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的事例和王司寇郇翔凤洲的评语目的有什么不同

百姓还能盖上房吗
我是重庆市巫山县骡坪镇骡坪村人:我们田地停耕还林后,种的地相当少了,种地按年收入核算也不过3000元的年收入。现在我们建房审批每平米380元的价位。是让我们百姓无法接受的一个事实啊!我们现在建房如果想审批一个手续光缴纳费用得40000元左右,如果为了办个手续不吃不喝得10余年辛勤所得才能把个手续办到手,建房还得购买钢筋水泥等不同材料。百姓想改建百年的老土房是敢想不敢求了。我看中央新闻重点发展农村建设、扶持百姓,注重民生、国家政策初衷是好的,想让农民早日摆脱贫。为什么地方政府,处处以各种手段、想些花招、来给百姓使压呢?以各种不同理由从我们身上吸取百姓的血汗钱。我们是敢怒不敢言呀!是不是地方政府把政策经营不到位、自由决策权太大、执行国家政策过程中是不是走样了呢?为此:关于镇政府所使文件我们老百姓想维护自已的一个知情权。是颁布的县文件还是重庆市文件。希望从中能得以知晓。可是经过多次的信访传真方式到(重庆市、巫山县、及镇政府)、7个月有余都没能给予弱势群体一个回复。这叫我们从何而相信政府。政府在百姓心中还存在一定的威信吗?其次百姓审请建房都得送钱是批得快、无礼慢慢来。这又充分说明了什么呢?我们只能望洋兴叹!百姓的温暖在何方?在这里希望高层领导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能就地实查,或监督督促地方政府,能让我们百姓有个基本的生存空间。也才有个和谐的社会。根据现在我们农村生存地方和生活的属实状况,建房是否能达到380元/平方米的审批价位。希望高层领导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我们苦难百姓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讨个说法、以理服人。如能回有好心人给我一个合情合理的回复答案,请发入到我的邮箱
09-12-13 &匿名提问 发布
袁崇焕 袁崇焕不是高瞻百世的哲人,不是精明能干的政治家,甚至以严格的军事观点来看,他也不是韩信、岳飞、徐达那样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他行事操切,性格中有重大缺点,然而他凭着永不衰竭的热诚,一往无前的豪情,激励了所有的将士,将他的英雄气概带到了每一个部属身上。他是一团熊熊烈火,把部属身上的血都烧热了,将一群萎靡不振的残兵败将,烧炼成了一支死战不屈的精锐之师。他的知己程本直称他是“痴心人”,是“泼胆汉”,全国惟一肯担当责任的好汉。袁崇焕却自称是大明国里的一个亡命徒。亡命徒是没有家庭幸福的,日日夜夜不得平安。官居一品,过的却是亡命徒生涯,只因这十年之中,他生命之火在不断的猛烈燃烧。司马迁在《留侯世家》中说,本来以为张良的相貌一定魁梧奇伟,但见到他的图形,容貌却如美女一般。我们看到袁崇焕的遗像时,恐怕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图像中的袁崇焕虽不怎样俊美,但洵洵儒雅,很难想像这样的一个人竟会如此刚强侠烈。”——《袁崇焕评传》  简介袁崇焕(日-日),字元素,号自如(或,又字自如注1),广东东莞人,广西梧州府藤县籍。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明朝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任福建邵武知县。 1622年(天启二年),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同年单骑出关考察关外,还京后自请守卫辽东。筑古宁远城今辽宁兴城卫戍。 1626年(天启六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攻宁远城,受炮伤而死,袁崇焕升至辽东巡抚,终因不附魏忠贤,被其党所劾去职。熹宗崩,思宗即位,魏忠贤见诛。朝臣纷请召袁崇焕还朝。1628年(崇祯元年)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思宗召见崇焕。崇焕慷慨陈词,计划以五年复辽,并疏陈方略,皇帝大喜,赐崇焕尚方宝剑,在复辽前提下,可以便宜行事。1629年(崇祯二年)崇焕与内阁辅臣钱龙锡谈到平辽事宜,认为文龙“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主张“先从东江做起”,集中精力对付毛文龙。后崇焕于7月24日借口阅兵设计文龙,当众宣布毛文龙十二大罪状,以尚方宝剑斩文龙于皮岛。1629年(崇祯二年)十月,发生“己巳之变”,皇太极率十万清兵绕境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兵临北京城下,北京戒严。袁崇焕闻讯带兵两日急行三百里,袁崇焕本应将来犯之敌阻挡在蓟州至通州一线,在此展开决战,以确保京城安全。但当他侦察得知敌兵已经越过蓟州向西进发时,只是率兵跟蹑,赶到河西务时,又不顾将领反对,率部前往北京,于次日晚抵达广渠门外,大败清军。袁崇焕如此之举,引起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贵的极度不满,纷纷向朝廷告状:袁崇焕名为入援,却听任敌骑劫掠焚烧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贵园亭庄舍被敌骑蹂躏殆尽。世传皇太极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皇帝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但是一些学者(如:金庸,在《碧血剑》后所附《袁崇焕评传》中)倾向于相信崇祯皇帝杀袁崇焕,并非是皇太极的反间计得逞。由于袁崇焕是囚禁半年后才被处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时激愤误杀。事实上,擅杀毛文龙一事,就足以使崇祯皇帝决心杀之。文龙旧部大都误认为是皇帝要杀毛文龙,于是把怨恨转移到皇帝身上,大举哗变,造成日后一连串悲剧事件的发生,终于致使前线态势一发不可收拾。