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菜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应选择东西地还是南北地?

吉林榆树:棚膜趟开致富路 - 特产消费 - 特产之乡在线网
当前所在:&&
吉林榆树:棚膜趟开致富路
来源: 浏览:2 时间: 00:17:01
核心提示:我国第一产粮大县吉林省榆树市,瞄准北方冬季蔬菜供应缺口,推进春提前、秋延后、冬覆盖为主的棚膜蔬菜种植,打开一条粮食生产大我国第一产粮大县吉林省榆树市,瞄准北方冬季蔬菜供应缺口,推进春提前、秋延后、冬覆盖为主的棚膜蔬菜种植,打开一条粮食生产大县提高种植业效益的致富新路。
  两季种植 三茬收入
  在江浙一带的蔬菜市场,咱进步村的柿子和豆角几乎没有不知道的!提起村里的棚膜产业,榆树市五棵树镇进步村村民单国志神采飞扬。
  驱车沿乡村小道进入进步村,扑入眼帘的是农房周、田野里望不到头的白色塑料大棚。这个6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种植蔬菜大棚635栋,年产蔬菜5000万斤。只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18000元,高于榆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0%。农民靠种植反季节蔬菜盖新房,买轿车,过上相对富裕的日子。
  进步村农民搞棚膜种植讲究一个巧字:只种豆角和番茄。豆角只种一点红,3月覆棚定植,5月初上市,比大地菜提前1个月,口感好,耐储存,不愁销。番茄只种欧盾,运到江浙一带不软、不霉、保鲜如初。
  进步村在东北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村里建起占地1.7万平方米的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蔬菜1.2亿斤,是国家指定的蔬菜定点批发市场,自称东北农村最大。每年5至10月,这里的菜价甚至成为销地的风向标。农民围绕装箱、交易、运输等实现就业,光是装箱,手快的一天能收入300元。
  八号镇北沟村的棚膜产业同样搞得风生水起。蔬菜园区所产蔬菜销往全国三十多个城市,部分通过绥芬河口岸销往俄罗斯远东地区。
  种大棚是两季种植,三茬收入。村支书刘占文给记者算了笔账:春种黄瓜或豆角,秋种西红柿和豆角,年产蔬菜5.5万吨,收入1.4亿元,纯收入过亿元。每栋大棚年获纯利8万元以上。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5万元,其中大棚收入占家庭纯收入的83%。
  冬闲变冬忙 四季有钱赚
  东北冬季寒冷漫长,蔬菜供应依靠外地市场。农民自我探索并大获成功,使当地政府认识到反季节棚模种植对提升农业效益的意义,着手打造冬季蔬菜生产基地。
  2008年,弓棚镇引进日光蓄热保温室,村民朱亚波成为第一批护花使者。两个温室大棚,面积5000平方米。春天栽花卉,夏天种柿子,冬天还能种茬小叶菜。她说,政府投资修路、通水、拉电,建大棚,指导标准化种植。日光温室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隆冬时节不烧煤、不取暖,棚内温度仍然在零上7摄氏度。生产一茬小叶菜一个棚最少能卖2万元。
  朱亚波种植的花卉进了长春市的高档住宅社区,年产80万株仍供不应求;千禧小柿子供给大型超市;冬季的小叶菜刚上市就被抢购一空。下一步,朱亚波盘算着当经纪人,农户种植,我帮他卖。吉林省心省力,农户还挣钱。
  日光蓄热温室的发展为弓棚镇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南菜北种、常菜反种,推动蔬菜品种的优化升级。农民冬闲变成冬忙,四季有活干,全年有钱赚。
  去年末,榆树市棚膜蔬菜园区发展到106个。其中,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区9个,蔬菜总产值实现32亿元。
  用现代农业理念引导特色经济发展
  种植棚膜蔬菜与种粮相比,收益差至少在5倍以上。产业发展起来后,围绕包装、加工、运输、销售,又可以解决农民就业,增加收入。榆树市扶持棚膜种植可谓不遗余力,但到去年棚膜种植也只有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
  记者在采访中切身感受到,种植品种几近相同,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发展思路上参差不齐,棚膜产业的拳头效应并没有完全释放。
  地域间、乡镇间的棚膜产业发展不均衡,资金支持不能&撒胡椒面,干得好、积极性高的地区应在种植技术、资金投入、农民融资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进步村支书王龙生说。
  曾多次到山东寿光实地学习考察的刘占文对当地农业现代化生产念念不忘。寿光早就上滴灌了,咱们这还没有。滴灌设施配套后,节省劳动力,能物理灭虫,还能防止产生其他细菌,保障食品安全。他说。
  有菜无处储,制约着品牌打造。棚膜经济对储藏、运输要求高,产品上市集中,健全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十分关键。一到蔬菜成熟开始采摘的时候,市场场地有限,大量的蔬菜没地方存放,只能在路边支起铁棚子。长时间日晒,损耗非常大,好东西也卖不上价。单国志说。
  这种尴尬在北沟村同样存在。种植规模已经形成,但要想做大市场,必须搞深加工。否则,种菜的还没有倒腾菜的挣得多。刘占文说,有几家大型市场来谈合作,要求长期供应,小包装。咱们没有冷藏和分包装设备。
  建立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经济的必由之路,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市场化销售,对于政府和农民来讲,摸准做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 ? ? ? ? ?
