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已一入宫门深似海是什么意思

武则天颠覆古代政治&入宫后嫔妃再无生育记录--湖北频道--人民网
武则天颠覆古代政治&入宫后嫔妃再无生育记录
&&&&来源:&&&&&
  武则天像
  中宗李显像
  母子之争
  武皇后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武天后,而且从幕后走到台前,成功打造了“二圣临朝”的局面。但武后想要在宫廷权力斗争中走得更远,就必然和当朝太子发生矛盾冲突。故太子李弘突然病死,武则天的二儿子李贤接受了册立,成为新的太子。没有想到的李贤后来竟然因为企图谋反,被废为庶人。人们都说,是武则天安排导演了这一切。这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她能够如此狠心呢?
  高宗想逊位给武则天,遭到群臣反对。这件事使武则天产生了我也可以做皇帝的念头。而一旦有了这个念头之后,武则天看待自己的儿子的角度就不一样了。如果说他们母子之间原先还只是权力之争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就已经演变成为皇位之争了。
  太子李弘暴薨
  太子李弘是在武则天入宫两年以后在昭仪位置上生的。他是武则天坐稳位置的重要的一个砝码。武则天对他寄予厚望。后来李弘成为太子,武则天又成为天后,这母子两个人,他们的地位是可以互相保障的,大权不可能旁落。为什么武则天这个时候会转过头来对付她的亲生儿子呢?
  因为有一件事发生了,致使母子之间产生了裂痕。武则天帮助唐高宗打理朝政,那个时候宫中称为二圣,和高宗比肩而立,很多国家政事是武则天来处理的。武则天希望这个儿子成为她的助手,但李弘却开始有一些和母后不和谐的行为。
  咸亨二年,高宗带着天后武氏,他们一班君臣到洛阳去了,李弘就以太子的身份进行监国,代理朝政。
  有一天李弘走到了掖庭宫。在那里,李弘见到了他的两个姐姐,萧淑妃为唐高宗生的两个女儿,义阳公主,宣城公主。这两位公主被幽闭在宫中十几年之久,不让见人,后来连话都不会说了。李弘看到她们,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了。李弘给唐高宗打了一份报告,希望能够可怜这两位姐姐,把她们放出来许配给人家。武则天是气不打一处来。本来这个事情,十几年过去了,可能人们都已经忘掉了这件事,现在太子弘又把这个事情给提出来,而且把我武则天作恶人的一面也给放大了。所以这对武则天的心里是一个很大的冲击。这是一个比较集中的导火线。
  上元二年,高宗和武则天带着太子一起去洛州巡幸,突然太子暴薨于宫中的绮云殿。
  关于李弘之死,《新唐书?武则天皇后传》中说“萧妃女义阳、宣城公主幽掖庭,几四十不嫁,太子弘言于帝,后怒,鸩杀弘”。《新唐书?高宗本纪》也是非常明确记载,武则天杀了太子弘,一点都不含糊。
  在674年前后,高宗身体情况更加糟糕,动过念头,要把皇位禅让给这个太子李弘。而恰恰在高宗有了这个念头的时候,李弘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暴薨,所以给后人的想象空间是非常大。
  但我认为,李弘之死是武则天下的手这结论有问题。不,他是病死的。首先我们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李弘的身体一直就不好,他得了一种病,当时就叫做“痨瘵”,用今天的话就是肺结核病,那在当时是很难治疗的。其次太子李弘和武则天之间的矛盾,并不足以让武则天要下决心把儿子给杀了。说武则天想当皇帝,急急忙忙把太子李弘给害死了,这是宋朝人的思维,《旧唐书》和《新唐书》上面的记载不太一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采取的说法比较笼统,“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也就是说,司马光没有自己做结论,我想这是比较慎重的说法。一千多年后,我们在敦煌的残卷中,发现了武则天为孝敬皇帝写的七万多卷的《一切道经》。所以史学家们认为武则天的这种悲痛是真实的。
  废黜太子李贤
  太子李弘死了以后,很快第二个太子就被确立下来了,那就是武则天的二儿子李贤。李贤在武则天的儿子当中,是一个文武双全,天分极高的人。在被立为太子之后,还做了一件很有文化品位的事情,那就是注了《后汉书》。清朝学者王先谦认为李贤召集的人对《后汉书》的注,不亚于大学者颜师古对班固《汉书》作的注。
