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国家事业,于敏构型隐姓埋名28年,对我们有啥启迪.

曾隐姓埋名30年的氢弹之父于敏_名人网1月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万众瞩目下,89岁的核物理学家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为于敏颁发了奖励证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此前已有24位著名科学家获此殊荣。听名字,看容貌,其实并没有多少人认识于敏。他自己也不习惯这样的场合,因为几十年都隐姓埋名,只和核武器“打交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是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和于敏等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于敏没有出过国,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的高峰。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他是开创性的。”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1月,党中央下达命令:把氢弹的理论研究放在首位。9月,38岁的于敏带领科技人员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他当即给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电话。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们才能听懂的暗语。“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作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日,在两年零八个月时间内进行了五次核试验之后,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这也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后来,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同于敏晤面,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年初,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于敏的胃病日益加重。我国正在准备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于敏参加了这两次试验。当时他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冈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气喘吁吁。大家见他这样,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水。过了很长时间,在同事们的看护下,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直到1971年10月,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后来许多人想起来都后怕,如果那晚孙玉芹不在身边,也许他后来的一切就都不存在了。出院后,于敏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又奔赴祖国西北。由于连年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自从1961年接受钱三强的邀请后,于敏就此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一藏就是近三十年。由于保密的原因,这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著述多未公开发表,连他的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事实上,当年,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曾有不少人替于敏感到惋惜。他的一位老同事就曾说,对于于敏个人而言,是很大的损失,违背了他的爱好。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比较自由,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制任务性重,集体性强,意味着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常年奔波。而于敏自己却从未后悔。“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1988年,于敏正式被解密。从此,于敏与氢弹的关系开始陆续被人知晓。常年埋头工作,于敏能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这也让他有不少遗憾和愧疚。在儿子于辛的记忆中,爸爸虽然是大物理学家,但几乎没有时间辅导他和姐姐的功课。“只有一次,我做物理作业遇到难题,爸爸刚好有空,就过来给我讲解,还教会我一解题的小窍门,这让我在同学间很是得意了一段时间。”于辛说。退居二线后,于敏终于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了。那段日子,每当夫妻二人外出时,同行的人总能够看到老夫妻相濡以沫,处处相互关照的温馨场景。据新华社123456123456上一篇:下一篇:123456123123123456123456播放:loading...
网友评论:
免责声明:本视频、文字仅代表作者,嘉宾个人观点,与第一视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其中陈述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视频、文字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
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于敏: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
11:39原文出处:
于敏  日10时,北京人民大会堂。89岁的“2014年度国家最高奖”获得者于敏坐着轮椅,缓缓来到主席台中央,接过国家主席颁发的荣誉证书。这是党和国家的崇高褒奖,也是一名科技的最高荣耀。   这一刻,距离罗布泊沙漠腹地一声惊天“雷鸣”——日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而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入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于敏是一个神秘人物,由于保密的原因,他的著述多未公开发表。直到日,于敏才重回公众视野,作为23名“功勋奖章” 获得者代表发言。在这之前,因为从事工作的保密性,他隐姓埋名长达28年。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这句话浓缩了于敏与核武器研制相伴的一生。  国产专家一号  “在我这里,除了ABC,其它都是国产的……当然要留学,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回来再给国家做点事,但不要到落叶归根时才回来,应该在开花结果的时候就回来。”——于敏  日,于敏生于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各科第一闻名全校。1944年,他顺利考入工学院机电系。后来于敏发现,因为是工学院,老师讲课更强调知识的运用,而他对新知偏偏喜欢寻根探源。他喜欢沉浸在“纯粹”的理论之中,高深的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于是,1946年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随后考取,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很快,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近代,专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这期间,于敏与杨立明教授合著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彭桓武称赞于敏是“国际上一流的”学家。曾有一位日本专家来中国访问,听了于敏关于核物理方面的报告后问道:“于先生是从国外哪所大学毕业的?”于敏风趣地说:“在我这里,除了ABC外,基本是国产的!”这位日本专家赞叹道:“你不愧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  中国的“氢弹之父”  “核武器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丧失威慑能力,我们就要重新受到核讹诈。我们不搞核竞赛,但我们要用创新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打破垄断。”——于敏  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中,“于敏”的条目下写着:“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研制氢弹就摆到了第一位。  其实,于敏也没想到这辈子会与氢弹结缘,没想到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绑得这么紧,一次与钱三强的秘密谈话,让他的人生改变了轨道。  