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晶晶一笔免费签名设计一笔签

今日: 0|昨日: 0|帖子: 885|会员: 11060|欢迎新会员: 主题: 13, 帖数: 29 主题: 19, 帖数: 37 主题: 52, 帖数: 121 主题: 6, 帖数: 566 主题: 4, 帖数: 13 主题: 1, 帖数: 1 主题: 1, 帖数: 59 主题: 9, 帖数: 21 主题: 4, 帖数: 19 主题: 18, 帖数: 18 主题: 1, 帖数: 1 - 总计 20 人在线 - 最高记录是 1816 于 . Powered by闽江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游客对突发灾害的认知与应对行为 研究――以地震灾害为例 学生姓名 学 系 年 专 号 别 级 业 饶佳伟 旅游系 2011 级 旅游管理(专升本) 赵明 讲师 2013 年 6 月指导教师 职 称完成日期 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书
本人郑重声明: 兹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 《游客对突发灾害的认知与应对行为研 究――以地震灾害为例》 ,是本人在指导老师 赵明 的指导下独立研究、撰写的成果;论文(设计)未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 想和成果,未篡改研究数据,论文(设计)中所引用的文字、研究成 果均已在论文(设计)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在毕业论文(设计)工 作过程中,本人恪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校有关规定,依法享有和承担 由此论文(设计)产生的权利和责任。声明人(签名) : 2013 年 5 月 25 日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进行调查。然后采用 SPSS 软件和 EXCEL 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不同背景特征的游客,对地震灾害的认 知水平与应对行为。研究发现所调查的游客中,男性比女性在地震灾害知识的了 解与掌握方面要更全面,被调查者对地震的关注程度普遍偏低,对地震灾害认知 能力较高的年龄段是 18-25 岁和 26-41 岁。不同的个人经历和灾害的经验等会对 人们地震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总结归纳后对如何提升游客对 地震灾害认知与相应的减灾技能提出浅见。关键词:游客;认知水平;应对行为 AbstractThrough the way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investigating of Fuzhou national forest park visitors. Then use SPSS and EXCEL statistical software to compare and analysis touris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to find their cognitive level and response to the earthquake behavior. Study found that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ourists, men are more comprehensive than women in mastering the earthquake knowledge, respondents focus on the earthquake degree is generally low, higher cognitive ability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of ages 18 to 25 and 26-41. A different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the experience of disaster produce different effects to people's understanding and response to the earthquake actions. After summarized, humble opinions about how to improve tourist cogni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mitiga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skill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Tourist;Cognitive level;Coping behavior 目录一、绪论...............................................(1)(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2)二、国内外研究进程 .....................................(3)(一)相关概念探讨 .......................................(3) (二)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行为的关系 ...........................(4) (三)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行为的影响因素 ........................(4)三、研究设计 ...........................................(5)(一)调查地点 ...........................................(5) (二)调查对象 ...........................................(5) (三)调查分析方法 .......................................(7)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7)(一)对游客地震灾害认知的总体评价 ..........................(7) (二)游客地震灾害认知研究 ................................(9) (三)游客地震灾害应对行为分析 ............................(14) (四)其他因素的影响.....................................(17)五、研究结论和建议 ....................................(18) 参考文献..............................................(21) 致 谢.................................................(22) 附件 1 闽江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审批表 .........(23) 附件 2 闽江学院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24) 附件 3 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28) 附件 4 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 .............(32) 附件 5 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成绩指导教师评定表........(33) 附件 6 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阅教师评定表......(34) 附件 7 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表 .............(35) 附件 8 闽江学院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评定表 .................(36) 附件 9 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系答辩委员会决议书........(37) 附录 1 文献综述 .......................................(38) 附录 2 “游客对地震认知与应对行为研究”调查问卷........(43) 一、绪论(一)研究背景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当今社会的飞速进步,旅游这一社会活动 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休闲活动的好选择。亚太地区目前已经上升成为全球第 二大旅游地区,我国更是不仅在入境旅游接待收入已经进入了世界前十名,甚至 上升到了第四的位置。在亚洲来说,是最大出境游客源国并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 的新增长点。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长期降雨或暴雨造成的山洪暴 发,台风等灾害以及地震所导致毁灭性极大的灾害等。旅游业是人们普遍认可的 朝阳产业,但亦是一个综合水平、关联程度很强的产业,极容易受到外界不可控 制和不可预测的因素所影响。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大部分灾害可以通过 一些科技手段提早预测并加以预防,从而把损失降到最低。但是大地和天体的运 动等,造成的地震或其他特大灾害则是我们难以预测和抵御的,随之而来的便是 一场社会经济灾难。 自然灾害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里随处可见,甚至不可避免。无论所处的地 理位置,无论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每一个区域都有其潜在的自然灾害因子。 另外,干旱、洪水、台风、地震等灾害不仅直接或间接地对旅游资源的本身带来 破坏,更从心理、生理等众多方面对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在我国既是灾害多发国和旅游大国的双重背景下,研究如何提高游客对地 震这种突发性灾害的认知与应对能力就十分必要。(二)研究意义旅游业一般包括食、住、行、游、娱、购,这六要素。它们基本涵盖了人们 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旅游业的综合连带程度较高,导致了灾害发生时对旅游业 的影响较为广泛,其中尤为突出的影响就是灾害阻碍了包括游客在内的各种旅游 资源的流动。