? ? ? ? ? ? ?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特产之乡在线网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中国三农信息发布平台--中农兴业工程指定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邮箱:&联系电话:010--0―789―008&&
业务洽谈QQ:西瓜大蒜鸭业旺—茌平县冯官屯镇
茌平县冯官屯镇位于茌平县东北部,辖77个行政村,8.9万亩耕地,总面积104.2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人,11302户。是春秋战国时期高士鲁仲连的诞生地,太平天国革命纪念地之一。近年来,冯官屯镇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坚持走特色农业、规模农业、效益农业的路子,形成了“东部西瓜飘香,西部大蒜成方,中间鸭业兴旺”的农业区域化发展格局,实现了多业富民。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066元。主要做法有两点:
一、培植壮大主导产业,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冯官屯镇依托资源优势,提升科技水平,积极培植发展“基地型”、“品牌型”、“效益型”大蒜、西瓜、肉鸭三大主导产业,农民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持续增长。
一是发展“基地型”农业,壮大产业优势。全镇大蒜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西瓜1万亩,大拱棚、小拱棚、冬暖棚420座,肉鸭年出栏2000多万只。连续10年实施保护价收购的“订单农业”模式,扶持兴建蒜苔恒温库等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地加工增值。2010年蒜薹结算价3.10元/市斤,蒜薹平均亩产1200斤,蒜头平均单产2000斤,大蒜亩收入达7000多元,大蒜收入创历史新高,大蒜销售收入达5亿元,农民年人均增收800元。
二是发展“品牌型”农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围绕大蒜、西瓜、肉鸭等主导产业,全面推行了农业标准化种植,无公害生产,积极培育自己的品牌,扩大了农副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大蒜、蒜薹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极大地提高了冯官屯蒜薹的市场占有率。完善修复了原“鲁西瓜菜市场”基础设施,已发展成为晋冀鲁豫最大的西瓜交易市场。
三是发展“效益型”农业,向土地复种指数要效益。探索大蒜、豆角等科学种植的新路子,提高土地效益。2010年梁庄、史河等村的群众每亩大蒜、豆角收入超过了万元。以小杨屯鸭业集团为龙头,发展史河、刘马、大王楼等填鸭养殖专业村20个,万只填鸭养殖户360家。同时积极进行了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田大户和产业基地集中,实现规模经营。目前,全镇通过转包、互换、出租等形式,共流转7238.94亩土地,占总耕地面积的8.1%;发展百亩以上大蒜方、西瓜方200多个。前赵村民赵传旗、逯金亮以每亩1000元的租金承包了本村750亩土地。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冯官屯镇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健全联结机制。目前,全镇扶持发展蒜薹保鲜库126座,蔬菜脱水厂36家,蒜苔储藏量超过1亿斤,成为全国储藏蒜薹量最多的乡镇,小杨屯鸭业集团已成为集孵化、饲料、养殖、宰杀、冷藏等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行了“种、加、销”一体化经营,在蒜薹收购上,实行了“保护价收购,听涨不听降,随行就市结算价”的“订单”模式,在肉鸭养殖上,采取了供鸭苗、饲料、防疫、回收一条龙的“订单”合同,“农民照单种养,公司按约收购”,调动了农民种养积极性。
二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围绕三大特色产业,先后组建了大蒜、西瓜、林果、鸭业协会、惠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培育20 多支农产品运销队伍,培养了一批农村经纪人;构建起以大蒜批发市场为中心、鲁西瓜菜市场为重点、农民经营为主体的开放式农产品市场网络,把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服务延伸到每个村、每一户。
三是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冯官屯镇现有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2100家,镇食品、纺织、鸭业“三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群”,安置农民工2万多人,高标准规划建设小城镇,修建了商贸一条街,为农民务工提供场所和岗位,全镇10个商贸、集贸市场,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上万人。2010年,全镇农民工资总收入1.6亿元,人均3800多元。
中国香瓜之乡——莘县燕店镇
燕店镇位于莘县西北部,距县城9公里,总面积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万亩,辖34个行政村,总人口3.9万人。2009年全镇瓜菜种植面积已达3万多亩,其中冬暖式大棚1.5万个,大拱棚1.3万亩,冬罩韭菜3000亩。香瓜是我镇的主导产业,起步早、面积大、效益好,镇香瓜市场年交易量已达3亿多斤,燕店镇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香瓜第一镇”。同时,白菜、黄瓜、韭菜、冬瓜、芸豆、小西红柿等蔬菜种植发展迅速,规模逐年扩大,全镇共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个。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注重引导,强化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农产品品牌,保持农业优势,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业效益,努力打造“绿色农业、特色燕店”。主要做法是:
一、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浓厚氛围。
农民群众是农产品生产的主体,没有全民的积极参与,就无法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是镇召开村两委、全体机关干部参加的会议,村召开村民会议,市场召开经纪人会议,分析当前我镇农产品种植的形势,找出种植上存在的问题,分析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情况,找出销售中存在的问题,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紧迫性。二是利用宣传车,巡回宣传,在大棚区、村庄设置宣传标语,户户发放明白纸。让农民看的、听的、谈的都是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方面的要求、做法。邀请上级业务部门专家,对镇村干部和农村带头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和区域化管理的培训指导。今年以来,共举办培训班和专家讲座16次,培训农民3500人次。通过宣传教育,现在农民都知道,如果不抓农产品质量,滥用化学投入品,总有一天生产的东西会卖不出去,辛辛苦苦培植的产业会毁掉,自己会遭受巨大损失。为了长远发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高品质的农产品,已成为农民的共识。
二、强化措施,扩大规模。
我镇自94年开始种植香瓜大棚以来,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大棚数量逐年增加,棚区规模受到了限制,制约了大棚的发展。为此我们鼓励镇村两级干部免费充当土地流转的“媒婆”,担当中介,合理流转土地,用于发展大棚。土地流转调动了全镇村民的建棚积极性。在“免费土地媒婆”的撮合下,2009年全镇依法流转土地1252亩,新发展冬暖式大棚600多个,大、中拱棚840亩,超额完成了全年任务。
三、严格质量标准,加快基地建设。
为了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想学有示范,想做有样板,我们规划建设了农产品区域化管理示范基地——“绿博园”。基地采取政府扶持、合作社运作的方式,计划总占地600亩,建设高标准冬暖式大棚100个,大拱棚60个,育苗棚4个,智能棚1个,露地菜50亩,农业展厅1000平方米,及配套农产品加工车间。现已实施200亩,建设冬暖式大棚30个,大拱棚10个,育苗棚4栋,智能棚1个,农业展厅正在设计,春节过后即动工。
同时计划在2010年,依托资源优势,在杨二庄、雅里等村建设出口香瓜生产基地1000亩,在五屯、翟庄等村建设辣椒、茄子生产基地3000亩,在房庄、柿子园等村建设韭菜生产基地500亩,在河口建设番茄生产基地200亩。
