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不求利者为无害惟不求福者而无祸

中国古人大智慧
 中国古人的大智慧
1.【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谁因地势的高下而制约其流向,用兵则要依据敌情而决定其取胜方针,所以用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能依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
&&&&&&&&&&&
2.【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钩:带钩,古饰物。白话译为:那些偷了一个带钩的人要受惩罚处死,而盗窃一个国家的人却做了诸侯。诸侯之家有仁义之名,那不就是剽窃来的仁义圣知吗?表现了庄子外冷内热,愤世嫉俗的一面。
3.【兄弟阋规于墙,共御其侮。——《左传》】兄弟在墙内相争吵,但共同面对墙外的欺侮。
4.【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公羊传》】矜:同情。两句的大意为君子见到别人遭受苦难就怜悯同情他,小人看到别人遭受苦难就幸灾乐祸。
5.【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管子》】两句的大意为:谋事如没有主见就会陷于困顿,做事情如果没有准备就不会成功。
6.【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此句短小精悍,告诫我们如果在小事情上不能忍耐的话,就有可能坏了大事请!
7.【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两句大意为:先人后己反而自身能占先,把自身置之度外反而自身能安存。说明了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人反而能博取好名声的道理。
8.【富贵不傲物,贫穷不易行。——《晏子春秋》】物:他人。易:改变。两句奉劝人们富有的时候不要看不起别人,贫穷的时候不能改变自己的节操。
9.【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韩婴《韩诗外传》】两句的大意为:聪明的人不做不应当做的事,廉洁的人不贪图不应当拥有的财物。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几句的大意为:我曾经成天地思考,总不及短时间学习的效果好;我曾经踮起脚尖远望,总不及登上高处所见到的广。
11.【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蜚:同“飞”。几句的大意为:这种鸟不飞便罢了,一飞就冲天而去;不叫便罢了,一叫则声音惊人。后以“一鸣惊人”形容平时默默无闻,一下子做出了惊人的成绩。
12.【燕雀离巢宇,而有鹰隼之忧;坎井之蛙离其居,而有蛇鼠之患。——桓宽《盐铁论》】隼(sun):一种凶猛的鸟。坎井:不深的井。几句以燕雀离巢、井蛙离居都会招来杀生之患,形容处境非常危险。
1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几句大意为: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知晓其中的事理,知晓其中的事理不如实实在在地去做!
1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几句连用多个比喻说明了积微而显、积少成多、积久而成的道理,劝诫人们必须重视积累,并且坚持不懈。
15.【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晏子春秋》】惭于影,惭于魂:意谓自己反省,不做坏事,心里不内疚。两句以君子独自反省,因不做坏事而不感到内疚,说明品行端正的重要性。
16.【俗之所欲,因为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史记》】俗:老百姓。因:顺着。几句大意为:老百姓所呼吁的就应该顺应,老百姓所反对的就应该废止!
17.【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这两句是滕王阁序最脍炙人口的句子之一,将秋色描述得色彩明丽,动静相谐,景色高远而飘逸生动。蓝天碧水相接,红霞飘浮天际,白鹭在红霞下飞翔,真是妙不可言!
18.【犹戚则疏之,毋使人图之;犹疏则数之,毋使人曲之。——《管子》】几句的大意为:对亲者要疏远一些,不要使人从中有所图谋;对疏远者要亲近一些,不要使人感到委屈。这一点在现在的家族企业管理中尤为重要!
19.【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三国志》】攻心:从心理上进攻,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心理战。两句的大意为:用兵打仗,运用心理战术征服对方为上策,用武力攻占城池为下策。
20.【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战国策》】无妄:平白无故。两句告诉我们世上有平白无故,难以预料的福祸。
2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几句论述了使人性情坚韧、才能增加的有效途径:使这个人经受艰苦的磨练并遭受穷困与挫折。
22.【惟不求利者为无害,惟不求福者为无祸。——《淮南子》】两句的大意为:只有不贪图利益的人才不会遭受损失,只有不谋求福禄的人才会免遭祸端。
23.【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孟子》】几句的大意为:有德行的人对于自己的兄弟,不把愤怒藏在胸中,不把怨恨留在心里,只有爱护之心。
24.【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管子》】千仞之山:极高的山。源:通“渊”。几句话形容人们为了追逐利益而无孔不入。
25.【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荀子》】农民不会因为害怕水旱灾害而停止耕作,商人不会因为害怕折本而停止经商,君子不会因为贫穷落魄就松懈道德修养。勉励人们不要害怕遇到困难而停止追求理想。
26.【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吕氏春秋》】国家不是国君一个人或一家人的天下,而是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所有民众的天下。
2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两句的大意为:早上听真理,晚上死都可以.后以“朝闻夕死”比喻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28.【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国语》】劝诫当政者要听取老百姓的意见。治理河流的人要开通水道使它通畅,治理人民的人要开导他们使其畅所欲言,否则将自食其果。
2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几句强调做学问的人应该对衣食住行少点在意,但求做事情很勤快,说话小心谨慎。
30.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尊重和推崇贤能的人,是为政的根本!