具体说,就是对旅游所包含的六个方面所组成的产业链的阻断和滞 留不前。地震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们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以及 改变目的地;二是损毁旅游业的核心资源;三是旅游接待相关配套设施的破坏等。 在各大地震带当中数环太平洋地震带发生的地震次数最多,而中国恰巧是在欧亚 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交界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发生地震的频率较高的原 因。而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灾害发生频率将会进一步提高。地震已成为 20-21 世纪破坏性最大的自然灾害,并且受到科技水平的局限无法准确预测地震,因此, 怎么有效减小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便成为一个非常重要且急需待解决的问题。1 旅游业虽然做为一个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可与其他的产业相比却面临着灾害越 来越重的挑战,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挑战就必须从根源做好。因此,必须加强游 客对突发性灾害的认知和相关逃生手段。自然旅游灾害主要有突发性的旅游灾害 和过程性的旅游灾害[16]。突发性的旅游灾害指灾害的发生极为迅速而导致人们尚 未来得及采取保护措施而造成损害。过程性灾害是指灾害的发生需要以时间来界 定,如台风等,这类灾害管理起来较为容易。地震是突发性旅游灾害典型的代表, 本研究尝试以认知心理学理论视角将福州游客的地震灾害认知知与防震减灾教育 相结合进行研究以期丰富灾害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的同时,能为人们对灾害的认知 和相关研究活跃思维。(三)相关概念的界定1、突发性事件的概念 近几年来的世界范围内,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恐怖袭击、SARS 病毒或其他 传染性疾病和印度洋海啸,包括了在我国连续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玉树特大地震 和舟曲泥石流等等,它们都属于事先无法预知的突发性事件并给人类造成了惨痛 的悲剧。突发事件指的是超出原来的预想或者在其认识的范围之外,突发产生的 对其利益构成一定的破坏性或潜在危害性的一切事件[1]。它一般发生的概率较小, 人们无法肯定是否会发生但又有监测预报的可能。 2、灾害的概念 灾害是指自然或人为发生的、对人类社会具有危害性后果的事件[2]。任何能够 对人类生存环境等造成危害的事件都可称之为灾害,如:火山喷发、火灾、水灾、 泥石流、地震等。 灾害第一关键是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危害。如:地震、洪水、等等,它不仅包 括了对人类生命的伤害和健康的恶化,还包括精神上的损害,如:心理障碍和抑 郁等。从人道的观念来看,危及人类生命本身才是灾害最本质的特征。其次,毁 坏了包括了生活和生产资源在内的,人们用以维持生命的资源。一旦生存资源遭 到损毁,人类失去了用以维持生命的资源就会难以生存。生活资源指的是维持人 类社会活动的必备资源。在科技进步的今天,还包括了电力、燃料、通讯、交通。 再次,灾害恶化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些灾害,如地质地貌发生变化等,甚至会 造成自然环境的恶化,使得自然环境不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土地和用水发生改 变,无法维持人们的生存。2 3、地震与地震灾害的概念 地球的最外层是地壳,它是由不同板块组成的[3]。板块受到内部热能的影响 而产生移动现象,而这种错动会发出巨大的能量,当它到达地表时会引起巨大的 震荡,这就是地震。 地震没有危及到人类时它可以被看作自然现象,一旦它的震级加大并危及到 人类的生存就成了灾害。随着地震的强度和人口密集度的提高,灾害就越严重。 地震发生在人类的生活状况下,就产生了“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又可分为次生灾 害和原生灾害[4]。原生灾害是指地震直接导致的即发的后果,如人类死伤、公共设 施的损坏等;次生灾害指的是地震发生后一段时间里,原生灾害的基础上所产生 的灾害,如传染病、土壤的液化和山体的崩塌等。 4、地震灾害认知和应对行为的概念 人类对灾害现象或灾害事件的主观感觉称为灾害的感知[5]。认知与感知、响应 与适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他们之间尚无统一界定[7]。认知和感知是指人们对灾害 本身的看法和理解, 响应和适应则多指灾害发生后,人们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特 征等。为了明确所研究问题, 本文将游客对灾害的认知理解为对地震本身和产生 原因的认识,将应对理解为游客应对地震时所采取的行动与意识。二、国内外研究进程(一)相关概念探讨1、灾害认知的涵义 李景宜(2002)认为人类对灾害现象或灾害事件的主观感觉称为灾害认知[5]。 苏筠(2007)认为环境知觉中包括了灾害认知[6]。苏桂武等(2008)认为认知与感 知、响应与适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他们之间尚无统一界定[7]。认知和感知是指人 们对灾害本身的看法和理解, 而响应和适应则多指灾害发生后,人们所采取的行 动和意识等。 2、灾害认知因素 李景宜(2002)认为灾害认知的能力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减灾知识,即人们对 灾害的认识。二是关于防灾的立场,即人们对所发生灾害的评价。三是灾害的应对 行为,即灾害发生时或将要发生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将心理学上认知所包括的感 觉和知觉、注意力等几个方面的心理活动通过组合,转化构成灾害认知的重视程 度、相关知识和响应措施这几个属性。郁耀闯(2008)的研究将居民对旱灾现状3 及主要表现的认知和对旱灾发生原因及其防灾减灾行为的认知都归纳为旱灾的认 知因素[8]。对地震的认知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关于地震本身的了解,二是在地震 中求生的技能。灾害响应情况也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自救互救,二是震后的情绪 与信息的传播。大家都知道,5.12 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不仅交通和通信系统极其 困难, 而且救灾队伍与救灾物资的运送也是一大难题。这时当地政府和人们只能 自救互救。这些残酷的事实时刻告诉我们,如何提高人们对地震灾害的认知和应 对行为迫在眉睫。(二)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行为的关系苏筠(2007)认为个人的灾害认知影响到其防灾应灾的态度、行为、决策, 这 点是达成共识的[6]。减灾措施的制定会受到人们的灾害认知状况的影响,人们对灾 害的认知与抗灾的态度将影响着减灾方式及其减灾规划的顺利制定与实施,在参 与防灾抗灾的活动中也应提升抗灾减灾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有效提高良性互 动。苏桂武等(2008)在其研究中发现,人们对地震灾害认知程度和响应行为成 正比关系[7]。所以,如果能对地震有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才谈得上对地震的有效应 对。(三)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行为的影响因素李景宜(2002)所探讨的认知的形成过程符合并遵循人类对任何现象的认知 程序――戈尔德的环境认知程序,即灾害认知是因人而异的。个人特征包括年龄、 性别、从事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地环境以及灾害的教育均是影响灾害认知能力 高低的重要原因。郁耀闯(2008)认为灾害感知包括了个性特征和经验两个方面, 它是以个人为基础的[8]。大地震发生后,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各类官方传媒和当地 政府的多样化宣传是灾区人民获取地震相关知识的两个重要途径。 1、居民的灾害经验 苏俐洙(2004)认为灾害经验的有无与灾害认知与调适行为的正相关性,在 我国台湾地区许多研究中也得以证实[9]。且 Palm 和 Hodgson(1993)指出:直接 的受灾经验通常会使居民感知到自己居住的环境是有灾害问题的,但却未必等同 于能有较多的灾前准备。文化与政治经济因素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将会是影 响人们灾害认知减灾行为产生差异的重要因素[10]。 2、灾害的强度与频率 蔡鹿玉(1994)认为灾害的强度不同,所能带给居民的感受也可能会不同[11]。 嘉义口湖居民对地面下陷的灾害感知及应对行为说明了灾害强度大和影响深的地4 区,则该地居民对灾害的认知能力就越高,从而更好的选择应对行为来抵抗灾害。 即使从来没有实际经历过灾害或者灾害过去已久,也容易造成人们对突发性的严 重的灾害感到担心。Saarinen(1976)在其研究中发现,在美国都市地区水灾频 率与灾害认知和应对行为的关系中,水灾发生频率越高地区的人们有较高的感知。 个人灾害认知与应对行为程度高低,基本上与自然事件的发生频率密切相关。 3、灾害认知的个性特征异研究 谢育茱(1996)认为,造成灾害感知与响应行为差异的原因也包括个人特质。 在其研究中发现,屏东林边乡的女性相较于男性而言由于活动范围的限制,从而 对地层下陷的严重性的认知度上较低[12]。但张长义(1997)指出,在云林口湖对 地层下陷感知度进行调查时指出男女的比例相差不大 [14]。会直接影响灾害感知与 调适行为可能性大小的除了性别外,还有个人的个人社会地位、教育程度与年龄 因素等等。从许多不同的研究看来,个人特质由于较为广泛,地区的不同或灾害 的不同都可能产生不一样的后果,可见必须根据当地的情况进行研究。三、研究设计(一)调查地点本文以福建省的省会城市――福州,为调查地点。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 震带上,是我国发生地震频率较高的地区。因此,本研究选择福建作为案例地, 研究人们灾害认知的状况,探讨灾害认知程度与应对行为的相互关系,进而在此 基础上提出防震减灾教育的对策与建议,具有鲜明的必要性。(二)调查对象本文以福州市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为调查对象,样本涉及不同的性别、年龄、 职业、受教育情况等。本次发放的调查问卷有 200 份,其中收回的有 197 份,有 效问卷 197 份,有效率 97%。表 1 所示的内容是调查样本构成的社会特征情况。 