1630年(崇祯三年),袁崇焕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市米盗资”等十大罪状的罪名“磔”死。崇焕伏刑之惨情,令人毛骨悚然,当时北京百姓都相信袁通敌,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石匮书》)。崇焕死后,佘氏义仆为其收敛骸骨,葬于北京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从此世代为袁守墓。史载“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列传一百四十七·袁崇焕》)乾隆49年(1772年)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案情始末终于真相大白。乾隆大帝还编写了《四库全书》。当时很多明朝史书,为了美化变态的明朝皇帝,竟然恶毒污蔑袁督师是汉奸,这些书都被乾隆大帝统统烧掉或者改掉了,只保留乾隆大帝亲自修订的《明史》。袁督师庙袁督师庙在北京龙潭湖公园,有康有为题书的“袁督师庙”匾额和对联: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袁崇焕纪念馆(北京)袁崇焕纪念馆在北京崇文区花市斜街广东义园旧址,即原来的袁崇焕祠墓,袁崇焕手迹《听雨》以及康有为题写的“明袁督师庙记”手书等珍贵文物将珍藏于该纪念馆。原墓堂廊柱曾悬有康有为所书对联。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袁崇焕纪念园(广东东莞)东莞袁崇焕纪念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由该镇村民与海外袁氏宗亲捐资一点二亿元人民币,在明代袁氏故居遗址兴建,占地共十一万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师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庙等。后人评语引用自梁启超《袁督师传》:吾粤崎岖岭表,数千年来,与中原之关系甚浅薄。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引用自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集》:明末爱国领袖人物袁崇焕先生……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官方人物对其一生的总结与评价。详介袁崇焕(年),字自如,又字元素,祖籍广东东莞,明朝著名军事将领。他戎马一生,为守卫明朝东北边疆、抵御清军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不幸遭奸佞陷害,致使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错杀袁崇焕,造成千古奇冤。袁崇焕的青年时代,正值明皇朝统治日趋腐朽之际。有感于国家的衰败,袁崇焕自幼好读兵书,学习用兵救国之术。他中进士后授职福建邵武知县,仍对东北边境的战况非常关心,常常同一些曾经卫戍辽东的退役将卒讨论辽境的地理和防御状况,向往有一天自己能投笔从戎。天启二年(1622)正月,袁崇焕奉例入京朝觐,御史侯恂慧眼识英雄,荐袁崇焕为兵部职方主事,负责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刚到任所,便深夜单骑出关了解地形,回来后便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虽是口出狂言,但这番胆识和勇气,也着实让人佩服。不久,他便被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成为驻防边疆的一员勇将。在兵部尚书孙承宗的大力支持下,袁崇焕在辽东筑宁远城,恢复锦州、右屯等军事重镇,使明的边防从宁远向前推进了二百里,基本上收复了天启初年的失地,他又采取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的政策,鼓励百姓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还注意整肃军队,号令严明,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由于治边有方,天启三年,袁崇焕得升为兵备副使,不久又升为右参政。天启六年(1626)正月,后金国主努尔哈赤率八旗健卒十三万前来围攻宁远(参见宁远之战)。袁崇焕刺血为书,誓师全军,表示誓与宁远城共存亡。在他的感染下。“将士咸请死效命”,同仇敌忾,士气高涨。袁崇焕令城外守军全部撤进宁远城,坚壁清野,又亲自杀牛宰马慰劳将士。他还将全部库存的白银置于城上,传令,有能打退敌兵,不避艰险者,当即赏银一锭。如临阵退缩,立斩于军前。为了增强火力,袁崇焕令人将城中存有的仿西洋“红夷大炮”架上城头,一切准备就绪,严阵以待。二十四日,后金军兵临宁远城下。袁崇焕胸有成竹,邀朝鲜使者同坐战楼观战。突然一声炮响,后金军开始攻城。只见八旗兵丁四处散开,满山蔽野而来。袁崇焕一声令下,城楼上火炮齐鸣,弓箭齐发,后金军死伤惨重,只好退军。次日,后金军重振士气,再次来攻,他们把裹着生牛皮的战车推到城墙根,准备凿城穿穴,袁崇焕立即亲率士兵挑石堵洞,又令城上大炮加强火力猛攻敌阵。后金军总帅努尔哈赤在营前指挥作战,忽被飞来的炮石击中,受伤坠马,血流不止。后金军见主帅受伤,匆匆收兵退去。在归途中,努尔哈赤病情加重,死于军中。宁远一战,是努尔哈赤自二十五岁征战以来唯一的一次败绩。袁崇焕从此威名大振,后来清军也不得不承认“议战守,自崇焕始”。宁远之战后,袁崇焕被升为辽东巡抚,关外防务,尽归袁崇焕筹划。为了休整军队,他一面派人假意与后金和谈,一面加紧整饬军队,修筑锦州、中左、大凌诸要塞,以防后金的突然袭击。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果然率军来攻锦州,将锦州团团围住(参见宁锦之战)。锦州守军一面坚持抵抗,一面飞报袁崇焕请援。