3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自己想站得住,让别人也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让别人也行得通。
32.【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左传》】国家的衰败,是由于官吏不走正道。官吏丧失德行,就是仗着恩宠公然收受贿赂。
33.【必得之事,不足赖也;必诺之言,不足信也。——《管子》】几句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据实际情况,主观上认为办得到的事,不一定靠得住;口头上答应的话,不一定能相信。
34.【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地不会因为人们讨厌寒冬和地方遥远而辍冬、辍广,阐述君子不会因为小人的吵嚷而停止修养自己的品德。
35.【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经》】几句的大意为:太平时不忘危难困苦,生存时不忘灭亡的危险,国家安定时不忘发生变乱的可能。
36.【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荀子》】几句论述了事情成功失败的原因在于对待事情的态度上。
37.【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几句以“人谁无过”劝诫人们:一个人不怕犯错误,重要的是犯了错误后能改过自新。
38.【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礼记》】几句阐述了能使财富增长的方法“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多,好吃懒做的人少;做事情动作迅速,花费得慢。
39.【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作于:从……做起。几句的大意为:天底下再困难的事,也必须由容易的事情做起;天底下再大的事,也必须从小事情做起。
40.【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列子》】岐:岔道。方:方向。生:时光。大道因为岔路多易使羊走失,求学的人因为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而浪费生平时光。这两句告诫我们要学有专攻,后”歧路亡羊“多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41.【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司马相如《上武帝谏猎》】明智的人能够预见事情在还没有发生之际,有智慧的人能够避免危险在还没有显露出来的时候,祸患本来都藏在隐藏的地方,而发生在人们不注意的地方。
42.【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冯梦龙《警世通言》】告诫人们不要因为一时得意而骄傲自满,也不要因为一时失意而丧失信心。
43.【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这是唐雎劝诫信陵君的话语,大意为: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可以忘记;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可以不忘记。
44.【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荀子》】两句的大意为:精通某一具体事物的人,则管理这一具体事物;精通各种事务治理的人,则能同时管理各种事务。
45.【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荀子》】崇:崇拜。谄谀:巴结奉承。直指:直接指出人的缺点。毁疵:诽谤挑刺。几句赞美君子直言不讳的品德。
46.【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韩非子》】这两句的大意为:善于做官的人,能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善于做官的人,往往会招来怨恨。
4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知:通”智“,聪明。惑:迷惑。两句引孔子语: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没有忧愁,勇敢的人毫无惧怕。
4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告诫为官者要以身作则:自身言论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听从。
49.【闻贤而不举,殆;闻善而不索,殆;见能而不使,殆。——《管子》】几句大意为:见到有才能的人不选拔,听说有德行的人不寻求,看到能干的人不使用,都是危险的。
5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劝说人们看见品德优良的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见品德低下的人就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无类似的缺点。
