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电影高清张灵甫为何不突围撤退?

孟良崮战役 张灵甫为何拒绝求生机会-冷暖人生-凤凰视频-最具媒体品质的综合视频门户-凤凰网
将视频分享给站外好友,或嵌入到博客、论坛
选择成功,请使用ctrl+c进行复制历史的星空---追忆孟良崮战役
60402074117474
7474----74
& 51397474142574
7425837474
516185074616811747000743200012000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目前可用积分:11011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转贴]三联主笔谈孟良崮:张灵甫绝非失街亭
6630 次点击
16:22:19 发布在
蔡伟谈孟良崮战役:这不是街亭张灵甫也非马谡日12:48第1页:这场战役的许多历史细节有待挖掘 第2页:大智大勇粟裕大将 第3页:信息不对称的决战 第4页:抗日虎将张灵甫
嘉宾蔡伟访谈现场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点击搜狐直播间。今天我们将要跟大家探讨的话题是有关60年前的一场著名战役,那就是解放战争当中的孟良崮战役,今天有幸请到了三联生活周刊主笔蔡伟先生,蔡伟先生您好。  蔡伟: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为什么会来关注这场战役呢?这场战役在现在的山东地区打,当时战役持续了三天,但是却成为了解放战争过程当中一次举足轻重的战役。蒋介石王牌军74师被歼。我们之前有过交流,我记得您说过一句话,您在去孟良崮之前,你对它的历史还是了解的,知道一些,但是去了以后,会有一些新的发现。我想问一下你去之前对孟良崮这场战役的理解大概是什么样的?  蔡伟:我们往往对一个事情了解不多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觉得很了解这种感觉。孟良崮战役它的情况很多人知道,我们知道都是一个结果,就是蒋介石王牌74师被华东野战军全歼了,而且全歼的状态在敌人大军在外围包围的情况下,我们都知道这样的结果,对这个过程本身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知之甚少。这点从很多历史书包括战史包括参战将领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到。我们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只有一个大历史的概念,而缺乏历史的细节。我可以举一个例子,不久前的一个电影叫《父辈的旗帜》,这个人我去美国的时候见过这个作者的,二战的书是汗牛充栋,这个人可以在二战之后这么多年还能写出这么一个有吸引人的书能够上纽约时报排行榜第一名,是因为他把一整本书的就把硫黄岛这几个人的命运上。如果我们是以一个战争的进程和它的结果来写战争,这个战争的历史永远只可能有一个概念,如果我们以参战者的眼光来看待这个战争,这个战争再过一百年,它也有重新写的东西,只要你能够发掘。  蔡伟:我对它的了解,我们了解的只是一个过程,三联主编朱伟曾经说过,过程对写作来说,有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就是过程我不感兴趣,因为过程人人都知道,我需要的是细节,细节是从人那里得到的,是从环境得来的。我原来对于孟良崮的了解就是了解在它的结果。但是我们有没有人了解这个地形,当我去了之后发现孟良崮战役纪念碑都放错了地方,在大崮顶上,而并不在孟良崮上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参战的将领回来都认不得了,因为转战那么多地方,自己也不记得在哪个地方。几十年他们不会回到故地一趟,你想一想这个东西是搞不清楚的呢。  主持人:因为当时的地理地貌有了很大的变化。既然你说到按照以前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来说,您所知道的其实也是一个教科书上的结果,之前自己心中有没有哪怕在学习的时候,对这场战役有没有过一些问号,这些问号这次去了之后解决了多少?  