  李贤注《后汉书》背后贯穿着很重要的政治意图。他们大量地罗列两汉历史上女主干政的事情,说当初吕后把戚夫人做成人彘。这很让人容易联想起武则天对待王皇后、萧淑妃骨醉之刑。尤其是这班文人在评论东汉女主干政的时候,专门强调了一句话,“外言不入于阃,内言不出于阃。”这就让人想起武则天,当初褚遂良不同意她做皇后的时候,她居然直接跳出来开骂了,内外言不相干的这个规矩完全破坏掉了。
  更让武则天受不了的事情,就是那个时候高宗的身体状况是越来越恶化了,实在是干不动了,就想逊位给武则天。把权力交给武则天跟交给儿子是不一样的,我想,高宗还没有完全死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太子背后有一种力量,这批人坚决反对,直截了当地对高宗说,“陛下奈何不传子孙,而委之天后乎?”这件事情,后来就在众大臣的反对当中不了了之了。
  但这事对她有一个很深刻的影响,就是让她从此萌生了我也可以做皇帝直接执掌皇权的念头。说武则天想当皇帝的念头什么时候开始有,我宁愿把它放在这个时候。而一旦有了这个念头之后,就像魔鬼(被)放出了瓶子以后,收回来很困难,所以武则天看待自己的儿子的时候,她的角度就不一样了。如果说他们母子之间原先还只是权力之争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就已经演变成为皇位之争了。
  武则天亲自操刀写了两本书给他,一本《少阳政范》说,你处于太子之位的人,该如何找准你自己的位置。还编一部书《孝子传》给他,你应该做一个孝子,其实是严重地告诫他。
  您瞧瞧,武则天和李贤双方对抗的时候,都是用写书来打仗。这个李贤毕竟没有经过太大的政治风浪,在武则天这种威权之下,他的表现就有点失常,开始放纵自己,纵情声色。据说当时李贤有一个男宠赵道生,李贤赏赐了很多的金银财宝给他。武则天当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就上报给唐高宗。赵道生就是一个缺口。武则天就让赵道生来承认,太子要谋反,太子的东宫藏了很多武器。
  唐高宗下令成立一个专案组对李贤进行了调查。后来这个专案组在武则天授意之下果然就在太子宫中的马房中搜出来几百领的皂甲,这个谋反的罪证就坐实了。
  公元680年,李贤被废庶人,幽闭宫中,政治生涯彻底终止。武则天还不甘就此罢休。她又把太子私藏的那些甲胄搬出来,搬到洛阳城郊的天津桥南当众烧毁,把这个太子的谋反的罪行曝光于天下。最后,李贤被安排到巴州重庆地方禁闭了起来,文明元年,就是武则天临朝称制的时候,武则天派将军丘神绩到巴州去,逼令李贤自杀。
  废掉中宗李哲
  在李贤被废之后的第二天,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李显就被立为了新的太子,改名叫李哲。这个李哲当上了太子以后,斗鸡、猎狗,或者说到处地玩耍,他不好好地来处理朝政,不像李贤表现得那么出色。
  这个儿子还没有太多表现的时候,宫中很快就出大事了。永淳二年的十二月四日,高宗在洛阳病逝了。
  对于武则天来说,想当皇帝的话,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可是武则天没有,武则天安排太子在皇帝的尸骨旁边当场宣誓就职。遗诏当中写得很清楚,叫“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关键在后面啊,就是,有什么事,你们还得要听天后的。
  老皇帝去世了,新皇帝在服丧期间,不能够处理朝政。高宗临终之前就作了这个安排,按照汉代皇帝去世守制服丧的这个惯例,以一天代表一个月,也就是服丧二十七天就可以了。武则天在这个时候以天后的身份,替中宗打理国家事务。
  在这二十七天当中,武则天要把这个权力过渡带来的震动减到了最小的程度。她首先给还活着的李唐宗室不同辈分的人加官进爵。同时她要开始插手军队,提拔自己的亲信接管宫中的御林军。更为关键的一点,是把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就从门下省迁到了中书省,更有利于武则天对外发号施令。一切尽在武则天的掌握之下,她可以说是做得滴水不漏。
  二十七天很快就过去,唐中宗李哲亲政了,恰恰李哲的性格使他暴露出来问题。满朝文武都是母后安排的,中宗就有不乐意。加上中宗身边的新皇后总在怂恿中宗说,皇上身边得有自己贴心的人。臣妾的父亲韦玄贞如何?