1、 问卷的构成 表 1 研究问卷题目基本结构调查小类 基本信息 个体特征 调查内容 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等 题目数 85 表 1(续)地震认知情况 地震灾害知识 对有关地震灾害概念的理解及说法正确与否的判断 等 避震逃生技能的掌握程度及其实际应用情况等 7地震应对行为防震减灾的技 能 知识的来源及 建议6应对知识有关 来源和建议对应对行为知识的来源及相关做法和建议等52、调查对象构成 表 3-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表类别 性别 年龄 男 女 18 岁以下 18-25 岁 26-40 岁 41-61 岁 61 岁以上 初中 高中或中专 大专或本科 硕士及以上 学生 职业 公务员 教师 工人 个体或自由职业者 其他 2 人以下 3人 4人 5人 6 人以上 91 106 10 117 43 18 9 16 11 157 13 97 17 15 18 31 18 6 67 68 33 23 频数 百分比(%) 46.1 53.9 5.0 59.4 21.8 9.1 4.6 8.1 5.6 79.7 6.6 49.2 8.6 7.6 9.1 15.7 9.6 3.0 34.0 34.5 16.7 11.7受教育 程度家庭人口 数6 (三)调查分析方法通过 SPSS 统计软件和 EXCEL,对 197 份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筛选、分类和 统计,并通过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对收回的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得 出游客对地震灾害的一般性认知。其次,就问卷各选项进行交叉分析,通过分析 进而得出各个方面的因素与游客对地震灾害的认知和应对的联系。 最后进行总体 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四、调查结果及分析(一)对游客地震灾害认知的总体评价在调查的 197 对象中,53.9%为女性,46.1%为男性,并以青年为主,年轻人 所占比例为 64.4% ;而 79.7% 以上被调查者具有大专和本科学历,文化水平普 遍较高 ;有 57.4%的被调查者曾经或大或小经历过地震。 1、游客对地震的关注程度偏低哪种途径获得知识能引起你注意 90.0% 84.3% 69.5% 80.0% 61.9% 70.0% 60.0% 43.7% 50.0% 34.5% 40.0% 30.0% 16.2% 20.0% 10.0% 0.0%网 报 络 纸 杂 主 志 有 动了 组 织 解 的 宣 教 电 视 广 播系列1图 4-1 地震知识的获取途径7 对地震知识的了解程度 100.0% 80.0% 60.0% 40.0% 20.0% 0.0% 8.1% 非常了解 略知一二 6.1% 完全不了解 系列1 85.8%图 4-2 对地震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如图 4-1 和 4-2。 对于地震的常识了解, 85.79%的被调查者只是知道个大概, 只有 8.12%被调查者表示对相关知识很了解。面对哪些途径的获得的地震知识可 以引起其关注这一问题时, 84.26%的被调查者表示通过电视获得知识可以引起其 关注,其中有些被调查者称自己只是在电视无意中看到,只有 16.24%的被调查 者是主动获得地震知识的。所以,应该注意对地震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积极 性。 2、游客对获取地震知识的愿望总体较高对旅途中发生地震的担心程度 55.3%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38.1% 系列1 6.6%担心不担心无所谓图 4-3 对旅途中发生地震的担心情况8 您是否愿意学习地震知识 100.0% 80.0% 60.0% 40.0% 20.0% 0.0% 4.8% 不愿意 愿意 15.2% 系列1 80.1%无所谓图 4-4 对学习地震相关知识的意愿程度如图 4-3 和 4-4。有 55.33%的倍调查者表示在旅游过程中,比较担心地 震的发生,只有 6.60%的被调查者持无所谓态度。有 80.05%的被调查表示愿 意学习地震相关知识,15.20%的被调查者持无所谓态度。原因可能是近几年 来我国的地震频发,给人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人们出去对自身安全等考 虑,迫切需要学习相关知识。游客对地震认知的宣传工作存在很大的上升空 间。(二)游客地震灾害认知研究1、地震灾害认知的性别特征福建地处太平洋地震带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51.7% 48.1%41.8% 39.6% 男 女6.6% 知道 有可能12.3%不知道图 4-5 男性与女性对福建地理位置的了解情况9 描述地震大小的参数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男 女 11.8% 52.4% 35.9%47.3% 34.1% 18.7%震级 震幅 震感图 4-6 男性与女性对地震参数的了解程度地震发生前征兆(多选)59.0%60.0% 55.6% 50.0% 40.0% 30.0% 20.0% 10.0% 0.0%46.2% 48.6%51.4% 44.4%53.8% 41.0%动物表现不安 天空万里无云 天空出现强烈闪光 井水变味浑浊男女图 4-7 男性与女性对地震征兆的了解程度灾害感知的性别特征比较分析如图 4-5、4-6、4-7 。从图 4-5 中可以看出 男性知道福建省地处太平洋地震带的占 51.65%, 而女性只有 48.11%; 只有 6.59% 的男性不知道,有 12.46%的女性不知道福建位于太平洋地震带上。从图 4-6 中 可以看出在描述地震大小的参数中, 男性选择 “震级” 这一正确选项的占 52.37%, 女性只有 34.07%。从图 4-7 中可以看出,在地震发生的前兆中,选择“动物表 现不安”和“井水变味浑浊”这两正确选项的男性分别占 55.56%和 58.97%;女 性分别占了 44.44%和 41.03%。综上所述,男性在地震灾害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方 面略高于女性。 一般情况下 ,男性与社会的接触面大于女性 ,能够从不同的社会 层次获得相知识 。10 2. 地震灾害认知的年龄特征福建地处太平洋地震带 60.0% 50.4% 50.0% 40.0% 30.1% 30.0% 28.4% 20.0% 10.0% 5.1% 0.0% 18岁以下 18-25岁 26-40岁 41-61岁 7.0% 37.2% 33.3% 27.8% 知道 有可能 不知道 40.6% 44.4% 55.8% 38.9%图 4-8 不同的年龄段对福建地理位置的了解情况描述地震的参数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10.0% 0.0% 18岁以下 18-25岁 26-40岁 41-61岁 43.9% 35.7% 37.3% 15.9% 4.9% 18.2% 34.2% 30.1% 震级 震幅 震感 79.2% 75.5%20.0% 18.9%6.4%图 4-9 不同的年龄段对地震参数的了解程度地震发生前征兆(多选) 120.0% 100.0% 80.0% 60.0% 40.3% 40.0% 20.0% 20.6% 0.0% 18岁以下 18-25岁 26-40岁 41-61岁 37.6% 34.4% 16.3% 78.6% 79.0% 81.4% 55.6% 50.9% 33.3% 天空万里无云 天空出现强烈闪 光 井水变味浑浊 100.0% 100.0% 动物表现不安100.0%95.4%21.4%图 4-10 不同的年龄段对地震地震征兆的了解程度11 地震灾害认知的年龄特征比较分析如图 4-8、4-9、4-10。从图 4-8 中可以 看出知道福建地处太平洋地震带中, 岁以下的占 40.56%; 18 18-25 岁的占 50.43%; 26-40 岁的占 55.81%;41-61 岁的占 3.33%。在图 4-9 中,选择“震级”这一正 确选项的被调查者中,18 岁以下占 37.25%;18-25 岁占 79.21%;26-40 岁占 75.46%;41-61 岁占 34.24%。在图 4-10 中,选择“动物表现不安”和“水变味 浑浊”这两个正确选项中,18 岁以下分别 100%和 63%;18-25 岁的分别占 100% 和 79.03%;26-40 岁的分别占 100%和 81.40%;41-61 岁占 95.35%和 55.56%。 这说明了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调查者对地震灾害认知的敏感度差别较明显, 18 岁以下多为在校学生,接受的教育较多,有一定的灾害意识,因此具有一定 的认知能力;18-25 岁和 26-41 的人正值初出校门踏入社会或人生创业的黄金时 期, 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知识都较为成熟 ,易于受到周遭环境的熏陶 ,同社会的 发展接触紧密 ,接受能力较强且行为果敢 ,因而灾害认知知能力最强;41-61 岁 是人生事业的成熟期, 人们大多忙于自身的事, 与社会的接触比前两者较为狭窄 , 因而灾害认知知能力有所下降,其中 6 0 岁以上的人 ,大多经历了艰难磨练 , 意识较为保守,因而灾害认知能力与年龄成反比。 3、地震灾害认知的文化特征地震能否预测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6.3% 0.0% 初中13.4% 9.1% 9.1% 11.5% 5.1% 7.7% 7.7% 6.3% 31.3% 18.2% 15.4% 56.3% 63.6% 70.1% 69.2%能准确预测 只能大概预测 完全不能预测 不知道能否预测高中或中专 大专或本科 硕士及以上图 4-11 不同的学历对地震能否预测的知晓情况12 福建地处太平洋地震带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6.3% 0.0% 初中 56.3% 37.5% 18.1% 18.3% 5.1% 0.0% 63.6% 52.9% 42.0% 53.9% 46.2% 知道 有可能 不知道高中或中专 大专或本科 硕士及以上图 4-12 不同的学历对福建地理位置的了解情况描述地震大小的参数 100.0% 80.0% 58.8% 60.0% 40.0% 20.0% 0.0% 初中 22.3% 19.0% 16.1% 13.3% 4.7% 18.3% 4.0% 5.1% 震级 震幅 震感 76.5% 70.1% 90.9%高中或中专 大专或本科 硕士及以上图 4-13 不同的学历对地震参数的了解程度人们所属的文化圈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见解与行为 ,灾害的认知也不例外 , 它的文化特征分析如图 4-11、4-12 和 4-13。在图 4-11 中,选择“只能大概预 测”这一正确选项中,学历为初中的占 31.25%;高中或中专占 63.64%;大专或 本科占 70.06%;硕士及以上占 69.23%。总体呈现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上升而上升 趋势。 