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民出版社电子课本七下课本有哪些古诗词,就是封面有个大大的“文”字的。

初中所有古诗词语文出版社_百度知道
初中所有古诗词语文出版社
一共60首.注意是语文出版社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要按顺序!感激不尽!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七上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滕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 孟浩然 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 杜牧 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 晏殊 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宋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梦令 李清照 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 朱熹 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七下山中杂诗 吴均 南朝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 王维 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岑参 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 韦应物 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唐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约客 赵师秀 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 赵翼 清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八上八年级上 望岳 杜甫 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 杜甫 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归园田居 陶渊明 东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王维 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宋洞庭之东江水西,连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野望 王绩 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唐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黄鹤楼 崔颢 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送友人 李白 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秋词 刘禹锡 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鲁山山行 梅尧臣 宋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浣溪沙 苏轼 宋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八年级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赤壁 杜牧 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水调歌头 苏轼 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元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饮酒(其五)东晋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行路难 李白 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唐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wéi)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qǐng)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hè)。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g)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己亥杂诗 龚自珍 清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赠从弟 刘桢 汉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终南别业 王维 唐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唐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无题 李商隐 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欢 李煜 五代南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苏幕遮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九年级上 望江南 温庭筠 唐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武陵春 李清照 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观刈麦 白居易 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月夜 刘方平 唐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商山早行 温庭筠 