51.【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孟子》】两句告诫人们在遭遇挫折时不能自暴自弃,否则,人们将与其无话可说,无事可做。
5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士:读书人。弘:弘扬。引孔子弟子曾子的话勉励读书人任重道远,不能没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强的意志。
53.【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周易》】几句比喻同类事物互相感应:水往湿处流,火先烧干燥之物;云伴龙生,风从虎啸。
54.【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看到兔子再回头唤猎狗,不算晚;羊丢失了之后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迟。后以“亡羊补牢”比喻出了差错及时补救,可避免再受损失。
5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宋元思书》】像鹰一样有展翅高飞雄心的人,看见这高峰,也会打消超越的念头;那些奔波劳累经营事务的人,看见这幽谷美景,也会流连忘返。
56.【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叙写置身于天高云淡、和风拂面的自然环境中,仰面观看无际的天宇,俯首察看大地的万物,实在是极大的欢愉。
57.【歌者不期于利声而贵在中节,论者不期于丽辞而务在事实。——桓宽《盐铁论》】两句的大意为:唱歌的人不求声音高尖而求合乎节拍,评论的人不追去华丽的辞藻而注重所谈论的事情符合实际。
58.【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几句劝勉读书人在读文章时,不要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泥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的体会去推测文章的本意。
59.【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王粲《登楼赋》】凭:依靠。轩槛:栏杆。开襟:敞开衣襟。两句抒发了作者思乡怀土的感情:凭栏遥望,向着北面的家乡和故土迎风畅襟。
60.【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使人痛感美好时光实在短促。
61.【货尽而后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事已而后知货之有余,是不知节也。——《管子》】大意为:做生意的人货物告罄后才知道货源不足,是不知估量;在实际交易之后才知道货物贮备太多,是不知道节约。
62.【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这两句告诫人们即使富贵了,不要忘记、抛弃自己贫困时的朋友和妻子。
6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两句的大意为不担心东西少,而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贫困,而担心不安定。
63.【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庄子》】能够珍视生命的人,虽富贵也不会因贪恋俸养而伤害身体,虽贫贱也不会为追逐利禄而拘累形躯。当今世上身居高官尊位的人,都患得患失,见到利禄就轻易地贴上了性命,这不很迷惑吗?
64.【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陆游写了多首悼亡唐琬的诗,《沈园》即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两首。《沈园》之一回忆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楮墨之间。我最喜欢”曾是惊鸿照影来“,这一句话把金戈铁马大丈夫的侠骨柔情刻画地淋漓尽致。
65.【发落齿疏,任幻形之凋谢;鸟吟花开,识自性之真如。——《菜根谭》】人到老年,头发牙齿逐渐稀落,这都是自然现象,大可任其自然退化而不必悲伤。从小鸟的歌唱和鲜花的盛开,来体认永恒不变的本性,才是最豁达的人生观。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凡赦者,小利而大害者也,故久而不胜其祸。毋赦者,小害而大利者也,故久而不胜其福。故赦者,奔马之委辔;毋赦者,痤雎之矿石也。爵不尊、禄不重者,不与图难犯危,以其道为未可以求之也。是故先王制轩冕所以著贵贱,不求其美;设爵禄所以守其服,不求其观也。使君子食于道,小人食于力。君子食于道,则上尊而民顺;小人食于力,则财厚而养足。上尊而民顺,财厚而养足,四者备体,则胥足上尊时而王不难矣。文有三侑,武毋一赦。惠者,多赦者也,先易而后难,久而不胜其祸:法者,先难而后易,久而不胜其福。故惠者,民之仇雠也;法者,民之父母也。太上以制制度,其次失而能追之,虽有过,亦不甚矣。_管子_爱诗词
诗词名:管子& 作者:刘向编 &出处:法法