在图 4-12 和 4-13 中, 知道福建地处太平洋地震带的初中学历的被调查者 占 6.25%;高中或中专占 63.64%;大专或本科占 52.87%;硕士及以上占 53.85%。 知道震级为描述地震大小的参数中,学历为初中的占 58.75%;高中或中专的占 76.53%;大专或本科的占 70.05%;硕士及以上的占 90.91%。在高中阶段,一般 还有开设地理课,能够掌握较为专业的地震知识。到了大专或本科、硕士阶段,13 由于所学专业不同, 对较为专业的地震知识的掌握的较不完全,因而呈现不规则 的变化。(三)游客地震灾害应对行为分析1、有无参观地震博物馆对应对行为的影响若地震时正在开车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没有 有 14.4% 30.8% 21.6% 15.7% 把车停在路边步行 呆在车里看情况 加速行驶到安全区 54.8% 62.8%图 4-14 有无参观地震博物馆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情况若地震时被掩埋的做法(多选) 100.0% 80.0% 60.0% 40.0% 20.0% 0.0% 没有 有 52.7% 91.1% 60.8% 14.4% 51.6% 88.2% 19.6% 62.8% 耐心等待 寻找维持生命的物品 不停哭喊以获救 用衣袖捂住口鼻图 4-15 有无参观地震博物馆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情况14 若在旅途中发生地震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80.1% 68.6%13.7% 17.7%避开悬挂物 进入室内躲避 就地蹲下躲避 8.9% 11.0%没有有图 4-16 有无参观地震博物馆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情况有无参观过地震博物馆对被调查者对地震灾害应对行为的影响分析如图 4-14、4-15 和 4-16。在图 4-14 中,若地震时正在开车的做法,有参观过的人选 择“把车停路边选择步行”这一正确选项的被调查者占 62.75%;而没有参观过 的被调查者占 54.79%, 占比少于前者。 在图 4-15 中, 关于地震时被掩埋的做法, 参观过的被调查者选择“耐心等待” , “寻找维持生命的物品” , “用衣袖捂住 口鼻”这三项正确答案的分别占 60.78%、88.24%、62.75%;而没有参观过的分 别占 52.74%,91.10%,51.64%,未参观过的被调查者的整体反应比参观过的被 调查低。在图 4-16 中,若旅途中发生地震,参观过的被调查者选择“避开悬挂 物”这一正确选项的占 80.14%;而没有参观过的仅占 68.63%。总体看来,参观 过的人由于灌输了关于减灾防灾的知识和技能,建立的较为深刻的防灾意识,所 以在应对地震灾害行为方面表现出高于未参观过地震博物馆的人。 2、有无地震经历对应对行为的影响若地震引发泥石流的做法 100.0% 80.0% 60.0% 40.0% 20.2% 20.0% 0.0% 没有14.3% 4.4% 12.4% 65.5%83.2%原地不动 在坚固的石头下蹲 着 往人多的地方跑有图 4-17 有无地震经历对人们应对行为的影响15 若地震时被掩埋的做法(多选) 100.0% 80.0% 60.0% 40.0% 20.0% 0.0% 没有 有34.8% 86.9% 92.9% 15.0% 64.6%58.3% 16.7% 54.9%耐心等待 寻找维持生命的 物品 不停的哭喊以获 救 用衣袖捂住口鼻图 4-18 有无地震经历对人们应对行为的影响若在途中发生地震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81.4% 61.4% 避开悬挂物 进入室内躲避 就地蹲下躲避 9.7%21.9% 16.7%8.9%没有有图 4-19 有无地震经历对人们应对行为的影响在图 4-17 中,有过地震经历的被调查选择“在坚硬的石头下蹲着”这一正 确选项的占 83.19%;而没有地震经历的占 65.48%。在图 4-18 中,关于地震时被 掩埋,有地震经历的选择“耐心等待”“寻找维持生命的物品”和“用衣袖捂住 、 口鼻”为正确选项的分别占 54.87%、92.92%和 64.60%;没有地震经历的分别占 34.76%、 86.90%和 58.33%, 有过地震经历的普遍高于没经历过地震的。 在图 4-19 中,有地震经历的被调查者选择“避开悬挂物”这一正确选项的占 81.42%,没 有地震经历的占 61.43%。可以看出,那些有地震经历的人往往对地震应对技能 掌握的更为深刻, 因为体验过现实,所以往往比没有经历过地震的人在应对行为 方面表现的更为有经验。16 (四)其他因素的影响您游览的景区是否有地震应急措施36.6%23.9% 有 没有 没在意 39.6%图 4-20 景区配备地震应急措施的情况沿途导游是否有做防震讲解35.0%6.6%130.5%27.9%有 有,但不具体 没在意 没有图 4-21 沿途导游进行防震讲解的情况17 景区是否有发放安全手册28.4% 有 没有 71.6%图 4-22 景区发放安全手册的情况从图 4-20 可以看出,人们在所游览景区中解的仅占 6.6%,没有和没在意的 分别占 27.92%和 35.03%,另外有 30.46%的被,没有建立地震应急措施的占 36.55%;没在意的人占 39.59%;有设立的只占 23.86%。在图 4-21 中,在人们游 览景区时, 沿途导游有做相关防震讲调查表示导游只是粗略的提示相关信息。从 图 4-22 可知,当被问及景区是否有发放安全手册时,只有 28.43%的被调查表示 景区有发放相关安全材料。 综上可以看出, 主观方面除了人们的防灾意识薄弱外, 客观方面的景区的体制也是急需被完善。五、研究结论和建议(一)研究结论1、人们对地震灾害的认知受性别的影响 就总体看来男性在对地震灾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上比女性强。 由于近年来我 国的灾害频发, 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的伤害,人们传统的灾害与我无关、不会发生 在这里的观念受到冲击, 使人们认识到灾害的发生并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 想减轻灾害的创伤, 就必须从自身做起, 积极认识灾害, 建立科学的灾害认知和 提升应对灾害的技能。 2、人们对地震灾害的认知受教育程度影响 人们的知识量一般与学历成正比, 即学历越高,获得的知识越多。对地震灾 害的认知呈现随着教育程度的上升而上升。在高中时,人们可以通过地理课等,18 能够掌握较为专业的地震知识。 到了大专或本科、 硕士阶段, 由于所学专业不同, 对较为专业的地震知识的掌握的较不完全,因而呈现不规则的变化。然而对于那 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来说, 相对而言, 他们灾害的承受能力较低, 而且恢复困难, 因而面对灾害容易出现慌乱的反应。 3、人们对地震灾害的认知受年龄影响 尽管不同年龄段的人都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一定的知识量, 但由于价值观 的不同, 因此对灾害的重视程度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18- 25 岁和 26-40 岁 是青少年时期和成长期,这段时期所接触到的现代理念较多, 环境的熏陶较多, 其知识的储备足, 价值观较强, 在对地震灾害认知等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 对于 41-61 岁这段年龄段, 他们大多是经历了艰难的磨练, 虽然有一定的灾害知识, 但灾害意识趋于保守和陈旧, 多数人认为灾害是天灾,有祸躲不过,因而对灾害 不太重视。 4、人们对地震灾害的应对行为受个人灾害经历、经验的影响 人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会遇到地震的发生,这时,有地震经历的人就比没有 地震经历的人表现出更为冷静, 采取更为正确的应对方式来防灾减灾。那些没有 经历过地震的人由于毫无经验,难免显得手足无措,乱了阵脚。 5、旅游景区在安全建设方面有所提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 景区在防范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意识较为淡薄,相关 的防灾减灾体质措施没有跟上。 在游览过程中, 沿途导游的防灾减灾意识也较弱, 没有详细为游客及时灌输相关的知识, 景区也鲜有发放旅游安全知识手册等材料 等来从旁辅助。(二)建议1、增加地震知识的宣传渠道 通过我国今年来所发生的一些地震的报道, 人们或多或少间接地接触了一些 防震减灾的知识。 所以除了大力普及地震相关知识外,还应当对宣传的渠道进行 扩宽[15]。那么,就可以在地震较为平静的时防范于未然。 2、建设地震知识、防灾减灾的学习交流中心和场馆 可以通过建立地震博物馆、灾害知识交流中心并免费向公众开放。这样,不 仅可以让人们亲身体验地震,还可以向人们灌输忧患意识。 3、建设科学合理的旅游景区安全流程体系 对于旅游景区的安全来说,及时、可靠的应急安全体系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应19 该从长远的目光看待景区发展,建立健全景区安全措施、紧急救援、医疗救助等 应急预案体系;设立警醒的安全标志、说明牌;完善灾害后的通信设备和手段以 进行应急通讯并公布紧急救援电话号码。 4、加强旅游景区业者与游客的防震教育和安全知识的培训 就地震这种突发灾害而言,必要的防震教育和培训必不可少,它是有效地 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提高相关人员的生还几率的重要保障。所以,应该引导大家 科学地认识地震,既要让景区员工,包括导游与游客,了解地震的产生原因、发 生过程和应对手段的同时,还必须减少大家的恐惧与盲目的心理。20 参考文献[1]孙飞. 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D], 山东: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段华明.灾害与人类社会[J].甘肃社会科学,1997,(5):3-7. [3]中央气象局.地震百问[EB/OL].http://www.cwb.gov.tw.html,1987. [4]林雪美. 台湾地区近三十年自然灾害的时空特性[R]. 台湾: 师大地理研究报告, 2004. [5]李景宜, 周旗, 严瑞. 国民灾害感知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 2002, 11(4) :129-134. [6]苏筠, 伍国凤, 朱莉. 首都大学生的自然灾害认知调查与减灾教育建议[J]. 灾害学, ) :100-104. [7]苏桂武,马宗晋,王若嘉等. 汶川地震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减 灾宣教意义――以四川省德阳市为例[J].地震地质,) :877-892. [8] 周旗, 郁耀闯. 山区乡村居民的自然灾害感知研究―以陕西省太白县咀头镇上白云 村为例[J].山地学报,2008, :148-150. (5) [9]苏俐洙. 汐止水患对居民的灾害识觉及其调适行为之探讨[D]. 