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一两百字来谈谈你对藤野先生读后感和鲁迅之间这种友谊的看法

的生平简历和有关情况。 二、本文组织材料的方法,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理清以鲁迅和藤野 先生的交往为组织材料的线索。再分析理解洋溢全篇的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是 本文内在的线索。 三、课文中有一些难点,需要讲清楚,让学生理解。 1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2 匿名信事件。 3 课上看时事片和“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4 结尾段的“良心发现”、“增强勇气”和“正人君子”。 5 文中的有些词语,例如“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 在句子中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也是难点,需要讲清楚。四、本文和《回忆我的母亲》都是回忆录,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但在写法上又有各自不同的 特点。可要求学生进行对照比较,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中应注意读与写结合的训练,可指导要求学生学习《加忆我的母亲》、《藤野 先生》之后,学写一篇以父母、师长、好友为题的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 六、本课可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留学日本的情况、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藤野先生和作品的写作背景。 1 鲁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鲁迅(),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写作了许多小说、杂 文、散文、诗歌、日记、书信、论著,还翻译了不少作品,这些都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宝贵财 富。 课文《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于 1926 年 2 月至 11 月间写作的十篇回忆散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陆续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 1927 年 5 月,编印成书时改题为《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回忆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的一组文 章。 《藤野先生》写于 1926 年 10 月 12 日。当时作者正在厦门大学任教。鲁迅是应厦门大学 聘请于 1926 年 8 月 26 日离开北京南下到上海,同年 9 月 4 日到达厦门的。 1926 年 3 月 18 日,北洋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血腥屠杀爱国请愿学生,死 47 人,伤 300 多人,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就是其中的两个殉难者。鲁迅说“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 最黑暗的一天”。北洋政府血腥镇压爱国者的当天下午,就下了通缉令,抨击过北洋政府及 其首领的鲁迅,自然是被列入这个通缉名单的。后冯玉祥的国民军把段祺瑞赶下台,而奉军 又攻进北京,赶走国民军。奉军进北京,骚扰百姓,奸淫掳掠,大肆逮捕和杀害进步人士。 北京成了一个充满恐怖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鲁迅遭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这年的七月, 鲁迅接到厦门大学的任教聘请,8 月离开北京去厦门。 本文是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写的。 2 鲁迅留学日本的目的和有关情况。 《藤野先生》一文,回忆的是作者鲁迅于 1902 年至 1906 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生活经 历和往事。 1902 年春,鲁迅在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毕业后,在学堂总办俞明震的带领下和 几位同学一道去日本留学。 1902 年到日本后, 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学日文, 1904 年 4 月毕业后, 他按原定志愿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这是鲁迅经过郑重考虑后作出的选择。1906 年春, 鲁迅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弃医从文,于是离开仙台到东京。1906 年 6 月,难违母命, 他回国结婚,几天后复回东京。1909 年回国。 鲁迅出国前后,中国正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祖国面临日甚一日的危亡形势。 作者东渡日本前,1894 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我国。这两次战争,最 后都是以中国割地赔款而告终。鲁迅到日本后,1904 年至 1905 年,爆发日俄战争,这是日 本和俄国两个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夺中国的东北而发生的战争。 鲁迅出国留学和后来弃医从文,都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鲁迅早在故乡绍兴的青年时代,就在探索人生的道路,立志“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 别样的人们”。南京求学时期的他,和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一样在思考、探索国家和民族的出 路。他们的结论是:“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毛泽东《论人民民主 专政》) 鲁迅东渡日本不久,便立下了宏大志向:“我以我血荐轩辕”。他要把满腔的热血奉献 给祖国。他是一位深沉的爱国者,又是一个科学救国论者。他先选择了医学。他说:“知道 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后来便到“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学 习,“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 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鲁迅《呐喊?自序》) 1906 年,一个偶然的事件,成了他思想发展和改变志向的契机。 鲁迅:“有一回,我意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 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 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 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 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 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呐喊?自序》) 鲁迅的这一段经历和他弃医从文的原因,他在《鲁迅自传》(这篇自传是作者在 1925 年 所作 《自叙传略》 的基础上于 1930 年增补修订而成的) 里是这样写的: 我在矿路学堂毕业后, 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 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 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日俄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 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3 简介藤野先生与鲁迅 藤野先生,即藤野严九郎(),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日本福井县人,出 生于一医生家庭。1896 年,毕业于名古屋爱知县医学专门学校后留校任教。1901 年到仙台医 学专门学校任讲师,1904 年 7 月(鲁迅从仙台医专前几个月)升为教授。曾担任解剖学、解 剖实习和局部解剖等课程。他为人正直、生活朴素,工作认真负责,对弱国学生无民族偏见, 对鲁迅很关怀,受到鲁迅的尊敬。 1911 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21 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国大学医学部。1915 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退职后到东京一慈善医院就业。1919 年回故乡自立诊所,热心为乡民服务。1945 年 8 月 11 日病逝。 “1935 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 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 探听到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向他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 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其实藤野先生活到七十二岁,直到 1945 年 8 月 11 日才因脑溢血逝 世。《鲁迅全集》在日本出版后三年,藤野先生的长子入第四高等学校读书。教师发现他是 藤野先生的儿子,把《鲁迅选集》给他。藤野先生戴上眼镜匆忙地翻开这选集。当他看到扉 页上鲁迅先生的照片时,惊喜地高声叫道:“啊!这是周君,他已经了不起啦!’他知道鲁 迅先生还健在,非常高兴。”(许钦文: 《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62 年出版)1937 年 3 月,日本《文学案内》上发表了以《谨忆周树人君》为题的藤野先生的谈 话录。 二、请同学提出课文里的生字词。要求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给黑体的字注音: 宛如(好像;正像) 教诲(教训。诲,huì。) 译站 (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译,yì) 瞥见 (一眼看见。瞥piē。) 畸形 (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畸,jī。) 不逊 (没有礼貌;骄傲、蛮横。逊,xùn。) 诘责 (质问并责备。诘jié。) 匿名 (有具名或隐藏真名。匿,nì。) 杳无消息 (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 深恶痛疾 (厌恶。痛恨到极点。恶wù) 油光可鉴 (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jiàn。) 