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谎又一片磺胺是什么么散文作者带着什么碳磺骨

天山向日葵
(1)从天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晃眼。从很远的地方就望见了那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扑腾着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车渐渐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3)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
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那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粗壮的葵干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
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
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
呵,这是一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
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
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围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天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
或许是阳光的亮度和吸引力不够么?可在阳光下你明明睁不开眼。
难道是土地贫瘠使得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么?可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
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籽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
那么,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天山的雪水滋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可当你咀嚼那些并无异味的香喷喷的葵花籽,你还能区分它们么?
于是你胡乱猜测:也许以往所见那些一株单立的向日葵,它需要竭力迎合阳光,来驱赶孤独,权作它的伙伴或是信仰;那么若是一群向日葵呢?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
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悄悄地迎着阳光凑上脸去。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一直到明天太阳再度升起,一直到它们的帽檐纷纷干枯飘落,一直到最后被镰刀砍倒。
当它们的后脑勺终于沉重坠地,那是花盘里的种籽真正熟透的日子。
然而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
天山脚下那一大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就这样逆着光亮,在你的影册里留下了一株株直立而模糊的背影。
(载..《光明日报》)
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抗抗的《天山向日葵》一文、通过描写天山向日葵有悖于我们常识的特性,表现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深入反思与再认识,歌颂了一种特立独行、敢于坚持自我的人格精神。“天山向日葵”其实是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的思想者的隐喻和象征。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盲从和简单的概念化将使人进一步远离真实与真理。