  中宗就找宰相裴炎来商量,说先把我的老丈人从一个很小的官提拔为豫州刺史,没过几天,中宗又找裴炎商量,要把老丈人直接提拔为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也就是宰相。
  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裴炎不干了。他的机构拒绝为中宗起草任命韦玄贞作侍中的这个诏令,和中宗吵起来了。中宗最后生气地说,你有什么资格不同意,我就是把天下让给韦玄贞还关你什么事儿吗?
  这听起来更像是一句赌气的话。但天子无戏言。你竟然说出来要把天下让给韦玄贞,这社稷江山是由你随便说给谁就能交给谁的吗?裴炎一下子抓住了他的把柄,把这个话原原本本向武则天汇报。
  于是就出现了非常戏剧性的一幕,嗣圣元年二月六号,武则天将文武百官召集到了乾元殿,向他们宣布废掉唐中宗李哲,改立她的第四个儿子,李旦为唐睿宗。
  唐睿宗十分乖巧,看到前面几位哥哥这样的下场,不是流放就是被废,于是,他主动请求母后代理朝政,自己退居幕后,甘做一个有名无实的大唐皇帝。可是,李旦虽然忍气吞声,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像他这样只求自保。公元684年的九月,在武则天大权在握还没半年的时候,就发生了一场针对武则天要直接掌权的叛乱,历史上叫做“扬州起兵”。骆宾王起草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后来收到《古文观止》里面就叫《讨武紫贰B姹鐾踉谙牡敝校浅2豢推赜昧撕芏啻视铮凳裁础盎嗦掖汗卑。叭松裰担斓刂蝗荨钡鹊取<∶÷钪苁隆W詈笠痪渌担笆钥唇袢罩蛑校故撬抑煜拢俊卑盐湓蛱煜胍鄱崂钐普ㄕ飧鲆馔脊氐愠隼戳恕O囊怀觯蠹艺啻小
  这一次叛乱是唐朝开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内战,武则天很快镇定下来要指挥平叛。很快,几天之内就调集了三十万的大军,开赴扬州前线。势如破竹,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就把这一场叛乱给平定下来了,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
  这次叛乱对朝局的冲击非常大,因为把执政的首席宰相裴炎给牵扯进去了。裴炎他们接受不了武则天要直接称帝。要把宰相绊倒,最好的办法是谋反,而且正好扬州起兵跟他也扯得上一点关系。裴炎在“扬州叛乱”被平定二十天之后,在洛阳被斩。
  武则天杀了裴炎之后,当场训斥群臣,说:“你们当中如果是文官的话,有人比裴炎更厉害,比裴炎的地位更巩固的吗?”没人敢说话。从此以后,当朝之内再也没有人能够对她构成威胁了。
(责编:张隽、王劲松)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以斯帖记简介
以斯帖记简介
作者不详。
但从作者对波斯宫廷礼仪、政制、习俗等准确的描述,以及不少波斯
字汇的运用,可见作者为身居波斯的犹太人。
本书约在波斯王朝结束前完成,即为主前第五世纪中叶至四世纪末的
本书主要介绍普珥节的由来及犹太人守节期的责任。事件发生於亚哈
随鲁王(大利乌王继承人)时代,波斯大臣哈曼因与犹太人末底改结
怨,遂起消灭犹太民族之心。在这危急关头,神藉皇后以斯帖施行拯
救;最後,哈曼自食其果,末底改则被擢升为宰相。於是末底改与以
