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甚乐全诗拼音

读书声-搜狗百科
书 名: 读书声:中国古代读书劝学诗选作 者:舒岩: 化学工业出版时间: 日: 8开本: 16开
《读书声:中国古代读书劝学诗选》共收录自到清末的劝学诗歌约540首,有的出自杜甫、苏轼、王维、朱熹等大文豪,有的出自王安石、曾国藩等国卿将相,有的出自康熙、道光等君主帝王,也有的出自梦观法师、如兰法师这样的世外高人。可见读书是世人公认的通往智慧的必由之路。愿这本《读书声》能带给广大青少年更多关于读书的启示。
一、汉三国魏晋南朝1七言汉?刘向1时人为扬雄桓谭语汉?佚名1三言诗汉?崔骃1答对元式诗汉?蔡邕1读书枕铭汉?李尤1时人为孔氏兄弟语佚名2诗晋?张元2诗晋?郭璞2杂诗十二首(其一)晋?陶渊明2陶渊明诗摘句3读书诗南朝 宋?谢惠莲3斋中读书诗南朝 宋?谢灵运3命学士讲书诗南朝 宋?谢灵运3二、唐5唐?李颀诗摘句5戏赠张五弟湮三首(选一)唐?王维5同卫八题陆少府书斋唐?高适5劝学唐?颜真卿5戏为六绝句唐?杜甫6春日忆李白唐?杜甫6又示宗武唐?杜甫7杜甫诗摘句7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唐?岑参8岑参诗摘句8和刘七读书唐?钱起8送张参及第还家唐?钱起8送颜司议使蜀访图书唐?韦应物8送李侍御益赴幽州幕唐?韦应物9韦应物诗摘句9题李孝廉书房唐?耿湋9劝学唐?孟郊9题陆韦少保静恭宅藏书洞唐?孟郊10送王正字山寺读书唐?李嘉祐10咏萤唐?李嘉祐10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选一)唐?韩愈10短灯檠歌唐?韩愈11杂诗唐?韩愈11符读书城南唐?韩愈11县斋读书(在阳山作)唐?韩愈12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唐?韩愈13调张籍唐?韩愈13赠张籍唐?韩愈14出门唐?韩愈15题文集柜唐?白居易15闲坐看书,贻诸少年唐?白居易16开元九诗书卷唐?白居易16舟中读元九诗唐?白居易16白居易诗摘句16读书唐?柳宗元17偶作二首(其一)唐?刘禹锡18劝人庐山读书唐?李群玉18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十九首(其一)唐?司空图18狂题十八首(其一)唐?司空图18自咏唐?唐彦谦18赠孟德茂(浩然子)唐?唐彦谦18答问读书居唐?莫宣卿19勉儿子唐?韦庄19题弟侄书堂唐?杜荀鹤19书斋即事唐?杜荀鹤19书斋谩兴二首唐?翁承赞20白鹿洞二首(选其一)唐?王贞白20文选楼铭唐?杨夔20三、宋元21读三国志宋?李九龄21清明宋?王禹偁21劝学(示弟诜)宋?张咏21勘书宋?孙仅22观书宋?宋祁22读书多所废忘宋?宋庠22晨兴读书宋?宋庠22求遗书宋?宋庠23斋中读书宋?宋庠23宋庠诗摘句23谕学宋?孙复23西斋宋?梅尧臣24读书宋?欧阳修24镇阳读书宋?欧阳修25赠学者宋?欧阳修27欧阳修诗摘句27次韵钱颐见赠入学听讲宋?赵抃27青州劝学宋?赵抃27劝学示江原诸生宋?赵抃28勉郡学诸生宋?赵抃28劝学歌 宋?司马光28读书室宋?司马光28读史宋?王安石29劝学诗宋?王安石29读书宋?释契嵩29读书宋?傅尧俞30读书龙门山土室作宋?吕蒙正30曝书吟宋?邵雍30读古诗宋?邵雍30观书吟宋?邵雍30安乐窝中四长吟宋?邵雍31所学吟宋?邵雍31吾庐吟宋?邵雍31闲居杂述宋?邵雍31题安乐窝宋?邵雍31愁恨吟宋?邵雍32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宋?苏轼32书轩宋?苏轼32和郭主薄并引(其一) 宋?苏轼32苏轼诗摘句33寄题蒲传正学士阆中藏书阁宋?苏辙33简学中诸生宋?苏辙33读书宋?苏辙34病懒宋?黄庭坚34闻致政胡朝请多藏书以诗借书目宋?黄庭坚34黄庭坚诗摘句34劝学诗(十四首) 宋?汪洙35读书灯宋?张商英36读书宋?喻良能36送刘唐卿户曹擢第西归六首(其一)宋?范成大36次折仲古枢密韵寄题莱阳曹钦臣彦若藏书室宋?周必大37周必大诗摘句37读书宋?陆游37冬夜读书宋?陆游37喜郑唐老相过宋?陆游38夜分复起读书宋?陆游38予素不工书故笔墨皆取具而已作诗自嘲宋?陆游38示子遹宋?陆游39初冬杂咏八首(其一)宋?陆游39雨夜读书二首宋?陆游39暮春宋?陆游40读书宋?陆游40戊午元旦读书至夜分有感二首(其一)宋?