(1)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顺了石柱攀缘到三层楼上来的老藤树比来时茂盛多了,有些柔韧的枝蔓伸展开来,带着绿叶,向人轻拂,似在表达它的欣快之感。在露珠晶莹的树叶丛中,一只小蝉用稚哑的嗓门,轻轻嘶叫。愈来愈明亮的阳光却显示:将要来临的又是十分炎热的一天。但,不论回头怎样火热,甚或会从燠热之中来一阵风掣电闪,现在这早晨却如此清新、宁静。如若仔细的分析一下,这清晨之可爱究在何处呢?是这清凉,是这朝露,是这潮湿泥土的芬芳,是这云霞烂漫的宁静,是的,我想是这一切。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一个人的生活之中,不知要经历多少曲折复杂的道路――他焦灼,困难,轻松,欢乐。而千千万万早晨之中的每一个早晨,当它到来的时候,都使你感到是第一次和它接触一样新鲜。它永远那样清新澄碧,而又永远那样鼓舞人意。人们在日常谈论中,常常用“朝气”与“暮气”这两个极端相反的字眼,评判一人一事,来说明那是生气勃勃的,还是气息奄奄的。这个“朝气”就是从永远给人清新之感的早晨发展而来的。朝气――使人想到:精力充沛,双眸明亮,两颊鲜红,向新的未来迈开脚步,――也许这未来之中充满莫可测的事变,而那早晨总还是那样令人欣喜,令人振奋,以无限情意督促人们起步。今天早晨就是这样可爱,我望着它就像第一次看到早晨。那几片朝云,给阳光照得像嫩红的玫瑰花瓣一样轻柔、绰约、缥缈、悠然。病中,我常常感觉到:愈是在困苦的时候,愈觉得清晨之可贵。因为我们战斗过了一天,而又展开一天新的战斗了。这一天的逝去与一天的来临,便标志着一次新的胜利。我现在浸沉于晨光的快感之中,我思索着,这个清晨像什么?很像早霞中升起来的一片白帆,也就是每一个早晨都在我们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它是那样洁白,它是那样漂亮,但它标志着永远向前,而且标志着坚定不移的方向。在我沉思默想时,不知不觉的,那一片片的云由红色而变得发白发亮,像给强烈光线照得透明的、轻柔的羊毛卷一样,它们朝着蓝天远处冉冉飞去,就如同白帆朝远天航去一样。突然,一切一切,偌大的天空和地面都变得出奇的宁静,蝉声没了,人声没了,那赫然闪耀的宇宙中充满一种庄严肃穆之感,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
玲珑的扇画理智的结晶
――刘白羽散文《晨》赏析
这篇短文是作者在清晨的美好时刻里记录下来的思索片断。它是玲珑的扇画,像翠羽般色彩鲜明;它是理智的结晶,像珍珠般熠熠闪光。
“一年之计在于春”,朱自清曾经歌颂过生意盎然的春天,写过散文《春》;刘白羽则歌颂了朝气勃勃的清晨,写了小品《晨》。两篇作品都具有优美的意境,均渗透着庄严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春》更偏重于景物的描绘,而《晨》则偏重于理性的思考。
《晨》体现了刘白羽散文的突出特点:景、情、理的有机结合,色彩绚丽的自然美景与深沉睿智的理性思考、爽朗乐观的战斗豪情相统一。在这篇小品里,写景、议论都具有发展、递进的层次性,在井然有序的层次演进中两者紧紧契合,真正做到了“情与物会”、“理以景舒”,使读者在清晨的优美图景中得到深刻的思想启示,激发起生活、战斗的壮志豪情。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有条不紊地描写了晨景。把变幻多姿的晨景,明显地分成三个层次。开始,写朝阳刚刚露出地平线,“淡淡的朝阳把树梢照亮”,老藤枝蔓伸展,绿叶轻拂……这一切都形成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继而,写朝阳初升的时刻:“那儿片朝去,给阳光照得像嫩红的玫瑰花瓣一样轻柔、绰约、缥缈、悠然。”这就进一步烘托出清雅美妙的景象。最后,写太阳升起的时刻:那一片片的红色而变得发白发亮,像给强烈光线照得透明的、轻柔的羊毛卷一样……”这样就通过云的变化显示出清晨景物的瞬息万变、多姿多彩。早晨,本是天天都要首先来临的,它的种种景象为一般人所司空见惯。可是在刘白羽的笔下变得这样清新、优美、新鲜、别致。
更值得让人称道的是景、情、理的妙合无痕。作者的抒情、议论紧紧胶结着,写景层次,步步递进,层层深入。在写景的第一个层次暂告结束后,作者马上自然地展开思索,指出清晨之可爱,不仅因为它清凉、宁静,更重要的,它是一个新的起点,并由此展开议论,把早晨和人们常说的“朝气”联系起来,将朝气形象化为精力充沛、双眸明亮,向未来迈开的脚步。这样就迅速地突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写景的第二个层次中,又进一步借灿烂的朝云使哲理的思索向纵深发展。说清晨是新的战斗的发轫;说清晨的云霞是生活航道上升起的白帆,它标志关永远向前,标志着坚定不移的方向。在写景的第三个层次,说由红变白的云片向远方冉冉飘飞,作者联想到这是准备远航的船只已经向远天驶去,把读者引入帆影融碧空的意境之中,使读者自然地体会到这是新的战斗已经开始,生活的风帆已经破浪前进。作者在文章结尾说:“那赫然闪耀的宇宙中充满一种庄严肃穆之感,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这庄严肃穆的宇宙成了时代的象征,这“真正的早晨”成了战斗的象征。纵览全篇,作者理念发展的逻辑顺序是先剖析早晨的可爱之处主要在于具有生气勃勃的品格,接着又把早晨看作是战斗的开始,胜利的前奏,最后又以早晨来象征我们的时代,象征正在拼搏奋战的群体行为。这样步步阶升,把读者引向越来越深邃的哲理境界。
那是一枝亭亭的翠竹。此刻,就站在一大群竹子中间,站在暮霭酝酿的薄烟里,彼此间难舍难分。它的胸膛里除充溢一身的翠绿外,还涨满直指苍穹的活力;它充满坚韧与朴实的秉性。它面对的是一片广阔缥缈的山野,一座培植扶持它的山村,它不流泪也不屈服的静立,宛如生铁浇铸的精灵,在这乍暖还寒的季节,透着丝丝清寒的锐光,多么像是我兄弟姐妹的容颜。以至它站在任何一个角落,我一眼就能辨认出它。偶尔,它也被晚风鼓动得沙沙作响。
