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言官有几个系统有薜鲁这个人吗

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张鲁这个人?_百度知道
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张鲁这个人?
张鲁字 公祺 生卒 ? — 216 终属 魏 籍贯 豫州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 容貌 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 镇南将军 阆中侯 谥曰原侯 家族资料 父亲 张衡 母亲 卢氏 配偶 未知 子女 张富 张氏 兄弟姐妹 张卫 相关人物 刘焉 张脩 苏固 刘璋 阎圃 张卫 曹操 曾效力过的势力 刘焉 魏 张鲁
其他类似问题
张鲁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求教NBA真有鲁代日这个人吗,求科普,他是哪个球队的
16回复 837浏览
如题,NBA真有鲁代日这个人吗,求科普,他是哪个球队的
如果你喜欢
的文章,可以。& & & &
火箭队的,今年的新秀。。。
战斗力只有5的渣渣o( ̄ヘ ̄o)
@( ̄- ̄)@ {┻┳T一 o()o
楼上胡说。明明是莫斯科中央陆军的!发自手机虎扑
引用1楼 @ 发表的:火箭队的,今年的新秀。。。
真黑窝火我跟你急,真当我们好欺负啊
&克罗地亚前锋鲁代日目前在步行者
百度一下有多难?
印第安纳溜马鲁代日,这球队名字和球员名字谁翻译的,桑心病狂发自手机虎扑
全明星球员发自手机虎扑
正常翻译应该叫鲁代滋吧
百度一下,
有,就湖人队那个啊,前阵子刚超乔丹发自手机虎扑
淘宝店铺:宇文护体育
(JRS进店购买有优惠)
只卖专柜正品,接受任何形式的验货!
坚持做全网最低的专卖正品货 如假白送 决不食言
联盟第一暖男发自手机虎扑
[ 此帖被风车皇在 22:22修改 ]
引用9楼 @ 发表的:
正常翻译应该叫鲁代滋吧
正常翻译就是鲁代日发自手机虎扑
[ 此帖被风车皇在 22:22修改 ]
步行者队的 之所以一个替补 会火完完全全是因为某些傻逼 潘
回忆有相同镜头 现实是不同出口
引用@ 发表的:
步行者队的 之所以一个替补 会火完完全全是因为某些傻逼 潘调侃一下还上纲上线了?虎扑你家开的?
我厂还完房贷了!!有钱买人了!!终于能反杀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请问鲁迅作品《故乡》中的闰土真有其人吗?_百度知道
请问鲁迅作品《故乡》中的闰土真有其人吗?
提问者采纳
章闰水是贫苦农民,鲁迅亲切的叫他&quot,鲁迅和他哥弟相称。闰水的父亲章福庆租种地主几亩土地;,农闲时就上城来做竹作,还是个手艺精巧的竹匠,家住离绍兴城60里的杜浦村,还曾带他到大街和风景区游玩《故乡》中闰土的原型闰土这个艺术形象。章闰水一生贫困。1900年鲁迅在南京求学放寒假归来,在饥饿和愁苦中死去,靠近曹娥江边,解放后安排在鲁迅纪念馆工作,闰水由他父亲带到鲁迅家,也来鲁迅家干活。1893年春节期间。他的孙子章贵;庆叔&quot。1934年大旱,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章闰水为原型的
其他类似问题
鲁迅作品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有原型,但你要明白小说毕竟是小说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鲁大其人其事--《延河》2014年06期
鲁大其人其事
【摘要】:正一鲁大是麟州永固乡鲁家村人,大名叫鲁大福。因为他是家里的长子,人们从小就鲁大鲁大地叫,时间长了,倒把他的大名忘记了。鲁大是50年出生的,今年57岁,他和陕北所有的农民兄弟一样,挨过饿,受过冻,吃过不少苦。鲁大命运的转变是从97年开始的,那年他47岁。鲁家村有九座山疙瘩,下面压着厚厚的优质煤。国家大力开发麟州煤田的时候,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有几个农民朋友找鲁大商量说:"你是鲁
【关键词】:
【分类号】:I247【正文快照】:
一鲁大是麟州永固乡鲁家村人,大名叫鲁大福。因为他是家里的长子,人们从小就鲁大鲁大地叫,时间长了,倒把他的大名忘记了。鲁大是50年出生的,今年57岁,他和陕北所有的农民兄弟一样,挨过饿,受过冻,吃过不少苦。鲁大命运的转变是从97年开始的,那年他47岁。鲁家村有九座山疙瘩,下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珍斗;[J];煤炭企业管理;1997年07期
佟宝良;孟学军;;[J];山东文学;1990年11期
任民;[J];中国地名;1998年05期