唐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宋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浣溪沙 苏轼 宋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醉花阴 李清照 宋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宋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元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朝天子 咏喇叭 王磐 明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九年级下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从军行] 杨炯 唐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羌村三首(之三)] 杜甫 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 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 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 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 四座泪纵横。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其他类似问题
语文出版社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关注长三角
江苏学生教材古文比例没减 小学有71首古诗词
发布日期:
选择字号 [
&&&&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视察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消息一出,引起强烈反响。有报道称,近年来至少有43篇经典课文消失在各种版本的小学到高中的课本中,其中22篇为经典古文、古诗词。例如,新学期开始,上海小学一年级新教材中,《登鹳雀楼》、《夜宿山寺》、《江雪》等7首经典诗作被删除。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解到,江苏学生主要使用的苏教版、人教版教材中,古文的比例都没有减少。有关人士表示,江苏教育界普遍重视学生传统经典的学习,未来古文在教材中的比例只会增加,不可能减少。
  小学(苏教版) 有71首古诗词,改版不会减少
  江苏小学生,要掌握多少首古诗词?根据新课程标准,应该会背75首。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委,语文特级教师杨新富,昨天从第1册至第12册,一一细数了苏教版现行语文教材内的古诗词,包括练习中涉及的,共计71首。细算起来,一二年级共10首,三四年级共39首,五六年级共22首。
  杨新富表示,古诗词的学习,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地安排。在课文或单元综合练习中都会出现,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办法,根据教材的主题单元安排相应的内容,让学生更便于学习。从安排的篇目来说,是非常重视古诗词的。
  南京市小学语文教研员芮琼告诉记者,今年小学各年级使用的仍是旧教材,其中的古诗词有唐诗、宋词,也有汉乐府等。在呈现方式上,有的作为课文,有的作为练习,还有的是以“文包诗”的方式呈现,这是苏教版独有的一种古诗呈现方式,是编者们自创的,就是把一些经典的古诗写成小故事,把诗的原文放在故事里面,这种形式非常生动,孩子们很喜欢。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明年秋季新入学的江苏一年级小学生,将使用新修订的苏教版小学语文书,编者透露,新版本中,古诗词的数量肯定不会减少。
  初中(人教版) 初一教材改版,古文多了一篇
  包括南京在内,江苏不少地区的初中生,学的是人教版的语文教材。有消息称,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在2013年改版时,删去了两篇古文《童趣》和《山市》。这是对古文不重视的表现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删去两篇古文是事实,但又增加了三篇古文,所以这本语文书,从总量来看,古文是增加了一篇。
  南京一所知名初中的语文老师李老师告诉记者,在初一的新版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共有7篇古文,而原来的版本中,删去了两篇古文,新版本增加了三篇古文,即《虽有嘉肴》(《礼记》);《河中石兽》(纪昀);《小圣施威降大圣》(吴承恩)。具体来说,整本书的六个单元,前五个单元的最后一篇都是古文,第六个单元最后有两篇古文。“因为是重点,所以花的时间也会比较多。”
  李老师还告诉记者,初二年级的语文书,每本都有两个文言文(古文)单元,每个单元中一般会有五篇古文,加起来有10篇。教初三语文的俞老师告诉记者,她现在教的初三上册语文书中,有四篇古文,还有一篇“词五首”。“‘词五首’中有五首词,如果严格算起来,可以说这本书里有九篇古文。”
  而在老师具体教学时,普遍对古文投入更多的课时,讲解得更加细致。
  高中(苏教版) 语文课三分之二时间学古文
  江苏高中生用的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南京金陵中学语文名师王奎礼说,这套教材可以说非常重视传统文化,里面的经典古文量,在全国的国标版教材中,都是领先的。“要用三分之二的语文课时间,才能学好这些古文。”
  古文总量究竟有多少?语文必修5本中,五分之二是古文, 包括《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陈情表》《劝学》《诗说》《鸿门宴》等经典作品。
  语文选修中,有四本古文经典:《选读》《唐诗宋词选读》《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王奎礼说,“因为古文是重点难点,所以花费的教学时间较多,必修课中,古文要花总课时的一半以上。”学完必修,在高二上学期的后半段,一直到高三上学期,学生们还要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我们高中三年的语文课,三分之二时间都花在学古文上面。”