1961年1月的一天,于敏奉命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截了当地对他说:“经所里研究,请报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  从钱三强极其严肃的神情和谈话里,于敏明白了,国家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理论也要尽快进行。  接着,钱三强拍拍于敏肩膀郑重地对他说:“咱们一定要把氢弹研制出来。我这样调兵遣将,请你不要有什么顾虑,相信你一定能干好!” 片刻思考之后,于敏紧紧握着钱三强的手,点点头,欣然接受了这一重要任务。  “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  “这个决定改变了我的一生。”从此,从事氢弹研究的于敏便隐姓埋名,全身心投入到深奥的核理论研究工作中。  当时国内很少有人熟悉理论,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中,于敏又是惟一没有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后来站到世界核科学的高峰。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他没有老师,他的工作是开创性的。”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研制工作初期,于敏几乎是从一张白纸开始。他拼命学习,在当时中国遭受重重封锁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搜集国外相关信息,并依靠自己的勤奋进行艰难的理论探索。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是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而我们的设备更无法与他们比。国内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用来氢弹设计。不过,穷人有穷办法,于敏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员,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交到了钱三强的手里,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被攻克。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人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1964年 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世界上引起轰动。1965年1月,毛主席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远景规划设想的汇报时指出:“原子弹要有,氢弹要快。”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和下达命令:把氢弹的理论研究放首位。这年,于敏调入二机部第九。9月,38岁的于敏带领一支小分队赶往上海华东计算机,抓紧设计了一批模型。但这种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变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带领总结经验,随即设计又一批模型,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  于敏高兴地说:“我们到底牵住了‘牛鼻子’!”他当即给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电话。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们才能听懂的隐语,暗指氢弹理论研究有了突破——“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年底,于敏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研究中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解决了热核武器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并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日早晨,载有氢弹的飞机进入罗布泊上空。8时整,随着指挥员“起爆!”的指令,机舱随即打开,氢弹携着降落伞从空中急速落下。十几秒钟后,一声巨响,碧蓝的天空随即翻腾起熊熊烈火,传来滚滚的雷鸣声…… 当日,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多年后,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同于敏晤面,称赞于敏是 “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氢弹“首功”,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院士评价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难关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作用被同行们评价为氢弹的“首功”。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于敏的胃病日益加重。当时,我国正在准备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那时他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冈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大家见他这样,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了些水。过了很长时间,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  直到1971年10月,上级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后来许多人想起来都后怕,如果那晚孙玉芹不在身边……  出院后,于敏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又奔赴祖国西北。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在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于敏说,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正是因为怀抱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才让本有可能走上科学巅峰的于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  于敏认为自己这一生留下了两个遗憾,一是这一生没有机会到国外学习深造交流;二是对孩子们关心不够。  其实,于敏的一生中,应该说有无数次出国的机会,但是由于工作的关系,他都放弃了。  从1961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一直是保密的。1988年,他的名字解禁后,他第一次走出了国门。但是,对这一次出国,于敏至今说起来甚感尴尬,但也颇有自己的一番心得。  由于工作的关系,于敏此次出国是以某的身份去美国访问。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尽管去了许多地方,但他始终像个“哑巴”,要问也不方便问,要说也不方便说,让他备受“折磨”,很不好受。  他说:“我这一生在和别人的交流方面有无法弥补的欠缺。博学,就必须交谈,交谈就不能是单方面的,不能是‘’,必须是双向交流。但从我所从事的工作来讲,和外面接触总有一个阀门,因此交谈起来吞吞吐吐,很别扭。不能见多识广,哪能博学?所以,从此以后,我就决定不再出国了,把机会多让给一些。”  在他家客厅的墙上高悬着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中国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  如今,89岁高龄的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顾问”,以他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
其他网友还关注过:
随着新年的到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终于落下大幕。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已经89岁高龄的于敏先生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
于敏。一个绝密28年的名字,一段铸核盾卫和平一甲子的传奇。9日,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颁发获奖证书,紧握......
于敏。一个绝密28年的名字,一段铸核盾卫和平一甲子的传奇。9日,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颁发获奖证书,紧握......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他......
图片来源:《自然》2014年,物理学界的讨论转了令人担忧的一圈。其中,面临的难题是把基础理论应用到所观察的宇宙中。一些研究人员呼吁应就如何开展理论物理研究作出改变。他们公开争辩称,如果一项理论足够经典......