在基地建设上,坚持从出口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入手,加强对基地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种植品种、茬口安排由合作社统一制定,确保一年四季有种植的农产品。积极引进、选育、实验新品种、新技术,测试新农药。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标准进行,建立管理档案,一户一本,一日一记。实行统一育苗、统一种植、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收购销售“六统一”。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监管,杜绝高效毒药、激素肥料的使用,保证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使产品能够直接进入超市。
四、切实强化监管,规范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
农业化学投入品的滥用,是农产品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必须下大力抓好整治和规范使用。一是开展市场清理整顿。联合县农业局、畜牧局、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对全镇范围内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开展不定期检查和整顿,今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20人次,集中清理违禁剧毒药物,取缔无证经营,打击以次育好、以假乱真等行为。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律不得买卖使用。二是实行农资专营直供。镇设农资指导中心,村设专营店,统一标识、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技术指导,并由区域化管理领导小组把关。在农资配送中心、专营店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在基地配备植保员,根据种植品种需要和病虫害程度,指导合理配方、科学用药,做好发放记录和销售记录,搞好标准化生产。
五、建立检测体系,严把农产品出口。
一是成立镇农产品配送中心质检所,购置检测设备,在镇瓜菜批发市场和区域化管理基地设立快速检测点,形成出口农产品检测网络。同时,在市场设立优质农产品销售区,禁止劣质农产品进入。特别是对出口农产品从种植、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无缝隙检验检测,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建立追溯系统。以标识为主线贯穿于基地种植管理、原料验收、加工、储存、检测每一个环节,建立覆盖整个生产加工过程的可追溯体系,保证对每个环节发生的问题能进行准确追溯,实施对出口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有效监管。
六、加强领导力量,搞好组织协调。
推行农产品区域化管理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农产品品牌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我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重要措施。燕店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这些都为推行农产品区域化管理创造了条件。我们统一思想认识,确定在全镇扎实开展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成立了区域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各管区、农技、畜牧、工商、公安等站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宣传培训,联合执法、技术服务、人员调配等工作,进行统一安排部署,统筹协调。同时,各村支部书记要亲自负责这项工作,各管区、村明确专人负责,确保领导到位,人员到位,精力到位。
七、转变政府职能,搞好配套服务。
搞好市场建设。在种香瓜之初,为解决群众卖瓜难问题,镇党委政府建起了香瓜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狭小,服务功能不齐全,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今年,我们投资200万元硬化了市场,健全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服务功能。优质的服务吸引了北京、上海、天津等20多个大中城市的300多名客商和燕店镇周边几个乡镇的菜农前来进行瓜菜交易,将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年总交易量达3.5亿公斤,高峰期日交易量达200多万斤,成为鲁西面积最大、辐射面最广、交易量最高的瓜菜配送中心。实践证明,市场的活跃发展,不仅方便了群众,提高了效益,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对全镇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鲁西第一韭乡——莘县张寨镇
莘县张寨镇辖64个行政村、4.6万人,总面积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万亩,位于鲁、豫两省交界处,齐南、临观两条省道纵横穿境通过,交通便利,位置优越,物产丰富,环境优美,城镇基础设施完善,拥有蔬菜、禽蛋、农贸三大市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山东省首家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山东省科普示范乡镇、山东省科普示范基地、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近年来,张寨镇牢固树立“工业强镇,产业富民”的理念,因地制宜,抢抓机遇,确立了“扩大规模培育产业,提高品质创出名牌”的思路。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该镇紧紧围绕无公害韭菜种植,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初步构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新体系,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该镇栽培的“绿安”牌无公害韭菜荣获“中华食文化精典种植基地”、“蓝天杯十大品牌”和“第二十七届国际风联指定官员专用蔬菜”等奖项。韭菜成为该镇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6.2亿元、乡镇财政收入8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20元。同时成功培育出景观有机韭菜200亩,绿色韭菜1500亩,已通过绿色有机认证,“绿安”牌无公害韭菜常年保持在3万亩左右。新建前寨、三刘羡、殷庄、郝庄等6处冬暖式大棚农业示范点及菜杨庄、东王楼、沙河等5处大弓棚农业示范点。该镇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落实责任,注重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在推进农业经济发展工作中,该镇始终坚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一是全民发动,统一思想认识。召开了干部动员大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落实责任。重点加大发展主导产业宣传力度,先后张贴标语1万余条,印发明白纸2万余份,出动6辆宣传车在各村巡回宣传,让群众明白发展主导产业的重要意义,得到了群众的支持,提高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树立典型,转变群众的观念。多次组织干部群众到昌乐、寿光、东昌府区沙镇和莘县的河店、燕店等地参观学习,启发思路,开阔视野。在11个产业先进村每村选择8-10户搞试点,种植新品种,推广新模式,进行算账对比,让事实说话,用效益教育群众,增强他们种植韭菜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加强科技培训,提高群众种植技术。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完善村级科技服务网络,建立了科技示范基地,建成了6处科技中心服务站。加强科技培训,举办了12期科技培训班,组织3600多人次到“绿安农业科技示范园”进行观摩,现场讲解无公害韭菜生产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种养。四是加强市场建设,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投资120多万元,实施了市场改造提升工程,修建了“聊城绿安无公害蔬菜批发市场”;加强市场管理,完善市场功能,重视人员教育培训,规范管理人员执法执纪行为;严厉打击强买强卖、欺行霸市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目前,市场年交易额达2.5亿元, 产品远销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十几个城市。