我痴痴地站立在它的身旁,连同翠绿的躯干幻化为一条溪流,任其平缓地流淌林间。悄悄的、轻轻的,恍惚间我挽起裤管舒坦地趟过去,这枝翠竹演绎的风情已无可避免地进入我的自身了。
(选自..《浙江青年报》)
托物寄情意境深邃
――《翠竹》赏读
《翠竹》一文,作者用形象丰满、感情浓烈的语言,通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形式,托物寄情,表达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大家庭,并为之奋斗终生的思想感情。文笔优美,意境深邃。
作者起笔破题,摹态亮相。用“一枝亭亭的翠竹”,从形与色两个方面,表现一个新生命的茁壮成长。接着写景状物,通过两个“站在”,生动地突现新生命生在故乡的沃土上、长在集体的大家庭中。“彼此间难舍难分”一语,融情于议,点出个人与祖国、与家乡、与社会主义大家庭血肉相连、生死与共、休戚相关的关系。第二节作者将物人格化,突出“翠竹”乐观向上、朝气蓬勃的绰约英姿,由形到神,以概括凝练的语言勾勒出生长在中华沃土上的炎黄子孙,无不具有迎难而上、敢于拼搏的进取精神,给人力量和鼓舞。
第三节为全文表述的重点部分。作者先从外视角写“翠竹”面对的是一片等待开垦的肥沃的处女地及哺育它成长的父老乡亲,暗示青少年要为祖国的繁荣和家乡的人民奉献自己青春和才智。接着以饱含深情的语言“不流泪”、“不屈服”和形象的比喻――“宛如生铁浇铸的精灵”,高度评价与热情赞颂中华儿女青出于蓝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时代风貌。“乍暖还寒的季节”则以实衬虚,含蓄地暗寓着“中华民族正处于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转折关头”的深意。那“清寒的锐光”,不就是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正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的真实写照吗?“多么像是我的兄弟姐妹的容颜”,恰如点睛之笔,通过“我”的感受,小中见大,道出中华儿女正同心同德,团结一致,朝着改革开放的目标奋勇前进的态势。末尾两句直抒胸臆,以虚显实,抒发将希望寄托在“翠竹”般年轻一代身上的感情――他们到处都有,遍地皆是,而且“偶尔也被晚风鼓动得沙沙作响”,形象地描绘出年轻人不甘寂寞,闻风而动,大声呐喊,勇猛冲锋的勃勃英姿。
最后作者用积极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图象和意念的巧妙组合,展现了翠竹乐观向上、朝气蓬勃的绰约风姿;迎难而上、敢于拚搏的进取精神;不流泪、不屈服的坚强意志以及闻风而动、勇往直前的战斗豪情。物人合一,艺术地向读者昭示了一个真理:只有把个人的青春年华、聪明才智无保留地奉献给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和人民,他才能获得生命的价值和辉煌的前程。
连篇累牍,风之笔蘸着水之墨,春草将她绿色的文字刻于春天的大地上。冬雪渐消,湿润的泥沼里,草种子就潜心于构思了。春天的诠释在她的横叶竖茎里悄悄拱出地面。或章,或篇,或段,或句,写满山坡,写满原野,写满堤边岸头,写满水泽沟壑,甚至写满农家小院的墙头和屋檐――春草任性,最得意于写她的随笔。旷野上,树林忙着做插画,野花赶着绣彩图,春草漫延漫生,更行更远,没有谁能阻得住她行路的脚丫。而鸟在空中配着它的画外音,解说给匆忙行走的云听。
雏鸡最先啄开蛋壳,雏鸭也被惊醒,纷纷睁开眼睛来读春天。它们最喜欢在春草的段落之间追寻,碰到读不懂的地方,就去啄一啄,嚼一嚼,草汁儿鲜嫩清香,甜中有些苦。鸡无事就在岸边打量风笔的气韵,跳着脚儿喊一声:“这笔好神奇哟!”鸭子“扑通!”一声落进碧水里,翻着筋斗洗个澡,“看这水墨染不染得绿我的羽毛!”风笔频蘸水墨,碧波乍起涟漪,把个呆鹅都看得欢了,拍着翅膀“呱呱”地叫起来。
走过河岸的庄稼人早已沉不住气。暖暖的太阳晒酥了筋骨,厚重的冬衣脱去,一身的力气长出来。他背起背篓,扛起犁耙,去开垦他的田亩。唐诗宋词的种子在仓里耐不住寂寞,胚芽的眼睛瞄向春雨的酥胸,像婴儿渴望母亲的乳汁。
犁笔翻开田垄,播一首玉米的抒情诗,撒一章豆子的论文,再种一部枝蔓横爬的红蕃薯的长篇小说……大块的田地他决不肯放过,至于田埂、路沿、山坡、谷洼,就大大方方地送于春草去填补空白。
春草珍惜每一寸土地,驱赶荒凉,征服贫瘠,以她绿色的大手笔和庄稼汉的锄头较量着:看谁的文章更流芳千古!有时候春草忍不住顽皮,悄悄钻到庄稼行里闹一闹,结果常给严谨认真的农人发现,一锄头钩了出来:“你来掺和啥?这儿不是你歇脚的地方。”春草扮个鬼脸儿仍回田头地角扎根。
春草素朴天真,她淡漠都市的豪华,却甘愿将她的脚步不断伸向浩瀚无边的沙漠,为饥渴的旅人们寻找生命的甘泉水。
在一望无际的千里牧场,春草更是热情奔放,恣意抒写,淋漓尽致挥洒她绿色的畅想!
春草且行且止,收放自如,天涯海角,迤逦而行,文章可谓篇篇华美,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春草深深懂得自己的使命,她从不嫉妒农民沉甸甸的收成,也不在乎野火会不会烧尽她全部的卷稿。冬去春来,她只是饱蘸生命的浓墨,在稿纸一般的广袤大地上,不停地写啊,写啊,写!