凡赦者,小利而大害者也,故久而不胜其祸。毋赦者,小害而大利者也,故久而不胜其福。故赦者,奔马之委辔;毋赦者,痤雎之矿石也。爵不尊、禄不重者,不与图难犯危,以其道为未可以求之也。是故先王制轩冕所以著贵贱,不求其美;设爵禄所以守其服,不求其观也。使君子食于道,小人食于力。君子食于道,则上尊而民顺;小人食于力,则财厚而养足。上尊而民顺,财厚而养足,四者备体,则胥足上尊时而王不难矣。文有三侑,武毋一赦。惠者,多赦者也,先易而后难,久而不胜其祸:法者,先难而后易,久而不胜其福。故惠者,民之仇雠也;法者,民之父母也。太上以制制度,其次失而能追之,虽有过,亦不甚矣。
[注解与赏析]
爵位不尊,俸禄不重,就不会有人为他赴难冒险,因为他的办法还不足以调动人们这样做。因此,先王规定轩冕,是用来区别贵贱,不是求美;设立爵禄,是用来定其待遇,不是求好看。要使君子靠治国之道来生活,小人靠出力劳动生活。君子靠治国之道生活,则君主尊严而人民顺从;小人靠出力劳动生活,即财物丰厚而生活富裕。君主尊严,人民顺从,财物丰厚,生活富裕,四个条件具备,就不难待时而成王业了。
[的其它相关]  生死祸福 -
  生死 :
  shēng sǐ
  1.生和死;生或死。 2.偏指死。 3.用以表示坚决。犹死活。 4.偏指生;永生。 5.使生或死。 6.特指使人死而复生。 7.谓视如生死大事。 8.谓相互间彼生我死,不可调和。 9.佛教谓流转轮回。后道教亦用之。
  祸福 :
  huò fú
  1.灾殃与幸福。 2.指灾祸。
  生死祸福:
  shēng sǐ huò fú
  人生中的出生、死亡、灾祸、祥福。有含盖人生世事的意思。
  造句:
  生死祸福是每个人一生中必备的经历。
生死祸福 -
引经据典(生死·祸福)
  公历:日
  农历:丁亥年 十月初二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战国·楚·《》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颜渊》命:命运,即人们认为对之无可奈何的某种必然性。天:指上天,人们想象中的万事万物的主宰者。这是影响极大流传极广的宿命论思想。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仁以为己任:以施行仁爱为自己份内的责任。重:指责任重大。死而后已:死了才算完结。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论语·子张》活着十分光荣,死了令人悲哀。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论语·泰伯》用鸟将死的哀鸣比喻人将死的善言。是说人将死时,会有一种忏悔友善的感情迸发,因此会说一些好话。
  ●鱼以泉涸而喣沫,鸟因将死而鸣哀。
  南朝·梁·刘峻《绝交论》泉涸:水干。煦(xǔ许)沫:吐泡沫。喣:吹气。鸣哀:哀叫。
  ●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
  《》歌:歌颂。
  ●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檀弓》活着给予人益处,死去不给人带来损害。
  ●,死也生之始。
  《·知北游》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开始。
  ●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汉·扬雄《君子》自然之道:自然界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汉·无名氏金石:比喻坚固、坚贞。寿考:犹言高寿。谓人并非象金石那样坚固,怎能长生不死?
  ●生无废事,死毋。
  《·泰族训》废事:错事。遗忧:留下后患。毋:没有。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固:固然。趣异:旨趣不同。人都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迥然不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蜀·《后出师表》鞠躬: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完结。恭敬勤谨,竭尽劳苦地工作,到死为止。
  ●生为,死为壮士规。
  汉·王粲《咏史诗》雄:杰出的人。规:效法的榜样。
  ●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
  《魏书·传》死得其所:谓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恨:遗憾。
  ●彼知安而志危兮,故出生而入死。
  晋·潘岳《秋兴赋》彼:他。志:记。出生入死:人始生为出,死为入。懂得安和危的必然性,就能正确对待生和死的问题了。
  ●生老病死,时至而行。
  南朝·宋·刘义庆《·雅量下》时至而行:到时必然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并驰于,皆入于生死之门。
  北朝·北魏·温子升《定国寺碑》谓在艰苦和优越的环境中经受磨练直至生命停止。
  ●人生七十古来稀。
  唐·杜甫《曲江》七十:七十岁。稀:少。自古以来,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
  ●丈夫盖棺事始定。
  唐·杜甫《君不见简苏傒》盖棺事始定:指人死后,对他的一生所为作出定论。
  ●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