  据参与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辑的一位专家透露,这套教材的必修本是2004年首次出版的,虽然其中经历了几次小规模的修订,但古文部分从没动过。而选修本是从2005年陆续出版的,到目前为止也没动过篇目。这套教材目前正在等待国家高中新课标的出台,随后会进行改版。“近期就可能会出来,我们会根据新课标来进行改版,但古文量应该不会减少。”有关人士表示。(刘茜 黄艳)
  习近平再谈语文课应学古诗文
  教育部原发言人王旭明:传统文化是维系教育的根本
  继在北师大座谈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昨天在前往塔吉克斯坦的专机上再次表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原发言人王旭明发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不赞成删古诗文”,是提醒勿违反教育常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师和家长从小就会教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古代经典诗词,则使得历代知识分子把报国为民作为最高理想。无论对知识精英还是对普通民众,无论对那些舍生忘死的改革家,还是对理应享受改革红利的老百姓,经典诗词传递的人生理念和治国态度,都能为我们的改革提供最原始的动力。这是中国教育之基因,也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常识。从经史子集,再到忠、孝、仁、义、礼、智、信理念,古往今来,无论历代教育制度发生怎样变化,也无论时光如何飞逝,传统文化的脉都不应该断了,这是维系教育的根本。遗憾的是,对这样一个常识,不知什么原因,常常被人违反、丢弃。
  对此,我非常反感,并多次呼吁改变。中华传统文化最有利的载体就是古诗文,如果不能认真研读,如何渡过传统之河,到达现代化的彼岸呢?这其实是很简单的道理,却被教育界内外的人广为忽视。
  杭州高级中学教材收入八股文引争议
  杭州高级中学是浙江省首批一级重点中学。2014年秋季学期,该校推出了新的语文必修教材。因其中收录了八股文,引发了社会关注。
  翻开这套一共六册的校本教科书,记者看到,第三册第七单元正是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八股文”部分,该单元收入三篇文章,分别是王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王守仁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及曾国藩的《与诸弟书》。杭州高级中学多位语文老师均表示,此举是希望学生能够开阔视野,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学。
  此举迅速引发热议,有人认为,八股文行文刻板僵化,要求生于21世纪的少年学习明清科举的“陈腐之物”,实在是“逆潮流而行”。
  与社会评价相左的是,教育界人士对此举多持肯定。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文轩说,对于八股文不应一概地否定,一篇文章能否入选教材,主要标准不在于是否为八股文,而要具体地分析文章是不是兼备思想性和艺术性。适当地在语文教科书中选入优秀的“八股文”是一种好的尝试。
  “教材和篇目只是载体,真正的价值在于传承、交流和审美。”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胡勤说,让孩子现实生活中能够清晰表达、倾听与理解,并拥有一个完整、健康的精神世界,这才是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综合新华社新媒体专电
&&&&昆山市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网进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地址:中国江苏省昆山市前进中路108号 电话:6(技术支持)
&&&&本站自建立到现在共有 7278342 人次访问新修订初中语文教材将现古诗词 - 中国教育装备网
新修订初中语文教材将现古诗词
中国教育装备网
  核心提示:“中小学语文教育将加重国学内容”不再是坊间传说。前日,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成都召开的2014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透露,由该出版社出版、明年9月起使用的新修订初中语文教材中,国学篇目所占比重将由目前的约25%增至约35%,该教材已经送至教育部审批。
长沙高新博才小学重视国学教育。图为今年9月1日,该校一年级学生身穿汉服上第一堂国学课。
  国学到底会增加什么内容?文言文篇目增多会否增加学生负担?昨日,长沙数名语文教育专业人士表示,对语文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变化持肯定态度,但是希望选用内容切合学生年龄特征,“适合读背”。
  中小学语文教材国学内容将加重
  据王旭明介绍,去年9月该社启动对使用了11年的这套《语文》教科书的修订工作,将课文中古诗文所占比重由过去的约25%提高至约35%,以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王旭明举例说,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以前的教材有7个单元,国学内容占了2个单元。为减轻学生负担,新版语文教材减少到6个单元,而国学内容仍占2个单元,同时还增加了两篇白话文小说。“国学内容的比例占到了整个语文教材的35%。”王旭明说。
  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称将适时调整课标,修订教材,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前不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从明年9月起,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中古诗词将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
  明年,人教版语文也将启用新教材。“古诗文、国学经典内容肯定会增加。”长沙一位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老师分析,今后,小学到高中的教材中,古诗文内容的比例很可能会占到一半,从小学到高中逐步增加,而目前“远远不够”。他预计,以后在小学,很可能有国学经典内容单独成篇,作为课文出现,比如来个“《论语》四则”或者“《老子》五章”。