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做大做强无公害韭菜产业
张寨镇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办法,以点带面搞突破,建设亮点抓典型,因村制宜上规模,搞好服务增效益,不断做大做强韭菜产业。一是建设绿安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了占地200多亩的“绿安”农业科技示范园,采取“政府引导,农民经营,市场化操作”的方式,返租倒包给群众生产经营。近年来,积极引进了富韭8、富韭10等韭菜新品种,成功培育出了绿色有机韭菜,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销售,有效提高了韭菜生产效益和品质。目前,张寨镇绿安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有高标准冬暧式大棚8个,大弓棚20个。绿安牌韭菜80亩,有机富硒盆景韭菜40亩,优质露地菜30亩。农业园基础设施齐全,安装了20千伏变压器1台,架设了4000米的高压线路,新打机井16眼,埋植节水管道3000多米,已经成为该镇发展现代农业的样板。二是组建农业合作社。按照“政府引导,能人牵头,多户参与,优化组合”的原则,建成了益生源蔬菜、农机农乐、保文养鸡、同辉蔬菜、华慧蔬菜等5家专业合作社。发挥合作社与农村经纪人懂行情、信息广的优势,搞好农超对接与合作,积极帮助群众推销农产品,让群众的产品种得好、养得好、卖得好。三是建立科技服务队伍。抽调20多名年纪轻、素质高的干部,组建了三支队伍:技术服务队伍、市场管理队伍和无公害蔬菜生产稽查队伍。技术服务队负责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病虫害处理,以及无公害检测工作;市场管理队负责蔬菜市场的运作、管理和服务;无公害蔬菜稽查队负责稽查、处理菜农冲施剧毒农药等违规生产行为,结合工商等部门检查、清理农资市场。三支队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三、注重质量,抓好品牌,不断提升无公害韭菜品质
一是严格无公害韭菜生产操作规程。大力推行韭菜标准化生产,向韭菜种植户发放了《无公害韭菜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引导种植户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生产。实行“五统一”措施,即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操作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严把选种关、育苗关和水肥药物管理关三个关口,推广使用抗病性强、优质高产、市场行情好的品种,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肥,冲施“乐斯本”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二是实施合同化管理。建立了蔬菜生产档案,对农户建档立卡,登记造册,编号到户,详细记录生产品种、生产规模、生产过程及生产资料使用情况,与农户签定《无公害蔬菜生产协议书》,引导群众进行标准化生产。三是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在市场内设立了无公害检测室,配备了2名专职检测人员;投资5万元,购置了2套检测设备,定期对韭菜进行检测,保证检测率和覆盖面。加强对进入市场销售韭菜的抽样检测,检测合格后领取专用扎绳进行包装销售。定期清理农资市场,杜绝不符合无公害要求的产品和农资流入市场。四是积极发展景观有机韭菜。成功培育出40亩景观富硒有机韭菜,进行无土栽培,即可放心食用,又可作家庭盆景观赏,也可直接供应大型超市和酒店,现吃现采,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经过几年来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张寨镇农业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产业机构更加合理,特色产业已经形成,主导产业已具规模,农业实现了增效,农民实现了增收。目前,全镇干部群众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继续深入探索和实践,把“绿安”牌韭菜产业做大、做强、做好,把全镇农业产业化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植树造林加工板材——阳谷县大布乡
大布乡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全乡共有人口3.2万,耕地4.8万亩。京九铁路、德商一级公路穿境而过,境内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该乡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富裕、和谐、文明大布”为目标,立足区域优势,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做大做强了“板材加工”这一产业,彰显“一乡一业”特色。2010年,全乡拥有板材加工专业户1300余家,遍及全乡48个行政村,龙头加工企业24家,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2100元。
一、立足区域优势,选准发展路子
大布乡地处鲁西平原,当地老百姓素有植树造林的好习惯,大小路边,沟渠两旁,村庄内外,房前屋后都栽满了树木,全乡的森林覆盖率达26.8%。早在1993年,东张村的张兰超、高庄村的谷振朝等人发现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盖新房,买家具,搬新居成了新型农民的时尚。家具的热销带来了板材市场的原材料紧张。充分利用现有林木资源进行板材加工,前景一定十分广阔。于是他们买回了大布乡第一台木材旋切加工机。
旋切机以成材树木为原料,按照一定的规格把原木旋切成板皮,晾干打包,便成了三合板、胶合板、多层板加工原料,树根、树枝、树杈粉碎后可加工成中高密度板,锯末等下脚料又可加工成刨花板等,这些都是现代家具、木质地板和装修装潢必不可少的材料。第一台旋切机投产后很快带来了经济效益。板皮供不应求,不到一年不仅收回了成本,还有盈利。广大农户看到了商机,纷纷上马板材加工,乡党委政府及时予以引导,协助调整地块,协调税收政策,使板材加工这一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全乡板材加工业户有1326家,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一家,100万元以上企业23家,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2.5%。日加工板皮近100万张,中高密度板2400张,多层板等建筑模板6800张,产品远销山东临沂、菏泽,河北邢台,江苏邳州、常州,上海等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1000万元,税收46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100元。
板材加工业的迅速发展,解决了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就业,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带动了运输业、餐饮业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进程,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都有了明显提高,一座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小城镇已在乡驻地拔地而起。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深远的社会效益。
二、培植龙头企业,发挥集群效应
虽然该乡的板材加工户总量发展很快,但最初都规模偏小,布局比较散乱。大多数加工业户零散分布在各村组,依家而设,临路而建,缺乏统一规划,处于自发状态,存在各自为战、相互压价等不正当竞争现象,造成市场秩序混乱,损害了行业整体利益,个别加工户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再加上所生产的初级产品附加值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木材加工业基地的优势远远没有发挥出来。针对这一情况,乡党委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一方面吸引外地客商来投资办厂,一方面动员鼓励本乡能人二次创业,上马深加工企业,同时加大对小加工户的扶持力度。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全乡形成了以景阳岗木业为龙头的一大批板材深加工企业。主要产品有中高密度板、木质地板、多层板、覆膜板和建筑模板等,主要用于木质地板的制造、房屋的装饰装修、建筑行业的模具等。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乡形成了个体加工户为龙头企业供应初级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带领加工户共同闯市场的互利共赢局面。全乡有10个村成了具有板材加工特色的专业村。其中张董村、高庄村、穆庄村,每个村的板材加工户都达到近100家。各企业间相互协作,互通有无,产业链条逐步形成,集群效应凸现。在板材加工业的强力带动下,该乡的林木机械、原木运输、化工包装、木材用粘合剂等多个行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三、组建加工协会,组建加工基地