三、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线索,把握本文的层次结构。 本文从不满于某些清国留学生的寻欢作乐、庸俗无聊的生活起笔,自然地过渡去仙台学 医,记叙受到藤野先生教诲的情况,最后写到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作者与藤野先生的 交往,这是本文的叙事线索。文章依据时间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和转地求学的原因。 文章一开头就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露了对东京的失望和不满。在东京的那些清国 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除下帽来“油光可鉴”,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到傍晚,他 们就在中国留学生会馆的房里“学跳舞”,地板常“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 斗乱”。这些出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寻欢作乐,思想腐朽,生活庸俗无聊,丑态百出,因而 用副词“无非”(“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标致”在这里是反 语,在“标致”前加副词“实在”(“的确”的意思)更增强了反语的讽刺力量。为了寻求 救国救民之道而来日本留学的鲁迅,对那些“清国留学生”的思想行为十分厌恶,不愿与他 们为伍。这样就自然引出要离开东京到别处去“看看”。 这部分作者用讽刺的笔墨描写某些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含蓄地点出了自己离开 东京去仙台求学的原因。这也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表现。 布置作业 1 朗读课文,思考归纳课文第二、三部分的大意。 2 抄写、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3 把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按练习一的要求,试列表填写。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本文记叙、写人和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 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 2 检查理解课文大意的情况。 3 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 二、引导学生继续分析课文。 上一节课,分析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今天,接着往下分析。 第二部分(第三至三十五段),写到仙台学医的一段生活,重点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 受到藤野先生的关怀和教益,以及弃医学文的原因。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又可分为五个层 次。 第一层(第四至五段),写去仙台时沿途所见和初到仙台时所受到的优待。 作者从东京到仙台有六七百里,路途所见甚多,但文章里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 两个地方。可见这两处均留给他深刻的印象。对“日暮里”,文中未作说明。这站名很可能 触发了作者思念故国深感忧愤之情,所以二十年后还记得。至于“水户”,这是明末清初的 思想家朱舜水()客死的地方。因他忠于明朝、反抗清朝,至死不渝。作者对这位 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此对“水户”这地方铭记不忘。这些细节都反 映了作者的爱国思想感情。 因仙台还没有中国的学生,鲁迅到后受到优待,他认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的缘故。 仙台的天气寒冷,生活条件很艰苦,这大概同当时的日俄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也 有很大关系。鲁迅到仙台医专求学,“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鲁迅用“大概”表示似有此事又不敢完全肯定的语气猜测他在仙台所以受到优待的原因,含 蓄的表现了中日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 这些记叙,是在藤野先生出场之前。下文转入写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爱护。 第二层(第六至十段),写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 第一层从写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和听许多新鲜的讲义引出担任解剖学的一位老师——藤 野先生。先写他的音容笑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 的书”,到讲台上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作自我介绍。接着,根据耳闻和目睹 来写藤野先生,即通过上学年留级生给新生讲述藤野先生和作者自己对他的印象,突出藤野 先生的衣着:有时“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这既说明藤野先生 的生活清苦和俭朴,也反映了他工作认真、严于治学。 第三层(第十一至二十三段),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几件有意义的事,表现了藤野 先生的高尚品质和对鲁迅的关怀。作者具体写这四个典型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与作者交往 中所表现的高尚品质。每一件,写藤野先生检查并订正“我”所抄的讲义。他把“我”的讲 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 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这表现了藤 野先生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和对作者的关心、帮助。第二件,写藤野先生一次指出“我”画 的解剖图中一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的错误,并给我改正了。这表现了藤野严肃的科学态度和 对教学认真负责的精神。第三件,写藤野先生怕我不肯解剖尸体,后来放心了,表现了他的 热情诚恳和关心。第四件,写藤野先生问“我”中国女人裹脚怎么裹法,他想知道中国女人 裹脚使足骨变成畸形的详细情形。这表现了藤野先生注重调查,搞清问题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四层,(第二十四至三十一段),写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这一层主要写了匿名信事件和时事影片事件。先写一天日本学生干事借“我”的讲义看 而引出匿名信事件。由匿名信又使作者回想起前几天干事在黑板上写广告的事。事情的结局 是遭到“我”和几个主持公道的日本学生的诘责之后,“终于这流言消灭了”。他们“要收 回那一封匿名信去”。这件事,讽刺了日本的所谓“爱国青年”,表现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维护了祖国的尊严。事情的解决,也说明藤野先生和有些日本学生是主持公道的。弱国的子 民在军国主义势力强大的日本学习也备受污蔑欺凌。作者一次在课上看日俄战争的时事片, 所放映的是一群中国人围着看被日本军枪毙的中国人。这是宣扬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污蔑中 国人民的影片。作者看后受到强烈的刺激和极大的震动。“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 了。”这次看影片以后,他学医的想法改变了,决定弃医从文。他深深感到,要救国,首先 要救治人们的精神,唤醒沉睡麻木的人们。许多耳闻目睹的现象、一系列残酷的现实,使他 认识到医学救国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于是决定弃医从文。这是鲁迅思想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也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第五层(第三十二至三十五段),写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 作者去找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藤野先生的脸色“仿 佛有些悲哀”,表情“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弃医离去感到悲哀和 痛苦,师生之间有很深的感情。鲁迅看见藤野先生因自己离去而引起藤野先生的悲伤难过而 深感不安,于是便用谎话来安慰藤野先生,体现了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感激。临别前几天, 藤野先生叫鲁迅去他家, 交给鲁迅一张背后写着“惜别”两个字的相片。 赠相片、 题词, “还 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表现了藤野先生对他与鲁迅的友谊的珍视。这种友谊也是鲁迅终生 难忘的。 第三部分(第三十六至三十八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以及从藤野先生 的精神品格中受到的激励和鼓舞。 作者离开仙台之后,虽未给藤野先生寄过照片和写过信,但“我总还时时记起他”。作 者深情地怀念和称颂藤野先生:“在我所认为我的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 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作者有时“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 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 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作者把对老师的怀念变为行动、化为力量:把经 藤野先生改正过的讲义,装订成三厚本,收藏着,“将作为永久的纪念”;把藤野先生的照 片挂在居室里书桌对面的东墙上,以激励、鞭策自己,增加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文章最后一段里的“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 强起来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的迫害, 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决心和勇气。“正人君子”,是 反语,讽刺那些为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军阀政客张目、效劳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文章的结尾,把藤野先生的深厚情谊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统一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 忆与现实的斗争结合在一起,起到了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和加强文章战斗力的作用。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断。