  长沙市中小学没有采用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而是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长沙市明德华兴中学资深语文老师杨礼表示,今年语文书也使用了新版本,相对旧版,国学内容显著增加。
  长沙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刘兵表示,目前长沙市中学语文教学非常注重国学内容的渗透,会安排课时学习,考试内容也明显增加。
  看法 增加国学内容实是尊重传统文化
  哪些传统文化和国学文章会进入中小学教材?教材难度如何把握,学生负担是否会增加?王旭明解释,新增的国学内容不仅有古文、古诗,也有谜语、对联等浅显的内容。
  调查中,长沙不少家长力挺让孩子学习古代经典诗文,也有部分家长持反对意见。市民胡女士认为,学习古文不是越多越好,年龄小的孩子对古诗和古文的理解程度有限,真正能记住、积累下来的篇目很少,且背诵篇目过多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
  长沙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刘兵则更多地从教授者的角度来衡量难度。他认为,加大国学的量,并不是负担,而是对传统文化寻根溯源,“所以语文老师在处理这些内容时,要从文化的角度来学,不单纯陷入到字词学习中。”
  长沙市一中高一年级组长、语文老师徐国鸿是一位国学爱好者,今年6月撰写了长沙市一中2014年高考对联。他表示对语文教育出版加重国学内容的做法很认可,“增加国学分量,可以提高语文的文化含量,避免肤浅之弊;可以提升语文的文化品位,使之更雅正;可以加大背诵量增进积累,让语文教与学更加求真务实:真正涵养一个人,一个有文化、具中华气度的人。”
  “学生学习和诵读古诗文,是一种文学积累,帮助提高语文素养,提高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潜移默化中促成人格的全面发展。”长沙某学校的李老师表示,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应该被传承下去。
  “本学期开始,我们准备让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课程和学校管理。”岳麓区教育局局长喻晓黎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今年岳麓区将在全区中小学和社区中重点推行“国学进校园、国学进万家”系列活动。
  国学选材应适合中小学生读背
  除了课本中国学内容占比加重,长沙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加重了学生学习国学内容和诵读练习。
  在大同二小,五年级二班的同学除了课本学习外,老师还要求他们背诵《日有所诵》。记者看到,每单元内容基本以诗歌为主,既有余光中的“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更有“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和“上邪!我欲与君相知”。芙蓉区小语会理事长、大同二小语文老师李娟娟认为,中国语言之美,要静静品读;而语文素养的养成,需要日积月累。“诵读,是亲近母语的最好方式。”
  咸嘉博才小学校长陈艳萍介绍,从本学期起,该校重点推行国学进课堂、进校园活动。在今年9月的开学典礼上,就特别设置了一个全校师生齐诵《弟子规》的活动,孩子们优雅吟诵,场面令人感动。“小学阶段一共75首必背的古诗,我们把所有的古诗都配上音乐,用吟唱的方式推广。”陈艳萍说,“国学不能只靠语文老师推进,而是音乐、美术老师一起来做教研,怎么让孩子觉得易接受就怎么来,因此会展开丰富多彩的吟唱活动。”
  徐国鸿也非常推崇这种方式,“学生对国学的爱好是可以培养的,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学习语文,要读,要咀嚼品味,体会诗文背后细腻的情感。”
  徐国鸿表示,加重国学内容,增加内容主体是文言,“初中语文学习的难度肯定会增加,但是并非不能接受。”他建议,选材相对来说要浅显一点,适合读背,静静咀嚼。
  市民故事
  90岁爷爷只读了两年私塾
  90后研究生感叹“更智慧”
  90后杨天泽在英国杜伦大学读研,因为做过孔子学院相关志愿者,也算是国学的忠实拥趸。接受国外教育的人如何看待国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天泽讲了爷爷的故事。
  在他眼里,90岁的爷爷“有文化”。其实,他爷爷并没上过正规的学校,只是小时候读了两年私塾,后来驾条渔船,从洞庭湖到长江,总算把一家子从饥饿困顿中拉了出来,到现在,已经繁衍成一大家族。“我爷爷喜欢看天气预报,有时吩咐家里人明天不能晒被子,他不说他看了天气预报,会说"雨前庭蚁闹"。”杨天泽说,家里每年春节的对联都是爷爷亲拟,功底扎实,“我根本写不出”。
  在英国,现在找工作很困难,杨天泽觉得学习压力大,总觉得知识不够用。但他认为,爷爷虽然只读了两年的《弟子规》《千家文》《三字经》,却“妥妥地”比他更有智慧。
  “我觉得国学,不是知识,而是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杨天泽这样表达他的理解。
  网友观点
  @jj王小明:读中华经典很好啊,古文越早读越好。文学就是要积累到一定量才能有感受。
  @不明不白:古人的精神财富、经典的文化瑰宝需要靠教材来传承和延续,我们的教材,应该留点精神财富给孩子。
  @jkiuy118: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古典诗词,不能要求太高太急,能熟读几首、背诵几首,就足够了。
  @另有其人258:古诗文的作用很重要, 所以,合理的、适量的、循序渐进的古典文化熏陶,对个人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
  @hwy520:合理即可,也别一窝蜂,过犹不及。
  @way8188:新增古典诗词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但增加多少、在几年级增加,这应该有待考量。
(来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责任编辑:董晓娟
本文链接:
微博关注:
教备网在线客服:
客服联系热线:
投稿/访谈/求购/报价:
商务合作/广告代理:
邮箱:ceiea@
.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信箱:ceiea@  客服热线:7 、 、310352  传真: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号  ICP备案号:皖ICP备号
 网络实名:教备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课本封面 的文章

 

随机推荐