针对板材加工业各自为战、无序竞争、市场抵御风险能力差的现状,由乡政府牵头,成立板材加工业协会,在自愿的前提下,鼓励从事板材加工户与相关企业主、个体经营户加入协会,积极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定期开展对会员的各种教育培训,提高会员的整体素质,积极提供信息服务,实现企业“抱团”闯市场,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一是强化教育培训。邀请部分省内知名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木材加工经营业主进行培训教育,使他们尽快掌握新形势下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市场运作、诚信经营等方面的知识,迅速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增强办大事、创大业的欲望和本领。二是组织考察学习。有计划地分期、分批组织有一定规模的木材加工业主到先进发达地区参观考察,学习外地企业开拓创新、快速发展的经验,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激发其创业欲望,坚定发展信心。三是创新发展思路。教育引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拉动和提升木材加工业的经营档次,同时积极开拓、占领更广阔的市场,避免内部无序竞争,实现了全行业质的飞跃。
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大布乡的 “木材加工”这一特色产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年连续两年被聊城市评为“全市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和“民营经济木材加工特色产业乡镇”,成功的经验也已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目前全乡木材加工业正处于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转轨变型时期。在这一关键时刻,乡党委政府高瞻远瞩,迅速组建板材加工园区,对板材加工企业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建立一个有序、稳定的产业运作机制,帮助企业快速成长并沿着健康轨道向前发展,使全乡木材加工业得以在新的框架内快速运行,促进了行业内部的布局、技术、规模等方面的改良、优化和升级,加快了木材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放大了该乡木材加工业优势,为打造全市乃至全省最具影响力的板材加工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切实搞好服务,营造绿色环境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充当的是服务的角色。针对广大业户反映强烈的个别业务部门“吃拿卡要”、“查追堵罚”等现象,乡政府喊响了“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一切”的口号,切实搞好了全方位的服务,营造了板材加工业的绿色发展环境。一是规范行政收费,实行“一个漏斗”收费,个别业务部门到企业收取税费,企业完全可以拒交,并且要立即汇报给加工协会。杜绝了各种乱收费、乱罚款、人情税费和各种“吃拿卡要”现象的发生。二是为板材加工物料运输打通绿色通道。乡政府一方面给运输户们办好培训班,教育他们要遵纪守法,杜绝无证驾驶,另一方面积极协调沟通与交通、交警、林业等部门的关系,实行发放绿色通行证制度对进境树木运输车辆开放通道,免收一切费用,对外运树木车辆应严格盘查,防止原材料流失;对板材加工成品的外运上,县林业局在乡内设立了木材检疫代办点,做好了检疫工作服务,降低了检疫费用,也防止了因此项工作不到位而引起的费税流失,为原材料和成品板材的运输打通了绿色通道。三是协调企业与金融部门的关系。做好了与金融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使金融政策向加工户倾斜,切实解决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等难题,加快了企业的发展。
“一村一品”建设使大布乡的板材加工业的迅速发展,使该乡成为江北著名的“板材之乡”,这一特色产业也使全乡广大农民过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日子。
无公害蔬菜基地——莘县十八里铺镇
十八里铺镇辖69个行政村, 4.2万人,耕地6.8万亩。近几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该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和市场为动力,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截至目前,全镇共拥有冬暖式蔬菜大棚2.5万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3处,年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4万亩,年产无公害蔬菜近3亿公斤,总收入5.5亿元。芸豆、西葫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无公害农产品,并通过国家有机蔬菜认证,黄瓜、青椒分别被省农业厅命名为无公害农产品。
十八里铺镇镇在建设“一乡一业”的主要做法是:一是抓规模。每年都协调部分土地,继续膨胀冬暖式大棚、大拱棚、露地菜种植规模,用规模促发展。连续几年来,该镇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年新增数均保持在2000座以上。二是抓引进。引进名、特、新、稀品种,主要引进了以色列海泽拉西红柿、法拉利西葫、泰丰园艺公司春秋大丰12号黄瓜等优良,提高了单棚效益。三是抓茬口。实行“立体种植”,多数棚都是“三种三收”,有的达到“四种四收”。模式是:两茬菜、一茬食用菌,或三茬菜、一茬食用菌。四是抓销售。进一步规范蔬菜批发市场运营,优化市场环境,提高市场档次。蔬菜市场日均交易量达到80万斤,高峰期达120万斤以上,年交易额4.5亿元以上,辐射全国40多个城市。五是抓合作社建设。成立了38家瓜菜菌生产合作社,为产业结构调整搞好信息、技术等服务。
随着十八里铺镇蔬菜种植规模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经济效益也逐年增加,社会效益不断扩大。目前,该镇农民纯收入达9200元。富裕起来的村庄、群众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纷纷拆旧房、建新房,购买家用电器、家庭用小汽车等,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一乡一业”有力地促进了十八里铺镇和谐社会建设。
木业加工强镇——茌平县菜屯镇
茌平县菜屯镇位于茌平、临清、高唐三县市交界处,人口2.6万人,耕地面积5.2万亩,三分之二土地为沙质土壤,林业资源丰富,全镇植树面积2.6万亩,周恩来总理曾亲笔题写“林果之乡”,森林覆盖率47%。依托林业资源优势,菜屯镇提出了“建设木业加工强镇”的发展思路,多措并举,开展全民创业。目前,全镇木材加工企业达到2000多家,日加工木材6000多方,日产木皮160多万张,年产值15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单板生产基地和黄河以北最大的木材交易和加工基地,有2万多名农民在木材加工企业务工。 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776元,是全市首个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的乡镇。
一、立足林业资源优势,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菜屯镇在确立了以木材加工为主导产业的思路后,采取六项推动措施,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一)政府推动。镇党委、政府先后组织木材经纪人、运输专业户等各类能人到临沂、荷泽、河北、江苏等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更新观念,统一思想。采取包企业定量考核。对每项任务的落实时间、效果都进行定量考核,每周汇报督导。相继出台《菜屯镇发展木材加工业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文件,对外来办皮厂客商,待遇与责任享有与菜屯村民办厂同等的权利和待遇。外来办板厂者可保护一年免交地方一切费用,一年后,按其交纳税金地方留成部分的20%给予企业奖励,连奖三年,并禁止所有部门向企业收取任何杂费。
(二)市场拉动。加大木业市场管理力度。对强装强卸、强买强卖,欺行霸市等侵害企业利益、破坏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坚决打击,有效地维护了市场秩序。切实做好木材检疫、车辆安全等各方面的服务工作,急客户所急,想客户所想,办客户所需。定期调查市场,回访客户,严把质量关,引导木业加工户诚信经营,保证产品质量,维护良好信誉。