袁崇焕识破皇太极围锦州的目的是欲诱自己出战,以便借袭宁远。他认为,“宁远不固,则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系”。于是坚守宁远不动,而派精骑四千绕到清军后面猛攻,致使清军两面受敌。同时又奏请朝廷调蓟镇、保定、昌平、宣府、大同各路守军趋山海关支援。皇太极攻锦州不成,便集中兵力进攻宁远。此时宁远守军已准备就绪,“红夷大炮”整整齐齐地排在城头,引弹待发。清军将领见宁远防守甚严,不易攻破,便劝皇太极不要攻城。皇太极怒斥道:“当初我父攻宁远不下,而如今我攻锦州不下,像这样的野战,如不取胜,如何能张扬我国威!”说完便下令强攻宁远城。城上明军万炮齐发,矢石如雨。清军久攻不下,损伤惨重,最后只好退兵。皇太极终于还是像他父亲一样,败在袁崇焕的手下,无功而归。“宁、锦大捷”全靠袁崇焕运筹帷幄,指挥有方。但在明廷论功行赏时,权阉魏忠贤却贪他人之功为己有,不仅自己封赏最厚,连他的爪牙也个个有奖,唯独对袁崇焕,不仅无封赏,反而诬他“不救锦州为暮气”。袁崇焕一怒之下,上疏乞休归乡。崇祯帝登基之后,日夜思得良将解辽境之忧。“延臣争请召崇焕”。崇祯元年四月,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袁崇焕应召入京。崇祯帝亲自在平台召见他,与他商量平辽方略。崇祯帝道:“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辽方略,可具实奏来。”袁崇焕一听今上如此信任自己,锐意平辽,一时热血沸腾,便不假思索地答道:“所有方略,已具疏中。臣今受皇上特达之知,愿假以便宜,五年而建部可平,全辽可复奏。”崇祯帝一听五年便可复辽疆,真是喜出望外,也慷慨地答道:“五年复辽,便是方略,朕不吝封侯之赏,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悬之苦!卿子孙亦受其福。”“五年复辽”,谈何容易?袁崇焕不知,自他离职后的这一年,东北边防已现出了巨大的变化。从明军方面而言,继任的督抚多贪赃冒赎,克扣军饷,多次激起士兵哗变,军心涣散。锦州、大凌等要塞也相继失守,边防一触即溃。而皇太极即位以来,更加注意调整满汉关系,逐渐开始封建化过程,国力大增,八旗兵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皇太极也在战斗中总结出了对明作战的经验。因此可以说,在东北边境,清军的实力大大胜于明军。在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袁崇焕声称“五年复辽”很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当时在场的大臣都为袁崇焕的豪言壮语捏了一把冷汗,给事中许誉卿趁崇祯帝入内室小憩之机悄悄问袁崇焕为何出此狂语,袁崇焕笑笑说:“聊慰圣心耳。”许誉卿正色道:“上莫甚,岂可浪对?异日按期责功,奈何?”袁崇焕一听大梦方醒,甚觉失言。待崇祯帝再出,立即跪奏道:“东建四十年蓄聚,此局原不易结,但皇上留心封疆,宵旰于上,臣何敢言难?此五年之中,须事事应手,首先钱粮。”接着提出了在军队调度、兵需供给方面的诸多要求。崇祯帝一一答应。袁崇焕担心自己远离京师遭人妒陷,又奏道:“以臣之力,制全辽而有余,调众口而不足。一出国便成万里,忌功妒能,夫岂无人。即凛凛于皇上法度,不以权掣臣之手,亦能以意见乱臣之方略。”崇祯帝一听此话甚觉刺耳,但为了边疆大事,也不便发作,沉默了一会儿,对袁崇焕说:“条对方略井井,不必谦逊,朕自有主持。”命赐尚方宝剑,准其先斩后奏。不久,袁崇焕离京赴任。崇祯帝亲自为其送行,把恢复边疆的宏愿完全寄托在袁崇焕身上。袁崇焕深知身负重命,但仍虑皇上不能信而不疑,便再次恳请皇上“任而勿贰,信而勿疑”。还一再说明“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崇祯帝皆“优诏答之”。袁崇焕刚到御辽前线,即遇上了驻宁远的士兵因长期缺饷而哗变。他当即单骑入营,惩治了贪虐的将领以抚军心,又将兵变为首者枭首示众,以严明军纪。为了从根本上稳定军心,他连连上奏,要求朝廷发饷济远。崇祯帝见袁崇焕到边境未立一战功,请饷之奏却频传,心中颇为不悦。在召集众臣讨论时,崇祯帝没好气地说:“将兵者果能如家人父子,自不敢叛,不忍叛。不敢叛者畏其威,不忍叛者怀其德,如何有鼓噪之事?”站在一边的礼部右侍郎周延儒听出了崇祯帝的弦外之音,趁机挑拨,说什么军事哗变实非缺饷,而是另有隐情。崇祯帝一听,对袁崇焕的十分信任顿时减去三分,虽然勉强发去了军饷,但心中却开始怀疑袁崇焕恃边逼饷以充私囊。不久,又传来了袁崇焕擅杀皮岛守将毛文龙的消息。毛文龙原系辽东明军将领,辽东失陷后撤到濒临朝鲜的皮岛上,他在岛上择壮为兵,多次袭击清军后方,有力地牵制了清军的南下。但毛文龙恃功跋扈,根本不听袁崇焕的指挥,反而虚功冒饷,诬袁崇焕克扣了他的军饷。为了统一边防号令,袁崇焕借督饷赴皮岛之机诱捕毛文龙,先斩后奏。崇祯帝接到袁崇焕的奏疏,心中十分恼怒他竟敢不经圣裁擅杀边将。但碍于自己曾亲赐尚方宝剑,又指望袁崇焕早日恢复辽境,所以还是强忍怒气,“优旨褒答”。还“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地,从蒙古绕道入关(参见京畿之战)。由于蓟州一线边防松弛,使得清军轻易攻破,很快便会师于遵化,直逼京师而来。袁崇焕得知清军入关的消息,心急如焚,立即亲率精锐部队,马不停蹄,急赴京师救援。他们赶到北京城外,与围攻广渠门的清军交锋,一场恶战,清军败退。崇祯帝在城内得知袁崇焕援军已到,十分惊喜,连忙发饷犒师,并命各路勤王军统归袁崇焕调度。袁崇焕担心所部日夜奔驰,马卒疲怠,请求入城休整再战。但遭到了崇祯帝的坚决拒绝,只好移师城外驻防。皇太极见又遇劲敌袁崇焕,心中又恨又怕,决定利用崇祯帝多疑猜忌的性格,借崇祯帝之手除去心头大患。他首先假拟了两封所谓的“密信”,让部下有意“丢失”在明军经常出没的地方,信中以自己的口气约袁崇焕私下议和。此信一传开,京城中人心惶惶,怨谤纷起。那些往日与袁崇焕有隙的朝臣也趁势“诬其引敌协和,将为城下之盟”。崇祯帝正在半信半疑之际,两名从清营中逃回来的宦官又报告说在清军中亲耳听见将士议论,称袁崇焕已与清主和议,不久将不战而献北京。崇祯帝至此深信不疑,当即传令袁崇焕入见,趁其不备将他逮捕下狱。崇祯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以“谋叛欺君罪”将袁崇焕处以磔刑。直到后来清军入关后,人们方知所谓的袁崇焕通敌不过是皇太极的反间计,那两名逃回的宦官是清军有意识让他们听到议论后又故意放归的。崇祯帝轻率疑臣,自毁长城,致使袁崇焕忠心报国却含恨九泉。