郝占奎;刘炳伟;郭建军;;[J];中国人才;2007年16期
时红军;;[J];诗刊;1981年04期
冯立民;;[J];飞天;2006年01期
阮大华;;[J];山东文学;1980年10期
董平;;[J];走向世界;1994年04期
向思宇;;[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1年07期
何泽慧;[J];物理;195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媛芹;王克玲;;[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贾福刚;;[A];山东煤炭学会2004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4年
杨国;;[A];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数字化制造及其它先进制造技术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李博;李联盟;;[A];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上)[C];2007年
熊维镕;;[A];全国机械工业动力科技信息网2004年年会暨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热力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申德祥;吕秋良;;[A];全国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优秀论文集[C];2008年
朱玉廷;纪同森;贺西娟;姬长侠;;[A];苏、鲁、皖、赣、冀五省金属学会第十四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A];全国煤炭工业建设高产高效矿井经济交流暨2001年度命名表彰大会专题报告、经验材料[C];2002年
毕节地区国税局课题组;;[A];毕节地区第五届社科评奖获奖成果选[C];2006年
赵纲;;[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杨凌云;[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记者  刘小枫;[N];人民代表报;2006年
苑士江;[N];长春日报;2006年
朱爱萍;[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杨佐坤;[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李钊;[N];中国矿业报;2002年
吕天生;[N];黑龙江日报;2004年
秦敏;[N];中国煤炭报;2005年
记者  张临山 通讯员  刘杰 朱爱萍;[N];山西日报;2006年
;[N];世界金属导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勇;[D];厦门大学;2007年
孟利民;[D];安徽理工大学;2005年
卢明师;[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牛灵欣;[D];郑州大学;2010年
刘文岗;[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鲁国的史官与左丘明其人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孙鹏宇
  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朝明
  按照学界的传统认识,左丘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编年体史书《左传》的作者,生活于春秋末期的鲁国。然而,由于资料缺乏,历来学者在他的姓名、里籍、时代、官职及其著作等等问题上都有不同的说法。
  在参加《鲁国史》、《山东通史》(先秦卷)[1]等项目研究的过程中,笔者曾对左丘明其人及其相关问题有所留意,提出了个人的一些初步看法,由于时间紧促和项目性质的限制,对这些问题并未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因而,一些问题的论述也难以展开。