蔡伟:比如说我们都看过《红日》这些电影,普通人的兴趣可能就是在于不可能想象很多细节。我自己本身而言,孟良崮战役,那么精锐的部队怎么三天就能解决?因为孟良崮王牌74师曾经是抗日中坚,国民党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后来我们说华野部队付出很大的伤亡,我们看到书上写,陈毅说我们牺牲多少人,我就补多少人。从这句话能想象出解放军的伤亡在里面很大。我就会想,我不了解的是什么地形会让解放军产生这么大的伤亡,而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拼命地打呢?这种地方不到现场去了解,想象不出来,我去了现场之后,的确见到孟良崮真得是适合打仗的地方,打起仗来一定很惨烈。你会想象,如果我是指挥员,双方不会选择这个地方,如果你是张灵甫,怎么会跑到个地方打仗。如果不去,肯定想象不出来,你想居高临下肯定是合适的,但是去了以后才知道,原来这个地方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这样。  主持人:你看到的孟良崮地理环境是什么样的,刚才也说到了于攻于守都不适合,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况?  蔡伟:我们去之前想沂蒙山是不是成连成岭,去了之后发现沂蒙山并不是高的山,可能是连绵,中间有河谷和平地。作为孟良崮本身,这个山像国家森林公园,满山都是树。我采访当地的居民,满山的树是满山的板栗树,松树都是解放后栽的。这个山从地图可以看到周围是绿的,周围不是绿的,只有孟良崮这个山头是绿的,去孟良崮七八公里的路上,看到没有绿化过的荒山,那就是孟良崮原来的样子,满山都是巨大的石头,是一个秃山。这个山上你看到土层很薄,人在那里没遮没挡。我去山上两个小时,浑身被蚊子叮满包。没有想到的是,没有水,其实山上有水,至今农民还在吃山上的水,这个水一个小村庄可以的,几万人涌上去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主持人:整编74师军力相当于一个军的,一共3万2千人。刚才介绍了大概的地理环境,还是那句话,可能不是一个理想的战场,但是双方都选择了这个地方。  蔡伟:你会觉得这个地方适合登山,很险,你想想我徒手攀岩上去是两个小时,这是石板路,非常陡,直上直去,很累,之前没有这条路,人爬上去很累的,张灵甫把炮留在山底下,因为根本不可能运上去。几乎有些地方是垂直的。  主持人:关于孟良崮战役的一些定义,在这场访谈之前,我也看了一些历史资料,对这场战役有两个字的评价几乎是板上定钉的:冒进!认为张灵甫74师“冒进”导致了王牌军的全军覆没,你怎么认为?  蔡伟:什么叫冒进?比如说清军在跟明朝做战的时候,直接派军队绕道打到北京城底下,深入到另外一个王朝的腹地。作为共产党军队本身,过去华东野战军的前身在江南地区深入敌后作战,也是深入到敌人的背后。实际上张灵甫的部队提前了离友邻部队左右只有四五公里到十公里的距离,突出这条防线最多只有十几公里。从军事上来说,蒋介石的战略是平行推进,紧密依靠,平行推进。  主持人:就是防止他们一一被吃掉。  蔡伟:对,因为此前在莱芜战役,在鲁南战役中间,他们已经损失很大了。由于这个部队的实力是不一样的,他们地形是不一样的,作战的决心是不一样的,所以实际作战中永远不可能出现像正步走一样的平行推进,总会有一个前一点,快一点,所以用冒进这个词完全不一样。而粟裕是评价这场战役是挖出来的,是用强行的办法把他挖出来。这一点共产党的部队不是第一次做,在1940年黄桥战役的时候,已经采取了这种办法,就是消灭了韩德勤,黄桥战役就是先打强敌后打弱敌,某种程度上有点像打74师,先打强敌的概念。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江海寄余生]
[逆――流]
[万里如虎]
[万里如虎]
[kaidi1979]
[理由一个]
[北大孔教授]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25:30 &&
