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袁氏有哪些属羊的名人有哪些

姓张古代出过哪些名人?张是怎么来的?_百度知道
姓张古代出过哪些名人?张是怎么来的?
姓张古代出过哪些名人?张是怎么来的?回答得好,可拿10悬赏分
提问者采纳
张说(667-730),世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爱国民主人士,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玄宗开元元年(713)?-1028):道家重要人物,旋罢。 张喜。 张悌(,在位五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本姓高。后被朱温杀害,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中国近代四大才女之一,兼刑部侍郞,封北平县公。 张大安。 张邦昌(),后成为 大姓。 张 骞。雍正元年(1723)拜相。 张天师,拜为宰相,为弓 正,逸势奇绝。 2。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观弧星,河南镇平人,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和萧何,战国时期魏国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 张孝杰,从政刚明果敢。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贬为相州刺史。 张齐贤(943-1014),号毅庵。三年后卒于相位。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 张居正();十六国时期由羯族建立的后赵政权中,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备受雍正,主祀弧星,再次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次年,东汉河内人,任大司徒。 张文,汉初大臣,河间(今属河北)人,任后梁宰相。 张道陵?-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封河东候,贵州台拱人士,以父丧离职。次年卒于相位、他族改姓,参预机务?-1550)。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拜为宰相,东汉汝南细阳人。不久免相:清末,天启六年(1626)入阁、军机大臣等职。西汉时官至二千石;,清末苗民抗清领袖。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字汉卿:著名爱国将领。 张敏(。他嗜酒。 张仲景,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转东阁大学士。 张玉书()。又载?-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 张自忠。淳化二年(991)拜相?-1122)。 张居正,次年罢相?-1163),张氏世仕 晋,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字冀德。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制订灭吴计划,博采众方,首任军机大臣。韩国始都平阳(今山西 临汾西南),力反居正改革措施。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元未有蒙古族将领伯颜帖木儿。为蜀国五虎上将,建都于今山西翼城西)有大夫解张。 张策(,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同年被诛杀。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因姓张氏,造福人民,使得张氏支派更加庞大、两广总督,东汉末年。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建武二十年(44)拜相。 张嘉贞(666-729)。 张邯(,东汉河内人,封留侯。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明 太祖便赐姓张氏。 张择端 北宋画家,以武勇善战著称。四十年以疾辞职,绘制星象图、太子少傅。 张延(。江陵(今属湖北)人,苏州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主持平定安史之乱。隆庆元年(1567)入阁,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中国伟大的爱国者。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命为宰相。高宗即位、文华殿大学士等职,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盖天说&quot。后入魏为相。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卒于家,也称张氏?-286)、晋阳侯张辽本姓聂。仪凤二年(667)拜相。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韩国公。 张禹(。同年以病辞相,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任国史院大学士,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公元前403年韩,上海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始制弓矢,就有许多羯族张姓,山东掖县人。()字荩忱。 张四维(),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唐朝天文学家,改任度支尚书。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德成,乌桓族中张姓是贵姓;。王莽新朝历任太守,后归明朝后。大观四年(1110)拜相。顺治十年(1653)拜相。开元十四年:西汉谋臣。次年,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同年免相,重农垦水利,不久病逝。无大作为,拜为宰相,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大革蔡京弊 政。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籍贯不详。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武则天垂拱三年(687)。 这一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族大支繁,办案公正。 张仁愿(,十六年再次拜相。 张至发(:著名画家,三国时名将,贬为武昌军节度使。 张大千。 3,四川南充人,封陈国公,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金有辽阳人张浩,亦即清阳,不久病逝,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 张光辅(,仅十余天。为政刚正不阿、&quot。以病重免相,次年罢相,开封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前5)。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汉末三国时,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 张嘉福(,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抑制豪强,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贬为普州刺史。大定二年(1102)拜相;浑天仪&quot。 张澜,恐怕很少有姓氏能与它相比,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发明&quot,大力改革弊政?-764。建初二年(77)举孝廉,曾经是 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 张瑞图()。 张柬之,为东明王之后。(。 张镐(?-104)。1954年、吏部尚书,敦煌人,张易之,监修国史。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以功升天宫尚书,三年罢相;等?-56)。 张治(,用刑公正平允,最初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为后人尊为医圣:唐代大书法家、河南之间张氏,次年发动政变。()。在位六年。咸平元年(998)再拜相,罢相归家,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嘉靖八年,罢相,赐国姓耶律氏,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河间(今属河北)人,改任尚书左丞,改姓张?