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 藤野先生正直、热诚、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 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 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分析、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1 结构严谨,脉络分明,记叙井然有序。 这篇回忆散文,即写人又记事。写人,涉及到“我”、藤野先生及其他许多人;记述往 事,时间上前后跨越二十年,地点从东京写到仙台,又从仙台写到东京和北京。但结构严谨, 中心突出,泳络分明,记叙井然有序。 文章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组织材料的线索,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 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本文的主要事件,也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开头写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流露出作者失望、不满情绪,然后用“到别的地方去 看看,如何呢?”这一设问句,承上启下,自然的过渡到下一段,转换了地点和所写的内容, 引出藤野先生。在第二部分,记叙了作者在仙台的主要生活经历和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之后, 以“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引出与藤野先生的话别和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事。 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把怀念化为实际行动。 文章回忆藤野先生这条主线、明线十分清楚,叙事连贯。文中还贯串着一条内在的线索, 那就是作者崇高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者先前不满东京和那些“清国留学生”而决 定去仙台学医,后来告别藤野先生和弃医从文,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化为实际行动拿笔继续 去战斗,这一切思想行为的基础都是作者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 的感激、怀念之情,是同他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紧密相连的,正如文中所写:“他的对于我 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 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2 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作者写人,注意抓住特征,选取典型的细节和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如写藤野先生, 抓住他的外貌特征、 衣着穿戴入手去写他的“黑瘦”、 “八字须”、 “戴 着眼镜”,衣着“模糊”,冬天穿一件“旧外套”、有时“忘记带领结”;再写他“挟着一 叠大大小小的书”,放在讲台上,便用“缓慢而很有顿挫在声调”向学生作自我介绍。这形 象地描绘出一位生活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再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表现他的精神品质。 检查订正“我”所抄的讲义、纠正“我”所绘解剖图中的错误,对“我”肯解剖尸体的高兴 和放心及问“我”中国女人裹脚的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热情关心、耐心帮助和教学 工作上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读起来特别亲切感人。 写“清国留学生”,抓住辫子这个细节。写有的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 耸起,像“一座富士山”;有的“解散辫子”,除下帽来,“油光可鉴”。作者通过对辫子 的描写,把这些留洋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对腐败的清王朝表示忠心的心态活画了出来。 这些人还要将脖子扭几扭,真是令人作呕。他们学跳舞,使房里地板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 尘斗乱。这大概也是他们留洋学时髦的收获。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进行似褒实 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的思想本质和在东京的表现,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反感与厌恶。 3 语言的感情色彩。 本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这不仅从选材和描写上可以看出来,而且从语言运用上也显示 出它的文学性。 本文语言精练准确,耐人寻味,常常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中,有力地表现了丰富深刻 的含义和复杂深沉的心境。如开头写“清国留学生”和中国留学生会馆的文字。又如:“中 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 60 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 疑惑。”再如:“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其实我并没有决 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文中多处运用巧妙的说法进行讽刺,如“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鉴”,“宛如小 姑娘的发髻一般”、 “精通时事的人”、 日本的“爱国青年”等。 而“标致”、 “正人君子” 则是用反语进行讽刺了。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 ① 学会通过分析具体事件来揣摩人物性格。 ② 学会品味作品平淡朴实的文风。 2. 方法与过程目标的落实: ① 运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 ② 通过游戏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掌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 ① 通过对作品情感的把握,培养出尊重母亲的思想感情。 ② 明确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 教学难点: 1. 让学生真正领会作品中的所蕴涵的真挚情感,理解平淡文字的背后所蕴藏的真情,真的 很难。 2. 一般这样的文章原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的,但是本文又实在是太长了,所 以很难做到。 3. 歌颂母亲这一主题,学生从小学就一直在学习了,主题虽是永恒的,情感虽是真挚的, 但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没有其它新意,要初中的学生去领会很难。 教学重点: 1. 重点仍应该把握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去领会母爱的伟大。 2. 了解名人的成长经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本文适宜用情感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近作品。 大家一听到“母亲”这个词,第一瞬间映入你脑海的一个词语是什么? 我第一个映入脑海的却是“愚”字。也就是“傻”的意思。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篇我自 己的作品《家有愚母》。 由于本文的文章比较的深,可能一下子吸引不了孩子的眼球。所以我打算采用我自己的一篇 作品来进行教学。本文既是自己的写的,所以教育起来会比较有感觉,其次本文的风格也比 较的诙谐,孩子可能会喜欢。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 1. 教师自己配乐朗读文章。 学生在听的时候,请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母亲的愚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母亲的“愚”的真 实意思什么? 三)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1.如果你们在阅读中还有什么问题的话,现在请大家自由提问,我们一起来解决。 2.教师讲解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经历。 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我自己母亲的文章。因为我的母亲是我所见过的人当中最平凡,又最伟 大的。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又一个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我的生命,我知道这个人一定是 我的母亲。但是母亲实在是太伟大了,又实在是太琐碎了,所以我一下子都不知道该怎么来 写。我的母亲没有什么壮举,她对我的爱只是融入在每日的家长里断当中。总是觉得这也可 以写,那也可以写,而往往写好了就发现实在太琐碎了。 所以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是好好地思考了一番。最终确定一个主题,写母亲的“愚”。母 亲对我的爱,母亲在待人接物上,都是真诚的,这种真诚近乎于“愚”。当我把这一主题确 定了以后,那么我的选材也就方便得多了。我仔细地想了想,最能够反映母亲待人真诚近乎 于“愚”的画面就印入了我的脑海。 四)小结: 要想写好一篇歌颂“母亲”这类题材范围比较宽泛的作品,就需要把题目化得小一点,然后 再在作品中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出来。那么你们想想看,你们的母亲有什么可以值得你 们可以写的东西吗?现在请大家动笔,当堂写一段给母亲的话,或者是描述母亲的话。一样 在你动笔之前,要先想好自己究竟要写母亲的哪一个方面。 第二课时 一)上一堂的课的小结。 请学生把自己写母亲的作品到讲台上来朗读。(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要让尽量多的孩子参 与进来,可以给予加分,也可以让平时就不爱说话的孩子,点名让他们到讲台上来讲讲。一 定要给予鼓励,一定要很好地点评她,要真心地表现出老师的欣赏。)那么我们今天来了解 另外一位名人的母亲,了解这位名人走向成功的一段人生经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配乐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提问: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感谢母亲对他人生的帮助。那么请大家说说看,母亲究竟给了 我哪些人生的教训呢? ① 在督促孩子学习和做人上很严格。具体的事例是:大清早让我去读书;我对姨母说错了话 而受到严厉的责罚。 ② 在与一大家子相处时,母亲的忍让,谦虚善良的品质给了我与人交往中启示。 ③ 在受到人格侮辱时,母亲又表现出了“刚气”的一面,教育了我如何捍卫自己的尊严。 提问: 由此, 你可以为母亲画一幅画像吗, 请用自己的语言, 造句: “从 中, 我感到‘母亲’ 是一位 人。” ④ 再次配乐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1. 教师点出胡适的背景资料。 提问: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学者,他的人生能够获得成功,在他的童年我们是否已经找到了一 些原因呢? 得出结论,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学得谦 虚,要向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习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2. 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有什么不能够理解的地方吗?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课后的练习二。 四)小结。 我们的人生道路不可能会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我们就需要别人的指点,在这个过程当中,你 的父母将是你人生最好的引路人,所以请我们珍惜自己身边最最珍贵的真情吧。“子欲养而 亲不在”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五)布置作业。 写一封给家长的信。 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理解“无非”、“实 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 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一、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 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物征写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 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二、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三、充分运用课后的练习进行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教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辨清应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词语的准确含义。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 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 部分(1—3 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 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 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 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 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 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 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 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 1902 年夏末至 1906 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 1926 年 10 月 12 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 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 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 学文, 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 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 鲁迅写此文时, 正当“三?一八” 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 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 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 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 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 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阅读课文可请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大家边听边看边想,但一定要有情感。还可以用放课 文录音磁带的方法进行。)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 点。 1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礼后遗留下来的 人民。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6)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 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 38 段): 第一部分 (第 1—3 段) 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 (第 4—36 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 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 36—38 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 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 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 的丑恶形象。 2 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 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 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 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 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 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3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 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 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 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 3 段是过渡 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 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 原因。 五、布置作业。 1 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3 预习课文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各层层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一课时的)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 4、5 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 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 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 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 (24—31 段) 写匿名信和看电影, 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 (32—35 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 4、5 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 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 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 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 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 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 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 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 “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 ”“大概”有猜测、 估计之意, 表示似有此事, 又不能完全肯定。 