(原载(散文)年第期)
描摹逼真意趣盎然
――读杨林雪《春草散章》
高尔基指出:“作家的作品要能够相当强烈地打动读者的心胸,只有作家所描写的一切――情景、形象、状貌、性格等等能历历地浮现在读者的面前。”杨林雪的散文《春草散章》,是生活的诗意投影,写景状物历历在目,富于画面感而又意趣盎然。这与它巧用拟人手法分不开。
其一,巧用拟人,表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本文以春草为构思基点,通过春草及其有关事物的描写,热情地描绘了大自然的蓬勃生命与浓郁的诗情画意。作者笔下,春草是一位写作者,“将她绿色的文字刻于春天的大地上”。既然如此,一些动物便兴致勃勃地读她的“杰作”了――
雏鸡最先啄开蛋壳,雏鸭也被惊醒,纷纷睁大眼睛来读春天。它们最喜欢在春草的段落之间追寻,碰到读不懂的地方,就去啄一啄,嚼一嚼,草汁儿鲜嫩清香,甜中有些苦。鸡无事就站在岸边打量风笔的气韵,跳着脚儿喊一声:“这笔好神奇哟!”鸭子“扑通”一声落进碧水里,翻着筋斗洗个澡,“看这水墨染不染得绿我的羽毛!“风笔频蘸水墨,碧波乍起涟漪,把个呆鹅都看得欢了,拍着翅膀“呱呱”地叫了起来。
瞧,春到世间,万物欢欣,鸡不是啄青草,而是去”读”青草;鸭子戏的并非碧水,而是“水墨”,还说出水墨能否“染得绿我的羽毛”的天真话语来;连那呆鹅都“看得欢”地拍翅惊叹……生活诗意之浓,动物们之欢愉,构成一幅多么令人陶醉的春意图!
其二,巧用拟人,化静为动地勾勒春草特质。作者一开篇就揭示,春之文章早已酝酿,还在“春雪渐消”时,“草种子就潜心于构思了”,春天只是“诠释”而已。春草写的是“随笔”,“写”出后,树林为之做插图,野花为之“绣彩图”,鸟为之配“画外音”,为之“解说”……这不正是一阕春草的华彩乐章么?不仅如此,作者还写道:“春草珍惜每一寸土地,驱赶荒凉,征服贫瘠,以她绿色的大手笔和庄稼汉的锄头较量着:“看谁的文章更流芳千古!”她“甘愿将她的脚步不断伸向浩翰无边的沙漠,为饥渴的人们寻找生命的甘泉”,她“深深懂得自己的使命”,不卑不亢,无私无畏,把她的文章一直写下去……这就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外在特征,也揭示了她的内在气质。而所有这些描写,都把静态化作了动态,否则,春草岂能如此惹人喜爱?
其三,巧用拟人,给平凡的劳动注入诗意。作者一支富于灵性的笔,不单给大自然赋予生机,给春草赐以生命,而且为一切活动酿造了平和、欢跃的氛围。他写道:“走过河岸的庄稼人早已沉不住气。……他背起背篓,扛起犁耙,去开垦他的田亩。唐诗、宋词的种子在仓里耐不住寂寞,……”一切都是这样朝气蓬勃,一切都是如此生意盎然。尤其叫人称道的是,笔下的“种子”竟也如唐诗宋词了,连玉米也是抒情诗,豆子也是论文,红蕃薯也是长篇小说……劳动,成了一种文化景观!作者笔下,田里的耕作丝毫不辛苦,而是一种文明的创造,一种在物质生产中蕴涵着精神财富的诗意劳动!
散文一般没有复杂的情节,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像本文这类抒情短章,靠什么来吸引人,靠什么打动读者心灵呢?借助于拟人手法,不断创造意境,在娓娓叙述中,透出几分机智,几分兴味,无疑是一个好办法。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在海边捡起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呢!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也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席慕蓉是当代台湾女作家、画家。蒙族。内蒙古人。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专攻油画。现为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及东海大学美术系教授。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成长的痕迹》、《画出心中的彩虹》、《有一首歌》、《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贝壳》是她的散文名篇之一。
贝壳因其精致的外形,现代人常捡来或装点于案头,或美化于橱里。可有谁想起曾居住在里面的小生命呢?
这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尚能留下精致、仔细、一丝不苟的贝壳,让人去把玩;我们人类是不是应该把自己“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给后人呢?
这篇短文就像一枚精致的贝壳,让人把玩,今人回味,也激人奋起。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能干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要知道,她有那样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女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她见过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
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选自《散文选刊》.)