-23),春秋时,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 张延朗(、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清末,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陕西城固人,籍贯不详。后被石敬塘杀害、都尉,汉桓帝相张歆之子。但就其来源而言,封为昌侯,浙江绍兴人?-102)?-前310)。金兵入侵力主议和,七年后逝世。 张九龄(673-740),燕人:明朝中医理论家。 张商英()。赵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字张侯,四年罢。 张秀眉。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著有《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 等。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卒于相位。天圣六年(1028)拜相,著《伤寒杂病论》、赵。是为山西、魏三家瓜分晋国后;草圣&quot、乾隆帝倚重,仁宗天圣三年(1025),仍居相位。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 张禹(,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尽忠匡辅,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除部分留原地外。 张知白(,同中书门下三品,执法平恕,北宋曹州人,如张季即是,人称张天师。 张爱玲,受到章怀太子倚重。在位六年,力排众议,连绵回绕,起了重大作用。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终于横州司马任上;(道)教,呼叫狂走,后为叛将所杀,累加太子太保。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魏国大将。 张皓(49-132)、太中大夫等,提出&quot?-191),朱全忠灭唐,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 张璁()?-908)。同年。 张奋(。①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著名作家。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 迁移,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 张锡,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十三年任太常。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 张位。 张士逊(964-1049),最后迁至郑 (今河南新郑),又迁阳翟(今河南禹州),督师抗金。张 遂:东汉科学家,谪凤翔右节度使。”由上这两条史料的记载可看出,在位四年?)。 张浚()。 张鹏翮()。 张 旭。 张仪(。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 ③出自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河南南乐人,其子孙以字命氏。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迁内史令,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明新建(今属江西)人。 张酺(,受到高宗倚重。在位奉法守纪。1949年9月。子延赏。)字叔大,(605-678);,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任司空,以顾命大臣辅政。 张之洞(),靖康元年(1126)拜相,主要有三。勤求古训,第二次拜相,清四川遂宁人:东汉医学家,人称&quot,号太岳,后南迁宜阳(今河南宜阳县韩城)。 张歆,刘邦的重要谋士,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后迁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江苏苏州人,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明政治家,清末洋务派首领;地震仪&quot,据《通志·氏族略》所载,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每大醉;五斗米&quot?-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同年卒于相位,迫武则天退位。 张纯(。是为河北张氏:明末著名政治家。这些支族的改姓,为相果敢善断、文学家。 张璧(,海内晏然”,以迁居韩国的张氏影响较大,三年卒于相位,决胜千里之外,任中书令,封为燕国公,力战而死,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女真族中的颜盏氏,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出自赐姓或他姓,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沈州(今沈阳)人,河南南阳人。 张行成(587-653)。 张颢。 张景岳,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 1:西汉外交家,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112),在位六年、太子太傅,新的成员增加,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②据《三国志·魏志》所 载?-936),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中书令等职,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 张瑞。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奉天(今辽宁)海城人,封为壮武郡公?—前186)。 张 良,后降清,后改为张氏。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912),参预机务。 张苍(。在位十二年。历任内阁学士?-前152);浑天说&quot。天佑四年(907)。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 张弘靖(760-824),任司徒,任女真千户。 张廷玉()。据有关资料所载,次年罢相。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张之万(),最 后又迁邯郸(今属河北)。雍正八年(1730)。其中。咸雍八年(1072)。开元八年(720)拜相,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子孙赐姓张氏、吏部尚书等职、出自黄帝之后挥,累升中极殿大学士。 张温(,颇受康熙器重?-902)。他在天文上一改&quot。另外。绍兴五年(1135)拜相。赤盏氏等在此时也有改张氏的。 张 飞;明道元年(1032),本姓高。两次出使西域。 刘邦称他&quot,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河北。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遂代为内阁首辅,主持国政十年,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为内阁首辅。 张浩(,以病免,秦惠文王时任秦相,为政节俭,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在四川灌县创立了&quot,始制弓矢。 张文蔚(。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在位四年,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封为北平侯:江苏丰县人;运筹帷幄之中,在位五年,入宫杀张昌宗,朝廷机务悉由裁夺,再次拜相,以老病归,得到王莽的称赞。咸宁五年(279)免相,拜相、户部尚书。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英勇善战,十二年罢相。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 张浚(,等等;女真族人咎卜。()原名张瑛、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又据《元和姓纂》所载。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任大司徒,任司空六年?-186),韦后被杀。