  近来,徐子红先生和山东肥城市史志办的同志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很好的探讨,不久前,他们又以其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见示,并嘱继续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他们的成果和材料给了笔者很多有益的启发,本文认为,有关左丘明的诸多问题都与其所任职官紧密相连,因而,本人不揣浅陋,拟就鲁国的史官的角度对左丘明官职进一步申述求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一、太史与左史
  研究左丘明,首先遇到的是他的姓名问题,而他的姓名又与其官职问题相互联结。关于姓名,在《山东通史》(先秦卷)的《列传》中,笔者谈到有的说他姓左,名丘明;有的说他姓左丘,名明;还有的说左是其官名,姓丘,名明,并且我们认为后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我们认为左丘明之“左”是官名,乃是以其为史官而言。关于左丘明的官职,《汉书·艺文志》班固自注称其为“鲁太史”,《论语》孔安国注相同。后人也有的说他“为鲁左史官”[2]。考古代史官之制,西周春秋时期,太史和内史是十分重要的史官,而在周朝廷中,太史属于六卿中的三左之一,协助周王处理政务、记录时事。《汉书·艺文志》曰:“太史对内史,亦称左史,《周书·史记篇》穆王时有左史戎夫。《大戴礼记·盛德篇》云:‘内史、太史,左右手也。’庐注云:‘太史为左史,内史为右史。’《玉藻》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可知,《汉书·艺文志》等书所言左史、右史可能就是指太史和内史,太史即是左史,丘明曾任鲁国太史,所以人们便以左氏代称,又称他为左丘明了。
  《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史官》说史官“周则曰太史、小史、内史、外史。而诸侯之国,亦置其官”。《周礼·春官》除了《通典》所说以外尚有御史、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各有执掌。从《周礼》的记载看,太史一方面沿袭了殷商“贞人”所职掌的天官、卜筮、祭祀等等,还负责有关历史事件的记录,而且还有组织系统,属下有小史,构成了一个记事记动的系统;内史、外史则以记言为主,形成记言系统。关于古代左、右史之分,《礼记·玉藻》称“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汉书·艺文志》却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二者所言正好相反。后人虽然各执一端,但左、右史的区分当不会晚于西周时期。《逸周书·史记》所云不为无据,《左传》、《国语》载有楚国左史倚相、晋左史佚名氏等等更为可信无疑。
  西周时期史官有无左、右之别,史籍尚无明确记载,但那时毕竟已经有记事、记言之分。有人认为,太史记事记动,颇似汉代的太史令,为外朝官;内史记言,出纳王命,犹如汉代的尚书令,为内侍官。太史与内史各为记事、记言之长,共同负责书记文籍。[3]从史官的执掌与作用看,太史职位显要,较早的可靠的史籍所记史官多为太史,而记内史较少,史籍中所记太史的活动也比内史为多,可知太史的作用比内史重要,其职位当高于内史。吕思勉先生曾研究过周代的五史,指出太史“其先但为四辅之一,居明堂中侍王者”,小史、内史、外史都是其属僚。[4]太史地位尊贵,负责记事记动,应为左史;而内史记言,当为右史,这与《礼记》所说一致。
  二、鲁国的史职
  人们认为楚国的左史倚相为左丘明的先人,由此证明左丘明家族迁至鲁国不久,因而左丘明不当身居太史之职。其实,研究鲁国的职官便会发现,鲁国虽然讲究“尊尊而亲亲”,重视“伯禽之后”在鲁国的统治地位,但来奔鲁国的人却并非都是弃而不用。同时,鲁国也不一概排斥异姓,一些贵族的政治思想中也有崇尚贤能的特征[5],公族以外的贤能之士同样可以得到参加鲁政的机会。如孔子的曾祖孔防叔自宋来鲁,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仍为大夫而受封在陬邑;夏父弗忌与鲁国公族并非同姓[6],他却担任了鲁国执掌祭祀的宗伯[7];孔子也为政于鲁,并且曾经官至司寇。
  据《周礼》,“太史”属于春官宗伯。而“宗伯”则是掌管礼仪之官,在周王朝中也是比较重要的职官。从现有资料看,在春秋时期的各个诸侯国中,只有鲁国设有“宗伯”,具体负责祭祀时神主位置的排列。其他诸侯国家只设有“宗人”,为国君掌管祭祀,并向神灵祷告,所以有“祝宗”之称,地位不是很高。鲁国的“宗伯”有时也省称“宗”或者“宗人”,但有“宗伯”之名的毕竟只有鲁国。鲁国初封时,周室特别赐以“备物”、“典籍”、“彝器”等等[8],对其祭祀之礼等等格外重视。既然像“宗伯”这样的重要官职可以由公族之外的人来担任,那么“宗伯”所属的太史等史官由公室异姓的人充任便是十分自然的了。
  从史籍的记载看,鲁国从事典籍收藏、史事记录并参与国君祭祀、处理政务的史官一定不少。