斯帖把他们脱离仇敌之日立为普珥节,并通令各地犹太人遵守。
作者对整个故事的描述条理清晰、生动有趣。人物的个性虽无刻意描
绘,但从他们的一举一动即可窥见。作者注重整件事的布局,喜用讥
讽手法,使情节的发展往往出人意表:如哈曼为末底改制造的木架却
成了自己的刑具;「十三」本为哈曼所择的吉日,却成为他儿子被杀
的日子等。在修辞方面,作者用押韵、谐音、平行、对称、夸张等手
法使整卷书极富文学气味。
虽然整卷书只字不提「神」的名字,但神对犹太人的眷顾却处处可见
。在 的掌管下,没有一件事情是偶然的,即使在极恶劣的形势下,
犹太民族仍得以保存,救赎历史不致中断。
以斯帖记纳入正典的争论
Ⅰ 亚哈随鲁废王后瓦实提(1:1-22)
Ⅱ 选立以斯帖为新后(2:1-18)
Ⅲ 末底改立功(2:19-23)
Ⅳ 哈曼的阴谋(3:1-15)
Ⅴ 末底改向以斯帖求救(4:1-5:14)
Ⅵ 末底改得赏(6:1-13)
Ⅶ 哈曼的下场(6:14-7:10)
Ⅷ 废除哈曼的阴谋(8:1-9:32)
Ⅸ 末底改的善政(10:1-3)
以斯帖记 第一章 注释
1:1-9& 大排筵席
1&&&&&&&&& 亚哈随鲁大概即历史上的薛西斯一世(主前四八五至四六五年
&&&&&&&&&&& ),史载他是一残暴、冲动和耽於色欲的王,这个性与本书对
&&&&&&&&&&& 他的记载吻合。
&&&&&&&&&&& 他统治的版图极广──东至印度西北之印度河,西至北苏丹(
&&&&&&&&&&& 古实)。
&&&&&&&&&&& 「省」:与拉4:10的「大河西」省区属不同体系,这里的「省
&&&&&&&&&&& 」范围较窄,可能是按种族居地划分。
2&&&&&&&&& 「书珊城」:位於波斯西南,离波斯湾约二百四十公里(一百
&&&&&&& &&&&五十英里);本为以拦国首都,波斯时代为三个国都之一。
3&&&&&&&&& 玛代人与波斯人互有血缘,二族联兵进攻巴比伦後,原先玛代
&&&&&&&&&&& 人取得领导地位,後由波斯古列王夺得霸权,建立波斯帝国。
&&&&&&&&&&& 此处波斯排首,因为王国为波斯族统治。
&&&&&&&&&&& 「就是」:原文无此含意,为「和合本」所加上。
&&&&&&&&&&& 「权贵」:或许指军事领袖。有学者认为亚哈随鲁王欢宴群臣
&&&&&&&&&&& ,是要在出征希腊前与他们商讨战略。
5-7& 这里的描述显示王的富裕
5&&&&&&&&& 「大小人民」:可能指不同官阶的人。
1:10-22& 王后瓦实提被废
作者没有交代王后违命的原因。
11&&&&&&& 「冠冕」:通常是一条蓝白色的裹头巾,上面配有宝石饰带。
14&&&&&&& 「达时务的明哲人」:指通晓天象的术士或熟悉律法的专家。
22&&&&&&& 当时主要通用的语言为亚兰语,其他常用的不下廿余种。
&&&&&&&&&&& 「各说本地的方言」:有译作「说他喜欢说的话」。
思想问题(第1章)
1 昔日社会男权至上,女子地位低微,从这角度看瓦实提王后拒绝
  王命这举动(12),你认为她所受的处分合理麽?参1:9; 2:1。
  圣经教导妻子要顺服丈夫,丈夫要作妻子的头,这教训是否支持
  男权至上的观念?参弗5:22-33。
2 若说本书的记载是下文事情发展的伏笔,你同意麽?
  瓦实提若没有违抗王命以致后位遭废的话,你想以色列人日後能
  获拯救麽?参4:13-14。
3 众首领认为:若不处罚瓦实提王后,全国妇女就会起而藐视丈夫。
  他们的顾虑是否过分?
  今天,居上位者或群众的偶像如何左右世人的心态和举止?
  这对教会领袖有何警惕?