这篇精短散文文笔清新流畅,意境开阔自然,想象丰富合理,堪称当今散文小品中的上乘之作。
古往今来,颂雨唱雨的诗文很多,可认定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也许只有本文的作者自己。新颖、大胆、清新的比喻,匠心独运,别具一格。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夏日的雨,是大嫂……是个利索能干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生动、贴切、形象的比喻,准确而又鲜明地体现了春雨、夏雨、秋雨的不同特点和品格。
雨是自然界最富灵性的东西,是上苍赋予天地的最珍贵的礼物。由于节令不同,这些“少女”或是“中年妇女”或是“老妇人”便具备了不同的美好品格和纯净灵性。“春雨”拥有的是“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以及“遍体芬芳”;“夏雨”拥有的是急切、“利索”“泼辣”“能干”和“慷慨”;“秋雨”则有着“宽容”和“豁达”。这些人类追求的崇高的人格之美,在“雨”的身上也得到了最有力、最充分的体现。与其说作者是在为“雨”高唱美的颂歌,不如说是在向世人呼吁这种崇高、纯正的人生境界。
“丹青难写是精神”,本文作者也决不忽略对“精神”的讴歌与赞美。在描述“春雨”和“夏雨”时,作者采用对比、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幅清新怡人、五彩缤纷的风景及充溢着勤劳、奉献的生活图画。本文文气通畅,行文如流,把春雨将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夏雨慷慨奉献哺育万物的不同精神品格表现得酣畅淋漓。
美不胜收,堪耐细品,是《雨》的作者送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礼品。
(董宝礼)
在宁静的冬日,人们等待的那一场雪已飘落在苍茫的原野。那是最初的水给予冬日的圣洁,那是和雪一样洁白心灵的期盼。没有雪的冬天不能称其为冬天。雪是冬的意象。雪是这个季节特有的风景。雪是这个星球最纯粹的语言。雪是冬的灵魂。
雪如寻梦的蝴蝶,漫天飞舞着。雪以博大的胸襟,包裹着裸露的大地。
雪原静若处子。雪原的背后是一座圣洁的雪峰,固守着那份珍贵的贞洁,站在天边审视着我所居住的城市。
远处有无数双眼睛,清澈如水,在阅读着雪原的孤独。通向雪原的路,此刻没有一双脚印。只有那一株株红梅在雪原上怒放。梅的芬芳随风飘送,那是雪的芳香。如火的梅花点燃了那片原野。雪原升腾着白色的火焰。
“窗含西岭千秋雪”,是何等壮美的意境。雪落在村庄,像给淡泊的乡村生活注入了新鲜的盐粒。那温暖的颜色,如一朵朵微笑的棉花。
乡村渴望着这样的雪天,农人们在雪天里伫望来年的喜悦,然后以雪天作背景,以滴落的檐水为音乐,围坐火塘,暖一壶烈酒与雪交谈。
没有冻结的牛铃摇响乡村的歌谣。被雪覆盖的田园上,那麦苗和雪亲切地耳语。农具在雪天醒着,跟着农具后的脚印,是通向丰收的路。
雪落在城市,成了一道风景。那些人群如雁阵般欣喜。那些修饰的眼睛和浮躁的市声,那些涂抹的红唇和化妆的倩影,该怎样读懂雪的博大和朴素,该怎样领悟雪纯净的语言,该怎样颂扬雪无私的品格?
能够读懂雪的高贵的城市人,都以雪为陪衬,用相机把自己和雪融在一起,放大成永恒的记忆,希望人生如雪一样洁白,希望心灵像雪一样纯净。
雪落在记忆深处:落在童真的岁月。唯有圣洁的童心才配与雪游戏。
我们都曾以纯净的微笑和欢乐,用雪的纯净雕塑想象的房舍、村庄和意念中的城市。
我们幻想把真正的雪留下来,阳光让雪融进了我们的记忆和美好人生。
雪落在宁静之夜,落在我们精神的家园。最深最冷的不是夜,是孤独。
雪夜,该有多少点燃的蜡烛,在倾听着天空飘洒的言语;该有多少诗人升腾着灵感的火焰,澎湃着艺术的激情,吟唱着“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该有多少跃跃欲试的画家无力画出雪洁白的精神;该有多少涌动的琴声用音符描绘着春的来临,再灵巧的手指怎能弹出落雪美妙的音韵;该有多少含苞的迎春花藤伸出梦境之外,每一簇结开的苞蕾酝酿着春天的经历;该有多少爱雪的人,想象落雪的情景,喜悦如雨,潮湿的心灵,长出新绿的叶片;该有多少情人,借每一片雪花,飘飞着对爱情和人生的祝福。
沧桑岁月,天荒地老。雪显得无与伦比的崇高。崇高的是雪一生的干净,崇高的是雪洁白的精神。
(选自《人民日报》..)