陆游40读书宋?陆游41解嘲宋?陆游41五月十一日夜坐达旦 宋?陆游41早秋四首(其一)宋?陆游41读易宋?陆游41寒夜读书三首宋?陆游42睡觉闻儿子读书宋?陆游42窗黑宋?陆游42读老子传宋?陆游42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选二)宋?陆游43读书宋?陆游43纵笔四首(其一)宋?陆游43示诸孙宋?陆游43六言杂兴九首(其一)宋?陆游43又明日复作长句自规宋?陆游44读书宋?陆游44诵书示子聿二首(其一)宋?陆游44晓赋宋?陆游44读书宋?陆游44读书宋?陆游45抄书宋?陆游45自嘲宋?陆游45读书宋?陆游45寓叹宋?陆游46箜篌谣二首寄季长少卿(其一)宋?陆游46示子聿宋?陆游46小儿入城宋?陆游46读书宋?陆游46六经宋?陆游47读老子宋?陆游47夏夜读书自嘲宋?陆游47学书宋?陆游47灯下读书戏作宋?陆游48读李杜诗 宋?陆游48书剑宋?陆游48秋夜读书戏作宋?陆游48读书二首宋?陆游48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宋?陆游49灯下读书宋?陆游49读书宋?陆游49燕堂东偏一室颇深暖尽日率困于吏牍比夜乃得读书其间戏作三首 宋?陆游50岁暮感怀十首(其一) 宋?陆游50四月十三夜四更起读书宋?陆游50晨起宋?陆游51夜雨宋?陆游51冬夜读书有感宋?陆游51示子孙二首宋?陆游51纵笔二首(其一)宋?陆游51岁暮杂感四首(其一)宋?陆游52村舍杂书十二首(其一)宋?陆游52读书宋?陆游52居室甚隘而藏书颇富率终日不出户二首(其一)宋?陆游52秋夜读书宋?陆游53冬夜读书宋?陆游53冬夜醉解残灯荧然起读书至明赋诗十韵宋?陆游53冬夜读书甚乐偶作短歌宋?陆游54陆游诗摘句54夜读诗卷宋?杨万里58寄题邵武张汉杰运干万卷楼宋?杨万里58读诗宋?杨万里59读书宋?杨万里59观书宋?杨万里59读笠泽丛书三首(其一)宋?杨万里59读书室宋?杨万里59杨万里诗摘句60纸阁宋?项安世60赋李季章大著书楼宋?项安世60观书有感 宋?朱熹60廌山书院宋?朱熹61暮春即事宋?叶采61示诸儿宋?洪咨夔61书灯宋?刘克庄61读书东岩宋?蓝奎61四时读书乐宋?翁森61书舍寒灯元?叶颙62读书山月下元?叶颙62题苏伯修滋溪书堂元?虞集63为张来仪赋匡山读书处元?倪瓒63书声斋元?郭翼63山中读书图元?陈高63书灯元?谢宗可63映雪斋记元?何起64题苏伯修滋溪书堂元?潘纯64四、明65劝学诗明?朱显65赐方教授诗三首明?朱椿65读基命录 明?朱椿66遣兴二首(其一)明?刘伯温66挽吴孟恩 明?王冕66潇洒 明?王冕67寄武昌诸友二首(其一)明?吴惟善67戴氏楼居次韵 明?舒頔67不赴召有述 明?杨维桢67投来使 明?杨维桢68玉山主人书画舫明?王蒙68古诗一首奉送友仁贤良之京师明?倪瓒68题画 明?倪瓒68赠笔生施廷用明?虞堪68长句寄叔方先生 明?虞堪69虞堪诗摘句70读故友徐幼文诗集有怀明?周砥70顾仲瑛芝云堂 明?周砥70欲过草堂未果奉寄明?张渥70口占诗序 明?袁华70渔庄明?李瓒70淡香亭明?郭翼71哀蒋师文明?刘炳71同周伯宁连榻剧谈悲歌有感明?刘炳71为吴明远作南野图并赋明?陈汝言71题王逸老书饮中八仙歌 明?唐珙71题幼文蜀山书舍图明?吕敏72郭外夜归明?吴学礼72送曹生从师明?袁凯72题徐山人画赠内弟周思恭明?高启73映雪图明?高启73梦故人高季迪二首明?杨基73读书图明?张羽73山中答高彦敬明?张羽73宿王判簿宅送徐孟岳明?徐贲74寄潘章甫明?陶安74王内翰诗明?宋濂74王伯纯读书别墅晨起有怀纵笔奉寄明?张以宁74秋夜吟明?詹同75访王子让大村幽居借书戏题壁间明?刘崧75写韵轩明?朱梦炎75桐谷山房明?胡翰75唐伯庸以诗谢作读书林记次韵答之明?赵滂76海云南轩明?韩奕76偶意明?韩奕76杂兴明?高奕76次韵沈学庵闲居杂兴三首明?王行77题画明?王行77山中漫题明?蓝智77送陈伯渊教授归沔阳三首(其一)明?戈镐78读子书作明?周子谅78雨中书怀明?甘瑾78谢许炼师惠图书明?刘秩79为沈趣庵题画明?偶桓79秀野轩诗明?徐达左79题福山寺陈铉读书堂明?宋杞79焚香明?文徴明80四时读书乐明?徐渭80勉学诗八首明?方孝孺80水竹居诗明?练子宁82题张得中江村书屋明?虞谦83杂咏(选三首)明?郭登83读书明?蒋主孝84试笔明?施敬84题淘金驿丞谢子良清隐书房明?朱士林84暮春怀本厚读书西峰寺明?谢复84抄书明?杨循吉84题书厨上明?杨循吉85秋雨初过即景写兴明?