  唐·白居易《汉将李陵论》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泰山:山名,在山东省中部。比喻重。鸿毛:鸿雁的羽毛。比喻轻。
  ●曲生何乐,直死何悲。
  唐·韩愈《祭外文》委曲而生,有什么快乐;正直而死,有什么悲伤。
  ●天下至大,方身则小;生为重矣,比义则轻。
  唐·魏征《隋书·诚节传传论》方:相比。身:此指胸怀。义:道义,节义。胸怀要比天下更广阔,道义比生命更重要。
  ●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唐·元稹《莺莺传》旧时多作感恩戴德的套话。又比喻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无所遗憾。
  ●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也。
  宋·欧阳修《唐》常理:一定的法则。畏:指害怕死。苟免:苟且地免去。贪:指贪生。苟得:苟且地得到。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宋·陆游《书愤》表达年虽老而壮心不老的豪迈情绪。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
  宋·欧阳修义死: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不苟幸生:不苟且地侥幸而生存下来。视死如归:指为了正义事业,不惜牺牲生命。
  ●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
  宋·谢枋得道义高尚便感到生命值得献出,礼教隆重才知死去是很普通的事。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宋·高翥《清明》一滴:指酒。九泉:即“黄泉”,人死后去的地方。旧谓何必盼望子孙来祭奠,还不如及时行乐好。
  ●世事云千变,浮生梦一场。
  金·王庭筠《书西斋》世间的事如云彩一样变化无常,人生在世好像一场幻梦。“浮云如梦”是一种消极人生观。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明·悟空什么黄金、白银,都是空的,不论生前多么富贵,死后何况不是一样呢,宣传一种超凡、出世的思想。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以。
  明·夏完淳《》孰:谁。贵:崇尚。所以:在这里表示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人生谁个不死,但死得有意义就可贵了。
  ●,名光日月。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7回意谓死比泰山还重,名比日月还光。
  ●男儿得死所,其重如山丘。
  清·屈大均《过涿州》得死所:指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所,处所。谓好男儿要死得有意义。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
  晋·李密《陈情表》薄:靠近。危浅:危急而时间短。太阳靠近西山,就要落下,老人只有一丝气息,死亡就在旦夕。比喻衰老的人将要死去,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消失。
  ●残灯犹未灭,将尽更扬辉。
  南朝·梁·纪少瑜《咏残灯诗》灯残将尽,犹有余辉;人至经年,还应发挥余热。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李商隐《乐游原》夕阳:傍晚的太阳。喟叹夕阳的景色无限美好,只是行将消失了。常用以喻晚来到而无法持久的好处。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桑榆:指日落处,也比喻人的垂老之年。霞:日出日落前后天空及云层上出现的彩色光象。比喻人老了,还可大有作为。
  ●老去悲秋强自宽。
  唐·杜甫《九田蓝田崔氏庄》悲秋:对秋景而感伤。强自宽:勉强自我开解。
  ●节物行摇落,年颜坐变衰。
  唐·白居易随着节令的迁移,途中的树木叶子都快要掉光了。随着年岁的增长,容貌也变得苍老。坐:空,徒然。
  ●旧时渺茫都是梦,旧游零落半归泉。
  唐·白居易《别微之》渺茫:时地远隔,模糊不清楚。旧游:旧时同游之友。归泉:归于黄泉之下,指死去。
  ●老去心情随日减,远来书信隔年间。
  唐·元稹减:减弱,淡化。隔年间:指联系稀少。
  ●垂老相逢渐难别,白头期限各无多。
  唐·元稹《》谓年老的人对相见无多的感叹。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唐·王维《酬张少府》写出诗人年老只爱好悠游闲静的心境。
  ●人老自多愁,水深难急流。
  唐·李瑞《古别离》愁:忧愁。流:流淌。
  ●往来人自老,今古月常新。
  唐·修睦送往迎来,寺观接待过无数骚人墨客。人生易老,今古月同,大有物是人非的感慨。
  ●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
  唐·顾况共至:共同来到。慨叹年已老,亲密朋友存世的愈来愈少。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宋·王安石《孤桐》弥:更加。阳:太阳。骄:盛旺。比喻年老更应有所作为。
  ●杏花杨柳年年好,人自老。
  宋·王安石《送》年年草木多得其所,代代人生难免终老。奈何,奈何!
