页。
⑾杜预:《四书五经·春秋三传》,中国书店出版,1992年版,第257页。
⑿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下册,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第336页。
⒀谭其襄:《云梦与云梦泽》,《复旦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1980年。
⒁陈寿:《三国志》上册,岳麓书院出版社出版,1990年版,第600页。
⒂程怀璟:《云梦县志略》清道光二十年版,卷一,第29页。
⒃黄郁文:《黄氏宗亲确认黄香是云梦人》,简帛网《古史新探》,2005年12月19日(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⒄程怀璟:《云梦县志略》,清道光二十年版,卷十二,第25页。
⒅程怀璟:《云梦县志略》,清道光二十年版,卷一,第27—28页。
黄琬,字子琰,少年丧父。东汉名臣黄琼之孙。黄琬天资聪慧,有口才,敏于思考应对。
公元147年正月,京师洛阳发生日蚀,不见天日。当时黄琬的祖父黄琼正在魏郡(治所在今河北磁县)太守任上,梁太后降诏黄琼,询问魏郡日蚀情状。当时桓帝在位,梁太后执政,国舅梁冀专权,帝后关系微妙。古时以日、月比喻帝、后,回答不当,非惹帝恼,即招后疑,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黄琼正思考如何比拟。这时年仅7岁的黄琬正在祖父黄琼身边,说:“何不说日蚀之余,正如初生新月”。黄琼一听,惊异不已,连称此言绝妙。即以黄琬妙语向太后作了汇报。从此,黄琼更加奇爱黄琬。公元153年,黄琼任司徒,位列三公,黄琬以公孙(三公之孙)之故被朝廷授为童子郎,黄琬称病不就,因而名扬京师。公元159年,司空盛允患病,黄琼遣黄琬前往问候,适逢江夏郡也派官员到盛允公府报告蛮族抗争的情况。盛允打开书信看后,便对着黄琬开玩笑说:“江夏大郡,想不到蛮多士少”。黄琬乃江夏安陆(今云梦)人,一听此言,随即拱手答道:“蛮夷骚扰华夏,责在司空”。说罢,振衣拂袖,告辞而去。盛允见此情形,十分惊异,深感黄琬不同于一般青少年。
汉桓帝延熹年间,黄琬被任命为侍从皇帝的五官中郎将。他的顶头上司是光禄勋陈蕃。陈蕃非常器重黄琬,经常跟他一起商量有关事宜。根据朝廷原有的制度,光禄勋推荐到皇帝身边的三署(五官署、左、右署)郎官,以高功、久居官次、有才能、德行为条件录取茂才(茂才即秀才,因避&&武刘秀讳而称茂才)。这样,当时有权势的富家子弟,都因有特殊的社会背景而得到荐举,而清贫守志之士,却因为贫穷和门户低微而被屏于选拔大门之外。京师洛阳当时流传着两句民谣:“欲得不能(音n
i),光禄茂才”。意思是说光禄勋想选拔优秀人才,不可能得到。据此,陈蕃和黄琬协力同心,革除积弊,公开果断地推举那些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德才优异之士。于是一大批高才洁行的优秀人才得到推荐,如平原(今山东平原县)的刘醇、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的朱山、蜀郡(今四川成都)的殷参等。那些凭借家世的权贵子弟由于得不到推荐,因而对陈蕃、黄琬心存怨恨,进而中伤和污蔑。此事一直告到御使台(官署名。专司弹劾之职。又名兰台寺),御史中丞(御史台长官)王畅和侍御史(御史中丞之属官,掌监察事宜)刁韪,平素都很器重陈蕃和黄琬的为人,因而没有追究这件事。但告刁状的人并不甘心,又对王畅、刁韪进行攻击,说王畅、刁韪与陈蕃、黄琬等相互勾结,朋比为奸。结果王畅被降职为议郎,陈蕃被罢免光禄勋的官职,黄琬与刁韪都遭到禁锢,不准做官。
黄琬被禁锢长达20年之久。至公元182年,太尉杨赐向灵帝上书,荐举黄琬有拔乱之才,因此又被朝廷征召为议郎。不久提升为青州(治所在今山东临淄北)刺史,接着调任侍中。公元184-187年,曾出任右扶风(官名,相当郡守;政区名,治所在今西安西北。),并相继任将作大臣、少府、太仆等职。公元188年又调任豫州(治所在今安徽亳县)牧(即刺史)。时值黄巾起义,黄琬镇压了境内的起义军,被封为关内侯。“1958年2月,云梦城东吴铺乡赵许社农民,在生产中挖墩子(古墓)取砖做窖,挖出金印一枚,印座为正方形,乌龟形钮,重4两,长宽各2.4厘米,唯阴刻隶书‘关内侯印’四个字”(摘自1958年文参第三期。)此印现存湖北省博物馆。专家鉴定此印是东汉文物。这枚金印与黄琬的封爵不谋而合。
公元189年4月,汉灵帝死。外戚何进与宦官十常侍争夺权力进入白热化。何进以帝后名义下诏各州郡,急令各地率师进京消灭宦官。西凉(今甘肃、宁夏全部和青海一部分)刺史董卓得诏大喜,立即率师进京。同年十月,董卓入宫,见少帝刘辩木讷,而陈留王刘协精明,为董皇后的养子,董卓视董皇后为同宗,于是废少帝为弘农王