&&&& 主持人:我看到资料中提到,很多人认为这场战役之所以非常特殊,特别经典,其中有一点就是粟裕大将违反了自己的常规,粟裕给国民党的军队的印象一向是先挑弱的打,唯独这次是集中优势兵力来打强敌。  蔡伟:绝对不是第一次,因为我们的战略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弱队,共产党的部队是很务实的,根据自己的实力在作战,这个部队本身在不断发展壮大。刚才说的黄桥战役就是这样。先打的韩德勤最强的五六旅,在此后还有鲁南战役,消灭国民党第一快速纵队,也是先打强敌,消灭整编74师绝对不是第一次。黄桥战役为什么先打最强的五六旅,就是因为五六旅有空隙,而且他们想到你们不会打强敌。  主持人:回头看一下关于孟良崮战役的一些争论,这场争论并不是我们两个人坐在这里可以说这个事情。关于这场战役,历来在历史界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张灵甫把74师带上孟良崮,他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传统观点认为当时由于他跟友邻部队的位置出现空隙以后,等于被解放军形成合围之势,避险被迫上了孟良崮,这是主流的观点。后来有一种观点,张灵甫上孟良崮是主动的选择,实际上想来一个中心开花的计谋。  蔡伟:我想说这绝对不是他主动的,因为蒋介石的目标是由张灵甫去执行的,他的目标是坦埠,他绝对不会想在孟良崮去做这么一个诱饵,他是在进攻失势,发现已经快被包围的情况下,在撤退过程中选择上孟良崮,孟良崮绝对不是他想去的地方,他想去的地方是孟良崮以北20公里的坦埠。真正说他选择孟良崮是在他在败退过程中是选择突围还是选择孟良崮,我们首先明白这个前提。他败退途中选择中最后接纳他副参谋长的意见上了孟良崮,他有一个选择往东还是往西向友邻部队寻求突围。  主持人:关于这场战役在网络间也有争论,我看过一个帖子叫《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不可想象的孟良崮战役》,这个帖子的作者就认为张灵甫部队一拉上孟良崮,国共双方主将就明白了此战的重要意义,危机和战机同时产生。在他看来,他把部队带上孟良崮是被迫的,同时对双方都给了机会,一种可能他被吃掉,还有一种可能围上来的解放军部队,国民党想在外围形成更大的包围圈,这个观点你同意吗?  蔡伟:是这样的事态,这个没有错的。国民党部队在寻求决战,华东野外军从兵力和装备来说是不如的,双方一旦接触了以后,这个态势很明显,因为已经短兵相接了。  主持人:你认为双方获胜的机会真是均等吗?  蔡伟:看综合的实力,就是粟裕为什么敢于做到这一点,一个是双方知彼更重要是知己,张灵甫在战前对整师11师师长胡涟,也是五大王牌之一和第七军的军长方先觉,就已经谈到过,说共军无论在战略和战术上都比我们强。他意识到一打一国军不占优势的,这个判断是基于自己和共产党华野作战的经验,之前在涟水保卫战中,74师跟华野六纵打过一战,双方损失均等,74师当时说如果这么打半年,我的部队就没了。作为他是最强大的部队已经意识到华野的战斗力,对别的部队应该是有了解的。  主持人:来看一下粟裕大将的话,粟裕大将在回忆录当中特别提到,孟良崮的战绩并不是传言中的74师孤军冒进,送上门来,因为这既没有反映出敌军的作战企图和目标,也没有反映出华野部队在决战上的能力。如说冒进的话,也低估了华野部队的决策能力。  蔡伟:低估了指挥员的决策能力,也低估了国民党的智商,因为张灵甫也是久经战场的将领。  主持人:很多时候历史是无法假设的,有的时候回顾历史的时候,往往会设想,如果当时会这样会怎么样。当时张灵甫的部队被围很重要一点是因为垛庄被占,解放军形成了合围。有人问,如果当时张灵甫不选择上孟良崮,如果想退守垛庄,结果会怎么样?  蔡伟:垛庄是张灵甫的战役出发点,进攻坦埠的时候,从垛庄出发,垛庄北部是孟良崮,部队从西边绕过孟良崮往前进攻。作为退却过程中,不可能有从容姿态,迅速绕过孟良崮回到垛庄,在他退回来之前,共产党的一纵,已经派了一支部队从孟良崮西侧插过来,八纵从东侧插过来,这都是在张灵甫退却之前完成了,等他发现的时候,虽然没有完全合围,你想三万多人已经全部展开的部队是不可能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非常快地又直接从山上爬过去又回到垛庄。这个是他做不到的一点,他本身并非不想回去。  主持人:这个假设在他心里曾经存在过。  