看看袁崇焕的“敌国”清朝编的《明史》怎麽记录他的: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崇焕勤职,誓与城存亡;又善抚,将士乐为尽力。……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崇焕在辽,与率教、大寿、可刚定兵制,渐及登莱、天津,及定东江兵制,合四镇兵十五万三千有奇,马八万一千有奇,岁费度支四百八十余万,减旧一百二十余万。帝嘉奖之。……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我想在内忧外患的明崇祯朝袁崇焕的出现,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奴尔哈赤(战死在袁崇焕的守城之下)、皇太极,一度阻止了后金政权的扩张势头仅从这一点他就可成为明崇祯朝杰出的军事将领、爱国者、民族英雄。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明万历十二年出生于广东东莞,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袁崇焕在近代有着很高的名望,梁启超盛赞袁崇焕为“千古军人之模范”,金庸先生为他写了唯一一部长篇历史人物评传──《袁崇焕评传》。金庸先生这样描述袁崇焕:“他大火熊熊般的一生,我行我素的性格,挥洒自如的作风,的确是人如其名。这样的性格,和他所生长的那不幸的时代构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古希腊英雄拚命挣扎奋斗,终于敌不过命运的力量而垮了下来。打击袁崇焕的不是命运,而是时势。虽然,在某种意义上说来,时势也就是命运。像希腊史诗与悲剧中那些英雄们一样,他轰轰烈烈的战斗了,但每一场战斗,都是在一步步走向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青年时代袁崇焕是明末清初中国政治军事舞台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军事统帅和著名的民族英雄。蓟辽督师袁崇焕的崇高精神、勇敢品格、顽强意志、求新态度、清廉作风、骄人业绩,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都是汗青留名,千古永垂。今邵武和平镇街巷第一,救民水火。袁崇焕体察小民疾苦,救民水火之急。乾隆《邵武府志》记载:袁崇焕“素(qiáo)捷有力,尝出救火,著靴上墙屋,如履平地”。这说明身为县令的袁崇焕,不摆官架子,不搞特殊化,视同布衣,救火为民。在皇朝时代,作为一县的父母官,能亲自上房,为百姓救火,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广宁失守,明军大败,辽西之局,如何部署?明朝辽东经略王在晋等主张在山海关外八里的地方即八里铺,再筑一座重城,御山海,保京师。佥事袁崇焕等则主张在山海关外200里的地方即宁远卫,修筑坚城,捍山海,卫京师。      宁远大捷明朝失去辽河以东土地之后,后金与明朝继续在辽西进行军事争局:第一局是广宁之战,第二局是宁远之战,第三局是宁锦之战,第四局是大凌河之战,第五局是松锦之战,第六局是山海关之战。其中山海关之战发生于顺治朝,主要是同李自成争战。宁远之战是明朝自有辽事以来,明军对后金军的第一个大胜仗,明人称之为“宁远大捷”。但是,宁远战前,形势对袁崇焕极为不利。袁崇焕是在后金兵锋强盛、宁远孤城无援的态势下,取得“宁远大捷”的。袁崇焕得到努尔哈赤死讯后,立即奏报朝廷。并经请准,派遣人员,前往沈阳,进行吊丧,兼贺新汗皇太极继位;同时打探后金内部的虚实。这是明朝官员第一次正式到后金都城进行政治活动。皇太极派官接待袁崇焕的来使,又派使臣前往宁远。明朝与后金,使节往来,书信传递,这在明朝与后金关系史上,打破隔绝,实属首次。袁崇焕同后金“议和”,想了解后金的实情,又想拖住后金而修城备战,建立关(山海关)、宁(宁远)、锦(州)军事防线。皇太极同明朝“议和”,想巩固新汗的地位,又想拖住明朝而乘机出兵朝鲜。
袁崇焕简介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原籍广东东莞,生于万历十二年(公元一五八四年)。天启二年,出任兵部主事。不久,明军在广宁覆没,朝野镇惊。自万历四十六年以来,四年多的时间里,清兵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先后大败十万明军,无一败仗。与此同时,朝中由魏忠贤当权,残杀异己,政治非常黑暗。 袁崇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奔赴边疆的。袁崇焕到位后,立刻加固城墙,整饬军纪,不久大敌就来临了。袁崇焕以宁远守兵约一万,大败清兵十三万,打破了清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神话。 过了一年多,清军再次进攻宁远,但又被击败。从此,清军一听到袁军,就心怯了。但是,这样一个抗清大将,却得不到朝廷的重视。在第二次宁远大捷后,袁崇焕只升官一级,而奉承魏忠贤的官员却有数百人因此而升官。不久,他又被魏忠贤弹劾,攻击他在第二次宁远大战中没有去救锦州,袁崇焕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自称有病,请求辞职。魏忠贤死后,袁崇焕被召回,这时,在位的皇帝是朱由检,年号崇祯。 崇祯是个疑心极重,刚愎自用的人。对朝中的大多数大臣都很不信任。崇祯二年十月,清兵大举从西路入犯,直逼北京,兵十余万,袁崇焕得到消息后,立刻兵分两路来援,一路上,每战每捷,真到北京城下,明清两军在广渠门外大战了八个小时,最终获得胜利。 清军退出北京后,崇祯立刻以袁崇焕得胜后,不乘胜追击清军而捕他。(当时袁崇焕的兵力九千,清兵十余万,若战,明军必败。)将他定刑为“夷三族”,即是要将袁全家,母亲全家,妻子全家都满门抄斩,后来不知为何又改为凌迟。 “凌迟”就是“千刀万剐”,北京城里的老百姓因听信清军就是袁崇焕引来的,都骂袁是汉奸,刽子手还没有动手,就扑上去咬他的肉了。 一代抗清名将就这样被咬死了。 根据金庸《袁崇焕评传》改写 永远的袁督师 ——袁崇焕鉴赏 信科院03物本(1)班梁鸿 这是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历史悲剧故事,在那个昏君执政,奸臣当道的社会,注定袁崇焕的当官生涯就是以悲剧结束的。 袁崇焕是个文官,却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连崇祯也不得不说:“守辽非蛮子不可”。可见,袁崇焕在当时的国防地位是如何重要的。但是袁崇焕不会当官,他不奉承魏忠贤,不迎合崇祯,以致于朝中不少奸臣弹劾他,说他的坏话。崇祯对他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又怕。爱,是他的军事才能,在当时可以说是唯一一个可以拒清的大将,恨,是他不懂得体谅自己,经常向自己追债(索军饷)。怕,是他的本领太大了,说不定有一天会篡位夺权。 面对着朝野内外的各种猜忌,袁崇焕是无奈的,他的心在滴血,他的忠心没有人理解,他根据实际情况主张议和,积蓄力量以后再进攻,却被误为像秦桧和金议和一样,所以,直到被判凌迟之刑时,主张议和也是一个重要的罪名。 袁崇焕倒下了,是在昏君的猜忌,奸臣的陷害和无知的北京城百姓的诅骂中倒下的。袁崇焕一倒下,明朝的未期便加速来临了。“袁督师这样忠勇,还不能免,我们还在这里干什么?”从此,清兵长驱直入,朱家王朝片刻瓦解,梁启超曾对袁崇焕有过这样的评价:“袁督师一日不去,则满清万不能得志于中国”。很可惜,崇祯这蠢才非要杀袁崇焕不可,好像在说:“谁叫你比我能干?”崇祯是愚蠢的,愚蠢的人往往喜欢搞垮比自己能干的人。 袁崇焕倒下了,他的大将生涯是以轰轰烈烈的抗清开始的,而他的倒下却是被北京里的老百姓像疯狗一样闹闹烘“咬”死的。
建议你看阎崇年先生的《袁崇焕论文集》。楼上的根本是答非所问
袁崇焕不是高瞻百世的哲人,不是精明能干的政治家,甚至以严格的军事观点来看,他也不是韩信、岳飞、徐达那样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他行事操切,性格中有重大缺点,然而他凭着永不衰竭的热诚,一往无前的豪情,激励了所有的将士,将他的英雄气概带到了每一个部属身上。他是一团熊熊烈火,把部属身上的血都烧热了,将一群萎靡不振的残兵败将,烧炼成了一支死战不屈的精锐之师。他的知己程本直称他是“痴心人”,是“泼胆汉”,全国惟一肯担当责任的好汉。袁崇焕却自称是大明国里的一个亡命徒。亡命徒是没有家庭幸福的,日日夜夜不得平安。官居一品,过的却是亡命徒生涯,只因这十年之中,他生命之火在不断的猛烈燃烧。司马迁在《留侯世家》中说,本来以为张良的相貌一定魁梧奇伟,但见到他的图形,容貌却如美女一般。我们看到袁崇焕的遗像时,恐怕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图像中的袁崇焕虽不怎样俊美,但洵洵儒雅,很难想像这样的一个人竟会如此刚强侠烈。”——《袁崇焕评传》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选择题(50分)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    )的名句    A.陈子昂    B.王勃    C.王维    D.杜甫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作者于谦是(    )人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的作者是(    )    A.李商隐    B.杜牧    C.杨万里    D.李清照    4.张志和《渔歌子》中“西塞山前白鹭飞”的下句是(    )    A.蜻蜒飞上玉搔头    B.芳草萋萋鹦鹉洲    C.桃花流水鳜鱼肥    D,映日荷花别样红    5.“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    )。”    A.月黄昏    B.星如雨    C.花木深    D.蝶难来    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中,主要用到的修辞方法是(    )    A.对偶    B.排比    C.反复    D.比喻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出自杜甫的(    )    A.《登高》    B,《旅夜书怀》    C.《春望》    D.《江南逢李龟年》    8.“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出自(    )    A.《岳阳楼记》    B.《桃花源记》    C.《醉翁亭记》    D.《小石潭记》    9.《曹刿论战》选自(    )    A.《春秋》    B.《战国策》    C.《左传》    D.《国语》    10.“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姑苏”指(    )    A.杭州    B.苏州    C.扬州    D.赣州    11.“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中“右军”指的是书法家(    )    A.王羲之    B.欧阳询    C.颜真卿    D.柳公权    1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是(    )    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老年人如夕照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它的果实)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C.