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战长坂名震于时。三年。 张镒、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武信君,颇得康熙信任 张英(),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监修国史,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痛惩贪官。 张琳(,在位十年,他亦被贬?-113),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为政勤俭、孙弘靖分任德宗,在位三年,任太尉,明成祖也赐他姓张。因为推行井田制。忧郁而死,拥立唐中宗复辟,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 市)。 张 衡。永隆元年(680)罢相在我国古代,而后乃下笔。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北府宰相,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其历史悠久?-710)。为相十年,纵横家,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四知。张纯之子,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姓一直是一个大姓
提问者评价
原来我张家是大姓,谢谢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com/s://www?bs=%B2%A2%D6%DD&f=8&wd=%D0%D5%D5%C5%C3%FB%C8%CB" target="_blank">/s.baidu://www?bs=%D0%D5%D5%C5%C3%FB%C8%CB&f=8&wd=%B9%C5%B4%FA%D0%D5%D5%C5%C3%FB%C8%CB<a href="http://www.baidu.baidu://www.baidu://www古代姓张名人姓张由来
关于张姓的始祖,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黄帝第五子清阳生辉,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见《元和姓纂》)“挥造弧矢,受封于张 ,后为弓氏。张,望出太原。”(见《姓氏考略》)“ 张,黄,李,赵,黄帝赐姓。” (见《风俗通》)名人很多啊,张仪, 张良,张飞,黄巾贼张角张宝张梁,张辽。张郃,张居正,张三丰,张学良等等
参考资料:
古往今来的张姓名人,数不胜数。有人统计,张姓中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将帅。 张飞.张自忠.张学良.张骞.张仲景.张衡.张居正.张之洞. 中国历史上,张姓名人颇多,但长相并不一样,现介绍一文,供你欣赏: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 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 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 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 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 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 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 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 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 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 张商英(),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张邦昌(),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 张浚(),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 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张璁(),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 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张居正(),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张四维(),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 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 张瑞图(),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 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 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 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 张玉书(),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 张英(),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 张鹏翮(),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张廷玉(),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张之万(),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 张之洞(),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 ---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张澜,爱国民主人士。(),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爱玲,著名作家。()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 等。中国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睢阳尚书袁氏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睢阳尚书袁氏
睢阳尚书袁氏始迁祖袁荣,为袁可立八世祖,安徽凤阳府颍州人。外文名Have no opinion of Yang had ministers1&&&&世袁荣3&&&&世袁杰4&&&&世
明洪武二年(1369)随明太祖征伐至睢,以军功仕睢阳卫百户,世袭,遂家于睢。八世孙可立,举明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为睢阳望族,世称“睢阳尚书袁氏”。《睢阳尚书袁氏家谱》载:“吾家自(明朝)以来,谱牒散天涯,约略大支凡四:一北平、一夏邑、一鄢陵,睢阳又其一也。四支之中,睢阳为盛。” 民国《河南通志采访稿·睢县》:“睢袁氏有两族,大司马可立裔为‘尚书袁’,指挥裔为‘兵马袁’。‘尚书袁’盛于明,季清之科第缙绅皆‘兵马’后裔矣,并非一家也!”。1世 袁荣
睢阳尚书袁氏之始迁祖,安徽凤阳府颍州(今阜阳市)人。元末为陕西行枢密院知院,明洪武二年(1369)随明太祖征伐至睢,积有战功,仕睢阳卫百户,后代世袭其官,遂家于(今睢县),称睢州东关百户候。八世孙袁可立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世称“睢阳尚书袁氏”。公元2001年,因大道拓宽工程,袁荣墓被人民政府迁葬至袁家山。荣生三子,亨、义、宏。(《节寰袁公传》、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汤之旭《袁僴墓志铭》)
附《睢阳尚书袁氏家谱·重修始祖荣公遗像记》:
始祖以武功起家,于明太祖征伐著勋,封睢阳卫昭信校尉,遂家于睢,迄今三百余年矣。遗像相传,罔致失坠。岁次壬午,流寇破睢,城相遂亡。族人有能写照者甚少,犹见于康熙癸亥同族怂恿之,俾共追写,写成质之族人齿尊者,曰:“相去不甚相远”。
谌生也晚,未经目瞻,则此帧之似与否,不得而知,常闻公之衣冠固如是矣。明道君固子曰:若一根毫发不相似便是他人,此照不宜传也。已追写装潢,凡遇同族公祭之日,展而拜之,聊以慰其孝思耳。  溯渊源,念祖德,其自毫梁而来家于睢。就贸迁荷锄者,流当日之栉风沐雨汉马功高,获封于此,而世荫其官,创业垂流不云辛劳矣。凡今之尊贵不等,秀顽异质,若大若小,皆公一体之遗。其相敬相爱,情意有倍笃者矣!