  ●投老心情非复昔,当时山水故依然。
  宋·王安石《明州图》投老:进入老年。
  ●年来亲友凋零尽,唯有江山是旧知。
  宋·陆游旧知:老知己,老朋友。
  ●丹心自笑依然在,白发将如老去何。
  宋·陆游《纵笔》丹心:红心。
  ●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
  宋·陆游《病起》以下句之景衬托上句之情,更觉有志之士的苦闷和愤懑。
  ●老病逢春只思睡。
  宋·苏轼《瑞鹧鸪》形容年老病者在春天的感受。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宋·辛弃疾《鹧鸪天》衰:衰弱。但:只。新来:近来。
  ●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
  宋·刘克庄《沁园春》年光:时光。感叹时光虚度,未能有所建树。
  ●自作秋衣,渐老先寒人未知。
  宋·黄庭坚《减字木兰花》意谓比别人畏寒,故预制秋衣。
  ●青春不觉书边过,白发无端镜上来。
  宋·秦观勤于读书而不知老之将至。偶然窥镜,于是有“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的感喟了。
  ●何怜春似人将老。
  宋·《蝶恋花》感叹人生易老。
  ●安乐窝中三月期,老来才会惜芳菲。
  宋·邵雍芳菲:喻指青年时期。
  ●老骥思千里,飞鸿阅九州。
  宋·戴复古《月夜怀董叔宏,闻其入京,未得报》老马仍思效千里之驰驱,喻老年之壮心不已。
  ●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
  元·郝经《老马》伏枥:马伏于槽枥。比喻人老了,但仍保持着雄心壮志。
  ●骥虽老去壮心在,鹤纵病来仙骨清。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此以老骥病鹤喻贤士虽然年老有病,但壮志、骨气依然不减当年。
  ●剑老无芒,人老无刚。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2回宝剑用的时间久了就没有锋芒,人的年纪大了就没有刚勇。
  ●人老无能,神老无灵。
  清·李渔《怜看伴》第三十六出旧谓人老了就没能力,就象神老了也不灵验。
  ●人因垂老渐知秋。
  清·李合章《常州道中》垂老:将近老年。知秋:感知到秋天的凉意。喻余年不多。
  ●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
  清·王国维《浣溪沙》身手:指武艺。
  ●不为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消磨。
  清·梁启超《水调歌头》年华:时光。强半:过半。
  ●人生百岁千古稀,松得千年未为老。
  宋·王安石《松》稀:少。未为:不算。
  ●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休:停止。
  ●公道世上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饶:宽恕。谓年老头发变白,这是自然现象。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58章倚:依靠。伏:潜伏。谓祸与福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以祸为福,孰知其极。
  《经法·道法》孰知其极:谁知道它的结局如何。
  ●祸之至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
  《文子·微明》祸和福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于地,莫之知避。
  《庄子·人间世》幸福比羽毛还轻,却不知道怎样摘取;灾祸比大地还沉重,却不知道怎样回避。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孟子·公孙丑上》祸害或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大小、轻重、少多、治乱,不可不察,此也。
  《吕氏春秋·慎势》要了解和处理好大和小、轻和重、多和少、治和乱这些对立面的关系,因为它们是发生灾祸或获得幸福的途径。
  ●譬之若水火,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
  《吕氏春秋·荡兵》善于运用水与火,就造福社会人生,否则就给社会人生带来灾祸。
  ●利为害本而。
  汉·韩婴《韩诗外传》利是灾害的根源,而福是灾祸的先兆。
  ●福之本,起于忧,而祸起于喜。
  汉·韩婴《韩诗外传》幸福的本源多起于忧患,而灾祸则多起源于得意忘形。
  ●福之本生于忧而祸起于喜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幸福的根源在于忧虑,而灾祸的起因是喜乐。
  ●祸生不德,福有慎机。
  汉·崔琦《外戚箴》德:道德。慎:谨。
  ●智者举事,,转败为功。
  《·苏秦张仪列传》明智的人办事情,往往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从失败中转变为胜利。
  ●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史记·孔子世家》有修养的人,灾祸来临不害怕,幸福来临不惊喜。
  ●,。
  《史记·龟策传》灾祸不会无缘无故降临,幸福也不会白白地走来。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
  汉·刘向《说苑·敬慎》生存和灭亡,祸和福,人是可以掌握(主宰)的。
  ●福者祸之门也。是者非之尊也。
  汉·刘向《说苑·谈丛》尊:当作“导”。福是祸的原因,正确是谬误的先导。
  ●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淮南子·人间训》极:尽。福变为祸,祸变为福,相互转化没有穷尽,很难测料的。
  ●积爱成福,积怨则祸。
  《淮南子·人间训》仁爱积聚多了就成为福,怨恨积聚多了就变成祸。
  ●惟不求利者为无害,惟不求福者为无祸。
  《淮南子·训》惟:只有。谓自己不去追求财利和福份,就不会因此要招来祸害。
  ●也。
  《淮南子》灾祸中包含着福的因素。
  ●祸与福同门,利与害相邻。
  《淮南子·人间训》祸与福、利与害彼此之间相互紧密联系的。
  ●福莫大于无祸,利莫美于不丧。
  《淮南子·诠言训》没有祸就是最大的福,不丧失什么就是最大的利。
  ●福由己发,祸由己生。
  《淮南子·谬称训》祸与福的获得,均在于自己。
  ●,,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淮南子·原道训》溺:淹没。善于游泳的人往往会淹死,善于骑马的人往往会摔伤,原因是各有所恃,结果反而招来不幸。比喻倚恃己长而粗心大意,会招来灾祸。
  ●利害之道,祸福无门,不可求而得也。
  《淮南子·览冥训》无门:无一定的来路。说明祸和福的到来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
  ●由人,祸福无门。
  晋·陶渊明《荣木一首》门:门限,引申为拘限。贞刚或脆弱均由于人所决定,灾祸或幸福没有一定的拘限。
  ●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晋·陶渊明《命子》福和祸都不是无缘无故地来临的。
  ●得之不喜,失之安悲?