桑悦86小游仙十首(选五)明?桑悦86水南绛帐和韵明?魏时敏87毛卢夫参政别予笼一白鹤与丹书一函见遗即席戏成二绝答之(选其一)明?孙一元87雨中宴集栖霞楼感怀明?傅汝楫87赠陈生明?方思道87病起读书台小坐明?江以达87京邸感兴明?施渐88归田自述明?施渐88赠邓为山明?姚咨88秋晚明?方登88立秋后夜起见明月明?胡宗仁88夜坐明?胡宗仁89雨中明?曹子念89李中主读书台明?黄克晦89入峡源庵中读书明?周东田89同惟长舅读唐诗有感明?袁宗道90课子二首明?娄坚90感兴明?唐正雅90题受之津逮轩明?商家梅90贫居明?吴兆90即事明?王一鸣91夜坐读书有感效坡老作短诗寄允兆翁晋季豹三子明?茅维91读少陵集明?陈继儒91寄何无咎二首(选一)明?邓远游91春日园居明?邹迪光92武夷紫阳书院赠朱山人明?陈鸣鹤92采药明?廖孔说92楞严明?周楷92漠北怀古四首(选一)明?朱琦92题庐陵子嘉古城读书处明?黄来复93奉寄月彦明中丞二首明?黄来复93明?陆南洲诗摘句93铁笔行为王元诚作明?梦观法师93明?梦观法师诗摘句94雨涧牛明?如兰法师94寄息耘明?止痷法师94小筑明?止痷法师94赠四明鬻书单生明?妙声法师95宿梦石房明?永瑛法师95春暮明?吴鼎芳95冬夜明?毛钰龙95读测量书明?周玉箫96言志诗明?杨继盛96今日歌明?文嘉96明日歌明?文嘉96怜愚诗明?宋应星96明?汤显祖诗摘句97观书明?于谦97读书乐明?李贽97五、清99秋日杂诗清?刘玺99金滩赋赠郜凌玉学宪清?张永祺99嵩阳书院四时读书乐清?耿介99病中偶尔问及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徐元梦乃同学旧翰林康熙十六年以前进士再无一人矣率赋一律以遣闷怀清?顺治帝100爱书歌清?石成金100读书清?法式善100读书清?汪琬100怀顾宁人处士清?李良年101汪东川宫赞属题秋林读书图清?查慎行101田园杂兴清?王宣101移家城北清?高士奇102短歌遣意简遗山清?梅庚102移寓金圣章园亭清?梅庚102林处士墓清?史夔102斗室吟清?王建常103闭户清?季步騧103偶成清?吕师濂103元日清?杜濬103席间观李素心孙七岁童子草书歌清?钱谦益103读方合山所刻古今释疑书清?金德嘉104检山雨堂遗集清?金德嘉104自勉清?张伯行104偶作清?顾永年105瀛洲亭秋夜读书清?杨名时105庵居清?冉觐祖105放舟夜归清?曹耀珩106寄陆侍御陇其清?朱彝尊106送张士琦令永新清?朱彝尊106残书清?江剡106过旧村将移居清?熊正笏107寻乔亭遗迹与徐骑省双溪行院碑俱不见清?熊良巩107读史魏清?周琬108端砚清?黄任108漫兴清?田榕108读昌黎诗清?夏力恕109高谈游寄梅花书屋画轴清?孔尚任109题程氏《三好图》清?马曰琯109春园读书清?雍正110秋日读书清?爱新觉罗?弘昼(世宗五子)110七夕读杜诗牛女篇清?陈祖范110去横山步仲兄原韵呈诸亲友清?吕守曾110为姚玉裁题莲花庄图清?严遂成111咏史乐府十二章?用笔喻清?程盛修111赠童子张昌清?王尔鉴111题李纫秋桐阴读书图清?姚鼐111李慎修奏对劝勿以诗为能甚韪其言而结习未忘焉因题以志吾过清?乾隆112检近稿偶志清?乾隆112龙翰福先生清?乾隆113读孟郊诗清?诸锦113除夕前一夜斋宿起居注馆燃烛校书有述清?齐召南113读书有所见作清?萧抡谓114乙卯岁暮遣兴清?潘安礼114劝学诗清?边识珍114田家杂兴清?沈德潜115暨阳翁静子枉过草堂清?沈德潜115闻鱼门吏部充四库馆纂修喜寄以诗清?袁枚115读书清?袁枚116竹屋清?江颖长116官舍夜吟清?穆得元116题梅屋读书图清?洪亮吉117月午楼歌清?洪亮吉117溪竹清?黎简117家事清?黎简118客楼读书清?黎简118经营书椟清?黎简118落日清?黎简118亦甥罗秀才扶大(起潜)问学诗,以此答之清?黎简118过黄虚舟城根书屋话旧有作清?黎简119题苏其詹教子图小影清?黎简119漫书六绝句寄家人(其一)清?黎简119寄黎二樵清?侯云松120夏日读书清?甘运源120题壁清?吴颖芳120除夕检点诗草清?朱圭120初秋清?许儒龙121送叶书山先生归里清?王文治121题元遗山集清?胡高望121春夜清?邹炳泰122中峰读书清?汪缙122与陈澍斋论诗清?管学洛122常山访范文正公读书处清?封大受123题醉绿村居壁清?单学傅123励志清?郝懿行123夏日口占清?郝懿行124斋中偶作清?马宗琏124怀王伯申清?马宗琏125访欧阳厚菴张铭之徐南溟戏为口占清?张琼英125月午楼歌清?孙原相125村居杂感清?