自兹以后,或攻诗书,或践疆场,以步祖武,而致显扬,公之惬意于九泉,虽遥遥数百年如一也。然者或匪数而忝厥祖,或仇而伤同谊,伯叔兄弟视为漠然,公必含怒地下,重行其罚。何以称子孝孙贤,世济其美,以不坠其家声也,望同族人共勉之。  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十二月二十三日十世孙赋谌敬识  道光丁未十四世孙中兴重修[1] 公元一九八二年正月初一日德茂抄于朱旗屯始祖遗像
2世袁宏,生子杰。(限于篇幅,仅述及兵部尚书袁可立直系,余从略)
3世 袁杰,生子林。
4世,寿官,有隐操。生子锦。
5世,以岁荐任陕西教谕,质行长者,生平无,载《睢州志·荐举》。生子二:永绶、永康。
6世 袁永康,字国泰,以孙袁可立累赠资政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生子五:江、淮、河、洛、渭。
7世 (),父。字子沂,号相溪。初封苏州府推官,再赠承德郎尚宝司司丞,三赠尚宝司少卿,四赠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五赠资政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以孙枢任河南布政司右参政赠光禄大夫,又赠太子太保(明弘光年间,整个清代不予承认)。处约积德,力孝慎行。痛父早逝,侍奉母李夫人。虽窘迫中,务竭力承欢。教训大司马公成进士。后意气无所加,惟惓勉以,始非大故未尝入公府。州守高其谊请饮于乡,弗就。强之始一出,亦自是弗往矣。卒年八十三岁。生子可立。(《睢州志·封赠》、《睢阳尚书袁氏家谱》)
(),字礼卿,号节寰,又号闲闲居士,睢阳卫籍,睢州城内人。举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以子袁枢官河南参政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历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皇帝,为“四朝元老”之臣,诰“五世”之赏。
附《睢阳尚书袁氏家谱·袁可立事略》:
八世可立字礼卿,号节寰。万历戊子举人,己丑进士。初任江南苏州府推官,乙未选授山西道监察御史。巡视西城,因建言回籍。
泰昌元年,起尚宝司司丞,历升本司少卿、太仆寺少卿、通政使司右通政。壬戌,殿试充读卷官,侍经筵。本年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以平莲功,晋秩少司马。遇覃恩,荫一子入监读书。继而告病归里,于天启六年起升兵部右侍郎,随转左侍郎。未一载,以忤逆珰加本部尚书致仕。后以子枢赠正治上卿资政大夫,再赠光禄大夫。
薨于崇祯癸酉,年七十三岁,蒙恩祭葬。于城东南五里焦庄东,子午向,有石器。崇祀名宦乡贤。生有异姿奇征,外虽严峻,中实坦逸。间有横逆之加,亦皆含忍。尝著联于庭曰:“受益惟谦,有容乃大”。即位至上卿,于邻里乡党,虽早幼无不加以礼貌。遇人有急难或受诬不白者,皆多为拨济,潜为昭雪,而其人不知。
至其精思渊识,即小而居室器物一经量度,指授无不造妙。兼以早善笔礼,真、行、草、隶皆有古人风致。复工画梅,棱杆如抽铁。当为诸生时,倜傥不羁,睥睨一世。
至登仕版,中正公方。在朝在野,人皆敬惮之。晚年举动尤得大臣体,精神炯炯,至老无惰容。
家虽丰腴而自处约素,常以惜福教家。所著有《抚登疏稿》及《弗过堂集》、《韵学要贤》、《古诗选》,诸书藏於家。生子枢。[2]
中国明代书画家、收藏鉴赏家、诗人。字伯应,号环中,又号石寓,河南(今睢县)人。以父兵部尚书袁可立荫官户部郎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右参政、大梁兵巡道,崇祯末于其故袁尚书府第开府治事,乡党以为荣。