台湾: 台湾师大环教 所,2004. [10]Palm, R. and Hodgson, M.E. 1992. After a California Earthquake:Attitude and Behavior Change, University of Chicago Geography Research Paper, 1992, No.233,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Chicago, Chicago. [11]蔡鹿玉.地盘下陷地区居民的环境识觉与调试-以口湖和东石为例[D].台湾:国立 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1994. [12]Saarinen, T.F. (1976), Environmental Planning: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Boston: Houghton. [13]谢育茱.屏东县林边乡地层下陷灾害识觉之研究[D].台湾:国立台湾大学地理学 研究所,1996. [14]张长义.云嘉南地区土地利用、灾害识觉及环境调试之研究[R].台湾:行政院国 家科学委员会,1997. [15]邹文卫,洪银屏,翁武明,等.北京市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科普认知、需求调查研究 [J].国际地震动态,2011(6) :26-29. [16]崔慧敏.浅论突发性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J].今日科苑,2008, (12) : 122-122.21 致 谢不知不觉,两年的本科学习生涯就这么结束了,回首这短暂的时光,老师们 的悉心教诲,同学们的支持帮助,一直陪伴着我成长。 在此, 我要感谢我的指导教师赵明老师,我的论文是在赵明老师的悉心指导 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到最终定稿,老师都给予我们细心的指导和鼓励。赵明 老师严谨的学术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是我学习的榜样。 在赵明老师的帮助 下,通过论文的撰写我学会了很多,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旅游系每一位老师的谆谆教导, 同时还要感谢我的各位同窗和好友和那 些帮我填问卷的朋友们,谢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22 附件 1闽江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审批表系 年 别:旅游系 级 2011 级 饶佳伟 赵明 专业 学号 职称 旅游管理 讲师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所选题目 选 题 理 由游客对突发灾害的认知与应对行为研究――以地震灾害为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一项普遍的社会活动。但 是旅游业是一个综合程度、关联程度、依赖性很强的产业,极易受到 外界不可预期的因素影响。我国地处多个地震带,在我国既是灾害多 发国与旅游大国的双重背景下,如何做好游客地震灾害认知与应对行 为的研究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指导教师 意 见我国是灾害多发国,从认知角度讨论应对行为研究具有可行性和 科学性。同意以此作为毕业论文选题。 指导教师(签名): 2012 年 11 月 18 日主管教学 系领导审 批意见同意该选题。 系主任(签名): 2012 年 11 月 20 日备注23 附件 2闽 江 学 院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论文题目游客对突发灾害的认知与应对行为研究 ――以地震灾害为例______ 系 年 专 别 级 业 旅游系 2011 级 旅游管理(专升本) 饶佳伟 赵明 讲师 吴金林 2012 年 10 月―2013 年 6 月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___学生姓名 学 号指导教师 职 称系 主 任 论文时间2012 年 11 月 25 日24 一、论文(设计)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研究分析的方法, 对福州市的游客地震的认知态度 及应对行为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地震灾害认知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调查 分析去了解影响游客地震灾害认知和应对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以及为如何促 进游客地震灾害认知与提高应对方法提出一些参考建议。二、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是对学生几年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自 学能力以及各种综合能力的检验。通过做毕业论文(设计),可以使学生在综合能 力、治学方法等方面得到锻炼,使之进一步理解所学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毕 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训练,加强对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创 新意识、 创新能力和获取新知识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课 题;培养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方法和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 毕业论文具有学术论文性质, 应能表明作者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新成果 或提出的新见解, 是作者的科研能力与学识水平的标志。占有丰富的资料是写出 高质量论文的基础,要求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以前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的资料, 了解学术理论界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的研究程度,避免低水平重复基础性工作, 避免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 毕业论文具有学术论文所共有的一般属性,应按照学 术论文的格式写作。 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写作中,要注意适应 21 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注意理论结合实际, 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要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 精神的培养,注意提高其科研能力;既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本 科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要经常与指导教师见面,接受指导 教师的检查、指导、督促。在指导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积极以正确的思想 方法、 工作方法和科学态度, 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遵守校、 系毕业论文工作的规定与细则要求的情况,按时、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 三、论文(设计)进度安排25 阶段论文(设计)各阶段名称起止日期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备注:定好毕业论文的出题方向 学生选题 具体分配指导教师,学生与指导教师见面 题目审批表填写 毕业论文设计书填写 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 中期检查 论文写作 论文修改 论文答辩―― ―― 四、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指导教师指定) [1]李景宜,周旗,严瑞.国民灾害感知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自然灾 害学报,) :129-134. [2]岳丽霞,欧国强.居民山地灾害意识水平比较研究[J].灾害学,2005, 20(3) :117-120. [3]孙飞.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D],山东:山东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10. [4]段华明. 灾害与人类社会[J].甘肃社会科学, 1997,(5):3-7. [5]高爱玲,马飞燕,谢静晗等. 汶川地震对北京公众灾害认知的影响[J]. 地震研究,) :378-382. [6]董晓梅,陈雄飞,王声等.大学生对突发灾害的认知及应变能力调查 [J].中国公共卫生,) :660-661. [7]苏筠,伍国凤,朱莉.首都大学生的自然灾害认知调查与减灾教育建议 [J].灾害学,) :100-104.26 [8]苏桂武,马宗晋,王若嘉等.汶川地震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 特点及其减灾宣教意义――以四川省德阳市为例[J].地震地质,) : 877-892. [9]刘正奎,吴坎坎,王力.我国灾害心理与行为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 2011(8) :. [10]王若嘉,苏桂武,张书维等.云南普洱地区中学生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 特点的初步研究[J].灾害学,) :133-137. [11]郑山,陈永聪,王玉等.地震灾区居民抗震减灾认知及态度调查[J].中 国公共卫生,):497-498. [12]吴必虎,王晓.中国大学生对旅游安全的感知评价研究[J].桂林旅游高 等专科学. [13]汪宇彤.图书馆如何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论汶川大地震带给图书馆 人的思考[J].现代情报,2008, (11) :132-135. [14]陈正根,张雨青,刘寅等.不同民族创伤后应激反应模式比较的质性研 究――汶川地震后对羌汉幸存者的访谈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 19(4) :503-511. [15]陈志坚.