  首先,鲁国有重视典籍的传统,作为宗周文明的嫡传,鲁国在当时的诸侯国中以重视“周礼”、善守“古训”著称,因此,鲁人十分重视文化典籍的收藏。例如,鲁哀公时,鲁宫发生火灾,不少人忙着抢救财物,而南宫敬叔却命令把国君看的书抢救出来;子服景伯到来后,则命令抢救礼书。[9]其中,南宫敬叔和子服景伯都是鲁国的大贵族孟孙氏家族的人,这一事件说明,习好礼乐、重视古训以及文献典籍的收藏乃是鲁国的传统。鲁人的尚古意识加强了他们的历史意识,而这也是鲁国的历史学在当时诸侯国中较为发达的原因。
  另一方面,鲁国保存了大量的图书典籍,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10];其他国家的人学习周礼,鲁国也是很好的去处,所以有“诸侯宋、鲁,于是观礼”[11]之说,鲁国的典籍收藏令他国的来宾十分赞赏。这就需要不少的人加以管理,这些人属于史职亦未可知。
  其次,鲁国史官的活动频繁见于史籍。“太史”一职在史官中最为重要,鲁国当然亦有此职,见于记载的有宣公时的太史克、哀公时的太史固等等。史料显示,太史在鲁国的地位很高。由于太史有广博的知识,他们可以备作高级顾问,并可匡正君主。宣公继位不久,莒太子仆以国人弑莒纪公,然后以其宝玉奔鲁,宣公不仅接受,而且“命与之邑”。季子文反对这样做,便让太史克去说服宣公。于是,太史克自古及今,引经据典地进行了一通说教,[12]当鲁宣公夏天在泗渊捕鱼时,太史克[13]“断其罟而弃之”,并援引古者之训规劝宣公,希望他不要在“鱼方别孕”时滥捕。[14]又,哀公十年(前485年)艾陵之战时,鲁大败齐师,捉获国书后,哀公派太史固送回国书的脑袋,并同时置书其上说:“天若不识不哀,何以使下国?”[15]这说明鲁史官也参与外交斗争,史官为祭祀时掌祭辞之人,故而宗庙祭祀的乐歌有的也出于太史之手,《诗·鲁颂》即是其一。[16]鲁又有“外史”之职,据《尚书·酒诰》“诸侯得有内史,则亦有外史也”[17]。诸侯国设有外史者,史料中仅有鲁国一见,可见鲁国史官之全面、重要。《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记:“季孙召外史掌恶臣而问盟首焉。”恶臣,逃难在外之臣;盟首,杜注以为“载书之章首”。这是说季武子召见掌恶臣的外史,向他询问盟辞的写法。
  鲁国的史官是否如《礼记》所说的“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但史官们肯定是“君举必书”[18],对国君直接参与的重大行动都加以记录。同时,国家的重要事情包括对外关系等,史官也同样都载之史册,如襄公时期,“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19]。说明公卿大夫的出访,对他国的贡品进献、玩物馈送等,史官也都一一加以记载。这样,由于鲁国史官们恪守史职,就使得鲁国历史有较其他国家更为详备的记录留存下来。从《史记》有关的各世家、《周本纪》和《十二诸侯年表》看,只有鲁国的年数可以上推到相当于周昭王时期的考公,比晋、齐、楚等国可考的诸王年数要早100多年。这是与鲁国初建时就有了史官肯定是有密切联系的。
  早在周代,史官就已经形成了“秉笔直书”的传统。或许由于史官掌管卜筮、参与祭祀而掌祭辞,属于神职范畴,职责神圣,所以,直书成了当时史官们共同遵守的法则,他们不畏权贵,不怕强暴,坚持秉笔直书,晋太史董狐、齐国记崔杼弑君事的太史兄弟都是忠实的“古之良史”。鲁国的史官自然也都依照事实如实记录。例如,庄公二十三年(前671年)的夏天,鲁庄公去齐国观看祭祀灶神,这有违于当时的礼法,故而曹刿加以劝阻。曹刿认为:“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国君的行为一定要加以记载,而记载又必须合于法度。曹刿认为庄公应当依礼行事,以免给后人留下违礼的记载。曹刿所说的“法”,实际就是对时事的如实记录。后来,“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20],孔子也基本上继承了直笔的著史传统。
  三、左丘明其人
  一些文献或者家谱说左丘明为楚国的左史倚相之后,但这些文献或者家谱成书较晚,至于其依据如何,可靠性怎样,尚难肯定。关于楚国的左史倚相,清人梁玉绳《古今人表考》曰:“左史倚相始见《左》昭十二、《楚语上》。楚左史,(韦注。)倚,姓。(《广韵》注。而杜注云:倚相,名。)葬凤阳府寿州东南五十里。(《一统志》)”[21]如果左史倚相以“倚”为姓,其子孙不会再改为他姓;如果左史倚相是避难出逃,并且留居鲁国,他很难在去世后归葬于楚,而他的葬地当时却是属于楚国的。即使左史倚相真的是左丘明祖父,并且真的由楚国来到鲁国,则至孔子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世变时移,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观,鲁国一定不会因为他们来自楚国弃而不用,也就是说,左丘明官居史职已经比较正常。