蔡伟:他得先退到孟良崮或者回去再战争,因为垛庄有他的部队,这个战争是瞬间的,而且还有一个你对信息的全局的掌控,不是我们今天已经完全评估这个占居所能想象的,在他那激烈情况下,他要为几万人的命运做一个决策,也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  主持人:曾经有人在网上写帖子反驳刚才我提到的《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不可想象的孟良崮战役》文章,他认为张灵甫在时间计算上是出了问题的,他当时认为自己是坚守一两天应该没有问题的,实际上最后坚守三天。  蔡伟:他自己说能坚守三天,而且做到了。  主持人:忘了一点,解放军的合围是半天之内完成的。  蔡伟:也不是半天,解放军的合围也是用了两天多的时间完成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25:49 &&
&&&&&&主持人:当时关于合围的问题,曾经还有一种认为,很重要一点是国民党的各个部位之间,由于他们之间配合非常差甚至是保存实力,这是到最后张灵甫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我在看资料的时候,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就是张灵甫曾经在这场战役之前给蒋介石说过,“国军表现与战场者勇者自进,……彼此多存观望,难得合作,各自为谋。”对国民党军队之间不配合的状态意识非常清楚,很多人认为之所以选择上孟良崮,当时的军队能否保留下来,很重要一点取决于外围军队的配合。   蔡伟:这段话的意思,张灵甫意识到自己和友军之间存在配合上的问题,有这个意识,为什么还这么做。这种判断是很多方面的。首先是进攻者的姿态,知道自己大军压进,只有华野指挥部所在,但是情报方面吃亏了。渡过汶河,离坦埠很近的时候,发现自己面对华野几乎全部的主力,这个时候的判断不一样了,他并没有想到华野要来打他。当一个人突然从进攻者变成一个围困者迅速的转变的时候,说明他对自己的决策定位没有判断准,因为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个目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战争信息的不对称。  蔡伟:今天都在说信息战,古代和几十年前都有信息战,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山东战场上就是绝对的信息不对称。你会奇怪国民党有空军优势,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情况?可以举出一个细节,国民党发现坦埠是一个俘虏的国民党排长被改编为解放战士的时候,重新投敌,国民党知道这点。并不是国民党情报部门或者空军发现了共产党的所在。从垛庄被占领的情况发现,垛庄是六纵占领的,六纵在国民党第一线大军后面潜伏十来天都没有被国民党发现,你以想象整个态势对国民党军来说是非常信息不对称。包括此前鲁南战役中被歼灭第一快速军队是蒋纬国亲自和美国中美合办的部队,被消灭,当时被消灭的时候,马力武还在隔壁的县过年,你可以想象他对战场的形态一无所知的。这是很有意思,可能被忽略的状态。  主持人:比较多的谈了对方的统帅张灵甫。我们谈一谈粟裕,很多人认为粟裕大将也是在冒险,手下参谋意见也是不一致,是不是跟74师决一死战。很多人认为粟裕大将也是冒险,最后是粟裕大战赢了,您觉得粟裕大将在这方面怎么样?  蔡伟:战争永远和矛盾相关的,即便在共产党内部,共产党各个军区和中央之间一直有意见的分歧,就需要有指挥员进行判断。粟裕这个人的确有一种非常强的大局观。淮海战役最早由粟裕提出来,粟裕这个人有很强的大局观,不仅仅对于战役本身了解,对战争的全局也非常有把握的能力。用冒险这个词来说是低估这个人作为军事指挥者的才干,有时候这个东西的确是冒险,但是敢不敢尝试,但是这个尝试跟粟裕多年的战争培养,有很多机会来锻炼他,在这中间脱颖而出,实际上他有信心的。但是这个信心是不是100%,谁都没有100%,没有人给你发工资,这个话就是所谓人的能力差距,就是它的经验,他的能力,甚至是胆识。  主持人:在外人看来,粟裕是在冒险,但是粟裕并不认为自己是冒险。  