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 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 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 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 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 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 4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 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 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 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 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 6—23 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 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 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 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 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 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 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 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 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 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 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 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 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 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 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 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 24—31 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 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1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 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 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 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 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 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结合课文注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中国民众的愚味、麻木,使他深 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 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 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 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 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 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原因,充分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 32—35 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要点: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 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 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 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 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 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1 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 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 么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二课时的) 二、请学生郎读 36—38 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 第 36 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 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 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 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 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 第 37 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藤野 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 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 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 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 之情。 第 38 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 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 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 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 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 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 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4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 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 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 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1 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 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 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2 我的母亲 教材分析 《我的母親》是一篇传记,堪称文学的传记,传记的文学。文章内容翔实,饱含感情,即写 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 有些处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 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作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 在一起,着重写出母亲对自己的“做人的训练”,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 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从胡适一生的奋斗与追求,从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成就 来看,母亲对它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因此,教学本文应该从宏观上确立把握好重点,解决 好难点,同时还要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 本文重点 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的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准备 搜集自己熟悉的书写母亲的诗文或歌曲,把握其主要内容; 查找资料,初步了解胡适及其他的家庭情况。 教学目标 熟读全文,理解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行、特点。 了解胡适极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歌曲是如何歌颂母亲的?你还知道哪些抒写、歌颂母亲的作品?用一句话解读作亲的主要内 容或思想感情。 (学生口头交流) 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我们应该感激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了解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作者对母亲感情怎样。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默读提示及要求: 抓住关键句、段。 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文绉绉 庶 翳 恕 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理清文章结构。 三、再读课文,注重自己的独特体验 教师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 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 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的责罚我 C 新年之际,债主来催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 收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情,表现母亲以下品性。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那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 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布置作业 抄写字词 2、熟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具体见课后练习 3、我的第一本书 一、导入 1、体裁:典型的回忆性的记叙文。 2、作者:牛汉,诗人 二、检查字词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来回翻动身体。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 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详细复述) (1)指导复述,见书 P170 页框题 (2)准备 (3)指导复述 2、问题研讨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本课本吗?