  从前面的分析看,鲁国对于历史十分重视,鲁国史官早已经有了良好的著史传统,既然“君举必书”,国家大事也“史不绝书”,而且书而有“法”,是则鲁国的史官制度一定比较完善,史官的数量也不会少。
  按照《周礼》的记述,周王室太史之属员编制是:“太史,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小史,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其中的“小史”实际上就是太史之副贰。按照《周礼》这里的说法,诸侯国中的太史之属员亦不会太少,鲁国自然也应当如此。左丘明即使不是鲁国太史,也一定属于太史所属的史官,这可能正是后人以“左”相称的缘故。因此,左丘明之“左”为官名,“丘”为姓,“明”为名当无问题。
  从《左传》看,左丘明是很有学问的人。所以,孔子都以他的好恶为好恶,对他比较敬重。《论语·公冶长》记孔子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这也说明左丘明与孔子是同时代人,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行端庄,值得信赖。
  左丘明著有《左传》一书,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严氏春秋》引《观周篇》说:“孔子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春秋》是汉宣帝时的博士严彭祖所作,他官至太子太傅,是当时的公羊学大师眭孟的著名弟子。其所引《观周篇》乃是《孔子家语》中的一篇。据《汉书·艺文志》:“《孔子家语》二十七卷,周孔丘门入撰。”是书记载了孔子的生平事迹,约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与《论语》一样,是研究孔子的重要史料。唐颜师古注释《汉书·艺文志》时,在《家语》下注曰:“非今所有《家语》。”这说明它并非今本的《孔子家语》。值得注意的是,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出土了《儒家者言》,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说它“与安徽阜阳双古堆简牍中的一种性质相类,内容以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为主,且多和《说苑》及今本《孔子家语》有关,两者应该都是《家语》的原型”[23]。看来,《严氏春秋》所引《家语》应该是可信的。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又说:“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旨,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从中也可看出左丘明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史官是可信的。鉴于《春秋》记事简单,而孔子弟子退而异言的情况,左丘明因《春秋》成《左传》。《左传》中许多“故曰”、“故书”之类的词语足证《左传》乃《春秋》之传。《左传》以鲁国为内,以各诸侯为外;鲁公不书谥,鲁卿大夫不书“鲁”;一般又称鲁为“我”,记鲁事不书“鲁”;称王室和诸侯国人赴鲁为“来”。可知左丘明为鲁人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但是,从唐至今,许多学者怀疑左丘明作《左传》一事。如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一书中说:“假使左丘明作《左传》,则其记事应至孔子死时止,因其年寿不能甚多于孔子也。而《左氏传》有鲁悼公、赵襄子之谥。赵襄子死于周威烈王元年,上距孔子死时54年,与孔子不相上下之左丘明是时犹存乎?可见,《左氏》非其所作。”这也是持怀疑态度的人的共同看法。但当时左丘明作《左传》,使“《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为避不测,左丘明只好“隐其书而不宣”,在私下传授。刘向《别录》记:“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铎椒,铎椒作《钞录》八卷授虞卿,虞卿作《钞录》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张苍。”在传授以及布世以后,后人会对《左传》有所增益。正如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上》所说:“古人立言,所以为公也。……苟足显其术而立其宗,而援述于前,与附衍于后者,未尝分居立言之功也。”为立言明道,古人虽然推义著辞,附于他书,却不一定具著自己的姓名。后人对《左传》的增益当也如此。清人姚鼐《春秋左传补注·序》曾说:“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盖后人屡有附益,其为丘明说经之旧及为后人所益者,今不知孰为多寡也。”我们认为姚氏之言有一定的道理。