以斯帖记 第二章 注释
2:1-4& 另立王后
1&&&&&&&&& 「这事以後」:此处没有指明相距时间多久。
&&&&&&&&&&& 历史文献指出亚哈随鲁王在这期间出征希腊,於主前四七九年
&&&&&&&&&&& 战败而归。
2:5-18& 立以斯帖为后
5-7& 以斯帖与末底改的身分与关系
5&&&&&&&&& 「末底改」:此名源自巴比伦神玛督的名字;当时在海外的犹
&&&&&&&&&&& 太人多有外国名字。
6&&&&&&&&& 如果按经文字面意思来计算,末底改那时已超过百多岁。也许
&&&&&&&&&&& 昔日被掳到巴比伦的,是末底改的曾祖父基士,及後末底改在
&&&&&&&&&&& 当地出生,故他也被包括在被掳人士当中。
7&&&&&&&&& 「哈大沙」:为希伯来一种植物名称。
&&&&&&&&&&& 「以斯帖」:或许是波斯名,是「星」的意思。
8-15& 以斯帖被送入宫
10&&&&&&& 为何末底改嘱咐以斯帖不可透露她的籍贯宗族,实不得而知。
&&&&&&&&&&& 按当时风气,国王没有禁戒说不可娶外邦(非波斯人)女子为
&&&& &&&&&&&妻。
13&&&&&&& 晋见君王之前,女子可以要求任何装饰物以美化姿容。
14&&&&&&& 「第二院」:可能是内宫的另一部分,是妃嫔的居所。
&&&&&&&&&&& 由此看来,女子侍候王後便成为妃嫔。
18&&&&&&& 「豁免各省的租税」:原文意思不明朗,此为和合本意译,其
&&&&&&&&&&& 他不同翻译包括豁免各省一段时间的兵役,大赦各省囚犯,或
&&&&&&&&&&& 各省放假一天。
2:19-23& 末底改立功
19&&&&&&& 以斯帖已被选为王后,为何有第二次招聚处女,原因不明。
&&&&&&&&&&& 「坐在朝门」:有学者认为末底改在御门处供职,所以得知守
&&&&&&&&&&& 门太监的阴谋。
20&&&&&&& 本节是对19节的补充,解释末底改未因以斯帖被选为王后而显
&&&&&&&&&&& 贵的原因。
22&&&&&&& 虽然是次阴谋被揭发,但亚哈随鲁王终於在主前四六五年被弑
&&&&&&&&&&& 身亡。
思想问题(第2章)
1 圣经虽没有道出末底改鼓励以斯帖参选的理由,但你可否猜想末
  底改的动机?参10, 20; 4:14。
  以斯帖以美貌而当选王后(17)与她日後拯救犹太人有非常密切
  的关系。
  你认为美貌对女子重要麽?参31:10, 30; 提前2:9-11; 彼前3:3-4。
2 从以斯帖入王宫至被亚哈随鲁王立为后期间,你可否看到神的带
  领呢?
  以斯帖为掩饰自己犹太藉的身分,与其他美女相处会有什麽困难
  ?参但1:8。
  你认她的为人怎样?参15节。
3 亚哈随鲁王为人残暴,部下恼恨他、密谋害他实不足为奇(21)。
  末底改将暗杀的阴谋向王揭露有何目的?是否想立功?参22节。
4 末底改救王一命使他同胞日後得著什麽好处?参6:10-11; 8:15-17。
  末底改能预知将来发生的事情麽?
  你有没有想过今天所作的事或表现与日後可能会有密切的关系,
  甚至产生重要的影响呢?