(三)典型带动。发挥各村贩木料、搞运输等能人见多识广、头脑灵活、思路开阔优势,率先办起企业搞好示范带动。每年评选致富青年、致富状元进行表彰,鼓励他们守法致富,诚信经营,在全镇营造想创业、会创业、敢创业的浓厚氛围。
(四)链条触动。突出产业链条的前延后伸。相继发展了伐树、购料镟皮、锯轴、切片、压板、胶合板等木材加工企业。大力发展节材型和边角余料生产企业,直径一公分以上的树枝、木轴、碎皮、树根等都加工成木炭、木片、细木板等产品。积极引导企业向深加工转移。由以提供原料产品、半成品等初级产品,向生产模板、细木工板、木地板、各类家具等产品转变,拉长链条产业,形成一个产品连一线,一个企业带一串,一个产业扩一片的集群效应,成为招商引资的长效载体。
(五)园区驱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整体推进”的原则,划出5000亩沙荒地建立起“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根据产业性质和内在联系要求,安排以返乡农民工为主的有志之士入驻园区,形成上下游对接,配套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六)服务促动。先后投资770多万元,修建50多平方公里的“五纵五横”柏油路面,新增变压器48台,扩容5000千瓦。充分利用菜屯镇是省市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的有利条件,无偿培训农民创业,免费提供技术服务。镇木业协会为创业者联系办厂所需的设备,协调交通、林业等部门,为木材加工物料运输打通绿色通道,为企业融资牵线搭桥,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难题。
二、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木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了第三产业。全镇已培育木材经纪人200多名,年人均收入3万元左右;从事原木和产品运输的农用车辆达260多台,平均每辆车每年可净赚3.5万元左右;木材加工产品的四处走俏,吸引江苏、河北等十几个省市的客商前来洽谈业务,还吸引四川、河北等十几个省市县的农民前来打工,全镇兴起70多家餐饮、住宿、理发等服务门店,每店每年收入5万元左右;随着木业经济由作坊式加工向机械化生产的转变,又带动了40多户农民从事机械维修业。据统计,全镇围绕木材加工搞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达1500多人。
三、围绕结构调整,打好农民增收“组合拳”
(一)做精做细传统农业。立足沙地、气候等条件,采取间作套种,科学种植,全镇形成了以“小麦+西瓜+花生”、“西瓜+地瓜+花生”等三种三收的种植模式,促进了农民增收增效。去年全镇种植的3万多亩西瓜、地瓜、花生等,平均亩收入元。
(二)做强做特冬暖大棚。积极培育发展食用菌、香椿、葡萄等冬暖大棚2000多个,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南海子村40多个食用菌大棚可使全村人均增收过千元。
(三)做大做优畜牧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养殖业结构,不断做大做强养殖优势产业。去年全镇300多个养鸡鸭大棚共出栏肉鸡100多万只,存栏蛋鸡16万只,出栏肉鸭50万只,出栏生猪26500头,羊4000多只,年纯收入达千万元。
下一步菜屯镇的发展目标是:到2012年,菜屯创业园区内建成多层板企业300个,产值24亿,单切镟皮企业2000个,产值20亿,木材加工总产值44亿,税收1.2亿,建成全国最大的木材加工基地和木材交易市场。
大蒜生产加工之乡—东昌府区堂邑镇
近年来堂邑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示范引导、搞好服务”的总体思路,全力开展“一乡一业”建设,使堂邑大蒜产业由小到大,形成了一个潜力巨大、发展势头良好、辐射力极强的产业,有效促进了全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该镇在发展“一乡一业”的主要做法是:
一、围绕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大蒜产业
根据堂邑镇地理条件、环境特点和现有基础资源,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经过反复调查和论证,确立了按“一乡一品”格局发展大蒜这一特色主导产业。方法上以刘庄村为中心,向周边村社辐射,通过以点代面,鼓励、扶持群众大力发展大蒜规模化种植,充分打破小农经济意识,带领大家走科技化、系统化和规模化产业结构调整路子。截止目前,堂邑镇形成了刘庄、马庄、杨庙等一批大蒜种植专业村,2010年大蒜种植规模突破1.8万亩,生产蒜头2.3万吨,蒜苔1.8万吨,大蒜总产值达到3亿元以上,成为该镇的特色主导产业之一。
二、强化领导,促进规模化发展
堂邑镇党委在提高思想认识,明确产业的支柱地位的同时,突破对大蒜生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上的传统束缚,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走品种更新和规模化生产的路子。及时制定出台了《堂邑镇大蒜产业开发建设的规划》,同时,成立专门的技术指导小组,实行科级干部和技术员包任务面积、包技术培训、包农资供应、包田间管理、包推广种植效果的五包责任制,切实靠实了工作责任,为大蒜规模扩张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技术保障。同时,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认清小打小闹既成不了规模也出不了效益、更进不了市场的这一现实,在刘庄、陈庄线建立集中连片的百亩基地3个,以规模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狠抓科技服务,提升产品质量
堂邑镇政府在科技服务上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材料、购买科技书籍等多种形式,加大了对农户的科技培训力度,引导农户科学种田、科学养殖。一是依托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冬春农民素质大培训等培训项目,每年组织举办各类技术植技术培训。同时,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现场观摩等形式,重点对大蒜生产和种植大户、主要示范基地开展集中培训。二是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无偿为种植户提供各种种植技术书籍2000余册, 印发了《大蒜标准化栽培技术方案》5000余份,开设了大蒜专题讲座,并制定了大蒜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从选种、选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各环节都确定明确的标准,且文字力求通俗简约,便于农户掌握和操作。三是大力推广集成高产技术。重点推广了标准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旱地地膜覆盖技术、间作套种整体种植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科学田间管理技术等集成高产栽培技术。全镇农业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大蒜优质率达到90%以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率达到100%。
四、强化示范引导,带动产业发展
堂邑镇按照示范带动的方式,以科技入户为切入点,选择有一定种植基础的刘庄村进行试点,通过实行统一规模、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农资配送、统一销售“五统一”的管理模式,重点示范推广,良种测土施肥、立体种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辐射带动科技推广应用。通过示范带动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蒜农亩平较过去增收600元,种蒜亩平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在示范带动下,全镇种植大蒜积极性空前高涨。与此同时,镇政府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千方百计抓好一批示范点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行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技术支持和部门包帮,先后扶持新星、永胜等大蒜加工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向特色资源靠拢,向主导产业靠拢,向规模经营推进,把大蒜建成龙头企业稳固的生产基地。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新格局。新星集团以刘庄为中心建立大蒜种植基地5个,带动农户1000多户种植大蒜,平均每户每年增收1200余元。
