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壮族的民风民俗民俗文化

壮族的传统文化-小学作文-小荷作文网:记叙文壮族的传统文化南山区育才二小   把糯米泡在里面大概2小时再用来蒸,蒸熟后就会变成野花的颜色,好看极了,最后把它们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五色饭,吃的时候每个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些糖等配料,真是美味无穷呀!
  “唱山歌嘞……”在这熟悉的山歌里,大家都应该知道我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壮族小姑娘了吧?     我们壮族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也是最大的少数民族。我们的沙田柚、身上带的银器、还有纯手工缝制的服装等等,都是很出名的哦!其中,还有我爸爸最爱吃的手工汤圆,大家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吃汤圆吧?在我们的家乡,可是天天都可以吃的哦,红糖加姜汤,配上手工汤圆,大家听了可不要流口水呀!   小荷作文网   哦,对了,我们最有名的节日就是山歌节了!这个节日是纪念我们的山歌明星――刘三姐的一个节日。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壮族人民就会晚上来到就近的山头上,站在小河边,唱起山歌来,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可好听了,高兴的时候还会跳起壮族舞蹈……每次持续一个多小时,大家还是觉得时间太短了。忘了告诉你们时间了,是三月三。     我们清明节的时候还可以吃到五色饭。有人一定会想,什么事五色饭呢?我来说一下吧,清明节期间奶奶会带我们到山上去采摘五颜六色、不同品种的野花,回来后熬成不同颜色的水,把糯米泡在里面大概2小时再用来蒸,蒸熟后就会变成野花的颜色,好看极了,最后把它们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五色饭,吃的时候每个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些糖等配料,真是美味无穷呀!     怎么样?小朋友们,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想来我的家乡参观吗?欢迎了解我们,有空来做客哦!&&位置:发表区 & 年级:小学3 关键字壮族文化,材料作文作文id:755940 来源:原创
字数:529 投稿日期: 16:54:00 点击:次&
点评&网友打分:(综合分:) &欢迎你投下宝贵一票(不能更改,入门级不能打分,选择收藏将进入我的珍藏)。+2收藏 精品 点+1还行 发表 点-1真糟 退稿 点 && &2014百色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展示壮族特色风情&|&发布日期:&|&nbsp浏览()人次&|&&|&&]黄艳梅、杨志雄
图为4月6日,2014年百色市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祭祀大典活动现场。中新社记者黄艳梅 摄
&&&&&&&& 4月6日在中国壮民族文化发祥地——广西百色市田阳县举行的2014年百色市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集中展示山歌、舞狮、斗牛、抛绣球、抢花炮、圣女池摔跤等壮族民俗文化风情,吸引海内外游客参与。
  本届文化旅游节由百色市人民政府、广西壮学学会主办,中共田阳县委、田阳县人民政府承办。活动为期三天,共举办布洛陀祭祀大典、布洛陀麽经文化学术交流座谈会、布洛陀山歌歌王争霸赛、歌圩体育运动会、布洛陀文化旅游节摄影大赛及旅游商贸美食活动等八项内容。
  据活动主办方介绍,本次文化旅游节首次举行主题为“传承壮文化 歌颂布洛陀”的壮族山歌歌王争霸赛。从3月下旬预赛的108人中脱颖而出的24名山歌好手再聚敢壮山,分别采用壮语的田州调、古美调、巴别调等,以个人赛及组合赛的方式同台对歌,山歌歌词紧扣主题,内容健康,幽默风趣,积极向上,全面展示田阳县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山歌。
  田阳壮族舞狮技艺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继承、保护、弘扬舞狮技艺,进一步打造田阳舞狮品牌,本届节会特地举行舞狮技艺展演活动。活动期间,田阳壮族舞狮艺术团将“双狮戏球”、“狮子上金山”、“刀尖狮技”、“狮游梅花桩”等各种“高、难、惊、险、奇、美”的绝技一一展示给观众,田阳县凤马童狮团也献上精彩的童狮表演,让游客大饱眼福。
  斗牛、摩托“箩拉”、抛绣球、抢花炮、夫妻挑抬西红柿、抬花轿等民间体育竞技比赛活动项目,都是从壮族平时的生产生活中演变过来的,非常有壮族的特色。今年的文化旅游节除举行上述活动外,当地还应广大群众的要求,恢复已取消的圣女池摔跤项目。该项目主要是收集群众种植的小西红柿卖不出去的尾果、裂果,集中在一个池里,参加比赛的选手在圣女池里进行摔跤、顶杆、斗鸡等三项比赛,乐趣横生。
  田阳敢壮山壮族布洛陀文化遗址景区是广西最大、最早的歌圩所在地,是壮民族始祖布洛陀文化的发祥地和祭祀地。当天,数十万民众及游客齐聚敢壮山公祭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呈现万把香火敬祖公的壮观场面。来自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区)的专家学者与民间艺人出席今年首次召开的“布洛陀麽经文化座谈交流会”,就布洛陀麽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献计献策。
  中共田阳县委书记钟恒钦介绍,近年来,田阳县大力实施“文化名县”发展战略,打造布洛陀文化、舞狮文化、瓦氏文化、红色文化、计生文化等“五大文化工程”品牌,努力构建“大文化”发展格局。当地加快推进敢壮山布洛陀文化遗址保护和《布洛陀诗经》等文物的整理、挖掘、展示,建设布洛陀文化展示中心,规划建设以敢壮山为主景区的壮民族文化产业园,正着力打造成为中国壮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桂西旅游夜归地。