蔡伟:他也知道自己是冒险,陈毅当时说了,这个仗打输了,华东野战军全军覆没了,陈毅后来也说了,陈毅在说另一个态势的时候,当时同时刘伯承和邓小平的部队在挺进大别山,华东野山军很多作战是为了配合刘邓大军进大别山,减轻他们的压力,要在这边作战,减轻他们的压力。粟裕在亲自观看一个战役的时候,在望远镜里看着部队进攻,部队是很大伤亡,粟裕之前跟指挥员说了,我们这么做也是缓解刘邓大军进攻大别山的压力,我们多牺牲部队也是值得。可以看出,这个人没有山头派系的观念,作为战区指挥员胸怀全局。  蔡伟:第二,他有这种胆识,你真正面对你的战士在前面牺牲的时候,很多人是难受,一个军人尤其是指挥员要有决心意志,所以后来陈毅说了一句话,即便我们把华东野战军打光了,也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华东野战军跟蒋介石作战。这句话不夸张,因为此前看长征,长征之前那么多苏区部队全部被沦陷了,等于是从零开始。共产党的部队从红军开始到华东野战军,中间有多少次基本全部消亡,剩下一点点火种重新开始。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也不是第一次谈不上全歼,共产党的部队也不是第一次受到很大损失,他们有这种信念重新开始,才敢去进行这么一场所谓冒险也好,所谓是一场决策也好。  主持人:当时无论是粟裕大将还是陈毅将军都是很有胆识。当时做决策的时候,如果不是陈毅坚持的话,粟裕也很难做。  蔡伟:我想不能是某一个人,这场战争是集体的决策,不是粟裕或者陈毅一个人决定的。当时他们的部队准备攻打桂系部队26师,部队都已经出发了,所有的后勤保障都为这个准备的,粟裕最后和陈毅决定还是打整编74师,在战前把高级重队指挥员都叫上,当时无线电联系不上,派人骑自行车或者跑步把这些指挥员集中起来,还是统一定下来,如果底下的人不支持或者犹豫,这个战争也是没法打。  主持人:关于不同的军队相互配合和团结在这方面,我们这方远远胜过于对方。这是一个胜负手,还有一个胜负手可以说,很多人说当时打整编74师不光是解放军的军队,还算上当地老百姓,他们也成为一部分军力,这个给介绍一下。  蔡伟: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是谁在打仗,是战士在打仗,战士是哪来的,是老百姓来的。1937年红军东渡黄河抗日的时候只有三万多人,通过创办晋冀鲁豫根据地和山东根据地迅速扩展到几十万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后来在战史上说国民党的军队越打越少,共产党的军队越打越多,实际上解放军的军队伤亡非常大,为什么越打越壮大,是因为不断有老百姓参与的部队,所以才有条件。这是第一个兵源的问题,还有后面指挥,华野老说内线作战,因为是山东是我的地盘,因为山东在抗战的时候是日本人占领,国民党主力部队在山东是没有的,山东长江以北有少部分就是韩德勤这样的部队,大部分是日军,共产党部队在日本的后方进行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有群众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心向背的问题。  蔡伟:他们觉得抗战的时候,是共产党在一起,国民党在战后包括济南是运过来的部队,这种情况下缺乏这种基础。孟良崮战役包括淮海战役很多是山东民工几十万人运炮弹,运子弹,包括伤员,国民党的伤员只能靠自己解决,共产党的部队不管后勤,是老百姓解决的。基本上共产党的部队就是战斗队,现在为什么搞正规化,现在搞正规化基于以前不正规,没有后勤部队,基本上都是占动部队。后勤部队是老百姓承担的,老百姓自带干粮,送几个炮弹,给他多少小米。  主持人:所以那三万多人还包括后勤部队。我听说孟良崮战役的时候,很关键的一点因为张灵甫是被迫上孟良崮,他们士兵对孟良崮本身的地形并不熟悉,我们的军队也并不十分熟悉,但是老百姓在里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蔡伟:有人带路,靠当地人,甚至运粮食,人往哪儿藏,都得靠当地人帮忙。我爬这个山的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走,找当地管理处的人从小在那里长大的,他告诉我,从哪个地方进,如果自己在那里,肯定搞不清楚。作为一个游人无所谓,但是在打仗情况下,有手榴弹扔下来,有子弹横飞,怎么判断往上爬呢,搞不清楚。