堂邑镇的“一乡一业”建设,提升了大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打响了堂邑大蒜的品牌,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健康发展,让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大樱桃种植基地——临清新华办事处
临清市新华办事处地处临清市中东部,辖8个社区,43个居委会,农业人口3900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3000人,版图面积7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000亩。临清市新华办事处交通便利,辖区内大众路、新华路等市区公路呈“七纵八横”型摆布,拥有沥青路总里程达160公里。大樱桃种植产业是新华办事处近几年培植的农业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到6100亩,带动辖区26个居,7800多农民走上了致富的路子。2010年来,新华办事处把打造“一乡一业”发展格局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措施来抓,通过政策引导,基地示范,大户带领、专业合作社推动等措施的落实,全年新发展大樱桃2600亩,更新、补栽大樱桃1200亩,建成了杨八里、东胡“两大樱桃种植基地”、东胡、西胡等六大“一村一业”专业村庄,为办事处农业的增效和农民增收辟出了新的路子。
一、突出科技宣传和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专业技术水平
办事处通过印发技术资料、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对辖区农民开展了大面积的技术培训,一年来共印发各种技术资料20000多份,举办培训班五期,参训8500多人次。技术咨询5000多人次。在新品种上主要推广了以“大红灯”为当家品种的樱桃,使大樱桃产业的产出效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突出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推进“一乡一业”产业调整
按照建设“万亩生态农业基地”的工作思路,突出抓好杨八里樱桃园扩张1000亩、胡里庄樱桃基地改良1000亩和新上1000亩优质樱桃的“三千工程”。目前三个工程建设都十分顺利,构筑起了“生态采摘园”、“百果园”、“千亩樱桃园”三园相接的生态经济林格局。
三、突出专业合作社的培育,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办事处组建了“新华大樱桃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的形式,破解了大樱桃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实现了创新发展。一是破解了资金难题,仅樱桃合作社就吸收社员60余人,融资600万元。二是土地难题。合作社有了资本金,就可以从农户手里租赁到土地,实现规模经营。三是技术难题,以规模吸引了山东鲁冠苗圃合作,实现了大樱桃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确保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生产绿色果品,促进三品认证、打造名优绿色品牌工作的发展。
全国最大灵芝之镇——冠县店子镇
冠县店子镇共有28个行政村,3.2万人,3.92万亩耕地。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紧紧围绕“建设‘一乡一业’,促进经济发展”这一目标,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灵芝生产,闯出一条以栽培灵芝为本镇主导产业的致富路子。2010年全镇新上灵芝大棚2000多个,总量达到7000余个,年产灵芝380多万公斤,年产值达到1.7亿元,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2200余元,店子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灵芝养殖之镇,全国最大的灵芝产销集散地。被省农业厅命名为“食用菌生产基地”,中国科学院命名为“灵芝产业化生产基地”,所产灵芝被国家农业部质量安全中心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所产灵芝多次在国家、省农业博览会上参展。该镇先后被山东省食用菌协会授予山东省小蘑菇新农村先进单位,被聊城市委、市政府授予产业调整明星乡镇;该镇的“商品灵芝、鹿茸芝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与产业化开发”项目荣获聊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抓住机遇,培植壮大灵芝产业
灵芝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和食用菌,医疗保健效果十分神奇,长期服用可增智健体,益精气强筋骨。有机锗含量达800-2000PPM,是人参含量的3-6倍,可促进代谢,延缓衰老。高分子多糖体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人体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灵芝酸具有镇痛、解毒、保肝等作用,对癌症、脑溢血等多种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灵芝还含有18种氨基酸和10多种微量元素,都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灵芝孢子粉除具有灵芝特效外,还具有治疗癌症、降低胆固醇的特殊功效。除此之外,灵芝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保藏价值,因此普遍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
灵芝养殖是近几年店子镇新兴的一种产业,其特点是一是除制菌种外的各个生产环节,生产工艺都比较简单,群众容易掌握。二是对土地选择要求不严。不仅耕地可以建养殖棚,而且房前屋后、树下等闲散宅基土地都可以建棚,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三是生产周期短。从菌种装袋入棚到采收灵芝共三个月的时间。随后如利用棚体搞其它食用菌养殖,效益会更高。四是原料来源广泛。灵芝养殖所需原料棉籽皮、玉米芯、玉米面、麸皮等均为廉价材料,且本地资源丰富。灵芝本身具有长时间不变质、耐储藏的特点,可有效缓解市场冲击。
目前,店子镇商品灵芝主要有:赤灵芝、大片芝、鹿茸芝、美国灵芝、日本-4、南韩2号等。灵芝加工产品有:灵芝切片、灵芝茶、灵芝肉料、破壁孢子粉、灵芝饮料、灵芝盆景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灵芝神奇的药用和保健价值逐渐被人们认可和重视,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该镇党委、政府抓住这一难得机遇,经反复研究后作出决定,大力发展灵芝产业,以此实现富民强镇的目标。
二、搞好服务,把灵芝做成富民强镇的大产业
店子镇党委、政府在培植灵芝这一产业的过程中,把服务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即促进了这一产业的快速发展,又实现了群众致富的目标。具体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宣传引导。该镇靖当铺村养殖灵芝起步较早,全村灵芝养殖户达240多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8%以上,仅此一项全村人均纯收入7000多元,在全镇引起了强烈反响。于是镇党委、政府抓住这个典型,通过广播、印发宣传材料等渠道大力宣传,并组织各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参观学习,现身说法,算帐对比讲效益,用老百姓的事去教育老百姓,增强干部、群众大上灵芝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对发展迟缓的村庄进行个别帮促,极大的调动了广大群众养殖灵芝的积极性。
(二)搞好技术服务。店子镇建立了冠科灵芝开发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聘请中科院及省农科院专家教授为技术顾问,常年来该镇进行技术指导。每月举办两期培训班,年培训达6000余人次。现已有600多人达到农民技术员水平。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技术骨干”,户户有“明白人”。强化关键环节的技术管理。在接种、入棚等时期派技术员现场指导,狠抓灭菌工作,防止灵芝袋感染病虫害。指导调节棚内气温、湿度及进风量,防止灵芝烧死或缓长。生产过程中,严格关键环节管理,实行标准化生产。
(三)制定优惠政策。店子镇党委、政府为灵芝养殖户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一是统一调整土地,凡是建棚的户优先安排用地和调整土地,尽可能地把新建灵芝棚安排在一起,便于技术指导和管理。即规范了建棚布局,又方便了管理。二是统一资金扶持。先后协调金融部门发放农业贷款等形式筹集资金300多万元,用于补助缺少资金的养殖户。三是统一物料供应。镇党委、政府及时组织人员到外地联系,对棉籽壳及建棚用的物料实行统一采购,进行检测,确保原料的质量,杜绝了劣质原料的购进,降低了生产成本,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农民兄弟得到了不少实惠。四是实行统一供种。该镇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吸取当地有多年养殖经济的骨干,引进开发培育优质、高产、高效灵芝新品种,实行统一供种,提高了灵芝的品质、产量和效益。