淡雅别致寓意深刻
――《落雪》赏读
《落雪》一文作者赋予雪灵动的生命和高洁的品质,写得淡雅别致,由此观照现实人生,意在引导人们完善人格,像雪那样晶莹纯洁,朴实无华。
一、想象奇特,淡雅别致。
文中“雪如寻梦的蝴蝶,漫天飞舞着”,“雪原静若处子”,圣洁的雪峰“固守”贞洁,“站在”天边“审视”城市,雪光晶莹得如“无数双眼睛,清澈如水”等想象新颖、奇特。作者还将红梅和雪原有机联系,“梅的芬芳就是雪的芳香。如火的梅花点燃了那片原野。雪原升腾着白色的火焰”,将雪、雪峰和雪原写得富有生机和情趣,颇具特色,“像给淡泊的乡村生活注入了新鲜的盐粒。那温暖的颜色,如一朵朵微笑的棉花”;“以雪天作背景,以滴落的檐水为音乐,围坐火塘,暖一壶烈酒与雪交淡”,几笔素描,简洁生动,亲切质朴,描绘了一幅淡雅别致的乡村雪景图。
二、观照人生,寓意深刻。
雪峰“独立”天边,“固守”贞洁,“审视”城市,无疑是高尚人格的具象化。在文中,雪的品质:朴实无私、心地清白、胸襟博大,可以说,作者将人世间最好的品质集其一身了,让雪的品质渗入人生的根系,这便寄寓了作者深沉的忧患意识。以此观照现实人生。雪的品质是人类的心境难以企及的精神高度。
三、疏密有度,手法多样。
全文内容疏密有度。写“雪夜”的一段,总共一句话,却由七个分句组成,围绕主旨,抓住典型,精选细节,剪辑组合,加大了内容表达的密度,并与前文写乡下人和城里人时的舒缓形成对比。
文章在表现手法上变化多样。第一段为展示雪的品质和观照人生的主旨引出话题,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揭示出雪的品质是现实人格难以企及的,全文在节奏上显得从容不迫,水到渠成,文章前后照应。作者在行文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有引用,有排比,有比喻,有拟人,有借代,有化静为动,总之,写作手法值得学习。
香港作家周蜜蜜
(1)徐志摩曾如斯赞美:“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今天,为着细细观赏剑河(康河)的灵性,我特地来到春潮泻溢的剑桥河畔,租赁了特有的长形撑篙船,“游河”去也。
二丈来长的撑篙,并不是好对付的,而且专门欺负像我这样的生手。省事的游客会连船夫也借用了,但我不想假手于人,还是靠自己,好一寸一寸地亲近剑河。
澄澈的河水,有如一方魔力无比的神镜,两岸的春色一览无遗,反映在河水的倒影里,夹岸的垂柳,就像灵巧的梭子,牵动着长长而柔软的柳丝,交织出美丽的春缎来;绿茵草地,散满了星星白菊,淡黄的水仙,深紫的铃兰,橙红的郁金香,叫人目不暇接。春天和青春不可分解,剑河上下,但见一群群的青年学生,男男女女,亲密无间,令人难以分出是学侣还是情侣,人人都沉浸在春潮的浪漫之中。难怪徐志摩说:“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除剑桥的河,我还挺喜欢剑桥的桥。这里的每一座桥,都有不同的趣味历史,匠心独运的设计,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桥梁博物馆。像克莱亚三环洞桥有如白玉般的桥身,衬上剔透玲珑的桥栏,配以一个个白色的小石球,十分别致。其次是朴质的牛顿数学桥,用深色原木构成,据说原来由大数学家牛顿设计,不用一钉一铆,后来被拆开重装,却无论如何也恢复不了当初的样子,非用钉铆不成。
最别具一格的,是圣佐治学院的“叹气桥”,建于年至年间,其实是一道走廊。每逢学生下课或应考之后,步过这桥,可以大大地叹出心中闷气,呼吸新鲜的、带有剑河的灵秀之气,所以特称之为“叹气桥”,这是多么有意思的桥名啊!