黄彦126题汤涨秋礼部浮丘阁诗草清?郑开禧126书中干蝴蝶诗清?李健北126励志诗?勤学清?道光126斋中读书清?徐有王127读书清?蒋湘南127书示张生端甫清?梅曾亮128题五叔惠端亲王爱日斋集清?奕譓(宣宗第九子)129题唐子畏匡山读书图清?德普129永昼清?王成升130岁暮遣怀清?张洵130秋夜清?胡恩燮130写孝经诗清?潘彦辅130偕伯言过厂肆买书有作清?邵懿辰132赠于晦若清?陈澧133感旧清?陈澧133题潘鸿轩茂才百花卷清?陈澧133秋夜即事清?陈澧133赠梅伯言清?曾国藩134书朱皋亭家传后清?曾国藩134送舒伯鲁清?曾国藩135酬李芋仙清?曾国藩136恭和高宗癸未春日御题诗清?光绪帝136示舍弟清?董沛136斋中读书清?梁鼎芬136题邓庭维松堂读书图清?林则徐137题《一灯课子图》清?林则徐137杂感清?刘尔炘137寒夜读书清?赵金鉴138初夏东轩读书清?庄德芬138夏日读书示儿清?庄德芬138杂诗示儿清?庄德芬139庚寅秋沅儿下第书寄清?庄德芬140闺中读书清?何玉瑛140广东节署新建学海堂清?孔璐华140题石室藏书图清?谢雪141分韵教育歌清?郭筠141读放翁集清?包兰瑛142将应庭试感怀清?黄遵宪143杂感清?黄遵宪143夜宿海会寺赠致善上人清?康有为143
仍有疑问?1.洗涤;亲近而不庄重;少:完结。
2.(l)对于莲的爱好,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2)我年轻时读书有五点过失。大意对即可。
3.表达作者对清白的操守、正直的品德的赞美和希望。大意对即可。
4.符合文意即可。恰当地答出一点分,给到分为止。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9-23题。(共13分)失帽记余光中①去年底在中文大学演讲的那一次,听众的盛况不能算怎么拥挤,但也足以令我穷于应付,心神难专。等到曲终人散,又急于赶赴晚宴,不遑检视手提包及背袋,代提的主人又川流不息,始终无法定神查看。餐后走到户外,准备上车,天寒风起,需要戴帽,连忙逐袋寻找。这才发现,我的帽子不见了。②事后几位主人回去现场,又向接送的车中寻找,都不见帽子踪影。我存和我,夫妻俩像侦探,合力苦思,最后确见那帽子是在何时,何地,所以应该排除在某地,某时失去的可能,诸如此类过程。机场话别时,我仍不死心,还谆谆嘱咐孙明珠、樊善标,如果寻获,务必寄回高雄给我。半个月后,他们把我因“积重难返”而留下的奖牌、赠书、礼品等等寄到台湾。包裹层层解开,真相揭晓,那顶可怜的帽子,终于是丟定了。③仅仅为了一顶帽子,无论有多贵或是多罕见,本来也不会令我如此大惊小怪。但是那顶帽子不是我买来的,也不是他人所送,而是我身为人子继承得来的。那是我父亲生前戴过的,后来成了他身后的遗物。那顶法式贝瑞帽呈扁楔形,前低后高,戴在头上,由后脑斜压在前额,有优雅的缓缓坡度。至于毛色,则圆顶部分呈浅陶土色,看来温暖体贴。四周部分则前窄后宽,织成细密的十字花纹,为淡米黄色。戴在我的头上,倜傥,有欧洲名士的超逸,④但帽内的乾坤,只有我自知冷暖,天气越寒,尤其风大,帽内就越加温暖,仿彿父亲的手掌正护在我头上,掌心对着脑门。毕竟,同样的这一顶温暖曾经覆盖着父亲,如今移爱到我的头上,恩佑两代,不愧是父子相传的忠厚家臣。⑤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打过我,甚至也从未对我疾言厉色,所以绝非什么严父。不过父子之间始终也不亲热。小时他倒是常对我讲论圣贤之道,勉励我要立志立功。长夏的蝉声里,倒是有好几次父子俩坐在一起看书:他靠在躺椅上看《纲鉴易知录》,我坐在小竹凳上看《三国演义》。冬夜的桐油灯下,他更多次为我启蒙,苦口婆心引领我进入古文的世界,点醒了我的汉魄唐魂。张良啦,魏征啦,太史公啦,韩愈……,都是他介绍我初识的。⑥后来做父亲的渐渐老了,做儿子的长大了,父亲长期宦游在外,我因工作而几经辗转,各忙各的,父子交集不多。⑦23年前,我受中山大学之聘,由香港来高雄定居。妻子毅然卖掉台北的故居,遂把父亲接来高雄安顿。父亲自中年起痛风,晚年更因青光眼近于失明,许多年来,父亲的病情与日常起居,幸亏有妻子悉心照顾并操劳陪伴。身为他亲生孩子的我,却未能经常陪侍,想到50前在台大医院的加护病房,母亲临终时的泪眼,谆谆叮嘱:“爸爸你要好好照顾”,实在愧疚无已。⑧父亲和母亲相濡以沫,母亲逝于53岁,长他10岁的父亲,尽管亲友屡来劝婚,却终不再娶,寂寞中守了34年,享年97岁。