  据当地官方统计,2013年,田阳县全年实现旅游总人数达154.3万人次,同比增长23%,旅游综合收入达11.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完)(编辑:程红)[字号:
]前一则: 后一则:当前位置: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侗族大歌、壮族山歌、蒙古族歌舞、..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侗族大歌、壮族山歌、蒙古族歌舞、维吾尔族舞蹈、壮族舞蹈等都极具特色,这说明
A、各民族文化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B、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C、各民族文化呈现出中华文化的丰富色彩D、对待民族文化应该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辽宁省期中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侗族大歌、壮族山歌、蒙古族歌舞、..”主要考查你对&&中华文化&&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关系:
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
2.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①关系: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②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提示: 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以联系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内在关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提醒: (1)在分析具体材料是否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时,可以从“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来思考。 (2)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3)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4)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
发现相似题
与“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侗族大歌、壮族山歌、蒙古族歌舞、..”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06641221747233654254071240272115880关于壮族的传统节日民俗文化
来源:不详作者:佚名分享到:壮人每月都有自得其乐的节日。其中比较盛大的有春节、蚂拐节、三月三月歌节、牛魂节、莫一大王节、中元节和霜降节等。
春节是最降重的节日。年三十吃过丰盛的晚餐,人们便围着火塘守岁。子时一到,人们立即焚香点烛,在神台上供满了猪肉、整鸡、粽子、汤圆、米酒等祭品。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壮族妇女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边打“新水”,讨个吉利。男人则提着灯笼奔向庙社烧香化纸。有的地方把大门洞开,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朝东方拜揖,祝福道:“东方大利,一年万利,今年更比去年好!”
初一这一天,多数地方壮人是不串门的。人们白天吃汤圆,晚餐才吃荤菜,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去病。初一的禁忌很多。这一天一律禁说不吉利的话。禁动剪刀,怕新的一年里家人巧嘴利舌,吵嘴骂人;不得扫地,怕破财。也不得把东西拿到干栏外,更不借东西给别人,怕家财外流。有些地方禁止敲锣打鼓,怕惊动鬼神,但有些地方则可以敲打一种齐人高的牛皮大鼓,四周几十里清楚可闻。不少地方从初一到初五灶里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灭,表示子孙绵长,烟火不断。这天也不得杀生,猪、鸡、鸭都必须在年前几天收拾干净,以备祭奠和食用。
壮人没有作揖、跪拜、握手等见面礼,而是通过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充分表达自己的节日问侯,人们在村里或路上相见,便互相道贺“恭喜发财。”
从初二起,亲朋开始来往拜年。非凡是已经出嫁的女儿。要带几斤肉或鸡鸭等礼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出嫁的姐妹趁此时机聚会,共叙别情。
按通常观念,整个正月都属于节日。故云南文山的壮人要打一月铜鼓,跳一个月舞。另一些则在风景秀丽的河边、山谷,青年们举行歌圩或舞狮、打舂堂,听壮戏,等等。文娱活动五彩缤纷,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这是流传在红水河畔东兰、凤山一带的古老节日。每年从正月初一起,经过找蚂拐、孝蚂拐及陪蚂拐、葬蚂拐三个阶段,历时一个月之久。蚂拐节有两个故事,其中一个说,很久以前儿子吃老子,杀老母过年。后来出了个孝敬父母的东林,别人要来杀他的父母,他夺刀不让。他也不去吃别人父母的肉。后来母亲死了。他用棺装殓守灵。屋外蚂拐不理会东林悲伤,哇哇叫得人心烦。东林一气之下,用开水浇了蚂拐,谁知惹了大祸。大地断蛙声,日头红似火,天旱得大地干裂。后来布洛陀和姆洛甲说蚂拐不是凡间之物,她是天上雷婆的天女,她一叫天才降甘霖,必须给她陪罪,请蚂拐回村过年,这就是蚂拐节日的来历。另一个故事说,蚂拐是雷王之子,被当作天使派到人间,他一叫雷王就给人间雨水,所以人们很感激他,死了吊孝,如敬考妣。这些传说,都和蚂拐是壮族图腾有关。