当我撑着轻舟穿桥而过,只见一河碧水,满园春色,处身此境,应晓得珍惜春光,不负春光吧。
这是一篇诗一般的散文。全文不到字,写出了剑河“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写出了“剑河的灵秀之气”。读之如亲临剑河,分享作者亲自撑船的“游河”之乐。
(选自《留英风情画》)
(1)同学,和同乡不同。只要是同一乡里的人,便有乡谊。同学则一定要有同窗共砚的经验,在一起读书,在一起淘气,在一起挨打,才能建立起一种亲切的交情,尤其是日后回忆起来,别有一番情趣。纵不曰十年窗下,至少三五年的聚首总是有的。从前书房狭小,需要大家挤在一个窗前,窗间也许著一鸡笼,所以书房又名曰鸡窗。至于帮硬死沉的砚台,大家共用一个,自然是经济合理。
自有学校以来,憎爱分明不一样了。动辄几十人一班,百多人一级,一批一批的毕业,像是蒸锅铺的馒头,一屉一屉的发售出去。他们是一个学校的毕业生,毕业的时间可能相差几十年。祖父和他的儿孙可能是同一学校毕业,但是不便称为同学。彼此相差个十年八年的,在同一学校里根本没有碰过头的人,只好勉强解嘲自称为先后同学了。
小时候的同学,几十年后还能知其下落的恐怕不多。我小学同班的同学二十余人,现在记得姓名的不过四五人。其中年龄较长身材最高的一位,我永远不能忘记,他脑后半长的头发用红头绳紧密扎起的小辫子,在脑后挺然翘起,像是一根小红萝卜。他善吹喇叭,毕业后投步军统领门当兵,在“堆子”前面站岗,拄着上刺刀的步枪,满神气的。有一位满脸疙瘩噜口苏,大家送他一个绰号“小炸丸子”,人缘不好,偏爱惹事,有一天犯了众怒,几个人把他抬上讲台,按住了手脚,扯开他的裤带,每个人在其裤裆里吐一口唾液!我目睹这惊人的暴行,难过很久。又有一位好奇心强,见了什么东西都喜欢动手,有一天迟到,见了老师为实验热胀冷缩的原理刚烧过的一只铁球,过去一把抓起,大叫一声,手掌烫出一片的溜浆大泡。功课最好,写字最工的一位,规行矩步,主任老师最赏识他,毕业后,于某大书店分行由学徒做到经理。再有一位由办事员做到某部司长。此外则人海茫茫,我就都不知其所终了。
有人成年之后怕看到小时的同学,因为他可能看见过你一脖子泥、鼻涕过河往袖子上抹的那副脏样,他也许看见过你被罚站、打手板的那副窘相。他知道你最怕人知道的你的乳名,不是“大和尚”就是“二秃子”,不是“栓子”就是“大柱子”,他会冷不防的在大庭广众之中猛喊你的乳名,使你脸红。不过我觉得这也没什么不好。小时候嬉嬉闹闹,天真率直,那一段纯稚的光景已一去不可复得,如果长大之后还能邂逅一两个总角之交,勾起童时的回忆,不也快慰平生么?
我进了中学便住校,一住八年。同学之中有不少很要好的,友谊保持数十年不坠,也有因故翻了脸扭过脖子的。大多数只是在我心中留下一个面貌謦的影子。我那一级同学有八九十人,经过八年时间的淘汰过滤,毕业时仅得六七十人,而我现在记得姓名的约六十人。其中有早夭的,有因为一时糊涂顺手牵羊而被开除的,也有不知什么缘故忽然辍学的,而这剩下的一批,毕业之后多年来天各一方,大概是“动如参与商”了。我三十八年来台湾,数同级的同学得十余人,我们还不时的杯酒聊欢,恰满一桌。席间,无所不谈。谈起有一位绰号“烧饼”,因为他头扁而圆,取其形似。在体育馆中他翻双杠不慎跌落,旁边就有人高呼:“留神芝麻掉了!”烧饼早已不在,不死于抗战之时,而死于胜利之日,不死于敌人之手,而死于同胞之刀,谈起来大家无不欷。又谈起一位绰号“臭豆腐”,只因他上作文课,卷上涂抹之处太多,东一块西一块的尽是墨猪,老师看了一皱眉头说:“你写的什么字,漆黑一块块的,像臭豆腐似的!”哄堂大笑,(北方的臭豆腐是豆色的,方方的小块)于是臭豆腐的绰号不胫而走。如今大家都做了祖父,这样的称号不雅,同人公议,摘除其中的一个“臭”字,简称他为“豆腐”,直到如今。还有一位绰号“火车头”,因为他性偏急,出语如连珠炮,气咻咻,唾沫飞溅,作事横冲直撞,勇猛向前,所以赢得这样的一个绰号,抗战期间不幸死于日寇之手。我们在台的十几个同学,轮流做东,宴会了十几次,以后便一个个的凋谢,溃不成军,凑不起一桌了。
同学们一出校门,便各奔前程。因修习的科目不同,活动的范围自异。风云际会,拖青纡紫者有之;踵武陶朱,腰缠万贯者有之;有一技之长,出人头地者有之;而坐拥皋比,以至于吃不饱饿不死者亦有之。在校的时候,品学俱佳,头角峥嵘,以后未必有成就。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确是不刊之论。不过一向为人卑鄙投机取巧之辈,以后无论如何翻云覆雨,也逃不过老同学的法眼。所以有些人回避老同学惟恐不及。
杜工部漂泊西南的时候,叹老嗟贫,咏出“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的句子。那个“自”字好不令人惨然!好像是衮衮诸公裘马轻肥,就是不管他“一家都在秋风里”。其实同学少年这一段交情不攀也罢。“衣敝温饱,与衣狐貉者立”,纵然不以为耻,可是免不了要看人的嘴脸。
梁实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在我国散文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梁实秋的散文风格闲适淡雅,富有幽默风趣之神韵,取材贴近生活,文笔优美细致,极具可读性。《同学》一文秉承他一贯的写作风格,将浓浓的同学情意、淡淡的人世感慨融入淡雅的笔致与巧妙的幽默之中,使人在会心一笑中产生万千思绪,感人于无形之中。
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情氛中。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然而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它飞也似地向着年的终点扎去。等到你真的将它超越,年已经过去,那一大片时光便留在过往不复的岁月里了。
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
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退藏院到冬日小雨空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
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它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地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么?