可怜的老人,以风烛之年独承失明与痛风之苦,又不能看报看电视以遣忧,只有一架古董收音乐喋喋为伴。暗淡的孤寂中,他能想些什么呢?除了亡妻和历史的和渺渺的往事。除了独子为什么不常在身边。而即使在身边时,也从未陪他久聊一会儿,更从未握他的手或紧紧拥抱他的病躯。长寿的代价,是沧桑。⑨所以在遗物之中竟还保有他长戴的帽子,无异于继承了最重要的遗产。父亲在世,我对他爱得不够,而孝心也始终未能充分表达。想必他内心一定感到遗憾,而自他去后,我遗憾更多。幸而还留下这么一顶帽子,未随碑石俱冷,尚有余温,让我戴上,幻觉未尽的父子之情,并未告终。这一份与父共戴帽的心情,说得高些,是感恩,说得重些,是赎罪。不幸,连最后的一点凭借竟也都失去,令人悔恨。⑩寒流来时,风势助威,我站在岁末的风中,倍加畏冷。对不起,父亲。对不起,母亲。(选自《读者》有删改)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④段中画线词语的意思。(2分)乾坤:&&&&&&&&&&&&&&&&&&&&&&2..作者为什么在选文开头详写寻帽经过及帽子的特点。(2分)答:&&&&&&&&&&&&&&&&&&&&&&3..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觉得与父亲共戴一顶帽子的心情,是一种赎罪。(3分)答:&&&&&&&&&&&&&&&&&&&&&&&&&&&&&&&&&&&&&&&&&&&&&&4..选文第⑤段叙写了父子在长夏和冬夜读书的温馨场景,请你结合选文,充分发挥联想及想像,补写作者与父亲在奏或秋天的一个充满温情的读书场景。(50字左右)(3分)答:&&&&&&&&&&&&&&&&&&&&&&&&&&&&&&&&&&&&&&&&&&&5..请联系选文内容,对以下材料进行探究,写出探究结果。(3分)【材料一】“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宽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节选自邹韬奋《我的母亲》)【材料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材料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家语·致思))答:&&&&&&&&&&&&&&&&&&&&&&&&&&&&&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6题。(13分)我的母亲(节选)&&& 邹韬奋①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烦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②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的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③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④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由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子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⑤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过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但是小孩子深夜不好好的睡,是要受到大人的责备的,就说是要起来陪陪母亲,一定也要被申斥几句,万不会被准许的(这至少是当时我的心理),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才坐了一会儿,又被母亲赶上床去睡觉,她说小孩子不好好的睡,起来干什么!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⑥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一九三六年一月十日深夜1..