(四)搞好产品销售。随着灵芝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该镇及时把工作重点由产前产中服务转到产后服务上来,以冠科灵芝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搞好灵芝销售,建立了灵芝交易市场,成立了灵芝协会及专业合作社,吸引了大量外地客商前来收购。二是在网上发布销售信息,寻找合作伙伴;三是大力宣传,努力提高全镇灵芝的知名度。店子镇的灵芝产销情况,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聊城电视台和山东大众报、聊城日报进行了宣传报道。每到灵芝采收季节,天南海北客户云集该镇,竞相收购,有的大棚还没采收,就被客户预订收购。
(五)提供其他服务。近几年来,店子镇为村级通柏油路70多公里,方便了灵芝产品的运输;帮助各村打井40多眼,解决了灵芝生长期间用水问题。去年根据群众自愿的原则,为1600多户的大棚入了保险,切实保护了芝农的利益。
三、发展灵芝产业的几点启示
一是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大部分养殖户摘掉了贫穷的帽子,有的甚至一年间成了“暴富户”。2010年靖当铺村因养殖灵芝人均纯收入已超过9000元,成为全镇致富奔小康的典型。二是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发展灵芝产业改变了政府机关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该镇机关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经常深入棚户搞服务,促进了农民增收,已广泛被农民所认可,并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镇党委、政府的凝聚力、号召力进一步增强,开创了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三是为店子镇经济快速发展上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相当一部分人开始不满足于“现状”,他们积极利用手中的积蓄,从事轴承、灵芝深加工、货物运输等经商活动,向“挣大钱”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四是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灵芝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棉籽壳、塑料袋、塑料布、装袋机等物料的需求,为一些农民从事购销、服务业提供了发展机会。五是产品加工拉长了产业链条。现在该镇生产的灵芝加工产品有灵芝茶、灵芝饮料、灵芝切片、灵芝孢子粉等,实现了产品增值,提高了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
面对开发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的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灵芝生产及深加工产品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效益将更加可观。
四、扩大规模,走标准化产业化之路
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今后店子将进一步加快发展,扩大基地规模,力争灵芝大棚发展到1万个,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市场准入制要求,增加科技含量,实行标准化生产,力争该镇“吉”牌灵芝成为知名品牌,创汇名牌。店子镇要与科研单位挂钩,充分发挥灵芝基地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兴办灵芝深加工企业。开发观赏灵芝系列产品,加工生产保健饮品及菌糠发酵有机肥专用系列产品,形成灵芝生产高效优质产业化,走开产、加、销一条龙的路子。实现产品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鲁西最大速生杨基地:临清市烟店中心镇
烟店中心镇位于临清西部,地处冀鲁交界处。东靠京九铁路,西邻京广干线,南近济聊馆高速公路,北依国道308线,省道008线穿境而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中心镇辖34个行政村,人3.7口万人,辖区总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4.2万亩,是鲁西最大的轴承加工、交易中心。是聊城市的经济强镇。2001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8亿元,财政收入1000万元,人均收入3800元,银行储蓄余额5亿元。居聊城市各乡镇首位。程控电话机7068门,为鲁西电话第一镇。
农业方面:该镇土质肥沃,农产品资源丰富,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现有速生杨育苗一万亩,是鲁西最大的速生杨基地。
民营经济方面: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广泛招商引资,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现轴承加工和经销覆盖全镇34个村,轴承加工经销户3800余家,驻外经销门市480多家,从业人员18000余人,并辐射冀鲁部分地区。2001年全镇轴承加工营业收入5.6亿元。投资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60家,出口企业占50%以上,产品畅销全国30个省、市、区,并出口东南亚、南亚、欧洲、美洲等18个国家和地区,国内知名大厂家在烟店镇均有销售点和分公司,日本株式会社在此设有长期办事处。目前全镇固定资产投入4亿元,购进轴承加工设备8000余台,可生产加工2000余种型号的轴承,秤能力和产品规格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位于008红以北的烟店工业园,2001年被省、市命名为“先进工业园”,园内企业布局科学,集锻造、车加工、热处理、磨加工、组装为一体,设备先进、技术雄厚、产品质量好,形成了骨干带群体,群体促骨干的良性发展局面。目前工业园区已有企业50家,固定资产投入2亿元。镇政府又引进实力雄厚的浙江省萧山市建安实业公司投资1.2亿元对原轴承市场实施改造,整个工程日将投入使用。届时,市场年交易额达10亿元。力争三年,把烟店镇建成中国最大的轴承交易加工信息中心。
中心镇党委书记徐宝富、镇长庞悦国、携全镇人民竭诚欢迎各界朋友,关注烟店中心镇到烟店中心镇投资兴业、共创辉煌。
大棚西瓜之乡--开发区许营乡
许营镇6个管区,44个行政村,3.5万人,5.4万亩耕地,幅员面积65.4平方公里。2010年全镇大棚西瓜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收入1.7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56%,人均占有5108元。
近年来,许营镇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一乡一业”的发展目标,突出大棚西瓜生产。通过大力实施“基地+农户”发展战略,大棚西瓜产业布局更加集中,形成王屯、老庄、绣集、侯营、许营、张屠六大集中产区,种植规模1000亩以上的村达到6个,种植500亩以上的村达到12个,种植300亩以上的村达到20个。通过与聊城新世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采取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供药、统一栽培方案、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包装,栽培生产的无公害富硒西瓜成为全镇的优质品牌,受到京、津、塘等大中城市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占有份额年年增加。
2008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年年举办许营西瓜新闻发布会、瓜王擂台赛等项活动,许营西瓜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空间进一步拓展,实现 “以销促产”的良性循环,每年新增大棚西瓜种植面积都达2000亩以上,使西瓜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2011年,镇党委、政府将注册许营西瓜商标提上重要工作日程,并实施与企业联姻、与科研单位联姻计划,已组建成立了许营西瓜生产专业合作社和许营无公害西瓜生产协会,在新聊滑路、聊牛路、新东环、新南环两侧建设万亩大瓜园,致力打造万亩无公害西瓜生产基地;全镇大棚西瓜种植面积将突破 2.3 万亩,实现人均 7 分瓜,产品主要定位于京、津、塘北方大中城市,利用许营西瓜“无公害”品牌占领超级市场,把许营建设成为江北水城西瓜重镇,让西瓜产业成为全镇人民的甜蜜事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