以斯帖记 第三章 注释
3:1-6& 末底改与哈曼结怨
1&&&&&&&&& 「亚甲族」:有认为这是亚玛力王亚甲(撒上15:8)的後裔。
&&&&&&&&&&& 亚玛力人是犹太人的仇敌,是受咒诅的民族(民24:7),因此
&&&&&&&&&&& ,末底改不愿意向世仇跪拜。
&&&&&&&&&&& 这种解释似乎解释末底改不肯跪拜哈曼的原因(因为犹太人跪
&&&&&&&&&&& 拜君王是有例可援的,参撒上24:8)。
&&&&&&&&&&& 不过,此处的「亚甲」乃王号,非名字,因此以亚甲族当作亚
&&&&&&&&&&& 甲王的後裔有牵强之处。哈曼在国中的地位相等於首相,可与
&&&&&&&&&&& 君王一样受最高敬礼(2)。
4&&&&&&&&& 末底改为何用他犹太人身分来解释不跪拜哈曼的原因,这里没
&&&&&&&&&&& 有清楚表明。
6&&&&&&&&& 哈曼觉得末底改的行动有损自己威风,只杀他一人不足以泄愤。
3:7-15& 大阴谋
7&&&&&&&&& 亚哈随鲁王十二年为主前四七四年。掣签定事为当时波斯的风
&&&&&&&&&&& 俗。
&&&&&&&&&&& 「按日日月月」:可能指掣签时先定行事之日子,然後月分。
9&&&&&&&&& 「一万他连得」:时值不菲,约当时波斯国一年税收三分之二
&&&&&&&&&&& 。这笔钱可能是哈曼的财产(可见他很富有),也可能是他预
&&&&&&&&&&& 计以後从犹太人处掳掠而来的收入。
11&&&&&&& 有学者认为「这银子仍赐给你」一语显示王并不需要这份厚礼
&&&&&&&&&&& ,但并不表示王拒绝收下(参4:7;
7:4的「被卖」)。
13&&&&&&& 剪除、杀戮、灭绝:三个意思相同的动词摆在一起,强调要彻
&&&&&&&&&&& 底把犹太人消灭。
思想问题(第3章)
1 虽然圣经没有交代末底改引用犹太人身分坚持不跪拜哈曼的原因
  ,但他显然是按原则做事,不肯随波逐流。
  这作风引来什麽风波?
  你认为值得吗?
  你会否为著表明信仰立场而不随夥作恶,甚至愿意接受任何後果
2 在人看来,哈曼所设杀戮犹太人的计谋是否天衣无缝?
  哈曼预早一年定下的阴谋怎样一一被粉碎呢?
  参7:4-6, 8-9; 8:9-12。
3 亚哈随鲁王未经审查便将国中的民族任由哈曼杀戮,他的性情也
  变幻莫测(参4:11; 7:7),但他仍在神的掌管下(参箴21:1),
  那麽有什麽政权或国家领袖可以拦阻神的旨意,使 的眷顾和权
  能不临到 子民身上呢?
以斯帖记 第四章 注释
4:1-17& 末底改向以斯帖求救
1&&&&&&&&& 「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是古时表示极度哀伤,备受
&&&&&&&&&&& 屈辱的举动。
4&&&&&&&&& 末底改不肯脱去麻衣,显示这不是他个人的事,乃是全族的灾
&&&&&&&&&&& 难。
11&&&&&&& 以斯帖整整一个月未蒙王召见,显示她未得王之宠爱。
14&&&&&&& 末底改指出以斯帖为后乃是神的安排,好在这生死存亡关头拯
&&&&&&&&&&& 救犹太人得免於难。若以斯帖失责,没有趁机行事的话,神会
&&&&&&&&&&& 用其他方法去救犹太人,却要惩罚以斯帖及其父家。
&&&&&&&&&&& 「别处」:不是指别人或别国而是指神。
16&&&&&&& 「三昼三夜」:是约数,因为在第三天以斯帖便去见王了。
&&&&&&&&&&& (5:1;
参撒上30:11-12; 拿1:17)
思想问题(第4章)
1 末底改因坚守原则使整个民族濒临灭种的地步,他有否後悔和屈
  服?参5:9。
  当时犹太人的禁食、哀哭有何宗教意义?见1, 16节。
2 在末底改和其他的人禁食後,神用什麽方法帮助他们脱险呢?
  参5:1-3。
  他们一方面迫切祈祷,另一方面则用办法去尝试解决,这给我们
  什麽提示呢?
3 末底改相信神会救犹太人脱离险境麽?
  那麽他为何要求以斯帖冒生命危险出头援救呢?
  参13-14节这番话对你有何提示呢?
  你的「王后位分」是什麽?
4 以斯帖从入宫被封为王后至今大概也未知自己可发挥什麽作用,
  然而她若不把握机会,王后的身分有意义麽?
  试想在你处身的环境,你有否把握机会去事奉神和服事人呢?
5 以斯帖在王宫中生活,奢华舒适的环境有否损害她的信仰?