根据表格填空。(3分)2..选文第⑤段画线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试分析其作用。(3分)3..下面两段选文中的母亲形象有什么共性?(4分)①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选自本文②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胡适《我的母亲》4..选文第⑥段提到“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在我看来“母亲”在作者的成长中具有非凡的意义,请结合原文具体谈谈。(3分)&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题目。(共10分)小议读书①就读书而言,泛读浏览是必不可少的,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读和背诵。②这是被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成功经验证明了的。③宋朝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等散文大家的风格,语言平易清新,他的后人说他小时候是在背诵了古人许多优秀诗文后才开始写诗的。稍大后,靠借书来读,对有些书则是边抄边读,细细咀嚼,如此,书未抄完,已能成诵。毛泽东曾介绍他五读《红楼梦》的经验:“先当故事读,后当历史读。”并且告诉身边的同志说:“《红楼梦》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列宁曾指出:“应该有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否则像这样泛泛地'读书'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又说:“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或者后来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明白的。”前人的这些实践和论述都深刻地阐明了精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地位. 具体而言,精读和背诵有助于你透彻地理解著作的内容从而丰富你的学识。④我自己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深深感到,对于有些重要著作,必须反复阅读,甚至达到“背诵如流,烂熟于心”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其中的观点解决教学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我曾多次有过这样的体验:想用某本书中某一观点来说明某一问题时,发现那个观点在自己的记忆中并不清晰,又没有做下笔记,那感受就像要开门又找不到钥匙一样,我后来下决心精读背诵了一批重要著作,这种“找不到钥匙”的现象才大大地减少了。⑤精读和背诵典范著作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显著的效果。第一,可以吸取典范作品的先进思想和美学理想,充实自己写作的内容。第二,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使自己笔下消去简陋,增添文采。第三,可以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加强自己作品的表现力。【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小题2】选文结构清晰,观点鲜明,论述有理有据,请仔细阅读相关段落,回答下列问题。(6分)(1)第③段的几个论据是依据什么顺序安排的 请用文中的一个短语回答。(1分)(2)第④段“那感受就像要开门又找不到钥匙一样”中的“门”和“钥匙”在文中各比喻什么?