先帝不以臣卑鄙    (无耻卑劣)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与子女)    14.判断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    A.吾祖死于是    (在这件事上)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监狱)    C.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D.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错沟通)    15.下列古代词语后来被新词所取代,取代正确的一项是(    )       社稷    庠序    高堂    黎庶    A.国家    学校    父母    百姓    B.国家    书房    上房    人民    C.宗庙    学校    殿堂    平民    D.祖国    学校    朝廷    百姓    1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选出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百姓)    B.匹夫有重于社稷者          (百姓)    C.布衣之交尚不可欺          (百姓)        D.今王播弃黎老              (百姓)    17.下列成语与“而或长烟一空”中“一”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丝不苟    B.一相情愿    C.一目了然    D.一无所有    18.下面与“斗折蛇行”中的“斗”“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    B.皆若空游无所依    C.隶而从者          D.不可知其源    19.下列句中的“则”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则”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非死则徙尔    20.下列句中与“花之隐逸者也”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1.《曹植聪慧》评论“曹植善属文”;    (1)下面属于曹植所撰写的是(    )    A.《短歌行》    B.《燕歌行》    C.《白马篇》    D.《蒿里行》    (2)文中“太祖甚异之”应译为(    )    A.曹操很奇怪他        B.曹操对他非常惊讶    C.曹操认为他很奇特    D.曹操对他的才能很惊讶    (3)下列成语与曹操有关的是  (    )    A.老骥伏枥    B.四面楚歌    C.狡兔三窟    D.指鹿为马    22.《张孝基仁爱》曰:“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1)与“不复有故态”中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故人西辞黄鹤楼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D.古今异俗,新故异备    (2)文中“徐”解释为(    )    A.从容不迫    B.缓慢    C.舒缓    D.宽松    (3)划线句解释正确的是  (    )
   A.于是将自己父亲聚积的财产呈献给他    B.就把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    C.因此将父亲派给他的财产归还他        D.竟然把他父亲散落的财产交还于他    23.题金陵渡    (唐)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1)“金陵”即南京的别称。下列不属南京别称的一项是  (    )    A.建康    B.临安    C.江宁    D.白下    (2)  对“津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过河    B.渡船    C.渡口    D.渡过    (3)从金陵到峨嵋,史上有诗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    )    A.苏洵、苏轼、苏辙    B.杜甫、杜牧、杜荀鹤    C.曹操、曹丕、曹植    D.班彪、班固、班超    24.赵简子元日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1)“正月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阴历的每月初一称“朔”    B.阴历的每月十五称“望”    C.阴历的“望”的前日称“既望”    D.阴历的每月末一天称“晦”    (2)对“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中的“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同“于”,在    B.因为    C.认为    D.拿    (3)划线句“示有恩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指出有恩德啊      B.表示(对飞禽)有恩德    C.显示百姓有恩情    D.拿给他看鸠是有情的    25.与狐谋皮        周人有爱裘而好珍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馐,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    (1)古代祭祀用的动物叫“牢”,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牛羊猪”全备叫“太牢”    B.