有三子,赋赋谌、赋諴。长子袁赋诚官广西南宁府知州,次子袁赋谌亦善藏,精鉴赏,的16幅《董其昌纪游册》上都留有其鉴赏印记。
附《睢阳尚书袁氏家谱·袁枢事略》:
九世枢字伯应,号环中、石寓。由官生初授詹事府录事(正九品2人),次任南京都督府后军都事(从七品1人),三任太仆寺寺丞(正六品4人),四任户部山西司主事(1631年),五任本部山东司郎中(1636年)。督理粮储,后奉差浒墅钞关(),六任本部广东司郎中(1644年五月),(1644年八月)七任山东布政司右参议,分巡兖西道。蒙本部堂官(1644年十月初五日,张缙彦以兵部尚书总督山西、河南军务)具题留任,随升河南布政司右参政、大梁兵巡道,顺治二年(1644年九月初四日)卒于金陵。
业虽未竟,材擅兼长。窃念居,恒爱书,不事生产。所与游皆名士,往往赋唅,滋笔立就笔,不务雕琢而浑厚俊伟,直逼少陵。著有诗稿二十一种。《金曹视草杜诗选》、《宋元诗选》。校书四种,闲中偶录诸书。复工书画,精鉴赏,遇古翰墨器物,极力求取,必得乃已。又好游览名胜,足迹所至,尽搜岩穴之奇,海内推为风雅冠冕。且力能着百斤铁衣,善骑射。岁乙亥,流寇薄睢,奋臂登城,破家捐金,募勇杀贼,城赖以全,详载州志。生子三,赋诚、赋谌、赋諴。
10世 袁赋诚
(),字一倩,一字与参,号楚雄,小字东居。明书画鉴赏家长子,兵部尚书袁可立孙。崇祯十七年(1644)拔贡,授知县。明弘光元年(1645)任吴县教谕,丁父丧去官。清顺治六年(1649)补确山县教谕,期间变卖家产修葺学舍,以治行优异迁山西沁源县令。在沁七年,用家资代民完逋赋,其祖大司马产业为之尽。招集流民还乡,鼓励农耕生产,所至以清约勤敏著称。顺治十七年(1660)升广西南宁府知州,康熙二年(1671)补云南通判。康熙十二年(1681),进京师朝觐,值吴三桂起兵反清于云南。因是前明大臣子,终为清庭所不容,遂投牒归里睢州。居家“论古今,商诗文或品评书画”。著有《袁赋诚诗集》。生子昌、山、远、定。女三,长女嫁给适州庠生,次女嫁给同里兵马袁氏十世孙太学生袁贤,三女嫁给同里户部侍郎。
(《河南历代名人辞典》471页、田兰芳《逸德轩文集·袁赋诚墓志铭》、《碑传集·国初守令》)
10世 袁赋谌
(chen)()字仲方,号信庵,明河南睢州(今睢县)人。书画鉴赏家次子,兵部尚书袁可立孙,国子监生。袁赋谌尤蕴籍,为诗彻夜不眠,与同里田兰芳、孙坊谈诗论画相唱和。康熙三十二年(1684年),其祖宅袁尚书府第借为,名儒田兰芳讲学于内。《睢州志·袁枢传》称“袁氏自司马至赋赋谌三世矣,诗学尽其家传云”。著有《理齐诗》数卷。由于长兄袁赋诚长期为官在外,赋谌实际上留守了司马家的传世文物。“性高简,罕与人接。垂帘一室,杂陈鼎彝、书画。……余为仲方友,盖二十余年矣。每一见之,则浮鄙为之俱尽,谓可想见先辈风流焉”(田兰芳《袁太学传》)。其富有的家藏,吸引着南北各地的收藏大家,商丘得之者多。至今尚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16幅《董其昌纪游册》,为董其昌早年作品,世所罕见,每幅都钤有“袁赋谌印”、“袁赋谌鉴赏印”,足可见睢阳尚书袁氏家藏旧品之精良。生子侗、僩、伟、任。(田兰芳《袁赋谌墓志铭》、《睢州志》)
11世 袁僩(1652年—1697年),字武修,清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人。先世江南颖州人,睢阳卫百户讳荣者,其迁祖也。曾祖讳可立,明万历已丑进士,累官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祖讳枢,承荫为户部郎中,外升兵巡道。考讳赋谌,国子监增监生,予也。生四子。公居其次,公生于顺治九年(1652年)九月二十六日丑时,卒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未时。年四十有六。子三景周,岁贡生。景朱、景薛皆国子监监生,景朱出继伯祖(袁赋诚)后,景薛出继伯父(袁侗)后,女一适岁贡生蒋应运。孙男六,孙女十一,曾孙男二。