张灵甫也有一个问题,哪个地方是要点,在短暂的时间内有一个判断,也搞不清楚,这是电光火石的短暂的决策。  主持人:在这方面肯定他们吃了非常大的亏。  蔡伟:很大的亏,而且你的部队,国民党往哪里走,这边很快有老百姓知道。国民党的部队问共产党在哪里,老百姓可以不知道,装傻,碰到老农民装傻不知道,实际上这个农民不想跟你说,或者他告诉你,你也不信任他,好几个人讲的不一样,你信任谁呢?有一个这样的问题。这点从信息来说是不对称的。  主持人:具体到这场战争也是信息不对称。  蔡伟:我们写文章,调查也是需要细节,战争中有细节,他也要面对细节的问题。主持人:在这场战役之后,有很多评价,其中国民党军整编83师当时任57团团长罗文浪(应该被我们俘虏了),他曾经说过这场战役是马谡拒谏失街亭的重演,这和历史上有相似的地方。但是我们都知道因为历史上对马谡评价比较低,因为他只会纸上谈兵,张灵甫跟他不太一样,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就这场战役来说,真得是街亭之战的重演吗?  蔡伟:最不同的一点是马谡是主动带兵上山的,不是在撤退过程中。当时王平也劝过他,后来也是王平在援救过程中实在没有办法解决司马懿阻击部队的原因,马谡在围困情况下失败了。张灵甫是在被撤状态下上去的。从战争出发点来说是不一样的。张灵甫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从街亭这个事情来看,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大历史缺乏细节,街亭这个地方现在在哪里还有争议,街亭在甘肃的庄浪县还是在隔壁一个县,现在还没有完全的一个定论。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对于战争,我们的了解是缺乏细节,我们需要更多进行实地的调查,在史料的了解之外还需要走一走。  主持人:说到历史细节其实是这样,关于这场战争有一个细节也是后来一直有争议,就是张灵甫之死,我看到有几种版本,光是被解放军击毙就有好几种版本,国民党一直说张灵甫自杀,当作宣传攻势,最近看过一个史料,找到1947年华野战区自己的战时报告,说张灵甫有可能是自杀,你是怎么看或者这几种观点里哪种更接近真相呢?  蔡伟:这个事实到底是什么结果呢?现在没有一个特别权威的定论,你说国民党是不是宣传,因为在此之前,华野部队跟国民党部队作战中,的确有过很多次国民党高级将领包括中将这一级在战败自杀的前例,的确是有。张灵甫之死在哪,我去调查的时候,当地人跟我说张灵甫在打伤之后,运往后方途中伤重死的,因为张灵甫后来埋在马牧河一带,这也是张灵甫部队在进攻的时候打到的一个地方,也是解放军当时站立的地方。五他的墓后来被当地政府找到了,当时是把他厚葬了。我没有办法确定他是什么死,因为有几个版本。他所谓被击毙的地方我也去过。我当时在想有没有被击毙之后,抬到哪里再厚葬呢,因为战时很匆忙,把他抬走也有可能,要说受伤抬过去更有可能,因为这个地方离孟良崮战场有十几公里之远,好几个版本的回忆录都有。这个事情以我目前所了解的,还是无法确认的。  主持人:这个只能留给历史学家继续研究的。讲一下这个史料,感兴趣的网友可以自己去看,这份材料名为《蒋军七十四是的调查研究》是由华东野战军政治部编印,日发行,此时离孟良崮战役结束仅有2个半月。,这里就提到了“除张灵甫、蔡仁杰、卢醒等自杀及战斗中击毙七千余名外,其余官兵万五千人系数被俘”。  蔡伟:你说的材料我没有看到过,也许我们需要再去考察一下。  主持人:由于史料或者细节掌握不全,很多时候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会留下以偏盖全的印象。张灵甫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是非常杰出的抗日将领。你2005年在三联生活周刊做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抗战系列,也接触过张灵甫的资料,你接触资料的时候,觉得张灵甫是什么样性格的人,后来到孟良崮这场战役的时候,曾经有人说过,张灵甫这个人的军队失败和他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比如有的时候比较暴躁,包括有的时候过于自信。  