  《左传》是编年史,它与《春秋》相近,所记年代也与《春秋》略同,但内容远比《春秋》丰富。所记年代自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比《春秋》经文多了13年,《左传》记事也不像《春秋》那样以鲁国为主,而是记载了当时几个主要诸侯国家的历史,举凡当时政治、军事、经济等社会各方面的内容都有所涉及,并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事,保存了许多上古史料。如果说《春秋》所记像“流水账簿”(王安石语),那么《左传》则已是一部有系统、有组织的史学著作,它记事清楚,结构谨严,而且文辞优美,是研究先秦历史文化极为重要的典籍。
  相传《国语》也是左丘明所著。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也说:“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纂异同为《国语》。”
  《国语》主要记录了自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部分君臣谋议得失的对话。《国语》和《左传》以不同形式记录了大体同时期的史事,相互间有详略同异,二者有不少可以参证的地方,所以后来的学者有的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
  但《国语》实际是一部汇编之书,所记各国史事详略不一,写法上有不少差别,这可能是当时各国史官留存下来的记录,由后人加工整理而成。此书成于战国之初,其中可能有左丘明传留下来的篇章,而他又是孔子敬重的人,后人遂把《国语》全看成了他的作品。
  [1]《鲁国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山东通史》(先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
  [2]如曲阜孔府档案馆所藏的《左传精舍志》卷之五《谱系志·世系》即是如此。
  [3]牛润珍:《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第1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4]《吕思勉读史札记·周官五史》第23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5]如鲁国春秋前期的大夫臧文仲就是如此,他崇尚贤能,有不少具体的事例可以证明。可参看杨朝明《论臧文仲》,《孔子研究》1993年第1期。
  [6]据《世本》,西周时期的邾国国君有夷父,时在周宣王时期。据史书记载,他因罪被杀,其弟叔术被立为邾君。后来,叔术让位于夷父之子夏父,自己出居于滥,别为一国。《国语·鲁语上》有夏父展,韦昭注称夏父弗忌即其后;韦昭注还说:“夏父,氏名。”但没有史料显示其出于鲁国公族,未知夏父弗忌是否与邾国的夏父有关。
  [7]《国语·鲁语上》记夏父弗忌自称“我为宗伯”;《左传》文公二年:“于是夏父弗忌为宗伯”。
  [8]详见《左传》定公四年。
  [9]事见《左传》哀公三年。
  [10]《左传》昭公二年。
  [11]《左传》襄公十年。
  [12]《左传》文公十八年。
  [13]太史克即里革。《国语·鲁语上》韦昭注曰:“里革,鲁太史克也。”
  [14]《国语·鲁语上》。
  [15]《左传》哀公十一年。
  [16]《诗·鲁颂》之《序》曰:“季孙行父请命于周而史克作是《颂》。”
  [17]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18]《左传》庄公二十三年。
  [19]《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20]《孟子·滕文公下》。
  [21]转引自王利器、王贞珉著:《汉书古今人表疏证》第539页,齐鲁书社,1988年。
  [22]见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序跋》。
  [23]见《失落的文明》第33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责任编辑:孙鹏宇]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秘鲁玛卡有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