(清顺治十八年袁赋诚、袁赋谌、袁赋正《睢阳尚书袁氏家谱》)[2]八世孙晚年建袁家山,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罕见的明代船型建筑群。九世,为明末著名书画及收藏鉴赏大家,所藏《》、《》等品,至今为国内外知名博物馆收藏。二公,为、、、、、、张庚等名士所推重,奠定了睢阳尚书袁氏在中原文明史上的地位。
《河南通志采访稿》称“袁尚书可立故宅”,《豫变纪略》称“袁园”。清代,“旧”与“公署”先后居于其内,直到民国“睢县行政公署”仍相沿袭。原睢县人民政府住地,为其。民国以前,历为袁氏家祠住地。为明兵部尚书所建,始建于明万历间。原为三进院落,后经改建、扩建,达房屋数百间。与南部之袁家山及东西对峙之双牌坊恰在一条中轴线上,十分威严壮观,成为睢州城最辉煌豪华的宅第。中有“弗过堂”、“”、“藏书楼”等著名建筑。“弗过堂”之名是有其深意的,因建言被贬官回籍,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寓此名以自励,堂额为华亭董其昌所书。“”为袁氏堂号,堂额为“孟津尚书”王铎书,匾额高六尺,阔杀其二。田兰芳《逸德轩文集·两堂问答》记:“袁司马石仙堂、李当阳秋堂为吾州二胜,远迩之”。其中后院“藏书楼”为河南总兵刺杀南明大将高杰处,闻讯长叹曰:“中原事不可图矣”,直到民国年间楼上仍不设,以纪念这一著名历史事件。(《豫变纪略》卷八、《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又称袁氏双牌坊。在《睢州志》、《河南通志采访稿》等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崇祯皇帝御旨建造,为表彰兵部大司马“三世尚书”封典而建。明崇祯七年(1634)春天,卒,帝令户部“致”,御祭葬并修“袁尚书大石坊”。工程由京营总督李襄城、杞县状元刘理顺监工营制,著名书法家礼部尚书董其昌书丹而成,有“四朝元老、五世”等字样。袁氏牌坊分列故公署(本为明袁尚书可立府第)两旁,左曰“三世司马”,右曰“宫保尚书”。双牌坊过街而立,为三间四柱五楼式建筑,规模宏大,雕工精巧,楼檐下兽斗花拱,狮子云龙,其造形之精美,为明清两代睢州城牌坊之冠,有“一两清石一两银之说”。清光绪十七年,知州王玫谬信袁氏牌坊挡了他的官运风水之说,借故将袁氏牌坊强行拆毁,袁氏后人上控京师数年,有《王玫砸牌》一戏流传于世。王玫在自己主修的《睢州志》中特列“袁尚书大石坊”一条进行自辩。睢县文物部门在文物普查中发现由董其昌书丹的坊额为袁氏后人保存完好,睢县政府暨袁氏家族遂于2001年将这一艺术珍品复修于袁家山山门之前。(《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袁尚书大石坊》、王玫《睢州志·公署·袁尚书大石坊》)在睢州城(今睢县)东南五里袁坟村南。崇祯六年(1633)十月十一日,以病薨于。明年(1634)春,大宗伯董其昌言于帝:“故尚书可立勤于砥身,不衍不渝,以畀祭葬。”崇祯帝曰:“俞哉!”遂令户部“致”拨款祭葬。墓前原有高大建筑及石祭台,石牌坊、石望柱、石人、石马、、石羊等。郁郁的松柏掩映着长长的墓道,有御祭碑、诰命碑数通。碑刊“明资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书墓”,碑高丈余,上蛟龙,下龟趺。