蔡伟:性格对每个人都有影响,张灵甫是什么样的人,最好从现有的材料分析是比较客观的。在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张灵甫位于宗列祠第一名,蒋介石认为他是一个纯粹的军人。在抗战中的表现当时是带罪上阵,他此前是师长,当时是以营长的身份参加了万家岭战役,当时是作为突击队的队长自告奋勇去作战的,肯定他有传统中国爱国的仁人志士的精神、情怀,绝对是一个爱国的人而且是中庸之士。  蔡伟:从个性来看,此前为什么戴罪上去,因为别人一句玩笑,怀疑他妻子不忠诚,在他妻子没有任何交代的情况下,开枪打死他的妻子。可见他的性格比较极端。最近上海外滩画报采访他的第二任妻子王玉玲女士,就谈到了生活中很多细节,比如张灵甫本身是读私塾长大的,又考上北大这么一个现代的学校,在北大没有毕业,就去投奔黄埔军校,在那个年代还是想保家卫国,还是有一个信念的人。  蔡伟:他的妻子就说,张灵甫这个人在业余的时间喜欢收藏古玩,还是有文人的志趣,但是他本人又是一丝不苟的军人,甚至他们两个人见面能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因为见面的时候是介绍的,张灵甫在王玉玲去洗发店洗头的时候,张灵甫在后面看他,王玉玲看见有一个人盯着他,就白了一眼,张灵甫就看上了,后来结婚的时候,就说你要是笑一笑就觉得你轻浮,所以这个人有点迂腐,这个人很像古代传统教育很死板又很刚烈又很迂腐,内心对国家对领袖又很忠诚,他很复杂,不是我们想象的单纯的,光辉的抗日烈士,也不是很凶残的人,他很有文化,很有才华,他写得一手好字。  主持人:听说当地很多人以收集他的字为荣。  蔡伟:这个我没有听到,他确实是很有才华的人。  主持人:也就是他的性格造成了悲剧性的结局,包括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家民族大局上的选择,包括对蒋介石极端的信任。后来曾经有人评价张灵甫,他犯了一个错误,按照他的构思,如果这场战争想打赢的话,必须是所有部队协同作战,但是这种事情只有最高的统帅才能做到。  蔡伟:这种事情张灵甫未必会想,从他的职位来说只是一个师长,根本无权考虑全局的事情。第二,他在这个职位上,不可能形成这种思维,我以下属的位置要求蒋介石按照我的思维来进行全局的考虑,事实上是蒋介石对他下了命令。通常说张灵甫想到这一招是不太符合事实的。无论从他的身份,从他以前的经历,此前没有任何这样的先例以下级的身份来考虑这么全局的做法。  主持人:所以很多时候后人对先人的评价往往可能会附会太多,根据他的性格,持这种观点的人从他的性格引入的,因为他过分狂妄自大,以为他可以统帅,这都是后人的附会了。历史总是给后人思考,我想知道你这次重返孟良崮做采访以后,对你个人有什么收获呢?  蔡伟:我的一个很大的想法,现在对于历史的很多方面来说,我们需要认真地去做一些很细致的调查。我们很多的历史的方面,大家会感到缺乏可写的,因为很多人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要重新去做一些很多年前的事情呢,实际上我们觉得如果对于真相的追寻来说,恰恰相反,我们有很多事情没有做,我们对于过去的,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东西,你能拿出很多书,但是你会发现他们基本上是相似的样子。我们真得需要沉下心来做一些事情,调查一些原始的档案,实际勘访一下。也许很多杂志都有这样的机会,从不同角度做一些细节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历史文化的东西才能不断地丰富,而且也有一个很大的空间让我们去做这个事情。这是很重要的收获,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收获挺大。  主持人:三联生活周刊现在又要做这样回访历史,也是基于这个考虑,这个报道会是系列报道吗?  蔡伟:我们这个栏目是军事历史地理,是2008年新开的很重要的栏目,可能是明年增加的唯一一个新栏目。今年下半年已经增加了好几个栏目,我们主编共同的想法是希望增大采访的成本,让读者看到我们文章的成本,所谓成本就是更多的信息量,我们是一个杂志,并不是研究的机构,但是我们做这个时期也能够激发自己,同时也能够其他的媒体同行,大家都有兴趣往这个方面走,就是说在我们骨架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去弥补它的血肉。