记者日前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获悉,经中美专家联合攻关,在全球首次发现了骨生成的新机制,提出了血管生成—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三元调控理论,为骨质疏松、硬化、增生及骨肿瘤等骨骼疾病治疗开辟了一条全新路径。......
量子世界有许多奇异现象,物体能同时存在于两个地方,光既是波又是粒子。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理论认为,这种现象是由许多“平行的”普通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的《物理评论快报......
在“宇宙泡沫”构成的海洋里,我们宇宙不过是其中一个“泡泡”?一种理论声称,我们所处的宇宙只是众多宇宙中的一个,而加拿大科学家们进行的一系列新实验,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所谓多重宇宙论。研究人员希望,其可以......
近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依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建设的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验收。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10月由科技部批准建设,实验室以国家战略目标和重大科技需求为导......
记者自3月21日召开的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题2013年度交流会上获悉,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题设立9年来,共有涵盖中医、中药、针灸三大领域的32个项目,190个课题立项,经费支持达5.91亿元,有力地推......
相关产品仪器相关实验室实验室  文/
  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敏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也是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曾经为了我国的核武器研究而“隐身”长达28年之久,直到今天,他的事迹也鲜见于报端。
  为了加快战略核武器氢弹的突破,1961年1月,于敏被国家选派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当时,34岁年轻有为的于敏,带领他的原子核理论研究小组,正处在重大成果突破的关键时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把自己的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其实是许多大师大家的选择。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包括于敏院士在内,一批“两弹一星”元勋才能真正做到视功名如粪土。
  在“出名要趁早”的时代,有这么一群人为了一生的信仰和事业隐姓埋名几十年,显得多么难能可贵,对于这个社会来说,又是多么幸运。在于敏院士以及他们那一批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叫信仰、什么叫坚守、什么叫奉献、什么叫事业、什么叫高风亮节、什么叫淡泊名利。面对他们,很多消费时代的“弄潮儿”都“弱爆了”。
  有人讲,“一心向着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为了梦想锐意进取的国家,时代不会吝惜自己的掌声。”确实,这一刻,于敏院士成了人们眼中的明星,很多网友都表示出了敬仰之情。网友们既为他在科研领域做出的贡献,也为他长达28年的“隐身”而点赞。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当我们四处追问时,不要忘了“心散了”这个事实。科学研究需要付出时间,需要耐得住寂寞。这在老一辈科学家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能够做出不一般的成绩,没有时间和精力的保证,是很难想象的。反观现在一些人,有着很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可惜“乱花渐欲迷人眼”,在追名逐利的路上越走越远,坐不得冷板凳,自然攀不上最高峰,看不到“最美的风景”。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刘晓明]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
设立“无性别公厕”好不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氢弹功勋于敏绝密忠诚&隐姓埋名28年--上海频道--人民网
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氢弹功勋于敏绝密忠诚&隐姓埋名28年
&&&&来源:&&&&&
这是于敏在工作中(1980年摄)。 新华社发
于敏――一个绝密28年的名字,一段铸核盾卫和平一甲子的传奇。
1967年6月17日8时,罗布泊沙漠腹地。一声惊天“雷鸣”,万里碧空升腾起耀眼火光,一朵蘑菇云顶天立地……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中国用了2年零8个月,速度世界第一。
核武器,国之重器。当时国际上真正意义的战略核武器指的就是氢弹。
“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说。
1961年1月12日,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他谈话,秘密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我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于敏说。
从那一天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连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于敏生于一个天津小职员家庭,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对新知,探究其所以然。进入北大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1951年,于敏在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说这是集体的功劳。
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
于敏扶携后俊有口皆碑。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请教他一个基础理论问题,不仅得到当面解答,第二天还收到几大页纸,详详细细写着推导过程。
“人们亲切地称他‘老于’。作为后辈,我们竭力沿着前辈们留下的震撼心灵的足迹,继续前行。”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所长李华说。
人,总有憾事。
老于说,亏欠妻儿很多;妻走了,他想补偿,来不及了。
“父亲受传统文化熏陶很深,最崇拜诸葛亮和岳飞。记忆中,小时难得见到父亲。现在他没那么忙了,一句句教孙儿《满江红》。”于敏的儿子于辛说。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与月。(记者 余晓洁)
(据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
(责编:张西美朵、韩庆)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于敏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