三月三是清明节,同时也是壮族的歌节。作为清明节是受汉族的影响。但也有的壮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过清明节扫墓的,与汉族大不相同。壮人对祭扫十分看重,届时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到祖先坟上去供,行拜礼。山野间不时传来鞭炮声,久久不绝于耳,山岗上,林篁间,白色的魂幡在坟顶的竹竿上飘动,造成了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壮族风俗,供品必须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认为,带回家会招鬼进门。
不少地方的祭扫的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歌圩,是为三月三歌节。近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这一天定为壮族的节日。1984年在南宁举行了首届歌节,700多名来自各县的歌手登台献艺,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连外国友人也远渡重洋与壮人同享节日的欢乐。这期间,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动,然而更吸引人的则是抢花炮、演戏、杂技、武术表演、舞彩龙、舞彩凤、唱采茶擂台赛诗等多彩丰富的文娱活动,近年还添加了演新戏、放电影、球赛等。不过青年男女们的注重力大多不在这方面,而是在如何通过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侣。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牛魂节,又叫做脱轭节。在壮人的意识里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间的一般牲口。有一个故事说它四月初八诞生于天上,所以这天是牛王诞日,当初因为陆地岩石裸露,黄土望不到边,尘沙弥漫,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牛王奉命从天上来到人间,播种百草,原定是三步撒把草种,谁知它弄湖涂了,竟一步撒三把,使得野草丛生,侵凌田禾。因此被罚留在人间吃草。但天上并没有忘记它,每年四月初八,牛魔王便从天上下到凡间,保佑牛不瘟死因为是给牛过节,这一天人和牛都停止劳动。主人用枫叶水泡糯米蒸饭,然后先捏一团给牛吃。牛栏外安个小矮桌,摆上供品,点香烛,祭奠牛魔王,人们还要唱山歌,唱彩调,欢庆牛的生日。
莫一大王节
每年六月初二为莫大一王节,是为纪念敢于反抗封建皇帝的壮族英雄莫一的。柳江、龙江两岸的壮族群众把他奉为祖先,在神龛上有写有他的神位。每年六月二日为一小祭,六年一大祭。小祭是各家宰鸡杀鸭,焚香供祭,求他佑护壮家人安宁。大祭十分隆重,要在莫一大王庙举行盛大的仪式。供品用两牲,即一头猪,一头牛。祭奠的也很非凡,要用猪和牛的肉、骨头、肝、肠等不同部位做十二道菜,少一道也不行。十二道菜也不能同时做,同时摆上神台,而是隔一会送一道,十二道齐全,即可焚纸行礼,祭毕,将每道菜按全村户数分份,每户一人参加聚餐,礼成。
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节,俗称鬼节。这是壮人仅次于春节的大节。从七月初七就已经开始有节日的气氛了。七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壮族受汉族的影响,也很同情这对难得相会的夫妻。但壮人还另有说法,认为今天是仙女沐浴的日子,用水来染布、做醋、煮药,格外好,所以家家户户中午有人赶往河边或山泉挑水。有些地方把初七当女儿节,出嫁的女儿不但不像织女那样渡过鹊桥寻夫,反而离开夫家回到母亲的怀抱。
初七过后,人们便为中元节办货,忙着赶圩采购香烛和鬼衣纸。节日到,家家户户杀鸡宰鸭杀猪,一派节日气氛。有的地方从初七开始就用鲜笋煮水迎祭祖先。十四日开始大祭,供桌上摆满了猪肉、整鸡、整鸭、米粉、发糕、糍粑、糯饭,一直摆 到十六日。每次用膳这前,得先把供品热一下,祭过祖,才能进餐,供桌下撂着一个很大的纸包袱,里面塞满了蓝、白、紫色纸剪成的鬼衣和纸钱。每次祭奠都烧一些,烧过之后,用芭蕉叶、海芋或荷叶包好灰烬,等到十六日最后一次烧完,一起包成两大包,由一位老人头戴竹帽,用竹棍挑往河边,放在水面任其沉浮。有的人家还烧纸船、纸马和纸屋,让祖先满载而归。
霜降节是纪念反抗外来侵略的女英雄岑玉音的节日,已经有360多年的历史。这个节日流行在大新县的下雷、雷平及宝圩一带,但影响扩大到天等、靖西、德保等县。正降日凌晨人们便带糍粑、年米、肉、香烛等聚集玉音庙宇供祭。在清代,不但百姓祭奠,州官也必身着官服,率众顶礼拜祭。1949年以后虽不举行供祭。但纪念活动依然十分热烈,有演戏的,有唱山歌的,有舞狮的,等等。
本文栏目:《语文阅读》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学生频道精选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小语吧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均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小语吧",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小语吧"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与小语吧联系,邮箱:
语文阅读最新更新
推荐专题论坛精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眼中的民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