只用猪、羊的叫“少牢”    C.仅用一只猪的叫“牢”        D.仅用一只羊的叫“一牢”    (2)与“言未卒”中“卒”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骑千余,卒数与人        B.畜我不卒    C.百姓力屈,恐不能卒业    D.卒然遇轶才之兽    (3)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狐狸相互带着东西逃到重丘下面    B.狐狸相互带头逃到群山下面    C.狐狸相互沿着重丘之下逃跑    D.狐狸互相结伴逃到群山之下    26.海瑞清廉         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苏民怀一人。苏检点其宦囊,竹箱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1)明清时期,中央设六部。下面不属于“六部”的一项是  (    )    A.户部    B.礼部    C.水部    D.刑部    (2)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宦”,做官    B.“惟”,只有    C.“卒”,差役    D.“而已”,罢了    (3)对“不立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结伙    B,不建立党派    C.没有朋友    D.不参加党派    27.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邪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1)“范文正”即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文正”乃谥号。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朝包拯,谥号“孝肃”      B.岳飞谥号为“武穆”    C.清朝纪昀,谥号为“文达”    D.王安石谥号为“荆公”    (2)对“公怃然”理解正确的是(    )    A.大家感慨的样子    B.范仲淹忧伤的样子    C.大家忧伤的样子    D.范仲淹默不作声的样子    (3)这件事可用来证明范仲淹曾说过的一句名言是  (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8.晋平公游于河    ’    晋平公游于河(A)而乐,曰:“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船人盍胥跪(B)而对曰:“主君亦不好士耳!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C)而至者犹君之好也;士有足(D)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无患乎无士也。”    (1)对古代“河”“江”解释正确的是  (    )    A.河,多指黄河;江,多指长江    B.河,指河流;江,指江水    C.江,指江河;河,亦指江河    D.江,指海水;河,指湖泊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耳:罢了    B.犹:因为    C.夫:句首助词,无义    D.盖,因为    (3)  “而”多作连词用,有承接与转折作用。上文中四个“而”的作用,表述不确切的是  (    )    A.承接    B.转折    C.转折    D.转折    29.曾子不受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    )    A.以:而    B.致:奉献    C.修:修理    D.奚:什么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与“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中“全”字不同的是(    )    A.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D.春风又绿江南岸    (3)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奚为不受          B.纵子有赐,不我骄也    C.竖子不足与之谋    D.今日之事何如    30.项羽烧秦宫室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王闻之,烹说者。    (1)下列各句中,“以”字意义与“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中的“以”相同的是(    )    A.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由语段中项羽的言行看,对项羽性格中的弱点归纳有误的是  (    )    A.暴戾    B.狡诈    C.独断    D.爱慕虚荣    (3)读“项羽”这一历史人物,让人联想到诗歌中指代的历史人物。下列加着重号的词所指代的人物,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    )    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李龟年  董  大  杜少府  元  二    B.杜  甫  高  适  王  勃  王  维    C.李  白  岑  参  陆  游  杜  牧    D.王之涣  王昌龄  辛弃疾  苏  轼二、填空题(40分)    31.下面这首诗,诗句都不完整,试选取恰当的内容给它补上(填写序号)(2分)    清溪流过___________,空水澄鲜___________。