(2分)门: &&&&&&&&&&&&&&&&&&&&&&&&&&&&&&&&&&&&&&&&&&&&&&&&&&&&&&&&&&&&&&&&&&&&&钥匙:&&&&&&&&&&&&&&&&&&&&&&&&&&&&&&&&&&&&&&&&&&&&&&&&&&&&&&&&&&&&&&&&&&&&(3)想一想,划线短语“理想的效果”在文中具体指什么(3分)【小题3】请指出划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2分)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9-23题。(共13分)失帽记余光中①去年底在中文大学演讲的那一次,听众的盛况不能算怎么拥挤,但也足以令我穷于应付,心神难专。等到曲终人散,又急于赶赴晚宴,不遑检视手提包及背袋,代提的主人又川流不息,始终无法定神查看。餐后走到户外,准备上车,天寒风起,需要戴帽,连忙逐袋寻找。这才发现,我的帽子不见了。②事后几位主人回去现场,又向接送的车中寻找,都不见帽子踪影。我存和我,夫妻俩像侦探,合力苦思,最后确见那帽子是在何时,何地,所以应该排除在某地,某时失去的可能,诸如此类过程。机场话别时,我仍不死心,还谆谆嘱咐孙明珠、樊善标,如果寻获,务必寄回高雄给我。半个月后,他们把我因“积重难返”而留下的奖牌、赠书、礼品等等寄到台湾。包裹层层解开,真相揭晓,那顶可怜的帽子,终于是丟定了。③仅仅为了一顶帽子,无论有多贵或是多罕见,本来也不会令我如此大惊小怪。但是那顶帽子不是我买来的,也不是他人所送,而是我身为人子继承得来的。那是我父亲生前戴过的,后来成了他身后的遗物。那顶法式贝瑞帽呈扁楔形,前低后高,戴在头上,由后脑斜压在前额,有优雅的缓缓坡度。至于毛色,则圆顶部分呈浅陶土色,看来温暖体贴。四周部分则前窄后宽,织成细密的十字花纹,为淡米黄色。戴在我的头上,倜傥,有欧洲名士的超逸,④但帽内的乾坤,只有我自知冷暖,天气越寒,尤其风大,帽内就越加温暖,仿彿父亲的手掌正护在我头上,掌心对着脑门。毕竟,同样的这一顶温暖曾经覆盖着父亲,如今移爱到我的头上,恩佑两代,不愧是父子相传的忠厚家臣。⑤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打过我,甚至也从未对我疾言厉色,所以绝非什么严父。不过父子之间始终也不亲热。小时他倒是常对我讲论圣贤之道,勉励我要立志立功。长夏的蝉声里,倒是有好几次父子俩坐在一起看书:他靠在躺椅上看《纲鉴易知录》,我坐在小竹凳上看《三国演义》。冬夜的桐油灯下,他更多次为我启蒙,苦口婆心引领我进入古文的世界,点醒了我的汉魄唐魂。张良啦,魏征啦,太史公啦,韩愈……,都是他介绍我初识的。⑥后来做父亲的渐渐老了,做儿子的长大了,父亲长期宦游在外,我因工作而几经辗转,各忙各的,父子交集不多。⑦23年前,我受中山大学之聘,由香港来高雄定居。妻子毅然卖掉台北的故居,遂把父亲接来高雄安顿。父亲自中年起痛风,晚年更因青光眼近于失明,许多年来,父亲的病情与日常起居,幸亏有妻子悉心照顾并操劳陪伴。身为他亲生孩子的我,却未能经常陪侍,想到50前在台大医院的加护病房,母亲临终时的泪眼,谆谆叮嘱:“爸爸你要好好照顾”,实在愧疚无已。⑧父亲和母亲相濡以沫,母亲逝于53岁,长他10岁的父亲,尽管亲友屡来劝婚,却终不再娶,寂寞中守了34年,享年97岁。可怜的老人,以风烛之年独承失明与痛风之苦,又不能看报看电视以遣忧,只有一架古董收音乐喋喋为伴。暗淡的孤寂中,他能想些什么呢?除了亡妻和历史的和渺渺的往事。除了独子为什么不常在身边。而即使在身边时,也从未陪他久聊一会儿,更从未握他的手或紧紧拥抱他的病躯。长寿的代价,是沧桑。⑨所以在遗物之中竟还保有他长戴的帽子,无异于继承了最重要的遗产。父亲在世,我对他爱得不够,而孝心也始终未能充分表达。想必他内心一定感到遗憾,而自他去后,我遗憾更多。幸而还留下这么一顶帽子,未随碑石俱冷,尚有余温,让我戴上,幻觉未尽的父子之情,并未告终。这一份与父共戴帽的心情,说得高些,是感恩,说得重些,是赎罪。不幸,连最后的一点凭借竟也都失去,令人悔恨。⑩寒流来时,风势助威,我站在岁末的风中,倍加畏冷。对不起,父亲。对不起,母亲。(选自《读者》有删改)【小题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④段中画线词语的意思。(2分)乾坤:&&&&&&&&&&&&&&&&&&&&&&【小题2】.作者为什么在选文开头详写寻帽经过及帽子的特点。(2分)答:&&&&&&&&&&&&&&&&&&&&&&【小题3】.