浅析灾害性应激事件后的心理危机干预[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3) :46-47. [16]李明,刘良明.基于公众旱灾风险认知的灾害风险沟通研究[J].防灾科 技学院学报,) :98-102.说明:此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一式三份,一份发给学生使用,一份给指导教师留存,一 份存档。27 附件 3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旅游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论文题目 系 2011 级 旅游管理 学号 论文方向 专业 专升本 区域旅游开发 班饶佳伟 赵明游客对突发灾害的认知与应对行为研究――以地震灾害为例 开题报告内容一、选题的准备、背景、意义、基本思路、方法和主要观点 准备:在进行本选题的写作之前,通过利用本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和网上数据资源, 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本准镜像数据库资源等,阅读了关于游客认知心 里、旅游安全学、旅游灾害应对措施等研究文献,基于游客认知的旅游灾害应对行文 研究等学术论文资料,了解了游客对地震灾害认知的现状。认识到其他学者在研究时 存在的不足以及自身在问卷设计的缺陷,为论文写作奠定了基础。 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旅游成为一项普遍的社会活动。 我国是旅游大国,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国也是自然灾害多发的 国家, 由于全球的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 近年来不断有自然旅游灾害的发生。 干旱、 雨涝、台风、地震等灾害不仅直接对旅游资源的本身带来伤害,更从心里和生理等多 方面对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意义:目前国内对居民以及大学生的地震灾害认知的的测量研究较多,这为我们的研 究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但是目前关于游客对地震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行为研究比较 少。伴随着全球变暖的日益严重,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将会进一步提高。这就说 明了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本文以福州国家森 林公园为例,开展游客对于地震的认知以及应对行为的实证研究,可以丰富关于自然 灾害认知与应对行为的实证和理论研究。 基本思路:以福州市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福州市国家森林 公园的游客不同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以及对地震的认知的程度高低进行较为系 统的调查。对如何提高游客的地震认知水平和应对行为方式提出相应的对策。 方法:联系生产实际。 主要观点:游客对地震的基本认知水平较高,不同特征背景的游客对地震的认知程度 也不同。 游客对地震的认知程度受到年龄、 教育程度以及有无经历过地震灾害的影响。 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改善游客对地震灾害的认知程度。28 二、选题的需要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论证 需要性:通过专业的理论学习,并结合图书馆及网上的有关数据和资料,学习有关普 通公众对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评测研究、 旅游目的地灾害事件的影响机理以及基于 旅游者认知的山地安全现状的研究等学术资料, 发现游客对地震灾害与应对行为发展 过程中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游客对地震灾害的认知以及防灾减震技 能的提升,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才能真正提高游客对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应对行为。 创新性:从目前对各类期刊、文献的检索情况来看,我国学术界较少涉及反映游客对 地震灾害的研究,更多的是居民、在校学生等的其他普通公众的研究,本文主要从游 客角度出发进行阐述,因此本选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科学性:本文对福州市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采取问卷调查并进行全面分析,以第一手 可靠资料为基础,选此题科学合理。 可行性论证:通过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并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数据库搜集有 关游客地震灾害认知以及游客地震灾害应对行为研究的相关资料,经过综合研究,结 合实地调研,具备深入探讨的可能性。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研究方法和手段: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等来阐述游客地震灾害认知与应对行 为研究,并通过借阅图书馆书籍、期刊,上网搜寻的资料,针对不同的资料进行比较 分析研究,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为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论证方法:采用比较法、分类法、归纳法、引用法等论证方法。 特点:通过对参考文献资料的归纳总结,分析比较,结合实地调研,得出研究成果。四、写作提纲一、绪论(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二、国内外研究进程(一)相关概念探讨 (二)灾害认知与应对行为的关系 (三)灾害认知与应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三、研究设计(一)调查地点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分析方法29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一)游客对地震灾害认知的总体评价 (二)游客对地震灾害认知的影响因素 (三)游客对地震灾害应对行为分析 (四)其他因素的影响五、研究结论和建议五、计划进度(以周为单位) 1、――:定好毕业论文的出题方向; 2、――:学生选题; 3、――:具体分配指导教师,学生与指导教师见面; 4、――:题目审批表填写; 5、――:毕业论文设计书填写; 6、――:文献综述; 7、――:开题报告; 8、――:中期检查; 9、――:论文写作; 10、――:论文修改; 11、――:论文答辩 六、主要参考文献 [1]李景宜,周旗,严瑞.国民灾害感知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自然灾害学 报,) :129-134. [2]岳丽霞,欧国强.居民山地灾害意识水平比较研究[J].灾害学,2005,20 (3) :117-120. [3]孙飞.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D],山东:山东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10. [4]段华明.灾害与人类社会[J].甘肃社会科学, 1997,(5):3-7. [5]高爱玲,马飞燕,谢静晗等.汶川地震对北京公众灾害认知的影响[J].地震 研究,) :378-382. [6]董晓梅,陈雄飞,王声等.大学生对突发灾害的认知及应变能力调查[J].中 国公共卫生,) :660-661. [7]苏筠, 伍国凤, 朱莉. 首都大学生的自然灾害认知调查与减灾教育建议[J]. 灾 害学,) :100-104. [8]苏桂武,马宗晋,王若嘉等.汶川地震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 及其减灾宣教意义――以四川省德阳市为例[J].地震地质,) :877-892.30 指导教师意见 选题具有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基础文献收集及阅读工作准备较充分。问卷调查 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一手资料获取有保障。提纲思路总体清晰,同意开题。指导教师(签名) : 2013 年 1 月 6 日 系主任意见同意开题。系主任签名: 2013 年 1 月 8 日注:本表一式 三份,指导教师和学生各一份,系存档一份31 附件 4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系别:旅游系 年 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论文题目 计划完成 时 间 2011 级 饶佳伟 赵明 专 学 职 业 号 称 旅游管理 讲师游客对突发灾害的认知与应对行为研究――以地震灾害为例 2013 年 5 月1、――:定好毕业论文的出题方向; 2、――:学生选题; 论文(设计) 3、――:具体分配指导教师,学生与指 的进度计划 导教师见面; 4、――:题目审批表填写; 5、――:毕业论文设计书填写; 6、――:文献综述; 7、――:开题报告; 8、――:中期检查; 9、――:论文写作; 10、――:论文修改; 11、――:论文答辩; 已经完成 的内容 题目审批表、论文设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二稿 已完成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及综述、论文第二稿,总体进展 指导教师 意 见 好,但尚需对论文文字、表格格式进行仔细修改。指导教师(签名) : 2013 年 3 月 11 日 备 注32 附件 5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成绩指导教师评定表旅游 学生姓名系 饶佳伟2011级 学号旅游管理专业专升本班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游客对突发灾害的认知与应对行为研究――以地震灾 害为例 一、成绩评定 评分项 工作 目 态度 分值 10 独创 能力 10 论文质量 选题 16 13 论点 16 13 论据 16 14 论证 16 14 结构 文字 16 13 其它 合计100 85评定 10 8 分数 二、指导教师评语以调查问卷和 SPSS 软件为研究工具,以游客对地震灾害的认知为议题,从 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学历等不同个性特征入手,对游客地震灾害认知水平和 应对行为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建议和解决对策。