  服事她的宫女受到她什麽影响呢?参16节。
以斯帖记 第五章 注释
5:1-8& 布下网罗
4&&&&&&&&& 为何以斯帖邀请哈曼赴筵,引起学者不同的推测,一般以为此
&&&&&&&&&&& 举是要引哈曼堕入圈套。无论如何,哈曼至终在筵席上受到王
&&&&&&&&&&& 的惩罚(7)。
8&&&&&&&&& 以斯帖并没有即席为犹太人求赦,原因不明,可能是利用这两
&&&&&&&&&&& 次机会争取王的欢心,同时又可趁机观察哈曼。
5:9-14& 为末底改作木架
9&&&&&&&&& 当以斯帖有所行动时,末底改便脱下麻衣,生活如常。
11&&&&&&& 「富厚的荣耀」:这包括他的十个儿子(见串)。
&&&&&&&&&&& 当时无论波斯人或犹太人,都认为众多儿女是人生最大的福气。
14&&&&&&& 「五丈」:原文作五十肘,约二十三公尺(七十五英尺),与
&&&&&&&&&&& 当时城墙的高度相若。
&&&&&&&&&&& 哈曼虽拥有一切财富尊荣,却不能容纳区区一个末底改,让忿
&&&&&&&&&&& 怒邪恶夺去快乐,实在可怜。
思想问题(第5章)
1 你想以斯帖最难过的时刻是那时?
  当她步进内院时,她的心情如何?
  以斯帖一方面依靠仰望神,另一方面勇敢地踏上一步,这是否我
  们寻求神旨意的榜样?
2 以斯帖顺利晋见王,她的计划也逐步成就,这过程中你看见神的
  保守麽?
3 哈曼在洋洋得意中走向灭亡,但表面看来他的情况是怎样呢?
  参11-12节。
  当骄傲的恶人看似兴盛的时候,我们该存什麽态度和信念呢?
  参诗37:1-4。
以斯帖记 第六章 注释
6:1-13& 末底改得尊荣
事情的发展对末底改愈来愈不利,正当哈曼要下手加害他的时候,故
事突然峰回路转,亚哈随鲁王竟使末底改得尊荣。
8&&&&&&&&& 「冠」:乃是御马的头饰。
10&&&&&&& 哈曼的提议不独使末底改受惠,而且他要亲手将尊荣加在末底
&&&&& &&&&&&改身上。
&&&&&&&&&&& 从「犹大人末底改」这句话看来,王似乎前後矛盾,因为他先
&&&&&&&&&&& 前下诏要将所有犹太人灭绝(3:13),现在却使一个犹太人得
&&&&&&&&&&& 尊荣,可见王对杀害犹太人一事并没有明察。
12&&&&&&& 「仍回到朝门」:末底改没有因为得了尊荣而身分地位提高了。
13&&&&&&& 「智慧人」:指哈曼的朋友(参5:10); 作者对这些朋友的作
&&&&&&&&&&& 风似有讥讽含意,因他们和细利斯先前提议把末底改挂死(见
&&&&&& &&&&&5:14),现在却转了口吻,预言哈曼胜不过末底改。
6:14-7:10& 哈曼衰落
思想问题(第6章)
1 王彻夜无眠、藉听历史度过漫漫长夜、重温末底改的功迹、眼见
  哈曼出现这一连串的片段有什麽巧合的地方?
  若这些片段的先後次序调换了,整件事的发展可有影响麽?
  箴21:1是否本章恰当的注释呢?
2 将尊荣加在末底改身上的不是别人,偏偏是他的死对头哈曼,这
  事对二人而言有什麽意思呢?
  不信神的人会如何解释这出人意表的事情?
  信神的又如何?
  你对前途的顺逆有什麽看法呢?