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沿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唯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
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
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唯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
作者用优美的文字、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时光带给人的思考与感悟。“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作者所要表达和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在有限的时光中,不放弃自己的创造活动,力争使感人的生命精神得以流传。这样,才能把“我转化为一个独异而又鲜活的生命”,达到永恒。
第一支玫瑰花
花店坐落在小街的中间,不大,但很精致。花的品种也不很多,名贵花尤其少。最多的是玫瑰花,红红的玫瑰特别艳丽,火一样燃烧。店主是个少妇,爱笑,有两个甜甜的酒窝。多数时候,她端端正正坐在门口,向来来去去的人投以平静的目光。生意实在清淡。因为是小县城。因为是冬天。因为雨雪总是不断。他并不知道这些。他是外地人,因出差来到这个小县城。他在花店对门的咖啡屋里坐了好一阵子。没有谁注意他。而他也没有注意别人。他注意的是花店。
他首先为这样一个小县城有这么一个精致的花店感到吃惊。随后,他为花店前生意清淡而遗憾。
这是一个贫困县,人们还在为温饱奔波,也就谈不上对鲜花的消费了。既如此,这个有酒窝的女人为什么还开一个花店呢?
他注意到来来去去的人经过花店时,都放慢了脚步,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花店。
暗香袭人。
外面积雪未融,寒风刺骨。而花店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女店主的笑更如春天般叫人温暖。
但花店一定不是摆设。也一定不是让行人看看而已。他想。他不停地望望花店。试图发现有人买花。
很失望。又一杯咖啡干了。他仍然一无所获。
突然,他发现走来个人,每人手里各提着两个小花篮。他发现女店主同他们有说有笑。那四人中一人付了钱后,招呼大伙走了。
原来,小花篮是从花店租去的。
但花店靠租花终究维持不了。
他走过去,说是要买花,乘机同女店主聊开了。
他说:“生意不好?”
女店主笑笑,算是默认了。
他说:“你这样开店必定要亏本的。”
女店主又笑笑,还是没作声。
他提高声音说:“你明明知道要亏本为什么还要开呢?”
女店主先是惊愕地望着他,随即粲然―笑,说:“我喜欢花。”停了一下,又补充道:“既然我喜欢花,因此,我没想到要靠它去赚钱。何况,它每天带给我好心情,这本身就是收获。”
他的脸红了。他觉得女店主说话的神态很迷人。他猜想她一定有一个会赚钱的丈夫……
“先生,您想买什么花?”女店主见他有点发愣,就提醒他。
“哦,一支玫瑰,一支红玫瑰。”他连连说。
女店主挑了一支最好的玫瑰,递给他,说:“这是我今天卖出的第一支玫瑰花。”
“多少钱?”他问。
“两块。”
太便宜了。他想,他本来要把这支玫瑰花送给女店主的,但他拿到手里后,他怎么也说不出口。
天空飘起了雪花。他捧着红玫瑰离开了花店。路上碰上的每一个人都向他投来友好一瞥,使身处异乡的他感觉到了回家的温暖……
在“积雪未融、寒风刺骨”的冬天,一个贫困的小县城里,却有着一个“精致的花店”。虽然生意清淡,但女店主的笑却“如春天般叫人温暖”。为什么要在一个人们还在为温饱奔波、还无暇谈及对鲜花的消费的县城里开这么一家花店呢?女店主的回答让人玩味。其实,又何限于此!花店虽小,却折射出小城人向往美、追求美的心灵。有这么一群心怀美好希望和憧憬的人们,谁敢说小县城会永远贫困呢?谁又能说小县城是“贫困”的呢?沉思之余,不觉闻到了那支玫瑰的幽香,与之相伴的,是那女店主,是那一群热爱生活的人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磺胺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