你还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四、重点理解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问: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上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 的诗。人不能忘本。” 问: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是不能忘本的”的“本”在这里是什么? 五、说一说,虚构一个小故事(练习三) 六、作业 4、列夫?托尔斯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要点 1、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资料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脉络结构 一、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 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批判现实主义) 两部巨著:《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还有:《复活》《忏悔录》 二、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1、读音 黝黑 滞留 愚钝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尬 炽热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 正 襟危坐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黯然失色 广袤无垠 锃亮 髭 髯 鬈 2、解词 愚钝——头脑迟钝,不灵活 犀利——(武器、语言等)锋利、锐利 酒肆——酒店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神态、态度)不自然 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工作马虎、草率、不顾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里苦闷,缺少欢乐 无可置疑——没有可怀疑的 三、朗读课文 (一)指名朗读(每人一段)其余思考把课文划分为两部分,概括内容 (二)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三)自己速读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特征部分,思考抓住那些部位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1、须发的特点——面部多毛,须发浓密 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重点描写面容表情—— 4、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5、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四)自己速读些眼睛的部分,抓住眼睛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6、犀利的目光 7、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8、眼睛的威力 9、赞美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研读第二部分,加深了解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2、研讨文章写法特点,学习构思的匠心及夸张修辞方法的艺术效果 3、拓展练习,深入了解作者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研讨: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1、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又磨砺,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 精确无误的频波 3、 当这一幅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 因为锋刃无情, 指戳要害, 正好刺中他的心窝。 二、研讨写法特点 (一)探究理解作者的艺术匠心 思考讨论(练习一) (二)学习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的艺术效果(练习二) (三)归纳 三、拓展理解托尔斯泰生平和人生追求的精神世界(研读最后一段) 四、作业 5、再塑生命 一、 介绍海伦?凯勒(让学生交流查找的资料,老师补充) 二、根据自然空行概括三部分的内容要点 1、沙莉文老师(用玩具、水)开启了海伦凯勒指挥和情感大门 2、 沙莉文老师引导海伦在大自然中接受教育 3、 沙莉文老师艺术地解释了爱,让海伦体验了爱,懂得了爱,唤醒了爱。 三、讨论:你认为沙莉文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你认为海伦是一位怎样的学生? 四、归纳: 沙莉文老师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 序删诱,并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 海伦凯勒是一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 本文叙述了沙莉文老师的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望及艰辛而愉快的生 活经历。 五、问题研究 (一)为什么海伦称沙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二)作者说:井房的经历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与我光明,快乐和自由。联系全文内容和 作者的生平经历,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三)练习三 课文第二段探讨什么是爱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含义,也可以模仿着写 几句话。 六、与同学交流,关于爱的内容。(练习四) 6、雪 一、检查字词 博识:学识丰富。 美艳:色彩光泽鲜明好看。 消释:消散。 褪尽:全脱落了。 凛冽:刺骨的寒冷。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二、朗读课文 1、指名读 2、分段读 三、整体感知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思想 (思考练习一) 1、默读课后附录《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 2、讨论: (1)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 (2)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雪的赞颂表达出来的,向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 人喜欢,但更崇尚的美应该向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 华。 四、探究问题,更深的品位文章的内涵 1、《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 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作者的倾向,你认为作者的称赞倾向哪方? 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温润的美,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 的北方的雪。 2、鲁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例如,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个“但是”转入对“朔方 的雪”描述,看似并不需要转折,为什么用了呢? 作者的情感倾向更加明显了 3、“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化”用“冰冷”“坚硬”“灿烂”修饰 “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坚硬”强调了学得不屈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是最值得赞赏的。 4、 “那还是在音乐者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 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孕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 境界相联系的。 5、 “是的, 那是孤单的雪, 是死掉的雨, 是雨的精魂”“孤独的”“死掉的雨”“雨的精魂” 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他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 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他成为了雨的精魂——你举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灵 魂。 五、写一写: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忧喜?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7、雷电颂 郭沫若 一、教学目的: 1 . 学习本文象征手法来表现时代的主题。 2 . 领会作者抓事物特征展开丰富想象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 重点:内心独白《雷电颂》的含义。 2 . 难点:象征手法和浪漫主义的色彩。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预习思考题: 1、课前看注释①,通读全剧,理清戏剧的情节结构。 1 . 屈原对风、雨、电这些自然力抒发了什么感情? 2 . 屈原对东皇太一等众神抒发出了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怎样的 思想? 与上一层次有什么 联系? 作者火一般的激情是借助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出来的? 有什么作用? 词语补释: 播弄: 摆布;挑拨。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叩头到地。稽: 咆哮:猛兽怒吼。 阴惨: 阴暗悲惨。文中形容黑暗的旧世界。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 爵: 古代酒器,三足,青铜制。盛行于殷代和西周初期。爵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刑罚不能对上加在大夫( 高级官) 身上,礼节不能对下用在普通 人身上。 庶人:老百姓。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绝顶聪明的人看来好像是愚昧的,绝顶灵巧的人看来好像是笨拙的。