三联生活周刊此前做过抗战系列就是这样的尝试。此前很少有媒体用这么大的力量,好多期对一个大家都认为很熟悉的历史事件。现在我们做的栏目就会对一些很重要的,很有争议性的战役来进行重新探讨,我们并不是想做一个结论,我们重新采访,重新了解,让读者能够多增加一点信息,也能够激发读者的回馈,读者有兴趣之后,甚至也有很多人做更深入的研究,这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只能和蔡伟先生交流到这里,可能很多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搜狐,也关注三联生活周刊给大家带来的精彩报道,关于这场战役很多话题我们在这里只是两个爱好者进行了一些探讨,很多地方尤其涉及到历史的东西,我们也不能给出定论,我们也是抛砖引玉的过程,如果大家有看法,希望底下继续研究和探讨,主要是想引起大家的兴趣,引起大家重新探讨历史细节的兴趣和关注度。  蔡伟:对,我们把历史的真实性往前再多走几步。  主持人:谢谢蔡伟来到搜狐。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26:50 &&
该信息已被管理员屏蔽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26:57 &&
孟良崮战役新纪念馆隆重落成开馆(组图)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30:24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38:34 &&
胡说八道关东军的火力猛谁不知道啊!不要脸的人才打仗把老百姓扯上!!!做人不能太刘备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5:22 &&
没有太多新鲜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56:21 &&
记号,慢慢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59:33 &&
关东军的火力猛谁不知道啊!------------关东军从来不是固定编制,41-44年的关东军基本都是精锐,44-45年,精锐全部抽调到本土和南方岛屿了,剩下的都是垃圾师团,不要说重武器,连轻武器都缺乏,工军能从他们手里得到什么精锐武器??笑话。摆脱说工军得到关东军武器的人能不能先查查45年的关东军下属究竟是怎样的垃圾师团了都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05:00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09:35 &&
悼念下我们的民族英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14:13 &&
山东战场国共兵力对比2:1在孟良崮战役中却是1:5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27:52 &&
不错,比较客观的立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31:04 &&
该用户发言已被管理员屏蔽
共 6630 次点击,25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2635061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37695 / 昨日发帖:36718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贴]三联主笔谈孟良崮:张灵甫绝非失街亭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良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