全文结构较严谨,层次分 明,观点和立论有第一手数据支撑,语句较流畅。 总体上看, 该论文设计遵循了科学研究的范式,较好地达到了毕业论文设计 的培养要求。指导教师(签名) : 2013 年 5 月 27 日33 附件 6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阅教师评定表旅游 学生姓名 系 2011 级 学号 旅游管理 专业 专升本 班饶佳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游客对突发灾害的认知与应对行为研究――以地震灾 害为例 一、成绩评定 评分项 工 作 独 创 目 态度 能力 选题 分值 10 10 16 13 论文质量 论点 16 13 论据 16 14 论证 16 14 结 构 其它 文字 16 13 合计100 85评定 10 8 分数 二、评阅教师评语旅游业是公认的朝阳产业, 以游客对地震的认知为议题,选题具有一定的理 论和实践意义。论文结构较完整,论述主线明晰,层层递进。观点和立论有第一 手数据支撑,可信度较高。从不同角度进行数理分析,工作较为细致,语句较流 畅。评阅教师(签名) : 2013 年 5 月 28 日34 附件 7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表旅游 系 学生姓名 答辩时间 答辩小组 成 员 论文题目 2011 级 旅游管理 专业 专升本 班 学号 答辩地点 第三 组共 32人饶佳伟 2013 年 6 月 5 日 景秀艳、赵明、赵劬 3A103-1游客对突发灾害的认知与应对行为研究――以地震灾害为例景秀艳老师问:游客前往地震频发区的决策准备情况。 答:游客在前往地震频发区,首先会进行需求的认识,然后判断该 区是否会发生地震,危及到自身安全,最后决定是否前往。地震不 仅会损害旅游基础设施,也会改变游客的目的地。赵劬老师问:为什么会以森林公园为调查地点? 答: 因为一旦发生地震, 山地旅游区发生的并发性灾害的频率更高, 如泥石流等,可考性较高。综合交通因素考虑,森林公园是最佳的 地点。提问及回 答情况记 录组长:记录人:卢满华 2013 年 6 月 5 日35 附件 8闽江学院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评定表旅游 学生姓名 系 饶佳伟 2011 级 学号 旅游管理 专业 专升本 班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游客对突发灾害的认知与应对行为研究――以地震灾 害为例 一、成绩评定 序 号 1 2 3 4 评分项目 工作态度、规范要求(10 分)独创能力(10 分) 论文质量(50 分) (选题、论点、论据、论证、结构文字各 10 分) 口头报告(10 分)问题答辩(20 分) 其它 总 二、答辩小组评语 分 84 评分 16 45 23写作规范,工作态度端正,选题合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主要观点较明 确,论述较为充分,文章条理较清楚,语言较通顺,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结构较 完整。口头报告清晰,较全面正确,总体而言,该毕业论文完全达到本科毕业论 文要求。组长(签名) : 2013 年 6月 5 日36 附件 9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系答辩委员会决议书旅游系 学生姓名 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 评定成绩 评阅教师 评定分数 答辩小组 评分 毕业论文 最终成绩 毕业论文 评定等级 系 2011 饶佳伟 级 旅游管理 学号 专业 专升本 班 游客对突发灾害的认知与应对行为研究――以地震灾害为例 85 85 83 84 良同意答辩小组意见。 系答辩 委员会 评 语系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名): 2013 年 6 月 5 日 注 ::1 、 毕 业 论 文 最 终 成 绩 = 指 导 教 师 评 定 成 绩 *40%+ 评 阅 教 师 评 定 分 数 *20%+答辩小组评分*40%; 2、毕业论文等级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等五个等级。37 附录 1文献综述 一、引言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损害严 重,每年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500~ 600 亿元[1]。现已成为阻碍中 国经济发展、影响中国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中国也是旅游大国,因此, 开展游客防灾、 减灾工作对未来中国的旅游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灾害 认知是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灾害感知水平的高低对于减灾策略的制定、 实施, 提高应灾能力等都具有重要影响[2]。如果人们对灾害发展的形式及致灾原因没有足够的认识,并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就不可以有效的减少灾害损失, 从而影响 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灾害认知与应对行为研究,培养和 提高人们的防灾能力具有现实意义。二、相关概念探讨(一)灾害认知的涵义李景宜(2002)认为人类对灾害现象或灾害事件的主观感觉称为灾害认知[3]。 苏筠(2007)认为灾害认知属于环境知觉的一种[3]。苏桂武等(2008)认为认知 与感知、响应与适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术界目前尚无统一界定,在其研究中 认为所谓 “认知” 多是相对于人们对灾害或环境变化的认识和理解而言的, 然而 响应或适应则多指人们因灾害或环境变化影响而被激发或主动采取的某种行为 或态度[4]。(二)灾害认知因素李景宜(2002)认为灾害认知的能力包括 3 三个方面: 一是减灾知识,即国民 对灾害事件的认识和了解;二是减灾态度,即国民对所发生灾害事件的看法和态 度; 三是灾害应对的行为,即对灾害事件将要发生时所采取的措施[12]。 (2007) 苏筠 将心理学上认知所包括的感觉和知觉、注意力、领悟、思维、顺应等方面的心理 活动通过组合,可以转化构成灾害认知的几个要素:关注程度、灾害知识、灾害意 识和应急行为[3]。郁耀闯(2008)研究的旱灾的认知因素包括居民对旱灾现状的 认知、 对旱灾发生的主要表现的认知、对旱灾发生原因及影响的认知和防旱抗旱 的态度及减灾行为的认知[5]。苏桂武(2008)等将地震灾害认知的情况分为地震 灾害知识和防震减灾技能两个方面, 灾害响应情况分为自救互救和震后情绪与信 息传播状况[4]。 大家都知道,5.12 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不仅交通和通信系统极其38 困难, 而且还造成了大面积的山体崩塌滑坡。 从而致使不少震区在震后很长一段 时间与外界隔绝, 救灾队伍与救灾物资也难以及时到达。这时当地民众和当地 社会只能自救互救。 这些残酷的事实时刻告诉我们,如何提高人们对地震灾害的 认知和应对行为迫在眉睫。(三)灾害感知能力评价研究灾害感知能力评价研究即衡量居民对灾害的认知程度和应对行为水平。 李景 宜(2002)建立国民灾害感知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并运用该体系对国民灾害感知 能力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苏筠(2007)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对北京市大学生 生的自然灾害认知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大学生对灾害的关注程度偏低、防 灾意识较弱、掌握的灾害理论知识很少、基本掌握正确的应急行为知识[3]。郁 耀闯(2008)对宝鸡山区居民的旱灾感知现状的分析与评价,发现当地居民对旱 灾现状的认知程度相对较高, 对减灾工作持积极态度, 87%以上居民愿意通过个 人和政府的努力减缓旱灾的发生及其所造成的损失[5]。苏桂武等(2008)在汶川 地震发生后 2 个月, 以地震重灾区之一的四川省德阳市为例,发现灾区民众认知 和响应地震灾害的综合水平与能力进行了研究尚不理想[4]。(四)灾害认知与应对行为的关系苏筠(2007) 认为个人的灾害认知影响到其防灾应灾的态度、 行为、 决策, 这 点是达成共识的[3]。郁耀闯(2008)认为居民的旱灾感知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 响到政府减灾战略的制定, 居民对旱灾的认知与抗旱态度、 抗旱行为影响着减灾 政策与减灾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人们在参与防旱抗旱的活动中, 也应提升抗旱 减灾和强化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和循环[5]。苏桂武等(2008)认 为对地震灾害的积极合理响应是建立在对其充分和正确认知基础上的, 其研究发 现民众的地震灾害认知程度好则响应行为更加积极、 合理, 反之亦然, 灾区民众 对地震灾害的认知程度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在这次地震灾害中的实际响应行为和 态度[4]。目前, 科学家和管理者一致认为灾害管理不能只注重灾后的反应措施, 更要重视灾前的预防工作。 加强安全教育是重要的防灾减灾工作, 而开展灾害认 知水平的调查, 是开展有效的减灾教育、 提高公众风险意识和抗灾技能的基础和 前提[3]。三、灾害认知与应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李景宜 (2002) 所探讨的认知的形成过程符合并遵循人类对任何现象的认知 程序――戈尔德的环境认知程序, 即灾害认知是因人而异的, 个人特征包括年龄、39 性别、职业特征、文化程度、居住地环境以及减灾教育均是影响灾害认知能力高 低的重要原因[12]。郁耀闯(2008)认为灾害感知是以个人为基础的, 包括个性特 征和经验两个方面[5]。苏桂武等(2008)认为广播、电视、报纸等,特别是汶川 大地震发生后的各类官方传媒以及当地政府的多种宣传是震灾区民众获取地震 灾害相关知识的两个主要途径[4]。(一)居民的灾害经验苏俐洙(2004)认为灾害经验的有无与灾害认知与调适行为的正相关性,在 我国台湾地区许多研究中也得以证实[6]。且 Palm 和 Hodgson(1993)指出:直接 的受灾经验通常会使居民感知到自己居住的环境是有灾害问题的, 但却未必等同 于能有较多的灾前准备。 基本上,文化价值与政治经济因素的不同会是影响灾害 意识或风险感知,以及将其转化至减灾行为差异的重要因素[7]。(二)灾害的强度与频率蔡鹿玉(1994)认为灾害的强度不同,所能带给居民的卫击与感受也可能会 不同。