  晋·葛洪《抱朴子·自叙》得到它不感到欣喜,失去它为什么悲伤?
  ●甘心于履危,未必逢祸;纵意于处安,不必全福。
  南朝·宋·刘彧
  最后一段【共2段~避免断页,截取稍长】
  刘彧《答王景文手诏》履危:经受危险。履,踩在上面,走过。处安:过着安逸的生活。谓情愿去冒险不一定遇祸,无节制地过逸乐的生活,不一定就是幸福。
  ●顺者福之门,逆者祸之府。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思顺》顺乎规律是得福的门径,违反规律是招祸的温床。
  ●福来有由,祸来有渐。
  《三国志·吴书·孙奋传》福的到来有一定的原因,祸的到来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
  ●,福无定门。
  晋·挚虞《门铭》言福禄都没有不变的定数。
  ●祸福相倚,吉凶同域,惟人所召,安不可思?
  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惟人所召:只有本人自己招来。安不可思:哪能不好好地思考?
  ●哀乐不同而不远,吉凶相反而相袭。
  唐·王勃《平台秘略赞十首·规讽九》哀与乐虽然不同,但两者有联系;吉与凶虽然相反,但两者会相因袭。
  ●功者自功,祸者自祸。
  唐·柳宗元《天说》谓有功的人是自己建立的,有灾的人是自己招来的。
  ●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
  唐·刘禹锡《天论·上篇》幸福是以正确的途径而取得,灾祸是以错误的手段而招来。
  ●忧喜,得失。
  唐·孙华《闲居写怀十首》塞翁马:即塞翁失马故事,祸福难知。楚人弓:楚共王出游猎,失掉弓箭,还说:“你们不必找寻了,拾到的反正是楚国的人。”比喻人的祸福、忧喜可以相互转换,坏事可以变为好事。
  ●祸福之来,皆其自取。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灾祸或幸福是由自己招来的。
  ●福者祸之先也,利者害之始也。
  宋·崔敦礼《刍言》幸福是灾祸的先声,有利是有害的开始。
  ●功成,非成于成功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宋·苏洵《管仲论》谓祸患并非突然降临,它必然有一个萌发的过程。
  ●转祸为福。
  元·曾先之《》把祸患转变为幸福。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元·《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杂剧》人的灾祸、幸福好像天气一样变化无常,难以预料。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明·施耐庵、罗贯中《》第36回好事不会几件一齐降临,不幸的事却一块儿来。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
  明·洪自诚《》福就福在少管闲事,祸就祸在过多胡思乱想。
  ●福无双至犹难舍,祸不单行却是真。
  元·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福无双至:幸运的事往往不会连续到来。祸不单行:灾祸降临往往不止一次。谓福祉不易连续有,祸患却是不断生。
  ●吃亏是福。
  清·郑燮《书法题字》这是郑板桥名言,下面还有几句注释的话:“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益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
  ●福至心灵,。
  清·翟灏《通俗编》有福使人头脑清醒,祸来使人心神不定。
  ●亏人是祸,饶人是福。
  明·佚名欺负人其实是祸,宽恕人其实是福。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4次
参与编辑人数:4位
最近更新时间: 00:44:54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祸无门 惟人自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