以斯帖记 第七章 注释
4&&&&&&&&& 「但王的损失
...... 补足」:原文意思难以确定;和合本译法的
&&&&&&&&&&& 含意是「若犹太人全族被灭,王便失去一笔可观的税收,哈曼
&&&&&&&&&&& 断断赔偿不了」。但有学者认为应译作:「因为我们的困难,
&&&&&&&&&&& 并不值得打扰王」。
7-8& 哈曼没有求王息怒
&&&&&& 反而求王后救命实在犯了大错
更错的是哈曼求以斯帖时,可能抱住了她的脚(8:3; 参王下4:27; 太
28:9),以致亚哈随鲁王更为愤怒。
8&&&&&&&&& 「蒙了哈曼的脸」:或许象徵哈曼处死。
思想问题(第7章)
1 以斯帖没有立刻为民求情(参5:8),使整件事有什麽不同的结果
  若说神容让事情拖延往往有 美好的意思,你同意麽?
  参彼後3:8-9。
2 哈曼触怒王,按理不一定会被处决,但有什麽其他因素使他有此
  收场?
  从太监哈波拿对王说的话(9)看来 , 宫中的人与哈曼的关系如
  骄傲专横的性格是否令哈曼败亡的重要因素?
  参箴6:16-18; 21:4; 雅4:6。
以斯帖记 第八章 注释
8:1-17& 废哈曼所传谕旨
1-2&&&&&& 哈曼的产业改为以斯帖所有,而末底改得了哈曼先前所拥有的
&&&&&&&&&&& 地位和权柄。
8-14&&& 按照波斯的规矩,哈曼奉王名用王印章所发出的谕旨是不能废
&&&&&&&&&&& 除的(3:12),唯一办法是另发谕旨,准许犹太人武装自卫,
&&&&&&&&&&& 使他们不致被灭绝。
17&&&&&&& 「入了犹大藉」:很可能包括信奉犹太教。
思想问题(第8章)
1 哈曼受处决後,以斯帖及末底改均获王赏赐和擢升,但他们是否
  已感到满足呢?
  他们为同胞的缘故求王废掉哈曼的谕旨,给我们什麽榜样?
2 敌人哈曼的角度看,亚达月十三日原是吉日,对犹太人却是凶日
  ,但事情怎样化凶成吉呢?
  在神的掌管下,患难或迫害对基督徒是吉还是凶呢?
  参罗5:3-5; 林後1:4-6; 启13:7-10。
以斯帖记 第九章 注释
9:1-19& 得胜仇敌
3&&&&&&&&& 各省的领袖因末底改的地位,便转而帮助犹太人,执行第二道
&&&&&&&&&&& 谕旨;至於如何帮助,此处则没有说明。
13&&&&&&& 对於以斯帖的要求,有学者的解释是:犹太人的仇敌可能有阴
&&&&&&&&&&& 谋要在翌日反击,故以斯帖要加以防范,另将哈曼的十个儿子
&&&&&&&&&&& 挂起,以警戒书珊城居民。
19&&&&&&& 此句是补充18节,指出书珊城的犹太人以亚达月十五日为节日
&&&&&&&&&&& ,其他地区则以十四日为吉日。
9:20-32& 定普珥节
32&&&&&&& 「书上」:学者认为是第二封信(29),或本书所引用的资料
&&&&&&&&&&& 来源。
犹太人的普珥日
以斯帖记 第十章 注释
10:1-3& 结语
本段显示末底改善用权力,使王国与犹太人受惠,而且他的事迹亦记
於历史上。
思想问题(第9, 10章)
1 有人认为9章是充满血腥的一章 , 你觉得犹太人杀戮诸敌,是否过
  分呢?参8:12。
  你想犹太人若不击杀一切仇敌,他们能「脱离仇敌、得享平安」
  (9:16)麽?
2 犹太人聚集一起,并肩杀敌,这种合一的精神可否供基督徒借镜?
  基督徒除了个别地防备属灵上的敌人之外,还要合力防止罪恶势
  力的入侵麽?参林前5:1-2, 6-7。
3 犹太人设立普珥日有何目的?
  这节日与他们所守的一般宗教节期有分别麽?
  他们欢乐守节之时仍不忘记穷人(22),基督徒若生活丰足,应
  有什麽责任?参箴3:27-28。
4 你认为末底改作亚哈随鲁王的宰相对犹太人有什麽好处?
  他曾要求以斯帖把握身为王后的机会去拯救同胞脱险,他自己获
  得高位後,又怎样做?参10:3。
  在整卷书中,神如何恩待 被掳的子民,使他们得以存活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入宫门深似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