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郭沫若( 1 8 9 2 . 1 1 . 1 6 ─1 9 7 8 . 6 . 1 2 )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历史学家、 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我国革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 的旗帜。 郭沫若乳名文豹,原名郭开桢,笔名沫若( 取家乡沫水──大渡河, 若水──雅河) ,四川 乐山人。在十月革命影响之下,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1 9 1 9 年至 1 9 2 0 年,写下了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 诗的奠基人。与郁达夫、成仿吾组织新文学社团创造社。1 9 2 7 年 3 月,发表著名讨蒋檄 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了蒋介石虚伪、残忍的反革命面目。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 酷迫害,于 1 9 2 8 年流亡日本,开始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工作,有名的著作是《甲骨文 字研究》。1 9 4 1 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下《裳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 雀胆》《南冠草》等六个历史剧。《屈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借古喻今,矛头直指国民 党反动派,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人民的爱国斗志。他的长篇回 忆录《洪波曲》,写出了他前期的经历和思想。1 9 4 4 年写了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 论文《甲申三百年祭》。新中国成立后,写出了不少成功作品,诗集有《新华颂》《百花齐 放》 等, 历史剧 《武则天》 《蔡文姬》 等。 郭沫若晚年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严峻考验。 9 7 8 年 1 6 月 1 2 日逝世,终年 8 6 岁。 板书: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乐山县人。1918 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 造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战时期创作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 剧, 解放后发表〈〈蔡文姬〉〉等戏剧。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二、关于《屈原》: 《屈原》写于 1 9 4 2 年 1 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 蒋介石 集团又消极抗日,掀起反共高潮,大肆捕杀中国共产党人,“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 怒。”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抒发人民的愤慨。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 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剧中,郭沫 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和邪恶,爱国和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 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课文节选的第五幕的第二场, 是全剧的高潮部分。 《屈原》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雷电颂” 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的共鸣。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 这个剧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三、检查预习,理清课文的情节结构(教师板书): 第一部分:靳尚和郑詹尹密谋要毒死屈原。 以南后为首的楚朝庭的奸佞们,对屈原恨之入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他们排挤打击 诬陷屈原还不够,还要在肉体上消灭他,暴露了他们的凶狠、残忍、毒辣的嘴脸。他们的阴 谋也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第二部分: 屈原的内心独白。 象征手法:用一种具体事物来表现一种特殊事物或特殊意义。屈原忠君爱国却蒙受不白之冤 内心愤 怨恨,面对黑暗现实,面对风雷电,他对神祗,对命运提出疑问。他渴求光明,怒斥黑暗, 表现他的忠贞不屈,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第三部分: 婵娟之死。 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而死感到高兴,表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献身 精神,表现了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的尖锐对立和冲突。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郑尚和郑詹尹密谋要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屈原的内心独白。 第三部分:婵娟之死。 二、读第二部分“雷电颂 三、布置作业: 1、 “雷电颂”可分为几层?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 “雷电颂”中的“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了什么?屈原是怎样揭露其本质并与之 行斗 争的? 第二课时 一、《雷电颂》的结构和特点: 1、〈雷电颂〉可分几层? 〈〈雷电颂〉是屈原歌颂风雷电的内心独白。独白是人物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自然 流露。( 还有对白) 这篇独白实际上是一首完美的诗,气势雄伟,充满战斗激情,抓住事物 特征展开联想,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 分两层: 第一层: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 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从“风! 你咆哮吧! ”到“把 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 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牢固”的黑暗、阴惨的宇宙前,他不能不对祖国的前途命运担 忧。于是,他热切地呼唤和祈求那些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的“伟大的 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 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眩目的“光明”。 他把“电”这一宇宙的长剑化做自己撔闹械某そ?。在呼喊声中,主观和客观,人和自然力 结合在一起,充分表现了屈原摧毁黑暗,追求光明的内在力量。用火一般炽烈的语言及雷霆 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风雷电象征 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第二层: 借指斥神鬼偶象来愤怒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 吧!”到篇末。) 屈原之所以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烧毁!烧毁!”, 是因为它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晓得播弄人”, 一句话,它们象征暴戾、奸诈、怯懦的怪力乱神。这样,屈原就由前面对自然力的祈求,发 展到对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 板书设计: 第一层: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什么? 明确: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怯懦的当权者(板书)。 二、“雷电颂”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艺术特色? ①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充分表达感情,增强语句气势 通篇运用拟人兼呼告。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 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电, 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等,这些语句,热切地期望风、雷、电;而“你东君,你是 什么个东西”等词语,无比愤怒地对恶神进行斥责。这样,就最直接最有力地爱憎的感情。 其次, 运用了反复、 排比等修饰方法, 也使整个独白具有诗的形式美, 琅琅上口, 铿锵有力。 ② 闪耀着浪漫主义的色彩: 《雷电颂》中,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怒 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飞往光明的境地;也借助了它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 这样,就使屈原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这段独白想象奇特,气势宏伟,表现了作者浪漫主 义的激情。 第三课时 一、人物形象简析: 1 . 屈原: 正义和光明的化身。痛恨黑暗,向往光明,蔑视鬼神,鞭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奸佞们 战斗到底。对风雷电的呼唤和歌颂,表现了他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虽桎梏加身, 但不屈不挠,浩然正气凛然不可侵犯,充分表现了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 想。屈原是正义和光明的化身,是战斗不屈的战士的形象。 2 . 婵娟: 屈原的侍女,是有正义感的女性形象,是楚国人民的代表。她爱戴屈原,崇敬屈原,把 他当作父亲、家长,虽是“虽是普通人家的女儿”,却深明大义,知道“做人的责任”;不 屈服于公子子兰的威逼利诱,甘愿为搭救屈原而献出生命,这一切都突出地体现了她高尚、 善良、纯真的品质。通过婵娟为正义而献身的行动,有力地衬托了屈原正气凛然英勇无畏的 形象。婵娟之死,使正义和邪恶的冲突达到高潮。 3 . 郑詹尹: 邪恶的化身,卑鄙、狡诈、胆怯。是朝庭中奸佞的帮凶,毫无正义和忠贞而言。