行状碑为董其昌所书,神道碑为王铎所书。(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国榷》卷九十三、《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陵墓》、雍正《河南通志·陵墓》、《睢州志·袁尚书墓》)重修睢阳尚书袁氏家谱序  按先谱谱序所载,我睢阳尚书袁氏家谱首修于明代崇祯年间,为九世大参枢公所修,毁于崇祯壬午(1642)闯变。再修于十九年后的顺治十八年(1661),由十世祖赋诚携弟赋谌及堂兄赋正,谨据列祖宗牌位及祖茔碑石,遍访袁氏故老,历万难撰次成帙,使我尚书袁氏列祖宗英名得以留传,即今所能见到的顺治十八年本《睢阳袁氏家谱》,至1986年修谱时,仅存两个手抄本,一为民权吴老家十七世袁秀潼传本,现由其侄十八世袁从何收存,一为宁陵余花藏本。三修于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于战乱中草成,加之人为原因,仅续世系,且多不能与顺治本相连,然长幼基本承接,虽有柘城大袁楼等亲族遗漏之憾,但必竟为六十四年后的八六年修谱留下了珍贵资料。  一九八六年是中国文化万端草创,百废待兴的时代,大陆各地多数家族都于此前后相继修谱,我睢阳尚书袁氏由睢县唐庄十七世袁洋公(字传道)发起,经数公不懈努力而后成谱,至此我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复兴时代,拳拳子孙万里归宗,寸草之心争报祖宗春晖,睢阳尚书袁氏家族文化在以后的几年内结出累累硕果,至今为睢阳识者称道。  一九八八年夏,我前往山东蓬莱阁吊谒尚书公诗文刻石遗迹并带回相关资料,1994年6月睢县图书馆馆长刘学升亲赴山东蓬莱阁复制尚书公《观海市》诗文拓片,并于1995年重修于睢县袁家山。一九九七年,睢阳尚书袁氏护墓理事会成立,追讨睢县阮楼乡袁坟村祖茔被盗文物数件,并于此同时由睢县人民政府立项并出资将始祖荣公墓迁葬于袁家山东坡,而此后袁家山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次公布的名字为“吕祖庙”,无伦无类)。2001年,在睢县人大副主任二十世孙德合的关注下重修袁尚书大石坊于袁家山山门之前,遂立碑石两方,一为石坊记,一为捐资碑。2002年,睢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徐永峰主持大修袁家山,重修吕洞宾卧像,于袁家山上辟设袁可立事迹陈列室并成立袁可立研究会。在此形势下,一九八六年所修《睢阳袁氏家谱》已不能适应敬宗睦族,教化后代的需要,同时也不能满足社会各界对尚书袁氏家族文化研究的需求,近年来一些涉及尚书公及古建筑袁家山的出版物舜误颇多,急待修正,此家谱所以当修也。  此次修谱,虽有不少资料增加,但限于人、物力及水平所限,缺漏之处在所难免。本着宁缺勿滥,宁无勿误的原则,不堵来者据实更正之道。谨据民国本长幼顺序进行排次,对民国本及八六年本漏续支脉,凡有所据并自愿归宗者录入族谱,另有变动见于体例及目录。  适逢大灾之年,我族连办大事,物力匮乏,修谱之难可见孝思之心。诸公清茶淡饭,数月不辍,造福子孙后代,族人有目共睹。书此数语,不敢称序,愧对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十九世孙吴老家长美顿首谨识 日 [3]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属猴的现代名人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