,立年方9岁的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董卓知黄琬为朝中久负盛名的大臣,因此任命他为司徒。10月,董卓自封为国相,掌握大权,专断朝政。12月,又迁黄琬为太尉,并封阳泉乡侯。
公元190年,全国各地起兵讨伐董卓,董卓畏惧,召集朝中大臣开会,商议迁都旧京长安,以避群锋。董卓说,昔日高祖(刘邦)建都关中,十一世后,光武(刘秀)中兴,更都洛阳。从光武至今又经历了十一世,按《石苞室谶》所说,应该还都长安。在场官员听了都感到惊愕,无人敢应对。唯有太尉黄琬和司徒杨彪反对迁都长安。杨彪说,迁都改制是国家的大事,要考虑全国人民的意愿。商朝盘庚五次迁都,民怨沸腾,不得已而作三篇文告向百姓解释。今天无故抛宗庙,弃皇陵,恐怕引起人心浮动。天下大势,动乱容易,安定最难。《石苞室谶》妖邪之书,不可相信。太尉黄琬说,司徒杨彪之言非常正确。王莽篡位,变乱五常,引起更始赤眉起义,兵火战乱,长安尽毁,人民流移,百无一在。今弃宫室而就荒地,太不适宜。董卓听了很不耐烦,疾言厉色地说,你们二人要阻挠国家的大计吗?关东方乱,寇贼群起。峭山和函谷关(河南与陕西交界处),险要坚固,是长安的天然屏障。要恢复长安的宫室官府,简单容易。梁州的木材不费功夫就可运到长安,杜陵南山下有汉武帝时遗留下的官窑数千处,一天就可恢复开工,烧砖制瓦。宫殿营造,不须月余,无足挂齿。百姓小民,不值得与他们计议。文武百官听后,噤若寒蝉。董卓愤怒地宣布散会。黄琬觉得言犹未尽,退出后又向董卓上书,据理直言,力陈驳议。他说昔日周公营建洛邑,使得周朝天下安宁,光武帝选择洛阳作都城,使得汉室中兴;大业已定,怎么能够随意迁动,辜负四海百姓的希望呢?人们都畏惧董卓暴躁,逆其旨意而行,必遭殃祸,因而都极力劝阻黄琬。黄琬说,昔日楚公子白胜作乱,刺杀楚惠王,随臣屈卢却冒着白刃将惠王背着救走;齐国催武子弑齐国国君,并威逼群臣到太庙盟誓“亲附催氏”,宰相晏婴却不畏强暴,理直气壮地表白自己只亲“忠君利国”的人。黄琬说,我的德行虽不高,但真诚敬慕古人的节操。
迁都长安的问题,尽管双方都争论得很激烈,但都未亮出底盘。董卓执意迁都长安的根本原因在:他是西凉人,他发迹于西凉,根基在西凉,迁都长安,把群雄势力屏于峭函之外,就可永保他的专制地位,东汉王朝就可由他摆布,为所欲为。而黄琬和杨彪的真实目的是要把董卓困在洛阳,以借助关东群雄的力量来消灭董卓的势力,达到恢复东汉王朝正常的统治秩序的目的。董卓虽然粗野,但并不愚钝,一听黄琬、杨彪之言就知道他们的真实意图。于是当天命司隶上奏,将黄琬、杨彪免了职。
董卓西行之前,纵兵火烧洛阳城外百里之地,又亲自带兵放火烧毁城内南北宫室、宗庙、府库、民家,城内扫地殄尽。同时将洛阳的富家大户抓起来,随便给个罪名,就没收其全部财物。无辜死难者不计其数。
董卓迁都长安后,考虑到黄琬是有名望的世代冠族,不得不心存敬畏,不敢加害,还任命黄琬为光禄大夫。公元192年,又调黄琬为司隶校尉。黄琬则对董卓专权怀有切肤之痛,认为董卓不除,国无宁日,生灵涂炭,便与司徒王允等一批老臣宿将密谋铲除董卓的大计。
董卓门下有员勇将,姓吕,名布,字奉仙,膂力过人,号为飞将。董卓对吕布信任有加,先任其为都骑尉,誓为父子。董卓深知自己不得人心,恐怕遇害,于是又迁升吕布为中郎将,作为他的贴身保镖,出入不离。然而董卓为人性情急躁,气量狭小,稍不顺意就大发雷霆,甚至以利器相加。一日,吕布小有差失,董卓便拔出手戟
投掷吕布,幸亏吕布眼疾手快,才未击中要害。由此吕布暗恨董卓。吕布经常守卫董卓内府中,遂与董卓小妾偷情私通。吕布恐东窗事发,心中不安,便暗中去找司徒王允倾诉苦衷,说他几次险些被董卓所杀。王允将此情告诉黄琬和仆射士孙瑞等,密谋诛卓,约吕布为内应。吕布说他与董卓誓同父子。王允说,你姓吕,他姓董,本非骨肉,他让你忧死不暇,是什么父子呢?吕布终于接受了王允的密计。这便是《三国演义》中“王司徒巧施连环计”,戏剧舞台上“凤仪亭吕布戏貂蝉”的生活原型。
公元192年4月23日,汉献帝大病初愈,在未央宫大会群臣。吕布令同郡骑都尉李肃带兵士十余人,伪着卫士服装,守护皇宫北掖门。吕布怀揣王允等写好的诏书,随董卓入朝。当董卓进入北掖门时,李肃便举戟
刺卓,因董卓身穿内甲,戟
不能入,董卓伤臂堕车,大呼:“吕布在哪里?”吕布说:“有诏讨贼臣”。吕布以长矛刺董卓,命令士兵斩其首,夷灭三族。同年五月,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率西凉军为董卓报仇,攻进长安,将黄琬逮捕下狱,黄琬死于狱中,时年52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姓的来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