嘉义口湖、东石居民对地面下陷的灾害感知及调适行为呈现:灾害强度越 大、影响越深的地区,该地居民更容易感知灾害的存在性与严重性,也才能对调 适与否进行选择[8]。而 Palm 和 Hodgson(1993)认为即使是历时已久或并未实际 经历, 过去灾情惨重且发生突然的灾害通常也容易居民惧怕的心理反应而感到担 心[10]。Saarinen(1976)认为个人灾害感知与调适行为的程度高低基本上与自然 事件的发生频率密切相关,例如在美国都市地区,水灾频率与灾害感知、调适行 为的关系即呈现: 水灾频率越高的地点,居民倾向有较高的感知或甚至进一步的 调适行为[9]。(三)灾害认知的个体差异研究谢育茱 (1996) 认为个人特质也是造成灾害感知与调适行为差异的可能原因, 例如在屏东林边乡的女性相较于男性, 由于活动范围的限制而对地层下陷的严重 性认知强度上较低[10];但张长义(1997)指出在云林口湖相同对地层下陷感知进 行调查时,男女的比例相差不大[11]。除了性别外,个人的年龄因素、教育程度与 个人社经地位同样被认为会直接影响灾害感知与调适行为可能性的大小。 从许多 不同的研究看来,个人特质由于其复杂性因地、因时、因灾害而可能产生不同的 影响,造成不同的结果,更显示出因地制宜进行调查的必要性[29]。40 参考文献[1]张达.我国旅游灾害的研究进展[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121 C 127. [2]李明, 刘良明. 基于公众旱灾风险认知的灾害风险沟通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 :98-102. [3]苏筠, 伍国凤, 朱莉. 首都大学生的自然灾害认知调查与减灾教育建议[J]. 灾害学, ) :100-104. [4]苏桂武,马宗晋,王若嘉等.汶川地震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减 灾宣教意义――以四川省德阳市为例[J].地震地质,) :877-892. [5] 周旗, 郁耀闯. 山区乡村居民的自然灾害感知研究―以陕西省太白县咀头镇上白云 村为例[J].山地学报,2008, :148-150. (5) [6]苏俐洙.汐止水患对居民的灾害识觉及其调适行为之探讨[D].台湾:台湾师大环教 所,2004. [7]Palm, R. and Hodgson, M.E. 1992. After a California Earthquake:Attitude and Behavior Change, University of Chicago Geography Research Paper, 1992, No.233,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Chicago, Chicago. [8]蔡鹿玉.地盘下陷地区居民的环境识觉与调试-以口湖和东石为例[D].台湾:国立 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1994. [9]Saarinen, T.F. (1976), Environmental Planning: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Boston: Houghton. [10]谢育茱.屏东县林边乡地层下陷灾害识觉之研究[D].台湾:国立台湾大学地理学 研究所,1996. [11]张长义.云嘉南地区土地利用和灾害识觉及环境调试之研究[R].台湾:行政院国 家科学委员会,1997. [12]李景宜,周旗,严瑞.国民灾害感知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 ) :129-134. [13]董晓梅,陈雄飞,王声等.大学生对突发灾害的认知及应变能力调查[J].中国公 共卫生,) :660-661. [14]邹文卫,洪银屏,翁武明,林素菊.北京市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科普认知、需求调查 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1(6) :15-30. [15]刘正奎,吴坎坎,王力.我国灾害心理与行为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1(8) : . [16]王若嘉,苏桂武,张书维等.云南普洱地区中学生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特点的初步 研究[J].灾害学,) :133-137. [17]郑山,陈永聪,王玉,李红兵等.地震灾区居民抗震减灾认知及态度调查[J].中 国公共卫生,):497-498. [18]吴必虎,王晓,李咪咪.中国大学生对旅游安全的感知评价研究[J].桂林旅游高 等专科41 学校学报,2001(3):62 ―68. [19]张达.我国旅游灾害的研究进展[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11 ( 2):121 C 127. [20]刘春济,高静.基于风险认知概念模型的旅游风险认知分析 ―――以上海市民为 例[J].旅游科学,):37 C 43. [21]罗国彰.居民的洪患识觉与调适行为之研究――台北县汐止市个案之探讨[D].国 立台湾大学地理资源环境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 [22]苗崇刚,胡永龙,周光全等.云南宁洱 6.4 级地震应急行动及灾害特征[J].国际 地震动态,-11. [23]王文燕,赵红秋,邢晓冬.社区公众灾害救护知识的调查和分析[J].内蒙古民族 大学学报,) :578-580. [24]赵来军,程晶晶,陈誉承.地震灾害后不同受灾人群身心应激症状影响度分析[J]. 科技导报,) . [25]钟景鼐,叶琳.基于公众对区域水灾感知的灾害风险沟通探讨[J].防灾科技学院 学报,) :16-19. [26]姜丽萍,符丽燕,王一婷等.居民对台风灾害影响的认知及应对能力分析[J].中 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715-717. [27]李明,刘良明.基于公众旱灾风险认知的灾害风险沟通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 报,) :98-102. [28]汪宇彤.图书馆如何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论汶川大地震带给图书馆人的思考 [J].现代情报,2008, (11) :132-135. [29]陈正根,张雨青,刘寅等.不同民族创伤后应激反应模式比较的质性研究――汶川 地震后对羌汉幸存者的访谈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503-511. [30]陈志坚.浅析灾害性应激事件后的心理危机干预[J].当代教育论坛,2010, : (3) 46-47.42 附录 2“游客对地震认知与应对行为研究”调查问卷亲爱的游客: 您好!我是闽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此做一份关于游客对地 震的认知及应对行为的问卷调查。本问卷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进行,所有资 料我们将严格保密,请您按照您的实际情况填写。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配 合,祝您旅途愉快!一、您的个人信息 1.性别:□男 □女 2.年龄:□18 岁以下 □18-25 岁 □26-40 岁 □41-61 岁 □61 岁以上 3.教育程度: □初中 □高中或中专 □大专或本科 □硕士及以上 4.职业:□学生 □公务员 □教师 □工人 □个体或自由职业者 □其他 5.您是否参观过地震博物馆?□没有 □有 6.您常去旅游吗?□有 □没有 二、对于以下地震的表述,您的看法。 1.您是否经历过地震。 ( ) A.有 B.没有 2.您认为地震能够预测吗。 ( ) A、能准确预测到地震的方位及震级 B、只能大概预测 C、完全不能预测 D、不知道能不能预测 3.据你所知,以下哪些现象是地震前的征兆。 ( ) 【可多选】 A、动物等表现狂躁不安 B、天空万里无云 C、天空中出现强烈闪光 D、井水变味浑浊 4.你愿意学习地震的知识吗。 ( ) A、不愿意 B、愿意 C、无所谓 5.您对地震知识的了解程度。 ( ) A、非常了解 B、略知一二 C、完全不了解 5.在旅途中,若大地出现剧烈晃动,是否就是地震。 A、是 B、不一定 C、不是 6.在旅途中,您是否担心地震发生。 ( ) A、担心 B、不担心 C、无所谓 7.福建省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您知道吗。( ) A、知道 B、不是很了解 C、有可能 D、不知道 三、如果发生地震你会怎么做。 1.如果在旅游途中,应该( ) 。 A、应避开电线杆、广告牌等悬挂物,避免被掉落物砸伤 B、应进入室内躲避 C、就地蹲下,躲避地震43 2.当您在野外旅游时,地震的时候要怎么办。 ( ) 【可多选】 A、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等 B、遇到山崩、滑坡,先往山下跑 C、遇到山崩、滑坡,蹲在地沟、坎下 D、遇到山崩、滑坡,应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 3.游途中,您觉得下列列出的避震要点有哪些是正确的。 ( ) 【可多选】 A、伏而待定 蹲下或坐下 尽量蜷曲身体 降低身体重心 B、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C、震时就近躲避 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 D、地震时马上逃跑; 4.如果在旅游途中正在开车,应把( ) A.车停在路边,尽量选择步行 B. 呆在车里看看情况 C. 加速行驶至空旷地带 5.在旅游途中如果地震引发了泥石流,应该( ) A.原地不动等待救援人员 B. 赶紧到坚硬的大岩石块下蹲着 C.往人多的地方跑 6.在旅游途中地震时,若被压埋如何求救? ( ) 【可多选】 A、耐心等待 B、寻找一切可以维持生命的食物和水 C、不停地大哭或大叫以寻求救援 D、用手中、衣服或衣袖等捂住口鼻 四、地震应对行为的建议。 1.哪些途径获取地震相关知识可以获得您的注意。 ( ) 【可多选】 A、电视 B、广播 C、网络 D、报纸杂志 E、主动了 F、有组织的宣传教育活动 2.您所游览的景区是否设有地震应急措施体制。 ( ) A、有 B、没有 C、没注意 3.您在旅游过程中,沿途的导游是否有做相关的防震意识的讲解。 ( A.有 B、有,但是不具体 C、没在意 D、没有 4.旅游景区在减少地震损伤方面可以做的是。 ( ) 【可多选】 A、多增加些地震体验旅游 B、日常增强设施设备的牢固性 C、地震应急预案 D、迅速的抢救行动 5.在旅游过程中,景区是否有发放旅游安全知识手册等材料( ) 。 A、有 B、没有)44 ―是一个在线免费学习平台、通过收集整理大量专业知识,职业资料、考试资料,考试复习指导,试题资料等给大家分享;同时提供学习互动交流;更好的帮助大家学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签名设计一笔签教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