隔断红尘___________,白云红叶___________。    A.一色秋    B.两悠悠    C.三十里    D.碧山头    32.下列句子,出自宋人作品的是  (写序号)___________    (3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i    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33.下面四副对联分别写的是哪位古人,请依次写出(4·分)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    1)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4)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知九歌心。    34.    望岳    杜甫    (9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作者杜甫字为_________,其文集为_________,是以_________命名的。其代表作有“三吏”,即《新安吏》,_________《潼关吏》,“三别”即_________、《新婚别》和《无家别》。(5分)    (2)“岱宗”即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另四岳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雄心,显示出他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2分)    35.承宫樵薪苦学(10分)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1)解释加点的字(4分)    少孤___________          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___________    见而欲笞之___________    遂通其经___________    (2)翻译“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春秋》是孔子编写的一部鲁国的编年史。孔子教育学生,以《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基本教材,世称“五经”。之后,儒家学派的人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学》、《中庸》(俗称“四书”)作为经典必读书。(3分)    (4)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承宫“遂通其经”的方法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6.柳子厚风范(12分)    其诏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1)柳子厚,即________;我们在初中阶段学过他的一篇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与韩愈是唐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倡导者,文学上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当诣播州___________    愿以柳易播___________    虽重得罪,死不恨___________  士穷乃见节义___________    (3)翻译划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选文作者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赞扬了柳子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的美德。(2分)  三、鉴赏题(任选一题)(10分)    其一、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全诗语言毫无雕饰,可谓淳朴素淡,但占人在评论这首诗时却说:“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这两种说法矛盾吗?请结合全诗从语言方面加以评述。(200字左右)    其二、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请你品评一下“落”与“在”哪一个更好?为什么?(200字左右)    其三、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潮落夜江斜月里”中用一“斜”字极好,请用心品析;如若把“两三星火是瓜洲”中的“星火”换上“枫桥夜泊”的“渔火”好不好?为什么?(200字左右)附加题(10分)    下面三首诗都是从项羽乌江自刎写起,但诗人评价各异。请扼要写出他们各自的看法。    1)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2)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乌江亭》)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杜牧认为:项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认为:项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认为:项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卧龙吟 司寇霜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