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旭藏头诗在线制作诗

[转载]北京行(二)
永远的回忆,永远的情谊
回沪后才发现,我的北京之行,多位博友已予报道。
其中最早的是陈韶华,他在9月18日以“欢迎鹤祥——欢欣喜见老插友”为题,不仅发了知青朋友聚面的照片,而且还写了一首藏头诗:
欢欣喜见老插友
迎来送往总是情
鹤翱天际辉日月
祥云绚烂映人生
短短四句,凝练地表达了“欢迎鹤祥”的诚挚情谊,还对我已是夕阳时分的岁月给予了诗意般的勉励。
知道韶华,是因为“十一分场知青”的博客,他和大军是两位负责具体操办的人。
认识韶华,则是在去年4月10日十一分场三地知青在上海聚会那次。韶华热情健谈,并有一副好嗓子。虽初次见面,却一见如故。次日还应韶华之邀,例外地参加了十一分场知青的沙家浜之旅,沿途相谈甚欢,还交上了“老刁”等北京朋友。
&&&&&&&&&&&&
十一分场四地知青活动地点:傣家村大酒店
&&&&&&&&&&&&
四地知青联欢会前,韶华活跃在知青中
&&&&&&&&&&&&
在十一分场四地知青活动中第一次与韶华见面
&&&&&&&&&&&&
韶华、吴鹤翔和老刁在沙家浜合影
&&&&&&&&&&&&
勐龙在线编委与十一分场四地知青联欢会筹委会合影
左起:蔡家顺、吴鹤翔、张志敏、丁家然、王宝祥、陈宝根、赵凤巧、周公正
韶华是个忙人,不仅尚有单位公务需他统筹负责,而且正在装修自己的住房,同时又担任着北京“八千子弟知青艺术团”的团长之职,要为每周一次的排练忙碌,为已接下的多项演出操心。即便这样,他还是在我到达北京后的第三天就联络了多位知青朋友,设宴欢迎我到北京。
参加这次聚会的,除了在十一分场活动时见面交上朋友的韶华和“老刁”外,还有在农场五十大庆时初次相识的曾旭和邵玉玲。
在我心中,玉玲似乎已相识很久,农场五十大庆时的相见固然是原因之一,而更主要的,一则是因为她的博客办得精彩,已成为了解北京知青活动情况的主要窗口,二则是因为她对知青活动的热心投入和默默付出。我是她博客的常客,她也常关注我的博客,于是在网上有了不少交流。
曾旭也是在农场50大庆时才真正相识的,他在那次联欢晚会上慷慨激昂的发言和赠送坦克模型的场景一直定格在我的记忆中,加之发生在他身上的奇闻较多,一直是以一个“奇人”的形象出现在我的记忆之中。至于向萌、亚平和冯纯三位,由于我们曾一起在农场部工作,可谓相识已久。对于和他们在京的交往,准备另文叙述。
&&&&&&&&&&&
前排左起:运昌、范之、吴鹤翔、唐林娣、向萌、盛其明
&&&&&&&&&&&
后排左起:韶华、大军、亚平、玉玲、冯纯、曾旭、老刁
&而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两对夫妇。
一对是十一分场的盛其明和庄大军。把其明排大军之前,没有重女轻男或女士优先的意思,而是早在农场报道组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按当时的时髦说法,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虽没合作过什么具体文字材料,但一起讨论或参加学习班的机会一定有过多次,留下了清秀和内向的印象,偶有调皮之举。后来盛到小学校当了老师,此后便好像中断了信息,没有再联系,屈指数来,应有35年的时间了。前几年十一分场开博后,我被他们的集体博客所吸引,并很想知道在幕后辛勤筹办和运作的无名英雄。不日后,十一分场知青博客贴出“致吴鹤翔老师的一封信”,告诉我,博客是由大军开设,由韶华和大军共同管理;还告诉我,当年修建水电站的知青们单纯、善良、吃苦、奉献,为了建成大勐龙地区第一座水电站,投入了异常艰苦的劳动,很多知青不要说大勐龙,连小街都没去过;更告诉我,通过博客,会让我“看到我们(指十一分场知青们,下同)回城30年后新的心灵磨砺,看到我们的坚强、我们的包容;我们的品味、我们的和谐!”最后的署名竟是久违了的“盛其明”。我为信中的文字感动,也为意外重“见”盛其明感到惊喜。此后,彼此通过在博客上留言、发纸条等途径,有了许多交流,并进而对大军也有了了解,包括他对美术和摄影的喜好,以及他认真细心的办事风格。
另一对夫妇是王运昌和范之。最早见运昌是1975年,当时他已调农垦总局办公室,那次是随办公室主任靳城“下基层”来我农场,在新团部我和何宣的宿舍前一起照相留念。因为我和何宣与靳城熟悉,所以没有特别留意与其同来的运昌。日,运昌到上海开会,由玉玲介绍,来找周公正、陈正元(老水牛)和我,谈北京知青“四个一工程”的事。结果由钱建民做东,聚集了一些上海知青,在梅川路一家酒店欢迎运昌。那次,运昌提及了1975年在团部的那次见面,让我知道我们俩其实可算是老相识了;更让我惊喜的是,我在昆明的大学同班同学四川知青范之就是他的夫人。接连的惊喜,大大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之后,从运昌参与筹划的知青活动和他的文字,又进一步了解了他的才干。当年的同学范之则聪慧活跃,在校时就爱写散文,在单位也常参与一些文字工作,是个地道的写手。我们分别已有27年,在这样的场合相见,确实是百感交集。
&&&&&&&&&&&&
与运昌相见
&&&&&&&&&&&&
运昌在侃侃而谈
&&&&&&&&&&&&&
当年的毕业照。前排左二范之,二排左四吴鹤翔
由这样一群知青朋友聚在一起,带给大家的愉悦可想而知。
还要提一笔的是:在那次聚餐前,我还与陈太愚见了面。陈太愚也是北京知青活动的组织者。对他,我在农场时就听闻其名,知道他是惠民农场的,较早调农垦总局,好像是负责文艺宣传队工作,但没具体交往。由网络和知青活动,使我们相互走近,彼此有了相识感。那天韶华也邀他参加聚会,无奈家中有事无法参加。考虑周全的韶华在驾车拉我去酒店的途中,先去人民日报社旁的陈太愚住处,与陈太愚见面,晤谈片刻。
&&&&&&&&&&&&
聚会前与陈太愚相见
&&&&韶华在博客中曾给我留下这么一段话:“我非常感谢最先喊出“天下知青是一家”的人,八个字凝聚了五湖四海知青的情节!正因为我们还可以享受到世间残存的最后真情,于是多了一份惦念,多了一份牵挂,多了一份感恩!”
韶华说出了大家的感受!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常去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藏头诗在线制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