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觉得与父亲共戴一顶帽子的心情,是一种赎罪。(3分)答:&&&&&&&&&&&&&&&&&&&&&&&&&&&&&&&&&&&&&&&&&&&&&&【小题4】.选文第⑤段叙写了父子在长夏和冬夜读书的温馨场景,请你结合选文,充分发挥联想及想像,补写作者与父亲在奏或秋天的一个充满温情的读书场景。(50字左右)(3分)答:&&&&&&&&&&&&&&&&&&&&&&&&&&&&&&&&&&&&&&&&&&&【小题5】.请联系选文内容,对以下材料进行探究,写出探究结果。(3分)【材料一】“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宽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节选自邹韬奋《我的母亲》)【材料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材料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家语·致思))答:&&&&&&&&&&&&&&&&&&&&&&&&&&&&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广东省广州市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单元考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7——20题。(18分)
⑴黑板上赫然写着:“学杂费97.5元。”他盯着这个数字,口袋里手攥着的那张皱巴巴的50元钱已被手心的汗浸湿了。他不得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
⑵他坐在自家堂屋的门坎上,母亲下地还未回来。他听见母亲无数次在父亲坟头说:“他爹,保佑他考上好学校!”现在,他考上了,而且成绩拔尖,他记得母亲是怎样颤颤地从衣袋里取出那钱的……
⑶“娃,咋回来了?”母亲一边放下锄头一边惊奇地问。“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话还没说完,母亲已经给了他一耳光!他抬起头,只见母亲噙着泪水,嘴角颤动着,欲说无语。猛然,她问:“是不是钱不够?”他还能说什么呢?母亲明白了。
⑷打开里屋的门,他和母亲一前一后地进了家。母亲说:“娃,你等着!”他惊愕地望着母亲的背影,心中再次升起上学的渴望。一会儿,母亲提着一个盖着红布的篮子走了进来,放在他面前:“娃,拿到学校去,去跟老师说些好话,你成绩不是最好的吗?”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
⑸他到了学校,老师正在为这个顶尖的学生没来报道而奇怪。忽然看见一个身着蓝色土布衣服的学生站在门口。“进来吧!”老师说。他默默地放下篮子,掏出50元钱放在红布上。
⑹老师惊异地揭开红布——
⑺啊!?一篮白生生的鸡蛋!
⑻老师拿着他的录取通知书,看着这50元钱和一篮鸡蛋——
⑼愕然无语!
1..第⑴段中的“盯”和“攥”两个动词表明了“他”什么样的心理?(4分)
2..文中“他不得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可是到了家里,却对母亲说:“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他”这句话用意是什么?
选出分析最恰当的一项:( &&&&&&&)(4分)
A.表达了“他”不想读书的真实想法。
B.表达了“他”想读书又难以实现愿望时抱怨母亲的心情。
C.表达了“他”既渴望读书又不想因家境困难而使母亲为难的复杂心情。
D.表达了“他”渴望读书却因家境困难造成读书无望的苦闷心情。
3..找出第⑶段中最能体现母亲理解了儿子用心良苦的一句话。(4分)
4..第⑷段写“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修饰语“呜呜地”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6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