他开始 对毒死屈原有疑问,不是同情屈原,而是怕“惹出乱子”,舍不得他的庙宇;他再三引诱屈 原喝下毒酒,装出一副伪善面目,甚至假惺惺地诅咒自己的女儿郑袖;做坏事又内心胆怯, 送毒酒又心虚地问屈原“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这个邪恶的帮凶最后也没有得到好 下场。 作业: [ 思考和练 习] 第四题、第五题。 8、短文两篇 一、读导语,默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 旸(yáng) 皓(hào) 浸(jìn) 撮(cuō) 三、朗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 四、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激流三部曲》 (《家》 《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日》《月》散文诗,写于四十年代初期,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 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追求光 明和热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五、 内容研讨 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 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2、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 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得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得却是飞蛾 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3、课文中写道“声明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时代背景, 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4、如何理解“没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吗” 5、 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 表现得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那些诗句? 6、“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嫦娥奔月”的传说? 六、总结 七、作业 9、海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疏通并了解课文内容 2.由感知入手,弄清文章内容的表层含义,理清层次结构 3.分析理解前两幅画面,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2、目标3 难点:理解海燕的自信心与洞察力 教具: 课前预习指导: 1.完成 课后练习一 2.阅读课文两次以上,理解课文大意 3.自查字词典,疏通字词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录音(场室允许可放录像),学生边听边读,进入作品情境之中 二、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问题一:听了刚才的朗诵,同学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肯定正确意见:波涛汹涌的大海,暴风雨来临之前,只有海燕在高 傲地飞翔 2.问题二:这画面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提问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教师肯定:海燕那勇敢无畏的 精神 三、划分层次结构: 刚才同学们眼前的画面是一幅整体的画面,然而,它又可分成几幅小的画面,请同学们 根据课文的内容看可分解几幅小画面,各说明什么意思?(问题三、四) 结合《掌握语文》P92 一、2,3学生相互交流解决 教师抽查提问,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评价:三幅画面: 第一幅画面(1-6)暴风雨孕育之时,狂风卷集着乌云的大海上,海燕高傲地飞翔, 渴望暴风雨,海鸥等仓皇逃窜。 第二幅画面(7-11)暴风雨逼近之时,乌云直压海面,海燕奋勇搏击风浪,迎接暴 风雨。 第三幅画面(12-16)暴风雨即将来临,乌云闪电的大海上,海燕反复呼唤暴风雨 四、讲析第一幅画面(1-6) 1.请一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1-6段,其他学生思考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问 题五) 2.学生独立思考,必要时可略作交流,教师视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适当提示 3.教师抽样提问后评价: 第一层(1-3)风卷云集,海燕高翔 第二层(4-6)其他海鸟吓得惊慌失措 4.教师讲析 1)开头一句,写暴风雨来临的前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苍茫”描写大海气势; “卷集”写乌云翻滚的情景。然后正面描写海燕。 2)“黑色的闪电”形与色,用比喻表现海燕矫健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行动; “碰”写它勇敢低飞;“冲”写出迅猛高翔,用拟人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 来 3)写声音:正面描写“叫喊”的勇敢,再从乌云听到叫喊,侧面烘托“叫喊”声的威 力,用排比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 4)第二层通过声音、行动、情态等来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丑态,与高傲的海燕形 成鲜明对比(启发学习海燕的精神) 五、分析第二幅画面(7-11) 1.全班齐读7-11段,领会大海情景和海燕搏击风浪的勇气 2.学生主体活动:讨论分析第二幅画面 1)找出描写风雷浪的词语(问题六) 2)找出写海燕的动作(与第一幅画面比较) (问题七) 3)如何理解第 11 段“敏感”“早就”“深信”(问题八)〖难度较大〗 4)划分二层并归纳层意 (问题九) 2.分小组讨论交流后抽样提问,教师评价 1)风:抢、甩、摔;雷:轰响、震怒;浪:歌唱、冲向、迎接、呼叫、争鸣 2)飞舞(飞翔)、大笑、号叫 3)高度的洞察力和必胜的信心(因难度较大,教师可必要提示,学生答到点子上即可) 4)第一层(7-8)描写暴风雨逼近时的情景 第二层(9-11)写海燕迎接暴风雨 4.教师小结: 这幅画面通过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方法渲染了黑暗环境的气氛,写出了波浪乐观地 与狂风搏斗,显示了大海的力量,狂风的狂风的疯狂反扑与海燕的乐观迎接形成对比 六、布置作业 1.A:朗读尽量背诵课文 2.A:《掌握语文》P93 二、1,2,3,4,5 附:板书 一(1-6)孕育之时,海燕高翔,渴望暴风雨 1.风卷云集,海燕高翔 2.海鸥海鸭企鹅仓皇逃窜 二(7-11)逼近之时,海燕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1.暴风雨逼近情景 2.海浪海燕勇敢拼搏 三(11-16)即将来临,海燕反复呼唤暴风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第三幅画面,学习海燕所具有的勇敢、自信和洞察力 2.理解本文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区分比喻和象征 3.比较阅读指导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目标2 难点:2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检查《掌握语文》作业情况 2.抽查优生背诵课文片断 二、分析理解第三幅画面(12-16) 1.全班齐读 12-16 段,进入情境: 2.教师明确: 这时的背景是云海相接,是白热化的斗争场面。描写了与闪电激战时刻,海燕反复呼唤 暴风雨的到来。 3.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分两层,并归纳各层意思(问题一、二) 2)找出相应的修辞方法和有关句子(问题三、四) 4.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肯定评价: 一层(12-13)描写大海与闪电激战 二层(14-16)海燕呼唤暴风雨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相应的句子(略) 5.教师补充讲析: 6.指导背诵这一部分 先由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散读,抽个别背后全班齐背 三、研究象征意义,理解象征手法 1.回顾旧课,导入情境 集体思考回答:初二学过《白杨礼赞》一文通过写白杨树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 最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象征)《海燕》这篇课文也用了同样的表现手法 2.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第一段(了解当时俄国社会形势的特点是沙皇残暴统治,俄国革 命运动不断高涨),“下面大家再回顾一下课文中关于大海景象变化的描写,比较这二者之 间有什么相似点? 师生共议:大海上狂风乌云雷电交加,形势激烈,处于一触即发之势。与俄国革命形势 相似。 3.结合《掌握语文》P93 二、2,P94 三、1分析象征意义 1)独立思考:大海波浪/海燕/海鸥海鸭企鹅/风云雷电/暴风雨分别象征了什么? (问题五) 2)抽查提问,教师归纳: 大海波浪: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海燕: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革命中的机会主义者和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风云雷电:沙皇的反动势力 暴风雨:席卷一切的革命运动 3)分小组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它们之间分别有什么相似之处?(问题六) 4)抽样提问,其他同学举手补充,教师评价: 海燕:渴望革命,敏感,深信胜利,呼唤,预言家 海鸥等:飞窜,呻吟,躲藏 暴风雨:激烈,猛烈,有威力 大海波浪:歌唱,冲,迎接,呼叫,争鸣 风云雷电:压,恶狠狠 4.教师讲析:象征与比喻的异同 相同:比喻的本体与喻体,象征的本体和象征体之间都有相似点 不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意义都较简单,而象征的本体虽简单,但象征体有着“很大的 思想内容”;比喻只用在一两个句子中,而象征的含义包含全篇文章。 四、指导比较这首诗郑振铎《海燕》与本文的异同 从表达方式、写作对象、抒情感情等方面比较 师生共同研究解决 五、教师简单总结全文,提醒学生注意散文诗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 1.A:《掌握语文》“达标自测” 2.A:熟练背诵全文 3.A:预习《愚公移山》 4.B:《掌握语文》本单元的课外阅读
1藤野先生——为大家提供各种日常写作指导,同时提供范文参考。主要栏目有:范文大全、个人简历、教案下载、课件中心、 优秀作文、考试辅导、试题库、诗词鉴赏。
相关文档:
下载文档:
搜索更多: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甜梦文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藤野先生教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